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
作者 蕭詠燮
貢獻者 陳逢源
蕭詠燮
關鍵詞 呂柟
《四書因問》
四書
明代程朱學
理氣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19:35 (UTC+8)
摘要 明代科舉取士以程朱注解為準繩,推動了程朱學與四書學的興盛。經過明初一以朱說為是的「述朱」時期,明中葉的程朱學出現僵化、教條化的趨勢。面臨此學術困境,陽明心學趁勢而起,成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指標。而同時期堅守程朱立場的學者也紛紛以個人學思,戮力於程朱學之續存。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參考文獻 一、 呂柟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呂柟,《高陵縣志》,影印嘉靖二十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呂柟,《四書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呂柟,《宋四子抄釋》,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11月
呂柟,《五經說》,清光緒二十二年重刊惜陰軒本,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呂柟,趙瑞民點校,《涇野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圖書出版社,1997年

二、 古籍專書(以經史子集分類,依成書時代排序)
(一)經部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真德秀,《論語集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胡炳文,《四書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廣,《論語集注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守仁,《大學古本旁注》,收入鍾肇鵬編,《四書傳注會要》,河北:新華書店,2008年12月
(明)來知德注,(清)惠棟疏,《周易繫辭傳》,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收入於《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於林慶彰等編:《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 年

(二)史部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趙廷瑞修,馬理、呂柟纂,《陝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清)陳鼎,《東林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據昭和31年內閣文庫本影印,臺北:進學出版社,1970年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同朋舍,昭和56年(1981年)

(三)子部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收入於《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二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收入《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明)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元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
(明)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四)集部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河北:新華書局,1994年12月
(元)陳櫟,《定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吳與弼,《康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居仁,《居業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7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憲章,《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34年刊,萬曆23年修補本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明)馬理,《谿田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萬曆十七年刻清乾隆十七年補修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康海,《對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王九思,《渼陂集》,影印明嘉靖刻崇禎補修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明)寇天敘,《塗水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嘉靖寇陽刻藍印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三、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2006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收入《慧菴存稿》第1冊,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5-7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9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圓善論》,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2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10月
朱漢明、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初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李明輝編,《儒家精典詮釋方法》,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李書增等,《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煌明,《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吳雁南等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8月
松川建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陽菁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3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3月二刷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周春建,《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9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出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書局,1994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再版
張豈之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
徐復觀,《儒家思想與人文世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等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陳逢原,《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增訂版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一版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二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5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 : 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葛榮晉,《王廷相》,臺北 : 東大出版社,1992年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2月再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行,1984年9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10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楊澤波,《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3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再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錢穆,《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 水牛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2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1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究所,民1993年

(二) 臺灣期刊論文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涇野先生呂柟〉,《中國語文雙月刊》568期,2004年10月,頁15-24
王慧茹,〈孟子「知言養氣」章探析〉,《鵝湖學誌》第31卷9期,2006年2月,頁53-62
岑溢成,〈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月刊》101期,1983年11月
吳有能、彭雅玲,〈明關中大儒呂涇野先生著述考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6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99-111
何淑靜,〈論孟子「仁政」的根據與實現〉,《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24
周羣振,〈孟子知言養氣章句義釋-由絕對的道德心體觀釋知言養氣之大義〉,《鵝湖月刊》,第10卷1期,1984年7月,頁2-1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已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
袁保新,〈孟子「道性善」的釐清與辨正〉,《鵝湖學誌》第7期,1991年12月,頁1-26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上),《孔孟月刊》1993年11月,第32卷,第3期,頁9-17
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頁133-164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1-251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2007年5月,頁215-254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2007年11月,頁93-130
陳明恩,〈原始生命的理性化――試論孟子對於氣的理解〉,《鵝湖學誌》,第23期,1999年,12月,頁72-98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69-104
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頁1-20。
張 璉,〈明代嘉靖朝宗廟禮制變革與思想衝突之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頁1-38。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23-49
曾春海,〈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哲學論集》第5期,1975年4月,頁43-56。
黃俊傑,〈《孟子集注‧盡心上》第一章集釋新詮〉,《漢學研究》10卷2期,1992 年12月,頁99-122
楊祖漢,〈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鵝湖月刊》第14卷,第3期,頁1-8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7-605
溫帶維,〈由對孔顏之樂的不同理解看張橫渠及程明道之功夫論的根本分別〉,《哲學與文化》,28卷第5期,2001年,5月,頁464-471。
鍾彩鈞,〈呂涇野《宋四子鈔釋》研究〉,《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459-484
鍾彩鈞,〈呂涇野思想研究〉,《中山人文學報》,18期(2004年春季號),2004年 4月,頁1-28
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 9月,頁345-406
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345-359

(三)大陸期刊論文

王愛紅、楊景岡,〈呂柟的學派歸屬問題〉,《太原大學學報》第10卷2期,2009年6月,頁1-4
向 盱,〈中興關學的呂柟〉,《理論導刊》第10期,1987年10月,頁48
朱曉紅,〈呂柟與理學〉,《西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0年5月,頁53-57
米文科,〈論呂柟的學仁學天說〉,《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8-22
米文科,〈薛瑄與明代關學的中興〉,《蘭州學刊》第12期,2010年12月,頁9-12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評述〉,《哲學動態》第6期,2009年6月,頁56-61
馬 智,〈融會新知 明體適用-呂柟理學思想特質簡論〉,《船山學刊》第4期,2009年7月,頁100-103
趙瑞民,〈呂柟受教於三原馬江辨〉,《西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4年9月,頁108-109
蕭無陂,〈呂柟與關學〉,《船山學刊》第4期,2007年7月,頁87-89
蕭無陂,〈論呂柟的為學功夫〉,《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2-17
蕭無陂,〈呂柟與陽明心學的論學交往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8月,頁27-31
魏宗禹,〈明清實學思潮的三個發展階段〉,《晉陽學刊》第1期,1988年,頁50-54

(四)國內學位論文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朱 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7
年碩士論文
吳孟謙,《默視天人之際-薛敬軒理學思想探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吳銘輝,《明代中期程朱學者的特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侯羽穜,《《明儒學案》中『河東』與『三原』學派對程朱理學之承繼與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高萩華,《朱子解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許錦文,《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家莉,《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惠雯,《呂柟氣學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硏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論,1996年
廖秀玲,《呂柟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五)大陸學位論文

王愛紅,《呂柟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孔慧紅,《呂柟仁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肖 平,《呂柟哲學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師海軍,《明中期關隴作家群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郭 勝,《呂柟哲學思想及其特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9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蕭詠燮zh_TW
dc.creator (作者) 蕭詠燮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十月-2012 10:19:35 (UTC+8)-
dc.date.available 30-十月-2012 10:19: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19:35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891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2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2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代科舉取士以程朱注解為準繩,推動了程朱學與四書學的興盛。經過明初一以朱說為是的「述朱」時期,明中葉的程朱學出現僵化、教條化的趨勢。面臨此學術困境,陽明心學趁勢而起,成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指標。而同時期堅守程朱立場的學者也紛紛以個人學思,戮力於程朱學之續存。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一、學說思想研究………………………………………………… 7
二、學派歸類研究………………………………………………… 10
三、著述考證研究…………………………………………………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進路…………………………………………………… 12
一、研究範圍……………………………………………………… 12
二、研究進路……………………………………………………… 15
第二章 呂柟生平及其重要著作
第一節 家世背景…………………………………………………………… 17
第二節 學思歷程…………………………………………………………… 19
第三節 為政講學…………………………………………………………… 23
第四節 重要著作…………………………………………………………… 28
一、《涇野子內篇》……………………………………………… 29
二、《宋四子抄釋》……………………………………………… 31
三、《涇野先生文集》…………………………………………… 32
四、《涇野先生別集》…………………………………………… 33
第三章 《四書因問》之《大學》、《中庸》內涵探究
第一節 回歸古本的《大學》詮釋………………………………………… 36
一、論《大學》綱領……………………………………………… 37
(一)只當以「明明德」為綱…………………………………… 37
(二)「明德」乃粹於吾心之氣………………………………… 39
二、「格物致知」之說…………………………………………… 42
(一)格物以「修身」為本……………………………………… 43
(二)致知以「人事」為先……………………………………… 48
三、天下事皆本諸「誠意」……………………………………… 50
第二節 一氣貫通天人的《中庸》詮釋…………………………………… 57
一、《中庸》綱要的詮解………………………………………… 59
(一)「天命之謂性」――天所命者只是一物,即氣即性……… 59
(二)「率性之謂道」――聖人之道,雖高遠處皆平實………… 61
(三)「修道之謂教」――修為此道即是教……………………… 63
二、「中和之道」的內涵與詮釋………………………………… 66
(一)「性」、「情」乃體用一原……………………………… 66
(二)「致中和」――自我而致之……………………………… 69
三、「誠」原於天,當盡於人…………………………………… 73
(一)一念、一事之「誠」……………………………………… 73
(二)「致曲」之功――凡事致其委曲…………………………… 75
第四章 《四書因問》之《論語》、《孟子》內涵探究
第一節 體聖人言行的《論語》詮釋……………………………………… 79
一、求「仁」是學者第一件事…………………………………… 80
(一)「仁」的意涵——「並生」與「無私」………………… 80
(二)「克己」便是為仁的工夫………………………………… 86
二、「禮」能舉五倫之道 ……………………………………… 89
(一)禮的定義――禮樂乃行道器物……………………………… 89
(二)禮的根本――「仁」與「禮樂」一物……………………… 93
三、「學」乃《論語》第一義…………………………………… 97
(一)「學」之定義——兼「知」與「行」言………………… 97
(二)「學」之至——「知」而至於「樂」…………………… 102
第二節 不徒事空談的《孟子》詮釋……………………………………… 108
一、心性論——心、性皆為一氣………………………………… 110
(一)「氣」中體得「四端」、「性善」……………………… 110
(二)命出於天,實由於我…………………………………… 115
二、修養論——「心」、「氣」、「道義」相通……………… 120
(一)「養氣」亦用「志」也………………………………… 120
(二)配義與道方是「浩然之氣」…………………………… 123
三、政治思想——「王道」當以「養民」為先………………… 128
第五章 呂柟《四書因問》的特色與價值
第一節 《四書因問》所蘊含的經學宗旨………………………………… 134
第二節 《四書因問》的解經特色………………………………………… 139
一、個人理學思想的融合………………………………………… 139
(一)理氣論……………………………………………………… 139
(二)心性論……………………………………………………… 140
(三)修養論……………………………………………………… 142
二、經典間義理的會通…………………………………………… 144
三、史事典故的徵引……………………………………………… 147
第三節 《四書因問》的學術價值………………………………………… 150
一、《四書因問》所蘊含的明代程朱學發展…………………… 150
二、《四書因問》對陽明心學之辨正…………………………… 154
三、《四書因問》所象徵的明代四書學發展…………………… 156

第六章 結論 ……………………………………………………………… 160
參考書目…………………………………………………………………………16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呂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因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代程朱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氣zh_TW
dc.title (題名) 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呂柟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呂柟,《高陵縣志》,影印嘉靖二十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呂柟,《四書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呂柟,《宋四子抄釋》,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11月
呂柟,《五經說》,清光緒二十二年重刊惜陰軒本,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呂柟,趙瑞民點校,《涇野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圖書出版社,1997年

二、 古籍專書(以經史子集分類,依成書時代排序)
(一)經部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真德秀,《論語集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胡炳文,《四書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廣,《論語集注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守仁,《大學古本旁注》,收入鍾肇鵬編,《四書傳注會要》,河北:新華書店,2008年12月
(明)來知德注,(清)惠棟疏,《周易繫辭傳》,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收入於《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於林慶彰等編:《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 年

(二)史部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趙廷瑞修,馬理、呂柟纂,《陝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清)陳鼎,《東林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據昭和31年內閣文庫本影印,臺北:進學出版社,1970年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同朋舍,昭和56年(1981年)

(三)子部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收入於《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二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收入《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明)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元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
(明)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四)集部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河北:新華書局,1994年12月
(元)陳櫟,《定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吳與弼,《康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居仁,《居業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7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憲章,《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34年刊,萬曆23年修補本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明)馬理,《谿田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萬曆十七年刻清乾隆十七年補修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康海,《對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王九思,《渼陂集》,影印明嘉靖刻崇禎補修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明)寇天敘,《塗水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嘉靖寇陽刻藍印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三、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2006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收入《慧菴存稿》第1冊,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5-7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9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圓善論》,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2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10月
朱漢明、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初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李明輝編,《儒家精典詮釋方法》,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李書增等,《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煌明,《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吳雁南等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8月
松川建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陽菁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3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3月二刷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周春建,《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9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出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書局,1994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再版
張豈之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
徐復觀,《儒家思想與人文世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等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陳逢原,《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增訂版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一版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二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5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 : 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葛榮晉,《王廷相》,臺北 : 東大出版社,1992年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2月再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行,1984年9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10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楊澤波,《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3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再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錢穆,《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 水牛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2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1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究所,民1993年

(二) 臺灣期刊論文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涇野先生呂柟〉,《中國語文雙月刊》568期,2004年10月,頁15-24
王慧茹,〈孟子「知言養氣」章探析〉,《鵝湖學誌》第31卷9期,2006年2月,頁53-62
岑溢成,〈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月刊》101期,1983年11月
吳有能、彭雅玲,〈明關中大儒呂涇野先生著述考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6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99-111
何淑靜,〈論孟子「仁政」的根據與實現〉,《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24
周羣振,〈孟子知言養氣章句義釋-由絕對的道德心體觀釋知言養氣之大義〉,《鵝湖月刊》,第10卷1期,1984年7月,頁2-1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已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
袁保新,〈孟子「道性善」的釐清與辨正〉,《鵝湖學誌》第7期,1991年12月,頁1-26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上),《孔孟月刊》1993年11月,第32卷,第3期,頁9-17
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頁133-164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1-251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2007年5月,頁215-254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2007年11月,頁93-130
陳明恩,〈原始生命的理性化――試論孟子對於氣的理解〉,《鵝湖學誌》,第23期,1999年,12月,頁72-98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69-104
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頁1-20。
張 璉,〈明代嘉靖朝宗廟禮制變革與思想衝突之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頁1-38。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23-49
曾春海,〈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哲學論集》第5期,1975年4月,頁43-56。
黃俊傑,〈《孟子集注‧盡心上》第一章集釋新詮〉,《漢學研究》10卷2期,1992 年12月,頁99-122
楊祖漢,〈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鵝湖月刊》第14卷,第3期,頁1-8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7-605
溫帶維,〈由對孔顏之樂的不同理解看張橫渠及程明道之功夫論的根本分別〉,《哲學與文化》,28卷第5期,2001年,5月,頁464-471。
鍾彩鈞,〈呂涇野《宋四子鈔釋》研究〉,《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459-484
鍾彩鈞,〈呂涇野思想研究〉,《中山人文學報》,18期(2004年春季號),2004年 4月,頁1-28
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 9月,頁345-406
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345-359

(三)大陸期刊論文

王愛紅、楊景岡,〈呂柟的學派歸屬問題〉,《太原大學學報》第10卷2期,2009年6月,頁1-4
向 盱,〈中興關學的呂柟〉,《理論導刊》第10期,1987年10月,頁48
朱曉紅,〈呂柟與理學〉,《西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0年5月,頁53-57
米文科,〈論呂柟的學仁學天說〉,《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8-22
米文科,〈薛瑄與明代關學的中興〉,《蘭州學刊》第12期,2010年12月,頁9-12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評述〉,《哲學動態》第6期,2009年6月,頁56-61
馬 智,〈融會新知 明體適用-呂柟理學思想特質簡論〉,《船山學刊》第4期,2009年7月,頁100-103
趙瑞民,〈呂柟受教於三原馬江辨〉,《西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4年9月,頁108-109
蕭無陂,〈呂柟與關學〉,《船山學刊》第4期,2007年7月,頁87-89
蕭無陂,〈論呂柟的為學功夫〉,《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2-17
蕭無陂,〈呂柟與陽明心學的論學交往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8月,頁27-31
魏宗禹,〈明清實學思潮的三個發展階段〉,《晉陽學刊》第1期,1988年,頁50-54

(四)國內學位論文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朱 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7
年碩士論文
吳孟謙,《默視天人之際-薛敬軒理學思想探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吳銘輝,《明代中期程朱學者的特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侯羽穜,《《明儒學案》中『河東』與『三原』學派對程朱理學之承繼與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高萩華,《朱子解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許錦文,《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家莉,《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惠雯,《呂柟氣學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硏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論,1996年
廖秀玲,《呂柟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五)大陸學位論文

王愛紅,《呂柟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孔慧紅,《呂柟仁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肖 平,《呂柟哲學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師海軍,《明中期關隴作家群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郭 勝,《呂柟哲學思想及其特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