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兩韓政策 作者 古承軒 貢獻者 李明
古承軒關鍵詞 朝鮮半島
東北亞
新安全觀
六方會談
峰會外交
經濟外交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32:03 (UTC+8) 摘要 2010年,朝鮮半島陸續爆發天安艦事件、北韓砲擊延坪島事件,和規模不斷擴大的美、日、南韓聯合軍演,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正一步步趨向白熱化,撼動了東北亞區域安全。東北亞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大國利益交錯的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地緣戰略意義。而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核心地帶,且與中共山水相連、脣齒相依,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共無論如何都不能置身朝鮮半島事務之外,為了維持朝鮮半島的安全、穩定、與繁榮,將成為中共在這一地區安全戰略的重要目標。 1997年,中共倡導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透過對話增進信任,以合作促進共同安全。近年來,中共領導人更在多邊、雙邊場合多次呼籲樹立「新安全觀」,儼然已經成為中共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倡導世界多極化對外政策的主調。東北亞地區情勢詭譎多變,中共希望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建立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中共曾多次促成「六方會談」,並參與「中、日、南韓領導人會議」,透過廣泛合作取代相互對抗,增進互信與互利。 本論文已完成幾項基礎的研究工作:(一)詮釋中共「新安全觀」的緣起、意涵及對朝鮮半島的作用;(二)探討中共與南韓關係:美韓同盟對中共亞太安全戰略之影響,以及中共與南韓擴大經貿合作的現況;(三)探討中共與北韓互動發展:兩國在社會主義下的合作與侷限、北韓接受中共改革開放模式的爭論與適應,以及中共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選擇;(四)分析中共的兩韓政策與國際環境:中共參與六方會談的角色與作用,以及中共運用峰會外交與經濟外交穩定周邊安全。 本論文就中共「新安全觀」視角下的兩韓政策具體作為,考察中共對「新安全觀」體現與挑戰;「新安全觀」在中共朝鮮半島政策上的適用程度與限度,以進一步認識中共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朝鮮半島、東北亞、新安全觀、六方會談、峰會外交、經濟外交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書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香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王毅武,《市場經濟學:中國市場經濟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牛軍、王緝思,《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是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編委會編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包宗和,《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臺北:五南,2002年。 朴鍵一、朴光姬,《中韓關系與東北亞經濟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朴鍵一、馬軍偉,《中國對朝鮮半島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臺北:台灣商務,2004年。 朱听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邱子軒,《龍鷹共舞-中共與美國海事安全互動》。台北:威秀資訊,2008年。 李鐘林、沈方根、林金淑,《延邊外向型機經濟論》。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詩,《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 邢和明,《中共眼裡的蘇聯模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冷溶,《中國特色社会主義理論年鑑》。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 金大中著、馮世則譯,《建設和平與民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9》。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正確而輝煌的運籌帷幄》。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徐文吉,《朝鮮半島時局與對策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崔桂田,《當代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孫茹,《朝核問題地區合作進程研究》。時事出版社,2009年。 翁明賢,《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曹中屏,《當代韓國史︰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翟泰豐、崔智友,《鄧小平生平著作思想研究集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庠林、張立英,《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崔志鷹,《朝鮮半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慧智、李敦球,《北韓:神秘的東方晨曦之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張蘊岭,《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張東剛,《新世紀中韓產業結構比較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威威,〈美日、美韓軍事同盟的同步強化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2011年,頁1-12。 逯宇鐸,《國際貿易》。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等,《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楊國樞等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 楊天宇,《經濟制度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楊軍、王秋彬,《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鄭宇碩、孔炳德,《1997-1998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傳君,《東北經濟振興與東北亞經貿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樂為良、黃裕美,《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劉宏,《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美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台灣商務,2005年。 薛澤洲,《鄧小平與中國現代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蘭曼(Todd Lanmam)、周志傑譯,《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臺北:韋伯,2003年。 二、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2期,2001年2月,頁57-75。 于在霞,〈試論朝鮮改革開放〉。《滄桑》,第2期,2010年,頁122-123。 王麗娟,〈新安全觀與中國國家安全〉。《學術交流》,第2期,2008年,頁64-67,129。 王志偉,〈安全利益影響下朝鮮經濟發展趨勢分析〉。《東疆學刊》,第2卷3期,2009年7月,頁94-98。 王東,〈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決策與信息》,第6期,2008年,頁20-23。 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定位問題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11年,頁4-9,71。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1998年,頁23-26。 王紅信,〈朝鮮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對外開放探索〉。《大眾商務》,第4期,2010年,頁66。 王曉慧,〈朝鮮貨幣改革〉。《新財經》,第3期,2010年,頁104-106,5。 毛吉康,〈中國的崛起與韓國的東北亞戰略選擇〉。《當代韓國》, 2009秋季號,頁14-20 孔軍、程浩,〈中國對朝鮮經濟援助的內幕〉。《報刊薈萃》,第8期,2009,頁62-63。 仇發華,〈東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路徑選擇〉。《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2007年,頁125-140。 白明春,〈以新全觀破解朝鮮半島危機方式探析〉。《大連大學學報》,第2期,2011年,頁43-46。 石齊平,〈如果朝鮮走上了改革開放〉。《中外管理》,第6期,2010年,頁16。 石源華,〈朝鮮核試爆與重開六方會談〉。《東北亞論壇》,第1期,2007年,頁53-57。 朴東勛、安花善,〈論朴正熙時期韓國發展型國家的形成與演變〉。《延邊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頁81-87。 朱鋒,〈六方會談的制度建設與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7年,頁1-7,13。 朱鋒,〈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與美國的策略變化〉。《現代國際關系》,第7期,2004 年,頁1-7。 朱世龍,〈朝鮮半島與中國國家安全〉。《科技信息》,第12期,2006年,頁244-245 朱遼野,〈後朝核時期的中朝關係走勢〉。《遼東學院學報》,第12卷6期,2010年12月,頁126-130。 朱顯平、陳國治,〈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國際學術動態》,第6期,2005年,頁4-6。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6期,2003年,頁75-108。 朱威列,〈關於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方略的思考〉。《國際展望》,第3期,2010年,頁1-7,111-121。 仲華,〈論周恩來在抗美援朝出兵決策中的歷史作用〉。《覺悟》,第1期,2011年,頁20-25。 安振利,〈在調整中恢復:從中朝經貿交流看朝鮮經濟走向〉。《韓國研究論叢》,第1期,2004年,頁98-105。 曲偉,〈構建東北亞共同體 中國的立場與作用〉。《西伯利亞研究》,第4期,2010年,頁17-19。 李優坤,〈論一條線外交中的精神和物質利益〉。《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頁39-44。 李明,〈南北韓爆發黃海軍事衝突與影響〉。《海峽評論》,第241期,2011年,頁25-28。 李軍,〈從第四輪六方會談看朝核問題的癥結與出路〉。《現代國際關系》,第8期,2005年,頁46-47。 李惠貞,〈韓美同盟的現狀:以戰略同盟構想為中心〉。《當代韓國》,第3期,2010年,頁1-7。 李賢珠,〈中韓貿易及其結構變化〉。《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10年,頁48-52。 李天英,〈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安全〉。《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40-43。 汪明,〈中國參與區域合作組織政策評估與對策建議〉。《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第7期,2006年,頁1-6。 汪偉民、李辛,〈美韓同盟再定義與韓國的戰略選擇:進程與爭論〉。《當代亞太》,第2期,2011年,頁109-125,108。 宋瑩瑩,〈美韓同盟關系的演變和前景〉。《當代世界》,第1期,2011年,頁50-51。 宋國友,〈中國對朝鮮的經濟影響力分析〉。《韓國研究論叢》,第4期,2007年,頁86-98。 沈海濤,〈朝鮮半島問題新動向與中國的東北亞戰略選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11年,頁11-16。 周方銀,〈對當前國際格局的聚類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0年,頁40-43。 周肇光、宗永平,〈韓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亞太經濟》,第4期,2006年,頁55-57。 周慧來,〈朝鮮半島和平前景與中國作用〉。《韓國研究論叢》,第3期,2007年,頁79-97。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第10期,1999年,頁14-19。 吳兆雪、馬延琛,〈中國新安全觀與構建和諧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6期,2006年,頁84-89。 門洪華,〈東北亞安全困境及其戰略應對〉。《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2008年,頁16-22,53。 金景一、金強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意義及其對我國的影響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頁5-12。 金月培,〈中韓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第6期,2009年,頁10-12。 金香蘭,〈淺析朝鮮投資法〉。《法治與社會》,第24期,2010年,頁265。 俞新天,〈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及戰略選擇新思考〉。《外交評論》,第5期,2005年,頁17-20。 李天英,〈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安全〉。《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 2004年,頁40-43。 林今淑、郝方龍,〈長吉圖先導區與朝鮮羅先市的經貿合作〉。《延邊大學學報》,第2期,2011年,頁14-18。 保建雲,〈中國與朝鮮雙邊貿易的發展特點,比較優勢及問題分析〉。《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07年,頁 96-101。 范躍江,〈日美安保條約的命運〉。《東北亞論壇》,第3期,1996年,頁51-56。 姜平,〈鄧小平國家戰略的內在邏輯〉。《決策導刊》,第8期,2006年,頁24。 南穎,〈朝鮮羅津—先鋒經貿區的發展與環境變遷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頁38-43。 胡明遠,〈朝鮮處裡國際問題行為方式及中國的對策〉。《理論觀察》,第4期,2010年,頁74-75。 胡明遠,〈朝鮮對外開放新舉措〉。《北方經濟》,第15期,2010年,頁52-53。 宣玉京,〈論李明博政府對朝政策的變化〉。《國際論壇》,第4期,2010年,頁20-23,79。 夏路,〈中國朝核政策中的美國因素〉。《社會主義研究》,第1期,2006年,頁109-112。 馬建英、韓玉貴,〈論李明博政府的實用主義外交〉。《東北亞論壇》,第1期,2009年,頁50-58。 高娜,〈中蘇在珍寶島戰鬥中的博弈〉。《黨史博采(理論)》,第10期,2011年),頁17-18。 孫寧,〈中國新安全觀研究綜述〉。《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12卷3期,2010年9月,頁26-29。 徐歡,〈試析朝鮮核問題對中國的影響及其應對戰略選擇〉。《學理論》,第1期,2010 年,頁63-64。 宮玉濤,〈朝鮮經濟改革的促動因素:歷史與現實分析〉。《學術交流》,第11期,2007年,頁118-121。 陳小沁,〈和平發展戰略與中國安全觀念的演變〉。《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4期,2010年8月,頁67-70。 陳建波、張景全,〈朝鮮半島新危機與美國東北亞同盟體系新變化〉。《東北亞論壇》,第4期,2011年,頁21-26。 陳再生,〈一條線外交戰略的歷史審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11期,2009年,頁43-47。 陳寒溪,〈新安全觀實踐:中國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頁31-36。 陳龍山,〈中朝經濟合作對朝鮮經濟的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06年,頁23-28。 郭淑蘭,〈我國不結盟對外戰略的確立及其歷史成因〉。《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5期,2008年,頁33-35。 郭銳,〈後冷戰時代朝鮮國家戰略論析〉。《當代韓國》,第4期,2007年,頁68-72。 郭銳、王蕭軻,〈冷戰後韓國國家戰略的調整與評估〉。《當代韓國》,第4期,2009年,頁29-37。 莊林、陳豪遠,〈聯合國:制裁令如何發出?〉。《環球軍事》,第21期,2006年,頁 8-9。 陶季邑,〈美國正直學者對中國威脅論的批駁探析〉。《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05年,頁20-24,33。 舒建國,〈毛澤東反帝反修外交戰略的內涵及其實踐效應〉。《南昌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8-14。 惠耕田,〈試論中國政府的新安全觀〉。《廣東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頁47-51。 張文木,〈中共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年2月,頁24-31。 張璉瑰,〈朝鮮半島的統一與中國〉。《當代亞太》,第5期,2004年,頁29-36。 張璉瑰,〈學習中國經驗,朝鮮開始經濟改革〉。《世界知識》,第4期,2004年,頁28-29。 張郁慧,〈一邊倒的外交戰略與中國對外援助〉。《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頁18-24。 張艷軍,〈非傳統安全與中國的新安全觀〉。《社會科學論壇》,第8期,2008年,頁100-102。 張慧智,〈東北亞和平與合作中的中韓作用〉。《國際學術動態》,第6期2007,頁5-8。 張慧智,〈國際社會對朝鮮發展援助探尋〉。《東北亞論壇》,第4期,2009年,頁67-75。 張慧智,〈朝鮮的經濟變化與中國的作用〉。《亞太經濟》,第4期,2006年,頁62-66。 張瀾濤,〈關於「和平崛起」與新安全觀的理論思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頁6-9。 張寶仁、曹洪舉,〈近期中韓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第3期,2008年,頁84-90。 張曉娜,〈經濟復蘇背景下中韓FTA戰略選擇探討〉。《當代韓國》,第4期,2009年,頁13-16。 曾光輝,〈朝鮮推行經濟改革的原因分析〉。《改革與戰略》,第4期,2008年,頁154-155。 楊宏剛、余朝揚,〈論中國新安全觀的內在機理與實踐意義〉。《理論月刊》,第12期,2007年,頁115-117。 楊雲峰、楊樂平,〈鄧小平國際格局思想研究〉。《中洲學刊》,第3期,2003年,頁22-24。 虞少華,〈東北亞安全形勢與中韓戰略合作〉。《國際問題研究》,第5期,2010,頁30-35,66。 趙可金,〈理性解讀中國威脅論〉。《學習月刊》,第5期,2006年,頁16-18。 趙華勝,〈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可能性和限度〉。《國際觀察》,第3期,2011年,頁29-31。 趙來文、盧德煥、鄭巖,〈朝鮮半島統一問題及對中國的影響〉。《白城師范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5-7,22。 廖為仁、夏仕,〈論朝鮮半島問題對21世紀初期中國外交戰略選擇的影響〉。《領導科學》,第32期,2009年,頁56-5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9期,1998年,頁71-82。 鄧建霞,〈朝鮮勞動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主體思想〉。《科技信息》,第5期,2007年,頁18-19。 歐渤芊,〈新安全觀與東北亞安全機制〉。《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2008年,頁1-9。 鄭繼永,〈試析李承晚時期韓國政黨變遷的過程與特徵〉。《韓國研究論叢》,第1期,2007年,頁222-236。 鄭端耀,〈核不擴散建制的運作與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4期,2000年, 頁41-77。 鄭麗慧,〈試論第一次朝核危機成因〉。《科教文匯》,第12期,2009年,頁235。 劉賽力,〈朝鮮半島安全問題及中國有關各方的合作策略〉。《東北亞論壇》,第19 卷第3期,2010年11月,頁42-43。 劉雪蓮、霍雪輝,〈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緣安全戰略分析〉。《東北亞論壇》,第5 期,2007年,頁50-56。 霍德兵,〈朝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博弈論分析〉。《世界經濟情況》,第1期,2009年,頁97-103。 燕玉葉,〈認知國際制度理論與朝核危機〉。《韓國研究論叢》,第3期,2007年,頁46-61。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28-32。 譚紅梅,〈朝鮮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亞非縱橫》,第6期,2009年,頁41-44,60。 龐朕、楊鑫宇,〈從同盟到伙伴:中朝關系的歷史演變〉。《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84-88。 三、研討會論文 李明,〈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5年7月1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戰略〉。《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 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四、碩士論文 李奎泰,《中共對韓政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1992年。 金祐亨,《中共對朝鮮半島政策之研究(一九八0-一九九0)》。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1年。 楊名豪,《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嘉永,《中共「新安全觀」下之中美關係:2001-2008》。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貳、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Bostdorff, Denise M. Proclaiming The Truman Doctrine: The Cold War Call to Arms.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a, Victor D. and David C. Kang. Nuclear North Korea:A Debate On Engagement Strateg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Hong, Yong-Pyo. State Security and Regime Security: President Syngman Rhee and the Insecurity Dilemma in South Korea, 1953-6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Johnston, Alastair I.and Robert S, Ros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wak, Tae-Hwan. and Seung-Ho, Joo. Peace Regime Building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ers Co, 2010. Lee, Chae-Jin. A Troubled Peace:U. S. Policy And the Two Korea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Li, Mingjiang and Dongmin, Lee. China and East Asian Strategic Dynamics: The Shaping of a New Regional Order.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1. Litwak, Robert S. Rogue States and U.S. Foreign Policy: Containment After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D. 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0. Mesquita, Bruce B. D. and Jongryn Mo. North Korean Economic Refor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 Moltz , James Clay and Alexandre Y. Mansourov.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Security, Strategy, and New Perspectives from Russia.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ers, 1999.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Norton, 2001. O’Hanlon, Michael E and Mike Mochizuki.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How to Deal with A Nuclear North Korea.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Pritchard, Charles L., John H. Tilelli and Scott Snyder. U.S.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0. Snyder, Scott. China’s Rise and the Two Koreas: Politics, Economics, Security.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9. Snyder, Scott and Derek Mitchell. Pursuing A Comprehensive Vision for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Washington, D.C. : CSIS, 2009. Lovell, David W. ed.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atanabe, Koji. Engaging Russia in Asia Pacific. Tokyo: Nihon Kokusai Kōryu Senta, 2000. Tow, William T.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Watson, Cynthia Ann. U.S. National Security: A Reference Handbook.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8. 二、英文期刊 Huntington,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2, 1999, pp. 35-50. Lin, Cheng-yi.“The legacy of the KoreanWar: Impact on U.S.-Taiwan relations.”Journal of Northeas Asian Studies, vol. 11, no. 4, 1992, pp. 40-58. Munro, Ross H.“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from China.”Policy Review, no, 62 , 1992, pp. 10-16. Park, John S. “Inside Multilateralism:The Six-Party Talk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8, No. 4 (Autumn 2005), pp. 75-92. Roy, Denny.“Hegemony on the Horizon.”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1994, pp. 149-168. Schreer, Benjamin and Brendan, Taylor.“The Korean Crises and Sino-American Rivalry.”Survival: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vol. 53, no. 1 ,2011, pp. 13-19. Shambaugh, David.“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3, 1999, pp. 52-79. 参、網際網路專文及報章資源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央日報》(台北) 《中央社》(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BBC News(http://news.bbc.co.uk)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http://www.csis.org)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org) 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 人民網(http://past.people.com.cn) 大紀元(http://tw.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中國江蘇新聞網(http://jschina.com.cn) 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cn)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french.2007afdb.org)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 中經網(http://www.ce.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 東方新聞網(http://news.eastday.com) 東方網(http://big5.eastday.com:82) 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 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尼克森中心 (http://www.nixoncenter.org)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ings.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防部 (http://www.defenselink.mil) 軍事文摘(http://web.foshan.gd.cn) 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 國際在線(http://big5.cri.cn) 朝鮮日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big5/) 新浪財經網(http://finance.sina.com.cn)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聯合國官網(http://www.un.org/en/)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 聯合電子報(http://www.udn.com.tw) 藍德公司(RAND)〈http://www.rand.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9922013
10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古承軒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古承軒 zh_TW dc.date (日期) 201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0:32:03 (UTC+8) -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0:32:03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32:03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2201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68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22013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10年,朝鮮半島陸續爆發天安艦事件、北韓砲擊延坪島事件,和規模不斷擴大的美、日、南韓聯合軍演,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正一步步趨向白熱化,撼動了東北亞區域安全。東北亞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大國利益交錯的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地緣戰略意義。而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核心地帶,且與中共山水相連、脣齒相依,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共無論如何都不能置身朝鮮半島事務之外,為了維持朝鮮半島的安全、穩定、與繁榮,將成為中共在這一地區安全戰略的重要目標。 1997年,中共倡導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透過對話增進信任,以合作促進共同安全。近年來,中共領導人更在多邊、雙邊場合多次呼籲樹立「新安全觀」,儼然已經成為中共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倡導世界多極化對外政策的主調。東北亞地區情勢詭譎多變,中共希望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建立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中共曾多次促成「六方會談」,並參與「中、日、南韓領導人會議」,透過廣泛合作取代相互對抗,增進互信與互利。 本論文已完成幾項基礎的研究工作:(一)詮釋中共「新安全觀」的緣起、意涵及對朝鮮半島的作用;(二)探討中共與南韓關係:美韓同盟對中共亞太安全戰略之影響,以及中共與南韓擴大經貿合作的現況;(三)探討中共與北韓互動發展:兩國在社會主義下的合作與侷限、北韓接受中共改革開放模式的爭論與適應,以及中共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選擇;(四)分析中共的兩韓政策與國際環境:中共參與六方會談的角色與作用,以及中共運用峰會外交與經濟外交穩定周邊安全。 本論文就中共「新安全觀」視角下的兩韓政策具體作為,考察中共對「新安全觀」體現與挑戰;「新安全觀」在中共朝鮮半島政策上的適用程度與限度,以進一步認識中共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朝鮮半島、東北亞、新安全觀、六方會談、峰會外交、經濟外交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9 第五節 研究架構………………………………………………………20 第貳章 中共新安全觀與朝鮮半島 ……………………………………23 第一節 中共外交戰略的演變…………………………………………23 第二節 中共新安全觀之緣起及意涵…………………………………28 第三節 中共新安全觀對朝鮮半島之作用……………………………42 第四節 小結……………………………………………………………50 第参章 中共與南韓關係 ………………………………………………53 第一節 冷戰體系的中韓關係…………………………………………53 第二節 冷戰結束後的中韓戰略交手…………………………………61 第三節 中共與南韓經貿互惠…………………………………………66 第四節 小結……………………………………………………………77 第肆章 中共與北韓關係 ………………………………………………81 第一節 共產國際主義下的合作與侷限………………………………81 第二節 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與適應…………………………………87 第三節 核問題與中共的戰略選擇……………………………………94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伍章 中共兩韓政策與國際環境……………………………………107 第一節 國際體制與國際合作 ………………………………………107 第二節 中共與六方會談 ……………………………………………115 第三節 峰會外交與經濟外交 ………………………………………125 第四節 小結 …………………………………………………………130 第陸章 結論……………………………………………………………133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成果 ……………………………………………133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37 附錄 ……………………………………………………………………139 附錄一: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針對朝核問題決議文…………………139 附錄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針對朝核問題主席聲明………………150 參考文獻 ………………………………………………………………153 圖目次 圖2-1:朝鮮半島位置圖…………………………………………………42 圖3-1:南、北韓分界線位置圖…………………………………………55 圖4-1:北韓導彈數據圖…………………………………………………83 圖4-2:北韓核子反應爐位置圖…………………………………………95 圖5-1:IAEA組織圖……………………………………………………109 表目次 表3-1:1980-1991年中共與南韓貿易合作發展趨勢…………………68 表3-2:1992-1999年中共與南韓貿易合作發展趨勢…………………69 表3-3:2000-2010年中共與南韓貿易合作發展趨勢…………………7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201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朝鮮半島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北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方會談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峰會外交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外交 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兩韓政策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書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香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王毅武,《市場經濟學:中國市場經濟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牛軍、王緝思,《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是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編委會編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包宗和,《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臺北:五南,2002年。 朴鍵一、朴光姬,《中韓關系與東北亞經濟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朴鍵一、馬軍偉,《中國對朝鮮半島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臺北:台灣商務,2004年。 朱听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邱子軒,《龍鷹共舞-中共與美國海事安全互動》。台北:威秀資訊,2008年。 李鐘林、沈方根、林金淑,《延邊外向型機經濟論》。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詩,《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 邢和明,《中共眼裡的蘇聯模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冷溶,《中國特色社会主義理論年鑑》。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 金大中著、馮世則譯,《建設和平與民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9》。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正確而輝煌的運籌帷幄》。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徐文吉,《朝鮮半島時局與對策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崔桂田,《當代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孫茹,《朝核問題地區合作進程研究》。時事出版社,2009年。 翁明賢,《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曹中屏,《當代韓國史︰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翟泰豐、崔智友,《鄧小平生平著作思想研究集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庠林、張立英,《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崔志鷹,《朝鮮半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慧智、李敦球,《北韓:神秘的東方晨曦之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張蘊岭,《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張東剛,《新世紀中韓產業結構比較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威威,〈美日、美韓軍事同盟的同步強化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2011年,頁1-12。 逯宇鐸,《國際貿易》。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等,《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楊國樞等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 楊天宇,《經濟制度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楊軍、王秋彬,《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鄭宇碩、孔炳德,《1997-1998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傳君,《東北經濟振興與東北亞經貿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樂為良、黃裕美,《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劉宏,《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美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台灣商務,2005年。 薛澤洲,《鄧小平與中國現代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蘭曼(Todd Lanmam)、周志傑譯,《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臺北:韋伯,2003年。 二、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2期,2001年2月,頁57-75。 于在霞,〈試論朝鮮改革開放〉。《滄桑》,第2期,2010年,頁122-123。 王麗娟,〈新安全觀與中國國家安全〉。《學術交流》,第2期,2008年,頁64-67,129。 王志偉,〈安全利益影響下朝鮮經濟發展趨勢分析〉。《東疆學刊》,第2卷3期,2009年7月,頁94-98。 王東,〈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決策與信息》,第6期,2008年,頁20-23。 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定位問題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11年,頁4-9,71。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1998年,頁23-26。 王紅信,〈朝鮮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對外開放探索〉。《大眾商務》,第4期,2010年,頁66。 王曉慧,〈朝鮮貨幣改革〉。《新財經》,第3期,2010年,頁104-106,5。 毛吉康,〈中國的崛起與韓國的東北亞戰略選擇〉。《當代韓國》, 2009秋季號,頁14-20 孔軍、程浩,〈中國對朝鮮經濟援助的內幕〉。《報刊薈萃》,第8期,2009,頁62-63。 仇發華,〈東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路徑選擇〉。《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2007年,頁125-140。 白明春,〈以新全觀破解朝鮮半島危機方式探析〉。《大連大學學報》,第2期,2011年,頁43-46。 石齊平,〈如果朝鮮走上了改革開放〉。《中外管理》,第6期,2010年,頁16。 石源華,〈朝鮮核試爆與重開六方會談〉。《東北亞論壇》,第1期,2007年,頁53-57。 朴東勛、安花善,〈論朴正熙時期韓國發展型國家的形成與演變〉。《延邊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頁81-87。 朱鋒,〈六方會談的制度建設與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7年,頁1-7,13。 朱鋒,〈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與美國的策略變化〉。《現代國際關系》,第7期,2004 年,頁1-7。 朱世龍,〈朝鮮半島與中國國家安全〉。《科技信息》,第12期,2006年,頁244-245 朱遼野,〈後朝核時期的中朝關係走勢〉。《遼東學院學報》,第12卷6期,2010年12月,頁126-130。 朱顯平、陳國治,〈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國際學術動態》,第6期,2005年,頁4-6。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6期,2003年,頁75-108。 朱威列,〈關於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方略的思考〉。《國際展望》,第3期,2010年,頁1-7,111-121。 仲華,〈論周恩來在抗美援朝出兵決策中的歷史作用〉。《覺悟》,第1期,2011年,頁20-25。 安振利,〈在調整中恢復:從中朝經貿交流看朝鮮經濟走向〉。《韓國研究論叢》,第1期,2004年,頁98-105。 曲偉,〈構建東北亞共同體 中國的立場與作用〉。《西伯利亞研究》,第4期,2010年,頁17-19。 李優坤,〈論一條線外交中的精神和物質利益〉。《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頁39-44。 李明,〈南北韓爆發黃海軍事衝突與影響〉。《海峽評論》,第241期,2011年,頁25-28。 李軍,〈從第四輪六方會談看朝核問題的癥結與出路〉。《現代國際關系》,第8期,2005年,頁46-47。 李惠貞,〈韓美同盟的現狀:以戰略同盟構想為中心〉。《當代韓國》,第3期,2010年,頁1-7。 李賢珠,〈中韓貿易及其結構變化〉。《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10年,頁48-52。 李天英,〈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安全〉。《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40-43。 汪明,〈中國參與區域合作組織政策評估與對策建議〉。《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第7期,2006年,頁1-6。 汪偉民、李辛,〈美韓同盟再定義與韓國的戰略選擇:進程與爭論〉。《當代亞太》,第2期,2011年,頁109-125,108。 宋瑩瑩,〈美韓同盟關系的演變和前景〉。《當代世界》,第1期,2011年,頁50-51。 宋國友,〈中國對朝鮮的經濟影響力分析〉。《韓國研究論叢》,第4期,2007年,頁86-98。 沈海濤,〈朝鮮半島問題新動向與中國的東北亞戰略選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11年,頁11-16。 周方銀,〈對當前國際格局的聚類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0年,頁40-43。 周肇光、宗永平,〈韓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亞太經濟》,第4期,2006年,頁55-57。 周慧來,〈朝鮮半島和平前景與中國作用〉。《韓國研究論叢》,第3期,2007年,頁79-97。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第10期,1999年,頁14-19。 吳兆雪、馬延琛,〈中國新安全觀與構建和諧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6期,2006年,頁84-89。 門洪華,〈東北亞安全困境及其戰略應對〉。《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2008年,頁16-22,53。 金景一、金強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意義及其對我國的影響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頁5-12。 金月培,〈中韓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第6期,2009年,頁10-12。 金香蘭,〈淺析朝鮮投資法〉。《法治與社會》,第24期,2010年,頁265。 俞新天,〈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及戰略選擇新思考〉。《外交評論》,第5期,2005年,頁17-20。 李天英,〈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安全〉。《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 2004年,頁40-43。 林今淑、郝方龍,〈長吉圖先導區與朝鮮羅先市的經貿合作〉。《延邊大學學報》,第2期,2011年,頁14-18。 保建雲,〈中國與朝鮮雙邊貿易的發展特點,比較優勢及問題分析〉。《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07年,頁 96-101。 范躍江,〈日美安保條約的命運〉。《東北亞論壇》,第3期,1996年,頁51-56。 姜平,〈鄧小平國家戰略的內在邏輯〉。《決策導刊》,第8期,2006年,頁24。 南穎,〈朝鮮羅津—先鋒經貿區的發展與環境變遷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頁38-43。 胡明遠,〈朝鮮處裡國際問題行為方式及中國的對策〉。《理論觀察》,第4期,2010年,頁74-75。 胡明遠,〈朝鮮對外開放新舉措〉。《北方經濟》,第15期,2010年,頁52-53。 宣玉京,〈論李明博政府對朝政策的變化〉。《國際論壇》,第4期,2010年,頁20-23,79。 夏路,〈中國朝核政策中的美國因素〉。《社會主義研究》,第1期,2006年,頁109-112。 馬建英、韓玉貴,〈論李明博政府的實用主義外交〉。《東北亞論壇》,第1期,2009年,頁50-58。 高娜,〈中蘇在珍寶島戰鬥中的博弈〉。《黨史博采(理論)》,第10期,2011年),頁17-18。 孫寧,〈中國新安全觀研究綜述〉。《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12卷3期,2010年9月,頁26-29。 徐歡,〈試析朝鮮核問題對中國的影響及其應對戰略選擇〉。《學理論》,第1期,2010 年,頁63-64。 宮玉濤,〈朝鮮經濟改革的促動因素:歷史與現實分析〉。《學術交流》,第11期,2007年,頁118-121。 陳小沁,〈和平發展戰略與中國安全觀念的演變〉。《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4期,2010年8月,頁67-70。 陳建波、張景全,〈朝鮮半島新危機與美國東北亞同盟體系新變化〉。《東北亞論壇》,第4期,2011年,頁21-26。 陳再生,〈一條線外交戰略的歷史審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11期,2009年,頁43-47。 陳寒溪,〈新安全觀實踐:中國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頁31-36。 陳龍山,〈中朝經濟合作對朝鮮經濟的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06年,頁23-28。 郭淑蘭,〈我國不結盟對外戰略的確立及其歷史成因〉。《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5期,2008年,頁33-35。 郭銳,〈後冷戰時代朝鮮國家戰略論析〉。《當代韓國》,第4期,2007年,頁68-72。 郭銳、王蕭軻,〈冷戰後韓國國家戰略的調整與評估〉。《當代韓國》,第4期,2009年,頁29-37。 莊林、陳豪遠,〈聯合國:制裁令如何發出?〉。《環球軍事》,第21期,2006年,頁 8-9。 陶季邑,〈美國正直學者對中國威脅論的批駁探析〉。《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05年,頁20-24,33。 舒建國,〈毛澤東反帝反修外交戰略的內涵及其實踐效應〉。《南昌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8-14。 惠耕田,〈試論中國政府的新安全觀〉。《廣東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頁47-51。 張文木,〈中共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年2月,頁24-31。 張璉瑰,〈朝鮮半島的統一與中國〉。《當代亞太》,第5期,2004年,頁29-36。 張璉瑰,〈學習中國經驗,朝鮮開始經濟改革〉。《世界知識》,第4期,2004年,頁28-29。 張郁慧,〈一邊倒的外交戰略與中國對外援助〉。《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頁18-24。 張艷軍,〈非傳統安全與中國的新安全觀〉。《社會科學論壇》,第8期,2008年,頁100-102。 張慧智,〈東北亞和平與合作中的中韓作用〉。《國際學術動態》,第6期2007,頁5-8。 張慧智,〈國際社會對朝鮮發展援助探尋〉。《東北亞論壇》,第4期,2009年,頁67-75。 張慧智,〈朝鮮的經濟變化與中國的作用〉。《亞太經濟》,第4期,2006年,頁62-66。 張瀾濤,〈關於「和平崛起」與新安全觀的理論思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頁6-9。 張寶仁、曹洪舉,〈近期中韓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第3期,2008年,頁84-90。 張曉娜,〈經濟復蘇背景下中韓FTA戰略選擇探討〉。《當代韓國》,第4期,2009年,頁13-16。 曾光輝,〈朝鮮推行經濟改革的原因分析〉。《改革與戰略》,第4期,2008年,頁154-155。 楊宏剛、余朝揚,〈論中國新安全觀的內在機理與實踐意義〉。《理論月刊》,第12期,2007年,頁115-117。 楊雲峰、楊樂平,〈鄧小平國際格局思想研究〉。《中洲學刊》,第3期,2003年,頁22-24。 虞少華,〈東北亞安全形勢與中韓戰略合作〉。《國際問題研究》,第5期,2010,頁30-35,66。 趙可金,〈理性解讀中國威脅論〉。《學習月刊》,第5期,2006年,頁16-18。 趙華勝,〈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可能性和限度〉。《國際觀察》,第3期,2011年,頁29-31。 趙來文、盧德煥、鄭巖,〈朝鮮半島統一問題及對中國的影響〉。《白城師范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5-7,22。 廖為仁、夏仕,〈論朝鮮半島問題對21世紀初期中國外交戰略選擇的影響〉。《領導科學》,第32期,2009年,頁56-5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9期,1998年,頁71-82。 鄧建霞,〈朝鮮勞動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主體思想〉。《科技信息》,第5期,2007年,頁18-19。 歐渤芊,〈新安全觀與東北亞安全機制〉。《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2008年,頁1-9。 鄭繼永,〈試析李承晚時期韓國政黨變遷的過程與特徵〉。《韓國研究論叢》,第1期,2007年,頁222-236。 鄭端耀,〈核不擴散建制的運作與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4期,2000年, 頁41-77。 鄭麗慧,〈試論第一次朝核危機成因〉。《科教文匯》,第12期,2009年,頁235。 劉賽力,〈朝鮮半島安全問題及中國有關各方的合作策略〉。《東北亞論壇》,第19 卷第3期,2010年11月,頁42-43。 劉雪蓮、霍雪輝,〈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緣安全戰略分析〉。《東北亞論壇》,第5 期,2007年,頁50-56。 霍德兵,〈朝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博弈論分析〉。《世界經濟情況》,第1期,2009年,頁97-103。 燕玉葉,〈認知國際制度理論與朝核危機〉。《韓國研究論叢》,第3期,2007年,頁46-61。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28-32。 譚紅梅,〈朝鮮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亞非縱橫》,第6期,2009年,頁41-44,60。 龐朕、楊鑫宇,〈從同盟到伙伴:中朝關系的歷史演變〉。《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84-88。 三、研討會論文 李明,〈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5年7月1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戰略〉。《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 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四、碩士論文 李奎泰,《中共對韓政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1992年。 金祐亨,《中共對朝鮮半島政策之研究(一九八0-一九九0)》。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1年。 楊名豪,《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嘉永,《中共「新安全觀」下之中美關係:2001-2008》。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貳、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Bostdorff, Denise M. Proclaiming The Truman Doctrine: The Cold War Call to Arms.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a, Victor D. and David C. Kang. Nuclear North Korea:A Debate On Engagement Strateg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Hong, Yong-Pyo. State Security and Regime Security: President Syngman Rhee and the Insecurity Dilemma in South Korea, 1953-6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Johnston, Alastair I.and Robert S, Ros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wak, Tae-Hwan. and Seung-Ho, Joo. Peace Regime Building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ers Co, 2010. Lee, Chae-Jin. A Troubled Peace:U. S. Policy And the Two Korea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Li, Mingjiang and Dongmin, Lee. China and East Asian Strategic Dynamics: The Shaping of a New Regional Order.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1. Litwak, Robert S. Rogue States and U.S. Foreign Policy: Containment After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D. 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0. Mesquita, Bruce B. D. and Jongryn Mo. North Korean Economic Refor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 Moltz , James Clay and Alexandre Y. Mansourov.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Security, Strategy, and New Perspectives from Russia.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ers, 1999.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Norton, 2001. O’Hanlon, Michael E and Mike Mochizuki.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How to Deal with A Nuclear North Korea.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Pritchard, Charles L., John H. Tilelli and Scott Snyder. U.S.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0. Snyder, Scott. China’s Rise and the Two Koreas: Politics, Economics, Security.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9. Snyder, Scott and Derek Mitchell. Pursuing A Comprehensive Vision for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Washington, D.C. : CSIS, 2009. Lovell, David W. ed.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atanabe, Koji. Engaging Russia in Asia Pacific. Tokyo: Nihon Kokusai Kōryu Senta, 2000. Tow, William T.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Watson, Cynthia Ann. U.S. National Security: A Reference Handbook.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8. 二、英文期刊 Huntington,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2, 1999, pp. 35-50. Lin, Cheng-yi.“The legacy of the KoreanWar: Impact on U.S.-Taiwan relations.”Journal of Northeas Asian Studies, vol. 11, no. 4, 1992, pp. 40-58. Munro, Ross H.“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from China.”Policy Review, no, 62 , 1992, pp. 10-16. Park, John S. “Inside Multilateralism:The Six-Party Talk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8, No. 4 (Autumn 2005), pp. 75-92. Roy, Denny.“Hegemony on the Horizon.”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1994, pp. 149-168. Schreer, Benjamin and Brendan, Taylor.“The Korean Crises and Sino-American Rivalry.”Survival: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vol. 53, no. 1 ,2011, pp. 13-19. Shambaugh, David.“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3, 1999, pp. 52-79. 参、網際網路專文及報章資源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央日報》(台北) 《中央社》(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BBC News(http://news.bbc.co.uk)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http://www.csis.org)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org) 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 人民網(http://past.people.com.cn) 大紀元(http://tw.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中國江蘇新聞網(http://jschina.com.cn) 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cn)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french.2007afdb.org)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 中經網(http://www.ce.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 東方新聞網(http://news.eastday.com) 東方網(http://big5.eastday.com:82) 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 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尼克森中心 (http://www.nixoncenter.org)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ings.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防部 (http://www.defenselink.mil) 軍事文摘(http://web.foshan.gd.cn) 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 國際在線(http://big5.cri.cn) 朝鮮日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big5/) 新浪財經網(http://finance.sina.com.cn)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聯合國官網(http://www.un.org/en/)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 聯合電子報(http://www.udn.com.tw) 藍德公司(RAND)〈http://www.rand.org)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