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廿一世紀日本對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
A study of Japan`s China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趙申達
貢獻者 朱新民
趙申達
關鍵詞 日本
中共
外交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32:16 (UTC+8)
摘要 二次世界戰後,由美國為主所建立起的世界戰略平衡格局已無法滿足「中國崛起」現實環境,在新戰略框架尚未建構此時,各國、區域間相互衝撞、利益衝突及權力轉移等折衝戲碼不斷發生,特別是圍繞在中共四周的亞太區域;近期世界金融危機,給予中共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原動力絕妙時機,不僅提升了中共國際地位、增加外交籌碼,同時也衝擊現有世界戰略格局、地緣政治結構及區域安全保障環境,讓中共輕易獲取順利發展國力與美抗衡之絕佳機遇期。
亞太地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角力展現舞台,特別在東亞地區內,中共、美國及日本等強權間一直存在著矛盾;然而隨著中共軍事、經濟快速崛起,日本將外交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事務後,美國也突然驚醒般的強調「重返亞洲」。而日本一直把中共視為在亞太地區爭取領導地位主要競爭對手,巧妙利用美日安保關係、臺灣問題等箝制中共;現階段日本與中共為東亞區域二大強權,東亞地區政治穩定、軍事平衡、經濟增長及科技提昇與否等,均與兩國有密切關係;近期雙方雖因政治、歷史及領土等因素關係發展巔波,但在經貿合作上,已形成相當程度競合作用及相互依存。
中共刻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外以「和協外交」為主軸,但隨著經濟及軍事等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美國已重新思考,願意於亞太地區與中共分享權力,更進一步拉升中共國際地位;面對嶄新世界格局,日本外交選擇空間已無法任其僅考量美國事務而簡單下定論,日本過去經濟優勢不再,未來外交何去何從須認真反思與決定;在此複雜格局中,臺灣可以認真思考以日本發展為鑑,跳脫惟美國如是的政策格局,善用彈性及中性的地位發揮影響力,才可爭取最大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新民,「中共黨政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5年)。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1年)。
朱新民‧洪中明,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臺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吳榮鎮,「教育體制」,施哲雄主編,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
于有慧,「從十七大政治報告觀察中共外交的持續與轉變」,廿一世紀中國(卷三)-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出版社,2001年)。
張歷歷,外交決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郭建平,冷戰後美日歐盟與臺灣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er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權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曾喜炤,「第十章經濟改革」,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馮昭奎、林昶,中日關係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黃正柏,當代八國外交政策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楚樹龍、金威,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趙曉春,發達國家外交決策制度(臺北:時事出版社,2001年)。
劉傑,「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獨立自尊」,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2007年)。
蔣立峰、高洪著,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蔡增加,「十七大後中國與日本關係的兩重結構分析」,廿一世紀中國卷三_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
(二) 期刊論文
「釣魚島十海浬海域中國漁政船首次挺進」,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9。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香港),159期(2011年3月),頁54~59。
方華,「中國的內憂與外患」,中共研究,第44卷8期(2010年8月),頁14~16。
毛峰,「中日國民好感度急挫內情」,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42。
王定士,「中共『十七大』前後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戰略競合」,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6~237。
王崑義,「中共外交戰略與金磚國家的擴張」,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5期(2011年5月),頁17~19。
王慶瑜,「衝突或合作:東海油氣田爭端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8期(2011年8月),頁56~67。
加藤嘉一,「中日民族主義之爭」,亞洲週刊(香港),2011年8月14日,頁43。
包淳亮,「2011年中國外交前瞻」,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3。
史春林,「近十年日本防衛和打擊海盜對策研究」,東北亞論壇(中國大陸),第19卷總第90期(2010年04月),頁95~97。
石原忠浩,「日本對臺決策的組織、制度與過程」,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45~72。
江迅,「金正日訪俄落實輸韓管道」,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32~33。
何思慎、趙建民,「近年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的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
何啟仁,「經濟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4。
余宗基,中國大陸殲20戰機發展對周邊國家可能之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3期(2011年3月),頁7~8。
李中邦,「釣魚台爭端下的日本擴張核對兩岸的啟示」,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22~26。
李以珍,「近期中共朝鮮半島戰略轉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2011年2月),頁104~108。
李明,「『十七大』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權力』」,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2。
李明峻,「近期日本政局變動及未來走向」,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4期(2011年4月),頁6~7。
邵軒磊,「『西方』如何影響日本的『中國研究』?—以日本福特基金會論爭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3期(2009年9月),頁72~73。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3。
胡慶山,「日本政黨輪替後的台日關係_日本對台關係將維持過去的非官方關係」,中國評論,總第144期(2009年12月),頁77-78。
時殷弘,「在挑戰中實現復興和騰升_新甲子中國發展戰略思考」,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7~8。
馬挺,「中美日亞洲戰略的交叉」,中國評論,總第145期(2010年01月),頁37~38。
高洪,「中日政治關係60年回眸與思考」,日本研究(中國大陸),第123期(2010年01月),頁1~7。
張沅沅,「由北京高層近期出訪探析大陸經濟外交策略及走向」,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39。
張智新,「政黨輪替後的日本政治生態分析」,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43~44。
張森林,「影響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日本學論壇,第3期(2005年9月),頁23~26。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函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2002年3月),頁36~37。
張潔,「2010年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出現惡化跡象」,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61~62。
張潔平,「十年風雲中國趁勢崛起」,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2011年9月),頁32~33。
梁棟,「戰後日本軍備發展過程中的朝鮮因素」,日本問題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頁47~48。
莊國土,「論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及發展趨勢」,當代亞太,第6期(2010年6月),頁86-94。
郭震遠,「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影響不斷減弱」,中國評論,總第143期(2009年11月),頁32~35。
彭光謙,「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還是相對穩定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55~56。
曾鎧臣,「《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發展動向探析」,中共研究,第46卷第01期(2012年01月),頁82~83。
童清峰,國際學界探索釣島之爭,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 (2011年9月),頁19。
黃佳甯、石之瑜,「入歐不脫亞?當代思想史中『日本主義』的可能性」,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37~39。
黃偉修,「日本民主黨的政治主導決策模式與鳩山首相的領導能力」,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84~85。
楊智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35~49 。
楊劍,「中美關係新十年的起點:協調關係 走向穩定」,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9~12。
詹勇銘,「從國際觀點分析中日東海大陸礁層劃界爭端之解決途徑」,國際關係學報,第31期(2011年1月),頁151~159。
熊玠,「美韓海上軍演對中國的警示與啟示」,中國評論,總第153期(2010年09月),頁77~31。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21。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2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51~152。
劉世剛,「中日安全關係變化小需加強交流合作」,「重災後的日本與未來中日關係關係走向」,中國評論,總第163期(2011年7月),頁76~77。
劉雪蓮,「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東北亞論壇,第19卷第4期(2010年07月),頁14~15。
鄭海麟,「中日撞船事件的法理分析及其對策」,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18~2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3期(1996年3月),頁31。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5~77。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
經濟部_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http://www.ctpecc.org.tw
中共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org
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japan21.org.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雅虎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news/newslist.asp
蘋果日報,http://1-apple.com.tw/AppleNews/index.cfm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明報新聞網,http://www.mpinews.com/
新城電台,http://www.104metrofinance.com/news/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中新網,http://big5.chinanews.com.cn
共同社,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AllHeadlines/index.php?sel_lang=tchinese
華爾街日報,http://www.cn.wsj.com
中國能源網,http://www.china5e.com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
中國軍網,http://chn.chinamil.com.cn
新加坡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
Wikipedia,http://iir.nccu.edu.tw
和訊百科,http://wiki.hexun.com.tw/view/8019.html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青年日報
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Carolyn W.Pumphrey,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David Easton,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3)。
Ellis S.Krauss and T.J. Pempel ,Beyond Bilateralism: US-Japan Relations in the New Asia-Pacific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4 )。
Richard C. Bush III。
Robert DUJARRIC,「The Japan-U.S. Alliance at 50:Crossroads or Continuity ?」,「The Japan-U.S. Roundtable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vision of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y」,2010日。
UNSD Database; World Bank WDI Database; IMF Database;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2010。
外交青書2006,外務省(日本,2006年)。
外交青書2011,外務省 (日本,2011年)。
ARF安保概観2011,外務省(日本,2011年)。
平成23年版防衛白皮書,防衛省(日本,2011年)
添谷芳秀,「基調報告A」,「50周年を迎える日米同盟:岐路か、継続か」,日米安保条約改定50周年記念円卓会議報告書(東京,2010年5月)。
(二)期刊論文
Richard C. Bush III,「米中G2という蜃気樓-目指すべきは主要國間強調だ」,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07月),頁122~123。
「韓國経済と日韓経済関係」,外務省アジア大洋州局日韓経済室(2011年08月),P.1-9。
「データで見る中国経済と日本経済関係」,レファレス(日本),平成17年2月号(2005年2月),P.61~72。
北岡伸一,「新しいアジアの秩序と日本の役割―新中華秩序を超えて」,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7月),P.96。
古森義久,「第8回ミサイル戦力 今こそにある危機,アメリカの中国研究」,SAPIO,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頁47~49。
朱建榮,「尖閣問題が映す中国の理論と本音」,外務省 (日本,2011年08月),P.53~54。
佐藤優,「ビザなし交流を起點にする前原氏の北方領土を邪魔する『內なる敵』」,SAPIO ,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P.38。
谷內正太郎,「日本外交における価値を考える」,外務省 (日本,2011年07月),P.127。
瀬口清之 ,「日本経済の復興の行方が、今後の日中関係を決める」,日経ビジネスオンライン(2011年5月)。
瀬口清之,「中国経済の現状と震災後の日中関係 北京・上海出張報告(4月18日~4月28日)」,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2011年5月)。
信田智人,「橋本行革の内閣機能強化策」,レヴァイアサン,第24 号(1999 年4 月),P.56~58。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m
フランスのシンクタンク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Ifri)と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CIGS), http://www.canon-igs.org
大和総研,http://www.dir.co.jp/souken/research/report/overseas/china
日中交流中心簡介網,http://www.chinacenter.jp
讀賣ONLINE,http://www.yomiuri.co.jp/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http://www.asahi.com/
東京新聞(TOKYO Web),http://www.tokyo-np.co.jp/
MSN産経ニュース,http://sankei.jp.msn.com/
每日新聞社,http://www.mainichi.co.jp/
讀賣新聞
朝日新聞
東京新聞
產經新聞
每日新聞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0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趙申達zh_TW
dc.creator (作者) 趙申達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0:32:16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0:32: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32: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98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8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二次世界戰後,由美國為主所建立起的世界戰略平衡格局已無法滿足「中國崛起」現實環境,在新戰略框架尚未建構此時,各國、區域間相互衝撞、利益衝突及權力轉移等折衝戲碼不斷發生,特別是圍繞在中共四周的亞太區域;近期世界金融危機,給予中共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原動力絕妙時機,不僅提升了中共國際地位、增加外交籌碼,同時也衝擊現有世界戰略格局、地緣政治結構及區域安全保障環境,讓中共輕易獲取順利發展國力與美抗衡之絕佳機遇期。
亞太地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大國政治角力展現舞台,特別在東亞地區內,中共、美國及日本等強權間一直存在著矛盾;然而隨著中共軍事、經濟快速崛起,日本將外交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事務後,美國也突然驚醒般的強調「重返亞洲」。而日本一直把中共視為在亞太地區爭取領導地位主要競爭對手,巧妙利用美日安保關係、臺灣問題等箝制中共;現階段日本與中共為東亞區域二大強權,東亞地區政治穩定、軍事平衡、經濟增長及科技提昇與否等,均與兩國有密切關係;近期雙方雖因政治、歷史及領土等因素關係發展巔波,但在經貿合作上,已形成相當程度競合作用及相互依存。
中共刻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外以「和協外交」為主軸,但隨著經濟及軍事等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美國已重新思考,願意於亞太地區與中共分享權力,更進一步拉升中共國際地位;面對嶄新世界格局,日本外交選擇空間已無法任其僅考量美國事務而簡單下定論,日本過去經濟優勢不再,未來外交何去何從須認真反思與決定;在此複雜格局中,臺灣可以認真思考以日本發展為鑑,跳脫惟美國如是的政策格局,善用彈性及中性的地位發揮影響力,才可爭取最大國家利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篇章安排...............17
第二章 日本構築亞太外交戰略之內外因素.....19
第一節 東北亞地區安全環境概述............19
第二節 日本東北亞安全戰略評估............29
第三節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評估............38
第四節 小結...........................48
第三章 廿一世紀日本對中共政治及安保關係發展..51
第一節 日本外交政策之多層次促因............51
第二節 日本對中共外交政策變化因素..........60
第三節 日本與中共安全保障關係之發展.........75
第四節 小結............................82
第四章 廿一世紀日本與中共經貿發展及社會交流..84
第一節 日本與中共經貿發展之競合............84
第二節 日本與中共推動民間交流之特色.........96
第三節 民族主義對日本與中共關係之影響.......99
第四節 小結...........................107
第五章 結論...........................11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0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1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交zh_TW
dc.title (題名) 廿一世紀日本對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Japan`s China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新民,「中共黨政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5年)。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1年)。
朱新民‧洪中明,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臺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吳榮鎮,「教育體制」,施哲雄主編,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
于有慧,「從十七大政治報告觀察中共外交的持續與轉變」,廿一世紀中國(卷三)-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邱伯浩,「第十二章對外關係簡論」,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出版社,2001年)。
張歷歷,外交決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郭建平,冷戰後美日歐盟與臺灣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er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權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曾喜炤,「第十章經濟改革」,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馮昭奎、林昶,中日關係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黃正柏,當代八國外交政策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楚樹龍、金威,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趙曉春,發達國家外交決策制度(臺北:時事出版社,2001年)。
劉傑,「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獨立自尊」,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2007年)。
蔣立峰、高洪著,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蔡增加,「十七大後中國與日本關係的兩重結構分析」,廿一世紀中國卷三_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
(二) 期刊論文
「釣魚島十海浬海域中國漁政船首次挺進」,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9。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香港),159期(2011年3月),頁54~59。
方華,「中國的內憂與外患」,中共研究,第44卷8期(2010年8月),頁14~16。
毛峰,「中日國民好感度急挫內情」,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42。
王定士,「中共『十七大』前後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戰略競合」,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6~237。
王崑義,「中共外交戰略與金磚國家的擴張」,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5期(2011年5月),頁17~19。
王慶瑜,「衝突或合作:東海油氣田爭端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8期(2011年8月),頁56~67。
加藤嘉一,「中日民族主義之爭」,亞洲週刊(香港),2011年8月14日,頁43。
包淳亮,「2011年中國外交前瞻」,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3。
史春林,「近十年日本防衛和打擊海盜對策研究」,東北亞論壇(中國大陸),第19卷總第90期(2010年04月),頁95~97。
石原忠浩,「日本對臺決策的組織、制度與過程」,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45~72。
江迅,「金正日訪俄落實輸韓管道」,亞洲週刊,第25卷第35期(2011年9月),頁32~33。
何思慎、趙建民,「近年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的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
何啟仁,「經濟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4。
余宗基,中國大陸殲20戰機發展對周邊國家可能之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3期(2011年3月),頁7~8。
李中邦,「釣魚台爭端下的日本擴張核對兩岸的啟示」,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22~26。
李以珍,「近期中共朝鮮半島戰略轉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2011年2月),頁104~108。
李明,「『十七大』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權力』」,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32。
李明峻,「近期日本政局變動及未來走向」,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4期(2011年4月),頁6~7。
邵軒磊,「『西方』如何影響日本的『中國研究』?—以日本福特基金會論爭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3期(2009年9月),頁72~73。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3。
胡慶山,「日本政黨輪替後的台日關係_日本對台關係將維持過去的非官方關係」,中國評論,總第144期(2009年12月),頁77-78。
時殷弘,「在挑戰中實現復興和騰升_新甲子中國發展戰略思考」,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7~8。
馬挺,「中美日亞洲戰略的交叉」,中國評論,總第145期(2010年01月),頁37~38。
高洪,「中日政治關係60年回眸與思考」,日本研究(中國大陸),第123期(2010年01月),頁1~7。
張沅沅,「由北京高層近期出訪探析大陸經濟外交策略及走向」,中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5卷第12期(2011年12月),頁39。
張智新,「政黨輪替後的日本政治生態分析」,中國評論,總第142期(2009年10月),頁43~44。
張森林,「影響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日本學論壇,第3期(2005年9月),頁23~26。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函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2002年3月),頁36~37。
張潔,「2010年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出現惡化跡象」,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61~62。
張潔平,「十年風雲中國趁勢崛起」,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2011年9月),頁32~33。
梁棟,「戰後日本軍備發展過程中的朝鮮因素」,日本問題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頁47~48。
莊國土,「論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及發展趨勢」,當代亞太,第6期(2010年6月),頁86-94。
郭震遠,「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影響不斷減弱」,中國評論,總第143期(2009年11月),頁32~35。
彭光謙,「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還是相對穩定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55~56。
曾鎧臣,「《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發展動向探析」,中共研究,第46卷第01期(2012年01月),頁82~83。
童清峰,國際學界探索釣島之爭,亞洲週刊,第25卷第37期 (2011年9月),頁19。
黃佳甯、石之瑜,「入歐不脫亞?當代思想史中『日本主義』的可能性」,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9卷(2010年04月),頁37~39。
黃偉修,「日本民主黨的政治主導決策模式與鳩山首相的領導能力」,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84~85。
楊智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35~49 。
楊劍,「中美關係新十年的起點:協調關係 走向穩定」,中國評論,總第159期(2011年03月),頁9~12。
詹勇銘,「從國際觀點分析中日東海大陸礁層劃界爭端之解決途徑」,國際關係學報,第31期(2011年1月),頁151~159。
熊玠,「美韓海上軍演對中國的警示與啟示」,中國評論,總第153期(2010年09月),頁77~31。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21。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2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51~152。
劉世剛,「中日安全關係變化小需加強交流合作」,「重災後的日本與未來中日關係關係走向」,中國評論,總第163期(2011年7月),頁76~77。
劉雪蓮,「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東北亞論壇,第19卷第4期(2010年07月),頁14~15。
鄭海麟,「中日撞船事件的法理分析及其對策」,海峽評論,第238期(2010年10月),頁18~2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3期(1996年3月),頁31。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5~77。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
經濟部_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http://www.ctpecc.org.tw
中共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org
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japan21.org.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雅虎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news/newslist.asp
蘋果日報,http://1-apple.com.tw/AppleNews/index.cfm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明報新聞網,http://www.mpinews.com/
新城電台,http://www.104metrofinance.com/news/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中新網,http://big5.chinanews.com.cn
共同社,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AllHeadlines/index.php?sel_lang=tchinese
華爾街日報,http://www.cn.wsj.com
中國能源網,http://www.china5e.com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
中國軍網,http://chn.chinamil.com.cn
新加坡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
Wikipedia,http://iir.nccu.edu.tw
和訊百科,http://wiki.hexun.com.tw/view/8019.html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青年日報
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Carolyn W.Pumphrey,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David Easton,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3)。
Ellis S.Krauss and T.J. Pempel ,Beyond Bilateralism: US-Japan Relations in the New Asia-Pacific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4 )。
Richard C. Bush III。
Robert DUJARRIC,「The Japan-U.S. Alliance at 50:Crossroads or Continuity ?」,「The Japan-U.S. Roundtable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vision of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y」,2010日。
UNSD Database; World Bank WDI Database; IMF Database;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2010。
外交青書2006,外務省(日本,2006年)。
外交青書2011,外務省 (日本,2011年)。
ARF安保概観2011,外務省(日本,2011年)。
平成23年版防衛白皮書,防衛省(日本,2011年)
添谷芳秀,「基調報告A」,「50周年を迎える日米同盟:岐路か、継続か」,日米安保条約改定50周年記念円卓会議報告書(東京,2010年5月)。
(二)期刊論文
Richard C. Bush III,「米中G2という蜃気樓-目指すべきは主要國間強調だ」,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07月),頁122~123。
「韓國経済と日韓経済関係」,外務省アジア大洋州局日韓経済室(2011年08月),P.1-9。
「データで見る中国経済と日本経済関係」,レファレス(日本),平成17年2月号(2005年2月),P.61~72。
北岡伸一,「新しいアジアの秩序と日本の役割―新中華秩序を超えて」,外交(日本:外務省,2011年7月),P.96。
古森義久,「第8回ミサイル戦力 今こそにある危機,アメリカの中国研究」,SAPIO,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頁47~49。
朱建榮,「尖閣問題が映す中国の理論と本音」,外務省 (日本,2011年08月),P.53~54。
佐藤優,「ビザなし交流を起點にする前原氏の北方領土を邪魔する『內なる敵』」,SAPIO ,第23卷第14號通卷511號(日本:小學館,2011年8月),P.38。
谷內正太郎,「日本外交における価値を考える」,外務省 (日本,2011年07月),P.127。
瀬口清之 ,「日本経済の復興の行方が、今後の日中関係を決める」,日経ビジネスオンライン(2011年5月)。
瀬口清之,「中国経済の現状と震災後の日中関係 北京・上海出張報告(4月18日~4月28日)」,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2011年5月)。
信田智人,「橋本行革の内閣機能強化策」,レヴァイアサン,第24 号(1999 年4 月),P.56~58。
(三)雜誌、報刊及網站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m
フランスのシンクタンク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Ifri)とキヤノン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所(CIGS), http://www.canon-igs.org
大和総研,http://www.dir.co.jp/souken/research/report/overseas/china
日中交流中心簡介網,http://www.chinacenter.jp
讀賣ONLINE,http://www.yomiuri.co.jp/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http://www.asahi.com/
東京新聞(TOKYO Web),http://www.tokyo-np.co.jp/
MSN産経ニュース,http://sankei.jp.msn.com/
每日新聞社,http://www.mainichi.co.jp/
讀賣新聞
朝日新聞
東京新聞
產經新聞
每日新聞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