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當代中國電影的主流意識:以革命歷史片為例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using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 as an example
作者 陳加恩
Chen, Chia En
貢獻者 張裕亮
陳加恩
Chen, Chia En
關鍵詞 中國電影
主流意識
文化研究
革命歷史電影
Chinese Film
Mainstream Ideology
Culture Study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48:08 (UTC+8)
摘要 本研究對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向主流意識靠攏的現象感到好奇。透過分析近年來頗受好評的四部革命歷史電影,來了解當前中國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內涵以及這些主流意識與電影之間的接合方式。研究發現,當前在革命歷史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可分為下列四項:彰顯革命精神、凝聚國族意識、中國式民主的建立與資本家地位的提升。這些主流意識的內涵,其功能主要是為了維持中共政權的存續,提供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依據。此外,在接合方法上,採用了商業電影的製作方式,達到吸引觀眾與傳遞主流意識的功能。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films draw close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nalyzes four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which have good repu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and the articulation which is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Chinese film.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stream ideologies in tho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They are as follows: Highligh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Solidarity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style democracy and upgrading of capitalists status in 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those mainstream ideologies is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In addition, those Chinese films are produced by commercial film production way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nd deliver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吳小麗、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呂貴、袁秉達主編,新中國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小風,20世紀90年代電影批評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沈芸,中國電影產業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問題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洪宏,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興衰(臺北:揚智文化,2010年)。
胡芝瑩,霍爾(臺北:生智文化,2001年)。
唐小兵,在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海波,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啟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出版,2010年)。
張裕亮,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臺北:黎明文化,2010年)。
陳光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臺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
麥家,風聲(海南:南海出版社,2007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餘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文期刊

于文秀,「對賀歲片現象的文化解讀——以馮小剛電影為例」,文藝研究(北京),第5期(2005年5月),頁12~17。
尹鴻,「當前中國電影狀態」,當代電影(北京),第1期(1998年1月),頁32~36。
尹鴻,「衝突與共謀—論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策略」,文藝研究(北京),第6期(2001年6月),頁20~27。
尹鴻,「論新中國社會主義經典電影體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第4期(2006年8月),頁33~35。
毛劍,「『文化霸權』理論與文化研究的『葛蘭西轉向』」,理論學刊(山東),第3期(2006年3月),頁111。
王冰冰、徐勇,「《風聲》與中產階級的歷史敘事」,藝術廣角(遼寧),第1期(2010年1月),頁39~42。
付立清,「誰居主導:民族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關系」,黑河學刊(黑龍江),第163期(2011年3月),頁12。
史靜,「革命歷史電影中的身體與復仇」,電影藝術(北京),第1期(2012年1月),頁124~130。
石方禹,「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碩果」,當代電影(北京),第1期(1991年1月),頁13。
任慧群,「試析《十月圍城》人物塑造的價值取向」,電影評介(貴州),第9期(2010年5月),頁35。
何旭明、劉寧,「從十六大黨章看中國共產黨執政意識的強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江西),第36卷4期(2005年7月),頁14。
宋國誠,「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2期(2008年6月),頁98~99。
李篤武,「社會轉型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危機與對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河南),第2期(2006年4月),頁19~22。
李靜,「風聲諜影之后的價值反思——淺議近年來諜戰影視劇的繁榮及困境」,藝術廣角(遼寧),第5期(2011年10月),頁18~19。
邢瑞娟,「論新時期我國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訴求」,理論月刊(湖北),第10期(2011年10月),頁28~31。
周紅軍,「十部大片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世紀行(湖北),第8期(1995年8月),頁13。
孟浩明,「高度認識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問題」,政工研究動態(北京),第5期(2007年3月),頁7~8。
孫明德,「中國經濟結構不均現況與調整措施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5期(2006年5月),頁71。
徐敏,「樣板戲電影:電影工業、文本政治與獻身者的國家儀式」,文藝研究(北京),第4期(2007年4月),頁94~95。
高橋,「《十月圍城》:香港影人的集體敬禮」,大眾電影(北京),第1期(2010年1月),頁18~19。
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河北),第2期(2009年2月),頁136~139。
張彤璞,「《十月圍城》:宏大話語的消解與『碎片化』歷史的凸顯」,電影文學(吉林),第15期(2011年8月),頁94~95。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 25~51。
張慧瑜,「《十月圍城》的敘述策略與意識形態縫合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第5期(2010年10月),頁96~97。
張慧瑜,「《建黨偉業》:紅色記憶的拼貼與重組」,南風窗(廣東),第15期(2011年8月),頁95。
張艷梅,「十七年戲曲電影中的『人民』:政治意識與知識分子自我隱喻的博弈場」,電影文學(吉林),2009年第18期(2009年),頁6~7。
郭秋光,「防止非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蔓延的主要對策」,黨史文苑(學術版)(江西),第22期(2006年11月),頁66~67。
陸紹陽,「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及其社會價值」,藝術評論(北京),第10期(2007年10月),頁36~37。
陸揚、謝兆樹,「文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範式轉換」,文藝理論研究(上海),第4期(2011年8月),頁14。
劉明海,「明星爭演紅色經典大片現象透析——以《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為例」,電影文學(吉林),第2期(2012年1月),頁58~59。
劉學義、王一麗,「《十月圍城》的革命敘事分析」,電影文學(吉林),第17期(2010年9月),頁68~69。
餘靈,「十月的風聲:一群人的小義成就國家之大義——淺析《十月圍城》和《風聲》」,小說評論(陝西),第S2期(2011年12月),頁161。

中文書籍專章

王中雲,「論當代主流價值視野下的中國主流大片發展」,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90~9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頁540。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頁286。
吳玉山,「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頁309~320。
胡克,「中國大陸社會觀念與電影理論發展」,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頁219~222。
張慧瑜,「接合論與主體縫合:『柏明翰學派』與『《銀幕》理論』的異同及融合」,丁亞平、呂效平主編,影視文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62、64。
陳旭光,「中國電影大片:『類型性』角度的思考」,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231~232。
陳犀禾、劉帆,「論中國主流大片與主流文化」,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7。
陳犀禾、鄭潔,「中國電影和市場之『手』」,中國電影家協會編,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頁50。
劉嘉,「中國主流大片與觀眾:消費反饋、口碑與票房研究」,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163、165~166。
饒曙光,「《建國大業》啟示錄」,啟示建國大業解密與剖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頁19。


學位論文

周川凱,「中國兒少戰爭電影中意識形態之流變」,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胡淑棻,「當代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以文本觀照流行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項俊超,「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及其外銷到台灣市場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閔聲,「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欣儀,「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中文報紙

徐斯儉,「三個代表與江澤民時代」,旺報,2009年9月5號,第C9版。

中文翻譯作品

A.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臺北:遠流出版,1995年)。
A. Callinicos著,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A. Gramsci著,獄中劄記(臺北:穀風出版,1988年)。
André Gaudreault、Francois Jost著,劉雲舟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G. Turner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臺北:亞太圖書,1998年)。
G. Turner著,高紅岩譯,電影作為社會實踐,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J. Lewis著,邱志勇、許夢芸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J.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2005年)。
J.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作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L.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L. Althusser著,陳墇津譯,保衛馬克思(臺北:遠流出版,1995年)。
L.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第10版(臺北:遠流出版,2007)。
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
R. C Allen著,李訊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S.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S. Hall著,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像跟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S.D.Katz著,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第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U. Eco等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網頁資料

毛澤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二年五月)」,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4/content_1545090.htm。
「華表獎」,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8%A1%A8%E7%8D%8E。
「風聲(電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8E%E5%A3%B0_(%E7%94%B5%E5%BD%B1)。
「十月圍城」,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6%9C%88%E5%9B%B4%E5%9F%8E。
「特型演員」,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B9%E5%9E%8B%E6%BC%94%E5%93%A1。
李英明,「民族主義發展之研究:以中國大陸為例」,國改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2月27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25.htm。
「吳貽弓建議: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應各司其職」,國際在線,2004年9月20日,http://gb.cri.cn/3821/2004/09/20/81@304584.htm。
李君如,「中國能夠實行什麼樣的民主」,北京日報網路版,2005年9月26日,http://www.bjd.com.cn/BJRB/20050926/GB/BJRB^19113^17^26R1710.htm。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全文)」,新華網,2005年10月1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htm。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06年10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關於調整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影、電視劇立項及完成片審查辦法的通知」,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2007年2月16日, 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4165147430669.html。
「十七大開幕 胡錦濤作政治報告(全文)」,中國評論新聞,2007年10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6/9/2/100469260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69260&mdate=1015124425。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資料:電影《建國大業》劇情簡介」,中國網,2009年7 月20日,http://big5.china.com.cn/info/movies/2009-07/20/content_18168543.htm。
「《建國大業》完全明星演員表」,中國網,2009年7月20日,http://big5.china.com.cn/info/movies/2009-07/20/content_18167584.htm。
「資料:電影《建黨偉業》演員表」,新浪網,2011年6月1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file/20110601/17402493160.html。
「《建國大業》:長輩看歷史 晚輩數『星星』」,新浪娛樂,2009年9月12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nstar/phoenixtv/file/20090912/2226663470.html。
「風聲」,奇摩電影,2009年10月26日,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118。
「資料:電影《建黨偉業》劇情簡介」,新浪娛樂,2011年05月08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su/file/20110508/23552433438.html。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完全獲獎名單」,新浪娛樂,2011年08月28日,http://ent.sina.com.cn/m/c/2011-08-28/16553399544.shtml。
「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歷史排行」,時光網,2012年5月13日,http://group.mtime.com/12781/discussion/253526/。
「胡锦涛: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7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9571441.html。

英文書籍

Laclau, E.,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London: NLB, 1977).
Williams, R.,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Hall, S.,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tat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6).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acmillan, 1990).

英文期刊

Nathan, Andrew J.,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4, No. 1 (January 2003), p. 6.
Zhao, Suishe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5, No. 1 (Spring 2000), pp. 1~33.

英文書籍專章

Lewis, J., “Following the Money in America’s Sunniest Company Town: Some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in J. Stringer ed., Movie Blockbuste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61.

影片資料

《十月圍城DVD》,采昌國際多媒體發行。
《建國大業DVD》,中影音像發行。
《建黨偉業DVD》,中影音像發行。
《風聲DVD》,得利影視發行。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926001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26001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裕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加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ia 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加恩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ia 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0:4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0:4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4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26001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3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260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對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向主流意識靠攏的現象感到好奇。透過分析近年來頗受好評的四部革命歷史電影,來了解當前中國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內涵以及這些主流意識與電影之間的接合方式。研究發現,當前在革命歷史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可分為下列四項:彰顯革命精神、凝聚國族意識、中國式民主的建立與資本家地位的提升。這些主流意識的內涵,其功能主要是為了維持中共政權的存續,提供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依據。此外,在接合方法上,採用了商業電影的製作方式,達到吸引觀眾與傳遞主流意識的功能。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films draw close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nalyzes four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which have good repu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and the articulation which is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Chinese film.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stream ideologies in tho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They are as follows: Highligh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Solidarity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style democracy and upgrading of capitalists status in 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those mainstream ideologies is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In addition, those Chinese films are produced by commercial film production way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nd deliver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篇章結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文化研究 9
第二節 主流意識與變遷 20
第三節 黨國變遷下的革命歷史電影 29
第四節 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6
第四章 革命歷史電影分析 47
第一節 主流意識的內涵 48
第二節 意義接合的方式 66
第三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4
第一節 維繫自身政權的主流意識 84
第二節 以商業接合主流意識的革命歷史電影 8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88
參考書目 9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26001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流意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革命歷史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ese Fil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instream Ide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e Stud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en_US
dc.title (題名) 當代中國電影的主流意識:以革命歷史片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using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 as an examp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吳小麗、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呂貴、袁秉達主編,新中國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小風,20世紀90年代電影批評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沈芸,中國電影產業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問題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洪宏,蘇聯影響與中國「十七年」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興衰(臺北:揚智文化,2010年)。
胡芝瑩,霍爾(臺北:生智文化,2001年)。
唐小兵,在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海波,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啟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出版,2010年)。
張裕亮,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臺北:黎明文化,2010年)。
陳光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臺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
麥家,風聲(海南:南海出版社,2007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餘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文期刊

于文秀,「對賀歲片現象的文化解讀——以馮小剛電影為例」,文藝研究(北京),第5期(2005年5月),頁12~17。
尹鴻,「當前中國電影狀態」,當代電影(北京),第1期(1998年1月),頁32~36。
尹鴻,「衝突與共謀—論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策略」,文藝研究(北京),第6期(2001年6月),頁20~27。
尹鴻,「論新中國社會主義經典電影體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第4期(2006年8月),頁33~35。
毛劍,「『文化霸權』理論與文化研究的『葛蘭西轉向』」,理論學刊(山東),第3期(2006年3月),頁111。
王冰冰、徐勇,「《風聲》與中產階級的歷史敘事」,藝術廣角(遼寧),第1期(2010年1月),頁39~42。
付立清,「誰居主導:民族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關系」,黑河學刊(黑龍江),第163期(2011年3月),頁12。
史靜,「革命歷史電影中的身體與復仇」,電影藝術(北京),第1期(2012年1月),頁124~130。
石方禹,「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碩果」,當代電影(北京),第1期(1991年1月),頁13。
任慧群,「試析《十月圍城》人物塑造的價值取向」,電影評介(貴州),第9期(2010年5月),頁35。
何旭明、劉寧,「從十六大黨章看中國共產黨執政意識的強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江西),第36卷4期(2005年7月),頁14。
宋國誠,「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2期(2008年6月),頁98~99。
李篤武,「社會轉型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危機與對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河南),第2期(2006年4月),頁19~22。
李靜,「風聲諜影之后的價值反思——淺議近年來諜戰影視劇的繁榮及困境」,藝術廣角(遼寧),第5期(2011年10月),頁18~19。
邢瑞娟,「論新時期我國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訴求」,理論月刊(湖北),第10期(2011年10月),頁28~31。
周紅軍,「十部大片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世紀行(湖北),第8期(1995年8月),頁13。
孟浩明,「高度認識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問題」,政工研究動態(北京),第5期(2007年3月),頁7~8。
孫明德,「中國經濟結構不均現況與調整措施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5期(2006年5月),頁71。
徐敏,「樣板戲電影:電影工業、文本政治與獻身者的國家儀式」,文藝研究(北京),第4期(2007年4月),頁94~95。
高橋,「《十月圍城》:香港影人的集體敬禮」,大眾電影(北京),第1期(2010年1月),頁18~19。
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河北),第2期(2009年2月),頁136~139。
張彤璞,「《十月圍城》:宏大話語的消解與『碎片化』歷史的凸顯」,電影文學(吉林),第15期(2011年8月),頁94~95。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 25~51。
張慧瑜,「《十月圍城》的敘述策略與意識形態縫合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第5期(2010年10月),頁96~97。
張慧瑜,「《建黨偉業》:紅色記憶的拼貼與重組」,南風窗(廣東),第15期(2011年8月),頁95。
張艷梅,「十七年戲曲電影中的『人民』:政治意識與知識分子自我隱喻的博弈場」,電影文學(吉林),2009年第18期(2009年),頁6~7。
郭秋光,「防止非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蔓延的主要對策」,黨史文苑(學術版)(江西),第22期(2006年11月),頁66~67。
陸紹陽,「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及其社會價值」,藝術評論(北京),第10期(2007年10月),頁36~37。
陸揚、謝兆樹,「文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範式轉換」,文藝理論研究(上海),第4期(2011年8月),頁14。
劉明海,「明星爭演紅色經典大片現象透析——以《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為例」,電影文學(吉林),第2期(2012年1月),頁58~59。
劉學義、王一麗,「《十月圍城》的革命敘事分析」,電影文學(吉林),第17期(2010年9月),頁68~69。
餘靈,「十月的風聲:一群人的小義成就國家之大義——淺析《十月圍城》和《風聲》」,小說評論(陝西),第S2期(2011年12月),頁161。

中文書籍專章

王中雲,「論當代主流價值視野下的中國主流大片發展」,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90~9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頁540。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頁286。
吳玉山,「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頁309~320。
胡克,「中國大陸社會觀念與電影理論發展」,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頁219~222。
張慧瑜,「接合論與主體縫合:『柏明翰學派』與『《銀幕》理論』的異同及融合」,丁亞平、呂效平主編,影視文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62、64。
陳旭光,「中國電影大片:『類型性』角度的思考」,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231~232。
陳犀禾、劉帆,「論中國主流大片與主流文化」,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7。
陳犀禾、鄭潔,「中國電影和市場之『手』」,中國電影家協會編,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頁50。
劉嘉,「中國主流大片與觀眾:消費反饋、口碑與票房研究」,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9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頁163、165~166。
饒曙光,「《建國大業》啟示錄」,啟示建國大業解密與剖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頁19。


學位論文

周川凱,「中國兒少戰爭電影中意識形態之流變」,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胡淑棻,「當代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以文本觀照流行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項俊超,「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及其外銷到台灣市場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閔聲,「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欣儀,「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中文報紙

徐斯儉,「三個代表與江澤民時代」,旺報,2009年9月5號,第C9版。

中文翻譯作品

A.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臺北:遠流出版,1995年)。
A. Callinicos著,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A. Gramsci著,獄中劄記(臺北:穀風出版,1988年)。
André Gaudreault、Francois Jost著,劉雲舟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G. Turner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臺北:亞太圖書,1998年)。
G. Turner著,高紅岩譯,電影作為社會實踐,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J. Lewis著,邱志勇、許夢芸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J.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2005年)。
J.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作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L.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L. Althusser著,陳墇津譯,保衛馬克思(臺北:遠流出版,1995年)。
L.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第10版(臺北:遠流出版,2007)。
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
R. C Allen著,李訊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S.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S. Hall著,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像跟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S.D.Katz著,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第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U. Eco等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網頁資料

毛澤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二年五月)」,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4/content_1545090.htm。
「華表獎」,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8%A1%A8%E7%8D%8E。
「風聲(電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8E%E5%A3%B0_(%E7%94%B5%E5%BD%B1)。
「十月圍城」,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6%9C%88%E5%9B%B4%E5%9F%8E。
「特型演員」,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B9%E5%9E%8B%E6%BC%94%E5%93%A1。
李英明,「民族主義發展之研究:以中國大陸為例」,國改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2月27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25.htm。
「吳貽弓建議: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應各司其職」,國際在線,2004年9月20日,http://gb.cri.cn/3821/2004/09/20/81@304584.htm。
李君如,「中國能夠實行什麼樣的民主」,北京日報網路版,2005年9月26日,http://www.bjd.com.cn/BJRB/20050926/GB/BJRB^19113^17^26R1710.htm。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全文)」,新華網,2005年10月1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htm。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06年10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關於調整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影、電視劇立項及完成片審查辦法的通知」,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2007年2月16日, 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4165147430669.html。
「十七大開幕 胡錦濤作政治報告(全文)」,中國評論新聞,2007年10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6/9/2/100469260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69260&mdate=1015124425。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資料:電影《建國大業》劇情簡介」,中國網,2009年7 月20日,http://big5.china.com.cn/info/movies/2009-07/20/content_18168543.htm。
「《建國大業》完全明星演員表」,中國網,2009年7月20日,http://big5.china.com.cn/info/movies/2009-07/20/content_18167584.htm。
「資料:電影《建黨偉業》演員表」,新浪網,2011年6月1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file/20110601/17402493160.html。
「《建國大業》:長輩看歷史 晚輩數『星星』」,新浪娛樂,2009年9月12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nstar/phoenixtv/file/20090912/2226663470.html。
「風聲」,奇摩電影,2009年10月26日,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118。
「資料:電影《建黨偉業》劇情簡介」,新浪娛樂,2011年05月08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su/file/20110508/23552433438.html。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完全獲獎名單」,新浪娛樂,2011年08月28日,http://ent.sina.com.cn/m/c/2011-08-28/16553399544.shtml。
「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歷史排行」,時光網,2012年5月13日,http://group.mtime.com/12781/discussion/253526/。
「胡锦涛: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7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9571441.html。

英文書籍

Laclau, E.,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London: NLB, 1977).
Williams, R.,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Hall, S.,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tat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6).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acmillan, 1990).

英文期刊

Nathan, Andrew J.,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4, No. 1 (January 2003), p. 6.
Zhao, Suishe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5, No. 1 (Spring 2000), pp. 1~33.

英文書籍專章

Lewis, J., “Following the Money in America’s Sunniest Company Town: Some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in J. Stringer ed., Movie Blockbuste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61.

影片資料

《十月圍城DVD》,采昌國際多媒體發行。
《建國大業DVD》,中影音像發行。
《建黨偉業DVD》,中影音像發行。
《風聲DVD》,得利影視發行。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