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論適性犯 作者 羅婉婷
Lo, Wan Ting貢獻者 李聖傑
羅婉婷
Lo, Wan Ting關鍵詞 危險犯
抽象危險
具體危險
抽象具體危險犯
適足犯
適性犯
偽適性犯
足生損害
足以
適合性條款
偽造文書
電腦犯罪
毀損罪
誹謗罪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08:19 (UTC+8) 摘要 在我國現行刑法以及附屬刑法中,存在有以「足生損害」此一要素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環的犯罪型態,學說上稱之為「適性犯」。對於此一犯罪類型之定位,究應將其歸屬於抽象危險犯或是具體危險犯的範疇,或者存在有將其視為獨立之第三種型態危險犯的可能,遂產生爭議。再者,對於此一「適合性條款」應如何判斷,實務上操作的具體指標為何,也是有待釐清的問題。 對此,本文將透過德國學說見解之介紹,整理並分析出適合性概念的類型特質,結論上將適性犯定位為獨立於抽象與具體危險犯之外,第三種型態之危險犯,本質上以其行為不法為非難重點,具有行為犯的特徵。最後回歸我國刑法體系,從各罪章的保護法益出發,對現有的法規範進行檢驗,思考在現行法體系下引入適性犯此一犯罪類型的可能。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一)教科書1.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2.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初版,三民出版,2010年。3.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修訂再版,瑞興出版,2004年。4.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修訂再版,瑞興出版,2003年。5.周冶平,《刑法各論》,初版,三民出版,1968年。6.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自版,2005年。7.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五版,自版,2005年。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元照出版,2008年。9.林東茂,《刑法綜覽》,六版,一品出版,2009年。10.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元照出版,2009年。11.吳景芳,《刑法分則講義(上)》,初版,元照出版,2005 年。12.許志雄等合著,《現代憲法論》,二版,元照出版,2000年。13.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初版,元照出版,2005年。14.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三版,一品出版,2011年。15.陳樸生,《實用刑法》,再版,三民出版,1993年。16.曾淑瑜,《 圖解知識六法-刑法分則編》,一版,新學林出版,2007年。17.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18.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冊)》,四版,商務出版,2000年19.黃仲夫,《刑法精義》,二十七版,五南出版,2011年。20.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三版,元照出版,2006年。21.蔡墩銘,《刑法精義》,二版,翰蘆出版,2005年。22.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三版,新學林出版,2010年。23.韓忠謨著,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三民出版,2000年。24.蘇俊雄,《刑法總論(I)》,修訂再版,自版,1998年。(二)專書與專論1.Arthur Kaufmann著,吳從周譯,《類推與「事物本質」-間論類型理論》,一版,學林出版,1999年。2.Bernd Schünemann著,何賴傑譯,〈法益保護原則-刑法構成要件及其解釋之憲法界線之匯集點〉,收錄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新學林出版,2006年。3.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從下層階級刑法到層階級刑法在道德要求中一種具示範作用的轉變〉,收錄於許乃曼、齋藤誠二、許玉秀、林鈺雄合著,《法治國之刑事立法與司法-洪福增律師八秩晉五壽辰祝賀論文集》,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新學林出版,1999年。4.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初版,五南出版,2008年。5.王澤鑑,《人格權法》,初版,三民出版,2012年。6.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形偽這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收錄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麗康文化出版,2000年。7.李茂生,〈資本、資訊與電腦犯罪〉,收錄於《權力、主體與刑事法》,初版,翰蘆出版,1988年。8.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錄於《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初版,元照出版,2011年。9.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1997年。10.高金桂,〈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性及其界限〉,收錄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二):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初版,學林出版,2002年。11.許玉秀,〈水污染防治法的制裁構造-環境犯罪構成要件的評析〉,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自版,1997年。12.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初版,元照出版,2002 年。13.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五版,自版,1998年。。14.黃榮堅,〈論行為犯〉,收錄於《刑罰的極限》,初版,元照出版,1999年。15.黃榮堅,〈論通姦罪的除罪化〉,收錄於《刑罰的極限》,初版,元照出版,1999年。16.黃榮堅,〈刑法增修後的電腦犯罪問題〉,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初版,五南出版,1998年。17.鄭善印,〈違背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研究〉,收錄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第二卷)》,初版,學林出版,2002年。(三)期刊文獻1.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一)〉,《司法周刊》,1006期,2000年11月。2.王怡今、錢建榮,〈不可能的任務-談檢察官對於妨害名譽罪的舉證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33期,2006年6月。3.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2008年8月。4.王皇玉,〈論販賣毒品罪〉,《政大法學評論》,84期,2005年4月。5.王榮聖,〈論以「足以生…」為規範形式之犯罪內涵〉,《玄奘法律學報》,14期,2010年12月。6.王榮聖,〈論遺棄罪之危險屬性〉,《興大法學》,2期,2007年11月。7.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採訪、報導自由的衝突及其解決之道〉,《司法研究年報》,25輯17篇,2005年11月。8.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38卷6期,1992年6月。9.李茂生,〈日本不法連線行為禁止法簡介〉,《資訊安全通訊》,8卷1號,2001年12月。10.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法學雜誌》,54期,2004年1月。11.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中)〉,《台灣法學雜誌》,55期,2004年2月。12.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下)〉,《台灣法學雜誌》,56期,2004年3月。13.李茂生,〈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3期,2012年3月。14.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3期,2004年10月。15.李崇偉,〈美、日、德三國網路犯罪相關法制之探討〉,《警大法學論集》,9期,2004年3月。16.李聖傑,〈因果關係的判斷在刑法中的思考〉,《中原財經法學》,8期,2006年6月。17.李聖傑,〈洗錢罪在刑法上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115期,2004年12月。18.李聖傑,〈使用電腦的利益〉,《月旦法學雜誌》,145期,2007年6月。19.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104期,2004年1月。20.李聖傑,〈飛走的金絲雀-包攝錯誤〉,《月旦法學教室》,22期,2004年8月,頁22。21.李聖傑,〈論刑法對於虛擬人格的名譽保護--評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九十八年度審簡字第六一一六號〉,《月旦裁判時報》,4期,2010年8月。22.法治斌,〈誹謗罪除罪化勢在必行〉,《律師雜誌》,221期,1998年2月。23.林山田,〈電腦犯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30期,1984年12月。24.林冠宏,〈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之研究〉,《刑事法雜誌》,50卷6期,2006年12月。25.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台大法學論叢》,24卷1期,1994年12月。26.林國彬,〈一般投資人違約不交割與證交法第一五五絛第一項第一款要件之分析-最高法院九四年台上字第二二七號刑事判決簡評〉,《台灣本法學雜誌》,99期,2007年10月。27.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28.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143期,2007年4月。29.柯耀程,〈檢視刑法誹謗罪之正當性-從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與新新聞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11期,2004年8月。30.柯耀程,〈刑法新增「電腦網路犯罪規範」立法評論〉,《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9月。31.高金桂,〈有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犯罪競合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21期,2005年6月。32.徐振雄,〈網路犯罪與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中的法律語詞及相關議題探討〉,《國會月刊》,38卷1期,2010年1月。33.秦季芳,〈法律規範競合關係的再思考〉,《玄奘法律學報》,3期,2005年6月。34.郭棋湧,〈論毀損棄物罪之構成要件〉,《檢察新論》,9期,2011年7月。35.程明修,〈資訊自決權一遺傳基因訊息〉,《法學講座》,19期,2003年7月。36.張天一,〈偽造文書罪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6期,2006年12月。37.張麗卿,〈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78期,2001年11月。38.張麗卿,〈評析新增訂之緩起訴制度〉,《月旦法學雜誌》,89期,2002年10月。39.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5卷6期,2001年6月。40.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法學雜誌》,8期,2000年3月。41.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10月。42.許恒達,〈資訊安全的社會信賴與刑法第三五九條的保護法益-評士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一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8期,2011年11月。43.許澤天,〈遺棄罪之研究-待釐清保護法益的具體危險犯〉,《東吳法律學報》,22卷2期,2010年6月。44.黃榮堅,〈最近刑事判決研究-言論自由權的行使之刑法上的界限〉,《法律學刊》,23 期,1992年5月。45.黃翰義,〈簡析緩起訴制度〉,《全國律師》,11 卷6期,2007年6月。46.勞東燕,〈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3期。47.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上)〉,《刑事法雜誌》,20卷4期,1976年8月。48.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下)〉,《刑事法雜誌》,20卷5期,1976年10月。49.劉靜怡,〈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月旦法學教室》,46期,2006年8月50.蔡榮耕,〈Matrix駭客任務:刑法第358條入侵電腦罪〉,《科技法學評論》,5卷1期,2008年4月。51.蔡聖偉,〈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52.蔡墩銘,〈刑法上危險之研究(一)〉,《法學叢刊》,57期,1970年3月。53.蔡墩銘,〈刑法上危險之研究(二)〉,《法學叢刊》,58期,1970年4月。54.鄭逸哲,〈一切犯罪莫非結果犯〉,《軍法專刊》,44卷10期,1998年10月。55.鄭逸哲,〈吹口哨壯膽-評刑法第三十六章增訂〉,《月旦法學雜誌》,102期,2003年11月。56.鄭逸哲,〈解剖誹謗罪之構成要件-評析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上易字第六二二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83期,2002年4月57.鄭逸哲,〈「實害」與「危險」〉,《軍法專刊》,53卷5期,2007年10月。58.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78期,2001年11月。(四)研討會論文1.第14屆政大刑法週會議記錄。2.葉俊榮,〈政府資訊公開與隱私權:司法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與空間構築〉,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一百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隱私權之保障(上冊)》,司法院編印,100年12月。3.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刑罰與其它因應措施的比較與選擇〉,收錄於《環境刑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編印,1992年。4.陳志輝,〈論血親性交之可罰性-兼論法益理論在德國憲法法院判決之定位〉收錄於《第十六屆政大刑法週:刑法的應罰與需罰》,國立政治大學刑事法學研究中心編印,2009年3月。5.蔡蕙芳,〈危險概念與各種犯罪類型-「足以」要件危險犯之討論〉,台灣刑事法學會舉辦之「刑法分則共同議題之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5月。6.謝煜偉,〈交通犯罪之刑事立法政策:抽象危險犯立法模式與刑罰前置化之合理界限〉,收錄於《第十九屆政大刑法週:控制、排除或包容-變動中之刑事政策走向》,國立政治大學刑事法學研究中心編印,2012年3月。(五) 博士論文1.王榮聖,《刑法上危險概念之研究-以「構成要件理論」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2.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3.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4.蔡蕙芳,《從危險理論論不能安全駕駛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六)碩士論文1.何靜宜,《瑕疵產品製造人之刑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林建宏,《刑法危險概念的思考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3.吳文君,《妨害電腦使用犯罪刑法規制之分析一以保護法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吳從周,《類型思維與法學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梁宗憲,《偽造文書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張志隆,《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規範之適用與區辨》,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陳孟黎,《從危險概念看我國環境刑法的現況與未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陳憲政,《電腦犯罪之法律適用與立法政策-保護法益之遞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9.鍾豪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分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七)其他1.法務部防制電腦(網路)犯罪相關法規研究小組第二次會議記錄,刑法有關電腦(網路)犯罪研修資料彙編,2002年12月。2.Yahoo 奇摩2007年之最, http://tw.promo.yahoo.com/2007/10_music.html。3.對於Y獲判緩起訴相關新聞報導的回應(2007.06.16), http://www.wretch.cc/blog/liebeschwen/14079622。4.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有關本署偵辦「Y變造身分證疑涉偽造文書」乙案新聞稿〉(2007.06.23), http://www.tpc.moj.gov.tw/ct.asp?xItem=90675&ctNode=5309&mp=009。5.台北教育E週報,〈杜絕虐童-立委提案加重刑責〉(2012.02.16),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120216101628W5Q。二、德文文獻(一)教科書1.Jakobs, Günth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Grundlagen und die Zurechnungslehre, Lehrbuch, 1991.2.Jescheck, Hans-Heinrich/ Weigend, Thoma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age, Berlin 1988.3.Roxin, Clau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age, München 2006.4.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Maiwald, Manfred / Maurach, Reinhart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 1, 8 Auflage, C.F. Müller 1995.5.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Maiwald, Manfred / Maurach, Reinhart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 2, 8 Auflage, C.F. Müller 1999.6.Wessels, Johannes/ Beulke, Wern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39 Auflage, Heidelberg 2009.7.Wessels, Johannes/ Hettinger, Michael: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I, 30 Auflage, C.F. Müller 2006.(二)專書1.Binding, Karl:Die Normen und ihre Uebertretung, Band I, 4. Auflage, 1922.2.Englisch, Karl:Einführung in das juristische Denken, Berlin 1964.3.Graul, Eva:Abstrakte Gefährdungdelikte und Präsumtionen im Strafrecht, Berlin 1991.4.Hefendehl, Roland: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Köln / Berlin / Bonn / München 2002.5.Horn, Eckhard:Konkrete Gefährdungsdelikte, Köln 1993.6.Hoyer, Andreas:Die Eignungsdelikte, Berlin 1987.7.Kleine-Cosack, Eva:Kausalitaetsprobleme im Umweltstrafrecht . Die strafrechtliche Relevanz der Schwierigkeiten naturwissenschaftlicher Kausalfeststellung im Umweltbereich, Berlin 1988.8.Martin, Jörg:Strafbarkeit grenzüberschreitender Umweltbeeinträchtigungen.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Gefährdungsdogmatik und zum Umweltvölkerrecht, Freiburg i. Br. 1989.9.Wolter, Jürgen:Objektive und personale Zurechung von Verhalten, Gefahr und Verletzung in einem funktionalen Straftatsystem, Berlin 1981. 10.Zieschang, Frank:Die gefährdungsdelikte, Berlin 1998.(三)註釋書1.Fischer,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 56. Auflage, C. H. Beck, München 2009.2.Lackner/ 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München 2007.3.Schönke/ 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2006. (四)期刊論文1.Gallas, Wilhelm:Abstrakte und konkrete Gefährdung. In:Festschrift für Ernst Heinitz, Berlin 1972, S. 171 ff.2.Hirsch, Hans Joachim:Gefahr und Gefährlichkeit. In:Festschrift für Arthur Kaufmann, Heidelberg 1993, S. 545 ff.3.Kaufmann, Arthur:Unrecht und Schuld beim Delikt der Volttrunkenheit. In:Juristenzeitung 1963. S. 425 ff.4.Krauss, Detlev:Erfolgsunwert und Handlungsunwert im Un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76(1964), S. 19 ff.5.Martin, Jörg:Grenzüberschreitende Umweltbeeinträchtigungen im deutschen Straf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RechtspolitiK 1992, S.19 ff. 6.Schröder, Horst:Abstrakt – konkrete Gefährdungsdelikte?In:Juristenzeitung 1967, S. 522 ff.7.Schröder, Horst:Die Gefährdungsdelikte im Straf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81(1969), S. 7 ff.8.Wolter, Jürgen:Konkrete Erfolgsgefahr und konkreter Gefahrerfolg im Strafrecht. In:Juristische Schulung 1978, S. 748 f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7651048
10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4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聖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婉婷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o, Wan Ti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婉婷 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 Wan Ti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1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1:08:19 (UTC+8) -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1:08:1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08:19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65104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468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48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我國現行刑法以及附屬刑法中,存在有以「足生損害」此一要素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環的犯罪型態,學說上稱之為「適性犯」。對於此一犯罪類型之定位,究應將其歸屬於抽象危險犯或是具體危險犯的範疇,或者存在有將其視為獨立之第三種型態危險犯的可能,遂產生爭議。再者,對於此一「適合性條款」應如何判斷,實務上操作的具體指標為何,也是有待釐清的問題。 對此,本文將透過德國學說見解之介紹,整理並分析出適合性概念的類型特質,結論上將適性犯定位為獨立於抽象與具體危險犯之外,第三種型態之危險犯,本質上以其行為不法為非難重點,具有行為犯的特徵。最後回歸我國刑法體系,從各罪章的保護法益出發,對現有的法規範進行檢驗,思考在現行法體系下引入適性犯此一犯罪類型的可能。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縮語表 X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我國研究概況與研究必要性 3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第四節 研究架構 7第二章 適性犯之定義與犯罪類型歸屬 9第一節 適性犯之概念緣起 9第一項 從二則案例談起 9第一款 【買手機錯了嗎案】 9第二款 【二十四歲才能當大明星案】 11第三款 「誰受損害」與「受什麼損害」 12第二項 「足生損害」與「致生損害」 13第二節 適性犯之定義 15第一項 適性犯形式上的定義 15第一款 形式意義的適性犯 15第二款 形式意義的適性犯例示 16第二項 適性犯實質上的意義 17第三項 形式適性犯與實質適性犯 19第三節 適性犯在傳統犯罪類型中的歸屬 20第一項 危險犯的概念 20第一款 危險犯的定義與開展 21第二款 「危險犯」等於「未遂犯」? 22第三款 「危險犯」等於「行為犯」? 23第四款 從法益侵害角度再思考 25第二項 危險犯的分類 26第一款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之區別 27第二款 抽象危險犯 29第三款 具體危險犯 30第四款 新進學說類型介紹 33第一目 Hirsch的危險犯與危險性犯 33第二目 山口厚的四分法 34第三項 適性犯屬抽象危險犯? 36第四項 適性犯屬具體危險犯? 37第五項 小結 38第四節 適性犯作為一種獨立的犯罪類型 38第一項 獨立的第三種危險犯 38第一款 跳躍性思考的謬誤 38第二款 具體危險狀態的不必要 39第三款 典型危險性的欠缺 41第四款 對於未來的危險 43第二項 重視行為特質的行為犯 45第三章 適性犯的類型特質 48第一節 適合性的概念形成 48第二節 Schröder 的觀點 49第一項 Schröder 觀點的闡述 49第二項 本文意見 54第一款 界線標準仍具可發展性 54第二款 個案正義的論證 55第三節 Gallas 的觀點 57第一項 Gallas 觀點的闡述 57第二項 本文意見 60第一款 歸入具體或者抽象危險犯的標準模糊不清 60第二款 危險性事後認定的矛盾 61第三款 適性概念發展模糊不清 61第四節 Wolter 的觀點 62第一項 Wolter 觀點的闡述 62第二項 本文意見 64第五節 Martin 的觀點 65第一項 Martin 觀點的闡述 65第二項 本文意見 68第六節 Kleine-Cosack的觀點 69第一項 Kleine-Cosack觀點的闡述 69第二項 本文意見 70第七節 Hoyer的觀點 71第一項 Hoyer觀點的闡述 71第一款 符合過失的要件為前提 73第二款 危險根源的創造 74第三款 否定因素的不存在 77第二項 本文意見 78第八節 歸納與反思 81第九節 小結 84第四章 我國刑法中的適性犯 85第一節 偽變造文書罪章 86第一項 保護法益 87第一款 公共信賴之保障 87第二款 法律交往之安全性與可靠性 89第三款 保障文書之機能 90第四款 對於真實之權利 91第五款 本文意見 91第二項 「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之要素 95第一款 此一要素的定位 95第一目 構成要件結果 96第二目 行為客體的限縮要件 96第二款 此一要素的意涵 97第一目 損害發生的可能性 97第二目 文書內容的真實與否 98第三目 文書的法律重要性 99第四目 動態利用關係 100第三款 本文見解 101第一目 適合性條款 101第二目 具體意涵 103第三項 以適性犯的概念理解偽造文書罪章 104第一款 犯罪類型之定位 104第一目 具體危險犯說 104第二目 抽象危險犯說 104第三目 本文見解 105第二款 偽變造文書罪章的重新詮釋 106第二節 妨害電腦使用罪章 107第一項 保護法益 108第一款 實務意見 109第二款 我國學說見解 112第一目 不存在單獨的「電腦使用」法益 112第二目 保障電腦使用的安全 113第三目 個人使用空間安心領域的期待 114第四目 社會上對於網路安全的信賴感 116第五目 保障溝通程序的安全 116第三款 比較法上的觀察 117第四款 本文意見 119第二項 入侵他人電腦罪之罪質 121第一款 本條的基本結構 121第二款 犯罪類型之定性 122第三款 本文意見 123第三項 以適性犯的概念理解妨害電腦使用罪章 125第五章 我國刑法中的「偽適性犯」 128第一節 毀損罪章 128第一項 保護法益 128第二項 毀損行為概述 129第三項 「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之要素 130第一款 學說意見 130第二款 實務見解 133第三款 本文意見 133第四項 小結 136第二節 誹謗罪 136第一項 保護法益 137第一款 社會名譽 137第二款 規範的名譽概念 138第三款 資訊環境的健全 139第四款 本文意見 140第一目 「名譽」概念的死胡同 140第二目 「隱私」概念的重新出發 141第二項 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143第三項 本罪之規範類型 145第一款 危險犯說 145第二款 實害犯說 146第三款 本文意見 147第三節 「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再解釋 149第四節 小結 150第六章 結論 151參考文獻 15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48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危險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抽象危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具體危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抽象具體危險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適足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適性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偽適性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足生損害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足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適合性條款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偽造文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腦犯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毀損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誹謗罪 zh_TW dc.title (題名) 論適性犯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一)教科書1.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2.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初版,三民出版,2010年。3.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修訂再版,瑞興出版,2004年。4.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修訂再版,瑞興出版,2003年。5.周冶平,《刑法各論》,初版,三民出版,1968年。6.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自版,2005年。7.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五版,自版,2005年。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元照出版,2008年。9.林東茂,《刑法綜覽》,六版,一品出版,2009年。10.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元照出版,2009年。11.吳景芳,《刑法分則講義(上)》,初版,元照出版,2005 年。12.許志雄等合著,《現代憲法論》,二版,元照出版,2000年。13.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初版,元照出版,2005年。14.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三版,一品出版,2011年。15.陳樸生,《實用刑法》,再版,三民出版,1993年。16.曾淑瑜,《 圖解知識六法-刑法分則編》,一版,新學林出版,2007年。17.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18.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冊)》,四版,商務出版,2000年19.黃仲夫,《刑法精義》,二十七版,五南出版,2011年。20.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三版,元照出版,2006年。21.蔡墩銘,《刑法精義》,二版,翰蘆出版,2005年。22.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三版,新學林出版,2010年。23.韓忠謨著,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三民出版,2000年。24.蘇俊雄,《刑法總論(I)》,修訂再版,自版,1998年。(二)專書與專論1.Arthur Kaufmann著,吳從周譯,《類推與「事物本質」-間論類型理論》,一版,學林出版,1999年。2.Bernd Schünemann著,何賴傑譯,〈法益保護原則-刑法構成要件及其解釋之憲法界線之匯集點〉,收錄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新學林出版,2006年。3.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從下層階級刑法到層階級刑法在道德要求中一種具示範作用的轉變〉,收錄於許乃曼、齋藤誠二、許玉秀、林鈺雄合著,《法治國之刑事立法與司法-洪福增律師八秩晉五壽辰祝賀論文集》,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新學林出版,1999年。4.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初版,五南出版,2008年。5.王澤鑑,《人格權法》,初版,三民出版,2012年。6.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形偽這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收錄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麗康文化出版,2000年。7.李茂生,〈資本、資訊與電腦犯罪〉,收錄於《權力、主體與刑事法》,初版,翰蘆出版,1988年。8.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錄於《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初版,元照出版,2011年。9.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1997年。10.高金桂,〈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性及其界限〉,收錄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二):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初版,學林出版,2002年。11.許玉秀,〈水污染防治法的制裁構造-環境犯罪構成要件的評析〉,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初版,自版,1997年。12.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初版,元照出版,2002 年。13.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五版,自版,1998年。。14.黃榮堅,〈論行為犯〉,收錄於《刑罰的極限》,初版,元照出版,1999年。15.黃榮堅,〈論通姦罪的除罪化〉,收錄於《刑罰的極限》,初版,元照出版,1999年。16.黃榮堅,〈刑法增修後的電腦犯罪問題〉,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初版,五南出版,1998年。17.鄭善印,〈違背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研究〉,收錄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第二卷)》,初版,學林出版,2002年。(三)期刊文獻1.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一)〉,《司法周刊》,1006期,2000年11月。2.王怡今、錢建榮,〈不可能的任務-談檢察官對於妨害名譽罪的舉證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33期,2006年6月。3.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2008年8月。4.王皇玉,〈論販賣毒品罪〉,《政大法學評論》,84期,2005年4月。5.王榮聖,〈論以「足以生…」為規範形式之犯罪內涵〉,《玄奘法律學報》,14期,2010年12月。6.王榮聖,〈論遺棄罪之危險屬性〉,《興大法學》,2期,2007年11月。7.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採訪、報導自由的衝突及其解決之道〉,《司法研究年報》,25輯17篇,2005年11月。8.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38卷6期,1992年6月。9.李茂生,〈日本不法連線行為禁止法簡介〉,《資訊安全通訊》,8卷1號,2001年12月。10.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法學雜誌》,54期,2004年1月。11.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中)〉,《台灣法學雜誌》,55期,2004年2月。12.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下)〉,《台灣法學雜誌》,56期,2004年3月。13.李茂生,〈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3期,2012年3月。14.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3期,2004年10月。15.李崇偉,〈美、日、德三國網路犯罪相關法制之探討〉,《警大法學論集》,9期,2004年3月。16.李聖傑,〈因果關係的判斷在刑法中的思考〉,《中原財經法學》,8期,2006年6月。17.李聖傑,〈洗錢罪在刑法上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115期,2004年12月。18.李聖傑,〈使用電腦的利益〉,《月旦法學雜誌》,145期,2007年6月。19.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104期,2004年1月。20.李聖傑,〈飛走的金絲雀-包攝錯誤〉,《月旦法學教室》,22期,2004年8月,頁22。21.李聖傑,〈論刑法對於虛擬人格的名譽保護--評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九十八年度審簡字第六一一六號〉,《月旦裁判時報》,4期,2010年8月。22.法治斌,〈誹謗罪除罪化勢在必行〉,《律師雜誌》,221期,1998年2月。23.林山田,〈電腦犯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30期,1984年12月。24.林冠宏,〈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之研究〉,《刑事法雜誌》,50卷6期,2006年12月。25.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台大法學論叢》,24卷1期,1994年12月。26.林國彬,〈一般投資人違約不交割與證交法第一五五絛第一項第一款要件之分析-最高法院九四年台上字第二二七號刑事判決簡評〉,《台灣本法學雜誌》,99期,2007年10月。27.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28.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143期,2007年4月。29.柯耀程,〈檢視刑法誹謗罪之正當性-從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與新新聞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11期,2004年8月。30.柯耀程,〈刑法新增「電腦網路犯罪規範」立法評論〉,《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9月。31.高金桂,〈有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犯罪競合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21期,2005年6月。32.徐振雄,〈網路犯罪與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中的法律語詞及相關議題探討〉,《國會月刊》,38卷1期,2010年1月。33.秦季芳,〈法律規範競合關係的再思考〉,《玄奘法律學報》,3期,2005年6月。34.郭棋湧,〈論毀損棄物罪之構成要件〉,《檢察新論》,9期,2011年7月。35.程明修,〈資訊自決權一遺傳基因訊息〉,《法學講座》,19期,2003年7月。36.張天一,〈偽造文書罪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6期,2006年12月。37.張麗卿,〈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78期,2001年11月。38.張麗卿,〈評析新增訂之緩起訴制度〉,《月旦法學雜誌》,89期,2002年10月。39.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5卷6期,2001年6月。40.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法學雜誌》,8期,2000年3月。41.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10月。42.許恒達,〈資訊安全的社會信賴與刑法第三五九條的保護法益-評士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一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8期,2011年11月。43.許澤天,〈遺棄罪之研究-待釐清保護法益的具體危險犯〉,《東吳法律學報》,22卷2期,2010年6月。44.黃榮堅,〈最近刑事判決研究-言論自由權的行使之刑法上的界限〉,《法律學刊》,23 期,1992年5月。45.黃翰義,〈簡析緩起訴制度〉,《全國律師》,11 卷6期,2007年6月。46.勞東燕,〈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3期。47.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上)〉,《刑事法雜誌》,20卷4期,1976年8月。48.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下)〉,《刑事法雜誌》,20卷5期,1976年10月。49.劉靜怡,〈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月旦法學教室》,46期,2006年8月50.蔡榮耕,〈Matrix駭客任務:刑法第358條入侵電腦罪〉,《科技法學評論》,5卷1期,2008年4月。51.蔡聖偉,〈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52.蔡墩銘,〈刑法上危險之研究(一)〉,《法學叢刊》,57期,1970年3月。53.蔡墩銘,〈刑法上危險之研究(二)〉,《法學叢刊》,58期,1970年4月。54.鄭逸哲,〈一切犯罪莫非結果犯〉,《軍法專刊》,44卷10期,1998年10月。55.鄭逸哲,〈吹口哨壯膽-評刑法第三十六章增訂〉,《月旦法學雜誌》,102期,2003年11月。56.鄭逸哲,〈解剖誹謗罪之構成要件-評析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上易字第六二二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83期,2002年4月57.鄭逸哲,〈「實害」與「危險」〉,《軍法專刊》,53卷5期,2007年10月。58.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78期,2001年11月。(四)研討會論文1.第14屆政大刑法週會議記錄。2.葉俊榮,〈政府資訊公開與隱私權:司法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與空間構築〉,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一百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隱私權之保障(上冊)》,司法院編印,100年12月。3.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刑罰與其它因應措施的比較與選擇〉,收錄於《環境刑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編印,1992年。4.陳志輝,〈論血親性交之可罰性-兼論法益理論在德國憲法法院判決之定位〉收錄於《第十六屆政大刑法週:刑法的應罰與需罰》,國立政治大學刑事法學研究中心編印,2009年3月。5.蔡蕙芳,〈危險概念與各種犯罪類型-「足以」要件危險犯之討論〉,台灣刑事法學會舉辦之「刑法分則共同議題之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5月。6.謝煜偉,〈交通犯罪之刑事立法政策:抽象危險犯立法模式與刑罰前置化之合理界限〉,收錄於《第十九屆政大刑法週:控制、排除或包容-變動中之刑事政策走向》,國立政治大學刑事法學研究中心編印,2012年3月。(五) 博士論文1.王榮聖,《刑法上危險概念之研究-以「構成要件理論」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2.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3.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4.蔡蕙芳,《從危險理論論不能安全駕駛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六)碩士論文1.何靜宜,《瑕疵產品製造人之刑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林建宏,《刑法危險概念的思考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3.吳文君,《妨害電腦使用犯罪刑法規制之分析一以保護法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吳從周,《類型思維與法學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梁宗憲,《偽造文書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張志隆,《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規範之適用與區辨》,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陳孟黎,《從危險概念看我國環境刑法的現況與未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陳憲政,《電腦犯罪之法律適用與立法政策-保護法益之遞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9.鍾豪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分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七)其他1.法務部防制電腦(網路)犯罪相關法規研究小組第二次會議記錄,刑法有關電腦(網路)犯罪研修資料彙編,2002年12月。2.Yahoo 奇摩2007年之最, http://tw.promo.yahoo.com/2007/10_music.html。3.對於Y獲判緩起訴相關新聞報導的回應(2007.06.16), http://www.wretch.cc/blog/liebeschwen/14079622。4.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有關本署偵辦「Y變造身分證疑涉偽造文書」乙案新聞稿〉(2007.06.23), http://www.tpc.moj.gov.tw/ct.asp?xItem=90675&ctNode=5309&mp=009。5.台北教育E週報,〈杜絕虐童-立委提案加重刑責〉(2012.02.16),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120216101628W5Q。二、德文文獻(一)教科書1.Jakobs, Günth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Grundlagen und die Zurechnungslehre, Lehrbuch, 1991.2.Jescheck, Hans-Heinrich/ Weigend, Thoma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age, Berlin 1988.3.Roxin, Clau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age, München 2006.4.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Maiwald, Manfred / Maurach, Reinhart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 1, 8 Auflage, C.F. Müller 1995.5.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Maiwald, Manfred / Maurach, Reinhart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 2, 8 Auflage, C.F. Müller 1999.6.Wessels, Johannes/ Beulke, Wern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39 Auflage, Heidelberg 2009.7.Wessels, Johannes/ Hettinger, Michael: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I, 30 Auflage, C.F. Müller 2006.(二)專書1.Binding, Karl:Die Normen und ihre Uebertretung, Band I, 4. Auflage, 1922.2.Englisch, Karl:Einführung in das juristische Denken, Berlin 1964.3.Graul, Eva:Abstrakte Gefährdungdelikte und Präsumtionen im Strafrecht, Berlin 1991.4.Hefendehl, Roland: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Köln / Berlin / Bonn / München 2002.5.Horn, Eckhard:Konkrete Gefährdungsdelikte, Köln 1993.6.Hoyer, Andreas:Die Eignungsdelikte, Berlin 1987.7.Kleine-Cosack, Eva:Kausalitaetsprobleme im Umweltstrafrecht . Die strafrechtliche Relevanz der Schwierigkeiten naturwissenschaftlicher Kausalfeststellung im Umweltbereich, Berlin 1988.8.Martin, Jörg:Strafbarkeit grenzüberschreitender Umweltbeeinträchtigungen.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Gefährdungsdogmatik und zum Umweltvölkerrecht, Freiburg i. Br. 1989.9.Wolter, Jürgen:Objektive und personale Zurechung von Verhalten, Gefahr und Verletzung in einem funktionalen Straftatsystem, Berlin 1981. 10.Zieschang, Frank:Die gefährdungsdelikte, Berlin 1998.(三)註釋書1.Fischer,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 56. Auflage, C. H. Beck, München 2009.2.Lackner/ 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München 2007.3.Schönke/ 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2006. (四)期刊論文1.Gallas, Wilhelm:Abstrakte und konkrete Gefährdung. In:Festschrift für Ernst Heinitz, Berlin 1972, S. 171 ff.2.Hirsch, Hans Joachim:Gefahr und Gefährlichkeit. In:Festschrift für Arthur Kaufmann, Heidelberg 1993, S. 545 ff.3.Kaufmann, Arthur:Unrecht und Schuld beim Delikt der Volttrunkenheit. In:Juristenzeitung 1963. S. 425 ff.4.Krauss, Detlev:Erfolgsunwert und Handlungsunwert im Un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76(1964), S. 19 ff.5.Martin, Jörg:Grenzüberschreitende Umweltbeeinträchtigungen im deutschen Straf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RechtspolitiK 1992, S.19 ff. 6.Schröder, Horst:Abstrakt – konkrete Gefährdungsdelikte?In:Juristenzeitung 1967, S. 522 ff.7.Schröder, Horst:Die Gefährdungsdelikte im Strafrecht. In: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81(1969), S. 7 ff.8.Wolter, Jürgen:Konkrete Erfolgsgefahr und konkreter Gefahrerfolg im Strafrecht. In:Juristische Schulung 1978, S. 748 f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