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資訊素養在資訊科技概論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高中為例
Effect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 a case study of Taichung one high school
作者 黃宥喆
Huang, Yu Che
貢獻者 薛理桂
Hsueh, Li Kuei
黃宥喆
Huang, Yu Che
關鍵詞 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概論
多媒體教學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aching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45:21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歷資訊科技概論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後,對其資訊素養能力影響之成效,以台中市某高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職校實施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十多年來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現況,學生個人背景與資訊素養之關係,運用多媒體教學後學生資訊素養之差異,以及分析學生在經歷課程學習後之成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實驗法,以資訊科技概論課程內容與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主要研究範圍,研究對象以高中二年級為主,針對資訊素養能力現況問卷調查229位學生,分析背景差異是否影響其資訊素養能力,以及實驗組38位學生運用多媒體教學與對照組39位學生以傳統方式教學,比較分析其資訊素養差異及教學成效,提出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分別從「問卷調查」與「實驗與對照」兩個面向提出研究結果。依據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台中市某高中的資訊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現況。依據實驗與對照方式得出結論:對學生運用多媒體教學與經歷課程學習後之資訊素養差異。

本研究提出之建議包括:(一)建置教師教學平台專區於學校網站;(二)建構友善的學校網路環境;(三)提升教師資訊應用能力。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by multimedia teaching 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influenc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bility, Taichung City a high school sophomore.

Explore the high schools more than decade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y, students`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the course.
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梅玲(2004)。大學生資訊素養課程設計與評鑑。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30(2),134-142。
中央大學(2001)。亞卓市─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上網日期:2011年2月6日,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吳明烈(2002)。WTO體系中的教育變革與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觀點。成人教育,66,23-30。
吳明隆(2000)。網路應用於校務行政領導管理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簡訊,8903,1-14。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2。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9-14。
吳美美(2011)。數位學習與圖書館員數位素養教育的思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1~10-17。台中市。
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雲道(2005)。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碧如(2004)。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華(2004)。學校城鄉差距與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差影響之研究-以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倩、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網路教學與圖書資訊學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林政財(2004)。教育原理與制度(教育專業科目)。台中市:志光出版社。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E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33-249。
林菁(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以Big6理念架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33-36。
林菁(2008)。資訊素養融入大學生主題探究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2),233-266。
林福基(2010)。國民小學中年級資訊素養E化質性評量規準之建構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姜伯儕(2009)。資訊素養與部落格使用者資訊倫理態度、行為意向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雲娥(2004)。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玉燕(2009)。高職資訊素養教育課程之規劃。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如瑩(2009)。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芳綺(2002)。中學生網路素養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碧玲(2005)。國中小校長的網路素養對資訊教育的實施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1年3月6日,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章明哲(2009)。從部落格認知與使用探究高中職校學生數位媒體素養。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俊宏(2004)。中台灣青少兒媒體使用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慧(2009)。小學圖書館資訊素養教育應用Blog之研究-以臺中縣南陽國小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洲松(2003)。E世代中教師宜有的數位素養。載於林志忠等(主編),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66-89。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定義。上網日期:2011年4月20日,檢自:http://webking.hk/forum/index.php?topic=190.0
資管證照(總篇) - MIS小小鳥。資訊科技定義。上網日期:2011年4月14日,檢自:https://sites.google.com/a/choumis.twbbs.org/mis-xiao-xiao-niao/zi-guan-zheng-zhao
蔡佳縈(97)。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淑英(2004)。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祥蔚(2007)。媒體素養與言論自由的辯證。新聞學研究,97-128。資訊素養定義。上網日期:2010年12月03日,檢自:http://www.pthc.chc.edu.tw/lib/information_literacy/information_literacy.htm
謝寶煖(2001)。資訊素養網路教學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以[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課程為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5期,45-65。
顏嘉億(2000)。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 英文部分
ALA. (1989, January 10).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Retrieved April 13, 2011, from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Anderson, R., Klassen, D., & Johnson, D.(1981). In defense of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computer literacy:A reply of Luehrmann. Mathematics Teacher, 74(9), 987-990.
Andretta,S. (2005). Information literacy:A practitioner’s guide. Oxford: Chandos.
Candy,P.,Crebert,G.,&O’Leary,J.(1994). 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ers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anberra,AU: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tts, R., & Lau, J. (2008). Towa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ators. Paris: UNESCO. Retrieved May, 7, 2008.
Charles R. McClure.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8-119.
Dennis, M. R., Murphey, R. M., & Rogers, K. (2011). 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rehension in First-Year Students. Practical Academic Librarianshi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LA Academic Division, 1(1), 1-15.
David Bawden. (2001). Progress in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and Digital Literacies: AReview of Concept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57(2), 218-259.
Eisenberg, M. B. (2010).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2), 39-47.
Eisenberg, M. B., Lowe, C. A.,& Spitzer, K. L.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T: Libraries Unlimited.
Eisenberg, Mike & Berkowitz, Bob (1988).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curriculum scope and sequence: The big six skills.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5(1), 26-28, 45, 50-51.
Emmett, A., & Emde, J. (2007). 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using the ACRL standards as a guide.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35(2), 210-229.
Gross, M., & Latham, D. (2007). Attai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ll level, self-estimates of skill, and library anxiet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3), 332-353.
Hunter, B.(1995). Learning and teaching on the internet: contributing to educational realtion, In K. Brian & J. Keller. Public access to the Interne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41851)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ies。Retrieved October 20,2003,from http://dizzy.library.arizona.edu/infolit/COMPS.HTM
Marfleet, B. G. & Dille, B.J.(2003).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undergraduate methods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9704)
Mercer, P. & Kiley, D.(2003). Power your mind !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24(3), 6.
Rader, H. B. (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Library Trends, 44(2), 270-278.
Rader, Hannelore & Coons, William(1992). Information literacy : one response to the new decade. in Baker, B & Litzinger, M. E. ed. Evolving Educational Mission. Chicago : ACRC, pp.109-127. (ED365 347)
Ringle, M.(1981).Computer literacy: New directions and new aspects. Computer and People, 30(11-12),12-15.
Smith M. A., & Furst-Bowe, J. A.(1993). An assessment of the computer skill of incoming freshman at two university on Wisconsin Campus. Menomonie ,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out.
Watt, D. H. (1980). Computer literacy: What should schools be doing about it? , Classroom Computer News, November/December, 1-2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9891301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3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理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eh, Li Ku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宥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u Che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宥喆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u Che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1:45:21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1:45: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45: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13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3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歷資訊科技概論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後,對其資訊素養能力影響之成效,以台中市某高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職校實施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十多年來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現況,學生個人背景與資訊素養之關係,運用多媒體教學後學生資訊素養之差異,以及分析學生在經歷課程學習後之成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實驗法,以資訊科技概論課程內容與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主要研究範圍,研究對象以高中二年級為主,針對資訊素養能力現況問卷調查229位學生,分析背景差異是否影響其資訊素養能力,以及實驗組38位學生運用多媒體教學與對照組39位學生以傳統方式教學,比較分析其資訊素養差異及教學成效,提出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分別從「問卷調查」與「實驗與對照」兩個面向提出研究結果。依據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台中市某高中的資訊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現況。依據實驗與對照方式得出結論:對學生運用多媒體教學與經歷課程學習後之資訊素養差異。

本研究提出之建議包括:(一)建置教師教學平台專區於學校網站;(二)建構友善的學校網路環境;(三)提升教師資訊應用能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by multimedia teaching 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influenc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bility, Taichung City a high school sophomore.

Explore the high schools more than decade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y, students`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the cours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i
圖 目 次 ii
表 目 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內涵 7
第二節 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14
第三節 高中階段資訊素養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研究過程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2
第一節 問卷結果分析 33
第二節 實驗結果分析 57
第三節 小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4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76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資訊科技概論課程綱要 85
附錄二:資訊素養現況問卷 87
附錄三:實驗法測驗題目 9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3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素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科技概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formation Liter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ltimedia teachingen_US
dc.title (題名) 資訊素養在資訊科技概論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高中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Effect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 a case study of Taichung one high schoo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梅玲(2004)。大學生資訊素養課程設計與評鑑。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30(2),134-142。
中央大學(2001)。亞卓市─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上網日期:2011年2月6日,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吳明烈(2002)。WTO體系中的教育變革與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觀點。成人教育,66,23-30。
吳明隆(2000)。網路應用於校務行政領導管理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簡訊,8903,1-14。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2。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9-14。
吳美美(2011)。數位學習與圖書館員數位素養教育的思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1~10-17。台中市。
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雲道(2005)。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碧如(2004)。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華(2004)。學校城鄉差距與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差影響之研究-以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倩、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網路教學與圖書資訊學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林政財(2004)。教育原理與制度(教育專業科目)。台中市:志光出版社。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E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33-249。
林菁(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以Big6理念架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33-36。
林菁(2008)。資訊素養融入大學生主題探究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2),233-266。
林福基(2010)。國民小學中年級資訊素養E化質性評量規準之建構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姜伯儕(2009)。資訊素養與部落格使用者資訊倫理態度、行為意向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雲娥(2004)。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玉燕(2009)。高職資訊素養教育課程之規劃。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如瑩(2009)。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芳綺(2002)。中學生網路素養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碧玲(2005)。國中小校長的網路素養對資訊教育的實施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1年3月6日,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章明哲(2009)。從部落格認知與使用探究高中職校學生數位媒體素養。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俊宏(2004)。中台灣青少兒媒體使用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慧(2009)。小學圖書館資訊素養教育應用Blog之研究-以臺中縣南陽國小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洲松(2003)。E世代中教師宜有的數位素養。載於林志忠等(主編),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66-89。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定義。上網日期:2011年4月20日,檢自:http://webking.hk/forum/index.php?topic=190.0
資管證照(總篇) - MIS小小鳥。資訊科技定義。上網日期:2011年4月14日,檢自:https://sites.google.com/a/choumis.twbbs.org/mis-xiao-xiao-niao/zi-guan-zheng-zhao
蔡佳縈(97)。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淑英(2004)。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祥蔚(2007)。媒體素養與言論自由的辯證。新聞學研究,97-128。資訊素養定義。上網日期:2010年12月03日,檢自:http://www.pthc.chc.edu.tw/lib/information_literacy/information_literacy.htm
謝寶煖(2001)。資訊素養網路教學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以[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課程為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5期,45-65。
顏嘉億(2000)。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 英文部分
ALA. (1989, January 10).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Retrieved April 13, 2011, from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Anderson, R., Klassen, D., & Johnson, D.(1981). In defense of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computer literacy:A reply of Luehrmann. Mathematics Teacher, 74(9), 987-990.
Andretta,S. (2005). Information literacy:A practitioner’s guide. Oxford: Chandos.
Candy,P.,Crebert,G.,&O’Leary,J.(1994). 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ers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anberra,AU: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tts, R., & Lau, J. (2008). Towa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ators. Paris: UNESCO. Retrieved May, 7, 2008.
Charles R. McClure.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8-119.
Dennis, M. R., Murphey, R. M., & Rogers, K. (2011). 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rehension in First-Year Students. Practical Academic Librarianshi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LA Academic Division, 1(1), 1-15.
David Bawden. (2001). Progress in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and Digital Literacies: AReview of Concept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57(2), 218-259.
Eisenberg, M. B. (2010).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2), 39-47.
Eisenberg, M. B., Lowe, C. A.,& Spitzer, K. L.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T: Libraries Unlimited.
Eisenberg, Mike & Berkowitz, Bob (1988).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curriculum scope and sequence: The big six skills.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5(1), 26-28, 45, 50-51.
Emmett, A., & Emde, J. (2007). 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using the ACRL standards as a guide.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35(2), 210-229.
Gross, M., & Latham, D. (2007). Attai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ll level, self-estimates of skill, and library anxiet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3), 332-353.
Hunter, B.(1995). Learning and teaching on the internet: contributing to educational realtion, In K. Brian & J. Keller. Public access to the Interne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41851)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ies。Retrieved October 20,2003,from http://dizzy.library.arizona.edu/infolit/COMPS.HTM
Marfleet, B. G. & Dille, B.J.(2003).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undergraduate methods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9704)
Mercer, P. & Kiley, D.(2003). Power your mind !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24(3), 6.
Rader, H. B. (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Library Trends, 44(2), 270-278.
Rader, Hannelore & Coons, William(1992). Information literacy : one response to the new decade. in Baker, B & Litzinger, M. E. ed. Evolving Educational Mission. Chicago : ACRC, pp.109-127. (ED365 347)
Ringle, M.(1981).Computer literacy: New directions and new aspects. Computer and People, 30(11-12),12-15.
Smith M. A., & Furst-Bowe, J. A.(1993). An assessment of the computer skill of incoming freshman at two university on Wisconsin Campus. Menomonie ,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out.
Watt, D. H. (1980). Computer literacy: What should schools be doing about it? , Classroom Computer News, November/December, 1-2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