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運動紛爭解決之研究
Sport disputes resolution
作者 黃家澄
貢獻者 林佳和
黃家澄
關鍵詞 運動紛爭
運動仲裁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46:33 (UTC+8)
摘要 當前運動先進國家的經驗,對於運動紛爭解決的途徑,提供多元的救濟管道。包括在運動組織內部、運動仲裁與法院裁判。以運動事務的特殊性、運動組織的自治保障,以法院作為運動紛爭的解決途徑較不符合需求,故國際對於運動紛爭解決,有朝向以運動仲裁解決的趨勢。參考各種紛爭解決機制與國際上的實踐後,為解決台灣運動紛爭解決制度較不足地方,思考如何朝向一個成功的改革之路。究竟在程序上如何保障紛爭當事人之權利,在如何的運動組織與制度下,能對於運動紛爭有一個圓滿解決,使運動紛爭解決機制更符合期待。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運動紛爭的意義與類型 16
     第一節 運動紛爭的意義 16
     第二節 運動紛爭類型一:紀律性處罰紛爭 34
     第三節 運動紛爭類型二:競技性決定紛爭 60
     第四節 運動紛爭類型三:契約性權利紛爭 65
     第五節 其他運動紛爭類型 75
     第三章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77
     第一節 運動紛爭解決之憲法基礎 77
     第二節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80
     第三節 對於運動紛爭解決途徑的選擇 99
     第四章 運動紛爭解決制度-比較法觀察 106
     第一節 美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06
     第二節 英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16
     第三節 德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24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國際運動仲裁 129
     第一節 國際運動仲裁制度沿革與發展 129
     第二節 CAS的職能 132
     第三節 CAS的管轄權 133
     第四節 CAS的仲裁程序 136
     第五節 CAS裁決的執行及司法審查問題 151
     第六節 CAS的未來-促進國際運動法的發展 155
     第七節 我國參與國際運動仲裁-以楊淑君事件為例 156
     第六章 對我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之檢討 160
     第一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現況 160
     第二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改革 162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展望 171
     參考文獻 172
     
     "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Maguire, Joseph,黃東治、邱金松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學富,2008。
     Howard L. Nixon/James H. Frey著,王宗吉譯,運動社會學,天下文化,2000。
     George Vigarello,喬咪加譯,從古老的遊戲到體育表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Michael J. Beloff/Tim Kerr/ Marie Demtriou,郭樹理譯,體育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Ian S. Blackshaw著,郭樹理譯,體育糾紛的調解解決:國內與國際的視野,2005。
     Vassil Girginov/Jim Parry,許立宏譯,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版,2004。
     王澤鑑,民法總則,作者自版,2002。
     于善旭,我國體育無形資產法律保護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許立宏,運動哲學教育,冠學文化,2005。
     翁志成,運動裁判與教育,師大書苑,2001。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 : 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1。
     李念祖,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 ,三民出版社,2012。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出版,2010。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04。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台灣大學法學叢書,2000。
     林振煌/林瑞泰,休閒體育法規理論與實務,永然文化,2002。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出版,2003。
     吳光明,仲裁法理論與判決研究,臺灣財産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2004。
     徐元民/許義雄,中國近代學校體育(下),師大書苑,1994。
     洪鐮德,21世紀社會學,揚智文化出版,1998。
     陳煥文,仲裁法逐條釋義,崗華傳播, 2002,2版。
     翁至成,運動裁判與教育,師大書苑,2001。
     陳敏,行政法總論,作者自版,2009。
     陳又禾,運動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進發/蔡崇濱著,2009-2012國際牌球規則既裁判執法實務要領,供學出版社,2009。
     郭樹理,體育糾紛的多元化救濟機制探討-比較法與國際法視野,法律出版社, 2004。
     郭樹理,國際體育仲裁的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郭樹理,德國體育法律實踐管窺,發表於北大法學信息網,2003。
     郭樹理,外國體育法律制度專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黃世席,國際體育爭議解決機制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黃世席,奧林匹克賽事爭議與仲裁,法律出版社,2005。
     國立編譯館,《教育部公布體育名詞》,台灣商務,1953。
     許義雄,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師大書苑,2003。
     許義雄,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師大書苑,1996。
     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2010。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 : 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楊崇森、黃正宗、范光群、張迺良、林俊益、李念祖、朱麗容合著,《仲裁法新論》,中華民國仲裁法協會,2004。
     蘇號朋/趙双艷,體育法案例評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羅時銘,中國近代體育變遷的文化解決,北京體育大學,2007。
     樊正治,體育通史新論,正中書局,2004。
     
     二、中文期刊論文:
     Dimitrois Panagiotopoulous,許曉鑫譯,體育法:一門專業性的學科分支,民商法論叢,第34卷,2006年,頁348-361。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5月,頁108-13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體育團體法制議題研修研究計畫,2008年。
     沈冠伶/陳英鈐,仲裁、程序選擇權與訴訟權保障-以政府採購法第八五條之一第二項規定為例探討法定仲裁之相關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7月,頁217-235。
     林佳和,確立專任運動教練與體育教師角色功能,建立互補互助機制,台灣體育運動10年之回顧與前瞻論壇實錄,2007年,頁57-69。
     卓俊鈴/馮木蘭,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2005年1月,頁1-6。
     呂芳陽/吳慧櫻,運動員服用禁藥的社會責任,大專體育,91年4月,頁78-80。
     呂岳霖,職業運動員選手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翁岳生,行政法院對考試機關考試評分之審查權,台大法學論叢,3卷1期,62年10月,頁172-173。
     高啟中,國際運動仲裁法院仲裁程序之探討,興大法學,第10期,2011年11月,頁103-124。
     黃世席,德國體育運動中的法律問題,德國研究,2007年,第3期第22卷,頁1-12。
     黃世席,論國際體育仲裁裁決的撤銷,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頁1-10。
     黃志成、李翔群、王傑賢、黃中興,楊淑君事件新聞媒體敘事分析,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第1卷第2期,2011年,頁10-16。
     郭樹理,德國體育法律實踐管窺,北大法律信息網,2003年,頁1-12。
     郭樹理,論司法對體育行會內部糾紛的干預,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頁26-30。
     陳耀祥,論國家對於通訊傳播的管制-從德國規範取向論我國之通訊傳播基本法
     之基本議題,銘傳大法學論叢,93年6月,頁47-50。
     陳又禾,運動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軍志,公私協力下的社會自我主管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愛娥,閱卷委員的學術評價餘地與應考人訴訟權保障¬¬—最高行政法院第90年度判字第1433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02年3月,頁217-230。
     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影響,司法院,行政訴訟論文彙編,87年5月,頁49-79。
     湯志傑,運動≠sports:本土運動觀念初探,宣讀於『休閒生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頁4-13。
     湯志傑,運動與體育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第4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126。
     湯志傑,運動是目的還是手段,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214期,2009年4月,頁1-6。
     程明修,訴訟權(上),法學講座,第31期,2005年1月,頁1-18。
     詹鎮榮,國家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34-36。
     詹鎮榮,德國法中社會自我管制機制初探,政大法學評論,94年4月,頁79-115。
     楊長芳,職業運動員法律地位與法律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中心,國立東華大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歐宗明,體育與運動概念區辨,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報,2006年,頁1-9。
     魏大喨,訴訟基本權在民事訴訟法之實現,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2月,頁120-143。
     
     
     三、英文專書:
     Jack Anderson, Modren Sports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2010).
     
     Ian S. Blackshaw, Robert C. R. Siekmann, 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1984-2004, The Hague : T.M.C Asser Press(2006).
     
     Walter Champion, Sports Law: Case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spen(2004).
     
     Jean-Loup Chappelet, Brenda Kübler-Mabbott,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and The Olympic System, Routledge(2009).
     
     Simon Gardiner, Sports Law, Gavendish Publishing(2001).
     
     Matthew J. Mitten, Sports Law and Regulation: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Wolters Kluwer (2009).
     
     Matthieu Reeb, Digest of CAS Awards 1986–1998,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四、英文期刊:
     Anne Amos, Inadvertent Doping and the WADA Code, Bond Law Review, 12-13 (2007) .
     Lorenzo Casini, The marketing of a Lex Sportiva by 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 No. 3-4, 149-171(2011).
     Michael Lenard, The Future of Sports Dispute Resolution, The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 Pepperdine Dispute Resolution Law Journal, Vol. 10 , Iss. 1, Art.8, 173-180(2010).
     Meinrad Vetter, The CAS An Arbitral Institution with its Seat in Switzerland, Sports Law EJournal, 1-11(2008).
     Richard h. Mclaren and Geoff Cowper-Smith, the Beijing Summer Olympic Games: Decision from Case and Ioc, Pepperdine Dispute Resolution Law Journal,74-77(2010).
     James A. R. Nafziger, Arbitr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35Val. University L.Rev, 357-377(2001).
     James A. R. Nafziger,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Arena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50, 161-179(2002).
     James A. R. Nafziger,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William Law Review, 861-875(2006).
     Jan Paulson, Arbi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Disputes,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Issue 4, 359–369(1993).
     Susan Schwartz, Matt Lindland: the Fight for Olympic bid.12 J. Legal Aspect of sport 133-138(2002).
     五、網路資源:
     國際運動仲裁院仲裁決定:http://www.tas-cas.org/recent-decision
     國際籃球協會規則:http://www.fiba.com/pages/eng/fc/FIBA/ruleRegu/p/openNodeIDs/916/selNodeID/916/fibaRegu.html
     
     行政院體委會資料下載:http://www.sac.gov.tw/DownloadList/DownloadList.aspx?wmid=130
     歐洲委員會運動憲章:http://www.coe.int/t/dg4/sport/sportineurope/charter_en.asp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765103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65103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家澄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家澄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1:46:33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1:46: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46: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765103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8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3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當前運動先進國家的經驗,對於運動紛爭解決的途徑,提供多元的救濟管道。包括在運動組織內部、運動仲裁與法院裁判。以運動事務的特殊性、運動組織的自治保障,以法院作為運動紛爭的解決途徑較不符合需求,故國際對於運動紛爭解決,有朝向以運動仲裁解決的趨勢。參考各種紛爭解決機制與國際上的實踐後,為解決台灣運動紛爭解決制度較不足地方,思考如何朝向一個成功的改革之路。究竟在程序上如何保障紛爭當事人之權利,在如何的運動組織與制度下,能對於運動紛爭有一個圓滿解決,使運動紛爭解決機制更符合期待。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運動紛爭的意義與類型 16
     第一節 運動紛爭的意義 16
     第二節 運動紛爭類型一:紀律性處罰紛爭 34
     第三節 運動紛爭類型二:競技性決定紛爭 60
     第四節 運動紛爭類型三:契約性權利紛爭 65
     第五節 其他運動紛爭類型 75
     第三章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77
     第一節 運動紛爭解決之憲法基礎 77
     第二節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80
     第三節 對於運動紛爭解決途徑的選擇 99
     第四章 運動紛爭解決制度-比較法觀察 106
     第一節 美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06
     第二節 英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16
     第三節 德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24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國際運動仲裁 129
     第一節 國際運動仲裁制度沿革與發展 129
     第二節 CAS的職能 132
     第三節 CAS的管轄權 133
     第四節 CAS的仲裁程序 136
     第五節 CAS裁決的執行及司法審查問題 151
     第六節 CAS的未來-促進國際運動法的發展 155
     第七節 我國參與國際運動仲裁-以楊淑君事件為例 156
     第六章 對我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之檢討 160
     第一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現況 160
     第二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改革 162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展望 171
     參考文獻 172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運動紛爭的意義與類型 16
     第一節 運動紛爭的意義 16
     第二節 運動紛爭類型一:紀律性處罰紛爭 34
     第三節 運動紛爭類型二:競技性決定紛爭 60
     第四節 運動紛爭類型三:契約性權利紛爭 65
     第五節 其他運動紛爭類型 75
     第三章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77
     第一節 運動紛爭解決之憲法基礎 77
     第二節 運動紛爭解決途徑 80
     第三節 對於運動紛爭解決途徑的選擇 99
     第四章 運動紛爭解決制度-比較法觀察 106
     第一節 美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06
     第二節 英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16
     第三節 德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 124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國際運動仲裁 129
     第一節 國際運動仲裁制度沿革與發展 129
     第二節 CAS的職能 132
     第三節 CAS的管轄權 133
     第四節 CAS的仲裁程序 136
     第五節 CAS裁決的執行及司法審查問題 151
     第六節 CAS的未來-促進國際運動法的發展 155
     第七節 我國參與國際運動仲裁-以楊淑君事件為例 156
     第六章 對我國運動紛爭解決制度之檢討 160
     第一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現況 160
     第二節 我國運動紛爭解決之改革 162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展望 171
     參考文獻 17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65103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運動紛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運動仲裁zh_TW
dc.title (題名) 運動紛爭解決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port disputes resolu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Maguire, Joseph,黃東治、邱金松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學富,2008。
     Howard L. Nixon/James H. Frey著,王宗吉譯,運動社會學,天下文化,2000。
     George Vigarello,喬咪加譯,從古老的遊戲到體育表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Michael J. Beloff/Tim Kerr/ Marie Demtriou,郭樹理譯,體育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Ian S. Blackshaw著,郭樹理譯,體育糾紛的調解解決:國內與國際的視野,2005。
     Vassil Girginov/Jim Parry,許立宏譯,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版,2004。
     王澤鑑,民法總則,作者自版,2002。
     于善旭,我國體育無形資產法律保護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許立宏,運動哲學教育,冠學文化,2005。
     翁志成,運動裁判與教育,師大書苑,2001。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 : 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1。
     李念祖,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 ,三民出版社,2012。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出版,2010。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04。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台灣大學法學叢書,2000。
     林振煌/林瑞泰,休閒體育法規理論與實務,永然文化,2002。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出版,2003。
     吳光明,仲裁法理論與判決研究,臺灣財産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2004。
     徐元民/許義雄,中國近代學校體育(下),師大書苑,1994。
     洪鐮德,21世紀社會學,揚智文化出版,1998。
     陳煥文,仲裁法逐條釋義,崗華傳播, 2002,2版。
     翁至成,運動裁判與教育,師大書苑,2001。
     陳敏,行政法總論,作者自版,2009。
     陳又禾,運動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進發/蔡崇濱著,2009-2012國際牌球規則既裁判執法實務要領,供學出版社,2009。
     郭樹理,體育糾紛的多元化救濟機制探討-比較法與國際法視野,法律出版社, 2004。
     郭樹理,國際體育仲裁的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郭樹理,德國體育法律實踐管窺,發表於北大法學信息網,2003。
     郭樹理,外國體育法律制度專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黃世席,國際體育爭議解決機制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黃世席,奧林匹克賽事爭議與仲裁,法律出版社,2005。
     國立編譯館,《教育部公布體育名詞》,台灣商務,1953。
     許義雄,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師大書苑,2003。
     許義雄,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師大書苑,1996。
     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2010。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 : 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楊崇森、黃正宗、范光群、張迺良、林俊益、李念祖、朱麗容合著,《仲裁法新論》,中華民國仲裁法協會,2004。
     蘇號朋/趙双艷,體育法案例評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羅時銘,中國近代體育變遷的文化解決,北京體育大學,2007。
     樊正治,體育通史新論,正中書局,2004。
     
     二、中文期刊論文:
     Dimitrois Panagiotopoulous,許曉鑫譯,體育法:一門專業性的學科分支,民商法論叢,第34卷,2006年,頁348-361。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5月,頁108-13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體育團體法制議題研修研究計畫,2008年。
     沈冠伶/陳英鈐,仲裁、程序選擇權與訴訟權保障-以政府採購法第八五條之一第二項規定為例探討法定仲裁之相關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7月,頁217-235。
     林佳和,確立專任運動教練與體育教師角色功能,建立互補互助機制,台灣體育運動10年之回顧與前瞻論壇實錄,2007年,頁57-69。
     卓俊鈴/馮木蘭,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2005年1月,頁1-6。
     呂芳陽/吳慧櫻,運動員服用禁藥的社會責任,大專體育,91年4月,頁78-80。
     呂岳霖,職業運動員選手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翁岳生,行政法院對考試機關考試評分之審查權,台大法學論叢,3卷1期,62年10月,頁172-173。
     高啟中,國際運動仲裁法院仲裁程序之探討,興大法學,第10期,2011年11月,頁103-124。
     黃世席,德國體育運動中的法律問題,德國研究,2007年,第3期第22卷,頁1-12。
     黃世席,論國際體育仲裁裁決的撤銷,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頁1-10。
     黃志成、李翔群、王傑賢、黃中興,楊淑君事件新聞媒體敘事分析,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第1卷第2期,2011年,頁10-16。
     郭樹理,德國體育法律實踐管窺,北大法律信息網,2003年,頁1-12。
     郭樹理,論司法對體育行會內部糾紛的干預,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頁26-30。
     陳耀祥,論國家對於通訊傳播的管制-從德國規範取向論我國之通訊傳播基本法
     之基本議題,銘傳大法學論叢,93年6月,頁47-50。
     陳又禾,運動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軍志,公私協力下的社會自我主管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愛娥,閱卷委員的學術評價餘地與應考人訴訟權保障¬¬—最高行政法院第90年度判字第1433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02年3月,頁217-230。
     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影響,司法院,行政訴訟論文彙編,87年5月,頁49-79。
     湯志傑,運動≠sports:本土運動觀念初探,宣讀於『休閒生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頁4-13。
     湯志傑,運動與體育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第4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126。
     湯志傑,運動是目的還是手段,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214期,2009年4月,頁1-6。
     程明修,訴訟權(上),法學講座,第31期,2005年1月,頁1-18。
     詹鎮榮,國家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34-36。
     詹鎮榮,德國法中社會自我管制機制初探,政大法學評論,94年4月,頁79-115。
     楊長芳,職業運動員法律地位與法律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中心,國立東華大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歐宗明,體育與運動概念區辨,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報,2006年,頁1-9。
     魏大喨,訴訟基本權在民事訴訟法之實現,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2月,頁120-143。
     
     
     三、英文專書:
     Jack Anderson, Modren Sports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2010).
     
     Ian S. Blackshaw, Robert C. R. Siekmann, 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1984-2004, The Hague : T.M.C Asser Press(2006).
     
     Walter Champion, Sports Law: Case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spen(2004).
     
     Jean-Loup Chappelet, Brenda Kübler-Mabbott,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and The Olympic System, Routledge(2009).
     
     Simon Gardiner, Sports Law, Gavendish Publishing(2001).
     
     Matthew J. Mitten, Sports Law and Regulation: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Wolters Kluwer (2009).
     
     Matthieu Reeb, Digest of CAS Awards 1986–1998,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四、英文期刊:
     Anne Amos, Inadvertent Doping and the WADA Code, Bond Law Review, 12-13 (2007) .
     Lorenzo Casini, The marketing of a Lex Sportiva by 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 No. 3-4, 149-171(2011).
     Michael Lenard, The Future of Sports Dispute Resolution, The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 Pepperdine Dispute Resolution Law Journal, Vol. 10 , Iss. 1, Art.8, 173-180(2010).
     Meinrad Vetter, The CAS An Arbitral Institution with its Seat in Switzerland, Sports Law EJournal, 1-11(2008).
     Richard h. Mclaren and Geoff Cowper-Smith, the Beijing Summer Olympic Games: Decision from Case and Ioc, Pepperdine Dispute Resolution Law Journal,74-77(2010).
     James A. R. Nafziger, Arbitr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35Val. University L.Rev, 357-377(2001).
     James A. R. Nafziger,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Arena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50, 161-179(2002).
     James A. R. Nafziger,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William Law Review, 861-875(2006).
     Jan Paulson, Arbi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Disputes,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Issue 4, 359–369(1993).
     Susan Schwartz, Matt Lindland: the Fight for Olympic bid.12 J. Legal Aspect of sport 133-138(2002).
     五、網路資源:
     國際運動仲裁院仲裁決定:http://www.tas-cas.org/recent-decision
     國際籃球協會規則:http://www.fiba.com/pages/eng/fc/FIBA/ruleRegu/p/openNodeIDs/916/selNodeID/916/fibaRegu.html
     
     行政院體委會資料下載:http://www.sac.gov.tw/DownloadList/DownloadList.aspx?wmid=130
     歐洲委員會運動憲章:http://www.coe.int/t/dg4/sport/sportineurope/charter_en.asp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