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
Developing the 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Learning Commons at University Libraries
作者 侯淳凡
Hou, Chun Fan
貢獻者 王梅玲
Wang, Mei Ling
侯淳凡
Hou, Chun Fan
關鍵詞 大學圖書館
資訊共享空間
學習共享空間
服務品質
滿意度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00:15 (UTC+8)
摘要 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發展,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內的各種學習需求變的多元,而校園的中心觀念也從教育(Teaching)轉變為學習(Learning),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隨之成為大學圖書館的重要服務,它代表了大學圖書館的創新與轉型。在這個空間內,館方提供充足的設施以及各種科技工具與服務,讓使用者可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學習共享空間從資訊共享空間演變而來,發展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而臺灣的大學圖書館自2005年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興建「SMILE 多元學習區」後,多所學校皆已在圖書館內建置學習共享空間。一項計畫須經由評鑑才能知道其目標達成與否,本研究將利用焦點團體法針對「學習共享空間」進行評鑑指標的建構與修訂,再針對各校的學習共享空間進行實際的評鑑,評估其表現與滿意度。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五點:(一)探討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意涵與發展現況。(二)探討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評鑑方法,建構適合的服務品質評鑑指標。(三)探討大學的學生在校園中的需求與希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四)探討大學的學生對於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使用與滿意度,以期了解學習共享空間服務的效益。(五)分析使用與評鑑結果,做為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未來改進之參考。
為獲得研究結果,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法獲得臺灣的學習共享空間意涵,同時焦點團體參與者也認同利用服務品質評鑑方法來進行學習共享空間的評鑑,具體建構出3個評鑑構面、23個指標與評鑑問卷,做為本研究的評鑑工具。為確保指標的可用性,本問卷實際發放臺灣師範大學與政治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獲得以下結論:(一)網路使用頻率影響二校使用者實際進入圖書館的次數。(二)使用者認可圖書館的學習價值(三)使用者最常使用科技設備。(四)使用者認為學習共享空間最重要的服務為舒適的環境與資源的提供、(五)使用者認為最滿意的服務為服務人員的態度與回應。(六)使用者認為最需改進的部分為區隔討論區與自習區。(七)學習共享空間整體滿意度尚待提升,圖書館仍應著重資源的提供。
針對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要提升學習共享空間的共識與認知,並增加其理念宣傳,才能讓更多的潛在使用者得知學習共享空間的存在價值。建造舒適的環境固然,資源提供的重要性仍不可偏廢,未來可增設數位資源學習設備與教材,並增加討論空間,但同時要明確區隔討論區與自習區,以符合臺灣使用者特性。學習共享空間強調一站購足的整合服務,單靠圖書館一己之力無法達成,應促進跨組織合作,提供資訊指導與教學指導等多元服務,期望能滿足使用者的各種需求。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06)。圖書館數位學習共享空間規劃與實務專題研習班研習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館(2011)。學習共享空間。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0日,檢自:http://www.lib.fju.edu.tw/lcs/index.html
王梅玲等(民92)。圖書資訊選擇與採訪。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王梅玲(2002,2月)。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余泰魁、吳桂森(2005)。科技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指標之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1-28。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德(民92)。圖書館評鑑。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1,1-8。
吳政叡(民97)。適合網路世代之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設施調查。大學圖書館,12(2),1-14。
吳政叡(民97)。學習共享空間面面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115-123。
李純瑩(2008)。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與滿意度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大同大學。
李梅等(2010)。圖書館空間為學生學習而改變﹣解析俄亥俄大學圖書館Learning Commons。現代情報,30(10),118-122。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53-54。
周敏民(民88)。轉型中的大學圖書館―求知美好的新世界。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3,1-6。
林串良(民95)。ACRL Awards Program 對大學圖書館服務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訊,71,8-11。
林振春(1993),成人教育需求評估研究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11,31-39。
林陽助(1996)。顧客滿意度決定模型與效果之研究-臺灣自由小客車之實證。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鈺雯(民98)。從 LibQUAL+TM探討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林鈺雯、范豪英(民96)。從LibQUAL+探討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大學圖書館,11(2),19-44。
柯雲娥(2004)。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范豪英(2007)。新世紀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與改變中的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臺灣圖書館管理,3(4),3。
范艷芬(2011)。變革與服務: 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研究。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9(1),18-29。
倪代川、任樹懷、季穎斐(2008)。論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圖書與情報,2008(1),40-50。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2011)。興閱坊。檢索日期:2011年07月20日,檢自:http://lc.lib.nchu.edu.tw/nchulc/。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1)。學習開放空間。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ctld.ntu.edu.tw/ls/ls_01_01.php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2007)。傾聽學習需求,展開積極行動──從臺大學生學習需求面談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54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1)。991大學部學生學習情形調查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140.122.48.234/student/requirement_inquiry.jsp
張國恩(民94)。圖書館「數位學習共享空間(e-learning common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69,2。
張慈玲、韓竹平(民98)。從使用者角度評估大學圖書館之服務品質:以台大圖書館為例。大學圖書館,13(2),136-163。
張慧銖(2011)。圖書館電子資源組織,臺北市:華藝。
教育部(民97)。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www.ncl.edu.tw/public/Attachment/822711414571.pdf
盛興軍、任軍懷(2009)。整合與變革:香港地區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啟示與發展。圖書情報工作,53(3),82-86。
陳淑燕(民91)。大學圖書館在網路資訊環境的讀者服務規劃。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4),6-20。
陳維祺(2005年11月28日)。資訊世代圖書館 像藝文咖啡店。中國時報,D8板,2005/11/28
楊宜真(1999)。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楊美華(1994)。大學圖書館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楊美華(2009)。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理念與建置。圖書與資訊學刊,1(2),1-17。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198-199。
葉淑芳(民88)。以讀者滿意度探討圖書館服務品質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新竹市:中華大學。
廖賢娟(2010)。2010年代大學圖書館經營可以思考的面向。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99-118。
劉曉霞等(2010)。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圖書情報與知識,2010(6)=138,56-61。
歐陽芬(1994)。我國大學圖書館期刊管理之組織型態研究。台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賴琇惠(1989)。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小鳳(2011)。大學圖書館共享空間之需求性與態度研究。圖書資訊學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暨研究發展趨勢研討會。台北市:國科會。
Crabttree,B. & Miller,W.L.著、黃慧雯等譯(民91)。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韋伯。
二、 英文
Accardi, Maria T. (2010). Reviewing the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History, Models, and Perspectiv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310-329.
Adams, Nancy E. (2010). Users Learning from Users: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ons from the Ground Up at a New University.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49-159.
Allen, David B. (2010). K-State`s Distributed Learning Commons: Achieving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60-176.
Bailey, D. Russell & Barbara Gunter Tierney (2008). Transforming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 case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Chicago, Il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arratt, C., & White, E. (2010). Case Study for a Large Research Institution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s Miller Learning Center.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2), 135-144.
Beagle, D. (1999).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5(2): 82-90.
Beagle, D. (2004). The Emergent Information Commons: Philosophy, Models, and 21st Century Learning Paradigm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1): 7-26.
Beagle, D. (2006).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Handbook. New York: Neal-Schuman.
Casey, M., & Savastinuk, L.(2006). 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6365200.html
De Rosa, C., Cantrell, J., Cellentani, D., Hawk, J., Jenkins, L., & Wilson, A. (2005).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 Report to the OCLC Membership.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oclc.org/reports/pdfs/Percept_all.pdf.
Dryden, N. H., & Roseman, S. G. (2010). Learning Common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Commuter Regional Campuse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5/6), 581-601.
Forrest, Charles & Halbert, Martin(2009). A field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Heitsch, Elizabeth K. (2011). Th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 Some Reflections.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7(1): 64-77.
Howard, J.A. & J. N. Sheth (1969).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y & Sons.
Juran, J.M. (1986).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19-24.
King, H. (2000). The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what need for a physical place, La Trobe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447829&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D447829
Kolt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Prentice Hall Inc, Milleniumed.
Kranich, N. (2004).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ublic Policy Report. New York: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at NYU School of Law.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dcommon.bu.edu/xmlui/bitstream/handle/2144/53/www.fepproject.org?sequence=1
Kranich, N.(2003). Libraries and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discussio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LA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ala.org/ala/aboutala/offices/oitp/publications/booksstudies/ic%20principles%20docume.pdf
Leach, M. R. (民94)。Harvard Science Libraries: Management Issues,在網路環境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以兩個卓越大學圖書館為例專題演講。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glis.ntnu.edu.tw/webpage/archives/20050725/200507251.pdf
Lewis, D. W.(2007). A Model for Academic Libraries 2005 tp 2025,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Vision of Change," Califi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cramento, January 26, 2007.
Lomas, C. & Oblinger, D. G.(2006). Chapter 5. Student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Learning Spaces. In Oblinger, D.G. (Ed.). Learning Spaces. U.S.: EDUCAUSE.
McKee, Nathan P. (2010).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Learning Commons Services and Resourc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97–309.
OCLC (2007). Sharing, Privacy and Trust in Our Networked World. EDUCASE,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educause.edu/Resources/SharingPrivacyandTrustinOurNet/16219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and Berry, L.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5-23.
Potter, W. G. & King, F. E.(2006). Chapter 41. The Student Learning Center. In Oblinger, D.G. (Ed.). Learning Spaces. U.S.: EDUCAUSE.
Schader, Barbara (2008). Learning commons: 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ve essentials. Oxford, U.K.: Chandos.
Seeholzer, J., & Salem, J. A. (2010). The Learning Library: A Cas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 at Kent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287-296.
Shay Keating & Roger Gabb (30 May2005). Putting learning into the learning commons: A literature review. Melbourne, 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ty.
Somerville, Mary M.(2009). Working together :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actice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hicago: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Spencer, J. S., & Millson-Martula, C. (2010). Library Transformations: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27-129.
Steiner, H., and R. Holley. 2009. The past, present, and possibilities of commonsin the academic library.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0:309–32.
Steiner, Sarah K. & Madden, M. Leslie (2008). The desk and beyond : next generation reference services. Chicago, Il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Stewart, David W. Shamdasani, Prem N. Rook, Dennis W.(2007). 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tuart, C. (2009). Learning and research spaces in ARL libraries: Snapshots of installations and experiments. Research Library Issues, 264, 7–18.
Uta Hussong-Christiana(2010). The Library as Learning Commons: Rethink, Reuse, Recycle.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 273–2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9915501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5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梅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Mei L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侯淳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u, Chun 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侯淳凡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u, Chun 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4:00:15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4:00: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00: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5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8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5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發展,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內的各種學習需求變的多元,而校園的中心觀念也從教育(Teaching)轉變為學習(Learning),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隨之成為大學圖書館的重要服務,它代表了大學圖書館的創新與轉型。在這個空間內,館方提供充足的設施以及各種科技工具與服務,讓使用者可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學習共享空間從資訊共享空間演變而來,發展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而臺灣的大學圖書館自2005年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興建「SMILE 多元學習區」後,多所學校皆已在圖書館內建置學習共享空間。一項計畫須經由評鑑才能知道其目標達成與否,本研究將利用焦點團體法針對「學習共享空間」進行評鑑指標的建構與修訂,再針對各校的學習共享空間進行實際的評鑑,評估其表現與滿意度。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五點:(一)探討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意涵與發展現況。(二)探討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評鑑方法,建構適合的服務品質評鑑指標。(三)探討大學的學生在校園中的需求與希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四)探討大學的學生對於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使用與滿意度,以期了解學習共享空間服務的效益。(五)分析使用與評鑑結果,做為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未來改進之參考。
為獲得研究結果,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法獲得臺灣的學習共享空間意涵,同時焦點團體參與者也認同利用服務品質評鑑方法來進行學習共享空間的評鑑,具體建構出3個評鑑構面、23個指標與評鑑問卷,做為本研究的評鑑工具。為確保指標的可用性,本問卷實際發放臺灣師範大學與政治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獲得以下結論:(一)網路使用頻率影響二校使用者實際進入圖書館的次數。(二)使用者認可圖書館的學習價值(三)使用者最常使用科技設備。(四)使用者認為學習共享空間最重要的服務為舒適的環境與資源的提供、(五)使用者認為最滿意的服務為服務人員的態度與回應。(六)使用者認為最需改進的部分為區隔討論區與自習區。(七)學習共享空間整體滿意度尚待提升,圖書館仍應著重資源的提供。
針對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要提升學習共享空間的共識與認知,並增加其理念宣傳,才能讓更多的潛在使用者得知學習共享空間的存在價值。建造舒適的環境固然,資源提供的重要性仍不可偏廢,未來可增設數位資源學習設備與教材,並增加討論空間,但同時要明確區隔討論區與自習區,以符合臺灣使用者特性。學習共享空間強調一站購足的整合服務,單靠圖書館一己之力無法達成,應促進跨組織合作,提供資訊指導與教學指導等多元服務,期望能滿足使用者的各種需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問題陳述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圖書館的轉型與大學生學習需求 9
第二節 學習共享空間理論內涵 14
第三節 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發展個案 24
第四節 學習共享空間使用與評鑑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3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工具 4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對象 48
第六節 研究步驟 49
第四章 焦點團體訪談分析 51
第一節 基本資料 51
第二節 學習共享空間意涵 53
第三節 大學生學習需求 59
第四節 學習共享空間服務品質滿意度構面與指標設計 63
第五節 學習共享空間問卷建構 70
第五章 問卷研究結果分析 75
第一節 基本資料 75
第二節 使用者的學習需求與圖書館使用情形 80
第三節 學習共享空間使用調查 87
第四節 學習共享空間使用滿意度 9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8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19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 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函 129
附錄二 焦點團體討論大綱 130
附錄三 第一場焦點團體討論紀錄 143
附錄四 第二場焦點團體討論紀錄 153
附錄五 第三場焦點團體討論紀錄 160
附錄六 臺灣師範大學SMILE多元學習區服務使用意見問卷 166
附錄七 政治大學數位資源學習區服務使用意見問卷 17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5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學圖書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共享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習共享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服務品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滿意度zh_TW
dc.title (題名) 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Developing the 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Learning Commons at University Librar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06)。圖書館數位學習共享空間規劃與實務專題研習班研習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館(2011)。學習共享空間。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0日,檢自:http://www.lib.fju.edu.tw/lcs/index.html
王梅玲等(民92)。圖書資訊選擇與採訪。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王梅玲(2002,2月)。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余泰魁、吳桂森(2005)。科技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指標之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1-28。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德(民92)。圖書館評鑑。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1,1-8。
吳政叡(民97)。適合網路世代之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設施調查。大學圖書館,12(2),1-14。
吳政叡(民97)。學習共享空間面面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115-123。
李純瑩(2008)。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與滿意度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大同大學。
李梅等(2010)。圖書館空間為學生學習而改變﹣解析俄亥俄大學圖書館Learning Commons。現代情報,30(10),118-122。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53-54。
周敏民(民88)。轉型中的大學圖書館―求知美好的新世界。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3,1-6。
林串良(民95)。ACRL Awards Program 對大學圖書館服務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訊,71,8-11。
林振春(1993),成人教育需求評估研究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11,31-39。
林陽助(1996)。顧客滿意度決定模型與效果之研究-臺灣自由小客車之實證。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鈺雯(民98)。從 LibQUAL+TM探討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林鈺雯、范豪英(民96)。從LibQUAL+探討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大學圖書館,11(2),19-44。
柯雲娥(2004)。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范豪英(2007)。新世紀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與改變中的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臺灣圖書館管理,3(4),3。
范艷芬(2011)。變革與服務: 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研究。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9(1),18-29。
倪代川、任樹懷、季穎斐(2008)。論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圖書與情報,2008(1),40-50。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2011)。興閱坊。檢索日期:2011年07月20日,檢自:http://lc.lib.nchu.edu.tw/nchulc/。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1)。學習開放空間。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ctld.ntu.edu.tw/ls/ls_01_01.php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2007)。傾聽學習需求,展開積極行動──從臺大學生學習需求面談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54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1)。991大學部學生學習情形調查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http://140.122.48.234/student/requirement_inquiry.jsp
張國恩(民94)。圖書館「數位學習共享空間(e-learning common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69,2。
張慈玲、韓竹平(民98)。從使用者角度評估大學圖書館之服務品質:以台大圖書館為例。大學圖書館,13(2),136-163。
張慧銖(2011)。圖書館電子資源組織,臺北市:華藝。
教育部(民97)。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檢索日期:2011年11月08日。檢自:www.ncl.edu.tw/public/Attachment/822711414571.pdf
盛興軍、任軍懷(2009)。整合與變革:香港地區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啟示與發展。圖書情報工作,53(3),82-86。
陳淑燕(民91)。大學圖書館在網路資訊環境的讀者服務規劃。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4),6-20。
陳維祺(2005年11月28日)。資訊世代圖書館 像藝文咖啡店。中國時報,D8板,2005/11/28
楊宜真(1999)。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楊美華(1994)。大學圖書館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楊美華(2009)。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理念與建置。圖書與資訊學刊,1(2),1-17。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198-199。
葉淑芳(民88)。以讀者滿意度探討圖書館服務品質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新竹市:中華大學。
廖賢娟(2010)。2010年代大學圖書館經營可以思考的面向。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99-118。
劉曉霞等(2010)。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圖書情報與知識,2010(6)=138,56-61。
歐陽芬(1994)。我國大學圖書館期刊管理之組織型態研究。台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賴琇惠(1989)。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小鳳(2011)。大學圖書館共享空間之需求性與態度研究。圖書資訊學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暨研究發展趨勢研討會。台北市:國科會。
Crabttree,B. & Miller,W.L.著、黃慧雯等譯(民91)。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韋伯。
二、 英文
Accardi, Maria T. (2010). Reviewing the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History, Models, and Perspectiv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310-329.
Adams, Nancy E. (2010). Users Learning from Users: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ons from the Ground Up at a New University.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49-159.
Allen, David B. (2010). K-State`s Distributed Learning Commons: Achieving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60-176.
Bailey, D. Russell & Barbara Gunter Tierney (2008). Transforming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 case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Chicago, Il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arratt, C., & White, E. (2010). Case Study for a Large Research Institution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s Miller Learning Center.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2), 135-144.
Beagle, D. (1999).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5(2): 82-90.
Beagle, D. (2004). The Emergent Information Commons: Philosophy, Models, and 21st Century Learning Paradigm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1): 7-26.
Beagle, D. (2006).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Handbook. New York: Neal-Schuman.
Casey, M., & Savastinuk, L.(2006). 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6365200.html
De Rosa, C., Cantrell, J., Cellentani, D., Hawk, J., Jenkins, L., & Wilson, A. (2005).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 Report to the OCLC Membership.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oclc.org/reports/pdfs/Percept_all.pdf.
Dryden, N. H., & Roseman, S. G. (2010). Learning Common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Commuter Regional Campuse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5/6), 581-601.
Forrest, Charles & Halbert, Martin(2009). A field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Heitsch, Elizabeth K. (2011). Th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 Some Reflections.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7(1): 64-77.
Howard, J.A. & J. N. Sheth (1969).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y & Sons.
Juran, J.M. (1986).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19-24.
King, H. (2000). The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what need for a physical place, La Trobe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447829&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D447829
Kolt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Prentice Hall Inc, Milleniumed.
Kranich, N. (2004).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ublic Policy Report. New York: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at NYU School of Law.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dcommon.bu.edu/xmlui/bitstream/handle/2144/53/www.fepproject.org?sequence=1
Kranich, N.(2003). Libraries and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discussio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LA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ala.org/ala/aboutala/offices/oitp/publications/booksstudies/ic%20principles%20docume.pdf
Leach, M. R. (民94)。Harvard Science Libraries: Management Issues,在網路環境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以兩個卓越大學圖書館為例專題演講。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glis.ntnu.edu.tw/webpage/archives/20050725/200507251.pdf
Lewis, D. W.(2007). A Model for Academic Libraries 2005 tp 2025,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Vision of Change," Califi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cramento, January 26, 2007.
Lomas, C. & Oblinger, D. G.(2006). Chapter 5. Student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Learning Spaces. In Oblinger, D.G. (Ed.). Learning Spaces. U.S.: EDUCAUSE.
McKee, Nathan P. (2010).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Learning Commons Services and Resourc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97–309.
OCLC (2007). Sharing, Privacy and Trust in Our Networked World. EDUCASE,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1, from http://www.educause.edu/Resources/SharingPrivacyandTrustinOurNet/16219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and Berry, L.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5-23.
Potter, W. G. & King, F. E.(2006). Chapter 41. The Student Learning Center. In Oblinger, D.G. (Ed.). Learning Spaces. U.S.: EDUCAUSE.
Schader, Barbara (2008). Learning commons: 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ve essentials. Oxford, U.K.: Chandos.
Seeholzer, J., & Salem, J. A. (2010). The Learning Library: A Cas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 at Kent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287-296.
Shay Keating & Roger Gabb (30 May2005). Putting learning into the learning commons: A literature review. Melbourne, 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ty.
Somerville, Mary M.(2009). Working together :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actice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hicago: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Spencer, J. S., & Millson-Martula, C. (2010). Library Transformations: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2/3), 127-129.
Steiner, H., and R. Holley. 2009. The past, present, and possibilities of commonsin the academic library.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0:309–32.
Steiner, Sarah K. & Madden, M. Leslie (2008). The desk and beyond : next generation reference services. Chicago, Il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Stewart, David W. Shamdasani, Prem N. Rook, Dennis W.(2007). 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tuart, C. (2009). Learning and research spaces in ARL libraries: Snapshots of installations and experiments. Research Library Issues, 264, 7–18.
Uta Hussong-Christiana(2010). The Library as Learning Commons: Rethink, Reuse, Recycle.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17: 273–28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