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出組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
作者 蔡依靜
Tsai,Yi Ching
貢獻者 蔡哲茂
Tsai,Che Mao
蔡依靜
Tsai,Yi Ching
關鍵詞 甲骨文
出組
卜王卜辭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0:37 (UTC+8)
摘要 本文可分為二部分,一為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的整理,二為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而整理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係有助卜王卜辭的研究。本文主要由三方面對卜王卜辭作研究,一為分類與斷代,並據卜王卜辭的月份作排序,進一步判斷卜王卜辭產生的時間;二是對卜王卜辭的相關特點作歸納與研究,包括辭式、文例、卜骨鋸截形式與目的;三是在內容方面,包括卜王卜辭的事類及地點研究。關於內容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卜王卜辭的干支、月份和地點,盡可能把互相關聯的材料聯繫起來作排序,呈現商王的活動情況,以利於更完整地了解卜王卜辭形成的背景。此外,盡可能地注意與出組卜辭在時間上有並存或接續關係的卜辭,主要為賓組、何組、歷組及花東卜辭,它們在文例和內容上有不少可與出組卜辭互相參照,有助於卜王卜辭的考察。
參考文獻 一、甲骨著錄書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博物院,1925年);《簠室殷契徵文附考釋》( 北京 : 北京圖書館,2000年)。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河南省博物館,1931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3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7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孫海波:《甲骨文錄》(河南:河南通志館,1937年)。
金祖同:《殷契遺珠》(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1939年);又1974年台灣藝文印書館重印。
胡厚宣:《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來薰閣書店,1951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聯群出版社,1954年)。
饒宗頤:《日本所見甲骨錄》,香港大學《東方文化》3卷1期(1956年)。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寫真印刷株式會社,1960年3月),
【日】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日本《甲骨學》第7號至第12號(1959年);後由劉明輝譯〈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初版,2005年重印)。
【日】伊藤道治:《藤井有鄰館所藏甲骨文字》,《東方學報》第42冊(1970年);日本京都朋友書店翻印之《卜辭通纂》附錄《日本所見甲骨錄》(1977年7月)。
饒宗頤:《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香港:出版者不詳,1970年)。英文題名:Some Chinese oracle bones from collection in the main museums of Europe,America and Asia
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2年)。英文題名: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
明義士、許進雄:《殷虛卜辭後編》(台灣藝文印書館,1972年)。
周鴻翔:《美國所藏甲骨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76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Coll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日】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1992年)。
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會,1987年)。
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法】雷煥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利氏學社編,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英文題名:SEVERAL COLLECTION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GERMANY SWITIZERLAND,THE NETHERLANDS,BELGIUM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河南省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台北:河南運臺古物會,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段振美等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9月)。
李鍾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宋鎮豪主編:《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1月)。

二、工具書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台北:中華書局,1989年)。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0月)。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
饒宗頤主編、沈建華編輯、沈之瑜校訂:《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1999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紅葉文化,1999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四、今人論著
二劃 丁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三劃 于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
《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台北市:河南運臺古物會,1999年)。

四劃 中、王、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4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49年12月)。
王慎行
《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宋鎮豪主編
《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3年)。
王平、【德】顧彬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貴民
《商周制度考信》(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王蘊智
《殷墟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字學論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王蘊智、張怡
〈殷墟出組卜王辭的考察與綴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王瀛三、姜秀琴、宋慶元
〈關百益與河南博物館〉,《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王子揚
《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方述鑫
《殷墟卜辭斷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論非王卜辭〉,《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方稚松
《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劃 石、白、包、古
【日】白川靜,溫天河、蔡哲茂譯
《甲骨文的世界 : 古殷王朝的締構》(台北市:巨流圖書,1977年)。
石璋如
〈測釋河南民族博物院發掘殷虛的坑位(記董師交辦的一件事)〉,《中國文字》第51冊(1974年3月)。
白玉崢
《甲骨文錄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月)。
〈讀甲骨綴合新編暨補編略論甲骨綴合〉(《中國文字》新一期,1980年3月)。〈甲骨文錄識小錄〉,《中國文字》新二期(1980年9月)。
〈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一期(1986年6月)。
包遵彭
《中國博物館史》(台北市:中華叢書會,1964年)。
古育安
《殷墟花東H3甲骨刻辭所見人物研究》(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劃 安、伊、朱、任、朴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市博物館編著
《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日】伊藤道治
〈論第二期卜辭中所見的 歲之祭祀〉,《中原文物》第3期(1990年)。
朱鳳瀚
《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論卜辭與商周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19期(1992年)
朱彥民
《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現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朱歧祥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台中:朱歧祥發行,2006年)
任大山、張莉主編
《何日章研究》(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
【韓】朴載福
《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七劃 吳、何、李、汪、宋、沈、杜、肖
吳浩坤、潘悠
《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俊德
《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
李濟總編輯
《安陽殷墟發掘報告》(共四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19年。
李棪
《北美所見甲骨選粹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2期(1970年)。
李學勤
《古文物中的古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年)。
《殷代地理簡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第11期(1977年)。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第2期(2005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第5期(1981年)。
〈甲骨文中的同期異組現象〉,《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殷墟甲骨兩系說與歷組卜辭〉,《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第2期(1987年);後收入《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學勤、曾毅公、郭若愚
《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李先登
〈關於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點意見〉,《中原文物》第2期(1982年)。
李宗焜
〈殷墟發掘的甲骨〉,《古今論衡》第4輯(2000年6月)
《卜辭所見一日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李旼姈
《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李善貞
《甲骨文同文例舉例》(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李立新
〈論河南運台甲骨-兼評《河南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2003年)。
《甲骨文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宋鎮豪
《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百年甲骨學論著目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試論殷代的紀時制度〉,《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4年)。
〈論古代甲骨占卜「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
〈再論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2000年)。
〈殷代「習卜」和有關制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7年)。
〈從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學校教育〉,《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雅萍
《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沈之瑜
《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0月)。
沈之瑜、濮茅左
〈卜辭的辭式與辭序〉,《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沈培
《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商代占卜中命辭的表述方式與人我關係的體現〉,《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9年12月)。
肖楠
〈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八劃 屈、林、周、門、杭、孟、河
屈萬里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初版,1992年3月景印一版)。
林澐
《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林宏明
《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台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祖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歷組與賓組卜辭同卜一事的新證據〉,《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林小安
〈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林歡
《商代地理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2年)。
周忠兵
《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 月)。
杭立武
〈河南省博物館運台古物〉,《中原文獻》第17卷8期(1985年8月)。
孟憲武、謝世平
〈殷商制骨〉,《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河南省博物館編
《河南省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博物院編
《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河南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
《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九劃 島、保、姚、胡、施、柳
【日】島邦男,溫天河、李壽林譯
《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日】保坂三郎
〈評《甲骨文錄》〉,《史學》(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三田史學會,1921年、大正10年)。
姚孝遂
〈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牢、 考辨〉,《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初版,2005年重印)。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版,2004年重印)。
姚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甲骨年表正續合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1937年4月初版,1976年8月再版)。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3月)。
〈一甲十癸辨〉,《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文發現之歷史及其材料之統計〉,《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學緒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4分(1996年)。
〈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1937年)。
〈卜辭同文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第2分(1947年)。
〈釋 御 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4分(1939年)。
胡厚宣、宋鎮豪
〈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考釋〉,《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柳詒徵
〈論文化事業之爭執〉,《史學雜誌》第2卷1期(1930年3月)。

十劃 唐、夏、容、孫、徐、馬、晁、秦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9年9月)。
《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夏淥
〈殷商祭名小考〉,中國殷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容媛
〈國內學術界消息〉,《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6月)。
孫詒讓
《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孫海波
《甲骨文錄》(台北:藝文印書館重印本,1958年5月。據1937年河南通志館印行本重新整理編排影印)。
孫傳賢、劉樸
〈關百益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孫亞冰
〈百年來甲骨文材料再統計〉,《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孫亞冰、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徐鳳先
《商末周祭祀譜合曆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

十一劃 郭、商、張、常、許、陳、曹、連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郭振祿
〈試論祖庚、祖甲時代的被鋸截卜王辭〉,《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郭勝強編著
《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張玉金
《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書局,2001年9月)。
《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書局,2003年2月)。
〈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張秉權
《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卜龜腹甲的序數〉,《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冊(1956年12月)。
〈論成套卜辭〉,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60年7月)。
〈甲骨文的發現與骨卜習慣的考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7年6月)。
《殷墟文字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57年)。
張永山、羅琨
《夏商西周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第一卷(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勇、蘇岩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分期分類的初步探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張莉
〈何日章學術思想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
張世超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字跡與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怡
《殷墟出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
《殷商曆法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5月)。
〈百年來的殷商曆法研究〉,《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翌」的時間所指〉,《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
許敬參
《殷虛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河南:河南博物館,1933年6月)。
〈契文卜王釋例〉,載於《河南博物館館刊》第4、5、13集(河南:河南博物館,1936年〜1937年)。
許進雄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陳邦懷
《殷代社會史料徵存》(全2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台北市:大通書局,1971年)。
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
《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歷組卜辭」的討論與甲骨文斷代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陳絜
《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年福
《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
陳劍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曹定雲
〈論武乙、文丁祭祀卜辭〉,《考古》第3期(1983年)。
曹錦炎
〈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殷都學刊》第3期(1990年)。
〈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復收於《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連劭名
〈殷墟卜辭中的戍和奠〉,《殷都學刊》第1期(1997年)。

十二劃 曾、傅、黃、彭、黃、喻、崎、焦、馮、湖
曾毅公
《甲骨綴合編》(北京:修文堂書店,1950年)。
《甲骨地名通檢》(濟南: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9年)。
〈論甲骨綴合〉,《華學》第四輯(2000年)。
傅斯年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1930年12月)。
黃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關於卜骨的左右問題〉,《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黃慧中
《從統計學觀點探討祖庚祖甲卜辭的斷代》(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彭裕商
《殷墟甲骨斷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歷組卜辭補論〉,《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非王卜辭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也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1983年)。
彭邦炯
《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1月)。
〈從鼓字論及相關地名和國族〉,《殷都學刊》第3期(1994年)。
【日】崎川隆
《賓組甲骨文字體分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焦智勤
〈殷墟甲骨拾遺.續六〉,《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湖北省博物館
《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十三劃 董、裘、楊、詹、鄒、溫、葛
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外一種》1933年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骨文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1936年。
〈殷代的革命政治家〉,《平盧文存》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甲骨學五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7月)。
《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
《甲骨年表》,《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殷曆譜》上編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平盧文存》卷3,《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時期之區分〉,《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冊(1929年12月)。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原載《中國語文》第6期(1979年);後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2000年1月重印)。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勿」「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評殷墟卜辭綜述〉,《文史》35輯(1992年);後收入《文史叢搞》(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第3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1990年)。
〈說殷墟卜辭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1993年)。
〈釋「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說「 」〉(提綱),《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2009年12月)。
楊樹達
《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楊寬
《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10月)。
楊升南
《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
溫明榮、郭振祿、劉一曼
〈釋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骨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葛毅卿
〈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集4分(1939年)。

十四劃 趙
趙鵬
《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於斷代的意義》(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誠
《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佩馨
〈安陽後崗圓形葬坑性質的討論〉,《考古》第6期(1960年)。

十五劃 蔡、蔣、劉、鄭、衛
蔡哲茂
《論卜辭中所見商代宗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論文,1991年)。
《甲骨綴合集》(台北:文淵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甲骨綴合續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的商榷〉,《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78年)。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之商榷後記〉,《書目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1981年)。
〈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集第4分(1987年)。
〈伊尹傳說的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論《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
〈殷卜辭「肩凡有疾」解〉,《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武丁王位繼承之謎─從殷卜辭的特殊現象來做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7年度第十五次學術講論會」演講稿(2008年9月15日)。
〈商代的凱旋儀式─迎俘告廟的典禮〉,《多維視域─商王朝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晚商畜牧業的經營─以牧與芻為中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
〈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子計畫(一)」(台北:台灣大學,2009年10月)。
〈釋甲骨文的地名「夒」〉《安陽文獻》第15期(台北安陽文獻社,1999年)。
蔣玉斌
《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說殷墟卜辭的特殊敘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淵臨
〈殷墟「骨簡」及其有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冊(1969年)。
《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年3月)。
劉釗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劉源
《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
劉一曼
〈論殷墟甲骨的埋藏狀況及相關問題〉,《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
〈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第6期(1986年9月)。
劉一曼、郭振祿、徐自強編著
《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8月)。
劉節
〈評殷契佚存〉,《北平圖書館館刊》7卷6號(1933年12月)。
劉風華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
劉義峰
《無名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論甲骨文分類和斷代的主要標準─兼論歷組卜辭的時代〉,《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中國福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劉影
《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1月)。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鄭繼娥
《甲骨文動詞語法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史碩士論文,1996年)。
《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衛聚賢
《中國考古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十七劃 鍾、蕭、謝、韓
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1995年)。
蕭良瓊
〈卜辭文例與卜辭的整理和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蕭楠
〈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再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謝濟
〈祖庚祖甲卜辭與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試論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韓江蘇
〈殷墟花東H3卜辭中「遲弓」、「恆弓」、「疾弓」考〉,《首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十八劃 魏
魏慈德
《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說卜辭「某芻于某」的句式〉,《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

二十劃 嚴、饒
嚴一萍
《甲骨綴合新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甲骨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釋小 〉,《中國文字》第19期(1966年)。
嚴志斌
〈商代的「戍」〉,《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饒宗頤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卜辭「 門不往 」解─殷禮提綱之一〉,《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殷代地理疑義舉例─古史地域的一些問題和初步詮釋〉,《九州》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
「河南博物院」網站:http://www.chnmus.ne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2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哲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sai,Che Ma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依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ai,Yi 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依靜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Yi 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5:20:37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5:20: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0: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1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102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可分為二部分,一為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的整理,二為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而整理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係有助卜王卜辭的研究。本文主要由三方面對卜王卜辭作研究,一為分類與斷代,並據卜王卜辭的月份作排序,進一步判斷卜王卜辭產生的時間;二是對卜王卜辭的相關特點作歸納與研究,包括辭式、文例、卜骨鋸截形式與目的;三是在內容方面,包括卜王卜辭的事類及地點研究。關於內容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卜王卜辭的干支、月份和地點,盡可能把互相關聯的材料聯繫起來作排序,呈現商王的活動情況,以利於更完整地了解卜王卜辭形成的背景。此外,盡可能地注意與出組卜辭在時間上有並存或接續關係的卜辭,主要為賓組、何組、歷組及花東卜辭,它們在文例和內容上有不少可與出組卜辭互相參照,有助於卜王卜辭的考察。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研究回顧………………………………………………………….……8

第二章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的歷史
第一節 發掘……………………………………………….……………..….16
第二節 坑位擬測與保存情況……………………………………………………………….23
第三節 主要著錄………………………………………………………………………………….……..26

第三章卜王卜辭文例研究
第一節卜王卜辭的用料和文例……………………………….……….……………..……31
第二節卜王卜辭的辭式研究……………………………………………….…………………42
第三節 與卜王卜辭相似的幾種辭式…………………………………….………...47

第四章 卜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第一節 卜王卜辭的分類………………………………….……….…………………………….53
第二節 卜王卜辭的斷代…………………………………………………………..…………….58

第五章 鋸截卜王卜骨研究
第一節 過去對鋸截卜王卜骨的討論和統計………………………..………69
第二節 鋸截與卜用的先後…………………….………………..…………………….………74
第三節 鋸截卜骨的形式及內容……………………..………………..………..……….80
第四節 對鋸截卜王卜骨的歸納與推測………………………….….……………86
附表一 鋸截卜王卜骨列表

第六章 卜王卜辭事類研究
第一節 祭祀類……………………………………………….……………………………….……………92
第二節 氣象類……………………………………………………….…………………….…………....102
第三節 田獵類…………………………………….…………………………………………….…….…107
第四節 軍事類……………………………….………………………………………………….……….111
第五節 出入類……………………………….…………………………….…………………………….114
第六節 制度類…………………………………………………….…………………………………..…116

第七章卜王卜辭地名研究
第一節 「 某」的用法與含義………………………………………………………..……..118
第二節卜王卜辭地名研究…………………………………….……………………..……….121
附表一 地名一覽表

第八章 結論……………………………………………………………………………………………..153

附錄一 卜王卜辭新綴五則………………………………….…………….……..…156
附錄二 卜王卜辭材料表………………………………………………….….…….……161
附錄三 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著錄對照表…………….………...186

參考書目……………………………………………………………………………………….….………….268
引書簡稱表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甲骨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出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卜王卜辭zh_TW
dc.title (題名) 出組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甲骨著錄書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博物院,1925年);《簠室殷契徵文附考釋》( 北京 : 北京圖書館,2000年)。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河南省博物館,1931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3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7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孫海波:《甲骨文錄》(河南:河南通志館,1937年)。
金祖同:《殷契遺珠》(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1939年);又1974年台灣藝文印書館重印。
胡厚宣:《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來薰閣書店,1951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聯群出版社,1954年)。
饒宗頤:《日本所見甲骨錄》,香港大學《東方文化》3卷1期(1956年)。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寫真印刷株式會社,1960年3月),
【日】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日本《甲骨學》第7號至第12號(1959年);後由劉明輝譯〈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初版,2005年重印)。
【日】伊藤道治:《藤井有鄰館所藏甲骨文字》,《東方學報》第42冊(1970年);日本京都朋友書店翻印之《卜辭通纂》附錄《日本所見甲骨錄》(1977年7月)。
饒宗頤:《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香港:出版者不詳,1970年)。英文題名:Some Chinese oracle bones from collection in the main museums of Europe,America and Asia
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2年)。英文題名: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
明義士、許進雄:《殷虛卜辭後編》(台灣藝文印書館,1972年)。
周鴻翔:《美國所藏甲骨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76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Coll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日】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1992年)。
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會,1987年)。
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法】雷煥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利氏學社編,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英文題名:SEVERAL COLLECTION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GERMANY SWITIZERLAND,THE NETHERLANDS,BELGIUM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河南省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台北:河南運臺古物會,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段振美等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9月)。
李鍾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宋鎮豪主編:《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1月)。

二、工具書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台北:中華書局,1989年)。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0月)。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
饒宗頤主編、沈建華編輯、沈之瑜校訂:《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1999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紅葉文化,1999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四、今人論著
二劃 丁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三劃 于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
《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台北市:河南運臺古物會,1999年)。

四劃 中、王、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4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49年12月)。
王慎行
《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宋鎮豪主編
《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3年)。
王平、【德】顧彬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貴民
《商周制度考信》(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王蘊智
《殷墟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字學論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王蘊智、張怡
〈殷墟出組卜王辭的考察與綴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王瀛三、姜秀琴、宋慶元
〈關百益與河南博物館〉,《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王子揚
《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方述鑫
《殷墟卜辭斷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論非王卜辭〉,《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方稚松
《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劃 石、白、包、古
【日】白川靜,溫天河、蔡哲茂譯
《甲骨文的世界 : 古殷王朝的締構》(台北市:巨流圖書,1977年)。
石璋如
〈測釋河南民族博物院發掘殷虛的坑位(記董師交辦的一件事)〉,《中國文字》第51冊(1974年3月)。
白玉崢
《甲骨文錄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月)。
〈讀甲骨綴合新編暨補編略論甲骨綴合〉(《中國文字》新一期,1980年3月)。〈甲骨文錄識小錄〉,《中國文字》新二期(1980年9月)。
〈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一期(1986年6月)。
包遵彭
《中國博物館史》(台北市:中華叢書會,1964年)。
古育安
《殷墟花東H3甲骨刻辭所見人物研究》(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劃 安、伊、朱、任、朴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市博物館編著
《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日】伊藤道治
〈論第二期卜辭中所見的 歲之祭祀〉,《中原文物》第3期(1990年)。
朱鳳瀚
《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論卜辭與商周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19期(1992年)
朱彥民
《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現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朱歧祥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台中:朱歧祥發行,2006年)
任大山、張莉主編
《何日章研究》(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
【韓】朴載福
《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七劃 吳、何、李、汪、宋、沈、杜、肖
吳浩坤、潘悠
《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俊德
《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
李濟總編輯
《安陽殷墟發掘報告》(共四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19年。
李棪
《北美所見甲骨選粹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2期(1970年)。
李學勤
《古文物中的古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年)。
《殷代地理簡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第11期(1977年)。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第2期(2005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第5期(1981年)。
〈甲骨文中的同期異組現象〉,《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殷墟甲骨兩系說與歷組卜辭〉,《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第2期(1987年);後收入《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學勤、曾毅公、郭若愚
《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李先登
〈關於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點意見〉,《中原文物》第2期(1982年)。
李宗焜
〈殷墟發掘的甲骨〉,《古今論衡》第4輯(2000年6月)
《卜辭所見一日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李旼姈
《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李善貞
《甲骨文同文例舉例》(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李立新
〈論河南運台甲骨-兼評《河南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2003年)。
《甲骨文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宋鎮豪
《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百年甲骨學論著目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試論殷代的紀時制度〉,《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4年)。
〈論古代甲骨占卜「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
〈再論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2000年)。
〈殷代「習卜」和有關制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7年)。
〈從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學校教育〉,《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雅萍
《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沈之瑜
《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0月)。
沈之瑜、濮茅左
〈卜辭的辭式與辭序〉,《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沈培
《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商代占卜中命辭的表述方式與人我關係的體現〉,《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9年12月)。
肖楠
〈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八劃 屈、林、周、門、杭、孟、河
屈萬里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初版,1992年3月景印一版)。
林澐
《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林宏明
《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台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祖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歷組與賓組卜辭同卜一事的新證據〉,《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林小安
〈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林歡
《商代地理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2年)。
周忠兵
《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 月)。
杭立武
〈河南省博物館運台古物〉,《中原文獻》第17卷8期(1985年8月)。
孟憲武、謝世平
〈殷商制骨〉,《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河南省博物館編
《河南省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博物院編
《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河南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
《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九劃 島、保、姚、胡、施、柳
【日】島邦男,溫天河、李壽林譯
《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日】保坂三郎
〈評《甲骨文錄》〉,《史學》(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三田史學會,1921年、大正10年)。
姚孝遂
〈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牢、 考辨〉,《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初版,2005年重印)。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版,2004年重印)。
姚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甲骨年表正續合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1937年4月初版,1976年8月再版)。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3月)。
〈一甲十癸辨〉,《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文發現之歷史及其材料之統計〉,《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學緒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4分(1996年)。
〈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1937年)。
〈卜辭同文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第2分(1947年)。
〈釋 御 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4分(1939年)。
胡厚宣、宋鎮豪
〈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考釋〉,《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柳詒徵
〈論文化事業之爭執〉,《史學雜誌》第2卷1期(1930年3月)。

十劃 唐、夏、容、孫、徐、馬、晁、秦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9年9月)。
《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夏淥
〈殷商祭名小考〉,中國殷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容媛
〈國內學術界消息〉,《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6月)。
孫詒讓
《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孫海波
《甲骨文錄》(台北:藝文印書館重印本,1958年5月。據1937年河南通志館印行本重新整理編排影印)。
孫傳賢、劉樸
〈關百益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孫亞冰
〈百年來甲骨文材料再統計〉,《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孫亞冰、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徐鳳先
《商末周祭祀譜合曆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

十一劃 郭、商、張、常、許、陳、曹、連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郭振祿
〈試論祖庚、祖甲時代的被鋸截卜王辭〉,《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郭勝強編著
《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張玉金
《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書局,2001年9月)。
《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書局,2003年2月)。
〈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張秉權
《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卜龜腹甲的序數〉,《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冊(1956年12月)。
〈論成套卜辭〉,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60年7月)。
〈甲骨文的發現與骨卜習慣的考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7年6月)。
《殷墟文字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57年)。
張永山、羅琨
《夏商西周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第一卷(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勇、蘇岩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分期分類的初步探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張莉
〈何日章學術思想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
張世超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字跡與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怡
《殷墟出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
《殷商曆法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5月)。
〈百年來的殷商曆法研究〉,《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翌」的時間所指〉,《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
許敬參
《殷虛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河南:河南博物館,1933年6月)。
〈契文卜王釋例〉,載於《河南博物館館刊》第4、5、13集(河南:河南博物館,1936年〜1937年)。
許進雄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陳邦懷
《殷代社會史料徵存》(全2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台北市:大通書局,1971年)。
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
《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歷組卜辭」的討論與甲骨文斷代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陳絜
《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年福
《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
陳劍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曹定雲
〈論武乙、文丁祭祀卜辭〉,《考古》第3期(1983年)。
曹錦炎
〈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殷都學刊》第3期(1990年)。
〈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復收於《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連劭名
〈殷墟卜辭中的戍和奠〉,《殷都學刊》第1期(1997年)。

十二劃 曾、傅、黃、彭、黃、喻、崎、焦、馮、湖
曾毅公
《甲骨綴合編》(北京:修文堂書店,1950年)。
《甲骨地名通檢》(濟南: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9年)。
〈論甲骨綴合〉,《華學》第四輯(2000年)。
傅斯年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1930年12月)。
黃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關於卜骨的左右問題〉,《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黃慧中
《從統計學觀點探討祖庚祖甲卜辭的斷代》(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彭裕商
《殷墟甲骨斷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歷組卜辭補論〉,《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非王卜辭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也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1983年)。
彭邦炯
《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1月)。
〈從鼓字論及相關地名和國族〉,《殷都學刊》第3期(1994年)。
【日】崎川隆
《賓組甲骨文字體分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焦智勤
〈殷墟甲骨拾遺.續六〉,《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湖北省博物館
《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十三劃 董、裘、楊、詹、鄒、溫、葛
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外一種》1933年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骨文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1936年。
〈殷代的革命政治家〉,《平盧文存》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甲骨學五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7月)。
《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
《甲骨年表》,《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殷曆譜》上編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平盧文存》卷3,《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時期之區分〉,《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冊(1929年12月)。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原載《中國語文》第6期(1979年);後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2000年1月重印)。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勿」「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評殷墟卜辭綜述〉,《文史》35輯(1992年);後收入《文史叢搞》(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第3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1990年)。
〈說殷墟卜辭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1993年)。
〈釋「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說「 」〉(提綱),《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2009年12月)。
楊樹達
《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楊寬
《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10月)。
楊升南
《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
溫明榮、郭振祿、劉一曼
〈釋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骨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葛毅卿
〈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集4分(1939年)。

十四劃 趙
趙鵬
《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於斷代的意義》(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誠
《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佩馨
〈安陽後崗圓形葬坑性質的討論〉,《考古》第6期(1960年)。

十五劃 蔡、蔣、劉、鄭、衛
蔡哲茂
《論卜辭中所見商代宗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論文,1991年)。
《甲骨綴合集》(台北:文淵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甲骨綴合續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的商榷〉,《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78年)。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之商榷後記〉,《書目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1981年)。
〈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集第4分(1987年)。
〈伊尹傳說的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論《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
〈殷卜辭「肩凡有疾」解〉,《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武丁王位繼承之謎─從殷卜辭的特殊現象來做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7年度第十五次學術講論會」演講稿(2008年9月15日)。
〈商代的凱旋儀式─迎俘告廟的典禮〉,《多維視域─商王朝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晚商畜牧業的經營─以牧與芻為中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
〈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子計畫(一)」(台北:台灣大學,2009年10月)。
〈釋甲骨文的地名「夒」〉《安陽文獻》第15期(台北安陽文獻社,1999年)。
蔣玉斌
《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說殷墟卜辭的特殊敘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淵臨
〈殷墟「骨簡」及其有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冊(1969年)。
《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年3月)。
劉釗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劉源
《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
劉一曼
〈論殷墟甲骨的埋藏狀況及相關問題〉,《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
〈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第6期(1986年9月)。
劉一曼、郭振祿、徐自強編著
《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8月)。
劉節
〈評殷契佚存〉,《北平圖書館館刊》7卷6號(1933年12月)。
劉風華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
劉義峰
《無名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論甲骨文分類和斷代的主要標準─兼論歷組卜辭的時代〉,《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中國福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劉影
《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1月)。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鄭繼娥
《甲骨文動詞語法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史碩士論文,1996年)。
《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衛聚賢
《中國考古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十七劃 鍾、蕭、謝、韓
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1995年)。
蕭良瓊
〈卜辭文例與卜辭的整理和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蕭楠
〈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再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謝濟
〈祖庚祖甲卜辭與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試論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韓江蘇
〈殷墟花東H3卜辭中「遲弓」、「恆弓」、「疾弓」考〉,《首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十八劃 魏
魏慈德
《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說卜辭「某芻于某」的句式〉,《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

二十劃 嚴、饒
嚴一萍
《甲骨綴合新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甲骨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釋小 〉,《中國文字》第19期(1966年)。
嚴志斌
〈商代的「戍」〉,《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饒宗頤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卜辭「 門不往 」解─殷禮提綱之一〉,《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殷代地理疑義舉例─古史地域的一些問題和初步詮釋〉,《九州》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
「河南博物院」網站:http://www.chnmus.net/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