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生物辨識應用探討隱私權之保護
The privacy protection issues of biometric application
作者 游璿樺
Yu, Hsuan Hua
貢獻者 陳起行
Chen, Chi Shing
游璿樺
Yu, Hsuan Hua
關鍵詞 生物辨識
生物特徵
資訊隱私權
隱私權
指紋辨識
臉型辨識
DNA辨識
biometrics
biometric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privacy
privacy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face recognition
DNA recognition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3:02 (UTC+8)
摘要 自從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生物辨識技術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使得生物辨識應用大鳴大放,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從國家的入出境管理、國民身分證,到公司或住家的門禁管理、安全監控,乃至於個人身分確認,如電腦開機登錄、隨身碟資料加密。然而生物辨識應用,會涉及個人生物特徵之蒐集與相關個人資料之運用,一方面為生活上帶來便利,另一面也無聲無息為個人隱私帶來衝擊與威脅。本文從生物辨識技術之研究,藉由分析指紋辨識、臉型辨識及DNA辨識之應用所引發的隱私權問題,以及相關法令規範之探討,最後從法制面、政策面與執行面上提供建議,希望藉由完備的法令規範,評估各種應用可能引發之隱私爭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將生物辨識應用之隱私侵害與疑慮降到最低,得以享受生物辨識應用所帶來的安全性與方便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生物辨識的介紹 7
     第一節 生物辨識發展史 7
     第二節 生物辨識的意義 11
     第一項 生物特徵的意義 12
     第二項 生物特徵的特性 13
     第三節 生物辨識的技術 14
     第一項 生理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14
     一、指紋辨識 14
     二、自動指紋辨識系統 16
     三、臉型辨識 18
     四、虹膜辨識 20
     五、視網膜辨識 22
     六、靜脈辨識 23
     七、掌型辨識 24
     八、DNA辨識 26
     第二項 行為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28
     一、簽名辨識 28
     二、聲紋辨識 29
     三、按鍵動作辨識 31
     第三項 多重生物辨識技術 32
     第四節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與準確度 34
     第一項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 34
     第二項 生物辨識的準確度 36
     第三章 資訊隱私權 38
     第一節 隱私權的意涵 39
     第一項 隱私權的發展 39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39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41
     第二項 隱私權的類型 43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3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6
     第二節 資訊隱私權 47
     第一項 資訊隱私權的意涵 48
     第二項 資訊隱私權的憲法依據 49
     一、美國 49
     二、我國 50
     第三項 資訊自決權 51
     第四項 合理隱私期待 53
     第三節 資訊隱私權保護之相關規範 54
     第一項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54
     一、國內適用之基本原則 55
     二、國際間適用之基本原則 57
     第二項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57
     第三項 美國 60
     一、1974年隱私權法 60
     二、安全港架構 64
     第四項 歐盟 66
     第五項 我國 71
     第四章 生物辨識技術之隱私課題 78
     第一節 生物辨識技術的應用 78
     第一項 生物辨識技術發展現況 78
     第二項 生物辨識應用的類型 79
     第二節 指紋辨識 82
     第一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之應用 83
     第二項 指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86
     一、指紋的性質 86
     二、資料庫的連結、外洩及盜用 87
     三、辨識錯誤之可能 91
     第三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應用之相關規範 93
     一、美國旅客與移民身分辨識技術系統(US-VISIT) 93
     二、歐盟之護照及旅行證件安全防偽特徵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2252/2004規則) 94
     三、我國國境管理之相關規範 96
     第三節 臉型辨識 97
     第一項 臉型辨識在錄影監控之應用 98
     第二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99
     一、合理隱私期待 99
     二、寒蟬效應 103
     三、我國個資法適用例外之疑慮 104
     第三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05
     一、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 105
     二、我國之個人資料保護法 106
     第四節 DNA辨識 108
     第一項 DNA辨識在刑事DNA資料庫之應用 108
     第二項 DNA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110
     一、個人敏感資料外洩風險 110
     二、DNA採樣之侵害性 111
     三、擴大刑事DNA資料庫之疑慮 112
     第三項 DNA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15
     一、美國憲法第四及第五修正案 115
     二、歐盟之普魯姆條約 117
     三、我國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法制面 121
     第二節 政策面 126
     第三節 執行面 128
     參考資料 132
     "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書籍
     1、尹章華、林芳齡,電子商務與消費權益,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09月初版。
     2、王大維、謝孟玹,生物辨識技術之機會與商機研究,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2009年12月初版。
     3、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03月。
     4、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02月。
     5、吳嘉生,電子商務法導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0月一版。
     6、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
     7、林雅惠、戴豪君等合著,生物辨識與隱私權立法保護趨勢-數位科技法律大未來,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書泉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8、法務部,APEC隱私保護網領,2006年12月。
     9、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01月初版。
     10、黃昭元,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09月初版。
     11、馮震宇,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09月二版。
     12、蕭文生譯,「一九八三人口普查案」判決,收錄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1990年10月。
     
     (二) 期刊文章
     1、刁仁國,淺論生物辨識技術在國境安全維護之運用與對隱私權之影響,2010年「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學術研討會,頁1-18。
     2、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10月,頁37-40。
     3、王郁琦,資訊時代隱私權理論基礎初探,世新法學 1,2004年05月,頁283-305。
     4、王郁琦,生物辨識技術之運用對隱私權的影響,科技法學評論 3:2,2006年10月,頁49-106。
     5、王勁力,淺論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建與人權保障-以我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修正方向探究,月旦法學 167,2009年04月,頁65-81。
     6、王俊文,我國憲法上隱私權相關問題之釐清,東吳法研論集 2,2006年04月,頁189-228。
     7、石世豪,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的釋字第689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 62:12,2011年12月,頁99-121。
     8、呂丁旺,淺析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月旦法學 183,2005年08月,頁131-146。
     9、何建志,基因檢驗與基因歧視: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案,法律與生命科學 6,2008年07月,頁23-44。
     10、李慧瑜,啟動人體辨識系統的生物科技,華南金控 13,2004年01月,頁33-39。
     11、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 17,2003年05月,頁8-12。
     12、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律學報 16:2,2004年12月,頁45-92。
     13、李榮耕,個人資料外洩及個資外洩通知條款的立法芻議,東吳法律學報 20:4,2009年04月,頁251-291。
     14、林雅惠,從犯罪偵查看面部辨識技術之隱私權爭議,萬國法律 133,2004年2月,頁100-107。
     15、林秀蓮,「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探,萬國法律176,2011年04月,頁2-13。
     16、周桂田,全球在地化風險典範之衝突-生物特徵辨識作為全球鐵的牢籠,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4,2008年03月,頁101-189。
     17、周慧蓮,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 104,2004年01月,頁112-132。
     18、孫世昌,歐盟擬多元運用生物辨識資料加強警務合作-普魯姆條約簡介,科技法律透析 19:10,2007年10月,頁36-41。
     19、唐淑美;李介民,使用刑事DNA資料庫之法律疑義,警學叢刊 36:3,2005年11月,頁281-299。
     20、唐淑美,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增與隱私權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 23,2005年12月,頁83-122。
     21、唐淑美;顏上詠;顏于翔;洪德俊,應用生物辨識於網站購物之隱私權探討,產業論壇 9:2,2007年06月,頁103-117。
     22、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4,2000年12月,頁297-341。
     23、陳榮傳,由法律觀點論資料跨國流通,經社法制論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5 期,1991年01月,頁299-316。
     24、張凱淳;王正中,人臉辨識技術應用於警政治安之探討研究,前瞻科技與管理 2:1,2012年05月,頁81-92。
     25、黃政龍,隱私權vs.科技:論警察使用GPS追蹤器偵查犯罪,警學叢刊 40:6,2010年05月,頁243-270。
     26、曹乙帆,生物辨識技術點將錄-從身體裡頭找密碼,RUN!PC旗標資訊月刊 188,2009年09月,頁44-54。
     27、湯德宗,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入憲之研究,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1997年03月,頁261-291。
     28、詹文凱,美國法上個人資訊隱私權的相關判決,律師雜誌 233,1999年02月,頁 30-40。
     29、蒲長恩,DNA鑑識方法的演進與身分鑑定簡介,生物醫學 第三卷第一期,2010年1月,頁303-313。
     30、廖緯民,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11月,頁20-27。
     31、廖緯民,以個資法做為公設街頭監視系統的法律規範基礎-一個比較法上的觀點,臺灣本土法學雜誌 87,2006年10月,頁122-144。
     32、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 17:2,2005年02月,頁25-31。
     33、劉憶成,科技與人權的拔河-生物辨識之爭議問題,科技法律透析 18:4,2006年4月,頁25-46。
     34、劉靜怡,資訊科技與隱私權焦慮-誰有權塑造我的網路形象,當代雜誌 124,1998年03月,頁80。
     35、劉靜怡,資訊隱私權保護的國際化爭議-從個人資料保護體制的規範協調到國際貿易規範的適用,月旦法學 86,2002年07月,頁195-205。
     36、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 183,2010年08月,頁147-16。
     37、劉靜怡,政府長期追踨與隱私保障,月旦法學教室 116,2012年06月,頁9-11。
     38、劉定基,臺灣刑事DNA資料庫現況調查研究-以個人資訊隱私保障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 8:2,2011年12月,頁129-166。
     39、劉定基,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監視錄影為例(上),月旦法學教室 115,2012年05月,頁42-54。
     40、潘兆娟,APEC電子資料隱私保護原則分析,政大智慧財產評論 6:2,2008年10月,頁93-114。
     41、鄭明興,由反恐的觀點檢視我國現行入出境管理之做法及問題,商業現代化學刊 4:3,2008年03月,頁147-156。
     42、賴敏慈,澳洲隱私權法,金融聯合徵信雙月刊第六期,2008年10月,頁58-62。
     43、謝祥揚,論「資訊隱私權」,東吳法研論集 3,2007年04月,頁123-156。
     44、羅元雅;柳國蘭;程曉桂,歐美刑事DNA資料庫簡介,刑事科學 62 2007年03月,頁1-12。
     
     (三)學位論文
     1、王千云,2030年雲端生活下生物辨識系統的發展與應用,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2、田育菁,社群網站於我國隱私權保障之研究,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3、周哲仲,生物辨識科技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機制之可行性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徐新隆,數位時代下資訊隱私權問題之研究—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黃慧娟,論街頭防犯監視器之相關法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6、張桂琳,從隱私權保障觀點論生物特徵辨識護照之建置,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7、陳建華,歐盟國境管理運用生物特徵辨識及其對個人資料保護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8、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9、劉惠佩,從隱私權保障論個人生物辨識之法律規範,雲林科技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劉彥辰,論醫療資訊隱私之保護規範,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簡里蓮,RFID技術之隱私議題探討,清華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二、英文資料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書籍
     1、Alan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1967).
     2、Anita L. Allen, Genetic Privacy: 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 Genetic Secret: Protecting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etic Era (1997).
     3、Batch, Kristen, Lynette I. Millett and Joseph N. Pato, Summary of a Workshop on the Technology, Policy,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Biometric systems, Washington, D.C.: CSTB. (2006).
     4、Harry Wechsler, Reliable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4 (2007).
     5、J. Thomas Mccarthy,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 (2d ed. 2008).
     6、Thomas C. Cooley, Law of Torts, 2nd ed. (1888).
     7、Thomas J. Smedinghoff, Online law: The SPAS Legal Guide to Doing Business on the Internet (1996).
     8、William L. Prosser, Privacy, 48 CAL. L. REV. 383 (1960).
     
     (二) 期刊文章
     1、Anil K. Jain, Arun Ross & Salil Prabhakar,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 Recogni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vol.14, no.1 (2004).
     2、Charles Fried, Privacy, 77 YALE L.J. 475 (1968).
     3、DOUGLAS A. FRETTY, Face-Recognition Surveillance: A Moment of Truth for Fourth Amendment Rights in Public Places, 16 Va. J.L. & Tech. 430 (2011).
     4、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39 N. Y. U. L. Rev. 962 (1964).
     5、Greg Star, Airport Security 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Valid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20 Temp. Envtl. L. & Tech. J. 251 (2002).
     6、Gwen "Wendy" Kennedy, Thumbs Up for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 8 Comp. L. Rev. & Tech. J. 379 (2004).
     7、Ken Gormley, One Hundred Years of Privacy, Wis. L. Rev. 1335 (1992).
     8、Lisa Schriner Lewis, The Role Genetic Information Play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47 Ariz. L. Rev. 519 (2005).
     9、MARGARET BETZEL, Biometrics: Privacy Year in Review: Recent Changes in the Law of Biometrics, 1 ISJLP 517 (2005).
     10、NSTC Subcommittee on Biometrics, Biometrics“Foundation Documents” (2006).
     11、NSTC Subcommittee on Biometrics, Privacy & Biometrics: Building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2006).
     12、P.J. Phillips, P. Grother, R.J Micheals, D.M. Blackburn, E Tabassi, and J.M. Bone, 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 2002: OVERVIEW AND SUMMARY (2003).
     13、Ravi Das, Retinal recognition-Biometric technology in practice, Keesing Journal of Documents & Identity, issue 22 (2007).
     14、Ravi Das, The Perception Of Biometr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M2SYS Technology (2011).
     15、Robert H. Thornburg, Comment,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he Potential Orwellian Implications and Constitutionality of Current Uses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20 J. MARSHALL J. COMPUTER & INFO. L. 321, 323 (2002).
     16、Renee McDonald Hutchins, Tied Up in Knotts? GPS Technology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55 UCLA L. Rev. 409 (2007).
     17、Rudy Ng, Catching Up To Our Biometric Future: Fourth Amendment Privacy Rights and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28 Hastings Comm. & Ent. L.J. 425 (2006).
     18、Samuel D. Warren & 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 193-220 (1890).
     19、Sofia Bruera, Regulating Rogue Pharmacies Using RFID Tags, 2D Barcodes, and Biometrics, 9 Hous. J. Health L. & Pol`y 71 (20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596123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6123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起行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Chi Sh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游璿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u, Hsuan Huaen_US
dc.creator (作者) 游璿樺zh_TW
dc.creator (作者) Yu, Hsuan Hua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5:23:02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5:23: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3: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96123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5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96123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從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生物辨識技術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使得生物辨識應用大鳴大放,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從國家的入出境管理、國民身分證,到公司或住家的門禁管理、安全監控,乃至於個人身分確認,如電腦開機登錄、隨身碟資料加密。然而生物辨識應用,會涉及個人生物特徵之蒐集與相關個人資料之運用,一方面為生活上帶來便利,另一面也無聲無息為個人隱私帶來衝擊與威脅。本文從生物辨識技術之研究,藉由分析指紋辨識、臉型辨識及DNA辨識之應用所引發的隱私權問題,以及相關法令規範之探討,最後從法制面、政策面與執行面上提供建議,希望藉由完備的法令規範,評估各種應用可能引發之隱私爭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將生物辨識應用之隱私侵害與疑慮降到最低,得以享受生物辨識應用所帶來的安全性與方便性。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生物辨識的介紹 7
     第一節 生物辨識發展史 7
     第二節 生物辨識的意義 11
     第一項 生物特徵的意義 12
     第二項 生物特徵的特性 13
     第三節 生物辨識的技術 14
     第一項 生理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14
     一、指紋辨識 14
     二、自動指紋辨識系統 16
     三、臉型辨識 18
     四、虹膜辨識 20
     五、視網膜辨識 22
     六、靜脈辨識 23
     七、掌型辨識 24
     八、DNA辨識 26
     第二項 行為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28
     一、簽名辨識 28
     二、聲紋辨識 29
     三、按鍵動作辨識 31
     第三項 多重生物辨識技術 32
     第四節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與準確度 34
     第一項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 34
     第二項 生物辨識的準確度 36
     第三章 資訊隱私權 38
     第一節 隱私權的意涵 39
     第一項 隱私權的發展 39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39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41
     第二項 隱私權的類型 43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3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6
     第二節 資訊隱私權 47
     第一項 資訊隱私權的意涵 48
     第二項 資訊隱私權的憲法依據 49
     一、美國 49
     二、我國 50
     第三項 資訊自決權 51
     第四項 合理隱私期待 53
     第三節 資訊隱私權保護之相關規範 54
     第一項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54
     一、國內適用之基本原則 55
     二、國際間適用之基本原則 57
     第二項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57
     第三項 美國 60
     一、1974年隱私權法 60
     二、安全港架構 64
     第四項 歐盟 66
     第五項 我國 71
     第四章 生物辨識技術之隱私課題 78
     第一節 生物辨識技術的應用 78
     第一項 生物辨識技術發展現況 78
     第二項 生物辨識應用的類型 79
     第二節 指紋辨識 82
     第一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之應用 83
     第二項 指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86
     一、指紋的性質 86
     二、資料庫的連結、外洩及盜用 87
     三、辨識錯誤之可能 91
     第三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應用之相關規範 93
     一、美國旅客與移民身分辨識技術系統(US-VISIT) 93
     二、歐盟之護照及旅行證件安全防偽特徵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2252/2004規則) 94
     三、我國國境管理之相關規範 96
     第三節 臉型辨識 97
     第一項 臉型辨識在錄影監控之應用 98
     第二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99
     一、合理隱私期待 99
     二、寒蟬效應 103
     三、我國個資法適用例外之疑慮 104
     第三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05
     一、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 105
     二、我國之個人資料保護法 106
     第四節 DNA辨識 108
     第一項 DNA辨識在刑事DNA資料庫之應用 108
     第二項 DNA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110
     一、個人敏感資料外洩風險 110
     二、DNA採樣之侵害性 111
     三、擴大刑事DNA資料庫之疑慮 112
     第三項 DNA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15
     一、美國憲法第四及第五修正案 115
     二、歐盟之普魯姆條約 117
     三、我國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法制面 121
     第二節 政策面 126
     第三節 執行面 128
     參考資料 132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生物辨識的介紹 7
     第一節 生物辨識發展史 7
     第二節 生物辨識的意義 11
     第一項 生物特徵的意義 12
     第二項 生物特徵的特性 13
     第三節 生物辨識的技術 14
     第一項 生理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14
     一、指紋辨識 14
     二、自動指紋辨識系統 16
     三、臉型辨識 18
     四、虹膜辨識 20
     五、視網膜辨識 22
     六、靜脈辨識 23
     七、掌型辨識 24
     八、DNA辨識 26
     第二項 行為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 28
     一、簽名辨識 28
     二、聲紋辨識 29
     三、按鍵動作辨識 31
     第三項 多重生物辨識技術 32
     第四節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與準確度 34
     第一項 生物辨識的基本流程 34
     第二項 生物辨識的準確度 36
     第三章 資訊隱私權 38
     第一節 隱私權的意涵 39
     第一項 隱私權的發展 39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39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發展 41
     第二項 隱私權的類型 43
     一、美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3
     二、我國法上隱私權的類型 46
     第二節 資訊隱私權 47
     第一項 資訊隱私權的意涵 48
     第二項 資訊隱私權的憲法依據 49
     一、美國 49
     二、我國 50
     第三項 資訊自決權 51
     第四項 合理隱私期待 53
     第三節 資訊隱私權保護之相關規範 54
     第一項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54
     一、國內適用之基本原則 55
     二、國際間適用之基本原則 57
     第二項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57
     第三項 美國 60
     一、1974年隱私權法 60
     二、安全港架構 64
     第四項 歐盟 66
     第五項 我國 71
     第四章 生物辨識技術之隱私課題 78
     第一節 生物辨識技術的應用 78
     第一項 生物辨識技術發展現況 78
     第二項 生物辨識應用的類型 79
     第二節 指紋辨識 82
     第一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之應用 83
     第二項 指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86
     一、指紋的性質 86
     二、資料庫的連結、外洩及盜用 87
     三、辨識錯誤之可能 91
     第三項 指紋辨識在國境管理應用之相關規範 93
     一、美國旅客與移民身分辨識技術系統(US-VISIT) 93
     二、歐盟之護照及旅行證件安全防偽特徵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2252/2004規則) 94
     三、我國國境管理之相關規範 96
     第三節 臉型辨識 97
     第一項 臉型辨識在錄影監控之應用 98
     第二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99
     一、合理隱私期待 99
     二、寒蟬效應 103
     三、我國個資法適用例外之疑慮 104
     第三項 臉型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05
     一、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 105
     二、我國之個人資料保護法 106
     第四節 DNA辨識 108
     第一項 DNA辨識在刑事DNA資料庫之應用 108
     第二項 DNA辨識應用之隱私爭議 110
     一、個人敏感資料外洩風險 110
     二、DNA採樣之侵害性 111
     三、擴大刑事DNA資料庫之疑慮 112
     第三項 DNA辨識應用之相關規範 115
     一、美國憲法第四及第五修正案 115
     二、歐盟之普魯姆條約 117
     三、我國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法制面 121
     第二節 政策面 126
     第三節 執行面 128
     參考資料 13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6123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物辨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物特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隱私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隱私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指紋辨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臉型辨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DNA辨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iometr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iometric characteristic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formation priv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iv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ngerprint recogni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ce recogni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NA recogni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生物辨識應用探討隱私權之保護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rivacy protection issues of biometric applic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書籍
     1、尹章華、林芳齡,電子商務與消費權益,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09月初版。
     2、王大維、謝孟玹,生物辨識技術之機會與商機研究,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2009年12月初版。
     3、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03月。
     4、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02月。
     5、吳嘉生,電子商務法導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0月一版。
     6、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
     7、林雅惠、戴豪君等合著,生物辨識與隱私權立法保護趨勢-數位科技法律大未來,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書泉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8、法務部,APEC隱私保護網領,2006年12月。
     9、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01月初版。
     10、黃昭元,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09月初版。
     11、馮震宇,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09月二版。
     12、蕭文生譯,「一九八三人口普查案」判決,收錄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1990年10月。
     
     (二) 期刊文章
     1、刁仁國,淺論生物辨識技術在國境安全維護之運用與對隱私權之影響,2010年「國境管理與移民事務」學術研討會,頁1-18。
     2、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10月,頁37-40。
     3、王郁琦,資訊時代隱私權理論基礎初探,世新法學 1,2004年05月,頁283-305。
     4、王郁琦,生物辨識技術之運用對隱私權的影響,科技法學評論 3:2,2006年10月,頁49-106。
     5、王勁力,淺論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建與人權保障-以我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修正方向探究,月旦法學 167,2009年04月,頁65-81。
     6、王俊文,我國憲法上隱私權相關問題之釐清,東吳法研論集 2,2006年04月,頁189-228。
     7、石世豪,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的釋字第689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 62:12,2011年12月,頁99-121。
     8、呂丁旺,淺析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月旦法學 183,2005年08月,頁131-146。
     9、何建志,基因檢驗與基因歧視: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案,法律與生命科學 6,2008年07月,頁23-44。
     10、李慧瑜,啟動人體辨識系統的生物科技,華南金控 13,2004年01月,頁33-39。
     11、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 17,2003年05月,頁8-12。
     12、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律學報 16:2,2004年12月,頁45-92。
     13、李榮耕,個人資料外洩及個資外洩通知條款的立法芻議,東吳法律學報 20:4,2009年04月,頁251-291。
     14、林雅惠,從犯罪偵查看面部辨識技術之隱私權爭議,萬國法律 133,2004年2月,頁100-107。
     15、林秀蓮,「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探,萬國法律176,2011年04月,頁2-13。
     16、周桂田,全球在地化風險典範之衝突-生物特徵辨識作為全球鐵的牢籠,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4,2008年03月,頁101-189。
     17、周慧蓮,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 104,2004年01月,頁112-132。
     18、孫世昌,歐盟擬多元運用生物辨識資料加強警務合作-普魯姆條約簡介,科技法律透析 19:10,2007年10月,頁36-41。
     19、唐淑美;李介民,使用刑事DNA資料庫之法律疑義,警學叢刊 36:3,2005年11月,頁281-299。
     20、唐淑美,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增與隱私權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 23,2005年12月,頁83-122。
     21、唐淑美;顏上詠;顏于翔;洪德俊,應用生物辨識於網站購物之隱私權探討,產業論壇 9:2,2007年06月,頁103-117。
     22、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4,2000年12月,頁297-341。
     23、陳榮傳,由法律觀點論資料跨國流通,經社法制論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5 期,1991年01月,頁299-316。
     24、張凱淳;王正中,人臉辨識技術應用於警政治安之探討研究,前瞻科技與管理 2:1,2012年05月,頁81-92。
     25、黃政龍,隱私權vs.科技:論警察使用GPS追蹤器偵查犯罪,警學叢刊 40:6,2010年05月,頁243-270。
     26、曹乙帆,生物辨識技術點將錄-從身體裡頭找密碼,RUN!PC旗標資訊月刊 188,2009年09月,頁44-54。
     27、湯德宗,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入憲之研究,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1997年03月,頁261-291。
     28、詹文凱,美國法上個人資訊隱私權的相關判決,律師雜誌 233,1999年02月,頁 30-40。
     29、蒲長恩,DNA鑑識方法的演進與身分鑑定簡介,生物醫學 第三卷第一期,2010年1月,頁303-313。
     30、廖緯民,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11月,頁20-27。
     31、廖緯民,以個資法做為公設街頭監視系統的法律規範基礎-一個比較法上的觀點,臺灣本土法學雜誌 87,2006年10月,頁122-144。
     32、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 17:2,2005年02月,頁25-31。
     33、劉憶成,科技與人權的拔河-生物辨識之爭議問題,科技法律透析 18:4,2006年4月,頁25-46。
     34、劉靜怡,資訊科技與隱私權焦慮-誰有權塑造我的網路形象,當代雜誌 124,1998年03月,頁80。
     35、劉靜怡,資訊隱私權保護的國際化爭議-從個人資料保護體制的規範協調到國際貿易規範的適用,月旦法學 86,2002年07月,頁195-205。
     36、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 183,2010年08月,頁147-16。
     37、劉靜怡,政府長期追踨與隱私保障,月旦法學教室 116,2012年06月,頁9-11。
     38、劉定基,臺灣刑事DNA資料庫現況調查研究-以個人資訊隱私保障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 8:2,2011年12月,頁129-166。
     39、劉定基,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監視錄影為例(上),月旦法學教室 115,2012年05月,頁42-54。
     40、潘兆娟,APEC電子資料隱私保護原則分析,政大智慧財產評論 6:2,2008年10月,頁93-114。
     41、鄭明興,由反恐的觀點檢視我國現行入出境管理之做法及問題,商業現代化學刊 4:3,2008年03月,頁147-156。
     42、賴敏慈,澳洲隱私權法,金融聯合徵信雙月刊第六期,2008年10月,頁58-62。
     43、謝祥揚,論「資訊隱私權」,東吳法研論集 3,2007年04月,頁123-156。
     44、羅元雅;柳國蘭;程曉桂,歐美刑事DNA資料庫簡介,刑事科學 62 2007年03月,頁1-12。
     
     (三)學位論文
     1、王千云,2030年雲端生活下生物辨識系統的發展與應用,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2、田育菁,社群網站於我國隱私權保障之研究,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3、周哲仲,生物辨識科技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機制之可行性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徐新隆,數位時代下資訊隱私權問題之研究—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黃慧娟,論街頭防犯監視器之相關法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6、張桂琳,從隱私權保障觀點論生物特徵辨識護照之建置,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7、陳建華,歐盟國境管理運用生物特徵辨識及其對個人資料保護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8、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9、劉惠佩,從隱私權保障論個人生物辨識之法律規範,雲林科技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劉彥辰,論醫療資訊隱私之保護規範,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簡里蓮,RFID技術之隱私議題探討,清華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二、英文資料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書籍
     1、Alan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1967).
     2、Anita L. Allen, Genetic Privacy: 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 Genetic Secret: Protecting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etic Era (1997).
     3、Batch, Kristen, Lynette I. Millett and Joseph N. Pato, Summary of a Workshop on the Technology, Policy,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Biometric systems, Washington, D.C.: CSTB. (2006).
     4、Harry Wechsler, Reliable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4 (2007).
     5、J. Thomas Mccarthy,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 (2d ed. 2008).
     6、Thomas C. Cooley, Law of Torts, 2nd ed. (1888).
     7、Thomas J. Smedinghoff, Online law: The SPAS Legal Guide to Doing Business on the Internet (1996).
     8、William L. Prosser, Privacy, 48 CAL. L. REV. 383 (1960).
     
     (二) 期刊文章
     1、Anil K. Jain, Arun Ross & Salil Prabhakar,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 Recogni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vol.14, no.1 (2004).
     2、Charles Fried, Privacy, 77 YALE L.J. 475 (1968).
     3、DOUGLAS A. FRETTY, Face-Recognition Surveillance: A Moment of Truth for Fourth Amendment Rights in Public Places, 16 Va. J.L. & Tech. 430 (2011).
     4、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39 N. Y. U. L. Rev. 962 (1964).
     5、Greg Star, Airport Security 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Valid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20 Temp. Envtl. L. & Tech. J. 251 (2002).
     6、Gwen "Wendy" Kennedy, Thumbs Up for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 8 Comp. L. Rev. & Tech. J. 379 (2004).
     7、Ken Gormley, One Hundred Years of Privacy, Wis. L. Rev. 1335 (1992).
     8、Lisa Schriner Lewis, The Role Genetic Information Play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47 Ariz. L. Rev. 519 (2005).
     9、MARGARET BETZEL, Biometrics: Privacy Year in Review: Recent Changes in the Law of Biometrics, 1 ISJLP 517 (2005).
     10、NSTC Subcommittee on Biometrics, Biometrics“Foundation Documents” (2006).
     11、NSTC Subcommittee on Biometrics, Privacy & Biometrics: Building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2006).
     12、P.J. Phillips, P. Grother, R.J Micheals, D.M. Blackburn, E Tabassi, and J.M. Bone, 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 2002: OVERVIEW AND SUMMARY (2003).
     13、Ravi Das, Retinal recognition-Biometric technology in practice, Keesing Journal of Documents & Identity, issue 22 (2007).
     14、Ravi Das, The Perception Of Biometr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M2SYS Technology (2011).
     15、Robert H. Thornburg, Comment,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he Potential Orwellian Implications and Constitutionality of Current Uses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20 J. MARSHALL J. COMPUTER & INFO. L. 321, 323 (2002).
     16、Renee McDonald Hutchins, Tied Up in Knotts? GPS Technology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55 UCLA L. Rev. 409 (2007).
     17、Rudy Ng, Catching Up To Our Biometric Future: Fourth Amendment Privacy Rights and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28 Hastings Comm. & Ent. L.J. 425 (2006).
     18、Samuel D. Warren & 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 193-220 (1890).
     19、Sofia Bruera, Regulating Rogue Pharmacies Using RFID Tags, 2D Barcodes, and Biometrics, 9 Hous. J. Health L. & Pol`y 71 (200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