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研究
The tourism policy research of China to Taiwan
作者 李謙宏
Lee, Chien Hung
貢獻者 朱新民
李謙宏
Lee, Chien Hung
關鍵詞 赴臺旅遊
兩岸直航
國臺辦
國家旅遊局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6:56 (UTC+8)
摘要 兩岸情勢因為軍事緩和,而使經濟漸漸升溫,目前大陸已開放所有的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可以赴臺旅遊,每年陸客來臺的數量均已兩位數增長,對促進臺灣的觀光產業與國內經濟市場有著不小的影響力,這到底是純商業化的開放,還是背後隱含著其他的目的?
本研究探討大陸從鄧小平至胡錦濤時期的對臺旅遊政策發展過程,大陸從被動到主動,再經由探討軍事對峙時期至和平開放時期不同的對臺旅遊政策,必遵循著中共對臺政策的最高領導方針,並配合兩岸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各種敏感時機所提出的對臺旅遊政策。
中共對臺政策的核心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現均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擔任該小組召集人,隨著兩岸情勢的進展,由中共各國家級領導人組成,並靈活配置商貿、軍事等高階首長為成員,展開對臺工作,並由國臺辦為指揮核心,直接組織與指揮政府系統的國家旅遊局與民間組織的海協會,完成對臺旅遊政策的實踐。
中共以首都及兩個直轄市,另加上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兩個城市為第一波開放首航臺灣的城市開始,有著漸進式的開放規律,現已開放26個省市自治區共41個直航機場,但對於幾個少數民族居多的省份,截至目前為止卻尚未有要開放直航的訊息。各省陸客來臺數量年年增加,總體消費金額年年提高,對臺灣觀光產業產生了巨大的生態轉變,也加大了中共對臺民間影響的力道。
研究發現不止中共欲藉陸客消費能力影響臺灣,港資也充分利用臺港的自由貿易進入臺灣掌握了大量的陸客市場;政府對於兩於陸客來臺只重視人數,而不重視交易制度,造成了臺灣地接社受到大陸組團社的予取予求;臺灣旅遊產業因陸客來臺雖有受益,但也被多方瓜分;而由臺灣提出的九二共識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也是陸客來臺能持續維持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頁123。
2.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統計年報(交通部民航局,2010年)。頁131。
3.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國民出國觀光統計(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10年),頁23。
4.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5月),頁2。
5.李廉水,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279。
6.沈建中,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之研究(1991~1998年)(臺北:商鼎,1999年),頁220~226。
7.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99年來臺旅客消費與動向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10年),頁167-171。
(二)期刊
1.余明澈,「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央全會概況之研究」,中共研究,43卷4期(2009年),頁43。
2.李銘義,「中國崛起與兩岸關係發展」,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專論),頁8。
3.李銘義與潘啟生,「中國對臺政策研析」,東亞論壇季刊,第449期(2005年),頁30。
4.初國華,「兩岸談判機制與模式」,中共研究,42卷12期(2008年),頁48-49。
5.施志宜,「大陸觀光客全面開放來臺週年的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7卷7期(2009年),頁17。
6.范世平,「從大陸觀光客來臺看中共對臺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東亞研究,第41卷第2期(2010年),第28頁。
7.范世平,「當前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頁132。
8.陳健民、范世平,「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臺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2006年6月,頁77,85。
9.楊開煌,「中共新領導班子的對臺政策之展望」,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2001年)。
10.楊開煌,「對臺政策30年:從和平統一而和平發展」,海峽評論,217期(2009年),頁30。
11.楊雁,「開放大陸遊客赴臺旅遊政治因素分析」,東亞論壇季刊,第459期(2008年),頁3,11。
12.劉紅,「從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說起」,兩岸關係,2008年9月,頁6。
13.蔣海明,「從全球化趨勢觀點《開放大陸觀光客直接赴臺觀光》之影響」,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9年),頁9。
14.鄧曉平,「二OO三年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38卷2期(2004年),頁63。
15.蕭治華,「天涯成咫尺-由包機成行談兩岸關係改善前景」,中共研究,40卷7期(2006年),頁17,20。
16.藍文,「大陸居民赴臺遊─為重振臺灣經濟開出一劑良藥」,兩岸關係,2008年9月,頁30。
17.陳健民、范世平,「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臺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2006年6月,頁79。
18.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41。
(三)學位論文
1.余成浩,「『國臺辦』兩岸關係言說之語藝分析,以圖門論辯理論為研究取徑」,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7,30,35。
2.吳慧薏,「大陸來臺旅客對臺灣旅遊意象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頁106。
3.張自英,「改革前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頁35。
4.潘玉菁,「中國對外直資之影響評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頁121。
(四)報紙
1.中國時報,2002年2月26日,版11。
2.中國時報A2版、聯合報A1版,2006年6月15日。
3.經濟日報,2006年6月3日,第A6版。
4.聯合報,2004年10月27日,第A13版。
5.聯合報,2005年3月5日,A1、A3版。
(五)網站資料
1.楊立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1982年8月17日)」,新華網,(2002年1月28日)。
2.「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人民網,(2000年9月5日)。
3.「1979年告臺灣同胞」,中國評論網,http://www.zhgpl.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44253。
4.「APEC連胡會,重申九二共識」,中央通訊社,(2011年11月12日)。
5.「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業別項目」下載,經濟部投審會,
6.「大陸頒布『旅行社條例』,外商可獨資設旅行社」,華誠法訊,(2009年3月4日)。
7.「大陸實施臺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 賈慶林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國臺辦網站,(2007年1月17日)。
8.「不滿達賴訪台中國大陸取消兩岸多項活動」,美國之音,(2009年8月31日)。
9.「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二十二條」,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4.htm >(2002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華網》, (2002年1月25日)。
11.「民航總局宣佈五項措施」,中國臺灣網,(2007年4月29日)。
12.「江宜樺:拒絕熱比婭來臺,府院支持」,中國評論網, (2009年9月25日)。
13.「冷血佛山車輾兩歲女,18人見死不救」,蘋果日報,(2011年10月17日)。
14.「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一」,民航局,
15.「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二」,民航局,
16.「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三」,民航局,
17.「阿里山概念股,外資鎖定」,經濟日報,(2009年7月7日)。
18.「阿婆茶葉蛋,陸客也瘋狂」,今日新聞,(2010年2月10日)。
19.「首家純陸資餐廳臺北開幕,王金平:落實ECFA」,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9月3日)。
20.「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全文」,民航局,
21.「海峽兩岸旅遊協會介紹」,國家旅遊局,(2011年5月31日)。
22.「海旅會異動,劉克智接駐臺代表」,中央廣播電臺,(2011年2月21日)。
23.「海基會與海協會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全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8年6月13日)。
24.「國務院臺辦新聞發布會實錄(2000-11-30)」,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7/02/content_950283.htm>。(2003年7月2日)。
25.「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華網,(2006年4月3日)。
26.「國臺辦主要職責」,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gtb/201101/t20110109_1685185.htm。
27.「張五岳:開放陸資、觀光,助台因應歐債風暴」,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2月5日)。
28.「陸客看臺灣/友善熱情是特產」,中央社,(2011年5月26日)。
29.「陸客接不完,高雄飯店老來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2月27日)。
30.「維格餅家年銷4億鳳梨酥,準備上市櫃」,財經部落,(2011年4月18日)。
31.「臺灣接待旅行社名單」,觀光局行政資訊網,
32.「賴幸媛:海基海協最快6月可復談」,美國之音,<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chinese.com/articleprintview/1104300.html >(2008年5月23日)。
33.「關於中心」,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http://www.jiuzhoupress.com/aboutus.asp?id=29&classy=8。
34.「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網站,
35.中央社,「福建將積極推動沿海居民與澎湖直接往來」,中國評論新聞網,(2005年8月5日)。
36.方曄雲,「告台灣同胞書》(1979.01.01)」,人民網,(2011年8月4日)。
37.王佩芬,「一條漫長回家的路——老兵返鄉探親運動」,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pdf/old_soldier.pdf >。
38.王雪美,「第三地來臺觀光,中共嚴抓」,聯合報。(2006年4月5日)。
39.北京晚報,「大陸赴港自由行9年旅客近1.5億,創收逾萬億港幣」,搜狐新聞, (2012年2月26日)。
40.江迅,「梁振英:700萬人的香港是一家」。財富堂,(2012年3月7日)。
41.何祚德,「陸客搶買 你不知道的臺灣最夯名品」,財訊雙周刊373期,(2011年5月25日)。
42.李麗滿,「專為陸客昇恆昌開第2家市區免稅店」,工商時報,(2010年10月23日)。
43.汪倩如,「3000萬辦員工旅遊,101賺飽人民幣」,TVBS,(2011年6月5日)。
44.明月城,「人情冷漠與冷酷是文革後遺症」,美國中文網,。(2011年10月16日)。
45.姚舜,「港資木馬屠城,登臺搶陸客」,中時電子報,(2011年6月21日)。
46.政治中心,「陸客不進高雄? 國台辦:解鈴還須繫鈴人」,今日新聞, (2009年10月14日)。
47.美國僑報,「“517聲明”:權威而及時的嚴正預警」,人民網,(2004年5月31日)。
48.倪國炎,「福建宣佈將盡快開放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大紀元,(2004年9月24日)。
49.張五岳,「臺灣總統大選與中共對臺政策」,今日新聞,(2004年2月16日)。
50.張方翼,「胡錦濤”三個只要是”:對臺胞的莊嚴承諾」,中國人民網, (2007年10月31日)。
51.張登及,「超越兩岸的對立思維」,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80521/30571068>(2008年5月21日)。
52.陳如嬌,「達賴效應 商務觀光陸客多喊停」,蘋果日報,(2009年9月4日)。
53.陳思豪,「國臺辦: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更為清晰」,今日新聞,(2012年3月28日)。
54.富權,「胡錦濤集中事權後,對臺工作也應也新思維」,新華澳報,(2004年)。
55.富權,「陸委會調改方案能與國臺辦相應對嗎?」,兩岸觀察,< http://www.waou.com.mo/see/2004/09/20040910d.htm >。
56.彭顯均,「吳李會,兩人互稱先生」,自由時報, (2012年4月2日)。
57.曾鴻儒,「觀光局最快9月取消每日60美元下限」,自由電子報,(2012年5月21日)。
58.童清峰,「臺總統大選辯論陸客艷羡」,亞洲週刊,。(2011年12月18日)。
59.黃如萍、王銘義,「無所不罵,陸客瘋迷政論節目」,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31日)。
60.楊斯德,「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你好臺灣,(2009年9月27日)。
61.溫家寶,「各國對分裂都不手軟」,人民網, (2003年11月28日)。
62.葉臻瑜,「國家旅遊局:增遊臺旅行社量」,香港文匯報,(2012年6月18日)。
63.趙家麟,「臺南十五個月的陸客特殊維安將結束」,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月26日)。
64.趙馨,「大陸女,偷渡臺灣跳進苦海」,中國網,(2003年9月1日)。
65.樂美真,「兩岸簽訂《金門協議》臺前幕後:兩起慘案促會談」,中國網,(2009年5月21日)。
66.鄭德政,「大陸因張銘清事件,將臺南列為旅遊不安全區」,悠遊臺灣新聞網,(2009年3月3日)。
67.聯合新聞網,「大陸擬漸開放,居民赴金馬澎旅遊」,臺灣海外網,(2005年3月4日)。
68.鍾錦隆,「兩岸民航局7月協商,增加航點航班」,中央廣播電臺,(2012年5月31日)。
69.譚傳毅,「解構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今日新聞, (2011年12月21日)。
70.蘇永耀,「未見正式協議 兩岸出現幽靈航點?」,自由時報,(2011年1月26日)。
71.「大陸游客帶動臺灣高雄飯店身價上漲」,中國時報,(2010年9月7日)。
72.「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旅遊團品質注意事項」,觀光局行政資訊網,
73.「港資入臺,搶大陸團生意」,聯合報,(2011年2月21日)。
74.「周恩來的一綱四目」,人民網,(2004年12月19日)。
75.「從葉九條到鄧六條」,新華網,
76.「紀念江八點發表十周年」,南方網,(2006年6月2日)。
77. 「胡六點的觀察、分析與啟示」,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3月4日)。
二、英文文獻
1.Carl Fredrick,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1963),p.79.
2.Harold Lasswell & Abraham Kaplan,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p.71.
3.James Anderson,Public Policy – Making (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4),p.3.
4.Yun – han Chu,”Power Transition and the Making of Beijing’s Policy towards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December (2003),p.9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98100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8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謙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Chien H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謙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Chien H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5:26:56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5:26: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5:26: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81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81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兩岸情勢因為軍事緩和,而使經濟漸漸升溫,目前大陸已開放所有的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可以赴臺旅遊,每年陸客來臺的數量均已兩位數增長,對促進臺灣的觀光產業與國內經濟市場有著不小的影響力,這到底是純商業化的開放,還是背後隱含著其他的目的?
本研究探討大陸從鄧小平至胡錦濤時期的對臺旅遊政策發展過程,大陸從被動到主動,再經由探討軍事對峙時期至和平開放時期不同的對臺旅遊政策,必遵循著中共對臺政策的最高領導方針,並配合兩岸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各種敏感時機所提出的對臺旅遊政策。
中共對臺政策的核心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現均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擔任該小組召集人,隨著兩岸情勢的進展,由中共各國家級領導人組成,並靈活配置商貿、軍事等高階首長為成員,展開對臺工作,並由國臺辦為指揮核心,直接組織與指揮政府系統的國家旅遊局與民間組織的海協會,完成對臺旅遊政策的實踐。
中共以首都及兩個直轄市,另加上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兩個城市為第一波開放首航臺灣的城市開始,有著漸進式的開放規律,現已開放26個省市自治區共41個直航機場,但對於幾個少數民族居多的省份,截至目前為止卻尚未有要開放直航的訊息。各省陸客來臺數量年年增加,總體消費金額年年提高,對臺灣觀光產業產生了巨大的生態轉變,也加大了中共對臺民間影響的力道。
研究發現不止中共欲藉陸客消費能力影響臺灣,港資也充分利用臺港的自由貿易進入臺灣掌握了大量的陸客市場;政府對於兩於陸客來臺只重視人數,而不重視交易制度,造成了臺灣地接社受到大陸組團社的予取予求;臺灣旅遊產業因陸客來臺雖有受益,但也被多方瓜分;而由臺灣提出的九二共識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也是陸客來臺能持續維持的主要因素。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分配 9
第六節 名詞界定 11
第貳章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之決策與執行 13
第一節 中共對臺政策之發展 13
第二節 中共對臺政策核心-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36
第三節 黨的指揮: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臺辦) 39
第四節 政府執行:國家旅遊局與公安部 47
第五節 民間協商:海協會與海旅會 55
第六節 小結 59
第參章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發展進程 61
第一節 兩岸直接通航前的回顧 61
第二節 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直航點的分析 68
第三節 陸客來臺的旅遊現況 75
第四節 小結 77
第肆章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對兩岸的影響 80
第一節 對大陸的影響 80
第二節 對臺灣的影響 83
第三節 小結 89
第伍章 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一、中文部分 97

圖目錄 IV
圖一:中共對臺旅遊政策研究架構 10
圖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圖 38
圖三:大陸國務院組織簡圖 40
圖四:中共中央對臺決策領導與指揮關係圖 41
圖五:國臺辦組織圖 44
圖六:國臺辦直屬事業單位-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組織圖 45
圖七:國臺辦直屬事業單位-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組織圖 46
圖八:國臺辦與國務院各機構執行對臺政策關係圖 47
圖九:國家旅遊局組織圖 50
圖十:大陸公安部組織圖 54
圖十一:海協會組織圖 57
圖十二:中共對臺旅遊政策執行圖 60


表目錄 V
表一: 中共毛澤東、周恩來當政時期的兩岸關係 14
表二:中共鄧小平當政時期的兩岸關係 17
表三:中共江澤民當政時期的兩岸關係 21
表四:胡錦濤的對臺策略整理 32
表五:胡錦濤時期的對臺旅遊政策 33
表六:中共歷屆領導人的對臺原則演變 34
表七:中共歷任領導人對兩岸事務態度 35
表八:大陸尚未直航兩岸的省份分析 71
表九: 大陸分批開放直航機場統計表 74
表十:主要觀光客地區來臺統計表 76
表十一:大陸與日本觀光客來臺平均消費比較表 77
表十二:兩岸直航後,臺灣旅館數量統計表 8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81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赴臺旅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直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臺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旅遊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對臺旅遊政策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ourism policy research of China to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頁123。
2.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統計年報(交通部民航局,2010年)。頁131。
3.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國民出國觀光統計(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10年),頁23。
4.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5月),頁2。
5.李廉水,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279。
6.沈建中,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之研究(1991~1998年)(臺北:商鼎,1999年),頁220~226。
7.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99年來臺旅客消費與動向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10年),頁167-171。
(二)期刊
1.余明澈,「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央全會概況之研究」,中共研究,43卷4期(2009年),頁43。
2.李銘義,「中國崛起與兩岸關係發展」,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專論),頁8。
3.李銘義與潘啟生,「中國對臺政策研析」,東亞論壇季刊,第449期(2005年),頁30。
4.初國華,「兩岸談判機制與模式」,中共研究,42卷12期(2008年),頁48-49。
5.施志宜,「大陸觀光客全面開放來臺週年的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7卷7期(2009年),頁17。
6.范世平,「從大陸觀光客來臺看中共對臺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東亞研究,第41卷第2期(2010年),第28頁。
7.范世平,「當前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頁132。
8.陳健民、范世平,「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臺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2006年6月,頁77,85。
9.楊開煌,「中共新領導班子的對臺政策之展望」,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2001年)。
10.楊開煌,「對臺政策30年:從和平統一而和平發展」,海峽評論,217期(2009年),頁30。
11.楊雁,「開放大陸遊客赴臺旅遊政治因素分析」,東亞論壇季刊,第459期(2008年),頁3,11。
12.劉紅,「從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說起」,兩岸關係,2008年9月,頁6。
13.蔣海明,「從全球化趨勢觀點《開放大陸觀光客直接赴臺觀光》之影響」,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9年),頁9。
14.鄧曉平,「二OO三年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38卷2期(2004年),頁63。
15.蕭治華,「天涯成咫尺-由包機成行談兩岸關係改善前景」,中共研究,40卷7期(2006年),頁17,20。
16.藍文,「大陸居民赴臺遊─為重振臺灣經濟開出一劑良藥」,兩岸關係,2008年9月,頁30。
17.陳健民、范世平,「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臺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2006年6月,頁79。
18.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41。
(三)學位論文
1.余成浩,「『國臺辦』兩岸關係言說之語藝分析,以圖門論辯理論為研究取徑」,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7,30,35。
2.吳慧薏,「大陸來臺旅客對臺灣旅遊意象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頁106。
3.張自英,「改革前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頁35。
4.潘玉菁,「中國對外直資之影響評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頁121。
(四)報紙
1.中國時報,2002年2月26日,版11。
2.中國時報A2版、聯合報A1版,2006年6月15日。
3.經濟日報,2006年6月3日,第A6版。
4.聯合報,2004年10月27日,第A13版。
5.聯合報,2005年3月5日,A1、A3版。
(五)網站資料
1.楊立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1982年8月17日)」,新華網,(2002年1月28日)。
2.「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人民網,(2000年9月5日)。
3.「1979年告臺灣同胞」,中國評論網,http://www.zhgpl.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44253。
4.「APEC連胡會,重申九二共識」,中央通訊社,(2011年11月12日)。
5.「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業別項目」下載,經濟部投審會,
6.「大陸頒布『旅行社條例』,外商可獨資設旅行社」,華誠法訊,(2009年3月4日)。
7.「大陸實施臺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 賈慶林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國臺辦網站,(2007年1月17日)。
8.「不滿達賴訪台中國大陸取消兩岸多項活動」,美國之音,(2009年8月31日)。
9.「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二十二條」,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4.htm >(2002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華網》, (2002年1月25日)。
11.「民航總局宣佈五項措施」,中國臺灣網,(2007年4月29日)。
12.「江宜樺:拒絕熱比婭來臺,府院支持」,中國評論網, (2009年9月25日)。
13.「冷血佛山車輾兩歲女,18人見死不救」,蘋果日報,(2011年10月17日)。
14.「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一」,民航局,
15.「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二」,民航局,
16.「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三」,民航局,
17.「阿里山概念股,外資鎖定」,經濟日報,(2009年7月7日)。
18.「阿婆茶葉蛋,陸客也瘋狂」,今日新聞,(2010年2月10日)。
19.「首家純陸資餐廳臺北開幕,王金平:落實ECFA」,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9月3日)。
20.「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全文」,民航局,
21.「海峽兩岸旅遊協會介紹」,國家旅遊局,(2011年5月31日)。
22.「海旅會異動,劉克智接駐臺代表」,中央廣播電臺,(2011年2月21日)。
23.「海基會與海協會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全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8年6月13日)。
24.「國務院臺辦新聞發布會實錄(2000-11-30)」,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7/02/content_950283.htm>。(2003年7月2日)。
25.「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華網,(2006年4月3日)。
26.「國臺辦主要職責」,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gtb/201101/t20110109_1685185.htm。
27.「張五岳:開放陸資、觀光,助台因應歐債風暴」,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2月5日)。
28.「陸客看臺灣/友善熱情是特產」,中央社,(2011年5月26日)。
29.「陸客接不完,高雄飯店老來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2月27日)。
30.「維格餅家年銷4億鳳梨酥,準備上市櫃」,財經部落,(2011年4月18日)。
31.「臺灣接待旅行社名單」,觀光局行政資訊網,
32.「賴幸媛:海基海協最快6月可復談」,美國之音,<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chinese.com/articleprintview/1104300.html >(2008年5月23日)。
33.「關於中心」,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http://www.jiuzhoupress.com/aboutus.asp?id=29&classy=8。
34.「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網站,
35.中央社,「福建將積極推動沿海居民與澎湖直接往來」,中國評論新聞網,(2005年8月5日)。
36.方曄雲,「告台灣同胞書》(1979.01.01)」,人民網,(2011年8月4日)。
37.王佩芬,「一條漫長回家的路——老兵返鄉探親運動」,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pdf/old_soldier.pdf >。
38.王雪美,「第三地來臺觀光,中共嚴抓」,聯合報。(2006年4月5日)。
39.北京晚報,「大陸赴港自由行9年旅客近1.5億,創收逾萬億港幣」,搜狐新聞, (2012年2月26日)。
40.江迅,「梁振英:700萬人的香港是一家」。財富堂,(2012年3月7日)。
41.何祚德,「陸客搶買 你不知道的臺灣最夯名品」,財訊雙周刊373期,(2011年5月25日)。
42.李麗滿,「專為陸客昇恆昌開第2家市區免稅店」,工商時報,(2010年10月23日)。
43.汪倩如,「3000萬辦員工旅遊,101賺飽人民幣」,TVBS,(2011年6月5日)。
44.明月城,「人情冷漠與冷酷是文革後遺症」,美國中文網,。(2011年10月16日)。
45.姚舜,「港資木馬屠城,登臺搶陸客」,中時電子報,(2011年6月21日)。
46.政治中心,「陸客不進高雄? 國台辦:解鈴還須繫鈴人」,今日新聞, (2009年10月14日)。
47.美國僑報,「“517聲明”:權威而及時的嚴正預警」,人民網,(2004年5月31日)。
48.倪國炎,「福建宣佈將盡快開放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大紀元,(2004年9月24日)。
49.張五岳,「臺灣總統大選與中共對臺政策」,今日新聞,(2004年2月16日)。
50.張方翼,「胡錦濤”三個只要是”:對臺胞的莊嚴承諾」,中國人民網, (2007年10月31日)。
51.張登及,「超越兩岸的對立思維」,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80521/30571068>(2008年5月21日)。
52.陳如嬌,「達賴效應 商務觀光陸客多喊停」,蘋果日報,(2009年9月4日)。
53.陳思豪,「國臺辦: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更為清晰」,今日新聞,(2012年3月28日)。
54.富權,「胡錦濤集中事權後,對臺工作也應也新思維」,新華澳報,(2004年)。
55.富權,「陸委會調改方案能與國臺辦相應對嗎?」,兩岸觀察,< http://www.waou.com.mo/see/2004/09/20040910d.htm >。
56.彭顯均,「吳李會,兩人互稱先生」,自由時報, (2012年4月2日)。
57.曾鴻儒,「觀光局最快9月取消每日60美元下限」,自由電子報,(2012年5月21日)。
58.童清峰,「臺總統大選辯論陸客艷羡」,亞洲週刊,。(2011年12月18日)。
59.黃如萍、王銘義,「無所不罵,陸客瘋迷政論節目」,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31日)。
60.楊斯德,「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你好臺灣,(2009年9月27日)。
61.溫家寶,「各國對分裂都不手軟」,人民網, (2003年11月28日)。
62.葉臻瑜,「國家旅遊局:增遊臺旅行社量」,香港文匯報,(2012年6月18日)。
63.趙家麟,「臺南十五個月的陸客特殊維安將結束」,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月26日)。
64.趙馨,「大陸女,偷渡臺灣跳進苦海」,中國網,(2003年9月1日)。
65.樂美真,「兩岸簽訂《金門協議》臺前幕後:兩起慘案促會談」,中國網,(2009年5月21日)。
66.鄭德政,「大陸因張銘清事件,將臺南列為旅遊不安全區」,悠遊臺灣新聞網,(2009年3月3日)。
67.聯合新聞網,「大陸擬漸開放,居民赴金馬澎旅遊」,臺灣海外網,(2005年3月4日)。
68.鍾錦隆,「兩岸民航局7月協商,增加航點航班」,中央廣播電臺,(2012年5月31日)。
69.譚傳毅,「解構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今日新聞, (2011年12月21日)。
70.蘇永耀,「未見正式協議 兩岸出現幽靈航點?」,自由時報,(2011年1月26日)。
71.「大陸游客帶動臺灣高雄飯店身價上漲」,中國時報,(2010年9月7日)。
72.「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旅遊團品質注意事項」,觀光局行政資訊網,
73.「港資入臺,搶大陸團生意」,聯合報,(2011年2月21日)。
74.「周恩來的一綱四目」,人民網,(2004年12月19日)。
75.「從葉九條到鄧六條」,新華網,
76.「紀念江八點發表十周年」,南方網,(2006年6月2日)。
77. 「胡六點的觀察、分析與啟示」,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3月4日)。
二、英文文獻
1.Carl Fredrick,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1963),p.79.
2.Harold Lasswell & Abraham Kaplan,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p.71.
3.James Anderson,Public Policy – Making (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4),p.3.
4.Yun – han Chu,”Power Transition and the Making of Beijing’s Policy towards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December (2003),p.96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