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en_US |
dc.contributo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陳芳明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Nov-2012 16:59:4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Nov-2012 16:59:4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Nov-2012 16:59:41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17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新批評(New Criticism)在台灣的正式引介,始於一九六○年代中期。顏元叔自美返台任教於台大外文系時,在台灣文學批評界高舉新批評的旗幟。他除了提倡新批評的理論之外,也身體力行以這樣的批評理論運用在當時台灣現代文學作品的分析與評價。由於顏元叔的努力推介與實踐,終於使新批評的運用在六○年代末期至七○年代中期臻於盛況。不過,在顏元叔高唱新批評之前,並不意味新批評理論未嘗在台灣獲得實踐。遠在五○年代末期,在夏濟安創辦的《文學雜誌》上,就已經有新批評的文字發表。其中最為重要的發言者當推夏志清,他運用新批評方法撰寫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並且以同樣的方法批評台灣現代文學的作品。除了夏志清之外,稍晚的餘光中與葉維廉,也一方面翻譯英美現代詩與詩論,一方面對台灣現代詩展開批評的工作。他們也許沒有公開宣稱新批評的理論,但是在從事現代詩批評時所使用的策略與路數,可以說與新批評的精神非常貼近。在台灣文學史上,新批評的崛起誠然是伴隨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擴張而來的。但是,這種批評方法在七○年代末期,尤其是在鄉土文學論戰(1977)之後,逐漸在台灣文壇式微。在前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新批評似乎已經被宣告遺忘了。特別是八○年代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批評的相繼興起,新批評顯然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然而,無可否認的,新批評對於台灣文學作品的分析,有其方法學上的特殊貢獻。事實上,新批評所帶來的思維方法與批評策略,至今仍然以各種不同形式滲透在現階段的台灣文學研究之中。例如,新批評所尊崇的細讀(close reading)方法,已成為台灣文學批評中的重要範式。這項研究計畫,在於重新檢討新批評在文學史上的意義。縱然新批評理論是通過翻譯方式引介到台灣,一旦它展開實踐時,已為台灣文學批評開啟新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文學批評在現代主義運動中能夠建立了它嚴肅的地位,應是拜賜於新批評的譯介與實踐。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基礎研究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學術補助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9408~ 9507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經費: 586仟元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批評; 現代主義; 翻譯的現代性; 顏元叔; 夏志清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翻譯現代性的再思考:新批評在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引介與實踐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Translated Modernity Reconsidered :The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Criticism in Taiwanese Modernist Literature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report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