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政治大學法律系 | en_US |
dc.contributo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李聖傑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6-Nov-2012 09:33:1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6-Nov-2012 09:33:1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6-Nov-2012 09:33:16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80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犯罪階層體系作為犯罪檢驗的工具,有助於落實罪刑法定原則並保障裁判公平。一八八一年德國刑法學者Franz von Liszt在其刑法教科書中,將犯罪判斷區分為違法性和罪責,德國刑法對犯罪成立的判斷,也因此進入了階層體系的思考,隨著構成要件的提出,其與違法性和罪責成為順序審查的三階層犯罪要件。犯罪判斷體系的操作可以節省判斷精力以及避免遺漏,使犯罪事實和犯罪構成要件之間有緊密的結合。將各種案例放入犯罪階層體系檢驗,同時可以期待相類似的案例得到可能一致的判斷,進而維護裁判公平。除此之外,犯罪階層體系的應用也有助於學術研究成果的累積與對話,因為對體系構造與內涵的爭執,往往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概念定位或理論內涵的反省,並具以檢驗刑法各種認知理論之存在功能。歷經百餘年的發展,正犯的犯罪判斷,尤其是故意作為犯的部份,已發展出精緻的犯罪階層體系。但在共犯(教唆犯與幫助犯)部份,學者間的討論顯然相較於正犯的判斷檢驗還有很大的補充空間。一般認為共犯有別於正犯,由於行為人並非構成要件所描述之行為主體,其行為亦非所謂正犯構成要件行為。對於共犯之處罰,尚需透過刑法總則之連結以擴張構成要件涵攝範圍,而無法直接適用刑法分則各罪之構成要件。然而共犯構成要件之判斷,其具體內涵為何,又應該呈現出何種體系結構應用,在相關文獻的討論卻明顯不足,因此如何結合既有之犯罪階層體系以深化共犯之犯罪判斷內涵,確實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研究重心。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基礎研究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學術補助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期間:9508~ 9607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經費:382仟元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共犯;幫助犯;教唆犯;共犯行為;正犯單一;犯罪階層;犯罪判斷體系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共犯犯罪判斷體系的精緻化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Concretize the Structure of Criminal Offence in the Field of Joint Offender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report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