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en_US |
dc.contributor | 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王定士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8-Nov-2012 16:06:5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8-Nov-2012 16:06:5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8-Nov-2012 16:06:55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05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將採用系統研究途徑以及關聯研究途徑,以中日兩國競爭西伯利亞石油管線建造權為例,從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國際戰略、以及派系政治等面向,探討俄羅斯能源政策對中國之戰略意涵,並蠡測未來俄羅斯的能源決策走向,從而分析此一發展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國因應之道。本文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能源政策受到其國家安全概念的重新定位,以及經濟改革,特別是民營化政策的衝擊。而普欽執政期間,俄羅斯能源政策之形成,乃是受到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以及對外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在安全體系官僚與經濟體系官僚之間進行政策辯論,經由派系政治互動形塑而成。中國與俄羅斯有關鋪設油管的談判始於1994年,2002年12月之後,日本政府正式介入,提出新的方案與中國競爭。中國和日本在俄羅斯競爭西伯利亞石油,期望建成一條輸油管道,將西伯利亞石油輸送到自己的國家,作?波斯灣原油的替代品。在中日兩國競爭西伯利亞石油管線的選擇上,一共存在三個方案:一條是修建安加爾斯克(Angarsk)至中國東北的大慶輸油管,簡稱「中俄方案」(或稱「安大線」)。另一條油管是以納霍德卡(Nakhodka)?終點的輸油管,此一管道主要的顧客將是日本,但同時也可以向韓國和美國西海岸輸送原油,簡稱「遠東方案」(或稱「安納線」)。第三條管線則是折衷方案,主線由泰社特(Tayshet)至納霍德卡;支線則由赤塔(Chita)至大慶,簡稱「泰納線」。針對上述議題,本文將分為六節進行研析。第一節:前言。第二節: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能源政策概述。第三節:中日競爭西伯利亞石油管線之經緯。第四節:西伯利亞石油管線的政策形成因素。第五節:俄羅斯能源政策的戰略意涵以及我國因應之道。第六節 :結語。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基礎研究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學術補助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期間:9508~ 9607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經費:1030仟元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俄羅斯; 中國; 日本; 西伯利亞; 遠東; 能源政策; 石油管線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普欽時期俄羅斯能源政策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Russia`s Energy Policy under Puti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report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