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羅近溪思想中良知心體的意義與地位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Liang-Chi Xin-Ti in Luo JinXi`s Thought
作者 林彥里
貢獻者 楊祖漢<br>何淑靜
林彥里
關鍵詞 良知心體
知愛知敬
明明德
生生


格物
光景
孝弟慈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Dec-2012 11:26:24 (UTC+8)
摘要 良知心體是近溪學的核心,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舉足輕重,他的理解、規定與貫通,也表現了近溪學的特色。良知心體是本論文的主軸,也是探究其它概念時的線索,諸如學界至今尚未處理過的惡之根源的問題、本論文所詳細討論的近溪對於格物的詮釋、以及猶如良知心體的反面的光景問題等等。本論文仔細討論了近溪從知愛知敬、明明德、生生之心以及獨知,來論述良知,認為這是近溪學之核心與特色,亦是其義理主幹。
參考文獻 一、原典、古籍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汝芳著、李慶龍彙集:《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韓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
〔明〕羅汝芳:《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明萬曆四十六年劉一焜浙江刊本)。
〔明〕羅汝芳:《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羅汝芳講、〔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市:廣文書局,1960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 顥、〔宋〕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 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 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顏 鈞:《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695冊,第711冊。
中華書局編:《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古清美:《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冊30,《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季芳桐:《泰州學派新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硏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馬曉英:《出位之思:明儒顏鈞的民間化思想與實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台北市:廣文書局,1995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冊9,《宋明理學概論》。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祖猷:〈評牟宗三先生之論羅近溪〉,《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頁78-81。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五十)——近溪先生羅汝芳〉,《中國語文》第570期(2004年12月),頁18-27。
古清美:〈羅近溪「打破光景」義之疏釋及其與佛教思想之交涉〉,《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年),頁217-236。收入氏著《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頁151-181。
古清美:〈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143-171,此文亦收入《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參見頁111-150。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文獻途徑〉,《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頁349-366。
吳 震:〈羅近溪的經典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就“克己復禮”的詮釋而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72-79。
李沛思:〈復以自知——羅近溪的體證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2期(2007年7月),頁207-227。
李慧琪:〈吳汝鈞「純粹力動」與羅近溪「流行之體」的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7月),頁205-231。
沈 玲:〈“自然書寫”的“詩人之詩”——泰州學派重要代表羅汝芳詩歌研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9-63。
周 群:〈“二溪”卓吾關系論〉,《東南學術》2004年第1期,26-32。
周 群:〈易道與身心修養——以“龍溪”、“近溪”的易學思想為例〉,《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頁21-29。
周 群:〈從陽明到卓吾的中介——論羅近溪思想的定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60-65。
周 群:〈論近溪對明道“一體論”的遠祧與變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頁9-14。
周志文:〈羅汝芳論大學〉,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市:弘化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69-88。
周知本:〈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頁39-61。
季芳桐:〈論羅近溪仁學思想與道德修養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1期,頁99-100。
林久絡:〈羅近溪悟道經驗分析〉,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3月18日。
林月惠:〈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631-721。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1月),頁22-3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217-275。
林繼平:〈來去自如羅近溪:王門中的特出學者〉,《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第5期(1984年11月),頁17-24。
唐君毅:〈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23-139。
唐君毅:〈泛論陽明學之分流〉,《學原》第2卷第1期(1948年5月),頁5-12。
孫金城、鄧民波:〈“赤子之心”與“童心”之比較初探〉,《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第8期,頁81。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51-164。
張克偉:〈羅汝芳理學思想析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98-101、135。
梁雋華:〈論羅汝芳的易學思想周易研究〉,《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頁19-24。
勞思光:〈王門工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新亞學術集刊》1982年第3期,頁1-20。
童 偉:〈縱橫任我 生意活潑——羅汝芳對“狂禪”的整合與改造〉,《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06年3月),頁45-48。
楊祖漢:〈孝弟慈與入聖之道〉,《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頁265-278。
楊祖漢:〈程伊川的才性論〉,《鵝湖月刊》第129期(1986年3月),頁30-38。
楊祖漢:〈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收入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頁65-97。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鵝湖學誌》第37期(2007年12月),頁145-175。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71-210。
溫愛玲:〈從雙溪經典觀看李卓吾之「童心說」——析論「童心說」對於王學之繼承與發展〉,《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61-181。
鄒自振、羅伽祿:〈論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51-56、112。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的三教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31-37。
趙 偉:〈論晚明狂禪思潮中的禪儒互釋〉,《東方論壇》2005年第2期,頁103-109。
劉述先:〈研究中國史學與哲學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217-228。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收入氏著:《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48-166。
蔣年豐:〈體現與物化:從梅勞.龐帝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05期(1988年7月),頁52-73。
蔡世昌:〈羅近溪的“格物”說——從“格物”之悟談起〉,《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2期,頁91-99。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體仁」與「制欲」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第1期(2003年7月),頁69-105。
謝居憲:〈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第八期(2010年6月),頁211-244。
謝居憲:〈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7月),頁141-184。
謝居憲:〈羅近溪對「仁」的詮釋〉,《揭諦》第17期(2009年7月),頁83-123。
謝居憲:〈羅近溪學術宗旨理解的一些評析〉,《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63-202。
鍾彩鈞:〈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市:中研院中國文哲硏究所, 2009年),頁101-134。
羅永吉:〈王門二溪與佛教思想之交涉〉,《鵝湖月刊》第365期(2005年11月),頁29-37。
羅伽祿:〈羅汝芳生平與家世述略〉,《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3-17。
羅伽祿:〈羅汝芳授業從姑山〉,《尋根》2003年第2期,頁120-121。
羅伽祿:〈羅汝芳簡論〉,《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頁27-32。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84年10月),頁237-266。收入氏著《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博士論文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硏究》,東海大學哲學硏究所,1997年6月,指導教授:蔡仁厚。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1999年6月,指導教授:古偉瀛。
蔡世昌:《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所,2004年5月,指導教授:陳來。
謝居憲:《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9年1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魏美瑗:《羅近溪實踐哲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年6月,指導教授:王財貴。
碩士論文
黃漢昌:《羅近溪學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83年6月,指導教授:曾昭旭。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95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翁泓文:《羅近溪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6月,指導教授:王俊彥。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0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李沛思:《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6年7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孫金城:《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07年11月,指導教授:楊柱才。
朱 潔:《羅汝芳仁學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5月,指導教授:鄧名瑛。
陳淑雅:《從「生生之仁」論羅近溪的哲學思想》,南華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指導教授:陳錫章。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515400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4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祖漢<br>何淑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彥里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彥里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Dec-2012 11:26:24 (UTC+8)-
dc.date.available 3-Dec-2012 11:26: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Dec-2012 11:26: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5154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3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4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良知心體是近溪學的核心,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舉足輕重,他的理解、規定與貫通,也表現了近溪學的特色。良知心體是本論文的主軸,也是探究其它概念時的線索,諸如學界至今尚未處理過的惡之根源的問題、本論文所詳細討論的近溪對於格物的詮釋、以及猶如良知心體的反面的光景問題等等。本論文仔細討論了近溪從知愛知敬、明明德、生生之心以及獨知,來論述良知,認為這是近溪學之核心與特色,亦是其義理主幹。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誌謝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進路 3
第二章 近溪論良知心體 4
第一節 良知心體 4
一、 知愛知敬、明明德 5
二、 生生之心、獨知 10
三、 小結:對良知心體的理解與規定 15
第二節 王陽明之致良知 15
第三節 近溪與陽明之別 19
第四節 現在良知與批評 23
一、 近溪論現在良知 23
二、 當時學者對近溪的批評 26
第三章 近溪之工夫論 30
第一節 即本體做工夫 30
一、 天泉橋問道的義理問題之釐清 31
二、 近溪之性地為先與即本體做工夫 35
第二節 論惡之根源 39
一、 「欲」之牽引迷蔽 39
二、 「習」的問題 44
三、 「覺」與「迷」 46
四、 小結 50
第三節 逆復工夫 52
一、 覺悟之復 52
二、 復以自知及克己復禮 56
(一) 復以自知 56
(二) 克己復禮 57
三、 聖凡異同 59
第四節 格物工夫 62
第四章 近溪破光景的意義 71
第一節 光景的產生 71
一、 近溪對光景的親歷與突破 71
二、 近溪對光景產生的討論 75
三、 當代學者的論述 79
(一) 唐君毅 79
(二) 牟宗三 80
(三) 古清美 81
四、 小結 83
第二節 破除光景 84
一、 當代學者的論述 84
(一) 唐君毅 84
(二) 牟宗三 85
(三) 古清美 87
(四) 吳震 89
二、 近溪對破除光景的指點 90
三、 小結 95
第五章 孝弟慈之體悟 98
第一節 體悟孝弟慈 98
第二節 孝弟慈與良知 101
一、 對孝弟慈的規定 102
二、 孝弟與慈 103
三、 孝弟之不慮不學和聖人之不思不勉 104
四、 重視孔孟之語 106
第六章 結論 108
參考書目 110
一、 原典、古籍 110
二、 專著 110
三、 論文 111
四、 學位論文 114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4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良知心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愛知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明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格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光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孝弟慈zh_TW
dc.title (題名) 論羅近溪思想中良知心體的意義與地位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Liang-Chi Xin-Ti in Luo JinXi`s Though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典、古籍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羅汝芳著、李慶龍彙集:《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韓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
〔明〕羅汝芳:《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明萬曆四十六年劉一焜浙江刊本)。
〔明〕羅汝芳:《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羅汝芳講、〔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市:廣文書局,1960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 顥、〔宋〕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 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 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顏 鈞:《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695冊,第711冊。
中華書局編:《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古清美:《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冊30,《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季芳桐:《泰州學派新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硏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馬曉英:《出位之思:明儒顏鈞的民間化思想與實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台北市:廣文書局,1995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冊9,《宋明理學概論》。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祖猷:〈評牟宗三先生之論羅近溪〉,《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頁78-81。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五十)——近溪先生羅汝芳〉,《中國語文》第570期(2004年12月),頁18-27。
古清美:〈羅近溪「打破光景」義之疏釋及其與佛教思想之交涉〉,《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年),頁217-236。收入氏著《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頁151-181。
古清美:〈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143-171,此文亦收入《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參見頁111-150。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文獻途徑〉,《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冊27,《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頁349-366。
吳 震:〈羅近溪的經典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就“克己復禮”的詮釋而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72-79。
李沛思:〈復以自知——羅近溪的體證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2期(2007年7月),頁207-227。
李慧琪:〈吳汝鈞「純粹力動」與羅近溪「流行之體」的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7月),頁205-231。
沈 玲:〈“自然書寫”的“詩人之詩”——泰州學派重要代表羅汝芳詩歌研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9-63。
周 群:〈“二溪”卓吾關系論〉,《東南學術》2004年第1期,26-32。
周 群:〈易道與身心修養——以“龍溪”、“近溪”的易學思想為例〉,《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頁21-29。
周 群:〈從陽明到卓吾的中介——論羅近溪思想的定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60-65。
周 群:〈論近溪對明道“一體論”的遠祧與變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頁9-14。
周志文:〈羅汝芳論大學〉,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市:弘化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69-88。
周知本:〈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頁39-61。
季芳桐:〈論羅近溪仁學思想與道德修養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1期,頁99-100。
林久絡:〈羅近溪悟道經驗分析〉,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3月18日。
林月惠:〈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631-721。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1月),頁22-3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217-275。
林繼平:〈來去自如羅近溪:王門中的特出學者〉,《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第5期(1984年11月),頁17-24。
唐君毅:〈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23-139。
唐君毅:〈泛論陽明學之分流〉,《學原》第2卷第1期(1948年5月),頁5-12。
孫金城、鄧民波:〈“赤子之心”與“童心”之比較初探〉,《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第8期,頁81。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151-164。
張克偉:〈羅汝芳理學思想析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98-101、135。
梁雋華:〈論羅汝芳的易學思想周易研究〉,《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頁19-24。
勞思光:〈王門工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新亞學術集刊》1982年第3期,頁1-20。
童 偉:〈縱橫任我 生意活潑——羅汝芳對“狂禪”的整合與改造〉,《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06年3月),頁45-48。
楊祖漢:〈孝弟慈與入聖之道〉,《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頁265-278。
楊祖漢:〈程伊川的才性論〉,《鵝湖月刊》第129期(1986年3月),頁30-38。
楊祖漢:〈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收入林維杰、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頁65-97。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鵝湖學誌》第37期(2007年12月),頁145-175。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71-210。
溫愛玲:〈從雙溪經典觀看李卓吾之「童心說」——析論「童心說」對於王學之繼承與發展〉,《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61-181。
鄒自振、羅伽祿:〈論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51-56、112。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的三教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31-37。
趙 偉:〈論晚明狂禪思潮中的禪儒互釋〉,《東方論壇》2005年第2期,頁103-109。
劉述先:〈研究中國史學與哲學的方法與態度〉,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217-228。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收入氏著:《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48-166。
蔣年豐:〈體現與物化:從梅勞.龐帝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05期(1988年7月),頁52-73。
蔡世昌:〈羅近溪的“格物”說——從“格物”之悟談起〉,《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2期,頁91-99。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體仁」與「制欲」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第1期(2003年7月),頁69-105。
謝居憲:〈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第八期(2010年6月),頁211-244。
謝居憲:〈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7月),頁141-184。
謝居憲:〈羅近溪對「仁」的詮釋〉,《揭諦》第17期(2009年7月),頁83-123。
謝居憲:〈羅近溪學術宗旨理解的一些評析〉,《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63-202。
鍾彩鈞:〈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市:中研院中國文哲硏究所, 2009年),頁101-134。
羅永吉:〈王門二溪與佛教思想之交涉〉,《鵝湖月刊》第365期(2005年11月),頁29-37。
羅伽祿:〈羅汝芳生平與家世述略〉,《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3-17。
羅伽祿:〈羅汝芳授業從姑山〉,《尋根》2003年第2期,頁120-121。
羅伽祿:〈羅汝芳簡論〉,《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頁27-32。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84年10月),頁237-266。收入氏著《晚明思潮》(臺北市:里仁,1994年。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博士論文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硏究》,東海大學哲學硏究所,1997年6月,指導教授:蔡仁厚。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1999年6月,指導教授:古偉瀛。
蔡世昌:《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所,2004年5月,指導教授:陳來。
謝居憲:《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9年1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魏美瑗:《羅近溪實踐哲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年6月,指導教授:王財貴。
碩士論文
黃漢昌:《羅近溪學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83年6月,指導教授:曾昭旭。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95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翁泓文:《羅近溪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6月,指導教授:王俊彥。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0年6月,指導教授:古清美。
李沛思:《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2006年7月,指導教授:楊祖漢。
孫金城:《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07年11月,指導教授:楊柱才。
朱 潔:《羅汝芳仁學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5月,指導教授:鄧名瑛。
陳淑雅:《從「生生之仁」論羅近溪的哲學思想》,南華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指導教授:陳錫章。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