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系列電視宣導節目再現客家族群形象之研究:《感動石客》個案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Television Series: Representing the Image of Hakka
作者 王純玉
貢獻者 鄭自隆
王純玉
關鍵詞 客家形象
系列宣導節目
感動石客
八大電視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48:26 (UTC+8)
摘要 談到族群形象,每個人都抱持對該特定族群的既有框架,也就是刻板印象。Walter Lippmann(1922)在《輿論》中認為刻板印象之所以產生,在於人類認知過程有限,以及受到人們的文化所界定,僅能對真實世界做部分挑選,而形成不完整與不精確的圖像,而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受到不輕易改變的信念所支持。

媒體被認為是反映真實(reality)世界符號的工具,於是有媒體再現;而掌握媒體者,在再現的過程中扮演主導與過濾的角色。身為閱聽眾,從他人的框架看世界,限縮自己對各種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本研究即透過內容分析了解由客家委員會委託八大電視台製播之《感動石客》中所呈現的客家形象,其中形象的探究分為傳統文化、族群特質、族群關係與當代生活四個部分;以及探討於宣導節目中如何置入、呈現文化。

研究發現《感動石客》大量使用當代、創新的表現方式改變舊有客家印象,例如新科技與新音樂形式;也持續強化既有的客家族群正面文化特質,如硬頸、勤儉、不忘本等。此外,也以紀錄片方式執行政府宣導影片,故事化客家族群,並持續落實族群融合。

對製播電視公司的建議是:主題分類更明確,「小題大作」聚焦報導,呈現深度以突顯特色。並透過「說故事」增加閱聽眾黏著度,更可以幫助老題材切入新角度。
對未來客家文化置入節目的建議,除了風情文化外,更可結合行政管理層頂客家相關政策宣導,以及增加非客籍受訪者以多元呈現客家文化所向披靡的之成效。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石番 (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
王雯君(2005a)。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24-150。
王雯君(2005b)。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古正宇(2011)。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古佳惠(2010)。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宋學文、黎寶文(2006)。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501-540。
李美華、劉恩綺(2008)。台灣報紙如何再現客家形象與客家新聞:1995-2007。客家研究,2(2),31-81。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林彥亨(2002)。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施正鋒(2006年10月)。客家研究的思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26。
范振乾(2007年12月)。從台灣發展史看客家運動未來努力的方向。曾貴海(主持人)。台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
孫榮光(2010)。負面客家形象的建構:以電視綜藝性談話節目為例。復興崗學報,98,125-144。
徐振興(2005)。媒體內容或是廣告?「置入性行銷」之探討。廣告學研究,23,151-155。
張致遠(1994)。客語電視節目的現況與改進。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2),43-76。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台北:臺原。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許安琪(2005)。置入?植入?製入?智入?從多元面向觀點檢視置入性行銷。中華傳播學刊,8,161-178。
陳品君、寸得杏(2010)。品牌訊息置入戲劇策略之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台北:五南。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臺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109-138
陳清河、林佩君(2004)。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省思。群族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台北:行政院與文建會。
陳麗華(199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彭文正(2003)。族群認同、語言使用與客家電視。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彭文正(2007)。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研究。台灣客家運動二十年,台北。
彭玉芝(2011)。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還我母語運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琬喬(2010)。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新生(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溫麗榮(2010)。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歐用生(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蔡珮(2011)。客家電視台與台北都會客家閱聽人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9,189-230。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鄭自隆(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書局。
鄭自隆(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盧燕萍(2008)。客家電視台非新聞性節目呈現客家文化內涵指標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鍾君勵(2009)。「大苗栗客語新聞」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之內容分析。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譚光鼎、游美慧、劉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英文書目
Balasubramanian Siva K., Karrh James A., & Patwardhan H. (2006). Audience Response to Product Placement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5(3), 115-141
Boulding, E. &Boulding, K. E. (1995).The Future: Images and Process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Escalas, J. E. (1998). Advertising narratives: What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work? In B. B. Stern (Ed.), Representing consumers: Voices, views and visions, pp. 267- 289.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erb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1994).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In J. Bryant, & D. Zillmann(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 NJ: Erlbaum.
Gerb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 Shanahan, J.(2002).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In J. Bryant, & D. Zillmann(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olsti, O.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Don Mill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Jakobson, R. (1987).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In K. Pomorska& S. Rudy (Eds.), Language in literature, pp. 62-94. Cambridge: Belknap.
Reber, A. S. &Reber, M. (1985).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Middlesex: Penguin Book Ltd.
Riggins, S. H. (1992). 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Russell, C. A. (1998). Toward A Framework of Product Placeme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5, 357-362.
Shannon, C., & Weaver, W. (1949).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Urnana: Unicersity of Illinois.
Stern B. B. (1991). Who talks advertising : literary theory and narrative “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 9-22.
Walter Lippman(1922). Public Opinion. Tennessee: Lighting Source Inc.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9452014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2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純玉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純玉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13 16:48:26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13 16:48: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48: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452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告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452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談到族群形象,每個人都抱持對該特定族群的既有框架,也就是刻板印象。Walter Lippmann(1922)在《輿論》中認為刻板印象之所以產生,在於人類認知過程有限,以及受到人們的文化所界定,僅能對真實世界做部分挑選,而形成不完整與不精確的圖像,而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受到不輕易改變的信念所支持。

媒體被認為是反映真實(reality)世界符號的工具,於是有媒體再現;而掌握媒體者,在再現的過程中扮演主導與過濾的角色。身為閱聽眾,從他人的框架看世界,限縮自己對各種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本研究即透過內容分析了解由客家委員會委託八大電視台製播之《感動石客》中所呈現的客家形象,其中形象的探究分為傳統文化、族群特質、族群關係與當代生活四個部分;以及探討於宣導節目中如何置入、呈現文化。

研究發現《感動石客》大量使用當代、創新的表現方式改變舊有客家印象,例如新科技與新音樂形式;也持續強化既有的客家族群正面文化特質,如硬頸、勤儉、不忘本等。此外,也以紀錄片方式執行政府宣導影片,故事化客家族群,並持續落實族群融合。

對製播電視公司的建議是:主題分類更明確,「小題大作」聚焦報導,呈現深度以突顯特色。並透過「說故事」增加閱聽眾黏著度,更可以幫助老題材切入新角度。
對未來客家文化置入節目的建議,除了風情文化外,更可結合行政管理層頂客家相關政策宣導,以及增加非客籍受訪者以多元呈現客家文化所向披靡的之成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感動石客》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客家形象研究相關文獻 25
第二節 電視置入理論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36
第二節 文本結構分析法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自變項次數分配表 44
第二節 族群形象—「傳統文化」 48
第三節 族群形象—「族群文化特質」 64
第四節 族群形象—「族群關係」 75
第五節 族群形象—「當代生活」 86
第六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0
附錄 11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2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客家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系列宣導節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感動石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八大電視zh_TW
dc.title (題名) 系列電視宣導節目再現客家族群形象之研究:《感動石客》個案zh_TW
dc.title (題名)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Television Series: Representing the Image of Hakk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石番 (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
王雯君(2005a)。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24-150。
王雯君(2005b)。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古正宇(2011)。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古佳惠(2010)。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宋學文、黎寶文(2006)。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501-540。
李美華、劉恩綺(2008)。台灣報紙如何再現客家形象與客家新聞:1995-2007。客家研究,2(2),31-81。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林彥亨(2002)。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施正鋒(2006年10月)。客家研究的思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26。
范振乾(2007年12月)。從台灣發展史看客家運動未來努力的方向。曾貴海(主持人)。台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
孫榮光(2010)。負面客家形象的建構:以電視綜藝性談話節目為例。復興崗學報,98,125-144。
徐振興(2005)。媒體內容或是廣告?「置入性行銷」之探討。廣告學研究,23,151-155。
張致遠(1994)。客語電視節目的現況與改進。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2),43-76。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台北:臺原。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許安琪(2005)。置入?植入?製入?智入?從多元面向觀點檢視置入性行銷。中華傳播學刊,8,161-178。
陳品君、寸得杏(2010)。品牌訊息置入戲劇策略之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台北:五南。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臺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109-138
陳清河、林佩君(2004)。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省思。群族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台北:行政院與文建會。
陳麗華(199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彭文正(2003)。族群認同、語言使用與客家電視。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彭文正(2007)。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研究。台灣客家運動二十年,台北。
彭玉芝(2011)。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還我母語運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琬喬(2010)。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新生(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溫麗榮(2010)。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歐用生(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蔡珮(2011)。客家電視台與台北都會客家閱聽人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9,189-230。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鄭自隆(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書局。
鄭自隆(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盧燕萍(2008)。客家電視台非新聞性節目呈現客家文化內涵指標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鍾君勵(2009)。「大苗栗客語新聞」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之內容分析。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譚光鼎、游美慧、劉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英文書目
Balasubramanian Siva K., Karrh James A., & Patwardhan H. (2006). Audience Response to Product Placement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5(3), 115-141
Boulding, E. &Boulding, K. E. (1995).The Future: Images and Process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Escalas, J. E. (1998). Advertising narratives: What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work? In B. B. Stern (Ed.), Representing consumers: Voices, views and visions, pp. 267- 289.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erb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1994).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In J. Bryant, & D. Zillmann(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 NJ: Erlbaum.
Gerb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 Shanahan, J.(2002).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In J. Bryant, & D. Zillmann(Eds.),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olsti, O.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Don Mill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Jakobson, R. (1987).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In K. Pomorska& S. Rudy (Eds.), Language in literature, pp. 62-94. Cambridge: Belknap.
Reber, A. S. &Reber, M. (1985).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Middlesex: Penguin Book Ltd.
Riggins, S. H. (1992). 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Russell, C. A. (1998). Toward A Framework of Product Placeme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5, 357-362.
Shannon, C., & Weaver, W. (1949).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Urnana: Unicersity of Illinois.
Stern B. B. (1991). Who talks advertising : literary theory and narrative “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 9-22.
Walter Lippman(1922). Public Opinion. Tennessee: Lighting Source Inc.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