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集體北上-中港合製電影中的文化勞動分工:以CEPA為分界
Going northward-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in the movie co-pro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After the implement of CEPA.
作者 康育萍
Kang, Yu Ping
貢獻者 陳儒修
Chen, Robert
康育萍
Kang, Yu Ping
關鍵詞 文化勞動新國際分工
合製電影
香港電影
中國電影
台灣電影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co-production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China film industry
Taiwan film industry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48:52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援引「文化勞動新國際分工」理論(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簡稱NICL),探討中國大陸、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簡稱CEPA)後,中、港合製電影投資、產製、發行、映演分工與勞動變化,對不同生產位置的香港電影工作者,以及香港本地電影產業分別造成哪些影響。最後,回歸台灣電影產業,近年國片復甦,中國大陸、台灣簽屬《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簡稱ECFA),台灣電影登陸不受配額限制,促使兩岸合製興起,本研究將以香港經驗為鑑,試圖分析未來可能的兩岸合製模式,提出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前瞻性觀察,供產、官、學界參考。
This study references the theory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NICL) to explore how changes in the investment,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labor division, and labor processes of films co-produced by filmmakers in China and Hong Kong have influenced Cantonese filmmakers with various production roles and Hong Kong’s domestic film industry after China and Hong Kong established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Regarding Taiwan’s film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of domestic films has recently resumed. Since China and Taiwan establishe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the number of Taiwanese films distributed in China has been exempt from quota restrictions, stimulating the resurgence of film co-produ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Hong Kong’s experience to analyze potential co-production models for China and Taiwan, and provide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aiwan’s film industry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industries,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玉(2012年9月6日)。〈數百萬投資全學生班底 延續香港電影香火〉,《香港中國通訊社》。取自 http://www.takungpao.com.hk/society/content/2012-09/06/content_1058937.htm
王怡紅譯(1996)。《思想管理者》。臺北:遠流。(原書 Schiller, H. [1973]. The Mind Managers. Boston, Massachusetts: Beacon Press.)
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原書 Berger, Peter L. & Huntington, Samuel P. [2002]. 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法豔(2012年4月18)。〈左右為難〉,《半島都市報》。取自 http://www.qingdaoculture.com/writer/2011/0418/8256.html
王雅蘭(2012年12月7日)。〈《寒戰》票房長紅 港瘋拍警匪片〉,《世界新聞網》。取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Entertainmentnews/21054252/article-%E3%80%8C%E5%AF%92%E6%88%B0%E3%80%8D%E7%A5%A8%E6%88%BF%E9%95%B7%E7%B4%85-%E6%B8%AF%E7%98%8B%E6%8B%8D%E8%AD%A6%E5%8C%AA%E7%89%87?instance=ent
王鵬(2012年7月11日)。〈業界大腕建言拯救國產片:導演心中應牢記觀眾〉,《京華時報》。取自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07/11/014628967.shtml
中央社(2012年5月29日)。〈賽德克巴萊 登陸滑鐵盧〉,《中央通訊社》。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8%B3%BD%E5%BE%B7%E5%85%8B%E5%B7%B4%E8%90%8A-%E7%99%BB%E9%99%B8%E6%BB%91%E9%90%B5%E7%9B%A7-092440242.html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1)。《電影管理條例》。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3144431120333.html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11)。《2010年統計公報(廣播電影電視部分)》。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c2768f9c-4c4a-4357-8977-aa82700f4308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11)。《「十一五」時期廣播電視發展狀況》。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e12b2401-37d0-4e46-a761-eaa925ec4622
中國銀幕(2012年10月)。〈秋後算帳:香港名導北征貢獻榜〉,《中國銀幕》,300: 28-59
中新網(2012年10月23日)。〈台灣電影人焦雄屏:台灣可貢獻華語電影新血〉,《中新網》。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210/t20121023_3213727.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2010)。《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取自中華民國經濟部網頁 http://www.ecfa.org.tw/index.aspx
方夷敏(2011年2月14日)。〈《單身男女》3月上映 杜琪峰:我覺得時候到了〉,《南方報》。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yl/ysfy/201102/t20110214_1747746.htm
方便麵(2012年4月5日)。〈港產片翻身 《志明與春嬌》奪冠累計票房超前作〉,《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12/0405/10/7UAQ453E00034OEN.html
文匯報(2010年2月22日)。〈邵氏重回香港影壇 曾志偉願全力挺方姐〉,《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2/22/EN1002220039.htm
文匯報(2011年8月8日)。〈吳思遠:港人內地經營戲院無優勢〉,《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8/08/EN1108080039.htm
文匯報(2012年5月23日)。〈吳思遠促建影城救影業〉,《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3/HK1205230033.htm
文匯報(2012年9月6日)。〈籌劃「香港電影回歸」大計 吳思遠搞合拍雙向為港人增就業〉,《文匯報》。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06/EN1209060002.htm
文匯報(2012年9月20日)。〈吳思遠甬港論壇促拓寬電影題材〉,《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20/AY1209200005.htm
牛萌(2011年4月6日)。〈侯孝賢:我不會刻意和觀眾溝通〉,《新京報》。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104/t20110406_1810951.htm
尹鴻、何美(2009)。〈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7: 31-60
北京新浪網(2011年12月27日)。〈2011年台灣電影總結:翻滾吧!台灣電影〉,《新浪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1-12-27/16323518639.html
北京新浪網(2012年7月29日)。〈電影《大上海》殺青定檔十二月〉,《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09/7278883.html
世界娛樂報導(2010年4月29日)。〈“解禁”湯唯央視露臉 宣告演藝事業全面復甦〉,《世界娛樂報導》。取自 http://ent.icxo.com/htmlnews/2010/04/29/1382544_1.htm
古書綸(2011)。《兩岸電影合製之機會與困境:資金、人才與市場試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若(2006)。〈當東方好萊塢遭遇好萊塢─簡析香港電影工業的經濟文化脈絡及生存發展策略〉,《當代電影》,6: 26-31
田婉婷(2010年7月1日)。〈獨家專訪焦雄屏:期待與大陸有更多的合作〉,《中國電影網》。取自 http://news.mest.cn/201007/0160507_2.html
白瀛(2012年6月15日)。〈中國電影產業持續“井噴式”增長〉,《新華網》。取自 http://www.gmw.cn/media/2012-06/15/content_4358042.htm
列孚(2009)。〈香港電影的中國元素─八十年代中港合拍片漫談〉,家明(編),《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電影》,頁58-76。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列孚(2012年7月19日)。〈當港片與廣東同步公映後〉,《南方都市報》。取自 http://big5.citygf.com/cul/005017/201207/t20120719_3543336.html
行政院新聞局(2004)。《中華民國93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5)。《中華民國94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6)。《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9)。《中華民國98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9)。《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3產業發展旗艦計畫99-103年》。取自行政院文化部網頁 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3834
行政院新聞局(2010)。《中華民國99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10)。《2009影視產業趨勢研究─電視、電影及流行音樂》。取自行政院文化部網頁 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3834
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6月25日)。〈電影配額納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 國片赴大陸可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取自行政院新聞局即時新聞網頁 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行政院新聞局(2011)。《中華民國100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宇文翮(2011年3月28日)。〈合拍片新風向 人才題材全面北上〉,《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special/hepaipianxinfengxiang/
台北電影節官方新聞稿(2012年7月9日)。〈侯孝賢、鈕承澤和林書宇齊聚新電影三實論壇 豆導預約侯孝賢八十歲擔任男主角〉,取自台北電影節網頁 http://tiff2012.pixnet.net/blog/post/34081372-%E3%80%90%E5%AE%98%E6%96%B9%E6%96%B0%E8%81%9E%E7%A8%BF%E3%80%91%E4%BE%AF%E5%AD%9D%E8%B3%A2%E3%80%81%E9%88%95%E6%89%BF%E6%BE%A4%E5%92%8C%E6%9E%97%E6%9B%B8%E5%AE%87%E9%BD%8A%E8%81%9A
台灣立報(2012年7月31日)。〈社論:這才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常態〉,《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9952
李丁讚(1996)。〈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臺灣社會研究》,21: 141-170
李天鐸(2005)。《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紀事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天鐸、梁友瑄(2010年9月19日)。〈台灣電影難圓大陸夢〉,《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betablog.udn.com/Sabrinee/4425935
李友平(2010)。《香港電影影響研究─香港電影的“中國印”與“國際風”》。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尚遠譯(2002)。《帝國》。臺北:商周出版。(原書 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欣(2011年11月24日)。〈林書宇:我沒有北上的野心〉,《華夏經緯網》。取自 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11/11/2671145.html
李金詮(2003)。《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東然(2012年4月13日)。〈彭浩翔:合拍片不一定水土不服 牛人還是能出“牛井”〉,《鳳凰網》。取自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2_04/13/13864348_0.shtml
李春妹、劉仰宇、崔巍(2010)。《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 1-36
李閔超(2012年3月12日)。〈《金陵十三釵》在台票房悽慘 影評惡評如潮 遭批張藝謀最糟糕的一部電影〉,《蕃薯藤新聞網》。取自 http://history.n.yam.com/yam/entertain/201203/20120312064344.html
李麗(2012年3月26日)。〈彭浩翔:合拍片也可以很好玩!〉,《羊城晚報》。取自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2-03/26/content_1354356.htm
吳月華(2007)。〈「赤壁」從合拍片看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進程〉,《電影欣賞》,133: 50-58
吳柏羲(2011)。《與中國市場緊密結合下的香港電影:產業、文本與文化的變遷》。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國禎(2010年7月)。〈解密ECFA早收清單〉,《商業周刊》,1180: 96-107
呂雪慧(2012年5月4日)。〈國片登陸 去年票房23億〉,《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22012050400597,00.html
何毓文(2011)。〈杜琪峰北上淘金記〉,《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special/moviestory003/
余樂(2010年2月19日)。〈《72家租客》票房4326萬港幣 香港春節檔稱冠〉,《廣州日報》。取自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0_02/19/349614_0.shtml
祁勇(2008)。〈淺析中國數字院線的發展現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3): 8-14
林弘杰(2011年2月22日)。〈賽德克巴萊燒7億 台灣最高成本電影〉,《兩岸網》。取自 http://tw.twent.chinayes.com/Content/20110222/kdv2jh5kqk3f4.shtml
林佩華(2000)。〈蔡瀾譚邵氏、嘉禾跨國製作及交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
,《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頁138-143。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林富美(2004)。〈藝人與經紀人派遣勞動關係初探〉,《新聞學研究》,78: 143-186
林錦波(2009)。〈淺談八十年代電影院線的興衰〉,家明(編),《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電影》,頁115-118。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孟犁野(2002)。《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宗珊(2002年10月18日)。〈香港著名影人集體北上〉,《北京娛樂信報》。取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1/2004/05/14/602@159350.htm
周星、趙靜(2007)。〈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共榮共生問題〉,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33-44。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星、趙靜(2008)。〈論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共榮共生〉,《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41: 64-71
南方都市報(2010年3月4日)。〈《72家租客》香港票房超過3000萬港元 內地不吃香〉,《南方都市報》。取自 http://ent.qq.com/a/20100304/000167.htm
俞劍紅、張琦(2008)。〈從北影到中影看中國電影製片30年〉,《電影藝術》,2008(4): 5-11
柴魚(2009年4月17日)。〈合拍片橫行期:地道港片難再來〉,《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09/0417/11/573L1LF000033A73.html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7年8月31日)。〈畫外音─王晶坐談會全紀錄〉,取自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5%BA%A7%E8%AB%87%E6%9C%83%E8%A8%98%E9%8C%84/%E7%95%AB%E5%A4%96%E9%9F%B3%E2%80%94%E7%8E%8B%E6%99%B6%E5%BA%A7%E8%AB%87%E6%9C%83%E5%85%A8%E7%B4%80%E9%8C%84
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時間巨輪:光影香江百年情》。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影視娛樂網(2006年9月)。〈後CEPA電影迷局反思〉,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1782
香港影視娛樂網(2007年9月)。〈港資國產片《不能說的秘密》及《合約情人》票房走勢〉,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2319
香港影視娛樂網(2011年2月)。〈2010年香港電影在內地小結──港人為100億票房貢獻40%〉,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3790
香港影視娛樂網(2012年7月)。〈杜琪峰、邱禮濤出席「港產片的沒落與重生」座談會〉,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4352
重慶商報(2011年7月12日)。〈《無敵福祿壽》將映 曾志偉:想保持港片的原味〉,《重慶商報》。取自 http://ent.hunantv.com/d/x/20110712/945722.html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原書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洪朝輝(2000)。〈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39(8): 73-84
洛楓(2002)。《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
唐榕(2009)。〈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研究〉,《現代傳播》,157: 5-9
唐愛明(2009年4月23日)。〈王晶稱香港電影未來在內地 絕不重拍情慾片〉,《華商網》。取自 http://ent.rednet.cn/c/2009/04/23/1749196.htm
孫紹誼(2009)。〈跨地域性與「無地域空間」: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與商業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7: 61-79
孫麗萍(2008年6月21日)。〈中國電影投資“貧富懸殊”〉,《新華網》。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6/23/content_8424845.htm
馬戎戎(2010年1月27日)。〈“香港電影之父”江志強:他的藝術影院〉,《人民網》。取自 http://fashion.people.com.cn/GB/10854006.html
馬岳琳、白詩瑜(2011年9月)。〈《那些年》票房衝破七千萬!熱血國片,沸騰投資市場〉,《天下雜誌》,479: 68-71
馬巍(2012年3月19日)。〈英皇公布2012排片〉,《綜藝報》。取自 http://www.zongyiweekly.com/content12031922.html
曹磊(2012年9月18日)。〈橙天嘉禾董事長:預計國內電影票房年超過180億〉,《北京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918/7880379.html
朗天(2012年9月29日)。〈香港電影十年機遇,十年教訓〉,《中國南方藝術網》。取自 http://www.zgnfys.com/a/nfrw-33616.shtml
張文燕(2007)。〈“九七”後香港電影產業發展策略〉,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61-68。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帆(2010年7月4日)。〈朱延平:簽ECFA 國片強心劑〉,取自中央廣播電台網頁 http://news.rti.org.tw/index_MailFW.aspx?nid=248828
張亞中、苗繼德(2003)。〈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張亞中(編),《國際關係總論》,頁143-172。臺北:揚智。
張沫(2012年3月19日)。〈彭浩翔談新片:我是志明亦是春嬌〉,《京華時報》。取自http://news.mtime.com/2012/03/19/1484525.html
張琴(2011年4月28日)。〈港片當自強:文雋直指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問題〉,《南都娛樂周刊》。取自 http://ent.cn.yahoo.com/ypen/20110428/334620.html
張燕(2003)。〈香港電影產業:亟待拯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88-94
許世穎(2012年1月29日)。〈國片發威 2011票房突破15億〉,《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01/29/11783-2779484.htm
許樂(2011年6月)。〈碰撞中的策略及症候─談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之現狀〉,「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崔汀(2011年11月16日)。〈港片格局三足鼎立 寰亞電影13年後雄霸香江〉,《搜狐娛樂》。取自 http://yule.sohu.com/20071116/n253293347.shtml
梁良(1997)。〈“台灣因素”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
,《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52-157。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梁良(2004)。〈香港電影政策與電影觀眾〉。取自台灣電影網網頁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767,c139-1.php
梁夢竹(2012年4月27日)。〈愛情片《春嬌與志明》 票房破台幣4.3億〉,《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26/n3575188.htm%E6%84%9B%E6%83%85%E7%89%87%E3%80%8A%E6%98%A5%E5%AC%8C%E8%88%87%E5%BF%97%E6%98%8E%E3%80%8B-%E7%A5%A8%E6%88%BF%E7%A0%B4%E8%87%BA%E5%B9%A34.3%E5%84%84
梁麗娟、陳韜文(1997)。〈海外市場與香港電影發展的關係(1950─199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36-141。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胡克(2000)。〈香港電影對大陸的影響(1980─1996)〉,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64-170。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胡譜忠(2011年6月)。〈華語電影語境裡的合拍政策爭議〉,「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常志霄等譯(2001)。《全球化的终结 : 對全球化及其對商業影響的全新激進的分析》。上海:三聯。(原書 Rugman, A. [2000].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A new and radical analysis of globaliz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 London, UK: Random House Business.)
麥若愚(2012年11月26日)。〈台灣電影慘敗金馬獎 完全不令人意外〉,《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blog.udn.com/maijoyu/7074577
苑雲天(2012年1月22日)。〈拉美電影的前世今生〉,《文匯報》。取自 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hui.news365.com.cn/hqsc/201201/t20120122_224264.html
范麗珍(2012年3月8日)。〈票房是如何煉成的?〉,《多芒網》。取自 http://www.zdomo.com/Blog.aspx/SpaceBlogDetail?u=fanlizhen&blogid=94
邱瓊玉(2010年7月4日)。〈朱延平:簽ECFA國片強心劑〉,《聯合報》。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8828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原書 Tomlinson, J. [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2002)。〈香港電影工業中的中國背景:以台灣為對照〉,《中外文學》,376: 87-111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臺北:巨流。(原書 Miller, Toby et al.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UK: British Film Institute.)
黃百鳴(1998)。《新藝城神話》。香港:天地圖書。
黃宗儀(2008)。〈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地理學報》,52: 1-30
黃怡玫(2012年3月16日)。〈跨越海峽《愛 LOVE》的魔力 專訪鈕承澤導演〉,《放映週報》。取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398&period=349
黃奕瀠(2009年8月30日)。〈政治波動30年 兩岸電影交流限制中突破〉,《旺報》。取自 http://blog.roodo.com/wantculture/archives/9870499.html
黃茂昌(2008年12月10日)。〈後《海角七号》年代─台灣電影產業未來必須面對的真相〉,《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flashforward.pixnet.net/blog/post/23776878-%E5%BE%8C%E3%80%8A%E6%B5%B7%E8%A7%92%E4%B8%83%E8%99%9F%E3%80%8B%E5%B9%B4%E4%BB%A3-%E2%80%93%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4%A2%E6%A5%AD%E6%9C%AA%E4%BE%86%E5%BF%85
黃詩凱(2004)。《一九九O年代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2012年3月10日)。〈不再天真的追夢者──陳可辛:每天你會死一些〉,《信報》。取自 http://silenceyellow.wordpress.com/2012/03/10/%E4%B8%8D%E5%86%8D%E5%A4%A9%E7%9C%9F%E7%9A%84%E8%BF%BD%E5%A4%A2%E8%80%85-%E9%99%B3%E5%8F%AF%E8%BE%9B%EF%BC%9A-%E6%AF%8F%E5%A4%A9%E4%BD%A0%E6%9C%83%E6%AD%BB%E4%B8%80%E4%BA%9B/
彭麗君(2010)。《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曾仲堅、馬傑偉(2010)。《影視香港:身分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曾桂香、張博亭(2012年3月13日)。〈要讓兩岸電影工業跨過黑水溝 不讓好萊塢片稱霸全球……鈕承澤的夢/打造華人電影王國〉,《聯合晚報》,A7
傅葆石(2006)。〈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06(4): 64-70
傅葆石(2007)。〈中國全球:1997年後的香港電影〉,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11-22。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湯禎兆(2009)。《香港電影血與骨》。臺北:書林。
楊彬彬(2004年5月14日)。〈黃秋生:沒有了內地,香港電影肯定完蛋!〉,《新京報》。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1/2004/05/14/602@159493.htm
新浪娛樂(2011年3月31日)。〈新調查:《觀音山》開創文藝片票房佳績啟示錄〉,《新浪網》。取自 http://ent.sina.com.cn/m/c/2011-03-31/04333268944.shtml
阿木(2012年8月17日)。〈香港票房綜述(8月16日):《低俗喜劇》蟬聯〉,《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817/7647242.html
賈選凝(2012年10月13日)。〈彭浩翔 追求情感與瘋狂〉,《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0/13/RW1210130001.htm
甄春亮譯(1997)。《全球媒體:全球資本主義的新傳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原書 Ed Herman & McChesney, R.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 UK: Continuum.)
誾耀輝(2006)。〈20世紀80、90年代前香港經濟發展原因再探討〉,《四川文理學院學報》,16(4): 46-48
楊博智(2006)。《全球化下台灣動畫產業的發展與轉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遠嬰(2012)。《北京香港:電影合拍十年回顧》。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趙小青(2007)。〈香港電影淡出,“中國電影”崛起─從電影市場看香港電影的現狀與前景〉,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45-5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趙丹丹(2011年11月19日)。〈《十三釵》提價惹惱院線方面:你敢霸道,我就敢拒放〉,《國際在線》。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11/23/108s3446134.htm
趙洋(2011年3月1日)。〈楊冪《孤島驚魂》破7000萬 超強人氣創造票房神話〉,《電影網》。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1/07/21/111s3313739.htm
趙洋(2011年7月21日)。〈《將愛情進行到底》1.7億蟬聯票房冠軍 音樂成最大致勝法寶〉,《電影網》。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03/01/111s3168101.htm
趙洋(2011年11月25日)。〈解讀八大院線鏖戰《金陵十三釵》:結局是雙贏〉,《搜狐娛樂》。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11/25/111s3450481.htm
趙衛防(2007)。《香港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趙衛防、类成云(2007)。〈現代化與本土化:好萊塢與香港電影的雙向互動─兼論香港電影復興之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 43-47
趙衛防(2011)。〈論香港電影產業中的產業項目流變〉,陳犀禾、聶偉(編),《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頁127-142。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廖佩君譯(2009)。《文化產業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原書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UK: Sage.)
廖慧娟(2012年11月19日)。〈鈕承澤和華誼合作 3年8片〉,《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2111900043.html
鳳凰網(2012年7月3日)。〈上半年103部國產片 85部虧損 最慘賠掉1億 盈利靠運氣〉,《鳳凰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nstar/phoenixtv/20120703/02573530049.html
褚瑞婷(2011年10月6日)。〈台灣電影輔導政策的檢討與建議〉,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post/2/9776
銀都機構(2011)。《銀都六十:1950-2010》。香港:三聯。
郭東益(2005)。《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钇彬(2012年3月31日)。〈中國電影能否絕處逢生〉,《中華工商時報》。取自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20331199078417.html
郭雪瑩(2012年3月20日)。〈TVB後邵逸夫時代 方逸華將重振邵氏電影王國〉,《東方早報》。取自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20330/959517_1.html
郭靖涵(2009年2月19日)。〈內地院線七年之癢〉,《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a/20090219/000428.htm
郭曉華(2010年1月22日)。〈借《72家租客》重振邵氏 曾志偉新官上任規畫多〉,《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daynews.com.cn/gtfy/900941.html
劉品希(2012年11月26日)。〈預算增編 龍應台:振興台灣影視產業〉,取自中央廣播電台網頁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91431&id=6&id2=1
劉佩修(2005年11月)。〈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億萬製片家〉,《商業周刊》,940: 46-48
劉昌德(2011)。〈台灣紀錄片的產製、消費、與勞動:作為公部門的影視外包及其影響〉,《新聞學研究》,107: 47-87
劉欣(2011年4月12日)。〈“單身男女”排片仍第一 票房要過億 影迷上演求婚記〉,《電影網》。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1/04/12/4945s3216016.htm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臺北:亞太。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08)。《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
劉嘉(2009年2月17日)。〈08年度中國電影院線10強榜 星美萬達成領頭羊〉,《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a/20090217/000307.htm
劉嘉琦(2009年12月15日)。〈陳可辛:合拍片現在是內地主導〉,《中國電影合拍網》。取自 http://www.cfcc-film.com.cn/news/20090714/865.html
劉輝(2011年6月)。〈CEPA到ECFA─合拍模式能否複製?(梗概)〉,「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劉輝(2012年7月)。〈意識形態與商業利益的角逐─中港合拍片論〉,「2012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
葉月瑜(2007)。〈東亞銀幕工業化:全球化、市場化與區域發展〉,《電影欣賞》,133: 6-67
葉月瑜(2010)。〈一個市場化視角的分析:後回歸時期香港電影的產業與內容變化〉,《當代電影》,4: 131-136
葉立斌(2012年12月14日)。〈潮流一窩蜂/無限上綱?愛台灣…國片非看不可?〉,《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12/14/91-2881454_4.htm
葉皓霖(2012年10月9日)。〈黃百鳴天馬娛樂擬上市 網站自爆 詳列董事上市編號〉,《明報》。取自 http://hk.news.yahoo.com/%E9%BB%83%E7%99%BE%E9%B3%B4%E5%A4%A9%E9%A6%AC%E5%A8%9B%E6%A8%82%E6%93%AC%E4%B8%8A%E5%B8%82-%E7%B6%B2%E7%AB%99%E8%87%AA%E7%88%86-%E8%A9%B3%E5%88%97%E8%91%A3%E4%BA%8B%E4%B8%8A%E5%B8%82%E7%B7%A8%E8%99%9F-211346126--finance.html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17: 149-222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
陳旭光(2009)。〈論中國電影大片〉,《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 7-14
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譯(2004)。《全球政治經濟 : 掌握國際經濟秩序》。臺北:桂冠。(原書 Gilpin, Robert. [2001].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陳家樂、朱立(2008)。《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歸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圖書。
陳爽(2011年2月14日)。〈杜琪峰談廣電總局審合拍片:愛情喜劇容易過審〉,《大洋網》。取自 http://news.dayoo.com/ent/201102/14/53922_15236558.htm
陳犀禾(2011)。〈中國當代電影的工業和美學:1978─2008〉,陳犀禾、聶偉(編),《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頁3-1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麗瑛(1997)。〈變色龍─九七前後的香港經濟〉,《經濟前瞻》,51: 34-37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7)。〈香港電影政策往何處去?〉,《傳媒透視》。取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070215_76_121331.html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8)。〈促進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的建議〉,《傳媒透視》。取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081014_76_122014.html
盧非易(2001)。〈歐盟之影視政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三十八屆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取自台灣電影資料庫網頁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1/lwisdominfo.htm?MID=20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的結構分析〉,取自台灣電影資料庫網頁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lwisdominfo.htm?MID=23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閻雲飛(2007年10月31日)。〈暴露場面到脖子為止 刪剪版《色,戒》很乾淨〉,《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7-10/31/content_6976455.htm
蔡欣怡(2010)。〈從加拿大媒體基金看我國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取自 http://rnd.pts.org.tw/p1/2010/06/Canada%20Media%20Fund.pdf
蔡嘉苓(2012年年3月23日)。〈江志強:電影類型輪流轉 警匪片未必能紅下去〉,《鳳凰網》。取自 http://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2_03/23/13386804_0.shtml
蔡嘉苓(2012年7月18日)。〈回顧香港電影2011:合拍片表現不佳 重拍片票房不好〉,《鳳凰網》。取自 http://qz.fjsen.com/2012-07/18/content_8847983.htm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4: 101-132
鄒念祖(2011年6月23日)。〈2011台灣電影IN起來 魏德聖李烈看好錢景〉,《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blog.roodo.com/twmovie/archives/15905597.html
謝夢遙(2012年6月16日)。〈英皇娛樂北上〉,《財經天下》。取自 http://www.tx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6&id=28
膝關節(2012年11月24日)。〈淺談第49屆金馬獎得獎名單:國片起飛 金馬折翼〉,《Yahoo!奇摩娛樂訊息》。取自 http://tw.omg.yahoo.com/news/%E6%B7%BA%E8%AB%87%E7%AC%AC49%E5%B1%86%E9%87%91%E9%A6%AC%E7%8D%8E%E5%BE%97%E7%8D%8E%E5%90%8D%E5%96%AE-%E5%9C%8B%E7%89%87%E8%B5%B7%E9%A3%9B-%E9%87%91%E9%A6%AC%E6%8A%98%E7%BF%BC-153936955.html
鍾寶賢(2004)。《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
簡旭伶(2011)。《兩岸電視劇合拍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君子(2010年1月13日)。〈安樂正傳 對話“大製片家”江志強〉,《新航標》。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0-01-13/ba2843205.html
魏君子(2011年12月14日)。〈莊澄回首:“後港片時代”之寰亞成長史〉,《新航標》。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2f33e0102durr.html
魏君子(2012年9月3日)。〈對話劉德華談《寒戰》:我不敢放棄香港電影〉,《新浪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2-09-03/22053730589.html
魏君子(2012年)。《華語電影勢力探秘:領袖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玓(2003)。〈大同世界就在眼前?評湯林森的《全球化與文化》〉,《新聞學研究》,77: 221-225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56: 65-91
魏玓(2005)。《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電影工業生存之道︰國際合製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策略的探討與評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3-2412-H-032-002)。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 127-164
魏玓(2010)。〈「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104: 161-194
戴皖文、林彥行(2004年7月)。〈東方數位好萊塢:台灣數位遊戲及3D動畫產業的新國際分工〉,「2004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戴樂為、葉月瑜(2011)。《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臺北:書林。
譚休伊(2012年7月16日)。〈CEPA新措助攻粵市場 港片比“合拍”彈性高〉,《中國新聞網》。取自 http://news.mtime.com/2012/07/17/1492884.html
鄭秉泓(2011)。〈是誰笑掉了電影江湖?〉,《時代評論》。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archive/2011/05/10/679464.html
鄭秉泓(2012)。〈小螢幕、新本土與合拍片:簡評2012台灣電影〉,取自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部落格網頁 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47941884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原書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鄭閔聲(2009)。《從計劃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鄧艷剛(2012年3月28日)。〈回顧合拍片十年 陳可辛:合拍是港片唯一出路〉,《齊魯晚報》。取自 http://ent.people.com.cn/BIG5/14248661.html
邁子(2010年9月26日)。〈合拍片大勢記 寰亞光線探索啟示錄〉,《新航標》。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0-09-27/13523099260.html
羅世宏、尤柔淳、戴莉盈(2011)。《新聞業與影視發展基金》。取自NCC Watch網頁 http://nccwatch.org.tw/files/NCCWATCH%20REPORT%20NO.1%20%E6%96%B0%E8%81%9E%E6%A5%AD%E8%88%87%E5%BD%B1%E8%A6%96%E7%99%BC%E5%B1%95%E5%9F%BA%E9%87%91_0.pdf
羅蓓菁(2011年1月9日)。〈電影登陸搶市場 得簽文化協議〉,《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1010300005,00.html
羅茜(2005年3月31日)。〈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內地是香港電影的大後方〉,《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5-03/31/content_2768483.htm
騰訊娛樂(2012)。〈國產電影若想票房好 需要檔期選得巧〉,《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zt2012/views/33.htm
饒曙光(2011)。〈華語大片與中國電影工業〉,《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6): 60-69
顧卓丹(2012年6月24日)。〈英皇拍多部逾億電影 姜文自導自演片是重頭戲〉,《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joy.eastday.com/e/20120624/u1a6648381.html
蘇詠智(2012年10月3日)。〈挺本土情懷 中南部成國片票房大戶〉,《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blog.roodo.com/twmovie/archives/21082606.html
蘇蘅(2005)。〈傳播全球化研究在台灣〉,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冊)》,頁703-750。臺北:巨流。

英文文獻

A real boost for the German film industry.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ffa.de/content_dfff/dfff_leitfaden.phtml?language=en
Bordwell, D. (2000).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Cambridge,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98). Acts of resistance. New York, NY: New Press.
Boyer, R. & Drache, D. (1996). States against Market─ The limit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Co-production support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e.int/t/dg4/eurimages/Support/SupportCoprod_en.asp
Coproducing in Canada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lefilm.ca/en/coproductions/coproductions/guidelines
Co-production program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reenaustralia.gov.au/coproductions/statistics.aspx
Ethier, Wilfred J. (1998).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Economic Journal, 108, 1149-1161.
Ferguson, M. (1992). The mythology about glob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1) ,69-93.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arding, Harry (1993). The concept of greater China: Themes, variations and reservation. China Quarterly, 1993(136): 660-668.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oskins, C., & McFadyen, S. (1993). Canadian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s and co-ventur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2), 219-236.
Hoskins, C., McFadyen, S., & Finn, A. (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el Anne (2007). The inter/nationalism of French film policy. Modern & Contemporary France, 15(1): 22-36.
José Manuel Moreno Domínguez & David Montero (2009). Europe as a partner: New spaces for audiovisual cooperation between LatinAmerica and the EU.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09(5): 77-98.
Miége, B. (1989). The capit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General.
Missions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nc.fr/web/en/missions
Oman, Charles (1994).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The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OECD Press.
Overview of support programmes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diskfilmogtvfond.com/index.php?sid=4&ptid=3
Ryan, B. (1992).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NY: de Gruyter.
Straubhaar, J. D. (2002). (Re)asserting national televis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gains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of world television. In J. M. Chan & B. T.
McIntyre (Eds.), In Search of Boundari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What we do?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e.int/t/dg4/eurimages/About/default_en.as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9451013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儒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Robert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康育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ang, Yu P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康育萍zh_TW
dc.creator (作者) Kang, Yu P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13 16:48:52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13 16:48: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48: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451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1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451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援引「文化勞動新國際分工」理論(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簡稱NICL),探討中國大陸、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簡稱CEPA)後,中、港合製電影投資、產製、發行、映演分工與勞動變化,對不同生產位置的香港電影工作者,以及香港本地電影產業分別造成哪些影響。最後,回歸台灣電影產業,近年國片復甦,中國大陸、台灣簽屬《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簡稱ECFA),台灣電影登陸不受配額限制,促使兩岸合製興起,本研究將以香港經驗為鑑,試圖分析未來可能的兩岸合製模式,提出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前瞻性觀察,供產、官、學界參考。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references the theory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NICL) to explore how changes in the investment,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labor division, and labor processes of films co-produced by filmmakers in China and Hong Kong have influenced Cantonese filmmakers with various production roles and Hong Kong’s domestic film industry after China and Hong Kong established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Regarding Taiwan’s film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of domestic films has recently resumed. Since China and Taiwan establishe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the number of Taiwanese films distributed in China has been exempt from quota restrictions, stimulating the resurgence of film co-produ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Hong Kong’s experience to analyze potential co-production models for China and Taiwan, and provide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aiwan’s film industry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industries,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5
第三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24
第一節 文化產業全球化─資本、產製、勞動………………24
第二節 全球與本土的辯證─區域化現象……………………………36
第三節 國際合製電影…………………………………………………42
第四節 華語地區合製電影─以中國大陸、香港為例…………………57
第三章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68
第一節 研究問題………………………………………………………68
第二節 研究方法………………………………………………………68
第四章 CEPA後香港電影產業的因應之道與改變……………………………74
第一節 CEPA後香港電影產業因應模式……………………………74
第二節 CEPA後香港政府因應政策…………………………………91
第三節 CEPA後中、港合製電影分工、勞動之改變…………………96
第五章 從CEPA到ECFA─中國大陸、台灣合製電影概況…………………109
第一節 邁向「後海角」時代─台灣電影產業現況……………………109
第二節 共存共榮?ECFA後兩岸合製電影趨勢……………………114
第六章 結論……………………………………………………………………129
第一節 研究結果……………………………………………………129
第二節 展望─從中、港合製電影經驗放眼台灣……………………13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36
參考資料…………………………………………………………………………13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1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勞動新國際分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製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produ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ong Kong film indus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a film indus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 film industryen_US
dc.title (題名) 集體北上-中港合製電影中的文化勞動分工:以CEPA為分界zh_TW
dc.title (題名) Going northward-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 in the movie co-pro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After the implement of CEP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玉(2012年9月6日)。〈數百萬投資全學生班底 延續香港電影香火〉,《香港中國通訊社》。取自 http://www.takungpao.com.hk/society/content/2012-09/06/content_1058937.htm
王怡紅譯(1996)。《思想管理者》。臺北:遠流。(原書 Schiller, H. [1973]. The Mind Managers. Boston, Massachusetts: Beacon Press.)
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原書 Berger, Peter L. & Huntington, Samuel P. [2002]. 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法豔(2012年4月18)。〈左右為難〉,《半島都市報》。取自 http://www.qingdaoculture.com/writer/2011/0418/8256.html
王雅蘭(2012年12月7日)。〈《寒戰》票房長紅 港瘋拍警匪片〉,《世界新聞網》。取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Entertainmentnews/21054252/article-%E3%80%8C%E5%AF%92%E6%88%B0%E3%80%8D%E7%A5%A8%E6%88%BF%E9%95%B7%E7%B4%85-%E6%B8%AF%E7%98%8B%E6%8B%8D%E8%AD%A6%E5%8C%AA%E7%89%87?instance=ent
王鵬(2012年7月11日)。〈業界大腕建言拯救國產片:導演心中應牢記觀眾〉,《京華時報》。取自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07/11/014628967.shtml
中央社(2012年5月29日)。〈賽德克巴萊 登陸滑鐵盧〉,《中央通訊社》。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8%B3%BD%E5%BE%B7%E5%85%8B%E5%B7%B4%E8%90%8A-%E7%99%BB%E9%99%B8%E6%BB%91%E9%90%B5%E7%9B%A7-092440242.html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1)。《電影管理條例》。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3144431120333.html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11)。《2010年統計公報(廣播電影電視部分)》。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c2768f9c-4c4a-4357-8977-aa82700f4308
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11)。《「十一五」時期廣播電視發展狀況》。取自中國大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頁 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e12b2401-37d0-4e46-a761-eaa925ec4622
中國銀幕(2012年10月)。〈秋後算帳:香港名導北征貢獻榜〉,《中國銀幕》,300: 28-59
中新網(2012年10月23日)。〈台灣電影人焦雄屏:台灣可貢獻華語電影新血〉,《中新網》。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210/t20121023_3213727.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2010)。《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取自中華民國經濟部網頁 http://www.ecfa.org.tw/index.aspx
方夷敏(2011年2月14日)。〈《單身男女》3月上映 杜琪峰:我覺得時候到了〉,《南方報》。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yl/ysfy/201102/t20110214_1747746.htm
方便麵(2012年4月5日)。〈港產片翻身 《志明與春嬌》奪冠累計票房超前作〉,《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12/0405/10/7UAQ453E00034OEN.html
文匯報(2010年2月22日)。〈邵氏重回香港影壇 曾志偉願全力挺方姐〉,《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2/22/EN1002220039.htm
文匯報(2011年8月8日)。〈吳思遠:港人內地經營戲院無優勢〉,《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8/08/EN1108080039.htm
文匯報(2012年5月23日)。〈吳思遠促建影城救影業〉,《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3/HK1205230033.htm
文匯報(2012年9月6日)。〈籌劃「香港電影回歸」大計 吳思遠搞合拍雙向為港人增就業〉,《文匯報》。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06/EN1209060002.htm
文匯報(2012年9月20日)。〈吳思遠甬港論壇促拓寬電影題材〉,《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20/AY1209200005.htm
牛萌(2011年4月6日)。〈侯孝賢:我不會刻意和觀眾溝通〉,《新京報》。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104/t20110406_1810951.htm
尹鴻、何美(2009)。〈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7: 31-60
北京新浪網(2011年12月27日)。〈2011年台灣電影總結:翻滾吧!台灣電影〉,《新浪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1-12-27/16323518639.html
北京新浪網(2012年7月29日)。〈電影《大上海》殺青定檔十二月〉,《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09/7278883.html
世界娛樂報導(2010年4月29日)。〈“解禁”湯唯央視露臉 宣告演藝事業全面復甦〉,《世界娛樂報導》。取自 http://ent.icxo.com/htmlnews/2010/04/29/1382544_1.htm
古書綸(2011)。《兩岸電影合製之機會與困境:資金、人才與市場試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若(2006)。〈當東方好萊塢遭遇好萊塢─簡析香港電影工業的經濟文化脈絡及生存發展策略〉,《當代電影》,6: 26-31
田婉婷(2010年7月1日)。〈獨家專訪焦雄屏:期待與大陸有更多的合作〉,《中國電影網》。取自 http://news.mest.cn/201007/0160507_2.html
白瀛(2012年6月15日)。〈中國電影產業持續“井噴式”增長〉,《新華網》。取自 http://www.gmw.cn/media/2012-06/15/content_4358042.htm
列孚(2009)。〈香港電影的中國元素─八十年代中港合拍片漫談〉,家明(編),《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電影》,頁58-76。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列孚(2012年7月19日)。〈當港片與廣東同步公映後〉,《南方都市報》。取自 http://big5.citygf.com/cul/005017/201207/t20120719_3543336.html
行政院新聞局(2004)。《中華民國93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5)。《中華民國94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6)。《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9)。《中華民國98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09)。《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3產業發展旗艦計畫99-103年》。取自行政院文化部網頁 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3834
行政院新聞局(2010)。《中華民國99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行政院新聞局(2010)。《2009影視產業趨勢研究─電視、電影及流行音樂》。取自行政院文化部網頁 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3834
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6月25日)。〈電影配額納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 國片赴大陸可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取自行政院新聞局即時新聞網頁 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行政院新聞局(2011)。《中華民國100年電影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取自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服務網頁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45&CtUnit=812&BaseDSD=7&mp=2
宇文翮(2011年3月28日)。〈合拍片新風向 人才題材全面北上〉,《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special/hepaipianxinfengxiang/
台北電影節官方新聞稿(2012年7月9日)。〈侯孝賢、鈕承澤和林書宇齊聚新電影三實論壇 豆導預約侯孝賢八十歲擔任男主角〉,取自台北電影節網頁 http://tiff2012.pixnet.net/blog/post/34081372-%E3%80%90%E5%AE%98%E6%96%B9%E6%96%B0%E8%81%9E%E7%A8%BF%E3%80%91%E4%BE%AF%E5%AD%9D%E8%B3%A2%E3%80%81%E9%88%95%E6%89%BF%E6%BE%A4%E5%92%8C%E6%9E%97%E6%9B%B8%E5%AE%87%E9%BD%8A%E8%81%9A
台灣立報(2012年7月31日)。〈社論:這才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常態〉,《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9952
李丁讚(1996)。〈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臺灣社會研究》,21: 141-170
李天鐸(2005)。《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紀事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天鐸、梁友瑄(2010年9月19日)。〈台灣電影難圓大陸夢〉,《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betablog.udn.com/Sabrinee/4425935
李友平(2010)。《香港電影影響研究─香港電影的“中國印”與“國際風”》。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尚遠譯(2002)。《帝國》。臺北:商周出版。(原書 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欣(2011年11月24日)。〈林書宇:我沒有北上的野心〉,《華夏經緯網》。取自 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11/11/2671145.html
李金詮(2003)。《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東然(2012年4月13日)。〈彭浩翔:合拍片不一定水土不服 牛人還是能出“牛井”〉,《鳳凰網》。取自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2_04/13/13864348_0.shtml
李春妹、劉仰宇、崔巍(2010)。《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 1-36
李閔超(2012年3月12日)。〈《金陵十三釵》在台票房悽慘 影評惡評如潮 遭批張藝謀最糟糕的一部電影〉,《蕃薯藤新聞網》。取自 http://history.n.yam.com/yam/entertain/201203/20120312064344.html
李麗(2012年3月26日)。〈彭浩翔:合拍片也可以很好玩!〉,《羊城晚報》。取自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2-03/26/content_1354356.htm
吳月華(2007)。〈「赤壁」從合拍片看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進程〉,《電影欣賞》,133: 50-58
吳柏羲(2011)。《與中國市場緊密結合下的香港電影:產業、文本與文化的變遷》。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國禎(2010年7月)。〈解密ECFA早收清單〉,《商業周刊》,1180: 96-107
呂雪慧(2012年5月4日)。〈國片登陸 去年票房23億〉,《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22012050400597,00.html
何毓文(2011)。〈杜琪峰北上淘金記〉,《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special/moviestory003/
余樂(2010年2月19日)。〈《72家租客》票房4326萬港幣 香港春節檔稱冠〉,《廣州日報》。取自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0_02/19/349614_0.shtml
祁勇(2008)。〈淺析中國數字院線的發展現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3): 8-14
林弘杰(2011年2月22日)。〈賽德克巴萊燒7億 台灣最高成本電影〉,《兩岸網》。取自 http://tw.twent.chinayes.com/Content/20110222/kdv2jh5kqk3f4.shtml
林佩華(2000)。〈蔡瀾譚邵氏、嘉禾跨國製作及交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
,《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頁138-143。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林富美(2004)。〈藝人與經紀人派遣勞動關係初探〉,《新聞學研究》,78: 143-186
林錦波(2009)。〈淺談八十年代電影院線的興衰〉,家明(編),《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電影》,頁115-118。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孟犁野(2002)。《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宗珊(2002年10月18日)。〈香港著名影人集體北上〉,《北京娛樂信報》。取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1/2004/05/14/602@159350.htm
周星、趙靜(2007)。〈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共榮共生問題〉,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33-44。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星、趙靜(2008)。〈論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共榮共生〉,《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41: 64-71
南方都市報(2010年3月4日)。〈《72家租客》香港票房超過3000萬港元 內地不吃香〉,《南方都市報》。取自 http://ent.qq.com/a/20100304/000167.htm
俞劍紅、張琦(2008)。〈從北影到中影看中國電影製片30年〉,《電影藝術》,2008(4): 5-11
柴魚(2009年4月17日)。〈合拍片橫行期:地道港片難再來〉,《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163.com/09/0417/11/573L1LF000033A73.html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7年8月31日)。〈畫外音─王晶坐談會全紀錄〉,取自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5%BA%A7%E8%AB%87%E6%9C%83%E8%A8%98%E9%8C%84/%E7%95%AB%E5%A4%96%E9%9F%B3%E2%80%94%E7%8E%8B%E6%99%B6%E5%BA%A7%E8%AB%87%E6%9C%83%E5%85%A8%E7%B4%80%E9%8C%84
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時間巨輪:光影香江百年情》。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影視娛樂網(2006年9月)。〈後CEPA電影迷局反思〉,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1782
香港影視娛樂網(2007年9月)。〈港資國產片《不能說的秘密》及《合約情人》票房走勢〉,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2319
香港影視娛樂網(2011年2月)。〈2010年香港電影在內地小結──港人為100億票房貢獻40%〉,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3790
香港影視娛樂網(2012年7月)。〈杜琪峰、邱禮濤出席「港產片的沒落與重生」座談會〉,取自香港影視娛樂網網頁 http://www.hkfilmart.com/newsread.asp?newsid=4352
重慶商報(2011年7月12日)。〈《無敵福祿壽》將映 曾志偉:想保持港片的原味〉,《重慶商報》。取自 http://ent.hunantv.com/d/x/20110712/945722.html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原書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洪朝輝(2000)。〈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39(8): 73-84
洛楓(2002)。《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
唐榕(2009)。〈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研究〉,《現代傳播》,157: 5-9
唐愛明(2009年4月23日)。〈王晶稱香港電影未來在內地 絕不重拍情慾片〉,《華商網》。取自 http://ent.rednet.cn/c/2009/04/23/1749196.htm
孫紹誼(2009)。〈跨地域性與「無地域空間」: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與商業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7: 61-79
孫麗萍(2008年6月21日)。〈中國電影投資“貧富懸殊”〉,《新華網》。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6/23/content_8424845.htm
馬戎戎(2010年1月27日)。〈“香港電影之父”江志強:他的藝術影院〉,《人民網》。取自 http://fashion.people.com.cn/GB/10854006.html
馬岳琳、白詩瑜(2011年9月)。〈《那些年》票房衝破七千萬!熱血國片,沸騰投資市場〉,《天下雜誌》,479: 68-71
馬巍(2012年3月19日)。〈英皇公布2012排片〉,《綜藝報》。取自 http://www.zongyiweekly.com/content12031922.html
曹磊(2012年9月18日)。〈橙天嘉禾董事長:預計國內電影票房年超過180億〉,《北京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918/7880379.html
朗天(2012年9月29日)。〈香港電影十年機遇,十年教訓〉,《中國南方藝術網》。取自 http://www.zgnfys.com/a/nfrw-33616.shtml
張文燕(2007)。〈“九七”後香港電影產業發展策略〉,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61-68。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帆(2010年7月4日)。〈朱延平:簽ECFA 國片強心劑〉,取自中央廣播電台網頁 http://news.rti.org.tw/index_MailFW.aspx?nid=248828
張亞中、苗繼德(2003)。〈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張亞中(編),《國際關係總論》,頁143-172。臺北:揚智。
張沫(2012年3月19日)。〈彭浩翔談新片:我是志明亦是春嬌〉,《京華時報》。取自http://news.mtime.com/2012/03/19/1484525.html
張琴(2011年4月28日)。〈港片當自強:文雋直指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問題〉,《南都娛樂周刊》。取自 http://ent.cn.yahoo.com/ypen/20110428/334620.html
張燕(2003)。〈香港電影產業:亟待拯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88-94
許世穎(2012年1月29日)。〈國片發威 2011票房突破15億〉,《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01/29/11783-2779484.htm
許樂(2011年6月)。〈碰撞中的策略及症候─談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之現狀〉,「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崔汀(2011年11月16日)。〈港片格局三足鼎立 寰亞電影13年後雄霸香江〉,《搜狐娛樂》。取自 http://yule.sohu.com/20071116/n253293347.shtml
梁良(1997)。〈“台灣因素”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
,《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52-157。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梁良(2004)。〈香港電影政策與電影觀眾〉。取自台灣電影網網頁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767,c139-1.php
梁夢竹(2012年4月27日)。〈愛情片《春嬌與志明》 票房破台幣4.3億〉,《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26/n3575188.htm%E6%84%9B%E6%83%85%E7%89%87%E3%80%8A%E6%98%A5%E5%AC%8C%E8%88%87%E5%BF%97%E6%98%8E%E3%80%8B-%E7%A5%A8%E6%88%BF%E7%A0%B4%E8%87%BA%E5%B9%A34.3%E5%84%84
梁麗娟、陳韜文(1997)。〈海外市場與香港電影發展的關係(1950─199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36-141。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胡克(2000)。〈香港電影對大陸的影響(1980─1996)〉,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編),《香港電影回顧專題:光影繽紛五十年》,頁164-170。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胡譜忠(2011年6月)。〈華語電影語境裡的合拍政策爭議〉,「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常志霄等譯(2001)。《全球化的终结 : 對全球化及其對商業影響的全新激進的分析》。上海:三聯。(原書 Rugman, A. [2000].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A new and radical analysis of globaliz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 London, UK: Random House Business.)
麥若愚(2012年11月26日)。〈台灣電影慘敗金馬獎 完全不令人意外〉,《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blog.udn.com/maijoyu/7074577
苑雲天(2012年1月22日)。〈拉美電影的前世今生〉,《文匯報》。取自 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hui.news365.com.cn/hqsc/201201/t20120122_224264.html
范麗珍(2012年3月8日)。〈票房是如何煉成的?〉,《多芒網》。取自 http://www.zdomo.com/Blog.aspx/SpaceBlogDetail?u=fanlizhen&blogid=94
邱瓊玉(2010年7月4日)。〈朱延平:簽ECFA國片強心劑〉,《聯合報》。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8828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原書 Tomlinson, J. [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2002)。〈香港電影工業中的中國背景:以台灣為對照〉,《中外文學》,376: 87-111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臺北:巨流。(原書 Miller, Toby et al.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UK: British Film Institute.)
黃百鳴(1998)。《新藝城神話》。香港:天地圖書。
黃宗儀(2008)。〈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地理學報》,52: 1-30
黃怡玫(2012年3月16日)。〈跨越海峽《愛 LOVE》的魔力 專訪鈕承澤導演〉,《放映週報》。取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398&period=349
黃奕瀠(2009年8月30日)。〈政治波動30年 兩岸電影交流限制中突破〉,《旺報》。取自 http://blog.roodo.com/wantculture/archives/9870499.html
黃茂昌(2008年12月10日)。〈後《海角七号》年代─台灣電影產業未來必須面對的真相〉,《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flashforward.pixnet.net/blog/post/23776878-%E5%BE%8C%E3%80%8A%E6%B5%B7%E8%A7%92%E4%B8%83%E8%99%9F%E3%80%8B%E5%B9%B4%E4%BB%A3-%E2%80%93%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4%A2%E6%A5%AD%E6%9C%AA%E4%BE%86%E5%BF%85
黃詩凱(2004)。《一九九O年代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2012年3月10日)。〈不再天真的追夢者──陳可辛:每天你會死一些〉,《信報》。取自 http://silenceyellow.wordpress.com/2012/03/10/%E4%B8%8D%E5%86%8D%E5%A4%A9%E7%9C%9F%E7%9A%84%E8%BF%BD%E5%A4%A2%E8%80%85-%E9%99%B3%E5%8F%AF%E8%BE%9B%EF%BC%9A-%E6%AF%8F%E5%A4%A9%E4%BD%A0%E6%9C%83%E6%AD%BB%E4%B8%80%E4%BA%9B/
彭麗君(2010)。《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曾仲堅、馬傑偉(2010)。《影視香港:身分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曾桂香、張博亭(2012年3月13日)。〈要讓兩岸電影工業跨過黑水溝 不讓好萊塢片稱霸全球……鈕承澤的夢/打造華人電影王國〉,《聯合晚報》,A7
傅葆石(2006)。〈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06(4): 64-70
傅葆石(2007)。〈中國全球:1997年後的香港電影〉,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11-22。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湯禎兆(2009)。《香港電影血與骨》。臺北:書林。
楊彬彬(2004年5月14日)。〈黃秋生:沒有了內地,香港電影肯定完蛋!〉,《新京報》。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1/2004/05/14/602@159493.htm
新浪娛樂(2011年3月31日)。〈新調查:《觀音山》開創文藝片票房佳績啟示錄〉,《新浪網》。取自 http://ent.sina.com.cn/m/c/2011-03-31/04333268944.shtml
阿木(2012年8月17日)。〈香港票房綜述(8月16日):《低俗喜劇》蟬聯〉,《新浪網》。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817/7647242.html
賈選凝(2012年10月13日)。〈彭浩翔 追求情感與瘋狂〉,《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0/13/RW1210130001.htm
甄春亮譯(1997)。《全球媒體:全球資本主義的新傳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原書 Ed Herman & McChesney, R.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 UK: Continuum.)
誾耀輝(2006)。〈20世紀80、90年代前香港經濟發展原因再探討〉,《四川文理學院學報》,16(4): 46-48
楊博智(2006)。《全球化下台灣動畫產業的發展與轉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遠嬰(2012)。《北京香港:電影合拍十年回顧》。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趙小青(2007)。〈香港電影淡出,“中國電影”崛起─從電影市場看香港電影的現狀與前景〉,張健勇、宋家玲、劉桂清(編),《香港電影10年》,頁45-5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趙丹丹(2011年11月19日)。〈《十三釵》提價惹惱院線方面:你敢霸道,我就敢拒放〉,《國際在線》。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11/23/108s3446134.htm
趙洋(2011年3月1日)。〈楊冪《孤島驚魂》破7000萬 超強人氣創造票房神話〉,《電影網》。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1/07/21/111s3313739.htm
趙洋(2011年7月21日)。〈《將愛情進行到底》1.7億蟬聯票房冠軍 音樂成最大致勝法寶〉,《電影網》。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03/01/111s3168101.htm
趙洋(2011年11月25日)。〈解讀八大院線鏖戰《金陵十三釵》:結局是雙贏〉,《搜狐娛樂》。取自 http://gb.cri.cn/27564/2011/11/25/111s3450481.htm
趙衛防(2007)。《香港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趙衛防、类成云(2007)。〈現代化與本土化:好萊塢與香港電影的雙向互動─兼論香港電影復興之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 43-47
趙衛防(2011)。〈論香港電影產業中的產業項目流變〉,陳犀禾、聶偉(編),《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頁127-142。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廖佩君譯(2009)。《文化產業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原書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UK: Sage.)
廖慧娟(2012年11月19日)。〈鈕承澤和華誼合作 3年8片〉,《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2111900043.html
鳳凰網(2012年7月3日)。〈上半年103部國產片 85部虧損 最慘賠掉1億 盈利靠運氣〉,《鳳凰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nstar/phoenixtv/20120703/02573530049.html
褚瑞婷(2011年10月6日)。〈台灣電影輔導政策的檢討與建議〉,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post/2/9776
銀都機構(2011)。《銀都六十:1950-2010》。香港:三聯。
郭東益(2005)。《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钇彬(2012年3月31日)。〈中國電影能否絕處逢生〉,《中華工商時報》。取自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20331199078417.html
郭雪瑩(2012年3月20日)。〈TVB後邵逸夫時代 方逸華將重振邵氏電影王國〉,《東方早報》。取自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20330/959517_1.html
郭靖涵(2009年2月19日)。〈內地院線七年之癢〉,《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a/20090219/000428.htm
郭曉華(2010年1月22日)。〈借《72家租客》重振邵氏 曾志偉新官上任規畫多〉,《網易娛樂》。取自 http://ent.daynews.com.cn/gtfy/900941.html
劉品希(2012年11月26日)。〈預算增編 龍應台:振興台灣影視產業〉,取自中央廣播電台網頁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91431&id=6&id2=1
劉佩修(2005年11月)。〈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億萬製片家〉,《商業周刊》,940: 46-48
劉昌德(2011)。〈台灣紀錄片的產製、消費、與勞動:作為公部門的影視外包及其影響〉,《新聞學研究》,107: 47-87
劉欣(2011年4月12日)。〈“單身男女”排片仍第一 票房要過億 影迷上演求婚記〉,《電影網》。取自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1/04/12/4945s3216016.htm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臺北:亞太。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08)。《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
劉嘉(2009年2月17日)。〈08年度中國電影院線10強榜 星美萬達成領頭羊〉,《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a/20090217/000307.htm
劉嘉琦(2009年12月15日)。〈陳可辛:合拍片現在是內地主導〉,《中國電影合拍網》。取自 http://www.cfcc-film.com.cn/news/20090714/865.html
劉輝(2011年6月)。〈CEPA到ECFA─合拍模式能否複製?(梗概)〉,「2011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海。
劉輝(2012年7月)。〈意識形態與商業利益的角逐─中港合拍片論〉,「2012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
葉月瑜(2007)。〈東亞銀幕工業化:全球化、市場化與區域發展〉,《電影欣賞》,133: 6-67
葉月瑜(2010)。〈一個市場化視角的分析:後回歸時期香港電影的產業與內容變化〉,《當代電影》,4: 131-136
葉立斌(2012年12月14日)。〈潮流一窩蜂/無限上綱?愛台灣…國片非看不可?〉,《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12/14/91-2881454_4.htm
葉皓霖(2012年10月9日)。〈黃百鳴天馬娛樂擬上市 網站自爆 詳列董事上市編號〉,《明報》。取自 http://hk.news.yahoo.com/%E9%BB%83%E7%99%BE%E9%B3%B4%E5%A4%A9%E9%A6%AC%E5%A8%9B%E6%A8%82%E6%93%AC%E4%B8%8A%E5%B8%82-%E7%B6%B2%E7%AB%99%E8%87%AA%E7%88%86-%E8%A9%B3%E5%88%97%E8%91%A3%E4%BA%8B%E4%B8%8A%E5%B8%82%E7%B7%A8%E8%99%9F-211346126--finance.html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17: 149-222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
陳旭光(2009)。〈論中國電影大片〉,《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 7-14
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譯(2004)。《全球政治經濟 : 掌握國際經濟秩序》。臺北:桂冠。(原書 Gilpin, Robert. [2001].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陳家樂、朱立(2008)。《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歸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圖書。
陳爽(2011年2月14日)。〈杜琪峰談廣電總局審合拍片:愛情喜劇容易過審〉,《大洋網》。取自 http://news.dayoo.com/ent/201102/14/53922_15236558.htm
陳犀禾(2011)。〈中國當代電影的工業和美學:1978─2008〉,陳犀禾、聶偉(編),《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頁3-1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麗瑛(1997)。〈變色龍─九七前後的香港經濟〉,《經濟前瞻》,51: 34-37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7)。〈香港電影政策往何處去?〉,《傳媒透視》。取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070215_76_121331.html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8)。〈促進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的建議〉,《傳媒透視》。取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081014_76_122014.html
盧非易(2001)。〈歐盟之影視政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三十八屆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取自台灣電影資料庫網頁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1/lwisdominfo.htm?MID=20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的結構分析〉,取自台灣電影資料庫網頁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lwisdominfo.htm?MID=23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閻雲飛(2007年10月31日)。〈暴露場面到脖子為止 刪剪版《色,戒》很乾淨〉,《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7-10/31/content_6976455.htm
蔡欣怡(2010)。〈從加拿大媒體基金看我國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取自 http://rnd.pts.org.tw/p1/2010/06/Canada%20Media%20Fund.pdf
蔡嘉苓(2012年年3月23日)。〈江志強:電影類型輪流轉 警匪片未必能紅下去〉,《鳳凰網》。取自 http://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12_03/23/13386804_0.shtml
蔡嘉苓(2012年7月18日)。〈回顧香港電影2011:合拍片表現不佳 重拍片票房不好〉,《鳳凰網》。取自 http://qz.fjsen.com/2012-07/18/content_8847983.htm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4: 101-132
鄒念祖(2011年6月23日)。〈2011台灣電影IN起來 魏德聖李烈看好錢景〉,《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blog.roodo.com/twmovie/archives/15905597.html
謝夢遙(2012年6月16日)。〈英皇娛樂北上〉,《財經天下》。取自 http://www.tx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6&id=28
膝關節(2012年11月24日)。〈淺談第49屆金馬獎得獎名單:國片起飛 金馬折翼〉,《Yahoo!奇摩娛樂訊息》。取自 http://tw.omg.yahoo.com/news/%E6%B7%BA%E8%AB%87%E7%AC%AC49%E5%B1%86%E9%87%91%E9%A6%AC%E7%8D%8E%E5%BE%97%E7%8D%8E%E5%90%8D%E5%96%AE-%E5%9C%8B%E7%89%87%E8%B5%B7%E9%A3%9B-%E9%87%91%E9%A6%AC%E6%8A%98%E7%BF%BC-153936955.html
鍾寶賢(2004)。《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
簡旭伶(2011)。《兩岸電視劇合拍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君子(2010年1月13日)。〈安樂正傳 對話“大製片家”江志強〉,《新航標》。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0-01-13/ba2843205.html
魏君子(2011年12月14日)。〈莊澄回首:“後港片時代”之寰亞成長史〉,《新航標》。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2f33e0102durr.html
魏君子(2012年9月3日)。〈對話劉德華談《寒戰》:我不敢放棄香港電影〉,《新浪網》。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2-09-03/22053730589.html
魏君子(2012年)。《華語電影勢力探秘:領袖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玓(2003)。〈大同世界就在眼前?評湯林森的《全球化與文化》〉,《新聞學研究》,77: 221-225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56: 65-91
魏玓(2005)。《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電影工業生存之道︰國際合製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策略的探討與評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3-2412-H-032-002)。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 127-164
魏玓(2010)。〈「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104: 161-194
戴皖文、林彥行(2004年7月)。〈東方數位好萊塢:台灣數位遊戲及3D動畫產業的新國際分工〉,「2004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
戴樂為、葉月瑜(2011)。《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臺北:書林。
譚休伊(2012年7月16日)。〈CEPA新措助攻粵市場 港片比“合拍”彈性高〉,《中國新聞網》。取自 http://news.mtime.com/2012/07/17/1492884.html
鄭秉泓(2011)。〈是誰笑掉了電影江湖?〉,《時代評論》。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archive/2011/05/10/679464.html
鄭秉泓(2012)。〈小螢幕、新本土與合拍片:簡評2012台灣電影〉,取自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部落格網頁 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47941884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原書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鄭閔聲(2009)。《從計劃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鄧艷剛(2012年3月28日)。〈回顧合拍片十年 陳可辛:合拍是港片唯一出路〉,《齊魯晚報》。取自 http://ent.people.com.cn/BIG5/14248661.html
邁子(2010年9月26日)。〈合拍片大勢記 寰亞光線探索啟示錄〉,《新航標》。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0-09-27/13523099260.html
羅世宏、尤柔淳、戴莉盈(2011)。《新聞業與影視發展基金》。取自NCC Watch網頁 http://nccwatch.org.tw/files/NCCWATCH%20REPORT%20NO.1%20%E6%96%B0%E8%81%9E%E6%A5%AD%E8%88%87%E5%BD%B1%E8%A6%96%E7%99%BC%E5%B1%95%E5%9F%BA%E9%87%91_0.pdf
羅蓓菁(2011年1月9日)。〈電影登陸搶市場 得簽文化協議〉,《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1010300005,00.html
羅茜(2005年3月31日)。〈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內地是香港電影的大後方〉,《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5-03/31/content_2768483.htm
騰訊娛樂(2012)。〈國產電影若想票房好 需要檔期選得巧〉,《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t.qq.com/zt2012/views/33.htm
饒曙光(2011)。〈華語大片與中國電影工業〉,《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6): 60-69
顧卓丹(2012年6月24日)。〈英皇拍多部逾億電影 姜文自導自演片是重頭戲〉,《騰訊娛樂》。取自 http://enjoy.eastday.com/e/20120624/u1a6648381.html
蘇詠智(2012年10月3日)。〈挺本土情懷 中南部成國片票房大戶〉,《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blog.roodo.com/twmovie/archives/21082606.html
蘇蘅(2005)。〈傳播全球化研究在台灣〉,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冊)》,頁703-750。臺北:巨流。

英文文獻

A real boost for the German film industry.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ffa.de/content_dfff/dfff_leitfaden.phtml?language=en
Bordwell, D. (2000).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Cambridge,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98). Acts of resistance. New York, NY: New Press.
Boyer, R. & Drache, D. (1996). States against Market─ The limit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Co-production support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e.int/t/dg4/eurimages/Support/SupportCoprod_en.asp
Coproducing in Canada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lefilm.ca/en/coproductions/coproductions/guidelines
Co-production program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reenaustralia.gov.au/coproductions/statistics.aspx
Ethier, Wilfred J. (1998).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Economic Journal, 108, 1149-1161.
Ferguson, M. (1992). The mythology about glob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1) ,69-93.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arding, Harry (1993). The concept of greater China: Themes, variations and reservation. China Quarterly, 1993(136): 660-668.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oskins, C., & McFadyen, S. (1993). Canadian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s and co-ventur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2), 219-236.
Hoskins, C., McFadyen, S., & Finn, A. (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el Anne (2007). The inter/nationalism of French film policy. Modern & Contemporary France, 15(1): 22-36.
José Manuel Moreno Domínguez & David Montero (2009). Europe as a partner: New spaces for audiovisual cooperation between LatinAmerica and the EU.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09(5): 77-98.
Miége, B. (1989). The capit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General.
Missions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nc.fr/web/en/missions
Oman, Charles (1994).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The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OECD Press.
Overview of support programmes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diskfilmogtvfond.com/index.php?sid=4&ptid=3
Ryan, B. (1992).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NY: de Gruyter.
Straubhaar, J. D. (2002). (Re)asserting national televis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gains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of world television. In J. M. Chan & B. T.
McIntyre (Eds.), In Search of Boundari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What we do?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e.int/t/dg4/eurimages/About/default_en.asp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