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水滸傳》罵詈研究
The Research of Curse in Water Margin
作者 翁育詩
貢獻者 高桂惠
翁育詩
關鍵詞 水滸傳
罵詈
對話性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52:33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水滸》對話中的罵詈為研究主體,採用文本分析的觀點,針對《水滸》中人物主角的罵詈行為作一系統性的考察。罵詈語作為一般生活的日常用語,標誌個人的身分地位與文化修養,因著不同的地域、時代、性別等,形成特殊的罵文化現象。而罵詈語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是個人或群體用來維護自我主體與個人立場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對話行為進行的當下,雙方的意識形態與價值信念亦同時展開拉扯。本論文第三章「水滸罵詈的類型」聚焦於水滸中不同主體、不同場域的罵詈,以水滸罵詈中數量較多的「市井」、「強人」、「對陣」三種罵詈形式作為討論,經由小傳統文化的視角,透視市井罵詈的特色,在草莽英雄所構成的江湖場,展開兄弟義氣與江湖文化的討論。第四章「水滸罵詈的功能」,從美學藝術、語言形式、內在思想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水滸罵詈的功能。第五章「水滸罵詈的對話性」則從兩軍對陣,看待梁山與官方兩個不同主體,在接近、聚合過程中的矛盾與化解,解讀小傳統與大傳統文化的共融並存。希望能透過對《水滸》罵詈語的梳理,闡析罵詈在《水滸》中的文化意義,與罵詈行為在主題中所產生的對話性意義,俾能對《水滸》的文本研究有更深入的解讀與透析。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經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20年。
朱熹 集註 / 蔣伯潛 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


(二)史

黃永堂 譯注:《國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4年。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班固 撰 / 唐‧嚴師古 注 / 楊家駱 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房喬 撰 / 王雲五 主編:《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日本:東海書局,1968年。

(三)子

孫武 撰 / 周亨祥 譯注:《孫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荀況 撰 / 楊倞 注:《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四)集

賈誼 撰 / 王洲明等 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莊綽 撰 / 蕭魯陽 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羅大經 / 王瑞來 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5年。
施耐庵 撰 / 金聖嘆 批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五)小說

明‧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
明‧羅貫中 撰 / 吳小林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羅貫中 撰:《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2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清‧蒲松齡 撰 / 牟通等人 校注:《聊齋誌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二、專著

(一)小說研究

1.《水滸傳》相關研究

王北固:《水滸傳的組織謀略》,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故份有限公司,1998年。
何心:《水滸研究》,上海:群眾出版社,1993年。
佐竹靖彥:《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竺青選編:《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香坂順一:《水滸詞彙研究(虛詞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馬蹄疾:《水滸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陳洪、孫勇進:《漫話水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討》,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楊子華:《水滸文化新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劉仁聖等:《水滸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2.其他相關小說論著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保淳:《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 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浦安迪 撰 / 沈亨壽 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馬幼垣:《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辜高美:《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學出版社,1981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二)罵詈相關研究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罵人與挨罵〉,《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20
李柄澤:《咒與罵》,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臺南:德華出版社,1977年。

(澳)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 撰 / 嚴韻 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2006年。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巴赫金 撰 / 李兆林、夏忠憲等 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編著:《系統功能語法概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
孫愛玲:《紅樓夢對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原:《陳原語言學論著‧卷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錢中文 主編 / 曉河等 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四)其他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
布爾迪厄(Bourdieu)、華康德(Wacquant) 撰 / 李猛、李康 譯:《實踐與反思:反 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老舍:《老舍文集‧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語堂:《林語堂絕妙小品文》,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茅盾:《林家舖子》,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柯裕棻:《浮生草》,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郭泰:《幽默一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撰 / 朱岑樓 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荷馬 撰 / 羅念生、王煥生 譯:《伊利亞特‧第三卷》,臺北:城邦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魯迅:《魯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年。
趙雨樂:《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蔣和寶、俞家棟 編著:《市井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圍城》,臺北:書林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三、期刊論文

(一)水滸傳相關研究

張向東:〈「從說話看出人來—淺論《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描寫」〉,《荊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95年),頁39-44。
張海燕:〈《水滸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渤海學刊》第1期(1995年),頁142-160。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頁102-128。
許華峰:〈金聖嘆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婦人勾搭武二」段「火盆」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21期(2005年),頁145-160。
李玫瑩:〈《水滸全傳》中的罵詈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頁59-61。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157-18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一)〉,《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二)〉,《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7期(2008年),頁187-220。
田畔:〈水滸國罵大觀〉,《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5月),頁127-129。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人文學報》第47期(2011年9月),頁185-210。

(二)罵詈相關研究

黃德烈:〈《紅樓夢》詈詞描寫的審美價值〉,《學術交流》第2期(1994年),頁111-114。
許利英:〈《鏡花緣》的詈罵語言藝術〉,《修辭學習》第2期(1996),頁26-27。
潘攀:〈《金瓶梅》罵語的藝術功能〉,《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22-27。
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價值重估與自我毒化的自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 (1999年9月),頁155-198。
劉文婷:〈《金瓶梅》中詈語的文化蘊涵與明代市民文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0年4月),頁23-27。
周文:〈談《紅樓夢》詈罵的語言藝術〉,《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頁54-57。
陳家生:《紅樓夢》中的罵〉,《紅樓夢學刊》第3期(2003年),頁164-170。
翁敏華:〈節日罵俗與「罵曲」、「罵戰」〉,《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44。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曹金鐘:〈試論《紅樓夢》中人物對話的功能〉,《北方論叢》第3期(1994),頁74-79。
鮑越:〈眾聲喧嘩的世界─《紅樓夢》小說對話性初探〉,《浙江學刊》第5期(1995年),頁10-115。
張德祿:〈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評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999年),頁43-50。
李治翰:〈《紅樓夢》之人物語言研究—以人物對話的功能為中心〉,《紅樓夢學刊》 第1輯(2001年3月),頁142-160。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頁49-74。
劉福根《古代漢語詈語小史》(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崔海光:〈前景化概念與文學文體分析〉,《巢湖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103-108。

(四)其他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2003年3月),頁99-104。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十一期(2003年),頁93-121。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期,2004年9月,頁2。
陳穎:〈中國古代戰爭經典小說的兵學意義〉,《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23。
張榮華:〈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傳統關係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頁73-82。
白振奎:〈魯迅的英雄品格及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英雄視角〉,《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頁125-131。
李曉玲:〈布迪厄的場域與慣習:一個消費的視角〉第十一卷《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頁26-30。

四、工具書

王筠:《說文句讀》,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政白:《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王鳳陽:《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
白維國 主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法白、劉鏡芙 編著:《水滸語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胡竹安 編著:《水滸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9年。
許慎 撰 /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張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語大辭典編纂處:《漢語大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劉熙 撰 / 清‧畢沅 疏證、王先謙 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03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912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翁育詩zh_TW
dc.creator (作者) 翁育詩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13 16:52: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13 16:52: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52: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791200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12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水滸》對話中的罵詈為研究主體,採用文本分析的觀點,針對《水滸》中人物主角的罵詈行為作一系統性的考察。罵詈語作為一般生活的日常用語,標誌個人的身分地位與文化修養,因著不同的地域、時代、性別等,形成特殊的罵文化現象。而罵詈語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是個人或群體用來維護自我主體與個人立場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對話行為進行的當下,雙方的意識形態與價值信念亦同時展開拉扯。本論文第三章「水滸罵詈的類型」聚焦於水滸中不同主體、不同場域的罵詈,以水滸罵詈中數量較多的「市井」、「強人」、「對陣」三種罵詈形式作為討論,經由小傳統文化的視角,透視市井罵詈的特色,在草莽英雄所構成的江湖場,展開兄弟義氣與江湖文化的討論。第四章「水滸罵詈的功能」,從美學藝術、語言形式、內在思想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水滸罵詈的功能。第五章「水滸罵詈的對話性」則從兩軍對陣,看待梁山與官方兩個不同主體,在接近、聚合過程中的矛盾與化解,解讀小傳統與大傳統文化的共融並存。希望能透過對《水滸》罵詈語的梳理,闡析罵詈在《水滸》中的文化意義,與罵詈行為在主題中所產生的對話性意義,俾能對《水滸》的文本研究有更深入的解讀與透析。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水滸傳》罵詈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水滸》研究述評…………………………………………3
二、《水滸》語言研究述評……………………………………7
三、罵詈研究述評………………………………………………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一、研究方法…………………………………………………11
二、研究範圍…………………………………………………15

第二章 罵詈話語構成分析
第一節 「罵」、「詈」的定義與構成
一、「罵」、「詈」字源探索……………………………18
二、「罵」、「詈」意義之別……………………………19

第二節 罵詈語之內在價值與語用分析
一、罵詈語的發展與文化價值……………………………25
二、罵詈語的美學價值……………………………………30
三、罵詈語的語用價值……………………………………35

第三章 水滸罵詈的類型
第一節 市井社會的罵詈
一、俚俗的市井圖像………………………………………43
二、市井中的芸芸眾生……………………………………45

第二節 強人世界的罵詈
一、江湖:強人的所在……………………………………52
二、江湖中的群我關係……………………………………56

第三節 兩軍交戰的罵陣
一、罵陣:兩軍對峙的心理戰術…………………………63
二、對戰:敵我交鋒的一觸即發…………………………65

第四章 水滸罵詈的功能
第一節 刻劃鮮明的角色人物
一、透視人物的深層心理…………………………………69
二、創造英雄的庶民形象…………………………………71
三、同而不同處有辨………………………………………73

第二節 表現世俗化的審美趣味
一、市井俗語的運用………………………………………76
二、民間視角的取向………………………………………77

第三節 兄弟情誼的展演
一、歃血聚義、生死與共…………………………………81
二、同氣相求、義氣相通…………………………………83


第五章 水滸罵詈的對話性
第一節 江湖與廟堂文化的動態聚合
一、江湖與廟堂文化的對立………………………………89
二、江湖與廟堂文化的交融………………………………96

第二節 士與庶的價值並存
一、庶民精神的勃發……………………………………102
二、國 / 家價值的排列次序…………………………103
三、君本位的無上忠誠…………………………………103



第六章 結論
一、罵詈語對《水滸》人物的塑造…………………………………107
二、《水滸》中罵詈文化的呈現……………………………………107
三、《水滸》罵詈對話性的呈現……………………………………108
四、反思與展望………………………………………………………109

附錄………………………………………………………………………………110

參考書目…………………………………………………………………………12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91200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水滸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罵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話性zh_TW
dc.title (題名) 《水滸傳》罵詈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Curse in Water Margi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經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20年。
朱熹 集註 / 蔣伯潛 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


(二)史

黃永堂 譯注:《國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4年。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班固 撰 / 唐‧嚴師古 注 / 楊家駱 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房喬 撰 / 王雲五 主編:《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日本:東海書局,1968年。

(三)子

孫武 撰 / 周亨祥 譯注:《孫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荀況 撰 / 楊倞 注:《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四)集

賈誼 撰 / 王洲明等 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莊綽 撰 / 蕭魯陽 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羅大經 / 王瑞來 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5年。
施耐庵 撰 / 金聖嘆 批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五)小說

明‧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
明‧羅貫中 撰 / 吳小林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羅貫中 撰:《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2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清‧蒲松齡 撰 / 牟通等人 校注:《聊齋誌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二、專著

(一)小說研究

1.《水滸傳》相關研究

王北固:《水滸傳的組織謀略》,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故份有限公司,1998年。
何心:《水滸研究》,上海:群眾出版社,1993年。
佐竹靖彥:《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竺青選編:《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香坂順一:《水滸詞彙研究(虛詞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馬蹄疾:《水滸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陳洪、孫勇進:《漫話水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討》,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楊子華:《水滸文化新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劉仁聖等:《水滸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2.其他相關小說論著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保淳:《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 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浦安迪 撰 / 沈亨壽 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馬幼垣:《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辜高美:《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學出版社,1981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二)罵詈相關研究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罵人與挨罵〉,《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20
李柄澤:《咒與罵》,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臺南:德華出版社,1977年。

(澳)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 撰 / 嚴韻 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2006年。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巴赫金 撰 / 李兆林、夏忠憲等 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編著:《系統功能語法概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
孫愛玲:《紅樓夢對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原:《陳原語言學論著‧卷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錢中文 主編 / 曉河等 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四)其他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
布爾迪厄(Bourdieu)、華康德(Wacquant) 撰 / 李猛、李康 譯:《實踐與反思:反 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老舍:《老舍文集‧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語堂:《林語堂絕妙小品文》,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茅盾:《林家舖子》,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柯裕棻:《浮生草》,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郭泰:《幽默一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撰 / 朱岑樓 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荷馬 撰 / 羅念生、王煥生 譯:《伊利亞特‧第三卷》,臺北:城邦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魯迅:《魯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年。
趙雨樂:《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蔣和寶、俞家棟 編著:《市井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圍城》,臺北:書林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三、期刊論文

(一)水滸傳相關研究

張向東:〈「從說話看出人來—淺論《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描寫」〉,《荊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95年),頁39-44。
張海燕:〈《水滸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渤海學刊》第1期(1995年),頁142-160。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頁102-128。
許華峰:〈金聖嘆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婦人勾搭武二」段「火盆」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21期(2005年),頁145-160。
李玫瑩:〈《水滸全傳》中的罵詈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頁59-61。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157-18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一)〉,《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二)〉,《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7期(2008年),頁187-220。
田畔:〈水滸國罵大觀〉,《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5月),頁127-129。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人文學報》第47期(2011年9月),頁185-210。

(二)罵詈相關研究

黃德烈:〈《紅樓夢》詈詞描寫的審美價值〉,《學術交流》第2期(1994年),頁111-114。
許利英:〈《鏡花緣》的詈罵語言藝術〉,《修辭學習》第2期(1996),頁26-27。
潘攀:〈《金瓶梅》罵語的藝術功能〉,《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22-27。
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價值重估與自我毒化的自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 (1999年9月),頁155-198。
劉文婷:〈《金瓶梅》中詈語的文化蘊涵與明代市民文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0年4月),頁23-27。
周文:〈談《紅樓夢》詈罵的語言藝術〉,《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頁54-57。
陳家生:《紅樓夢》中的罵〉,《紅樓夢學刊》第3期(2003年),頁164-170。
翁敏華:〈節日罵俗與「罵曲」、「罵戰」〉,《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44。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曹金鐘:〈試論《紅樓夢》中人物對話的功能〉,《北方論叢》第3期(1994),頁74-79。
鮑越:〈眾聲喧嘩的世界─《紅樓夢》小說對話性初探〉,《浙江學刊》第5期(1995年),頁10-115。
張德祿:〈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評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999年),頁43-50。
李治翰:〈《紅樓夢》之人物語言研究—以人物對話的功能為中心〉,《紅樓夢學刊》 第1輯(2001年3月),頁142-160。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頁49-74。
劉福根《古代漢語詈語小史》(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崔海光:〈前景化概念與文學文體分析〉,《巢湖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103-108。

(四)其他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2003年3月),頁99-104。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十一期(2003年),頁93-121。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期,2004年9月,頁2。
陳穎:〈中國古代戰爭經典小說的兵學意義〉,《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23。
張榮華:〈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傳統關係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頁73-82。
白振奎:〈魯迅的英雄品格及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英雄視角〉,《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頁125-131。
李曉玲:〈布迪厄的場域與慣習:一個消費的視角〉第十一卷《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頁26-30。

四、工具書

王筠:《說文句讀》,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政白:《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王鳳陽:《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
白維國 主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法白、劉鏡芙 編著:《水滸語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胡竹安 編著:《水滸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9年。
許慎 撰 /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張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語大辭典編纂處:《漢語大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劉熙 撰 / 清‧畢沅 疏證、王先謙 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