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非營利組織在政府長照政策網絡中角色之研究
The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long-term care Policy Network
作者 陳予康
貢獻者 蕭武桐
陳予康
關鍵詞 政策網絡
長期照護
非營利組織
政府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56:44 (UTC+8)
摘要   自從1993年開始台灣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之老化標準,開始邁入老化國家之林,發展長期照護政策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政府也開始陸續推出相關計畫,但在發展初期,政府的長照政策無法滿足所有民眾的需求,再加上看到非營利組織所做出的成績,漸漸開始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現今多元化的社會中,社會福利的輸送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是由政策網絡中各方的參與者共同合作執行的,其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幾乎展現相當強的影響力。因此,不論是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及功能都產生了變化,使得雙方在政策網絡中的互動及協力合作程度,影響到政策規劃與執行的成敗。
  本文以政策網絡之觀點,分析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在長期照護政策網絡中之互動、角色、資源狀況,並得出網絡內參與成員因環境與政策上的限制,參與者是有限的,在資源上互相依賴,目前資源上最缺乏的是人力及經費,人力的解決問題有建教合作、增加訓練場次、強化服務員專業形象、設立完整升遷制度等。互動的產生主要是基於資源的互賴,互動上的困難有本位主義、費用核銷問題、目標認知上的差異、承辦人異動率過高、財務補助與人力比例問題,為解決互動上的困難,通常是由第一線工作人員互相溝通,若溝通無效,再交由更高層來協商,層級會逐漸往上提升,但當問題過大甚至會影響整個長照服務的執行,則非營利組織會先將意見彙集至聯盟性組織,直接向中央主管部會進行政策倡導。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仕圖(2004)。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3,25-44。
王修曉(譯)(2003)。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原著)。台北:五南。
王振軒、董瑞國(2006)。公辦民營體系建構及非營利組織於體系中角色之政策分 析。政策研究學報,6,235-266。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二版)。台北:巨流。
江明修(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內部與外部環境—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 非營利組織遊說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416-H-004026-E21),未出版。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梅高文(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4。
江明修、陳定銘(2000)。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之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李台京、吳秀月(2005)。新竹市政府與老人福利團體2001-2004互動關係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2,75-94。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33,157-199。
李佳純(2009)。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Irving Seidman原著)。台北:五南。
沈時碩(201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模式之研究:以「新店溪水上安全議題」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11,139-187。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顧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子強(2007)。政府與社會福利性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建構之研究-以家扶中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
林辰穎(2000)。地方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政策執行上的互動關係---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華(2003)。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淑馨(2006)。日本地方政府的非營利組織政策:以三重縣與神奈川縣為例。公共行政學報,21,39-72。
林淑馨(2012)。日本地方政府促進非營利組織協力之理想與現實。政治科學論叢,51,91-128。
林鼎棋(2009)。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營造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姚泰山(2003)。社會化治理下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策略∼以慈濟基金會「921希望工程」為檢証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芬苓(2007)。國家與市場之外:地方政府中福利混合經濟之實踐。國家與社會,2,83-126。
陳秋萍(2008)。非營利組織在政策網絡中角色功能之研究-以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燕禎(2005)。社會資源VS國家權力:台北仁濟院的歷史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95-138。
郭奇典(2011)。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資源整合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書榕(2010)。從購買服務契約探討公、私部門的互動關係:以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文傑(2009)。非營利組織是地方政府的夥伴或敵人?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66-91頁)。台北:智勝。
張文綺(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與非營利組織協力推動課後照顧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Uwe Flick 原著)。台北:韋伯。
張榮華(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原住民學童教育網絡治理策略分析:「博幼基金會閱讀角落方案」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馮俊傑(2004)。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淑芬(2010)。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行銷城市永續環境:以愛-地球博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8,52-77。
黃新福(2008)。從資源依賴理論觀點論公設財團法人的治理困境。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編),探索公共行政真義:吳定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2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黃慶讚(2000)。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間之互動關係。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292-312頁)。台北:巨流。
馮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02-39頁)。台北:巨流。
楊志誠(2001)。談判藝術理論與實務。台北:大中國圖書。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台北:商鼎數位。
蔡長流(2009)。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移民署嘉義市服務站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欣怡(2008)。公私部門間互動關係之治理觀點分析—以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銀丹(2011)。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曉菁(2008)。我國老人福利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間的協力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蕭秀中(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者承接公部門福利服務業務互動歷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魏大統(2003)。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協力創造就業之初步分析─以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道明(200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乃沂、黃東益、陳敦源、羅 晉(2007)數位治理的實踐-「國家政策網路智庫」初評與前瞻。研考雙月刊,31(3),P71-80。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定位。社區發展季刊,80,P79-87。
嚴秀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美玲(2010)。國科會補助科學志工團隊計畫之機制檢視: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電子化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2012)。全國性人民團體數,2012年3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6.xls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2)。台北市90年至100年人民團體統計表,2012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dosw.taipei.gov.tw/dn.asp?uid=20732
吳淑瓊(2011)。我國居家服務政策發展與省思,2012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oldpeople.org.tw/ImgOldPeopleOrg/20111213112219.pdf。
吳玉琴(2011)。台灣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之回顧與展望,2012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oldpeople.org.tw/ImgOldPeopleOrg/20111213111906.pdf。

英文書目
Anheier, H., and L. M. Salamon.(2006).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W. W. Powell(2nd,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89-11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Ansell,C.(2006).Network Institutionalism. In R.A.W. Rhodes&Sarah A. Binder&Bert A. Rockman(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pp.75-9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Atkinson,M. M.&Coleman,W. D.(1989).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es: Sectoral Policy Network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1),47-67.
Cawson,A.(1986).Corporat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Clemens, Elisabeth S.(1993). Organizational Repertorie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Women Group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Poli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8(4),755-798.
Coleman, James.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s120.
Dennis R. Young(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9(1),149-172.
Eschenfelder, B. E. (2010) Using community based assessments to strengthen nonprofit-government collaboration and service delivery.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32(4),405-446.
Esping-Anderso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Foley, Michael, and Bob Edwards.(1996). The Paradox of Civil Society. Journal of Democracy,7(3),38-52.
Freeman,J.L.(1965).The Policy Process. New York:Doubleday.
Friedman, L. J. and M. D. McGarvie(Eds.). (2003). Charity, Philanthropy, 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Hansmann, Henry.(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89,835-901.
Heclo,H.(1978).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 King(Ed.),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pp87-124).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Heclo,H.,&Wildavsky,A.(1974).The Private Government of Public Money. London:Macmillan.
Jordan,A.G.(1990).Sub-government,policy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2(3),319-338.
Koppenjan,F.M.Joop,&Klijn,E.H.(2004).Managing Uncertainties in Networks(1st Ed.).New York:Cromwell.
Kramer, Ralph.(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W. W. Powell(1st,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240-25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Kuhnle, S., & P. Selle (Eds.). (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Vermont: Ashgate.
Mandell,Myrna P.(2001).Getting results through collaboration:networks and network structures for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1st Ed.).Westport:Quorum Books.
Mark Considine(2005).Making Public Policy. London: Polity.
McConnell, A.(1966).Private Power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McFarland,A.(1987).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7,129-147.
Najam, 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10(4), 375-396.
Peters,G.(1986).American Public Policy.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tnam, Robert. 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Rhodes,R.A.W.(1981).Control and Power i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Farnborough: Gower.
Rhodes,R.A.W.(1985).Power-dependence,policy communities and intergovernmental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 Bulletin,49,4-29.
Rhodes,R.A.W.&D. Marsh(Eds.).(1992).Policy Ney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Rhodes,R.A.W.(1997).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Richardson,J.J.&Jordan,A.G.(1979).Governing under Pressure:The Policy Process in a Post-Parlimentary Democracy.Oxford: Martin Robertson.
Ripley,R.,&Franklin,G.(1981).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Homewood,Il:Dorsey.
Salamon(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alamon, L. M. and Helmut Anheier.(1998).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Voluntas,9(3),213-248.
Schmitter,P.(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36,85-131.
Silverman, R. M. (2009). Nonprofit percep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 affordable hou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Markets and Analysis,2(3), 253-262.
Skocpol, Theda.(1999). How America Became Civic. In Skocpol, Theda. and Morris P. Fiorina (Eds.), Civic Engagement in American Democracy(pp.27-77).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Smith, S. and K. A. Gronbjerg.(2006).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2nd,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221-24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mith, S. R.(2002). Social Service. In Lester M. Salamon(Ed.), The Stat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pp.149-186). Washington,D.C.: Brooking Institution.
Smith, S. R. and M. Lipsky.(1993). Nonprofits for Hire: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Age of Contracting.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Tarrow, Sidney.(1994).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Collective Action and Mass Politics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Wilks,S.&Wright,M.(1987).Conclusion: comparing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s: states,sectors,and networks. In S.Wilks&M.Wright(Eds.),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y Relations.Oxford:Clarendon.
Woolcock, Michael&Deepa Narayan.(2000).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5(2),225-24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8256028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6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蕭武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予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予康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13 16:56: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13 16:56: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13 16:56: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25602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90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5602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從1993年開始台灣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之老化標準,開始邁入老化國家之林,發展長期照護政策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政府也開始陸續推出相關計畫,但在發展初期,政府的長照政策無法滿足所有民眾的需求,再加上看到非營利組織所做出的成績,漸漸開始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現今多元化的社會中,社會福利的輸送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是由政策網絡中各方的參與者共同合作執行的,其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幾乎展現相當強的影響力。因此,不論是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及功能都產生了變化,使得雙方在政策網絡中的互動及協力合作程度,影響到政策規劃與執行的成敗。
  本文以政策網絡之觀點,分析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在長期照護政策網絡中之互動、角色、資源狀況,並得出網絡內參與成員因環境與政策上的限制,參與者是有限的,在資源上互相依賴,目前資源上最缺乏的是人力及經費,人力的解決問題有建教合作、增加訓練場次、強化服務員專業形象、設立完整升遷制度等。互動的產生主要是基於資源的互賴,互動上的困難有本位主義、費用核銷問題、目標認知上的差異、承辦人異動率過高、財務補助與人力比例問題,為解決互動上的困難,通常是由第一線工作人員互相溝通,若溝通無效,再交由更高層來協商,層級會逐漸往上提升,但當問題過大甚至會影響整個長照服務的執行,則非營利組織會先將意見彙集至聯盟性組織,直接向中央主管部會進行政策倡導。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6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8
第五節 重要名詞…………………………………………………………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14
第一節 政策網絡之發展背景……………………………………………14
第二節 政策網絡的種類…………………………………………………19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30
第四節 長期照護發展歷程………………………………………………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56
第二節 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57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內容…………………………………………………59
第四節 研究倫理…………………………………………………………62

第四章 長期照護政策網絡之調查分析……………………………………64
第一節 長照網絡中之參與成員…………………………………………64
第二節 長照資源…………………………………………………………71
第三節 網絡內之互動與角色之扮演……………………………………80
第四節 綜合分析…………………………………………………………92
第五章 結論…………………………………………………………………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96
第二節 政策建議…………………………………………………………10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03
附錄一…………………………………………………………………………105
參考文獻……………………………………………………………10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602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網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長期照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府zh_TW
dc.title (題名) 非營利組織在政府長照政策網絡中角色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long-term care Policy Network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仕圖(2004)。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3,25-44。
王修曉(譯)(2003)。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原著)。台北:五南。
王振軒、董瑞國(2006)。公辦民營體系建構及非營利組織於體系中角色之政策分 析。政策研究學報,6,235-266。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二版)。台北:巨流。
江明修(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內部與外部環境—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 非營利組織遊說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416-H-004026-E21),未出版。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梅高文(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4。
江明修、陳定銘(2000)。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之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李台京、吳秀月(2005)。新竹市政府與老人福利團體2001-2004互動關係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2,75-94。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33,157-199。
李佳純(2009)。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Irving Seidman原著)。台北:五南。
沈時碩(201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模式之研究:以「新店溪水上安全議題」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11,139-187。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顧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子強(2007)。政府與社會福利性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建構之研究-以家扶中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
林辰穎(2000)。地方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政策執行上的互動關係---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華(2003)。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淑馨(2006)。日本地方政府的非營利組織政策:以三重縣與神奈川縣為例。公共行政學報,21,39-72。
林淑馨(2012)。日本地方政府促進非營利組織協力之理想與現實。政治科學論叢,51,91-128。
林鼎棋(2009)。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營造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姚泰山(2003)。社會化治理下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策略∼以慈濟基金會「921希望工程」為檢証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芬苓(2007)。國家與市場之外:地方政府中福利混合經濟之實踐。國家與社會,2,83-126。
陳秋萍(2008)。非營利組織在政策網絡中角色功能之研究-以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燕禎(2005)。社會資源VS國家權力:台北仁濟院的歷史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95-138。
郭奇典(2011)。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資源整合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書榕(2010)。從購買服務契約探討公、私部門的互動關係:以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文傑(2009)。非營利組織是地方政府的夥伴或敵人?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66-91頁)。台北:智勝。
張文綺(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與非營利組織協力推動課後照顧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Uwe Flick 原著)。台北:韋伯。
張榮華(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原住民學童教育網絡治理策略分析:「博幼基金會閱讀角落方案」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馮俊傑(2004)。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淑芬(2010)。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行銷城市永續環境:以愛-地球博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8,52-77。
黃新福(2008)。從資源依賴理論觀點論公設財團法人的治理困境。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編),探索公共行政真義:吳定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2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黃慶讚(2000)。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間之互動關係。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292-312頁)。台北:巨流。
馮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02-39頁)。台北:巨流。
楊志誠(2001)。談判藝術理論與實務。台北:大中國圖書。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台北:商鼎數位。
蔡長流(2009)。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移民署嘉義市服務站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欣怡(2008)。公私部門間互動關係之治理觀點分析—以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銀丹(2011)。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曉菁(2008)。我國老人福利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間的協力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蕭秀中(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者承接公部門福利服務業務互動歷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魏大統(2003)。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協力創造就業之初步分析─以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道明(200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乃沂、黃東益、陳敦源、羅 晉(2007)數位治理的實踐-「國家政策網路智庫」初評與前瞻。研考雙月刊,31(3),P71-80。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定位。社區發展季刊,80,P79-87。
嚴秀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美玲(2010)。國科會補助科學志工團隊計畫之機制檢視: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電子化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2012)。全國性人民團體數,2012年3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6.xls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2)。台北市90年至100年人民團體統計表,2012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dosw.taipei.gov.tw/dn.asp?uid=20732
吳淑瓊(2011)。我國居家服務政策發展與省思,2012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oldpeople.org.tw/ImgOldPeopleOrg/20111213112219.pdf。
吳玉琴(2011)。台灣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之回顧與展望,2012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oldpeople.org.tw/ImgOldPeopleOrg/20111213111906.pdf。

英文書目
Anheier, H., and L. M. Salamon.(2006).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W. W. Powell(2nd,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89-11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Ansell,C.(2006).Network Institutionalism. In R.A.W. Rhodes&Sarah A. Binder&Bert A. Rockman(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pp.75-9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Atkinson,M. M.&Coleman,W. D.(1989).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es: Sectoral Policy Network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1),47-67.
Cawson,A.(1986).Corporat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Clemens, Elisabeth S.(1993). Organizational Repertorie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Women Group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Poli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8(4),755-798.
Coleman, James.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s120.
Dennis R. Young(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9(1),149-172.
Eschenfelder, B. E. (2010) Using community based assessments to strengthen nonprofit-government collaboration and service delivery.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32(4),405-446.
Esping-Anderso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Foley, Michael, and Bob Edwards.(1996). The Paradox of Civil Society. Journal of Democracy,7(3),38-52.
Freeman,J.L.(1965).The Policy Process. New York:Doubleday.
Friedman, L. J. and M. D. McGarvie(Eds.). (2003). Charity, Philanthropy, 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Hansmann, Henry.(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89,835-901.
Heclo,H.(1978).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 King(Ed.),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pp87-124).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Heclo,H.,&Wildavsky,A.(1974).The Private Government of Public Money. London:Macmillan.
Jordan,A.G.(1990).Sub-government,policy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2(3),319-338.
Koppenjan,F.M.Joop,&Klijn,E.H.(2004).Managing Uncertainties in Networks(1st Ed.).New York:Cromwell.
Kramer, Ralph.(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W. W. Powell(1st,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240-25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Kuhnle, S., & P. Selle (Eds.). (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Vermont: Ashgate.
Mandell,Myrna P.(2001).Getting results through collaboration:networks and network structures for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1st Ed.).Westport:Quorum Books.
Mark Considine(2005).Making Public Policy. London: Polity.
McConnell, A.(1966).Private Power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McFarland,A.(1987).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7,129-147.
Najam, 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10(4), 375-396.
Peters,G.(1986).American Public Policy.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tnam, Robert. 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Rhodes,R.A.W.(1981).Control and Power i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Farnborough: Gower.
Rhodes,R.A.W.(1985).Power-dependence,policy communities and intergovernmental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 Bulletin,49,4-29.
Rhodes,R.A.W.&D. Marsh(Eds.).(1992).Policy Ney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Rhodes,R.A.W.(1997).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Richardson,J.J.&Jordan,A.G.(1979).Governing under Pressure:The Policy Process in a Post-Parlimentary Democracy.Oxford: Martin Robertson.
Ripley,R.,&Franklin,G.(1981).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Homewood,Il:Dorsey.
Salamon(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alamon, L. M. and Helmut Anheier.(1998).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Voluntas,9(3),213-248.
Schmitter,P.(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36,85-131.
Silverman, R. M. (2009). Nonprofit percep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 affordable hou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Markets and Analysis,2(3), 253-262.
Skocpol, Theda.(1999). How America Became Civic. In Skocpol, Theda. and Morris P. Fiorina (Eds.), Civic Engagement in American Democracy(pp.27-77).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Smith, S. and K. A. Gronbjerg.(2006).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2nd,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pp. 221-24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mith, S. R.(2002). Social Service. In Lester M. Salamon(Ed.), The Stat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pp.149-186). Washington,D.C.: Brooking Institution.
Smith, S. R. and M. Lipsky.(1993). Nonprofits for Hire: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Age of Contracting.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Tarrow, Sidney.(1994).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Collective Action and Mass Politics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Wilks,S.&Wright,M.(1987).Conclusion: comparing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s: states,sectors,and networks. In S.Wilks&M.Wright(Eds.),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y Relations.Oxford:Clarendon.
Woolcock, Michael&Deepa Narayan.(2000).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5(2),225-24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