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A meta-analysis of the thes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
作者 賈樂平
Gea, Leh Pyng
貢獻者 林邦傑
賈樂平
Gea, Leh Pyng
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
學業成就
後設分析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4-Feb-2013 09:43:53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地區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方法係採用Hedges與Olkin (1985)後設分析法。研究者蒐集27篇相關學位論文,進行資料篩選、編碼、登錄,再以電腦程式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V2.0)執行分析,分別以族群、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等不同變項,探討其對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並經同質性檢驗後,最後再探討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可能的潛在調節變項。
本研究所蒐集的27篇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學位論文,經後設分析發現如下:
(一) 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
(二) 出版年代、學科領域、學生年級與研究地區,均為族群變項影響學業成就差異的顯著調節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供參考。
Utilizing the meta-analysis technique of Hedges and Olkin(1985),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7 quantitative empirical studies from 2004 to 2011. Afer analyzing all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es gathered, this study recor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eparately ,used computer software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for meta-analysis proceeding, and further make comparsions between the assigned group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 In comparsion with the magnitude of ethnic and gender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reaching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 level, the variabl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erves as a more positive factor, up to between medium and large levels ; 2. The distinctive influences of ethnic differences do exist in th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while the periods of the theses, the subjects, the research areas, and students’ grades were found as the significant moderators.
Eventu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workers and future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加註 ﹡者為本研究後設分析之文獻)
于若蓉、朱敬一(1998)。臺大「惠我良多」?--論各大學畢業生初出校門
的表現。經濟論文叢刊,26(1),65-89。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天佑(1999)。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 師大書苑。
王天佑(2001)。臺灣原漢族群社會流動之差異與變遷。社會文化學報,13,39-70。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社會文
化學報,14,101-130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曾伊彥、廖翊君(2006)。
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妙如(2004) 。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王贊淵(2008)。知識管理成功關鍵因素之彙總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內政部社會司(2006)。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實施計畫。2011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moi.gov.tw/dsa/
中國時報(2004年7月26日)。族群和諧不容退化 族群平等必須追求。2011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朱敬先(1997)。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學生輔導,97,74-83。
車達(2004)。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民寧(2006a)。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民寧(2006b)。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麗樺、劉景寬、陳九五、王興耀、吳玉欣、游勝宏 (2004)。中風後憂鬱與大腦損傷位置相關性之整合分析。高雄醫學科學雜誌 ,20,372-380。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文益(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李玉文(2006)。二崙鄉新移民女性之低年級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坤崇(1996)。學習適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坤隆(2003)。外籍配偶下一代,教育堪憂。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 //ec.chinatimes.com/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春旺(1984)。複分析研究法導論。臺北商專學報,88-111。
李茂能(1998)。統計顯著性考驗的再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103-115。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24。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新鄉(1995)。國小教師的專業工作知覺自我概念、學校認同與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9,15-50。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185-230。
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41。
呂玫真(2008)。東南亞籍新臺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家庭閱讀環境與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緯山(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臺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汪淑芬、吳素柔(2006)。臺灣防暴聯盟: 十對外籍配偶家庭近八對受暴。 2012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
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世華、黃寶園(1998)。柯氏性格量表效度概化之統合分析。師大學報,43(2),21-42。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
報,4,167-22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巨流。
*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
林忠仁、賴金河(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林佩蓉(2008)。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 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國章(2006)。大同社會理想融入臺灣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理論與實踐。2010年9月21日,取自http://sun.yatsen.gov.tw/learn/951229/PDF/02.pdf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57,31-41。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 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38。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林新發(1996)。兩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國北師院學報,9,85-110。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吳明清、吳毓瑩、蔡敏玲、張煌熙、詹婷姬、林旦聖、林偉人(1996)。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狀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政達、吳盈瑩(2011)。後設分析方法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軟體應用與報表解析。教育研究月刊,206,105-111。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俊憲、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 614 , 2-8 。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06)。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習與國中生能力分組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113-153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教育家長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冠仲(2011)。雲林縣口湖鄉國小學童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相關性之研究-以社會、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柯乃文(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柯青秀(2007)。新臺灣之子數學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體積」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柯淑慧 (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胡夢鯨(1994)。臺灣地區城鄉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比較。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5(1),89-116。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靜芬(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馬信行(2007)。後設分析之方法論問題之探討。量化研究學刊,1(1),
175-187。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17。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鈴雅(2009) 。從母親國籍、學業成就及性別差異探討臺灣國小二年級學童
之敘述性寫作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秦夢群、吳勁甫、濮世緯(2007)。校長轉型、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後設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0(4),27-55。
*高嘉鴻(2005)。屏東縣三族群之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讀寫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市。
翁慧雯(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5,217-226。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玥(2009)。金門縣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學習成就探究─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芝仙(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怡秀(2005)。特殊教育教師對專業團隊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靖(2004)。臺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集:人文與社會科學,13(3),416-434。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9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振新(2007)。影響臺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原漢學童差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羿婷(2008)。新臺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語言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新移民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倫(2007)。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國小中年級學童在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曉琴(2008)。馬祖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口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粘惠如(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臺中縣海線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丁熒(2000)。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因應方式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3,415-445。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財物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誌,17,77-119。
郭生玉(197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曾婉宜(2007)。國內問題本位學習與學科本位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請叫我--。2010年9月27日,取自http:// jmes.tnc.edu.tw/~amy/life2/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4)。不要叫我外籍新娘。2010年10月2日,取自http://jmes.tnc. edu.tw/~amy/life2/reader3.htm
*莊文連(2009)。宜蘭縣外籍配偶子女與原漢學童之國語文學力測驗成績差異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筱玉(2000)。專科入學新生英文字彙學習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255-283。
彭少麟、鄭鳳英(1999)。Meta分析:綜述中的ㄧ次大革命。生態學雜誌,18(6), 65-70。
*彭佳伶(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森明(1999)。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對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 2(4), 21-38。
彭瓊慧(2002)。我國資優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28。
葉玉珠、吳靜吉(1992)。中小學生批判思考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79-100。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 -178。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連祺(1998)。國內有關學校效能研究之後設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265-296。
黃信誠(200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集刊,16,383-486。
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連廷嘉(2005)。臺灣青少年生涯團體諮商效果之整合 分析研究。商輔導學報,12,71 -100。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寶園(1998)。柯氏性格量表效度概化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寶園(1998)。概述統合分析。國教輔導,37,25-46。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63 -294。
教育部(2008)。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EDU_WEB
教育部(2012)。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100學年度)。2012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 /EDU_WEB/Web/STATISTICS/
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教育部電子報(2004)。外籍配偶之稱謂。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EDU_WEB
教育部電子報(2006)。新移民女性之正名。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 www.edu.tw /EDU_WEB
新北市教育局(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子女教育報告,2011年9月13日,取自http: //tedl.ntpc..edu.tw /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115-122。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9)。新移民新教育。臺北市:麗文文化。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明慧(2005)。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臺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及實例。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彩秀(1995)。生活壓力之概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33-157。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4)。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
資料文摘,38(1),113-134。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臺中市:滄海。
張嘉育、黃政傑(2007)。臺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多元文化
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20。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麗雲(2010)。性教育教學效果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79-99。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配偶」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楊艾俐(2003)。臺灣之子: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張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瑩(1994)。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楊瑩(1998)。當前臺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3,125-
147。
楊瑩(1999)。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理論與政策,13,15-40。
楊肅棟(1997)。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爲例。
東臺灣研究,2,197 -216。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311-325。
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陳木金、楊順南(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之整合分析。
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鄧悅玲(201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鄒佳芬(2007)。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齊力(譯)(1999)。Rosenthal,R.(1991)著。社會研究的分析程序。臺北市:弘智。
潘文忠(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廖遠光、許宛琪(2010)。以創意思考教學提升學生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99,23-31.
蔡明富(1998)。 資優教育研究─後設分析取向。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紀念專刊(頁175-192)。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學大學,新竹市。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蔡龍興(2008)。影響外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家庭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鴻琦(2007)。臺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鄭佳霖(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情形研究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
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
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劉芳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彥君、藍玉玲、劉志如、周育如(2008)。認知行爲團體治療對憂鬱症狀緩解
之成效:近十年之統合分析。中華心理學刊,50(4),383 -402。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興漢、黃春枝(1991)。輔導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健全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報, 63,69-99。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
盧秀芳 (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
75 -83。
賴淑婷(2007)。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 -231。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嘉義縣。
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惠民(2007)。雲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進昌(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進昌(2011)。國內教育學門系統性文獻評閱策略及後設分析發展現況與建議。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2) ,1-24。
謝進昌(2011)。國內後設分析應用研究發展之概況。教育研究月刊,212,77-84。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儲慧平 (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華泰。
*蕭羽倩(2009)。新移民子女與本地生學業成就差異及其對教育輔導政策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蕭吟常(2007)。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彩琴(2005)。臺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重發(2004)。臺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鍾燕宜(1986)。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11-429。
顏秀朱(2007)。外籍配偶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簡茂發、楊銀興(1988) 。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5,85-102。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brami, P. C., & Bernard, R. M. (2006). Research on distance education:
In defense of field experiments. Distance Education, 27(1), 5-26.
Allport, G. W. (1937). Attitude. In C.A. 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798-844).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Bassani, C. (2006). A test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outside of the American context: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youths’ math scores in Canad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380-403.
Borenstein, M.,Hedges, L. V.,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 R.(2005).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Version 2). Englewood, NJ:Biostat.
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 R. (2009) .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Ltd.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oper, H. M. (1984).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verly Hills, CA:Sage.
Cooper, H. M. (2010).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a step-by-step
approach (4th) . Thousand Oaks, CA: Sage.
Englund, M., Luckner, A., Whaley, G., & Egeland, B. (2004). Children`s
achievement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expectations, and quality of assist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723-730.
Field, A. P. (2001).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ions: A Monte Carlo
comparison of fixed- and random-effects methods. Psychological Methods,
6(2), 161-180.
Glass, G. V.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er, 5, 3-8.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 Sage.
Glass, G. V. (2006). Meta-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synthe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J. I. Green, G. Camilli, & P. B. Elmore (Eds.), Handbook of comple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on research (pp. 427-437). Mahwah,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dges, L. V., & Olkin, I. (1983). Regression models in research synthesis.
American Statistician, 37, 137-140.
Hedges, L. V., & Olkin, 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iggins, J. P., Thompson, S. G., Deeks, J. J., & Altman, D. G. (2003). 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7(7414), 557-560.
Hughes, J. N., Gleason, K. A., & Zhang, D. (2005).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competence in academically at-risk
minority and majority first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5,303-320.
Hunter,J. E., Schmidt, F. L., & Jackson G. B.(1982). Meta-analysis:Cumulating
findings acros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Jackson, G. B.(1980). Methods for integrative review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438-460.
Johnson, B. T., Mullen, B., & Salas, E. (1995). Comparison of three major
meta-analytic approach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1), 94-106.
Johnson, B. (1989). DSTAT:Software for the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Kobal, D., & Musek, J. (2001).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lovenia and Fr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887-899.
Kulik, J. A., Kulik, C. C., & Bangert-Drowns, R. L. (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 59-74.
Ladd, G., & Dinella, L. (2009).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early school
engagement:Predictive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trajectories from first to eighth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1), 190-206.
Laidra, K., Pullmann, H., & Allik, J. (2007).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elementary to secondary schoo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441-451.
Lee, V. E., Zuze, T. L., & Ross, K. N. (2005).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14 Sub
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Links with 6th graders` reading achievement.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1, 207-246.
Light, R. J., & Pillemer, D. B.(1982). Numbers and narrative: Combining
their strengths in research review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2,31-60.
Lipsey, M. W., & Wilson, D. B. (2001). Practical meta-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Bride, B. A., Schoppe-Sullivan, S. J., & Ho, M. H.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thers` school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pplie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6, 201-216.
Newmann, F. M., Wehlage, G. G., & Lamborn, S. D. (1992). The significant
sourc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F. M. Newmann (Ed.),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 (pp. 11-39).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aley, R. K., Frisco, M. L., & Wildsmith, E. (2005). Maternal cohabitation and educational succes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8(2), 144-164.
Rodriguez, C. (2009). The impac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expectations and the choice of learning strateg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case of business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8(5), 523-539.
Rosenthal, R. (1976). 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s: A follow-up.
In R. Rosenthal (Ed.), Experimental effect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pp. 440-471). New York: Irvington.
Rosenthal, R.(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Rev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yabov, I., & Hook, J. V. (2007). School segreg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Hispanic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6, 767-788.
Sirin, S. R. (2005).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3), 417-453.
Scott, J. (2004).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5(4), 565-589.
Teacherman, J. D.(1996).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548-557.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llms, J. D., & Somers, M. A.(2001). Family, classroom, and school effects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Latin America.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2(4), 409-445.
Wong, R. S. 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1), 1-2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8911011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邦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賈樂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Gea, Leh Py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賈樂平zh_TW
dc.creator (作者) Gea, Leh Py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Feb-2013 09:43:53 (UTC+8)-
dc.date.available 4-Feb-2013 09:43: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Feb-2013 09:43: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11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93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1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地區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方法係採用Hedges與Olkin (1985)後設分析法。研究者蒐集27篇相關學位論文,進行資料篩選、編碼、登錄,再以電腦程式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V2.0)執行分析,分別以族群、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等不同變項,探討其對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並經同質性檢驗後,最後再探討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可能的潛在調節變項。
本研究所蒐集的27篇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學位論文,經後設分析發現如下:
(一) 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
(二) 出版年代、學科領域、學生年級與研究地區,均為族群變項影響學業成就差異的顯著調節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供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Utilizing the meta-analysis technique of Hedges and Olkin(1985),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7 quantitative empirical studies from 2004 to 2011. Afer analyzing all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es gathered, this study recor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eparately ,used computer software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for meta-analysis proceeding, and further make comparsions between the assigned group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 In comparsion with the magnitude of ethnic and gender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reaching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 level, the variabl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erves as a more positive factor, up to between medium and large levels ; 2. The distinctive influences of ethnic differences do exist in th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while the periods of the theses, the subjects, the research areas, and students’ grades were found as the significant moderators.
Eventu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workers and future studie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標準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新住民意涵與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 15
第二節 學業成就意涵與相關理論………………………………………… 23
第三節 後設分析法…………………………………………………………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過程…………………………………………………………… 59
第二節 實施步驟……………………………………………………………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國內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實證研究之分析…………… 81
第二節 不同族群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88
第三節 不同調節變項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96
第四節 不同性別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105
第五節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110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7
一、中文部分(※為後設分析之文獻)………………………………………… 127
二、英文部分……………………………………………………………………… 139
附錄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登錄表 ……………………………. 14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1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業成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後設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A meta-analysis of the thes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加註 ﹡者為本研究後設分析之文獻)
于若蓉、朱敬一(1998)。臺大「惠我良多」?--論各大學畢業生初出校門
的表現。經濟論文叢刊,26(1),65-89。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天佑(1999)。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 師大書苑。
王天佑(2001)。臺灣原漢族群社會流動之差異與變遷。社會文化學報,13,39-70。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社會文
化學報,14,101-130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曾伊彥、廖翊君(2006)。
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妙如(2004) 。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王贊淵(2008)。知識管理成功關鍵因素之彙總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內政部社會司(2006)。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實施計畫。2011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moi.gov.tw/dsa/
中國時報(2004年7月26日)。族群和諧不容退化 族群平等必須追求。2011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朱敬先(1997)。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學生輔導,97,74-83。
車達(2004)。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民寧(2006a)。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民寧(2006b)。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麗樺、劉景寬、陳九五、王興耀、吳玉欣、游勝宏 (2004)。中風後憂鬱與大腦損傷位置相關性之整合分析。高雄醫學科學雜誌 ,20,372-380。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文益(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李玉文(2006)。二崙鄉新移民女性之低年級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坤崇(1996)。學習適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坤隆(2003)。外籍配偶下一代,教育堪憂。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 //ec.chinatimes.com/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春旺(1984)。複分析研究法導論。臺北商專學報,88-111。
李茂能(1998)。統計顯著性考驗的再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103-115。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24。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新鄉(1995)。國小教師的專業工作知覺自我概念、學校認同與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9,15-50。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185-230。
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41。
呂玫真(2008)。東南亞籍新臺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家庭閱讀環境與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緯山(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臺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汪淑芬、吳素柔(2006)。臺灣防暴聯盟: 十對外籍配偶家庭近八對受暴。 2012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
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世華、黃寶園(1998)。柯氏性格量表效度概化之統合分析。師大學報,43(2),21-42。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
報,4,167-22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巨流。
*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
林忠仁、賴金河(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林佩蓉(2008)。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 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國章(2006)。大同社會理想融入臺灣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理論與實踐。2010年9月21日,取自http://sun.yatsen.gov.tw/learn/951229/PDF/02.pdf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57,31-41。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 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38。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林新發(1996)。兩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國北師院學報,9,85-110。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吳明清、吳毓瑩、蔡敏玲、張煌熙、詹婷姬、林旦聖、林偉人(1996)。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狀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政達、吳盈瑩(2011)。後設分析方法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軟體應用與報表解析。教育研究月刊,206,105-111。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俊憲、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 614 , 2-8 。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06)。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習與國中生能力分組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113-153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教育家長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冠仲(2011)。雲林縣口湖鄉國小學童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相關性之研究-以社會、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柯乃文(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柯青秀(2007)。新臺灣之子數學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體積」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柯淑慧 (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胡夢鯨(1994)。臺灣地區城鄉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比較。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5(1),89-116。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靜芬(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馬信行(2007)。後設分析之方法論問題之探討。量化研究學刊,1(1),
175-187。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17。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鈴雅(2009) 。從母親國籍、學業成就及性別差異探討臺灣國小二年級學童
之敘述性寫作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秦夢群、吳勁甫、濮世緯(2007)。校長轉型、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後設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0(4),27-55。
*高嘉鴻(2005)。屏東縣三族群之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讀寫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市。
翁慧雯(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5,217-226。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玥(2009)。金門縣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學習成就探究─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芝仙(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怡秀(2005)。特殊教育教師對專業團隊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靖(2004)。臺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集:人文與社會科學,13(3),416-434。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9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振新(2007)。影響臺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原漢學童差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羿婷(2008)。新臺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語言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新移民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倫(2007)。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國小中年級學童在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曉琴(2008)。馬祖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口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粘惠如(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臺中縣海線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丁熒(2000)。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因應方式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3,415-445。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財物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誌,17,77-119。
郭生玉(197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曾婉宜(2007)。國內問題本位學習與學科本位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請叫我--。2010年9月27日,取自http:// jmes.tnc.edu.tw/~amy/life2/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4)。不要叫我外籍新娘。2010年10月2日,取自http://jmes.tnc. edu.tw/~amy/life2/reader3.htm
*莊文連(2009)。宜蘭縣外籍配偶子女與原漢學童之國語文學力測驗成績差異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筱玉(2000)。專科入學新生英文字彙學習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255-283。
彭少麟、鄭鳳英(1999)。Meta分析:綜述中的ㄧ次大革命。生態學雜誌,18(6), 65-70。
*彭佳伶(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森明(1999)。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對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 2(4), 21-38。
彭瓊慧(2002)。我國資優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28。
葉玉珠、吳靜吉(1992)。中小學生批判思考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79-100。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 -178。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連祺(1998)。國內有關學校效能研究之後設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265-296。
黃信誠(200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集刊,16,383-486。
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連廷嘉(2005)。臺灣青少年生涯團體諮商效果之整合 分析研究。商輔導學報,12,71 -100。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寶園(1998)。柯氏性格量表效度概化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寶園(1998)。概述統合分析。國教輔導,37,25-46。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63 -294。
教育部(2008)。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EDU_WEB
教育部(2012)。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100學年度)。2012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 /EDU_WEB/Web/STATISTICS/
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教育部電子報(2004)。外籍配偶之稱謂。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www.edu.tw /EDU_WEB
教育部電子報(2006)。新移民女性之正名。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 // www.edu.tw /EDU_WEB
新北市教育局(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子女教育報告,2011年9月13日,取自http: //tedl.ntpc..edu.tw /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115-122。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9)。新移民新教育。臺北市:麗文文化。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明慧(2005)。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臺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及實例。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彩秀(1995)。生活壓力之概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33-157。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4)。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
資料文摘,38(1),113-134。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臺中市:滄海。
張嘉育、黃政傑(2007)。臺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多元文化
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20。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麗雲(2010)。性教育教學效果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79-99。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配偶」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楊艾俐(2003)。臺灣之子: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張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瑩(1994)。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楊瑩(1998)。當前臺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3,125-
147。
楊瑩(1999)。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理論與政策,13,15-40。
楊肅棟(1997)。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爲例。
東臺灣研究,2,197 -216。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311-325。
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陳木金、楊順南(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之整合分析。
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鄧悅玲(201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鄒佳芬(2007)。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齊力(譯)(1999)。Rosenthal,R.(1991)著。社會研究的分析程序。臺北市:弘智。
潘文忠(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廖遠光、許宛琪(2010)。以創意思考教學提升學生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99,23-31.
蔡明富(1998)。 資優教育研究─後設分析取向。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紀念專刊(頁175-192)。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學大學,新竹市。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蔡龍興(2008)。影響外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家庭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鴻琦(2007)。臺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鄭佳霖(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情形研究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
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
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劉芳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彥君、藍玉玲、劉志如、周育如(2008)。認知行爲團體治療對憂鬱症狀緩解
之成效:近十年之統合分析。中華心理學刊,50(4),383 -402。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興漢、黃春枝(1991)。輔導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健全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報, 63,69-99。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
盧秀芳 (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
75 -83。
賴淑婷(2007)。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 -231。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嘉義縣。
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惠民(2007)。雲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進昌(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進昌(2011)。國內教育學門系統性文獻評閱策略及後設分析發展現況與建議。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2) ,1-24。
謝進昌(2011)。國內後設分析應用研究發展之概況。教育研究月刊,212,77-84。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儲慧平 (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華泰。
*蕭羽倩(2009)。新移民子女與本地生學業成就差異及其對教育輔導政策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蕭吟常(2007)。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彩琴(2005)。臺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重發(2004)。臺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鍾燕宜(1986)。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11-429。
顏秀朱(2007)。外籍配偶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簡茂發、楊銀興(1988) 。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5,85-102。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brami, P. C., & Bernard, R. M. (2006). Research on distance education:
In defense of field experiments. Distance Education, 27(1), 5-26.
Allport, G. W. (1937). Attitude. In C.A. 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798-844).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Bassani, C. (2006). A test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outside of the American context: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youths’ math scores in Canad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380-403.
Borenstein, M.,Hedges, L. V.,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 R.(2005).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Version 2). Englewood, NJ:Biostat.
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 R. (2009) .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Ltd.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oper, H. M. (1984).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verly Hills, CA:Sage.
Cooper, H. M. (2010).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a step-by-step
approach (4th) . Thousand Oaks, CA: Sage.
Englund, M., Luckner, A., Whaley, G., & Egeland, B. (2004). Children`s
achievement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expectations, and quality of assist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723-730.
Field, A. P. (2001).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ions: A Monte Carlo
comparison of fixed- and random-effects methods. Psychological Methods,
6(2), 161-180.
Glass, G. V.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er, 5, 3-8.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 Sage.
Glass, G. V. (2006). Meta-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synthe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J. I. Green, G. Camilli, & P. B. Elmore (Eds.), Handbook of comple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on research (pp. 427-437). Mahwah,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dges, L. V., & Olkin, I. (1983). Regression models in research synthesis.
American Statistician, 37, 137-140.
Hedges, L. V., & Olkin, 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iggins, J. P., Thompson, S. G., Deeks, J. J., & Altman, D. G. (2003). 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7(7414), 557-560.
Hughes, J. N., Gleason, K. A., & Zhang, D. (2005).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competence in academically at-risk
minority and majority first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5,303-320.
Hunter,J. E., Schmidt, F. L., & Jackson G. B.(1982). Meta-analysis:Cumulating
findings acros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Jackson, G. B.(1980). Methods for integrative review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438-460.
Johnson, B. T., Mullen, B., & Salas, E. (1995). Comparison of three major
meta-analytic approach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1), 94-106.
Johnson, B. (1989). DSTAT:Software for the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Kobal, D., & Musek, J. (2001).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lovenia and Fr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887-899.
Kulik, J. A., Kulik, C. C., & Bangert-Drowns, R. L. (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 59-74.
Ladd, G., & Dinella, L. (2009).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early school
engagement:Predictive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trajectories from first to eighth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1), 190-206.
Laidra, K., Pullmann, H., & Allik, J. (2007).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elementary to secondary schoo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441-451.
Lee, V. E., Zuze, T. L., & Ross, K. N. (2005).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14 Sub
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Links with 6th graders` reading achievement.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1, 207-246.
Light, R. J., & Pillemer, D. B.(1982). Numbers and narrative: Combining
their strengths in research review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2,31-60.
Lipsey, M. W., & Wilson, D. B. (2001). Practical meta-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Bride, B. A., Schoppe-Sullivan, S. J., & Ho, M. H.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thers` school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pplie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6, 201-216.
Newmann, F. M., Wehlage, G. G., & Lamborn, S. D. (1992). The significant
sourc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F. M. Newmann (Ed.),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 (pp. 11-39).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aley, R. K., Frisco, M. L., & Wildsmith, E. (2005). Maternal cohabitation and educational succes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8(2), 144-164.
Rodriguez, C. (2009). The impac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expectations and the choice of learning strateg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case of business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8(5), 523-539.
Rosenthal, R. (1976). 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s: A follow-up.
In R. Rosenthal (Ed.), Experimental effect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pp. 440-471). New York: Irvington.
Rosenthal, R.(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Rev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yabov, I., & Hook, J. V. (2007). School segreg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Hispanic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6, 767-788.
Sirin, S. R. (2005).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3), 417-453.
Scott, J. (2004).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5(4), 565-589.
Teacherman, J. D.(1996).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548-557.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llms, J. D., & Somers, M. A.(2001). Family, classroom, and school effects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Latin America.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2(4), 409-445.
Wong, R. S. 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1), 1-2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