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
The Issue of Witness Examination in Civil Procedure
作者 湯惟揚
貢獻者 姜世明
湯惟揚
關鍵詞 證人訊問
證人
證言
交互詰問
嚴格證明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Mar-2013 09:26:07 (UTC+8)
摘要 關於證人訊問制度之研究,我國刑事訴訟法學者極為重視,多年來已累積相當豐碩之研究成果,相較之下,相關文獻資料於我國民事程序法學界,則相對較為缺乏。然而,無論是在刑事或民事訴訟實務上,「證人」都是極為重要的證據方法,調查所得證詞往往能夠左右審判結果,故研究者以為,此一議題於民事程序法學領域,亦應予以關切。基此,本論文不惜野人獻曝,嘗試透過數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此一議題,並提出個人拙見,以求拋磚引玉,提供國內實務運作時之參考,並充當國內學者研究時之標靶,為相關學術研究之發展貢獻一份心力。而本論文之內容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茲分述如下:
     
      首先,係先就「證人」之基本概念進行說明,包括證人之意義、資格、義務與權利,最後再針對幾個和證人相類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與釐清,以確認本論文之研究對象與範圍。
     
      其次,再以證人之「證言」作為研究課題,除了介紹證言之基本概念,包括針對證言之意義、特徵、要素、證據能力與證據力等問題進行探討外,
     更重要的是要以「實驗分析」之方式,針對證言可信度之高低進行分析和檢討,進而推導出「證人訊問制度」對於防止法院作成錯誤判決,具有高度重要性之結論。
     
      末者,則是要正式針對「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進行探討,包括試圖從四個面向(合法聽審權之保障、發現真實之要求、訴訟經濟之要求以及武器平等原則等) 探討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法理基礎及其相關問題;並且針對美國、德國及日本各具有不同特色之外國立法例,進行比較分析。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前面各章節之研究所得檢視我國民事訴訟法之證人訊問制度,找出可能之缺失與隱憂,並進行改革方向之初探。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方法………………………………………………………3
     第一項 研究問題……………………………………………………………………3
     第二項 研究方法……………………………………………………………………4
     第一款 文獻分析……………………………………………………………………4
     第二款 比較法研究…………………………………………………………………4
     第三款 實務運作現況分析…………………………………………………………6
     第四款 實驗分析……………………………………………………………………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6
     第一項 研究範圍……………………………………………………………………7
     第二項 研究限制……………………………………………………………………7
     第五節 論文主要架構………………………………………………………………8
     第六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證人之基本概念…………………………………………………………11
     第一節 證人之意義………………………………………………………………11
     第二節 證人之資格……………………………………………………………12
     第一項 美國法之規定………………………………………………………13
     第二項 德國法之規定………………………………………………………17
     第三項 我國法之規定………………………………………………………19
     第四項 本文評析……………………………………………………………20
     第一款 證人資格限制之寬嚴選擇………………………………………20
     第二款 當事人之證人資格………………………………………………21
     第三節 證人之義務與權利……………………………………………………27
     第一項 證人之義務…………………………………………………………27
     第一款 證人之到場義務…………………………………………………28
     第二款 證人之陳述義務…………………………………………………30
     第三款 證人之宣誓(或具結)義務………………………………………30
     第四款 證人之制裁………………………………………………………34
     第二項 證人之權利…………………………………………………………37
     第一款 費用請求權………………………………………………………37
     第二款 拒絕證言權………………………………………………………38
     第四節 證人與其他類似概念之釐清…………………………………………43
     第一項 鑑定人………………………………………………………………44
     第二項 鑑定證人……………………………………………………………47
     第三項 專家證人……………………………………………………………48
     第四項 小結…………………………………………………………………50
     
     第三章 證人之證言及其可信度檢驗……………………………………………51
     第一節 證言之基本概念…………………………………………………………51
     第一項 證言之意義…………………………………………………………51
     第二項 證言之特徵…………………………………………………………51
     第三項 證言之要素…………………………………………………………52
     第一款 知覺………………………………………………………………53
     第二款 記憶………………………………………………………………54
     第三款 陳述………………………………………………………………55
     第四項 證言與證人訊問制度之關係………………………………………56
     第二節 證言之可信度…………………………………………………………57
     第一項 概念釐清 ─ 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據力…………………………57
     第一款 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57
     第一目 嚴格證明之意義………………………………………………58
     第二目 嚴格證明於民事訴訟程序之適用……………………………59
     第三目 嚴格證明與證據能力…………………………………………59
     第四目 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63
     第二款 證言之證據力……………………………………………………63
     第一目 證言證據力之概念……………………………………………63
     第二目 證言證據力之爭執方式─「彈劾」制度……………………65
     第二項 證言可信度(證據力)之高低………………………………………72
     第三節 證言可信度之檢驗 ─ 目擊證人實驗………………………………73
     第一項 目擊證人之證言……………………………………………………73
     第二項 目擊證人實驗………………………………………………………74
     第一款 實驗目的…………………………………………………………………74
     第二款 實驗設備及器材…………………………………………………………74
     第一目 攝錄影器材……………………………………………………74
     第二目 實驗問卷………………………………………………………75
     第三款 實驗步驟及方法…………………………………………………75
     第一目 概說……………………………………………………………75
     第二目 實驗問卷主要內容……………………………………………76
     第四款 實驗結果與問題…………………………………………………79
     第五款 實驗檢討…………………………………………………………88
     第三項 結論…………………………………………………………………90
     
     第四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92
     第一節 證人訊問概說……………………………………………………………92
     第一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意義………………………………92
     第二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目的………………………………93
     第二節 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法理基礎及其相關問題……………94
     第一項 合法聽審權…………………………………………………………94
     第一款 概說………………………………………………………………94
     第一目 合法聽審權之意義與重要性…………………………………94
     第二目 合法聽審權之內涵……………………………………………95
     第三目 合法聽審權於民事訴訟證人訊問程序之作用……………104
     第二款 對證人之發問權………………………………………………105
     第一目 發問權之依據………………………………………………105
     第二目 證人到場接受發問 ─ 兼論證人書狀陳述制度…………107
     第三目 發問權保障之漏洞?─論傳聞證據於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之可利用性……121
     第四目 發問之方式…………………………………………………132
     第五目 違反之效果…………………………………………………132
     第二項 發現真實之要求……………………………………………………135
     第一款 概說………………………………………………………………135
     第二款 以發現真實作為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指導原則……136
     第三項 訴訟經濟之要求……………………………………………………136
     第一款 概說………………………………………………………………136
     第二款 由訴訟經濟之觀點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模式之採擇……137
     第四項 武器平等原則………………………………………………………137
     第一款 概說………………………………………………………………137
     第一目 形式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目 實質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款 以武器平等原則檢視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設計…………140
     
     第五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詰問)制度於比較法上之觀察………………141
     第一節 美國之交互詰問(cross examination)制度……………………141
     第一項 內涵………………………………………………………………141
     第一款 美國聯邦證據法之規範………………………………………142
     第二款 運作模式………………………………………………………143
     第一目 交互詰問之順序……………………………………………143
     第二目 交互詰問之進行方式………………………………………146
     第三目 交互詰問之範圍……………………………………………146
     第四目 法官於交互詰問中之角色…………………………………148
     第三款 小結─一種「競賽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49
     第二項 發展背景…………………………………………………………15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52
     第一款 正面評價………………………………………………………152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52
     第二目 提高當事人對於判決結果之接受度………………………153
     第三目 當事人個人尊嚴之維護……………………………………153
     第四目 維持法官之中立性…………………………………………154
     第二款 負面評價…………………………………………………154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54
     第二目 欠缺效率……………………………………………………155
     第二節 德國之證人訊問制度………………………………………………156
     第一項 內涵………………………………………………………………156
     第一款 德國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56
     第二款 運作模式………………………………………………………157
     第一目 由法官主導之證人訊問模式………………………………158
     第二目 「始末連續陳述」之進行方式……………………………158
     第三目 當事人之發問權……………………………………………159
     第三款 小結─一種「會議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6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61
     第三項 制度評價…………………………………………………………164
     第一款 正面評價………………………………………………………164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64
     第二目 高度之效率…………………………………………………165
     第三目 維護訴訟上之實質平等……………………………………166
     第二款 負面評價………………………………………………………167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67
     第二目 法官之中立性易受到質疑…………………………………167
     第三節 日本之交互詰問制度………………………………………………168
     第一項 內涵………………………………………………………………168
     第一款 法律規範及運作模式…………………………………………168
     第一目 詰問之順序…………………………………………………168
     第二目 詰問之範圍與內容限制……………………………………169
     第三目 法官於詰問程序中之角色…………………………………170
     第二款 小結─一種「折衷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7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7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72
     第四節 各國立法例之比較分析……………………………………………172
     第一項 美國模式與德國模式之比較分析─以前揭四項基礎法理作為基準172
     第一款 合法聽審權……………………………………………………173
     第二款 發現真實之要求………………………………………………175
     第三款 訴訟經濟之要求………………………………………………176
     第四款 武器平等原則…………………………………………………176
     第五款 小結……………………………………………………………178
     第二項 日本立法例對於我國之啟示……………………………………181
     
     第六章 我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觀察與檢討……………………………183
     第一節 現行制度…………………………………………………………………183
     第一項 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83
     第二項 運作模式…………………………………………………………………184
     第一款 我國制度之定性─美國模式還是德國模式?…………………………184
     第二款 我國規範之特殊性………………………………………………………185
     第一目 關於當事人發問權之規範………………………………………………185
     第二目 針對「不當發問」之規範………………………………………………186
     第三目 小結─一種「帶有交互詰問色彩的法官主導模式」………………187
     第三款 「訊問」與「發問」程序之區別………………………………………188
     第三項 實務運作現況之觀察……………………………………………………189
     第一款 一般模式…………………………………………………………………189
     第二款 特殊模式…………………………………………………………………190
     第二節 現行制度之評價與檢討…………………………………………………192
     第一項 我國制度之優點…………………………………………………………192
     第一款 符合訴訟經濟之要求……………………………………………………192
     第二款 當事人之發問權受到充分保障…………………………………………192
     第二項 我國制度之缺失與隱憂…………………………………………………193
     第一款 欠缺「活絡性」…………………………………………………………193
     第二款 欠缺「平等溝通之會議氣氛」…………………………………………193
     第三款 我國現行制度之隱憂─證人書狀陳述制度之擴大使用………………195
     第三節 改革方向初探 …………………………………………………………196
     第一項 可能方向1─改變制度模式之選擇……………………………………196
     第二項 可能方向2─於現行制度模式下進行調整……………………………202
     第一款 改革筆錄之製作方式……………………………………………………202
     第二款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與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一目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205
     第二目 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三款 貫徹發問權保障與直接審理原則………………………………………206
     第一目 針對現行法進行修正或限縮解釋………………………………………206
     第二目 貫徹「實質直接性原則」………………………………………………207
     第三項 結論………………………………………………………………………209
     
     第七章 結論─回顧與展望………………………………………………………210
     第一節 本文回顧…………………………………………………………………210
     第二節展望………………………………………………………………………213
     
     參考文獻資料……………………………………………………………………215
     "
參考文獻 本論文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中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外文依作者名字母排序)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含譯著)與期刊論文:
     ◆ 國內文獻:
     1.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Evidence,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2月初版第1刷。
     2.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譯、蔡兆誠審訂,《證人詢問的技巧》,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9月初版第2刷。
     3.Daniel H.Foote著,王兆鵬譯,《當事人進行主義─日本與美國》(「日本暨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法學叢刊第44卷第2期,頁1-34。
     4.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民國98年7月出版。
     5.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3月1版。
     6.王兆鵬等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9月二版1刷。
     7.王澤鑑,《民法總則》,2004年3月出版。
     8.伊莉莎白‧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凱薩琳‧柯茜(Katherine Ketcham)著,浩平譯,《辯方證人》(Witness For The Defense),商周出版,2005年12月26日二版。
     9.佛朗西斯‧韋爾曼(Francis L.Wellman)著,林正譯,《舌戰羊皮卷:辯論者的智慧之書》(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 咖啡田文化館出版, 2003年2 月初版。
     10.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8-125。
     11.吳從周,《法律漢字譯語與法律繼受─以民事訴訟法上「聽審請求權」之形式譯語整合與「突襲性裁判禁止」之原始意涵詮釋為例》,成大法學第10期,頁189-229。
     12.吳從周,《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精神下法庭活動之試行》,全國律師第6卷第9期,頁5-20。
     13.呂太郎,《對證人之發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3期,頁130-135。
     14.巫政松,《交互詰問之研究─以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法庭活動為例》,司法院出版,民國91年11月第1版。
     15.李佳玟,《檢察一體原則與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六六四八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頁248-258。
     16.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收錄於氏著《訴訟權保障與訴訟外裁判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4月初版第1刷,頁1-61。
     17.周叔厚,《證據法論》,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78年元月初版、3月重校。
     18.東吳大學法學院主編,《英美法常用名詞解析》,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8月一版一刷。
     19.林立,《由英美與歐陸思維文化之根本差異反省我國刑事訴訟採用美國司法「交互詰問」制度之爭議》,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4卷第2期,頁27-66。
     20.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出版,民國98年9月六版。
     21.林俊益,《論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爭議之調查─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七四號判決之闡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頁247-257。
     22.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則編》,2006年9月4版3刷。
     23.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編》,2004年9月4版第1刷。
     24.林鈺雄,《我國法庭詰問的現況、困境與展望》,收錄於《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5月一版,頁317-371。
     25.林鈺雄,《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期,頁60-83。
     26.林鈺雄,《對質詰問例外與傳聞例外之衝突與出路─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最高法院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頁91-115。
     27.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57-74。
     28.林鈺雄,《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收錄於《法庭詰問活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9月一版,頁3-91。
     29.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頁61-78。
     30.法蘭西斯‧威爾曼(Francis L. Wellman)著,周幸、陳意文譯,《交叉詢問的藝術》(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3月10日初版。
     31.邱聯恭,《民事訴訟之目的─以消費者保護訴訟為例》,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47-196。
     32.邱聯恭,《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59。
     33.邱聯恭,《新世紀民事程序法建制之基本課題─評論民事訴訟法修正走向之基本觀點》,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97-246。
     34.邱聯恭,《當事人本人供述之功能》,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三)》,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89年版,頁615-686。
     35.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5年筆記版。
     36.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民國101年1月版。
     37.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1月初版第1刷。
     38.姜世明,《民事訴訟中之傳聞證人之可利用性》,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初版第1刷,頁185-190。
     39.姜世明,《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真實義務》,收錄於氏著《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3月一版一刷,頁475-571。
     40.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判解導讀》,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一版。
     41.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初版第1刷。
     42.姜世明,《攻擊防禦方法及攻擊防禦本身之區辨》,收錄於氏著《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一版一刷,頁89-94。
     43.姜世明,《法官對於法律見解之闡明─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五五號民事判決》,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月初版第1刷,頁45-50。
     44.姜世明,《法官闡明制度發展之評估─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九八六號民事判決》,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137-165。
     45.姜世明,《法院組織法講義》,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2月一版一刷。
     46.姜世明,《非訟程序中之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力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167-191。
     47.姜世明,《真實義務之界限》,收錄於氏著《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一版一刷,頁47-51。
     48.姜世明,《淺談民事程序中之鑑定─著重於實務見解發展及其問題提示》,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頁19-28。
     49.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月二版。
     50.姜世明,《證據契約之研究》,軍法專刊第47卷第8期,頁8-20。
     51.姜世明,《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79-86。
     52.洪蘭,《從證人證詞到被壓抑的記憶─記憶是可靠的嗎?》,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3期,頁25-40。
     53.張麗卿,《無期待可能性》,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頁18-19。
     54.許士宦,《民事訴訟上之公正程序請求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3月出版,頁1585-1611。
     55.許士宦,《民事訴訟之程序權保障:以通常訴訟程序當事人之程序權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頁229-272。
     56.許士宦,《證人之書狀陳述》,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2期,頁16-36。
     57.許士宦,《鑑定人之訴訟地位與當事人之程序保障(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頁18-32。
     58.陳恆寬,《交互詰問制度利弊評析與研究》,司法院出版,中華民國91年11月第1版。
     59.陳盈錦,《法庭活動與交互詢問》,全國律師1999年9月號,頁30-36。
     60.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8月修訂五版三刷。
     61.陳祐治,《詰問之證據法則及訴訟指揮》,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頁99-112。
     62.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1月初版一刷。
     63.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4期,頁128-153。
     64.陳運財,《嚴格證明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頁132-136。
     65.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0月修訂七版一刷。
     66.陳鴻斌,《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現況與展望》,收錄於《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5月一版,頁27-75。
     67.黃東熊,《當事人進行主義的神話與美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6月一版,頁1-40。
     68.黃東熊,《對質與交互詢問》,中興法學第22期,頁179-194。
     69.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1月初版第2刷。
     70.黃國昌,《律師代理對民事訴訟結果之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間之激盪》,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期,頁45-104。
     71.黃朝義,《修法後準備程序運作之剖析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頁9-26。
     72.新堂幸司著,林劍鋒譯,《新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第1版第1刷。
     73.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對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頁5-44。
     74.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3期,頁106-110。
     75.監察院編著,《監察院99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交互詰問實施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出版,民國100年7月初版。
     76.劉豐州,《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頁69-96。
     77.蔡墩銘,《刑事證言之心理學研究(一)》,軍法專刊第17卷第6期,頁2-11。
     78.蔡墩銘,《刑事證言之心理學研究(二)》,軍法專刊第17卷第7期,頁8-19。
     79.駱永家,《民事訴訟法Ⅰ》,1999年3月修訂九版。
     80.駱永家,《辯論主義與處分權主義》,收錄於氏著《既判力之研究》,1999年3月11版,頁207-217。
     81.戴立寧,《論證言之證據力》,法學叢刊第90期,頁69-80。
     82.簡志瑩,《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四輯第七篇─專家證言與交互詰問之研究》,司法院出版,民國93年11月第一版。
     
     ◆ 中國大陸文獻:
     1.Othmar Jauerning著,周翠譯,《民事訴訟法(第27版)》(Zivilprozessrecht),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1版1刷。
     2.王進喜,《美國聯邦證據規則(2011年重塑版)條解》,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2012年3月第1版第1刷。
     3.占善剛,《當事人訊問之比較研究》,法學評論2008年第6期,頁61-69。
     4.史立梅,《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之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2年4月,頁60-68。
     5.易延友,《英美證據法上的證人作證規則》,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頁65-81。
     6.易延友,《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7.易延友,《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以英美法為特別參照》,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第1版第1刷。
     8.紀虎,《被告人作證制度研究─以英美法為中心開展的比較法考察》,法律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第1版第1刷。
     9.胡蔚東、李云雯,《簡論民事訴訟證人適格制度》,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法學)版,第8卷第11期,頁94-97。
     10.齊樹洁主編,《美國民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第1刷。
     
     (二)學位論文:
     ◆ 國內文獻:
     1.呂潮澤,《證人制度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7學年度。
     2.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據力─以避免誤判與保障人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學年度。
     3.陳耀南,《我國交互詰問制度法制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6學年度。
     4.楊理安,《論我國民事鑑定制度之法理基礎─兼論囑託鑑定之妥當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學年度。
     
     ◆ 中國大陸文獻:
     1.孟磊,《論民事訴訟證人證言制度》,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2.張建清,《證人證言可信性的知識論考察》,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3.郭海云,《論證人證言及作證義務》,華東政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1月。
     4.陶然,《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5.閔蕾,《論大陸法系質證制度》,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3月。
     6.楊海梅,《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9月15日。
     7.楊國棟,《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8.楊甦,《論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制度》,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10月。
     9.葉彩雲,《論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質證程序》,廣東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3月20日。
     10.詹和福,《論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作證制度》,蘇州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03年10月。
     
     二、外文部分
     1.Allen,Ronald J., Kock,Stefan, Riechenberg,Kurt,& Rosen, D. Toby,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A Plea for More Details and Fewer Generalities in Comparative Scholarship, 82 Nw. U.L. Rev. 705 (1988).
     2.Bohlander, Michael, The German Advantage Revisited: An Inside View of German Civil Procedure in the Nineties, 13 Tul. Eur. & Civ. L.F. 25 (1998).
     3.Cleary, Edward W. et al., McCormic on Evidence (3rd ed.1984).
     4.Damaska, Mirjan, 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and Factfinding Precision, 123 U. Pa. L. Rev. 1083 (1975).
     5.Fisher, George, Evidence(2nd ed.2008).
     6.Friedenthal, Jack H., Kane, Mary Kay &Miller, Arthur R.,Civil Procedure (2nd ed. 1993).
     7.Gross, Samuel R.,The American Advantage: The Value of Inefficient Litigation, 85, Mich. L. Rev. 734 (1987).
     8.Kane, Mary Kay, Civil Procedure in a Nutshell (3rd ed. 1991).
     9.Kötz, Hein,Civil Justice System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13 Duke J. Comp. & Int`l L. 61 (2003).
     10.Langbein, John H.,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52 U. Chi. L. Rev. 823 (1985).
     11.Lempert, Richard O. & Saltzburg, Stephen A., A Modern Approach to Evidence : Text, Problems, Transcripts, and Cases (1977).
     12.Louisell, David W., Kaplan, John & Waltz, Jon R., Case and Materials on Evidence (4th ed. 1981).
     13.O. Kahn-Freund, On Uses And Misuses of Comparative Law, 37 Modern L. Rev. 1, 18 (1974).
     14.Ota, Shozo, Japanese Law Symposium: Reform of Civil Procedure in Japan, 49 Am. J. Comp. L. 561 (2001).
     15.Park, Roger, A Subject Matter Approach to Hearsay Reform, 86 Mich. L. Rev.(1987).
     16.Pizzi, William T., Understanding Prosecutorial Discre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imits of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as an Instrument of Reform, 54 Ohio St. L.J. 1325 (1993)
     17.Subrin, Stephen N., Minow,Martha L., Brodin, Mark S. & O. Main, Thomas, Civil Procedure : doctrine, practice, and context (2nd ed. 2004).
     18.Sward, Ellen E., Values, Ide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versary System, 64 Ind. L. J. 301 (1989).
     19. United States v. Abel, 469 U.S. 45, 52 (1984).
     
     三、網站資料
     1.加利福尼亞州證據法原文資料來源,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網站,http://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codes.xhtml。
     2.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4.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5.美國聯邦證據法、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美國聯邦法典原文資料來源,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網站,http://www.law.cornell.edu/。
     6.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7.德國民事訴訟法原文及其英譯資料來源,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zpo/。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765101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世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湯惟揚zh_TW
dc.creator (作者) 湯惟揚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3 09:26:07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3 09:26: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3 09:26: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651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0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關於證人訊問制度之研究,我國刑事訴訟法學者極為重視,多年來已累積相當豐碩之研究成果,相較之下,相關文獻資料於我國民事程序法學界,則相對較為缺乏。然而,無論是在刑事或民事訴訟實務上,「證人」都是極為重要的證據方法,調查所得證詞往往能夠左右審判結果,故研究者以為,此一議題於民事程序法學領域,亦應予以關切。基此,本論文不惜野人獻曝,嘗試透過數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此一議題,並提出個人拙見,以求拋磚引玉,提供國內實務運作時之參考,並充當國內學者研究時之標靶,為相關學術研究之發展貢獻一份心力。而本論文之內容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茲分述如下:
     
      首先,係先就「證人」之基本概念進行說明,包括證人之意義、資格、義務與權利,最後再針對幾個和證人相類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與釐清,以確認本論文之研究對象與範圍。
     
      其次,再以證人之「證言」作為研究課題,除了介紹證言之基本概念,包括針對證言之意義、特徵、要素、證據能力與證據力等問題進行探討外,
     更重要的是要以「實驗分析」之方式,針對證言可信度之高低進行分析和檢討,進而推導出「證人訊問制度」對於防止法院作成錯誤判決,具有高度重要性之結論。
     
      末者,則是要正式針對「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進行探討,包括試圖從四個面向(合法聽審權之保障、發現真實之要求、訴訟經濟之要求以及武器平等原則等) 探討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法理基礎及其相關問題;並且針對美國、德國及日本各具有不同特色之外國立法例,進行比較分析。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前面各章節之研究所得檢視我國民事訴訟法之證人訊問制度,找出可能之缺失與隱憂,並進行改革方向之初探。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方法………………………………………………………3
     第一項 研究問題……………………………………………………………………3
     第二項 研究方法……………………………………………………………………4
     第一款 文獻分析……………………………………………………………………4
     第二款 比較法研究…………………………………………………………………4
     第三款 實務運作現況分析…………………………………………………………6
     第四款 實驗分析……………………………………………………………………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6
     第一項 研究範圍……………………………………………………………………7
     第二項 研究限制……………………………………………………………………7
     第五節 論文主要架構………………………………………………………………8
     第六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證人之基本概念…………………………………………………………11
     第一節 證人之意義………………………………………………………………11
     第二節 證人之資格……………………………………………………………12
     第一項 美國法之規定………………………………………………………13
     第二項 德國法之規定………………………………………………………17
     第三項 我國法之規定………………………………………………………19
     第四項 本文評析……………………………………………………………20
     第一款 證人資格限制之寬嚴選擇………………………………………20
     第二款 當事人之證人資格………………………………………………21
     第三節 證人之義務與權利……………………………………………………27
     第一項 證人之義務…………………………………………………………27
     第一款 證人之到場義務…………………………………………………28
     第二款 證人之陳述義務…………………………………………………30
     第三款 證人之宣誓(或具結)義務………………………………………30
     第四款 證人之制裁………………………………………………………34
     第二項 證人之權利…………………………………………………………37
     第一款 費用請求權………………………………………………………37
     第二款 拒絕證言權………………………………………………………38
     第四節 證人與其他類似概念之釐清…………………………………………43
     第一項 鑑定人………………………………………………………………44
     第二項 鑑定證人……………………………………………………………47
     第三項 專家證人……………………………………………………………48
     第四項 小結…………………………………………………………………50
     
     第三章 證人之證言及其可信度檢驗……………………………………………51
     第一節 證言之基本概念…………………………………………………………51
     第一項 證言之意義…………………………………………………………51
     第二項 證言之特徵…………………………………………………………51
     第三項 證言之要素…………………………………………………………52
     第一款 知覺………………………………………………………………53
     第二款 記憶………………………………………………………………54
     第三款 陳述………………………………………………………………55
     第四項 證言與證人訊問制度之關係………………………………………56
     第二節 證言之可信度…………………………………………………………57
     第一項 概念釐清 ─ 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據力…………………………57
     第一款 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57
     第一目 嚴格證明之意義………………………………………………58
     第二目 嚴格證明於民事訴訟程序之適用……………………………59
     第三目 嚴格證明與證據能力…………………………………………59
     第四目 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63
     第二款 證言之證據力……………………………………………………63
     第一目 證言證據力之概念……………………………………………63
     第二目 證言證據力之爭執方式─「彈劾」制度……………………65
     第二項 證言可信度(證據力)之高低………………………………………72
     第三節 證言可信度之檢驗 ─ 目擊證人實驗………………………………73
     第一項 目擊證人之證言……………………………………………………73
     第二項 目擊證人實驗………………………………………………………74
     第一款 實驗目的…………………………………………………………………74
     第二款 實驗設備及器材…………………………………………………………74
     第一目 攝錄影器材……………………………………………………74
     第二目 實驗問卷………………………………………………………75
     第三款 實驗步驟及方法…………………………………………………75
     第一目 概說……………………………………………………………75
     第二目 實驗問卷主要內容……………………………………………76
     第四款 實驗結果與問題…………………………………………………79
     第五款 實驗檢討…………………………………………………………88
     第三項 結論…………………………………………………………………90
     
     第四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92
     第一節 證人訊問概說……………………………………………………………92
     第一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意義………………………………92
     第二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目的………………………………93
     第二節 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法理基礎及其相關問題……………94
     第一項 合法聽審權…………………………………………………………94
     第一款 概說………………………………………………………………94
     第一目 合法聽審權之意義與重要性…………………………………94
     第二目 合法聽審權之內涵……………………………………………95
     第三目 合法聽審權於民事訴訟證人訊問程序之作用……………104
     第二款 對證人之發問權………………………………………………105
     第一目 發問權之依據………………………………………………105
     第二目 證人到場接受發問 ─ 兼論證人書狀陳述制度…………107
     第三目 發問權保障之漏洞?─論傳聞證據於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之可利用性……121
     第四目 發問之方式…………………………………………………132
     第五目 違反之效果…………………………………………………132
     第二項 發現真實之要求……………………………………………………135
     第一款 概說………………………………………………………………135
     第二款 以發現真實作為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指導原則……136
     第三項 訴訟經濟之要求……………………………………………………136
     第一款 概說………………………………………………………………136
     第二款 由訴訟經濟之觀點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模式之採擇……137
     第四項 武器平等原則………………………………………………………137
     第一款 概說………………………………………………………………137
     第一目 形式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目 實質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款 以武器平等原則檢視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設計…………140
     
     第五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詰問)制度於比較法上之觀察………………141
     第一節 美國之交互詰問(cross examination)制度……………………141
     第一項 內涵………………………………………………………………141
     第一款 美國聯邦證據法之規範………………………………………142
     第二款 運作模式………………………………………………………143
     第一目 交互詰問之順序……………………………………………143
     第二目 交互詰問之進行方式………………………………………146
     第三目 交互詰問之範圍……………………………………………146
     第四目 法官於交互詰問中之角色…………………………………148
     第三款 小結─一種「競賽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49
     第二項 發展背景…………………………………………………………15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52
     第一款 正面評價………………………………………………………152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52
     第二目 提高當事人對於判決結果之接受度………………………153
     第三目 當事人個人尊嚴之維護……………………………………153
     第四目 維持法官之中立性…………………………………………154
     第二款 負面評價…………………………………………………154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54
     第二目 欠缺效率……………………………………………………155
     第二節 德國之證人訊問制度………………………………………………156
     第一項 內涵………………………………………………………………156
     第一款 德國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56
     第二款 運作模式………………………………………………………157
     第一目 由法官主導之證人訊問模式………………………………158
     第二目 「始末連續陳述」之進行方式……………………………158
     第三目 當事人之發問權……………………………………………159
     第三款 小結─一種「會議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6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61
     第三項 制度評價…………………………………………………………164
     第一款 正面評價………………………………………………………164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64
     第二目 高度之效率…………………………………………………165
     第三目 維護訴訟上之實質平等……………………………………166
     第二款 負面評價………………………………………………………167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67
     第二目 法官之中立性易受到質疑…………………………………167
     第三節 日本之交互詰問制度………………………………………………168
     第一項 內涵………………………………………………………………168
     第一款 法律規範及運作模式…………………………………………168
     第一目 詰問之順序…………………………………………………168
     第二目 詰問之範圍與內容限制……………………………………169
     第三目 法官於詰問程序中之角色…………………………………170
     第二款 小結─一種「折衷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7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7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72
     第四節 各國立法例之比較分析……………………………………………172
     第一項 美國模式與德國模式之比較分析─以前揭四項基礎法理作為基準172
     第一款 合法聽審權……………………………………………………173
     第二款 發現真實之要求………………………………………………175
     第三款 訴訟經濟之要求………………………………………………176
     第四款 武器平等原則…………………………………………………176
     第五款 小結……………………………………………………………178
     第二項 日本立法例對於我國之啟示……………………………………181
     
     第六章 我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觀察與檢討……………………………183
     第一節 現行制度…………………………………………………………………183
     第一項 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83
     第二項 運作模式…………………………………………………………………184
     第一款 我國制度之定性─美國模式還是德國模式?…………………………184
     第二款 我國規範之特殊性………………………………………………………185
     第一目 關於當事人發問權之規範………………………………………………185
     第二目 針對「不當發問」之規範………………………………………………186
     第三目 小結─一種「帶有交互詰問色彩的法官主導模式」………………187
     第三款 「訊問」與「發問」程序之區別………………………………………188
     第三項 實務運作現況之觀察……………………………………………………189
     第一款 一般模式…………………………………………………………………189
     第二款 特殊模式…………………………………………………………………190
     第二節 現行制度之評價與檢討…………………………………………………192
     第一項 我國制度之優點…………………………………………………………192
     第一款 符合訴訟經濟之要求……………………………………………………192
     第二款 當事人之發問權受到充分保障…………………………………………192
     第二項 我國制度之缺失與隱憂…………………………………………………193
     第一款 欠缺「活絡性」…………………………………………………………193
     第二款 欠缺「平等溝通之會議氣氛」…………………………………………193
     第三款 我國現行制度之隱憂─證人書狀陳述制度之擴大使用………………195
     第三節 改革方向初探 …………………………………………………………196
     第一項 可能方向1─改變制度模式之選擇……………………………………196
     第二項 可能方向2─於現行制度模式下進行調整……………………………202
     第一款 改革筆錄之製作方式……………………………………………………202
     第二款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與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一目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205
     第二目 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三款 貫徹發問權保障與直接審理原則………………………………………206
     第一目 針對現行法進行修正或限縮解釋………………………………………206
     第二目 貫徹「實質直接性原則」………………………………………………207
     第三項 結論………………………………………………………………………209
     
     第七章 結論─回顧與展望………………………………………………………210
     第一節 本文回顧…………………………………………………………………210
     第二節展望………………………………………………………………………213
     
     參考文獻資料……………………………………………………………………215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方法………………………………………………………3
     第一項 研究問題……………………………………………………………………3
     第二項 研究方法……………………………………………………………………4
     第一款 文獻分析……………………………………………………………………4
     第二款 比較法研究…………………………………………………………………4
     第三款 實務運作現況分析…………………………………………………………6
     第四款 實驗分析……………………………………………………………………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6
     第一項 研究範圍……………………………………………………………………7
     第二項 研究限制……………………………………………………………………7
     第五節 論文主要架構………………………………………………………………8
     第六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證人之基本概念…………………………………………………………11
     第一節 證人之意義………………………………………………………………11
      第二節 證人之資格……………………………………………………………12
      第一項 美國法之規定………………………………………………………13
      第二項 德國法之規定………………………………………………………17
      第三項 我國法之規定………………………………………………………19
      第四項 本文評析……………………………………………………………20
      第一款 證人資格限制之寬嚴選擇………………………………………20
      第二款 當事人之證人資格………………………………………………21
      第三節 證人之義務與權利……………………………………………………27
      第一項 證人之義務…………………………………………………………27
      第一款 證人之到場義務…………………………………………………28
      第二款 證人之陳述義務…………………………………………………30
      第三款 證人之宣誓(或具結)義務………………………………………30
      第四款 證人之制裁………………………………………………………34
      第二項 證人之權利…………………………………………………………37
      第一款 費用請求權………………………………………………………37
      第二款 拒絕證言權………………………………………………………38
      第四節 證人與其他類似概念之釐清…………………………………………43
      第一項 鑑定人………………………………………………………………44
      第二項 鑑定證人……………………………………………………………47
      第三項 專家證人……………………………………………………………48
      第四項 小結…………………………………………………………………50
     
     第三章 證人之證言及其可信度檢驗……………………………………………51
     第一節 證言之基本概念…………………………………………………………51
      第一項 證言之意義…………………………………………………………51
      第二項 證言之特徵…………………………………………………………51
      第三項 證言之要素…………………………………………………………52
      第一款 知覺………………………………………………………………53
      第二款 記憶………………………………………………………………54
      第三款 陳述………………………………………………………………55
      第四項 證言與證人訊問制度之關係………………………………………56
      第二節 證言之可信度…………………………………………………………57
      第一項 概念釐清 ─ 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據力…………………………57
     第一款 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57
      第一目 嚴格證明之意義………………………………………………58
      第二目 嚴格證明於民事訴訟程序之適用……………………………59
      第三目 嚴格證明與證據能力…………………………………………59
      第四目 嚴格證明與證人訊問之關係…………………………………63
      第二款 證言之證據力……………………………………………………63
      第一目 證言證據力之概念……………………………………………63
      第二目 證言證據力之爭執方式─「彈劾」制度……………………65
      第二項 證言可信度(證據力)之高低………………………………………72
      第三節 證言可信度之檢驗 ─ 目擊證人實驗………………………………73
      第一項 目擊證人之證言……………………………………………………73
      第二項 目擊證人實驗………………………………………………………74
     第一款 實驗目的…………………………………………………………………74
     第二款 實驗設備及器材…………………………………………………………74
      第一目 攝錄影器材……………………………………………………74
      第二目 實驗問卷………………………………………………………75
      第三款 實驗步驟及方法…………………………………………………75
      第一目 概說……………………………………………………………75
      第二目 實驗問卷主要內容……………………………………………76
      第四款 實驗結果與問題…………………………………………………79
      第五款 實驗檢討…………………………………………………………88
      第三項 結論…………………………………………………………………90
     
     第四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92
     第一節 證人訊問概說……………………………………………………………92
      第一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意義………………………………92
      第二項 證人訊問於民事訴訟程序中之目的………………………………93
      第二節 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法理基礎及其相關問題……………94
      第一項 合法聽審權…………………………………………………………94
      第一款 概說………………………………………………………………94
      第一目 合法聽審權之意義與重要性…………………………………94
      第二目 合法聽審權之內涵……………………………………………95
      第三目 合法聽審權於民事訴訟證人訊問程序之作用……………104
      第二款 對證人之發問權………………………………………………105
      第一目 發問權之依據………………………………………………105
      第二目 證人到場接受發問 ─ 兼論證人書狀陳述制度…………107
      第三目 發問權保障之漏洞?─論傳聞證據於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之可利用性……121
      第四目 發問之方式…………………………………………………132
      第五目 違反之效果…………………………………………………132
      第二項 發現真實之要求……………………………………………………135
      第一款 概說………………………………………………………………135
      第二款 以發現真實作為建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指導原則……136
      第三項 訴訟經濟之要求……………………………………………………136
      第一款 概說………………………………………………………………136
      第二款 由訴訟經濟之觀點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模式之採擇……137
      第四項 武器平等原則………………………………………………………137
      第一款 概說………………………………………………………………137
      第一目 形式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目 實質意義之武器平等原則……………………………………138
      第二款 以武器平等原則檢視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設計…………140
     
     第五章 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詰問)制度於比較法上之觀察………………141
     第一節 美國之交互詰問(cross examination)制度……………………141
      第一項 內涵………………………………………………………………141
      第一款 美國聯邦證據法之規範………………………………………142
      第二款 運作模式………………………………………………………143
      第一目 交互詰問之順序……………………………………………143
      第二目 交互詰問之進行方式………………………………………146
      第三目 交互詰問之範圍……………………………………………146
      第四目 法官於交互詰問中之角色…………………………………148
      第三款 小結─一種「競賽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49
      第二項 發展背景…………………………………………………………15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52
      第一款 正面評價………………………………………………………152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52
      第二目 提高當事人對於判決結果之接受度………………………153
      第三目 當事人個人尊嚴之維護……………………………………153
      第四目 維持法官之中立性…………………………………………154
      第二款 負面評價…………………………………………………154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54
      第二目 欠缺效率……………………………………………………155
      第二節 德國之證人訊問制度………………………………………………156
      第一項 內涵………………………………………………………………156
      第一款 德國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56
      第二款 運作模式………………………………………………………157
      第一目 由法官主導之證人訊問模式………………………………158
      第二目 「始末連續陳述」之進行方式……………………………158
      第三目 當事人之發問權……………………………………………159
      第三款 小結─一種「會議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6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61
      第三項 制度評價…………………………………………………………164
      第一款 正面評價………………………………………………………164
      第一目 利於發現真實………………………………………………164
      第二目 高度之效率…………………………………………………165
      第三目 維護訴訟上之實質平等……………………………………166
      第二款 負面評價………………………………………………………167
      第一目 不利於真實之發現…………………………………………167
      第二目 法官之中立性易受到質疑…………………………………167
      第三節 日本之交互詰問制度………………………………………………168
      第一項 內涵………………………………………………………………168
      第一款 法律規範及運作模式…………………………………………168
      第一目 詰問之順序…………………………………………………168
      第二目 詰問之範圍與內容限制……………………………………169
      第三目 法官於詰問程序中之角色…………………………………170
      第二款 小結─一種「折衷型之證人訊問模式」………………………170
      第二項 發展背景…………………………………………………………170
      第三項 制度評價…………………………………………………………172
      第四節 各國立法例之比較分析……………………………………………172
      第一項 美國模式與德國模式之比較分析─以前揭四項基礎法理作為基準172
      第一款 合法聽審權……………………………………………………173
      第二款 發現真實之要求………………………………………………175
      第三款 訴訟經濟之要求………………………………………………176
      第四款 武器平等原則…………………………………………………176
      第五款 小結……………………………………………………………178
      第二項 日本立法例對於我國之啟示……………………………………181
     
     第六章 我國民事訴訟證人訊問制度之觀察與檢討……………………………183
     第一節 現行制度…………………………………………………………………183
     第一項 民事訴訟法之規範………………………………………………………183
     第二項 運作模式…………………………………………………………………184
     第一款 我國制度之定性─美國模式還是德國模式?…………………………184
     第二款 我國規範之特殊性………………………………………………………185
     第一目 關於當事人發問權之規範………………………………………………185
     第二目 針對「不當發問」之規範………………………………………………186
      第三目 小結─一種「帶有交互詰問色彩的法官主導模式」………………187
     第三款 「訊問」與「發問」程序之區別………………………………………188
     第三項 實務運作現況之觀察……………………………………………………189
     第一款 一般模式…………………………………………………………………189
     第二款 特殊模式…………………………………………………………………190
     第二節 現行制度之評價與檢討…………………………………………………192
     第一項 我國制度之優點…………………………………………………………192
     第一款 符合訴訟經濟之要求……………………………………………………192
     第二款 當事人之發問權受到充分保障…………………………………………192
     第二項 我國制度之缺失與隱憂…………………………………………………193
     第一款 欠缺「活絡性」…………………………………………………………193
     第二款 欠缺「平等溝通之會議氣氛」…………………………………………193
     第三款 我國現行制度之隱憂─證人書狀陳述制度之擴大使用………………195
     第三節 改革方向初探 …………………………………………………………196
     第一項 可能方向1─改變制度模式之選擇……………………………………196
     第二項 可能方向2─於現行制度模式下進行調整……………………………202
     第一款 改革筆錄之製作方式……………………………………………………202
     第二款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與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一目 改善法官之問案態度……………………………………………………205
     第二目 調整法庭內部之席位配置………………………………………………205
     第三款 貫徹發問權保障與直接審理原則………………………………………206
     第一目 針對現行法進行修正或限縮解釋………………………………………206
     第二目 貫徹「實質直接性原則」………………………………………………207
     第三項 結論………………………………………………………………………209
     
     第七章 結論─回顧與展望………………………………………………………210
     第一節 本文回顧…………………………………………………………………210
     第二節展望………………………………………………………………………213
     
     參考文獻資料……………………………………………………………………21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證人訊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證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證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交互詰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嚴格證明zh_TW
dc.title (題名) 論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ssue of Witness Examination in Civil Procedur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論文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中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外文依作者名字母排序)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含譯著)與期刊論文:
     ◆ 國內文獻:
     1.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Evidence,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2月初版第1刷。
     2.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譯、蔡兆誠審訂,《證人詢問的技巧》,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9月初版第2刷。
     3.Daniel H.Foote著,王兆鵬譯,《當事人進行主義─日本與美國》(「日本暨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法學叢刊第44卷第2期,頁1-34。
     4.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民國98年7月出版。
     5.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3月1版。
     6.王兆鵬等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9月二版1刷。
     7.王澤鑑,《民法總則》,2004年3月出版。
     8.伊莉莎白‧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凱薩琳‧柯茜(Katherine Ketcham)著,浩平譯,《辯方證人》(Witness For The Defense),商周出版,2005年12月26日二版。
     9.佛朗西斯‧韋爾曼(Francis L.Wellman)著,林正譯,《舌戰羊皮卷:辯論者的智慧之書》(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 咖啡田文化館出版, 2003年2 月初版。
     10.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8-125。
     11.吳從周,《法律漢字譯語與法律繼受─以民事訴訟法上「聽審請求權」之形式譯語整合與「突襲性裁判禁止」之原始意涵詮釋為例》,成大法學第10期,頁189-229。
     12.吳從周,《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精神下法庭活動之試行》,全國律師第6卷第9期,頁5-20。
     13.呂太郎,《對證人之發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3期,頁130-135。
     14.巫政松,《交互詰問之研究─以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法庭活動為例》,司法院出版,民國91年11月第1版。
     15.李佳玟,《檢察一體原則與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六六四八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頁248-258。
     16.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收錄於氏著《訴訟權保障與訴訟外裁判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4月初版第1刷,頁1-61。
     17.周叔厚,《證據法論》,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78年元月初版、3月重校。
     18.東吳大學法學院主編,《英美法常用名詞解析》,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8月一版一刷。
     19.林立,《由英美與歐陸思維文化之根本差異反省我國刑事訴訟採用美國司法「交互詰問」制度之爭議》,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4卷第2期,頁27-66。
     20.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出版,民國98年9月六版。
     21.林俊益,《論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爭議之調查─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七四號判決之闡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頁247-257。
     22.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則編》,2006年9月4版3刷。
     23.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編》,2004年9月4版第1刷。
     24.林鈺雄,《我國法庭詰問的現況、困境與展望》,收錄於《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5月一版,頁317-371。
     25.林鈺雄,《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期,頁60-83。
     26.林鈺雄,《對質詰問例外與傳聞例外之衝突與出路─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最高法院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頁91-115。
     27.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57-74。
     28.林鈺雄,《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收錄於《法庭詰問活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9月一版,頁3-91。
     29.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頁61-78。
     30.法蘭西斯‧威爾曼(Francis L. Wellman)著,周幸、陳意文譯,《交叉詢問的藝術》(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3月10日初版。
     31.邱聯恭,《民事訴訟之目的─以消費者保護訴訟為例》,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47-196。
     32.邱聯恭,《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59。
     33.邱聯恭,《新世紀民事程序法建制之基本課題─評論民事訴訟法修正走向之基本觀點》,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2002年1月20日五刷,頁197-246。
     34.邱聯恭,《當事人本人供述之功能》,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三)》,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89年版,頁615-686。
     35.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5年筆記版。
     36.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民國101年1月版。
     37.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1月初版第1刷。
     38.姜世明,《民事訴訟中之傳聞證人之可利用性》,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初版第1刷,頁185-190。
     39.姜世明,《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真實義務》,收錄於氏著《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3月一版一刷,頁475-571。
     40.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判解導讀》,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一版。
     41.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初版第1刷。
     42.姜世明,《攻擊防禦方法及攻擊防禦本身之區辨》,收錄於氏著《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一版一刷,頁89-94。
     43.姜世明,《法官對於法律見解之闡明─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五五號民事判決》,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9月初版第1刷,頁45-50。
     44.姜世明,《法官闡明制度發展之評估─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九八六號民事判決》,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137-165。
     45.姜世明,《法院組織法講義》,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2月一版一刷。
     46.姜世明,《非訟程序中之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力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167-191。
     47.姜世明,《真實義務之界限》,收錄於氏著《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1月一版一刷,頁47-51。
     48.姜世明,《淺談民事程序中之鑑定─著重於實務見解發展及其問題提示》,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頁19-28。
     49.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月二版。
     50.姜世明,《證據契約之研究》,軍法專刊第47卷第8期,頁8-20。
     51.姜世明,《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氏著《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5月初版第1刷,頁79-86。
     52.洪蘭,《從證人證詞到被壓抑的記憶─記憶是可靠的嗎?》,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3期,頁25-40。
     53.張麗卿,《無期待可能性》,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頁18-19。
     54.許士宦,《民事訴訟上之公正程序請求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3月出版,頁1585-1611。
     55.許士宦,《民事訴訟之程序權保障:以通常訴訟程序當事人之程序權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頁229-272。
     56.許士宦,《證人之書狀陳述》,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2期,頁16-36。
     57.許士宦,《鑑定人之訴訟地位與當事人之程序保障(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頁18-32。
     58.陳恆寬,《交互詰問制度利弊評析與研究》,司法院出版,中華民國91年11月第1版。
     59.陳盈錦,《法庭活動與交互詢問》,全國律師1999年9月號,頁30-36。
     60.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8月修訂五版三刷。
     61.陳祐治,《詰問之證據法則及訴訟指揮》,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頁99-112。
     62.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1月初版一刷。
     63.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4期,頁128-153。
     64.陳運財,《嚴格證明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頁132-136。
     65.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0月修訂七版一刷。
     66.陳鴻斌,《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現況與展望》,收錄於《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5月一版,頁27-75。
     67.黃東熊,《當事人進行主義的神話與美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6月一版,頁1-40。
     68.黃東熊,《對質與交互詢問》,中興法學第22期,頁179-194。
     69.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1月初版第2刷。
     70.黃國昌,《律師代理對民事訴訟結果之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間之激盪》,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期,頁45-104。
     71.黃朝義,《修法後準備程序運作之剖析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頁9-26。
     72.新堂幸司著,林劍鋒譯,《新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第1版第1刷。
     73.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對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頁5-44。
     74.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3期,頁106-110。
     75.監察院編著,《監察院99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交互詰問實施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出版,民國100年7月初版。
     76.劉豐州,《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頁69-96。
     77.蔡墩銘,《刑事證言之心理學研究(一)》,軍法專刊第17卷第6期,頁2-11。
     78.蔡墩銘,《刑事證言之心理學研究(二)》,軍法專刊第17卷第7期,頁8-19。
     79.駱永家,《民事訴訟法Ⅰ》,1999年3月修訂九版。
     80.駱永家,《辯論主義與處分權主義》,收錄於氏著《既判力之研究》,1999年3月11版,頁207-217。
     81.戴立寧,《論證言之證據力》,法學叢刊第90期,頁69-80。
     82.簡志瑩,《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四輯第七篇─專家證言與交互詰問之研究》,司法院出版,民國93年11月第一版。
     
     ◆ 中國大陸文獻:
     1.Othmar Jauerning著,周翠譯,《民事訴訟法(第27版)》(Zivilprozessrecht),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1版1刷。
     2.王進喜,《美國聯邦證據規則(2011年重塑版)條解》,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2012年3月第1版第1刷。
     3.占善剛,《當事人訊問之比較研究》,法學評論2008年第6期,頁61-69。
     4.史立梅,《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之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2年4月,頁60-68。
     5.易延友,《英美證據法上的證人作證規則》,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頁65-81。
     6.易延友,《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7.易延友,《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以英美法為特別參照》,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第1版第1刷。
     8.紀虎,《被告人作證制度研究─以英美法為中心開展的比較法考察》,法律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第1版第1刷。
     9.胡蔚東、李云雯,《簡論民事訴訟證人適格制度》,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法學)版,第8卷第11期,頁94-97。
     10.齊樹洁主編,《美國民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第1刷。
     
     (二)學位論文:
     ◆ 國內文獻:
     1.呂潮澤,《證人制度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7學年度。
     2.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據力─以避免誤判與保障人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學年度。
     3.陳耀南,《我國交互詰問制度法制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6學年度。
     4.楊理安,《論我國民事鑑定制度之法理基礎─兼論囑託鑑定之妥當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學年度。
     
     ◆ 中國大陸文獻:
     1.孟磊,《論民事訴訟證人證言制度》,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2.張建清,《證人證言可信性的知識論考察》,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3.郭海云,《論證人證言及作證義務》,華東政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1月。
     4.陶然,《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5.閔蕾,《論大陸法系質證制度》,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3月。
     6.楊海梅,《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9月15日。
     7.楊國棟,《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8.楊甦,《論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制度》,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10月。
     9.葉彩雲,《論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質證程序》,廣東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3月20日。
     10.詹和福,《論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作證制度》,蘇州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03年10月。
     
     二、外文部分
     1.Allen,Ronald J., Kock,Stefan, Riechenberg,Kurt,& Rosen, D. Toby,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A Plea for More Details and Fewer Generalities in Comparative Scholarship, 82 Nw. U.L. Rev. 705 (1988).
     2.Bohlander, Michael, The German Advantage Revisited: An Inside View of German Civil Procedure in the Nineties, 13 Tul. Eur. & Civ. L.F. 25 (1998).
     3.Cleary, Edward W. et al., McCormic on Evidence (3rd ed.1984).
     4.Damaska, Mirjan, 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and Factfinding Precision, 123 U. Pa. L. Rev. 1083 (1975).
     5.Fisher, George, Evidence(2nd ed.2008).
     6.Friedenthal, Jack H., Kane, Mary Kay &Miller, Arthur R.,Civil Procedure (2nd ed. 1993).
     7.Gross, Samuel R.,The American Advantage: The Value of Inefficient Litigation, 85, Mich. L. Rev. 734 (1987).
     8.Kane, Mary Kay, Civil Procedure in a Nutshell (3rd ed. 1991).
     9.Kötz, Hein,Civil Justice System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13 Duke J. Comp. & Int`l L. 61 (2003).
     10.Langbein, John H.,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52 U. Chi. L. Rev. 823 (1985).
     11.Lempert, Richard O. & Saltzburg, Stephen A., A Modern Approach to Evidence : Text, Problems, Transcripts, and Cases (1977).
     12.Louisell, David W., Kaplan, John & Waltz, Jon R., Case and Materials on Evidence (4th ed. 1981).
     13.O. Kahn-Freund, On Uses And Misuses of Comparative Law, 37 Modern L. Rev. 1, 18 (1974).
     14.Ota, Shozo, Japanese Law Symposium: Reform of Civil Procedure in Japan, 49 Am. J. Comp. L. 561 (2001).
     15.Park, Roger, A Subject Matter Approach to Hearsay Reform, 86 Mich. L. Rev.(1987).
     16.Pizzi, William T., Understanding Prosecutorial Discre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imits of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as an Instrument of Reform, 54 Ohio St. L.J. 1325 (1993)
     17.Subrin, Stephen N., Minow,Martha L., Brodin, Mark S. & O. Main, Thomas, Civil Procedure : doctrine, practice, and context (2nd ed. 2004).
     18.Sward, Ellen E., Values, Ide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versary System, 64 Ind. L. J. 301 (1989).
     19. United States v. Abel, 469 U.S. 45, 52 (1984).
     
     三、網站資料
     1.加利福尼亞州證據法原文資料來源,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網站,http://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codes.xhtml。
     2.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4.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5.美國聯邦證據法、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美國聯邦法典原文資料來源,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網站,http://www.law.cornell.edu/。
     6.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7.德國民事訴訟法原文及其英譯資料來源,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zpo/。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