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
Study on the Literary Column of "Taiwan Shin Min Pao": Focus on its Weeklies to the Dalies
作者 廖佩婷
貢獻者 崔末順
廖佩婷
關鍵詞 日治時期
臺灣新民報
文藝欄
週刊
日刊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Apr-2013 14:38:27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為中心,研究範圍設定在一九三○到一九三三年間,聚焦於週刊形式轉為日刊報紙期間的發展與轉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前行研究回顧及探討、研究主題與範圍、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第二章「一九三○年前後臺灣的媒體環境」概述《臺灣新民報》於一九三○年前後的發行背景,第一節討論檢閱制度對臺灣人言論與文學傳播的影響;第二節爬梳自週刊時期設立「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後,至日刊獲准這段期間刊物之簡史;第三節說明文化協會分裂後,《臺灣民報》系統到了這個階段,由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導,編輯策略及走向亦與政治因素有所關聯。第三章「文藝欄之版面狀況與作者群」考量媒體本身與文學作品之呈現,主要觀察各版面欄位隨著媒體性質的改變而呈現的變化,另外藉著整理出作者群,比對週刊與日刊時期有何異同。第四章「文藝欄小說的刊載」分述週刊與日刊時期的小說作品,歸納其主題內容,再於第三節自報刊形式、市場因素以及檢閱制度三個層面檢視《臺灣新民報》的小說之發展趨向。第五章「文藝欄中的詩與雜文」,考察小說以外的部分,包括新詩、漢詩、各類雜文等等。第六章結論,綜合各章所述,探討不同階段與不同的媒體性質對臺灣社會的意義之轉變,進而釐清《臺灣新民報》在一九三○年代的歷史脈絡,從中論述《臺灣新民報》所扮演的角色,賦予其在日治時期文化與文學場域的定位。
參考文獻 一、文獻史料
(一)日治時期報紙、雜誌(依照原刊出版時間排序)
‧《臺灣青年》,1920-192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3年。
‧《臺灣》,1922-1924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新高新報》,(微捲),1929-1938年。
‧《臺灣民報》,1923-1930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臺灣新民報》(週刊),1930-193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台湾出版警察報》1930.1-1932.6,東京:不二出版發行復刻版,2001年。
‧《三六九小報》,1930 -1935年,臺北:南天書局影印版,1977年。
‧《南音》,193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年4月15日~5月31日)》(電子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年。
‧《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1935》(電子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1933年臺灣新民報》(光碟),國立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年。
‧《臺灣人士鑑》,1934年,臺北:臺灣新民報社,影印本。
‧《先發部隊》,1934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臺灣文藝》,1934-1936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第一線,1935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文化事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58
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創造,1989年。

(二)文集、資料彙編(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年。
‧吳福助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19,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林博正編,林攀龍著,《人生隨筆及其他 : 林攀龍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臺北:傳文文化出版,2000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2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籌備處, 2006年。
‧黃得時,《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黃頌顯,《林呈祿選集》,臺北:海峽學術,2006年。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2002年。

(三)日記、回憶錄、傳記(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起,未完。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南天,1991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1968年。
‧楊守愚撰,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臺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晨星,2002年。
‧劉捷,《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1998年。
‧《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 
 年。

二、專著(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
‧王詩琅譯,張炎憲、翁佳音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 
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1988年。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臺北:福祿壽出版,1999年。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玉山社,2010年。
‧李昭容,《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稻鄉印行,2011年。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1999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2001年。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科技,2004
年。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5年。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2003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注意的起源與散
布》,臺北:時報出版,1999年初版,2008年初版十五刷。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年。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81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臺北:麥田,2004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
年。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史》,彰化:現代潮出版社,
1987年。
‧黃煌雄,《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臺北:時報出版,2006
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年。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前衛,2000年。
‧葉榮鐘等著,《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1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9年。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高雄:春暉出版,2007年。
‧鄧慧恩,《日治時期外來思潮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
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
‧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橫路啓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臺北:聯合文
學,2009年。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1991年。

三、單篇論文與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期刊與會議論文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頁201-239。
‧李承機,〈從清治到日治時期的〈紙虎〉變遷史──將緊張關係訴諸「輿
論大眾」的社會文化史〉,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
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頁15-44。
‧吳三連,〈「臺灣新民報」所代表的民族意識〉,《中華雜誌》19卷8號,
1981年8月。
‧河原功著,葉石濤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臺灣的
 文學運動〉(下),《文學臺灣》3期,1992年6月,頁225-264。
‧河原功,〈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台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
 逵-〉,《臺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年12月。
‧林淇瀁,〈「副」刊「大」業──臺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瘂
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頁117-138。
‧林燿德,〈「鳥瞰」文學副刊〉,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頁369-406。
‧秦賢次,〈中國報紙副刊的起源與發展(一八七二~一九四九)〉,《文訊》21,1985年12月,頁42-57。
‧秦賢次,〈五四時期的《學燈》與《晨報副刊》〉,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頁1-27。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載於《臺灣文獻》49卷2號,
1996年6月,頁1-33。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臺灣報紙副刊─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許俊雅,〈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214期,2003年8月,頁29-36。
‧陳玟錚,〈蔡培火與日治時代大眾媒體之關係─以《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為例─〉,《臺灣風物》57卷3期,2007年9月,頁103-132。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1895-1945)〉,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
‧陳萬益,〈論1930年代初期的新詩運動──以《臺灣新民報》「曙光」欄
為主的討論〉,林明德總策畫,施懿琳等著,《彰化文學大論述》,臺北:
五南,2007年。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一)〉,《臺北文物》3:2,1954年8月。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二)〉,《臺北文物》3:3,1954年12月。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三)〉,《臺北文物》4:2,1955年8月。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
第21期,1985年12月,頁58-64。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頁45-79。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2月,頁89-120。
‧張耀仁,〈想像的「中國新文學」?──以賴和接任學藝欄編輯前後之《臺
灣民報》為析論對象〉,封德屏總編,《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青年文
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8年。
‧楊啟東等,〈臺灣新文學回顧座談紀錄〉,《臺灣文藝》第103期,1986年
11月,頁6-28。
‧蕭柏暐,〈記憶中的吳三連先生─劉捷口述訪談紀錄〉,《臺灣史料研究》
第35期,2010年6月,頁122-133。
‧謝欣岑,〈《臺灣新民報》「曙光」專欄之文學現象考察(1930-1932)〉,《臺灣詩學》12期, 2008年11月,頁205-242。


(二)碩博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
會文化史考察—》,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
東京大学総和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敏忠,《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 (1920-1927) 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邱雅萍,《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臺灣式白話文」的面貌》,國
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淑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臺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 
《臺灣民報》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林貞蓉,《劉捷及其作品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臺灣報紙副刊
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卓佳賢,《邁向大眾/通俗之路(1930-1937)─論臺灣文藝評論中讀者與文本理論的流動》,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洪世昌〈《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56年。
‧柯喬文,《「五四」與臺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涂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
社會風尚批判》,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2年。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國立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
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93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淑容,《戰爭前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黃怡婷,《語言的回聲:語文改革運動與日治時期新文學白話文小說之關
係研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勝助,《日據時期臺灣報界的抗日活動》,文化大學哲學所碩論,1981
年。
‧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一九三二年[南音]的文學訴求》,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
事研究(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葉淑美,《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9年。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 一九三○年代臺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3年。
‧蕭柏暐,《臺灣的報業傳承與政治社會運動─以臺灣民報社員人際網絡為
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羅詩雲,《郁達夫在台灣 : 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工具書(依照出版時間排序)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
2000年。
‧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3年。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中島利郎編 ,《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
‧甘振虎等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小說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2010
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7159008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9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崔末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佩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佩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3 14:38:27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3 14:38: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3 14:38: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9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5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9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為中心,研究範圍設定在一九三○到一九三三年間,聚焦於週刊形式轉為日刊報紙期間的發展與轉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前行研究回顧及探討、研究主題與範圍、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第二章「一九三○年前後臺灣的媒體環境」概述《臺灣新民報》於一九三○年前後的發行背景,第一節討論檢閱制度對臺灣人言論與文學傳播的影響;第二節爬梳自週刊時期設立「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後,至日刊獲准這段期間刊物之簡史;第三節說明文化協會分裂後,《臺灣民報》系統到了這個階段,由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導,編輯策略及走向亦與政治因素有所關聯。第三章「文藝欄之版面狀況與作者群」考量媒體本身與文學作品之呈現,主要觀察各版面欄位隨著媒體性質的改變而呈現的變化,另外藉著整理出作者群,比對週刊與日刊時期有何異同。第四章「文藝欄小說的刊載」分述週刊與日刊時期的小說作品,歸納其主題內容,再於第三節自報刊形式、市場因素以及檢閱制度三個層面檢視《臺灣新民報》的小說之發展趨向。第五章「文藝欄中的詩與雜文」,考察小說以外的部分,包括新詩、漢詩、各類雜文等等。第六章結論,綜合各章所述,探討不同階段與不同的媒體性質對臺灣社會的意義之轉變,進而釐清《臺灣新民報》在一九三○年代的歷史脈絡,從中論述《臺灣新民報》所扮演的角色,賦予其在日治時期文化與文學場域的定位。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及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13
第二章 一九三○年前後臺灣的媒體環境 15
第一節 檢閱制度下的影響 15
一、臺灣總督府施行的新聞法令 16
二、從「移入紙」到「移入臺灣發行」 20
三、刊載內容遭禁止、刪除之情形 22
第二節 日刊《臺灣新民報》申請發行的歷程 27
一、初步籌備期 27
二、政治角力下產生契機 29
三、得到日刊許可至正式發行期間 31
四、日刊《臺灣新民報》正式發行 33
第三節 政治運動左右分裂後的歸趨 35
一、臺灣文化協會的組成與《臺灣民報》 35
二、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及右派另組政黨結社 36
三、《臺灣新民報》日刊化之後受到的抨擊 39
第三章 文藝欄之版面狀況與作者群 45
第一節 版面的編輯與安排 45
一、小說部分 45
二、其他部分 54
第二節 小說作者 58
一、臺灣本土作者 58
二、轉載作品之作者 64
第三節 其他文類作者 70
一、新詩 70
二、漢詩 71
三、雜文 73
第四章 文藝欄小說的刊載 75
第一節 週刊時期的小說作品 75
一、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困境 78
二、戀愛與婚姻 88
三、關於中國時局與革命意識 92
第二節 日刊時期的小說作品 93
第三節 小說型態轉變之因素 98
一、報刊形式對小說篇幅的影響 98
二、市場因素 100
三、檢閱制度的限制 101
第五章 文藝欄中的詩與雜文 105
第一節 新詩作品 105
一、社會關懷 106
二、各類抒情 111
三、其他 115
第二節 傳統漢詩 116
一、漢詩欄的創設 116
二、主題內容 118
第三節 各類雜文 121
一、文學相關文章 121
二、遊記與旅外見聞談 122
三、隨筆與漫談 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1
附錄 138
附錄一 新詩作品篇目 138
附錄二 漢詩作品篇目 145
附錄三 雜文作品篇目 15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9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治時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新民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藝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週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刊zh_TW
dc.title (題名) 《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the Literary Column of "Taiwan Shin Min Pao": Focus on its Weeklies to the Dal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文獻史料
(一)日治時期報紙、雜誌(依照原刊出版時間排序)
‧《臺灣青年》,1920-192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3年。
‧《臺灣》,1922-1924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新高新報》,(微捲),1929-1938年。
‧《臺灣民報》,1923-1930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臺灣新民報》(週刊),1930-193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台湾出版警察報》1930.1-1932.6,東京:不二出版發行復刻版,2001年。
‧《三六九小報》,1930 -1935年,臺北:南天書局影印版,1977年。
‧《南音》,1932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年4月15日~5月31日)》(電子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年。
‧《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1935》(電子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1933年臺灣新民報》(光碟),國立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年。
‧《臺灣人士鑑》,1934年,臺北:臺灣新民報社,影印本。
‧《先發部隊》,1934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臺灣文藝》,1934-1936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第一線,1935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81年。
‧《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文化事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58
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創造,1989年。

(二)文集、資料彙編(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年。
‧吳福助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19,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林博正編,林攀龍著,《人生隨筆及其他 : 林攀龍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臺北:傳文文化出版,2000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2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籌備處, 2006年。
‧黃得時,《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黃頌顯,《林呈祿選集》,臺北:海峽學術,2006年。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2002年。

(三)日記、回憶錄、傳記(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起,未完。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南天,1991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1968年。
‧楊守愚撰,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臺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晨星,2002年。
‧劉捷,《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1998年。
‧《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 
 年。

二、專著(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
‧王詩琅譯,張炎憲、翁佳音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 
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1988年。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臺北:福祿壽出版,1999年。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玉山社,2010年。
‧李昭容,《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稻鄉印行,2011年。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1999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2001年。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科技,2004
年。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5年。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2003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注意的起源與散
布》,臺北:時報出版,1999年初版,2008年初版十五刷。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年。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81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臺北:麥田,2004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
年。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史》,彰化:現代潮出版社,
1987年。
‧黃煌雄,《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臺北:時報出版,2006
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年。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前衛,2000年。
‧葉榮鐘等著,《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1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9年。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高雄:春暉出版,2007年。
‧鄧慧恩,《日治時期外來思潮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
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
‧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橫路啓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臺北:聯合文
學,2009年。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1991年。

三、單篇論文與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期刊與會議論文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頁201-239。
‧李承機,〈從清治到日治時期的〈紙虎〉變遷史──將緊張關係訴諸「輿
論大眾」的社會文化史〉,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
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頁15-44。
‧吳三連,〈「臺灣新民報」所代表的民族意識〉,《中華雜誌》19卷8號,
1981年8月。
‧河原功著,葉石濤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臺灣的
 文學運動〉(下),《文學臺灣》3期,1992年6月,頁225-264。
‧河原功,〈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台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
 逵-〉,《臺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年12月。
‧林淇瀁,〈「副」刊「大」業──臺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瘂
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頁117-138。
‧林燿德,〈「鳥瞰」文學副刊〉,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頁369-406。
‧秦賢次,〈中國報紙副刊的起源與發展(一八七二~一九四九)〉,《文訊》21,1985年12月,頁42-57。
‧秦賢次,〈五四時期的《學燈》與《晨報副刊》〉,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頁1-27。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載於《臺灣文獻》49卷2號,
1996年6月,頁1-33。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臺灣報紙副刊─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年。
‧許俊雅,〈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214期,2003年8月,頁29-36。
‧陳玟錚,〈蔡培火與日治時代大眾媒體之關係─以《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為例─〉,《臺灣風物》57卷3期,2007年9月,頁103-132。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1895-1945)〉,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
‧陳萬益,〈論1930年代初期的新詩運動──以《臺灣新民報》「曙光」欄
為主的討論〉,林明德總策畫,施懿琳等著,《彰化文學大論述》,臺北:
五南,2007年。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一)〉,《臺北文物》3:2,1954年8月。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二)〉,《臺北文物》3:3,1954年12月。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三)〉,《臺北文物》4:2,1955年8月。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
第21期,1985年12月,頁58-64。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頁45-79。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2月,頁89-120。
‧張耀仁,〈想像的「中國新文學」?──以賴和接任學藝欄編輯前後之《臺
灣民報》為析論對象〉,封德屏總編,《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青年文
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8年。
‧楊啟東等,〈臺灣新文學回顧座談紀錄〉,《臺灣文藝》第103期,1986年
11月,頁6-28。
‧蕭柏暐,〈記憶中的吳三連先生─劉捷口述訪談紀錄〉,《臺灣史料研究》
第35期,2010年6月,頁122-133。
‧謝欣岑,〈《臺灣新民報》「曙光」專欄之文學現象考察(1930-1932)〉,《臺灣詩學》12期, 2008年11月,頁205-242。


(二)碩博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
會文化史考察—》,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
東京大学総和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敏忠,《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 (1920-1927) 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邱雅萍,《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臺灣式白話文」的面貌》,國
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淑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臺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 
《臺灣民報》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林貞蓉,《劉捷及其作品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臺灣報紙副刊
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卓佳賢,《邁向大眾/通俗之路(1930-1937)─論臺灣文藝評論中讀者與文本理論的流動》,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洪世昌〈《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56年。
‧柯喬文,《「五四」與臺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涂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
社會風尚批判》,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2年。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國立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
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93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淑容,《戰爭前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黃怡婷,《語言的回聲:語文改革運動與日治時期新文學白話文小說之關
係研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勝助,《日據時期臺灣報界的抗日活動》,文化大學哲學所碩論,1981
年。
‧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一九三二年[南音]的文學訴求》,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
事研究(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葉淑美,《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9年。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 一九三○年代臺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3年。
‧蕭柏暐,《臺灣的報業傳承與政治社會運動─以臺灣民報社員人際網絡為
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羅詩雲,《郁達夫在台灣 : 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工具書(依照出版時間排序)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
2000年。
‧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3年。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中島利郎編 ,《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
‧甘振虎等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小說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2010
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