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教會系統對原鄉防救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
The influences of ecclesial system on tri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township in Kaohsiung
作者 呂偉麟
貢獻者 莊國榮
呂偉麟
關鍵詞 原住民族
桃源區
教會系統
社區防救災
社區結構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Apr-2013 14:40:14 (UTC+8)
摘要 台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世界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天氣型態複雜多變,再加上中央山脈聳立其中,河川流急,因此常發生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這些災害對我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國目前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推動了許多相關防救災措施。然而,於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對台灣地區帶來很大的災害,也顯示出目前災害防救工作有所不足之處。一般認為,我國的災害防救應當朝向強化社區自身的防救災能力為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災害防救措施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應不同的社區特性而有不同的作為。
  台灣的原住民族因多數居住於山地地區,往往是災害來臨時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為了強化原鄉自身的防救災能力,應該要了解原鄉的社區結構、生活習慣、信仰文化等特性,以推行適合原鄉的防救災措施,因此本文將以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桃源區做為研究對象,以做為其他原鄉地區推行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參考借鏡。
  本文研究發現,原鄉的社區運作核心除了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之外,最特別的就在於教會系統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會形塑原鄉在公共事務上的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情況。其優勢展現在災情及預警資訊的傳遞、緊急避難與救援、物資及善款分配、災民安置、心理復健、災前的減災與整備等方面;這樣的運作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表現在社區權力的分權化以及代表性不足、教會功能的運作情況容易受到領導者影響、以及因缺乏整合而導致物資及善款分配情況的混亂等。政府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教會系統優勢、降低教會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要建立行政機關與教會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管道、利用教會系統進行防救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以及有效的整合物資及善款分配系統,才可能使得防救災工作在原鄉的推行更加順利。
  影響原鄉防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就在於防救災工作是否有針對原鄉的特性去推行,而不應僅將其視為漢人世界的延伸,將不適合原鄉的制度及價值觀強加在其之上。唯有確實的了解原鄉,針對這些特性做出回應與調整,才可能在防救災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能夠使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更加得到重視與發展。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王淑怡(2002)。土石流防救災體系與防災社區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等(2011)。社會工作救災實務操作指引─莫拉克風災經驗集結實錄研究。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田哲益(1995)。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行政院(2011)。民國100年災害防救白皮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2010)。莫拉克颱風災害的課題分析與政策建議
台北: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 
北:研考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98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居住地新勘及複勘 作業暨安全評估報告書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0)。莫拉克颱風之災情勘查與分析。台北:國家科學 委員會。
全國成(2000)。九二一震災對災區原住民的影響與救災措施的省思。社區發展季
刊,第90期,頁53-62。
余萬居譯,馬淵東一著(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集。Bunun、Tsuau二族氏 
族組織和婚姻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特藏室資料。
余明德(2000)。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琴(1994)。有關台灣原住民、西洋宗教體系與傳教士的德文文獻。台灣史研 究,第1卷第2期,頁131-140。
李家源(2002)。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所碩士論文。
李龍潭(2010)。地方政府推動社區災害防救之研究─以桃園縣防災社區為例。國
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吳杰穎、康良宇(2007)。社區防災推動之探討—以「社區防災總體營造計畫」為
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213-231。
邱汝娜(2000)。九二一震災後之原住民族生活重建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46-52。
林俊、沈子勝、鄧子正(2003)。美國與台灣地區社區防災工作發展之分析與比較﹕
對我國消防行政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災害防救學報,第4期,頁67-105。
林俊、沈子勝、鄧子正、李玟慧(2005)。推動社區防災現況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 研究。台北: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林會承(1996)。由社區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議實錄,臺北市:東吳大學發展處,頁58-69。
林澄枝(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潤榮、黃文仁、林廣榮、許建德、許中立(2005)。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體系之
探討。坡地防災學報,第4卷第2期,頁53-70。
柯孝勳、許俊文、蔣得心(2009)。地方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強化機制探討。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2期,頁24-40。
徐震(1996)。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民毅(2004)。非營利組織功能、工作特性與生命週期之研究:以義勇消防隊為
例。南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良宇(2005)。專業團隊協助推動防災社區之研究。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陳凱凌(1998)。基層防救災體系緊急應變行動之剖析─以溫妮風災林肯大郡災變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其南(1998)。原住民的部落振興運動。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亮全(2002)。地方政府研擬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探討初探。2002全國災害危機
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亮全、魏雅蘭、詹桂綺(2001)。本土性防災社區建構之初探。中華民國都市計
畫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亮全、劉怡君、詹桂綺(2002)。社區防救災學習前後居民災害與防救災認知之 比較研究。臺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91 年度成果報告。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6)。防災社區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災害防救委
員會。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6)。防災社區學習教材(基礎篇)。台北:行政院
災害防救委員會。
陳國強編(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
陳哲昌(2002)。最適防災社區管理組織之研究:以山坡地社區為例。華梵大學工
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姿吟(2003)。原鄉部落社會組織互動情形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嫻(2007)。崩塌災區社區防災推動之探討─以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陳儀深(2011)。八八水災口述史。台北:前衛。
張聖琳譯,Hester Randolph T. Jr.著(1999)。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踐。臺北:遠流。
張瑋琦、紀駿傑(1999)。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1999
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47。
張金生(2003)。探討排灣族社會部落權力結構的演變。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2
期,頁63-98。
張聖杰(2003)。地方政府推動社區防救災之初探。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 
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瑋(2004)。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變遷之探討-以卑南族利嘉社區、魯凱族
東興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彬(2004)。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
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張文昌(2005)。南投縣社區防災之研究—從政策執行觀點探討。暨南國際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170-181。
郭俊欽、莊翰華、康良宇(2007)。土石流災區之防災教育初探。環境與世界,第
15期,頁99-128。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莫拉克颱風總體回顧。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年
報2009。台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莫拉克颱風之災情勘查與分析(摘要本)。台 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黃識銘(1985)。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傅君(2001)。台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管建興(2006)。落實「社區防災系統」策略之探討─以臺東縣推動社區防災系統
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詹怡璋(2000)。原鄉社會重建與原住民福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63-71。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
詹桂綺(2003)。社區防救災推動方式與流程之比較研究:以社區防救災總體
營造實施計畫案例為對象。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朝明(2007)。台灣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鄭連明編(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鄭晃二(1999)。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台北:遠流。
鄧子正(2003)。推動社區防災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研究。未出版之研究案,臺北市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鄧子正(2003)。推動國內防災教育之探討二。消防工作研討報告。台北:行政院
消防署。
鄧子正(2003)。民間社區防災教育之建立與推動分析。未出版之研究案,台北市
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鄧子正(2003)。推動社區防災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研究。未出版之研究案,台北
市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蔡彥仁(2004)。原住民文化與福音的對話。台北:天恩。
薛文郎(1987)。我國社區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曉園。
魏雅蘭(2000)。本土性防災社區形成要素之探討─以長青、龍安、蜈蚣社區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瑞(2009)。高雄縣那瑪夏鄉布農族親屬與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FEMA(1996).Project Impact.U.S.A..
FEMA(1998).Introduction to Mitigation Independent Study Course.U.S.A..
George A. Hillery, Jr.(1955).Di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ment. Rural Sociology,20:118.
Glass, J. J.(1979).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objectives and techniques, JAPA.
Nigg,J., Riad, J.,Wachtendorf,T.,Tweedy,A.&Reshaur,L .(1998).DisasterResistant Communities Initi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ilot Phase: Assessment of ProjectImpact: Year 1 Executive Summary. FEMA.
Winchester, P.(2000). CycloneMitigation, ResourceAllocation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South India: 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Disater,24(1), 18-37.

網站
工頭堅(2009)。八八水災的網路動員:我所知道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幕 後故事。2012年10月1日,取自:http://worker.bluecircus.net/archives/2009/
08/post_499.html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9)。災害防救體系簡報。2011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epa.gov.tw/FileLink/FileHandler.ashx?file=13296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11)。統計概覽。2012年3月22日,取自:http://88flood.www.gov.tw/work.php
高雄市桃源區戶政事務(2012)。高雄市桃源區101年8月份原住民各族別人數統
計表,2012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taoyuanhouse.gov.tw/style/front001/
bexfront.php
陳乃菁(2003)。高估頭目政治性,也是對原住民的不尊重。 2013年1月20日,取
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2124
廖振順(2009)。小林村滅村始末,2012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D59xJBfj1Cc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8256002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560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莊國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呂偉麟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呂偉麟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3 14:40: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3 14:40: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3 14:40: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2560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5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56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世界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天氣型態複雜多變,再加上中央山脈聳立其中,河川流急,因此常發生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這些災害對我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國目前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推動了許多相關防救災措施。然而,於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對台灣地區帶來很大的災害,也顯示出目前災害防救工作有所不足之處。一般認為,我國的災害防救應當朝向強化社區自身的防救災能力為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災害防救措施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應不同的社區特性而有不同的作為。
  台灣的原住民族因多數居住於山地地區,往往是災害來臨時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為了強化原鄉自身的防救災能力,應該要了解原鄉的社區結構、生活習慣、信仰文化等特性,以推行適合原鄉的防救災措施,因此本文將以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桃源區做為研究對象,以做為其他原鄉地區推行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參考借鏡。
  本文研究發現,原鄉的社區運作核心除了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之外,最特別的就在於教會系統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會形塑原鄉在公共事務上的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情況。其優勢展現在災情及預警資訊的傳遞、緊急避難與救援、物資及善款分配、災民安置、心理復健、災前的減災與整備等方面;這樣的運作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表現在社區權力的分權化以及代表性不足、教會功能的運作情況容易受到領導者影響、以及因缺乏整合而導致物資及善款分配情況的混亂等。政府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教會系統優勢、降低教會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要建立行政機關與教會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管道、利用教會系統進行防救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以及有效的整合物資及善款分配系統,才可能使得防救災工作在原鄉的推行更加順利。
  影響原鄉防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就在於防救災工作是否有針對原鄉的特性去推行,而不應僅將其視為漢人世界的延伸,將不適合原鄉的制度及價值觀強加在其之上。唯有確實的了解原鄉,針對這些特性做出回應與調整,才可能在防救災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能夠使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更加得到重視與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圖目次 IV
表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個案背景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8
第一節 布農族的政治制度及宗教信仰 18
第二節 從「防災」到「社區防災」 23
第三節 對防災政策執行成效之相關探討 32
第四節 教會系統與防災政策執行成效之可能連結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0
第四章 桃源區社區運作模式及教會組織對防救災工作之影響 45
第一節 桃源區社區結構概況及決策運作模式 45
第二節 教會系統於防救災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54
第三節 教會系統於防救災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及困境 72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95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莫拉克颱風災害的課題分析與政策建議 104
附錄二、會議紀錄A─「勤和村未來重建暨安遷救助金相關事宜座談會」 10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560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原住民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桃源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會系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防救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結構zh_TW
dc.title (題名) 教會系統對原鄉防救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fluences of ecclesial system on tri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township in Kaohsiu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王淑怡(2002)。土石流防救災體系與防災社區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等(2011)。社會工作救災實務操作指引─莫拉克風災經驗集結實錄研究。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田哲益(1995)。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行政院(2011)。民國100年災害防救白皮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2010)。莫拉克颱風災害的課題分析與政策建議
台北: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 
北:研考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98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居住地新勘及複勘 作業暨安全評估報告書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0)。莫拉克颱風之災情勘查與分析。台北:國家科學 委員會。
全國成(2000)。九二一震災對災區原住民的影響與救災措施的省思。社區發展季
刊,第90期,頁53-62。
余萬居譯,馬淵東一著(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集。Bunun、Tsuau二族氏 
族組織和婚姻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特藏室資料。
余明德(2000)。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琴(1994)。有關台灣原住民、西洋宗教體系與傳教士的德文文獻。台灣史研 究,第1卷第2期,頁131-140。
李家源(2002)。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所碩士論文。
李龍潭(2010)。地方政府推動社區災害防救之研究─以桃園縣防災社區為例。國
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吳杰穎、康良宇(2007)。社區防災推動之探討—以「社區防災總體營造計畫」為
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213-231。
邱汝娜(2000)。九二一震災後之原住民族生活重建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46-52。
林俊、沈子勝、鄧子正(2003)。美國與台灣地區社區防災工作發展之分析與比較﹕
對我國消防行政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災害防救學報,第4期,頁67-105。
林俊、沈子勝、鄧子正、李玟慧(2005)。推動社區防災現況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 研究。台北: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林會承(1996)。由社區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議實錄,臺北市:東吳大學發展處,頁58-69。
林澄枝(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潤榮、黃文仁、林廣榮、許建德、許中立(2005)。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體系之
探討。坡地防災學報,第4卷第2期,頁53-70。
柯孝勳、許俊文、蔣得心(2009)。地方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強化機制探討。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2期,頁24-40。
徐震(1996)。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民毅(2004)。非營利組織功能、工作特性與生命週期之研究:以義勇消防隊為
例。南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良宇(2005)。專業團隊協助推動防災社區之研究。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陳凱凌(1998)。基層防救災體系緊急應變行動之剖析─以溫妮風災林肯大郡災變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其南(1998)。原住民的部落振興運動。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亮全(2002)。地方政府研擬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探討初探。2002全國災害危機
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亮全、魏雅蘭、詹桂綺(2001)。本土性防災社區建構之初探。中華民國都市計
畫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亮全、劉怡君、詹桂綺(2002)。社區防救災學習前後居民災害與防救災認知之 比較研究。臺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91 年度成果報告。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6)。防災社區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災害防救委
員會。
陳亮全、劉怡君、陳海立(2006)。防災社區學習教材(基礎篇)。台北:行政院
災害防救委員會。
陳國強編(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
陳哲昌(2002)。最適防災社區管理組織之研究:以山坡地社區為例。華梵大學工
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姿吟(2003)。原鄉部落社會組織互動情形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嫻(2007)。崩塌災區社區防災推動之探討─以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陳儀深(2011)。八八水災口述史。台北:前衛。
張聖琳譯,Hester Randolph T. Jr.著(1999)。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踐。臺北:遠流。
張瑋琦、紀駿傑(1999)。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1999
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47。
張金生(2003)。探討排灣族社會部落權力結構的演變。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2
期,頁63-98。
張聖杰(2003)。地方政府推動社區防救災之初探。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 
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瑋(2004)。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變遷之探討-以卑南族利嘉社區、魯凱族
東興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彬(2004)。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
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張文昌(2005)。南投縣社區防災之研究—從政策執行觀點探討。暨南國際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170-181。
郭俊欽、莊翰華、康良宇(2007)。土石流災區之防災教育初探。環境與世界,第
15期,頁99-128。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莫拉克颱風總體回顧。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年
報2009。台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莫拉克颱風之災情勘查與分析(摘要本)。台 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黃識銘(1985)。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傅君(2001)。台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管建興(2006)。落實「社區防災系統」策略之探討─以臺東縣推動社區防災系統
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詹怡璋(2000)。原鄉社會重建與原住民福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0
期,頁63-71。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
詹桂綺(2003)。社區防救災推動方式與流程之比較研究:以社區防救災總體
營造實施計畫案例為對象。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朝明(2007)。台灣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鄭連明編(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鄭晃二(1999)。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台北:遠流。
鄧子正(2003)。推動社區防災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研究。未出版之研究案,臺北市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鄧子正(2003)。推動國內防災教育之探討二。消防工作研討報告。台北:行政院
消防署。
鄧子正(2003)。民間社區防災教育之建立與推動分析。未出版之研究案,台北市
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鄧子正(2003)。推動社區防災調查與教育訓練規範研究。未出版之研究案,台北
市內政部消防署委託。
蔡彥仁(2004)。原住民文化與福音的對話。台北:天恩。
薛文郎(1987)。我國社區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曉園。
魏雅蘭(2000)。本土性防災社區形成要素之探討─以長青、龍安、蜈蚣社區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瑞(2009)。高雄縣那瑪夏鄉布農族親屬與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FEMA(1996).Project Impact.U.S.A..
FEMA(1998).Introduction to Mitigation Independent Study Course.U.S.A..
George A. Hillery, Jr.(1955).Di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ment. Rural Sociology,20:118.
Glass, J. J.(1979).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objectives and techniques, JAPA.
Nigg,J., Riad, J.,Wachtendorf,T.,Tweedy,A.&Reshaur,L .(1998).DisasterResistant Communities Initi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ilot Phase: Assessment of ProjectImpact: Year 1 Executive Summary. FEMA.
Winchester, P.(2000). CycloneMitigation, ResourceAllocation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South India: 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Disater,24(1), 18-37.

網站
工頭堅(2009)。八八水災的網路動員:我所知道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幕 後故事。2012年10月1日,取自:http://worker.bluecircus.net/archives/2009/
08/post_499.html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9)。災害防救體系簡報。2011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epa.gov.tw/FileLink/FileHandler.ashx?file=13296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11)。統計概覽。2012年3月22日,取自:http://88flood.www.gov.tw/work.php
高雄市桃源區戶政事務(2012)。高雄市桃源區101年8月份原住民各族別人數統
計表,2012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taoyuanhouse.gov.tw/style/front001/
bexfront.php
陳乃菁(2003)。高估頭目政治性,也是對原住民的不尊重。 2013年1月20日,取
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2124
廖振順(2009)。小林村滅村始末,2012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D59xJBfj1Cc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