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鄭金鳳歌仔戲劇藝生涯與表演藝術研究
Zheng Jin-Feng`s career of Gezai opera and performing arts
作者 陳智堯
貢獻者 蔡欣欣
陳智堯
關鍵詞 歌仔戲
鄭金鳳
內臺歌仔戲
外臺歌仔戲
講戲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7-Jun-2013 16:45:54 (UTC+8)
摘要 鄭金鳳是臺灣歌仔戲界少數橫跨內外臺均有豐富經歷的資深演員,從內臺時期搭班的「元光歌劇團」、「梅菱歌劇團」、「新錦珠歌劇團」、「寶銀社」、「小貓歌劇團」、「拱樂社」,到外臺時期搭班的「新琴聲歌劇團」、「新保聲歌劇團」、「錦上花歌劇團」乃至於自行整頓的「鳳欣歌劇團」,剛好可以窺見臺灣戰後40到80年代的歌仔戲發展縮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試圖從兩大部分來書寫:第一部份著重「演藝史」的建構,尤其鄭金鳳待過了許多內臺時期獨特歷史意義的戲班,有些戲班只聞其名而難見其實,值得仔細進行史料彙整;第二部份則著重於「唱念藝術」和「講戲」的分析。由於鄭金鳳專於苦旦一腳,故本文將以苦旦的「唱念」為主,深入瞭解鄭金鳳獨特的「四句聯」、「四念白」表演程式。並透過對鄭金鳳「講戲」風格研究,來瞭解內、外臺講戲差異,最後歸納整理鄭金鳳的代表劇齣,以供學界參考。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專書
【明】王驥德:《曲律》卷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香出版社,1997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片岡嚴撰、陳金田譯:《台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7年)
白慈飄、林聰仁著:《北管春秋—藝師王金鳳訪談錄》(臺中市:中市文化,1999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
吳紹蜜、王佩迪編著:《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市:臺灣學生,2005年)
李筱峯、劉峯松:《台灣歷史閱覽》(臺北市:自立晚報,1998年)
林珀姬:《南管曲唱研究》(臺北市:文史哲,2002年)
林鶴宜,蔡欣欣:《歷史‧光影‧人物》(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戲曲》(臺北縣:稻鄉,2007年)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 — 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周寧主編:《東南亞華語戲劇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 — 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市:巨流,2005年)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修海林:《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麗紗:《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
馬自毅注譯:《新譯增廣賢文‧千字文》(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
陳進傳:《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臺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0年)
陳雲川編劇;張嘉容編輯:《班超、洛神》(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陳守敬編劇;張嘉容編輯:《真假王子》(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嘉義市:陳江龍,2004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臺北縣:漢光文化,1998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0年)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
葉海編劇;張嘉容等編輯:《天涯遊龍》(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萬裕民:《京劇劇藝基礎訓練》(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8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市:里仁,2005年)
簡上仁:《台灣民謠》(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3年)

二、期刊論文
1.學位論文
吳孟芳:《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玉如:《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幼馨:《台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 — 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秀錦:《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戲班的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碩士論文,1999年)

2.論文集論文
石婉舜:〈戰爭與戲劇—以厚生演劇研究會的「國民演劇」批判為中心〉,《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臺北:文建會,2001年)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2004年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台大戲劇系,2004年)

3.期刊論文
竹內治:〈台灣演劇協會の誕生〉《台灣的演劇現況》(東京:丹青出版社,1943年)
吳聰敏、高櫻芬:〈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91年3月
林永昌:〈從報紙廣告報導看戰後內臺高甲戲演出風貌〉《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彰化文化局,2010年1月)
林江山:〈歌仔戲七字仔與賣藥仔江湖調的關係〉《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台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號刊,2008年1月
柯銘峰:〈台灣歌仔戲「音樂設計」和「編腔」概念〉,《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徐亞湘:〈試解「禁鼓樂」-- 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2004年8月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哭調」唱腔的檢析〉《台中師院學報》第五期,1999年6月。
劉南芳:〈歌仔戲唱詞寫作初探〉《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三、報刊史料
《台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台南新報》
《華僑商報》
《教育部公報》
《地方戲劇雜誌》(臺北市:地方戲劇雜誌社,1956.3-1957.7)

四、網路資料
王順隆:〈歌仔戲的合轍押韻-以日治時期的老唱片為例〉《「日治時期歌仔戲老唱片的整理與研究」期末報告》,2002年(http://www32.ocn.ne.jp/~sunliong/lunwen14.htm)
「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http://www32.ocn.ne.jp/~sunliong/guicheng.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15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智堯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智堯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Jun-2013 16:45:54 (UTC+8)-
dc.date.available 27-Jun-2013 16:45: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Jun-2013 16:45: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151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5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鄭金鳳是臺灣歌仔戲界少數橫跨內外臺均有豐富經歷的資深演員,從內臺時期搭班的「元光歌劇團」、「梅菱歌劇團」、「新錦珠歌劇團」、「寶銀社」、「小貓歌劇團」、「拱樂社」,到外臺時期搭班的「新琴聲歌劇團」、「新保聲歌劇團」、「錦上花歌劇團」乃至於自行整頓的「鳳欣歌劇團」,剛好可以窺見臺灣戰後40到80年代的歌仔戲發展縮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試圖從兩大部分來書寫:第一部份著重「演藝史」的建構,尤其鄭金鳳待過了許多內臺時期獨特歷史意義的戲班,有些戲班只聞其名而難見其實,值得仔細進行史料彙整;第二部份則著重於「唱念藝術」和「講戲」的分析。由於鄭金鳳專於苦旦一腳,故本文將以苦旦的「唱念」為主,深入瞭解鄭金鳳獨特的「四句聯」、「四念白」表演程式。並透過對鄭金鳳「講戲」風格研究,來瞭解內、外臺講戲差異,最後歸納整理鄭金鳳的代表劇齣,以供學界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1
第二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方--------------------------p.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p.6

第二章 鄭金鳳的成長環境與戲劇淵源
第一節 與戲結緣的童年歲月------------------------p.15
第二節 轉捩點:《火燒紅蓮寺》與「元光歌劇團--------p.19
第三節 奠基期:「新錦珠歌劇團」時期---------------p.23
第四節 成長期:「梅菱歌劇團」時期-----------------p.28

第三章 輾轉內臺的搭班生活
第一節 成名期:「寶銀社」時期---------------------p.33
第二節 過渡期:「小貓歌劇團」時期-----------------p.46
第三節 多元發展期:「拱樂社」時期-----------------p.54

第四章 沉潛整班的外臺生活
第一節 轉戰外臺關鍵:「新琴聲歌劇團」時期 ----------p.66
第二節 沉潛期:「新保聲歌劇團」與「錦上花歌劇團」時期p.69
第三節 整班期:「鳳欣歌劇團」時期------------------p.71

第五章 鄭金鳳的唱念藝術
第一節 曲調簡介與四句聯活-------------------------p.77
第二節 念白簡介與四念白活-------------------------p.88

第六章 鄭金鳳的說戲人生
第一節 講戲風格與內外臺講戲差異--------------------p.96
第二節 講綱分析----------------------------------p.102

第七章 結語--------------------------------------p.110

附件一、《山伯英臺‧遊西湖》---------------------------p.113
附件二、《林桂香告御狀‧祭墓---------------------------p.117
附件三、《洛神》--------------------------------------p.121
附件四、《三娘教子‧教子》-----------------------------p.125
附件五、《靈前會母》----------------------------------p.134
附件六、《石平貴與王寶釧‧別窯》------------------------p.144
附件七、鄭金鳳歌仔戲生涯簡表---------------------------p.146
附件八、訪談記錄--------------------------------------p.147
徵引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29563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鄭金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臺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臺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講戲zh_TW
dc.title (題名) 鄭金鳳歌仔戲劇藝生涯與表演藝術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Zheng Jin-Feng`s career of Gezai opera and performing ar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專書
【明】王驥德:《曲律》卷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香出版社,1997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片岡嚴撰、陳金田譯:《台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7年)
白慈飄、林聰仁著:《北管春秋—藝師王金鳳訪談錄》(臺中市:中市文化,1999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
吳紹蜜、王佩迪編著:《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市:臺灣學生,2005年)
李筱峯、劉峯松:《台灣歷史閱覽》(臺北市:自立晚報,1998年)
林珀姬:《南管曲唱研究》(臺北市:文史哲,2002年)
林鶴宜,蔡欣欣:《歷史‧光影‧人物》(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戲曲》(臺北縣:稻鄉,2007年)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 — 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周寧主編:《東南亞華語戲劇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 — 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市:巨流,2005年)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修海林:《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麗紗:《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
馬自毅注譯:《新譯增廣賢文‧千字文》(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
陳進傳:《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臺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0年)
陳雲川編劇;張嘉容編輯:《班超、洛神》(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陳守敬編劇;張嘉容編輯:《真假王子》(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嘉義市:陳江龍,2004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臺北縣:漢光文化,1998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0年)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年)
葉海編劇;張嘉容等編輯:《天涯遊龍》(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萬裕民:《京劇劇藝基礎訓練》(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8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市:里仁,2005年)
簡上仁:《台灣民謠》(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3年)

二、期刊論文
1.學位論文
吳孟芳:《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玉如:《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幼馨:《台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 — 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秀錦:《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戲班的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碩士論文,1999年)

2.論文集論文
石婉舜:〈戰爭與戲劇—以厚生演劇研究會的「國民演劇」批判為中心〉,《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臺北:文建會,2001年)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2004年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台大戲劇系,2004年)

3.期刊論文
竹內治:〈台灣演劇協會の誕生〉《台灣的演劇現況》(東京:丹青出版社,1943年)
吳聰敏、高櫻芬:〈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91年3月
林永昌:〈從報紙廣告報導看戰後內臺高甲戲演出風貌〉《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彰化文化局,2010年1月)
林江山:〈歌仔戲七字仔與賣藥仔江湖調的關係〉《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台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號刊,2008年1月
柯銘峰:〈台灣歌仔戲「音樂設計」和「編腔」概念〉,《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徐亞湘:〈試解「禁鼓樂」-- 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2004年8月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哭調」唱腔的檢析〉《台中師院學報》第五期,1999年6月。
劉南芳:〈歌仔戲唱詞寫作初探〉《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年3月

三、報刊史料
《台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台南新報》
《華僑商報》
《教育部公報》
《地方戲劇雜誌》(臺北市:地方戲劇雜誌社,1956.3-1957.7)

四、網路資料
王順隆:〈歌仔戲的合轍押韻-以日治時期的老唱片為例〉《「日治時期歌仔戲老唱片的整理與研究」期末報告》,2002年(http://www32.ocn.ne.jp/~sunliong/lunwen14.htm)
「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http://www32.ocn.ne.jp/~sunliong/guicheng.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