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嵇康〈聲無哀樂論〉視域下的言意之辨
Investigating the The Distinction of Language (Yen) and Significance (Yi) by Ji Kang’s Sound Without Sadness and Happiness
作者 許曼喻
貢獻者 曾春海
許曼喻
關鍵詞 嵇康
聲無哀樂論
言意之辨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Jul-2013 16:28:31 (UTC+8)
摘要 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言意之辨的結論主要分為「言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持「言盡意」者有歐陽建,其「意」代表事物之意、意思之意,主張「言」能盡「意」,持「言不盡意」者有荀粲、管輅、王弼等人,「言不盡意」之「意」是「道」、聖人之意等「意」,主張「言」不能盡「意」。前面幾位哲學家的「言意觀」最常被探討,近代研究成果也很豐碩。但嵇康也是持「言不盡意」者,卻很少被人提及其言意思想,嵇康是竹林七賢之首,其哲學思想在魏晉玄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尚未見就其「言意觀」的研究者,透過「言意觀」的研究,可以呈現其「言意觀」與養生論、「越名任心」的理想人格都有極大的關連。嵇康的「言不盡意」論是憑藉音樂妙象契會不可言說的道體,人與天地本是一體,嵇康從自身內心探求存在之所以然之理,藉由音樂養神的作用提升審美主體的心靈狀態,以「和心」照應音樂本體「自然之和」,以「越名任心」之真性通達萬物存在之所以然之理,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嵇康不爭論言是否能盡意的問題,轉而以音樂盡意,其音樂盡意之說與荀粲、管輅、王弼的「言不盡意」論不同,嵇康的「言不盡意」論在言意之辨中是相當特別且重要的。本文從〈聲無哀樂論〉中析理出嵇康的「言不盡意」論,以言意之辨的歷史、先秦儒道樂論、嵇康的言意觀三個章節論述嵇康的「言意觀」並比較其「言意觀」、音樂美學與前者思想的承襲及超越之處,讓更多學者能注意到嵇康的言意思想,重新檢視他在言意之辨發展中的角色和價值。
參考文獻 一、 古典文獻

戴明揚校注,嵇康著,《嵇康集校注》,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7年初版。
崔富章注譯,嵇康著,《新譯嵇中散集》,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初版。
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王弼註,《老子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三版。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6年二版。
朱熹校注,《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昭明太子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95年再版。
徐谼撰,〈谿山琴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七十四冊,臺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郭象注,《莊子》,臺北市:金楓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初版。
葛洪撰,劉昞注,《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源流文化公司,1982年初版。
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劭撰,《人物志》,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初版。
蘇輿校注,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初版。

二、 專書

王志楣著,《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譯》,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初版。
王次炤著,《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王曉毅著,《王弼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尹錫珉著,《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初版。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初版。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修訂版。
朱榮和著,《老子探微》,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再版。
朱榮智著,《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2年初版。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再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86年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初版。
李美燕著,《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臺北市:麗文文化公司,1999年初版。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初版。
杜保瑞著,《莊周夢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初版。
吳文璋著,《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吳冠宏著,《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初版。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
林明照著,《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初版。
易小斌著,《道家與文藝審美思想生成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初版。
姚維著,《才性之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三版。
高華平著,《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初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三版。
恩斯特.卡西爾著,沉暉等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3年初版。
孫中峰著,《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初版。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袁濟喜著,《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陸達誠著,《馬賽爾》,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889年初版。
陳炎著,《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0年初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八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譯今註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修訂版。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初版。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初版。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張家梅著,《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話語生成》,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初版。
張涵、史鴻文等著,《中華美學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蕙慧著,《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張蕙慧著,《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增訂版。
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初版。
曾祖蔭著,《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曾春海著,《嵇康》,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三版。
曾春海著,《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初版。
曾春海著,《中國哲學史綱》,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初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
馮滬祥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楊國榮著,《以道觀之》,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7年初版。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臺北市:丹青出版社,1987年初版。
趙志軍著,《作為中國古代審美范疇的自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社,1995年初版。
蔡忠道著,《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蔣孔陽著,《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二版。
劉靖之主編,《中國音樂美學》,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年初版。
劉福增著,《語言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劉藍著,《中國音樂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初版。
錢鍾書著,《管錐編》,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謝大寧著,《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初版。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初版。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禮記》,臺北市:書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嚴平著,《高達美》,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龔道運著,《先秦儒家美學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Eduard Hanslick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臺北市:世界文物,1997年初版。
Mikel Dufrenne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7年初版。

三、 學術期刊

刁生虎著,〈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王葆玹著,〈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
成中英著,〈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易學本體論》,臺北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李美燕著,〈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第二十六卷第9期2001年3月。
李美燕著,〈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6期,2010年6月。
李耀南著,〈做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鵝湖》第三十卷第3期2004年9月。
岑溢成著,〈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第11期1993年12月。
林明照著,〈莊學的樂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吳冠宏著,〈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吳甿著,〈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第十一卷第4期1985年10月。
洪華穗著,〈從〈聲無哀樂論〉試探嵇康對儒道家的傳承–以「和」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10期1997年9月。
陳引馳著,〈「言意之辨」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4年。
陳士誠著,〈從兩種論證揭示〈聲無哀樂論〉之結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8期2012年7月。
莊耀郎著,〈魏晉玄學與言意之辨〉,《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4期2003年4月。
張節末著,〈聲無哀樂-嵇康的音樂理論體系〉,《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
張德文著,〈從〈樂論〉看荀子的美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9期1995年9月。
曾昭旭著,〈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月刊》第二十八卷第5期,2002年11月。
曾春海著,〈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1期1991年1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生命才情及其生命觀〉,《哲學與文化》第2、3期1991年2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八卷第8期2001年8月。
曾春海著,〈阮籍與嵇康的樂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10期2010年10月。
曾春海著,〈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審查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4期,2009年4月。
黃瓊慧著,〈探討古琴音樂「無聲」美學觀的形塑—一個綜合音樂與哲學的觀點〉,「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12年3月16日。
劉毅鳴著,〈莊子的語言哲學〉,《鵝湖》第363期2005年9月。
盧萌著,〈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關係〉,《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1期2007年1月。
蕭馳著,〈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漢學研究》第二十五卷第1期2007年6月。
戴璉璋著,〈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戴璉璋著,〈玄學中的音樂思想〉,《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四、 學位論文

吳冠宏撰,《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沈維華撰,《魏晉言意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建興撰,《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施忠賢撰,《魏晉言意之辨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莊耀郎著,《王弼玄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珍禎撰,《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玄學思維─論題架構的思想格局對魏晉思潮之回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守一撰,《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湯楷驊撰,《古代儒家樂教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黃潔莉撰,《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振豐撰,《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偉仁撰,《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限制與真知的價值》,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連婷婷撰,《從儒道樂論談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本質與聲情關係》,華梵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繩向撰,《魏晉「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秋固撰,《荀子禮樂的美學思想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8154007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4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春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曼喻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曼喻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3 16:28: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3 16:28: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3 16:28: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4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4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言意之辨的結論主要分為「言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持「言盡意」者有歐陽建,其「意」代表事物之意、意思之意,主張「言」能盡「意」,持「言不盡意」者有荀粲、管輅、王弼等人,「言不盡意」之「意」是「道」、聖人之意等「意」,主張「言」不能盡「意」。前面幾位哲學家的「言意觀」最常被探討,近代研究成果也很豐碩。但嵇康也是持「言不盡意」者,卻很少被人提及其言意思想,嵇康是竹林七賢之首,其哲學思想在魏晉玄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尚未見就其「言意觀」的研究者,透過「言意觀」的研究,可以呈現其「言意觀」與養生論、「越名任心」的理想人格都有極大的關連。嵇康的「言不盡意」論是憑藉音樂妙象契會不可言說的道體,人與天地本是一體,嵇康從自身內心探求存在之所以然之理,藉由音樂養神的作用提升審美主體的心靈狀態,以「和心」照應音樂本體「自然之和」,以「越名任心」之真性通達萬物存在之所以然之理,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嵇康不爭論言是否能盡意的問題,轉而以音樂盡意,其音樂盡意之說與荀粲、管輅、王弼的「言不盡意」論不同,嵇康的「言不盡意」論在言意之辨中是相當特別且重要的。本文從〈聲無哀樂論〉中析理出嵇康的「言不盡意」論,以言意之辨的歷史、先秦儒道樂論、嵇康的言意觀三個章節論述嵇康的「言意觀」並比較其「言意觀」、音樂美學與前者思想的承襲及超越之處,讓更多學者能注意到嵇康的言意思想,重新檢視他在言意之辨發展中的角色和價值。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內容概述 5
第二章 言意之辨的歷史 8
第一節 言意之辨的起源 8
第二節 莊子言意觀 10
(一)得魚忘筌 10
(二)語言困境產生的原因 14
(三)通於大道的境界 15
第三節 荀粲言意觀—微言盡意論 16
第四節 管輅言意觀—微言妙象盡意說 19
第五節 王弼言意觀—忘言忘象得意說 21
(一) 王弼老學之本體論—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21
(二)「名號」、「稱謂」與「無稱」 25
(三) 忘言忘象得意說 29
第六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先秦儒道樂論 36
第一節 孔子樂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36
第二節 荀子樂論—樂合同,禮別異 40
第三節 老子樂論—大音希聲 45
第四節 莊子樂論—人籟、地籟、天籟 48
第五節 小結 52
第四章 嵇康言意觀—以〈聲無哀樂論〉為論 56
第一節〈聲無哀樂論〉的寫作目的 56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56
(二)矯正「以悲為美」的音樂風氣 60
第二節 音聲與哀樂的名實關係—殊塗異軌 62
第三節 言不盡意論—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 66
第四節 音聲與主體情感—和聲無象,總發眾情 71
第五節 音樂盡意 75
(一)理想人格與至高心境的追求 75
(二)琴聲盡意—俯仰自得,遊心泰玄 78
第六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91
zh_TW
dc.format.extent 19401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4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嵇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聲無哀樂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言意之辨zh_TW
dc.title (題名) 嵇康〈聲無哀樂論〉視域下的言意之辨zh_TW
dc.title (題名) Investigating the The Distinction of Language (Yen) and Significance (Yi) by Ji Kang’s Sound Without Sadness and Happines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典文獻

戴明揚校注,嵇康著,《嵇康集校注》,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7年初版。
崔富章注譯,嵇康著,《新譯嵇中散集》,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初版。
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王弼註,《老子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三版。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6年二版。
朱熹校注,《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昭明太子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95年再版。
徐谼撰,〈谿山琴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七十四冊,臺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郭象注,《莊子》,臺北市:金楓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初版。
葛洪撰,劉昞注,《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源流文化公司,1982年初版。
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劭撰,《人物志》,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初版。
蘇輿校注,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初版。

二、 專書

王志楣著,《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譯》,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初版。
王次炤著,《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王曉毅著,《王弼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尹錫珉著,《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初版。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初版。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修訂版。
朱榮和著,《老子探微》,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再版。
朱榮智著,《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2年初版。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再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86年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初版。
李美燕著,《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臺北市:麗文文化公司,1999年初版。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初版。
杜保瑞著,《莊周夢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初版。
吳文璋著,《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吳冠宏著,《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初版。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
林明照著,《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初版。
易小斌著,《道家與文藝審美思想生成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初版。
姚維著,《才性之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三版。
高華平著,《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初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三版。
恩斯特.卡西爾著,沉暉等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3年初版。
孫中峰著,《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初版。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袁濟喜著,《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陸達誠著,《馬賽爾》,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889年初版。
陳炎著,《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0年初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八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譯今註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修訂版。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初版。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初版。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張家梅著,《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話語生成》,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初版。
張涵、史鴻文等著,《中華美學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蕙慧著,《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張蕙慧著,《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增訂版。
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初版。
曾祖蔭著,《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曾春海著,《嵇康》,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三版。
曾春海著,《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初版。
曾春海著,《中國哲學史綱》,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初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
馮滬祥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楊國榮著,《以道觀之》,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7年初版。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臺北市:丹青出版社,1987年初版。
趙志軍著,《作為中國古代審美范疇的自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社,1995年初版。
蔡忠道著,《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蔣孔陽著,《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二版。
劉靖之主編,《中國音樂美學》,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年初版。
劉福增著,《語言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劉藍著,《中國音樂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初版。
錢鍾書著,《管錐編》,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謝大寧著,《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初版。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初版。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禮記》,臺北市:書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嚴平著,《高達美》,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龔道運著,《先秦儒家美學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Eduard Hanslick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臺北市:世界文物,1997年初版。
Mikel Dufrenne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7年初版。

三、 學術期刊

刁生虎著,〈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王葆玹著,〈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
成中英著,〈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易學本體論》,臺北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李美燕著,〈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第二十六卷第9期2001年3月。
李美燕著,〈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6期,2010年6月。
李耀南著,〈做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鵝湖》第三十卷第3期2004年9月。
岑溢成著,〈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第11期1993年12月。
林明照著,〈莊學的樂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吳冠宏著,〈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吳甿著,〈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第十一卷第4期1985年10月。
洪華穗著,〈從〈聲無哀樂論〉試探嵇康對儒道家的傳承–以「和」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10期1997年9月。
陳引馳著,〈「言意之辨」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4年。
陳士誠著,〈從兩種論證揭示〈聲無哀樂論〉之結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8期2012年7月。
莊耀郎著,〈魏晉玄學與言意之辨〉,《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4期2003年4月。
張節末著,〈聲無哀樂-嵇康的音樂理論體系〉,《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
張德文著,〈從〈樂論〉看荀子的美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9期1995年9月。
曾昭旭著,〈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月刊》第二十八卷第5期,2002年11月。
曾春海著,〈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1期1991年1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生命才情及其生命觀〉,《哲學與文化》第2、3期1991年2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八卷第8期2001年8月。
曾春海著,〈阮籍與嵇康的樂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10期2010年10月。
曾春海著,〈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審查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4期,2009年4月。
黃瓊慧著,〈探討古琴音樂「無聲」美學觀的形塑—一個綜合音樂與哲學的觀點〉,「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12年3月16日。
劉毅鳴著,〈莊子的語言哲學〉,《鵝湖》第363期2005年9月。
盧萌著,〈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關係〉,《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1期2007年1月。
蕭馳著,〈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漢學研究》第二十五卷第1期2007年6月。
戴璉璋著,〈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戴璉璋著,〈玄學中的音樂思想〉,《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四、 學位論文

吳冠宏撰,《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沈維華撰,《魏晉言意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建興撰,《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施忠賢撰,《魏晉言意之辨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莊耀郎著,《王弼玄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珍禎撰,《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玄學思維─論題架構的思想格局對魏晉思潮之回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守一撰,《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湯楷驊撰,《古代儒家樂教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黃潔莉撰,《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振豐撰,《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偉仁撰,《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限制與真知的價值》,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連婷婷撰,《從儒道樂論談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本質與聲情關係》,華梵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繩向撰,《魏晉「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秋固撰,《荀子禮樂的美學思想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