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
作者 陳大猷
貢獻者 董金裕
陳大猷
關鍵詞 魏晉
喪葬禮儀
孝道
以孝治天下
喪服
陰宅風水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1-Jul-2013 17:16:44 (UTC+8)
摘要 魏晉時期動盪的時代背景帶給孝道傳統及喪葬文化極大的衝擊,戰爭、災疫、政局紛擾的時空環境造成了既有觀念的崩解與新觀念的興起。道家自然主義興起、佛教傳佈,都對士人思考解放提供助益,也對傳統孝道環境帶來新的思維空間。自漢代以至於魏晉時期,「以孝治天下」一直都是執政當局所採取的治國方針,而魏晉時期所採取的方式是以「清議」來約束孝行,以皇太子親講《孝經》來推廣孝道。在如此大力推廣孝道的背景之下,孝的風氣可謂十分興盛。然而,部分魏晉士人因東漢以來名教逐漸僵化之故,對朝廷所宣揚的「制度化」孝道不以為然,因此紛紛以自己獨有的舉措來展現孝行,故出現了「死孝」的應對方式。在重孝、重禮的時代背景下,又遭逢大環境的改變,因此魏晉時期對於喪服禮相當重視,因而展開許多討論。而魏晉時期的禮家們往往能突破前代禮書的限制,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因時代動亂所造成的服喪問題,在兼顧禮意的前提下,展現重情、重孝的時代精神。其次,魏晉時期的喪葬逐漸由漢代的厚葬轉為薄葬,但這並不代表對喪葬的態度輕率,反而是以重視陰宅風水的方式來回應,在厚待先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為對生死雙方的照顧。在具體喪葬形式方面,魏晉的喪葬受遷徙流離、戰亂災疫以及士族興盛的影響,衍生出許多創新的喪葬儀式,同樣展現出魏晉時期有繼承、有權變、有創新的時代特色。綜觀魏晉時期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往往能以「人」為主體,兼顧生死雙方,使孝行的範疇不僅止於有生之年,亦及於死後世界。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按作者年代先後)

[周]荀況撰:《荀子》(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9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王充撰:《論衡》(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王符撰:《潛夫論》(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曹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嵇康撰,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晉]郭璞撰:《葬書》,《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晉]楊泉撰:《物理論》,《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僧佑撰:《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
[南朝梁]鍾嶸撰,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北魏]酈道元撰,[清]王先謙校:《王氏合校水經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邢昺注:《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王禕撰:《青巖叢錄》,《叢書集選(000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明]不著撰者:《二十四孝》《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14).新刻太倉藏板全補合像注釋大字日記故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嚴可均輯,許振生審訂:《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二、現代專著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臺北:知書房出版,2001年)。
余冠英選注:《三曹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威熊主編:《魏晉玄學家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胡適:《嘗試集》,《胡適文集(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劍光:《入土為安: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黃思源、王朝賓主編:《中國書法通鑑》(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
楊伯峻:《經書淺談》(臺北:國文天地發行,1989年)。
楊懋春:《社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硏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殯葬歷史與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殯葬文化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
羅宗真:《六朝考古》(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鲁迅:《而已集》,《魯迅全集(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8年)。
鲁迅:《朝花夕拾》,(臺北:金楓印行,大鴻總經銷,1990年)。
[日]石川九楊編:《書の宇宙(五)》,(東京:二玄社,1997年)。

三、學位論文 (按時間排列)

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施邦興:《葬書中的風水理論——環境規範體系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江美華:《西晉儒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佩儒:《孝經孝治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文榮:《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列)

卜風賢、王向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減災政策與救荒制度〉,《中國減災》,2007年第8期,頁40-41。
何漢南:〈南朝陵墓神柱的來歷〉,《文博》1992年第1期,頁38-42。
吳柳蓓:〈論孔融生死榮辱之關鍵〉,《文學前瞻》卷7,2007年8月,頁71-82。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頁25-52。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109-141。
柯金虎:〈從社會變亂看禮儀的遞嬗——以魏晉為考察範疇〉,《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2001年10月,頁123-148。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86-100。
孫世民:〈嵇康相須論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143-179。
張旭華:〈兩晉時期的喪禮實踐與中正清議〉,《史學月刊》,2011年12期,頁21-28。
薛瑞澤:〈魏晉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頁111-114。
謝雲飛:〈俗傳二十四孝探源〉,《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79年,頁85-108。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143-162。
[日]大室幹雄:〈石碑と生命〉,《中国碑刻紀行》,(東京:芸術新聞社,1993年1月),頁4-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24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董金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大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大猷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3 17:16: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3 17:16: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3 17:16: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10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3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102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魏晉時期動盪的時代背景帶給孝道傳統及喪葬文化極大的衝擊,戰爭、災疫、政局紛擾的時空環境造成了既有觀念的崩解與新觀念的興起。道家自然主義興起、佛教傳佈,都對士人思考解放提供助益,也對傳統孝道環境帶來新的思維空間。自漢代以至於魏晉時期,「以孝治天下」一直都是執政當局所採取的治國方針,而魏晉時期所採取的方式是以「清議」來約束孝行,以皇太子親講《孝經》來推廣孝道。在如此大力推廣孝道的背景之下,孝的風氣可謂十分興盛。然而,部分魏晉士人因東漢以來名教逐漸僵化之故,對朝廷所宣揚的「制度化」孝道不以為然,因此紛紛以自己獨有的舉措來展現孝行,故出現了「死孝」的應對方式。在重孝、重禮的時代背景下,又遭逢大環境的改變,因此魏晉時期對於喪服禮相當重視,因而展開許多討論。而魏晉時期的禮家們往往能突破前代禮書的限制,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因時代動亂所造成的服喪問題,在兼顧禮意的前提下,展現重情、重孝的時代精神。其次,魏晉時期的喪葬逐漸由漢代的厚葬轉為薄葬,但這並不代表對喪葬的態度輕率,反而是以重視陰宅風水的方式來回應,在厚待先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為對生死雙方的照顧。在具體喪葬形式方面,魏晉的喪葬受遷徙流離、戰亂災疫以及士族興盛的影響,衍生出許多創新的喪葬儀式,同樣展現出魏晉時期有繼承、有權變、有創新的時代特色。綜觀魏晉時期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往往能以「人」為主體,兼顧生死雙方,使孝行的範疇不僅止於有生之年,亦及於死後世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之界定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5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5
第五節 研究大綱 7

第二章 魏晉時期孝道觀念的演變 9
第一節 動盪的時局 9
一、政局紛擾 9
二、災疫頻仍 11
第二節 新觀念的興起與衝擊 13
一、道家自然主義抬頭 14
二、佛教興起 17
三、神滅觀念的討論 22
第三節 漢代「以孝治天下」觀念的繼承 26
一、以清議保障孝道 26
二、以《孝經》推廣孝道 29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魏晉時期孝道觀念的顯現 34
第一節 對孝道風氣的重視 34
一、對子女行孝之要求 35
二、對不孝行為之懲處 45
第二節 由重視生孝到漸注重死孝 50
一、傳統儒家重視「生孝」 51
二、魏晉時人肯定「死孝」 53
第三節 重視喪服禮 59
一、魏晉喪服禮的挑戰 59
二、魏晉喪服禮議 62
第四節 小結 68

第四章 孝道觀念對魏晉喪葬習俗之影響 70
第一節 陰宅風水觀 70
一、陰宅是否吉凶之論辯 71
二、以郭璞《葬書》為主的陰宅風水觀 75
三、魏晉時期重視陰宅風水的實例 78
第二節 薄葬觀念興起 81
一、由厚葬到薄葬 81
二、魏晉時期薄葬實例 86
第三節 主要喪葬形式 92
一、夫妻合葬 92
二、聚族葬 94
三、歸鄉葬 95
四、招魂葬 96
第四節 喪葬形式的變革 100
一、凶門柏歷之設置 100
二、由立碑轉而撰述墓志 101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引書目舉要 114
zh_TW
dc.format.extent 58311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魏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喪葬禮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孝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孝治天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喪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陰宅風水zh_TW
dc.title (題名)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按作者年代先後)

[周]荀況撰:《荀子》(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9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王充撰:《論衡》(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王符撰:《潛夫論》(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曹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嵇康撰,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晉]郭璞撰:《葬書》,《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晉]楊泉撰:《物理論》,《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僧佑撰:《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
[南朝梁]鍾嶸撰,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北魏]酈道元撰,[清]王先謙校:《王氏合校水經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邢昺注:《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王禕撰:《青巖叢錄》,《叢書集選(000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明]不著撰者:《二十四孝》《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14).新刻太倉藏板全補合像注釋大字日記故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嚴可均輯,許振生審訂:《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二、現代專著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臺北:知書房出版,2001年)。
余冠英選注:《三曹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威熊主編:《魏晉玄學家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胡適:《嘗試集》,《胡適文集(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劍光:《入土為安: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黃思源、王朝賓主編:《中國書法通鑑》(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
楊伯峻:《經書淺談》(臺北:國文天地發行,1989年)。
楊懋春:《社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硏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殯葬歷史與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殯葬文化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
羅宗真:《六朝考古》(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鲁迅:《而已集》,《魯迅全集(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8年)。
鲁迅:《朝花夕拾》,(臺北:金楓印行,大鴻總經銷,1990年)。
[日]石川九楊編:《書の宇宙(五)》,(東京:二玄社,1997年)。

三、學位論文 (按時間排列)

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施邦興:《葬書中的風水理論——環境規範體系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江美華:《西晉儒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佩儒:《孝經孝治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文榮:《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列)

卜風賢、王向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減災政策與救荒制度〉,《中國減災》,2007年第8期,頁40-41。
何漢南:〈南朝陵墓神柱的來歷〉,《文博》1992年第1期,頁38-42。
吳柳蓓:〈論孔融生死榮辱之關鍵〉,《文學前瞻》卷7,2007年8月,頁71-82。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頁25-52。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109-141。
柯金虎:〈從社會變亂看禮儀的遞嬗——以魏晉為考察範疇〉,《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2001年10月,頁123-148。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86-100。
孫世民:〈嵇康相須論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143-179。
張旭華:〈兩晉時期的喪禮實踐與中正清議〉,《史學月刊》,2011年12期,頁21-28。
薛瑞澤:〈魏晉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頁111-114。
謝雲飛:〈俗傳二十四孝探源〉,《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79年,頁85-108。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143-162。
[日]大室幹雄:〈石碑と生命〉,《中国碑刻紀行》,(東京:芸術新聞社,1993年1月),頁4-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