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
作者 廖修緯
貢獻者 陳芳明
廖修緯
關鍵詞 女性書寫
身體
心鎖
秋夜
殺夫
現代主義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1-Jul-2013 17:29:10 (UTC+8)
摘要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參考文獻 一、作家著作
     
     (一)郭良蕙作品
     《銀夢》,嘉義:青年書局,1954 年。
     《午夜的話》,台北:暢流,1954 年。
     《禁果》,台北:台灣書局,1954 年。
     《生活的秘密》,台北:新新文藝,1956 年。
     《錯誤的抉擇》,台北:新新文藝社,1956 年。
     《聖女》,香港:香港友聯,1956 年。
     《默戀》,香港:香港亞洲,1959 年。
     《春盡》,高雄:大業,1961 年。
     《黑色的愛》,高雄:時報,1961 年。
     《牆裡牆外》,高雄:大業,1961 年。
     《感情的債》,高雄:大業,1962 年。
     《往事》,高雄:大業,1962 年。
     《貴婦與少女》,台北:長城,1962 年。
     《菲菲的故事》,台北:皇冠,1962 年。
     《心鎖》,高雄:大業,1963年。
     《遙遠的路》,台北:長城,1963 年。
     《他‧她‧牠》,台北:長城,1963 年。
     《金色的憂鬱》,台北:小說創作,1965 年。
     《寂寞的假期》,台北:新亞,1965 年。
     《焦點》,台北:新亞,1968 年。
     《他們的故事》,台北:立志,1970 年。
     《睡眠在哪裡》,台北:新亞,1973 年。
     《團圓》,台北:新亞,1975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新亞,1975 年。
     《格蘭道爾的早餐》,台北:爾雅,1980 年。
     《台北的女人》,台北:爾雅,1980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蝕》,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睡眠在那裡》,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心鎖》,台北:時報,1986 年。
     《青草青青》,台北:時報,1986 年。
     《郭良蕙看文物》,台北:藝術家,1986 年。
     《斜煙》,台北:時報,1987 年。
     《加爾各答的陌生客》,台北:時報,1987 年。
     《黃昏來臨時》,台北:時報,1987 年。
     《失落、失落、失落》,台北:時報, 1987 年。
     《緣來緣去》,台北:時報,1987 年。
     《鄰家有女》,台北:時報,1987 年。
     《文物市場傳奇》,台北:藝術推廣中心,1987 年。
     《青花青》,台北:藝術家,1988 年。
     《早熟》,台北:時報,1988 年。
     《第三性》,台北:時報,1988 年。
     《記憶深處》,台北:時報,1988 年。
     《約會與薄酒》,台北:時報,1988 年。
     《四月的旋律》,台北:時報,1991 年。
     《台北一九六○》,台北:時報,1991 年。
     《心鎖》,台北:九歌,2002 年。
     《人生就是這樣》,台北:九歌,2002 年。
     《我看中國文物》,台北:藝術家,2002 年。
     
     
     (二)歐陽子作品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初版。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大林,1969年初版。
     《秋葉》,台北:晨鐘,1971年。
     《秋葉》,台北:爾雅,1980年。
     《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年。
     《移植的櫻花》,台北:1978年。
     《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年。
     《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1988年。
     《台灣作家全集 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年。
     《跋涉山水歷史間》,台北:爾雅,1998年。
      歐陽子主編:《現代文學小說集》(一、二),台北:爾雅,1977年。
     
     
     (三)李昂作品
     《混聲合唱》,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5年。
     《群像》,台北:大漢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人間世》,台北:大漢文化出版,1977年。
     《愛情試驗》,台北:聯經,1982年。
     《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台北:時報,1984年。
     《花季》,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暗夜》,台北:時報,1985年。
     《走出暗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
     《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貓咪與情人》,台北:時報,1987年。
     《外遇》,台北:時報,1987年。
     《年華》,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甜美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迷園》,台北:貿騰發賣,1991年。
     《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昂說情》,台北:貿騰發賣,1994年。
     《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
     《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1999年。
     《自傳?小說》,台北:皇冠,2000年。
     《漂流之旅》,台北:皇冠,2000年。
     《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花間迷情》,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二、 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Engel Ahn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桂冠書局,1981年。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199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聯經,1986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楊美惠等合譯:《第二性》,台北:志文,1992年。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駱駝出版,1995年。
     朱芳玲:《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不凋的花季-李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4月初版。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研究》,臺北:文史哲,1996年5初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2001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 年2 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 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
     邱子修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台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7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初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文學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經,2002年。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初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初版。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年初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岩冰:《女性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199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年10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 年10 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初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2000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應鳳凰:《五O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
     
     
     
     三、 報紙、期刊、單篇論文
     
     (一) 郭良蕙與《心鎖》相關研究
     王凌莉:〈四十年後打開《心鎖》郭良蕙《人生就是這樣》重新出發〉,《自由時報》,2001 年12 月13 日,第40 版。
     司徒衛:〈郭良蕙的「泥窪的邊緣」〉,《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1979年7 月,頁114~116。
     江世芳:〈郭良蕙的心鎖開了〉,《中國時報》,2001 年12 月30 日,第14 版。
     吳漢:〈打開心鎖照亮暗夜〉,《時報週刊》,1985年11月3日,頁29~33。
     金女:〈我對「心鎖」的意見〉,《自由青年》,1963年,頁11~14。
     林適存:〈值得重視的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58~159。
     東方望:〈文壇舊事話「心鎖」:是一本不該禁的禁書〉,《藝文誌》,第154 期,
     1978 年7 月,頁10~13。
     南宮博:〈論「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35~36。
     南登:〈對「心鎖」事件的幾點商榷〉,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0~42。
     郭良蕙:〈我寫「心鎖」〉,《中國時報》,1962年6月20日,第7 版。
     郭良蕙:〈「心鎖」的命運〉,《中國時報》,1963年2月。
     郭良蕙:〈誰能鎖住心--四十年後重出一禁再禁的《心鎖》〉,《九歌雜誌》,第249期,2001 年12 月10 日。
     郭良蕙:〈心,誰能鎖住?〉,《中國時報》,2001年12月10日,第39 版。
     郭良蕙:〈我沒有哭〉,《聯合文學》,第14 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65~69。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看「新」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94~105。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3~155。
     孫旗:〈「心鎖」事件來龍去脈〉,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35~143。
     孫旗:〈由「心鎖」事件析論台灣文藝界得風氣〉,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23~32。
     師範:〈「心鎖」讀後〉,《中國時報》,1962年9月16日,第7 版。
     耕雨:〈郭良蕙「心鎖」查禁真相〉,《台灣新聞報》,1999年12月10日,第13版。
     張國興:〈我對「心鎖」事件的意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8~22。
     張國興:〈法律與正義〉,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30~134。
     張國立:〈打開郭良蕙的心鎖〉,《中華日報》,1986 年7 月23 日,副刊。
     張淑麗:〈《心鎖》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頁327~331。
     葉美瑤:〈開啟一把塵封三十五年的心鎖〉,《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58~64。
     微之:〈「心鎖」與會籍〉,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33~34。
     董保中:〈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第4 卷第7 期,1975年12月,頁40~47。
     潘林:〈我看「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7~171。
     墨人:〈我的淺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0~162。
     穆中南:〈一個反常的現象-「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0~77。
     穆中南:〈檢討「心鎖」事件的原因與態度〉,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8~80。
     曉音:〈「心鎖」問題的面面觀〉,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8~63。
     穆欣:〈郭良蕙「心 鎖」難平〉,《台灣新聞報》,1992年8月13日,第13 版。
     賴素鈴。〈郭良蕙心鎖情欲已然過去〉,《民生報》,1998年6月15日,第19 版。
     劉心皇〈關於「心鎖」的六個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81~93。
     謝冰瑩:〈給郭良蕙女士的一封公開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
     蘇雪林:〈評兩本黃色小說:「江山美人」與「心鎖」〉,收入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17。
     蘇雪林:〈蘇雪林至「自由青年」雜誌的一封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8~69。
     
     
     
     (二) 歐陽子與《秋葉》相關研究
     
     王紘久:〈一些憂慮——談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 年8月,頁76-82。
     何欣:〈歐陽子說了什麼〉,《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6-60。
     白先勇:〈評歐陽子小說〉,《中國時報》,1970年9月26-27日。
     白先勇:〈談小說批評的標準〉,《中國時報》,1972年7月16-17日。
     唐吉松:〈歐陽子的「秋葉」〉,《中華日報》,1972年5月17-19日。
     唐吉松:〈小說批評和標準-兼覆白先勇先生〉,《中國時報》,1972年8月9日。
     唐文標:〈歐陽子的創作背景〉,《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4-45。
     夏祖麗:〈移植的櫻花——歐陽子訪問記〉,《書評書目》第55 卷,1977 年11 月11日,頁129-142。
     陳芳明:〈迷人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 年),頁122-125。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 期,2001年8月,頁136-148。
     尉天驄:〈帷幕掩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兼評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61-75。
     覃思:〈析歐陽子的「秋葉」〉,《青溪》64期,1972年10月,頁115-127。
     詹明信:〈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109 期,1987年7月1 日,頁52-62。
     齊邦媛:〈留學「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收錄於《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 年),頁149-177。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1998 年),頁58-66。
     翱翱:〈甚麼叫做批評和標準-並就教於唐吉松先生〉,《中華日報》,1973年1月5日。
     
     
     (三) 李昂與《殺夫》相關研究
     
     方梓記錄:〈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上)、(下),《自立晚報》10 版,1986年8月25日∼26日。
     尤松:〈「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14 卷10 期,1986年3月。
     李昂:〈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16 卷4 期,1983年5月。
     李昂:〈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暗夜》,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1月。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邱貴芬:〈李昂訪錄〉,《「(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卻夠膽量!〉,《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林靜茉:〈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台灣》,第15 期,1995年7月,頁272-282。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女性主義
     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胡雲:〈「殺夫」有違常理-讀「殺夫」〉,1984年1月,頁34-35。
     鹿港人:〈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第4 期,1984年2月,頁76-77。
     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 「殺夫」〉,《文學界》10 期,1984年5月。
     康原:〈思鄉情懷-小論李昂「鹿城故事」〉,《自立晚報》10 版,1982年6月1日。
     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10 版,1985年9月6日。
     張系國:〈小論『殺夫』〉,《新書月刊》,第12 期,1984年9月,頁30-31。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24 卷5 期,1995年10月。
     梁曦〈我看「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灣日報》副刊,1982年7月18日。
     陳芳明:<《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2004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 卷8 期,1977年1月。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
     第19 期,1996年7月。
     楊子:〈謀殺親夫〉,《聯合報》,第8版,1983年10月3日。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110 期,1987年8月1日。
     簡瑛瑛:〈屠刀上閃爍的月影-李昂的《殺夫》〉,《中國時報》35 版,1996年1月8日。
     藍衫:〈且說「殺夫」得獎〉,《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譚秉林:〈白先勇與「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年6 月。
     李玉馨:《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吳婉如:《八十年代臺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12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0 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 年。
     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
     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4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修緯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修緯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3 17:29: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3 17:29: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3 17:29: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12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12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7
      第三節 前行評論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郭良蕙與《心鎖》…………………… 24
      第一節 郭良蕙的文學創作歷程 ………………… 25
      第二節 《心鎖》相關論戰……………………… 32
      第三節 文藝體制下的父權魅影………………… 51
     
     第三章 歐陽子與《秋葉》……………………… 68
      第一節 歐陽子的文學創作歷程……………………68
      第二節 《秋葉》所遭受到的圍剿……………… 75
      第三節 重新解讀《秋葉》…………………………89
     
     第四章 李昂與《殺夫》…………………… 102
     
      第一節 李昂的文學創作歷程…………………… 104
      第二節 《殺夫》事件………………………………117
      第三節 釐清「殺夫案」…………………………131
     
     
     第五章 現代主義的洗禮:從女性意識到女性主義.140
     
      第一節 《心鎖》幽微的女性意識 ……………… 142
      第二節 《秋葉》解構父權的道德標準…………… 153
      第三節 《殺夫》挑戰夫權 ……………………… 169
     
     
     第六章 結論……………………………………………… 179
     參考書目………………………………………………… 18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秋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殺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主義zh_TW
dc.title (題名)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作家著作
     
     (一)郭良蕙作品
     《銀夢》,嘉義:青年書局,1954 年。
     《午夜的話》,台北:暢流,1954 年。
     《禁果》,台北:台灣書局,1954 年。
     《生活的秘密》,台北:新新文藝,1956 年。
     《錯誤的抉擇》,台北:新新文藝社,1956 年。
     《聖女》,香港:香港友聯,1956 年。
     《默戀》,香港:香港亞洲,1959 年。
     《春盡》,高雄:大業,1961 年。
     《黑色的愛》,高雄:時報,1961 年。
     《牆裡牆外》,高雄:大業,1961 年。
     《感情的債》,高雄:大業,1962 年。
     《往事》,高雄:大業,1962 年。
     《貴婦與少女》,台北:長城,1962 年。
     《菲菲的故事》,台北:皇冠,1962 年。
     《心鎖》,高雄:大業,1963年。
     《遙遠的路》,台北:長城,1963 年。
     《他‧她‧牠》,台北:長城,1963 年。
     《金色的憂鬱》,台北:小說創作,1965 年。
     《寂寞的假期》,台北:新亞,1965 年。
     《焦點》,台北:新亞,1968 年。
     《他們的故事》,台北:立志,1970 年。
     《睡眠在哪裡》,台北:新亞,1973 年。
     《團圓》,台北:新亞,1975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新亞,1975 年。
     《格蘭道爾的早餐》,台北:爾雅,1980 年。
     《台北的女人》,台北:爾雅,1980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蝕》,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睡眠在那裡》,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心鎖》,台北:時報,1986 年。
     《青草青青》,台北:時報,1986 年。
     《郭良蕙看文物》,台北:藝術家,1986 年。
     《斜煙》,台北:時報,1987 年。
     《加爾各答的陌生客》,台北:時報,1987 年。
     《黃昏來臨時》,台北:時報,1987 年。
     《失落、失落、失落》,台北:時報, 1987 年。
     《緣來緣去》,台北:時報,1987 年。
     《鄰家有女》,台北:時報,1987 年。
     《文物市場傳奇》,台北:藝術推廣中心,1987 年。
     《青花青》,台北:藝術家,1988 年。
     《早熟》,台北:時報,1988 年。
     《第三性》,台北:時報,1988 年。
     《記憶深處》,台北:時報,1988 年。
     《約會與薄酒》,台北:時報,1988 年。
     《四月的旋律》,台北:時報,1991 年。
     《台北一九六○》,台北:時報,1991 年。
     《心鎖》,台北:九歌,2002 年。
     《人生就是這樣》,台北:九歌,2002 年。
     《我看中國文物》,台北:藝術家,2002 年。
     
     
     (二)歐陽子作品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初版。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大林,1969年初版。
     《秋葉》,台北:晨鐘,1971年。
     《秋葉》,台北:爾雅,1980年。
     《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年。
     《移植的櫻花》,台北:1978年。
     《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年。
     《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1988年。
     《台灣作家全集 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年。
     《跋涉山水歷史間》,台北:爾雅,1998年。
      歐陽子主編:《現代文學小說集》(一、二),台北:爾雅,1977年。
     
     
     (三)李昂作品
     《混聲合唱》,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5年。
     《群像》,台北:大漢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人間世》,台北:大漢文化出版,1977年。
     《愛情試驗》,台北:聯經,1982年。
     《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台北:時報,1984年。
     《花季》,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暗夜》,台北:時報,1985年。
     《走出暗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
     《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貓咪與情人》,台北:時報,1987年。
     《外遇》,台北:時報,1987年。
     《年華》,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甜美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迷園》,台北:貿騰發賣,1991年。
     《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昂說情》,台北:貿騰發賣,1994年。
     《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
     《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1999年。
     《自傳?小說》,台北:皇冠,2000年。
     《漂流之旅》,台北:皇冠,2000年。
     《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花間迷情》,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二、 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Engel Ahn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桂冠書局,1981年。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199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聯經,1986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楊美惠等合譯:《第二性》,台北:志文,1992年。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駱駝出版,1995年。
     朱芳玲:《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不凋的花季-李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4月初版。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研究》,臺北:文史哲,1996年5初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2001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 年2 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 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
     邱子修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台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7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初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文學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經,2002年。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初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初版。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年初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岩冰:《女性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199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年10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 年10 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初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2000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應鳳凰:《五O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
     
     
     
     三、 報紙、期刊、單篇論文
     
     (一) 郭良蕙與《心鎖》相關研究
     王凌莉:〈四十年後打開《心鎖》郭良蕙《人生就是這樣》重新出發〉,《自由時報》,2001 年12 月13 日,第40 版。
     司徒衛:〈郭良蕙的「泥窪的邊緣」〉,《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1979年7 月,頁114~116。
     江世芳:〈郭良蕙的心鎖開了〉,《中國時報》,2001 年12 月30 日,第14 版。
     吳漢:〈打開心鎖照亮暗夜〉,《時報週刊》,1985年11月3日,頁29~33。
     金女:〈我對「心鎖」的意見〉,《自由青年》,1963年,頁11~14。
     林適存:〈值得重視的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58~159。
     東方望:〈文壇舊事話「心鎖」:是一本不該禁的禁書〉,《藝文誌》,第154 期,
     1978 年7 月,頁10~13。
     南宮博:〈論「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35~36。
     南登:〈對「心鎖」事件的幾點商榷〉,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0~42。
     郭良蕙:〈我寫「心鎖」〉,《中國時報》,1962年6月20日,第7 版。
     郭良蕙:〈「心鎖」的命運〉,《中國時報》,1963年2月。
     郭良蕙:〈誰能鎖住心--四十年後重出一禁再禁的《心鎖》〉,《九歌雜誌》,第249期,2001 年12 月10 日。
     郭良蕙:〈心,誰能鎖住?〉,《中國時報》,2001年12月10日,第39 版。
     郭良蕙:〈我沒有哭〉,《聯合文學》,第14 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65~69。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看「新」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94~105。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3~155。
     孫旗:〈「心鎖」事件來龍去脈〉,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35~143。
     孫旗:〈由「心鎖」事件析論台灣文藝界得風氣〉,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23~32。
     師範:〈「心鎖」讀後〉,《中國時報》,1962年9月16日,第7 版。
     耕雨:〈郭良蕙「心鎖」查禁真相〉,《台灣新聞報》,1999年12月10日,第13版。
     張國興:〈我對「心鎖」事件的意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8~22。
     張國興:〈法律與正義〉,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30~134。
     張國立:〈打開郭良蕙的心鎖〉,《中華日報》,1986 年7 月23 日,副刊。
     張淑麗:〈《心鎖》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頁327~331。
     葉美瑤:〈開啟一把塵封三十五年的心鎖〉,《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58~64。
     微之:〈「心鎖」與會籍〉,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33~34。
     董保中:〈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第4 卷第7 期,1975年12月,頁40~47。
     潘林:〈我看「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7~171。
     墨人:〈我的淺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0~162。
     穆中南:〈一個反常的現象-「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0~77。
     穆中南:〈檢討「心鎖」事件的原因與態度〉,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8~80。
     曉音:〈「心鎖」問題的面面觀〉,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8~63。
     穆欣:〈郭良蕙「心 鎖」難平〉,《台灣新聞報》,1992年8月13日,第13 版。
     賴素鈴。〈郭良蕙心鎖情欲已然過去〉,《民生報》,1998年6月15日,第19 版。
     劉心皇〈關於「心鎖」的六個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81~93。
     謝冰瑩:〈給郭良蕙女士的一封公開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
     蘇雪林:〈評兩本黃色小說:「江山美人」與「心鎖」〉,收入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17。
     蘇雪林:〈蘇雪林至「自由青年」雜誌的一封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8~69。
     
     
     
     (二) 歐陽子與《秋葉》相關研究
     
     王紘久:〈一些憂慮——談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 年8月,頁76-82。
     何欣:〈歐陽子說了什麼〉,《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6-60。
     白先勇:〈評歐陽子小說〉,《中國時報》,1970年9月26-27日。
     白先勇:〈談小說批評的標準〉,《中國時報》,1972年7月16-17日。
     唐吉松:〈歐陽子的「秋葉」〉,《中華日報》,1972年5月17-19日。
     唐吉松:〈小說批評和標準-兼覆白先勇先生〉,《中國時報》,1972年8月9日。
     唐文標:〈歐陽子的創作背景〉,《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4-45。
     夏祖麗:〈移植的櫻花——歐陽子訪問記〉,《書評書目》第55 卷,1977 年11 月11日,頁129-142。
     陳芳明:〈迷人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 年),頁122-125。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 期,2001年8月,頁136-148。
     尉天驄:〈帷幕掩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兼評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61-75。
     覃思:〈析歐陽子的「秋葉」〉,《青溪》64期,1972年10月,頁115-127。
     詹明信:〈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109 期,1987年7月1 日,頁52-62。
     齊邦媛:〈留學「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收錄於《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 年),頁149-177。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1998 年),頁58-66。
     翱翱:〈甚麼叫做批評和標準-並就教於唐吉松先生〉,《中華日報》,1973年1月5日。
     
     
     (三) 李昂與《殺夫》相關研究
     
     方梓記錄:〈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上)、(下),《自立晚報》10 版,1986年8月25日∼26日。
     尤松:〈「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14 卷10 期,1986年3月。
     李昂:〈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16 卷4 期,1983年5月。
     李昂:〈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暗夜》,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1月。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邱貴芬:〈李昂訪錄〉,《「(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卻夠膽量!〉,《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林靜茉:〈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台灣》,第15 期,1995年7月,頁272-282。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女性主義
     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胡雲:〈「殺夫」有違常理-讀「殺夫」〉,1984年1月,頁34-35。
     鹿港人:〈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第4 期,1984年2月,頁76-77。
     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 「殺夫」〉,《文學界》10 期,1984年5月。
     康原:〈思鄉情懷-小論李昂「鹿城故事」〉,《自立晚報》10 版,1982年6月1日。
     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10 版,1985年9月6日。
     張系國:〈小論『殺夫』〉,《新書月刊》,第12 期,1984年9月,頁30-31。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24 卷5 期,1995年10月。
     梁曦〈我看「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灣日報》副刊,1982年7月18日。
     陳芳明:<《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2004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 卷8 期,1977年1月。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
     第19 期,1996年7月。
     楊子:〈謀殺親夫〉,《聯合報》,第8版,1983年10月3日。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110 期,1987年8月1日。
     簡瑛瑛:〈屠刀上閃爍的月影-李昂的《殺夫》〉,《中國時報》35 版,1996年1月8日。
     藍衫:〈且說「殺夫」得獎〉,《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譚秉林:〈白先勇與「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年6 月。
     李玉馨:《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吳婉如:《八十年代臺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12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0 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 年。
     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
     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