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福德正神的傳説與信仰研究——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為例
The Research in Legend and Belief of Fu De Zheng Shen : A Case Study in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作者 吳詩興
Ngu, See Hing
貢獻者 李豐楙<br>高莉芬
吳詩興
Ngu, See Hing
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
民系社群
福德正神傳説
大伯公
拿督公信仰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Sub-Ethnic Community
Legend of Fu De Zheng Shen
Da Bo Gong
Na Tuk Gong belief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2-Jul-2013 17:05:35 (UTC+8)
摘要 福德正神信仰在馬來西亞的傳承,可追溯至華人南遷時期的移民發展史。華人移民在南洋初期的生活型態,主要是以民系社群、宗教場所及江河流域地區爲中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福德正神稱爲「大伯公」,與中國原鄉的「土地公」或「伯公」信仰有著文化脈絡的淵源,但又隱含不同的宗教功能與社會意義,在華人社會的宗教地位,屬於地位崇高的在地神明。本論文的研究將從傳説與信仰的視角出發,針對民間傳説與移民信仰的考察,探討馬來西亞社會對福德正神的奉祀狀況,並從土地信仰在地化現象的觀點,分析「大伯公」與「拿督公」的來歷及其信仰對應關係與宗教文化差異。本論文採納的研究路徑,主要結合歷史學、文獻學與田野調查的綜合方法,並以不同地區發展的百年古廟(福德祠/大伯公廟),及華人社會對拿督公的祭祀狀況爲實地考察。透過對大伯公與拿督公的傳説與信仰進行研究,以瞭解十九世紀的華人民俗信仰與宗教「神權」、社會「紳權」、民系「幫權」、官方「政權」的結構關係,從中分析土地信仰在移民社會的傳承及在地化創造之文化意涵。
The spreading of Fu De Zheng Shen 福德正神 (Earth God 土地神) Belief in Nanyang (南洋)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uthward migration itself. The forms of early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Pacific are based on Sub-Ethnic community, religious sites and river (water source) basic. Nanyang Chinese named the Fu De Zheng Shen as “Da Bo Gong” (大伯公), its contexts surely are connected with the religious of Earth God in mainland China, but we can differs it with the religious functions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ie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analyze Legend and Belief of Fu De Zheng Shen 福德正神 and find 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the “Da Bo Gong” (大伯公) and “Na Tuk Gong” (拿督公)beliefs in Malaysi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The research will be using bo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and Fieldwork method to look into the centennial representative temples of East and West Malaysia, as well as to discuss how both Da Bo Gong and Na Tuk Gong worship in Chinese folk beliefs influence and represent the circumstances in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and find out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worship cultur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應劭撰、金樓子、梁元帝撰:《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75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著,楊家駱主編:《白虎通疏證》,臺北市:鼎文書局, 1973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〇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李學勤主編,浦衛忠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3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趙汝適,楊博文校譯:《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張燮撰:《東西洋考》,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明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2年。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陳立撰,楊家駱主編:《公羊義疏》,臺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清〕孫璧文纂輯:《新義錄》,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説詮真》,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雲五主編、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注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陳廣忠注釋:《淮南子譯注》,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

劉文忠、馬玉梅、李永旭譯注:《墨子譯注》,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7年。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2000年。

李勉註釋:《管子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

俞志慧:《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 中文專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刁明芳編著:《國際漢學的推手——蔣經國基金會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8年。

于錦綉、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兆祥等著:《中國神仙傳》,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健旺:《臺灣的土地公》,臺北縣:遠足文化出版,2003年。

王健旺:《護鄉佑民•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丘立基:《砂勞越史話》,古晉:國際時報出版,2003年。

田英成:《砂拉越華人社會史研究》,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11年。

朱敏華:《詩巫廣東墾場史》,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8年。

朱傑勤:《東南亞華僑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市:三民書局,1992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主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衆文圖書公司,2000年。

巫凡哲:《道教諸神説》,臺北:益群書店印行,2008年。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李長傅:《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市:萬卷樓出版,1999年。

李豐楙、林長寬、陳美華、蔡宗德、蔡源林合著:《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汪小洋主編:《中國百神圖文志:原始神、宗教神和民間神五千年總覽》,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育民、邵雍:《中國幫會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澤南、陳漱石:《探緣: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一),吉隆坡:大將出版,2003年。

周澤南、陳漱石:《探緣: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二),吉隆坡:大將出版,2003年。

房年勝:《從永安亭碑記追溯詩巫大伯公廟歷史》,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3年。

房漢佳:《砂拉越拉讓江流域發展史》,詩巫:民衆會堂民族文化遺產委員會出版,1996年。

林孝勝等著:《石叻古跡》,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75。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市:萬卷樓出版,1999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爲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邱宜文:《從社神到土地公:以平鎮地區伯公爲中心的考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0年。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邵雍:《中國近代幫會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説情節單元分類索引》,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年。

姜永仁、傅增有等著:《東南亞宗教與社會》,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姜義鎮編著:《臺灣的民間信仰:神明之祭祀,廟宇之介紹》,臺北市:武陵出版,2001年。

施翠峰:《臺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説》,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段淩平:《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段寶林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概要》,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説爲重心的考察》,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説探微》,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編著:《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范恩君:《道教神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凌純聲:《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年。

席涵靜:《周社研究》,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出版,1986年。

秦安祿、馮光榮編著:《中國節日及傳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秦寳琦:《洪門真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郝鐵川:《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高有鵬:《中國民間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敍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高賢治、林普易、李添春等編:《臺灣宗教》,臺北市: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婁子匡、朱介凡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市:正中書局出版,1975年。

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3年。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4年。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主編:《客家舊禮俗》,臺北:衆文圖書公司,1986年。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編:《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印行,1994年。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曹書傑:《后稷傳説與稷祀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梅井:《馬來人風俗》,馬來亞:馬來亞文化協會出版,1957年。

梅井:《馬來風俗與文化》,新加坡:新加坡國家語文局出版,1963年。

陳支平主編:《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9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碧笙編:《南洋華僑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説與信仰》,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2001年。

陳瓊芬、陳玉滿主編:《民間文學的採錄與整理》,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萬卷樓出版,2001年。

鹿憶鹿:《臺灣民間文學》,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曾玲、莊英章著《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與宗鄉社群整合:以戰後三十年廣惠肇碧山亭為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0年。

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湯一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湯錦台:《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臺北市:如果出版,2013年。

程薔:《中國民間傳説》,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鈡敬文:《鈡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黃堯編:《星馬華人志》,香港:明鑑出版社,1966年。

黃濤編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英:《祈望和諧——周秦兩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楊謙俊:《華工起義》,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6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敍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鄒嘉彥、游汝傑:《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子政:《砂拉越華族遷移史的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2003年。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伯奎:《十九世紀中葉砂朥越華人兩大公司》,雪蘭莪:福建會館文學出版基金,1987年。

劉伯奎:《砂拉越河畔的華人神廟》,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3年。

劉海燕、郭丹編著:《閩臺客家宗教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説與信仰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道超:《信仰與秩序——廣西客家民間信仰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1998年。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蔡宗祥:《砂拉越華人民間信仰》,美里:天成印務,1996年。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説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9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蕭一山編著:《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湖南省:岳麓書社出版,1986年。

閻純德,吳志良主編、熊文華著:《英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謝宗榮:《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英祥:《飄洋過海的「客家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2004年。

譚達先:《中國傳説概述》,臺北市,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饒尚東:《馬來西亞華族人口問題研究》,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5年。

顧長永:《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 外文譯著
〔日本〕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本〕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市:衆文圖書,1999年。

〔日本〕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1989年。

〔日本〕今崛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僑社會》,檳城:嘉應會館擴建委員會,1974年。

〔日本〕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日本〕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本〕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説——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公司,1988年。

〔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增訂版),臺北市:眾文圖書,2004年。

〔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1978年。

〔法國〕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法國〕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關公傳説與三國演義》,臺北市:雲龍出版,1999年。

〔美國〕安東尼‧奧羅姆(Anthony M. Orum)、陳向明著,曾茂娟、任遠譯:《城市的世界—對地點的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國〕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美國〕楊慶堃(C.K. Yang)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國〕韓明士(Robert Hymes)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國〕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國〕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德國〕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0年。

〔德國〕韋伯(Max 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德國〕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1993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鋒、趙綺芳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約翰(John M. Chin)著,梁元生譯:《砂撈越華人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85年。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85年。

四、 外文專著
Skeat, Walter William, Malay Magic: 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lklore and Popular Religion of the Malay Peninsul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Mohd Taib Osman, Malay Folk Beliefs: An Integration of Disparate Elements.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89).

Tan Chee Beng, Chinese Religion: Continuity, Transformation and Ident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laysia in Roberto Cipriani ed, Religious Sans Frontieres.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Rome: Instituto Poligragfico E.Zecca Della Stato, 1994).

Jeaneane Fowler and Merv Fowler, Chinese Religions: Beliefs & Practices. (Portland: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8).

Craig A.Lockard,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Sarawak:Historical Essays. (Sibu: Sarawak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Press, 2009).

〔日〕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1981年。

〔日〕酒井忠夫:《東南アジアの華人文化と文化摩擦》,東京:巖南堂書店,昭和58年。

〔日〕渡邊欣雄:《漢民族の宗教:社會人類學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91年。

〔日〕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の王權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點から》,東京:校倉書房,2003年。

五、 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孔遠志:〈印度尼西亞華人與宗教〉,收入蘇慶華主編:《慶賀傅吾康教授八秩晉六榮慶學術論文集》,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出版,2000年。

王娟:〈新加坡客家人的禮俗和神靈信仰初探〉,收入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南洋客屬總會,茶陽(大埔)會館出版,2008年。

王琛發:〈信仰的另一面:從南洋天地會視角解讀大伯公〉,收入徐雨村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年。

王琛發:〈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中的外族神鬼祭祀〉,《人文雜誌》第十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1年。

安煥然:〈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臺灣東南亞學刊》第6卷第1期,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9年。

安煥然:〈淺談新馬的大伯公信仰〉,收入《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柔佛: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2003年。

朱金濤:〈吉隆坡華人寺廟之研究〉,《南洋學報》第四十七/四十八卷合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92/1993年。

利亮時:〈新加坡客家信仰習俗——以望海大伯公廟和客家坆山爲例〉,收入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詩興:〈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信仰探析—以砂拉越的大伯公廟爲主要探討〉,《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十三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2009年。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藝術家》第八卷第六期,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1979年。

李天錫:〈大伯公信仰與土地神信仰〉,收入《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4年。

李玄伯:〈社祭演變考略——臺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十期,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63年。

李青融:〈后土與民俗之研究〉,《南投文獻叢輯》第三十七輯,南投:南投縣政府發行,1992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説〉,收入《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文化識別:從事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研究的經驗〉,《亞太研究論壇》第四十一期,臺灣: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年。

李豐楙:〈本相與變相:臺灣王母信仰的形象變化〉,收入《臺灣王母信仰文化——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勝安宮管理委員會,2009年。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産、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寳《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入《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豐楙:〈馬六甲、檳城華人在宗祠、義山祭祀中的聖教觀〉,《成大歷史學報》第39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2010年。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94年。

李豐楙:〈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九卷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李豐楙:〈臺灣宗教文物的分類架構〉,收入《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杜正乾:〈論土地神觀念的產生——以民族學、人類學爲中心的考察〉,《青海民族研究》第十七卷第三期,2006年。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爲例〉,《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1987年。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邱新民:〈華人信仰與大伯公〉,收入《巽他陸盤尋根文集》,新加坡:勝友書局,1995年。

翁同文:〈論福德正神祠源於天地會之祀木星〉,《東吳文史學報》,臺北:東吳大學出版,1978年。

高賢治:〈守護臺北市區域的福德正神〉,《民俗曲藝》第94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

高賢治:〈臺北市區域的眾土地公廟——里莊社區的守護神福德爺〉,《民俗曲藝》第101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6年。

張二文:〈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土地伯公——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民俗與文化》第四期,臺北縣:博揚文化出版,2007年。

張二國:〈商周時期社神崇拜的宗教學考察〉,《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2000年。

張少寬:〈大伯公、拿督公與土地公關係的商榷〉,收入《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張維安、張翰璧:〈馬來西亞砂拉越大伯公節意義初探〉,收入徐雨村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年。

許進財、許哲豪:〈土地有情代代相傳•臺北市文山區木柵地區土地公廟調查計劃執行成果報告〉,臺北市:木柵文史工作室,2004年。

許雲樵:〈大伯公、二伯公與本頭公〉,《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1年。

許雲樵:〈大伯公爲吳太伯説的由來〉,《南洋學報》第十二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6年。

許雲樵:〈再談大伯公研究〉,《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2年。

郭志超:〈現象審視與歷史考察:土地神崇拜研究〉,收入陳支平主編:《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志明:〈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跡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收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陳育崧:〈TOKONG攷〉,《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1年。

陳波生、利亮時:〈客家人與大伯公的關係——以新馬爲例〉,收入《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八邑福德祠出版,2006年。

陳國偉、黃木錦、黃蘭翔:〈十九世紀南洋城市中華人「公司」的空間形構:馬來西亞檳城之案例研究〉,收入蕭新煌主編:《東南亞的變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2000年。

傅熊(Bernhard Fuehrer)撰,李燕芬譯:〈對歐洲漢學研究現況的省思〉,收入《輔仁大學第一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鄒濬智:〈先秦土地信仰演變謅論〉,《明志學報》第四十卷第二期,臺北縣:明志科技大學,2009年。

劉子政:〈十九世紀華族移民古晉及開發〉,收入《砂朥越史事論叢》,古晉:拉讓出版社,1987年。

歐大年(Daniel L.Overmyer):〈歷史、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中國宗教的綜合方法〉,《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

毅振:〈福德正神——土地之神〉,《臺灣文獻》,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年。

潘朝陽:〈土地崇拜的空間示意與景觀詮釋——以苗栗地區的土地公祠爲例〉,收入《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潘朝陽:〈從土地崇拜看環境倫理——以臺灣苗栗客家人小區爲例〉,收入《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增聰:〈拉讓江華人史研究概述〉,收入《歷史與鄉土》,詩巫:砂拉越留台同學會詩巫省分會出版,1998年。

鄭月裡:〈中國傳統與馬來西亞華人伊斯蘭信仰〉,收入夏誠華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文集》,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

鄭志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收入陳支平、周雪香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安徽:黃山書社出版,2005年。

鄭志明:〈華人社團與宗教的互動關係——以砂拉越華人社會為例〉,收入《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良樹:〈大馬華族史早期文獻——青雲亭條規簿〉,《南洋學報》第四十卷第一、二期,新加坡:南洋學會,1985年。

黎道綱:〈泰國潮人宗教信仰探究〉,收入洪林、黎道綱主編:《泰國華僑華人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蕭登福:〈后土與地母——試論土地諸神及地母信仰〉,《世界宗教學刊》第四期,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2004年。

駱靜山:〈大馬半島華人宗教的今昔〉,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

駱靜山:〈華人宗教與華人社會〉,收入《宗教與禮俗論集》,馬來西亞: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出版,1985年。

韓槐準:〈大伯公考〉,《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40年。

簡榮聰:〈臺灣土地信仰面面觀〉,《臺灣史蹟》第三十九期,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2001年。

鄺國祥:〈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南洋學報》第十三卷第一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7年。

蘇慶華:〈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綜述〉,收入路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蘇慶華:〈馬來西亞華人宗教史概述〉,收入《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吉隆玻:馬來西亞創價學會,2004年。

饒宗頤:〈談伯公〉,《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2年。

六、 學位論文
王健旺:〈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8年。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國綱:〈土地公崇拜現象的大地悲懷(Geopiety)詮釋——苑里鎮土地公廟例證〉,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榮哲:〈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説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杜正乾:〈中國古代土地信仰研究〉,四川: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胡婷婷:〈臺灣民間土地公信仰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怡資:〈「阮e土地公」:埔里土地公信仰研究〉,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吉鴻:〈臺灣民間文學有關土地公形象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高麗珍:〈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晶芬:〈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説: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爲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七、 神廟、會館資料
李振源:《公廟掌故與神壇》,古晉:國際時報出版,年份不詳。

《民都魯福德祠新廟落成紀念特刊》,民都魯:民都魯福德祠出版,1985年。

《民都魯福德祠慶祝大伯公聖駕第十屆出遊紀念特刊》,民都魯:民都魯福德祠出版,1991年。

《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重建百年紀念特刊(1897-1997)》,詩巫: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編印,1997年。

《沐膠泰山亭福德祠120周年紀念特刊(1879-1999)》,沐膠:沐膠泰山亭福德祠編印,1999年。

《美里伯公廟慶祝九十周年紀念暨遊神盛會特刊》,美里:美里華人慈善信托委員會出版,2003年。

《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八邑福德祠出版,2006年。

《福庇衆生: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修復竣工紀念特刊》,檳城:鳳凰印務有限公司,2007年。

《寳福社簡介與傳統》,檳城: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年份不詳。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二十週年紀念特刊(1871-1991)》,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1991年。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871-2001)》,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2001年。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1871-2006)》,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2006年。

蔡宗賢主編:《神緣:砂拉越大伯公廟資料彙編》,詩巫: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出版,2010年。

施敦祥:《實兆遠的福州人:從歷史角度探討》,實兆遠:曼絨古田會館出版,2010年。

八、 報章資料
黃堯:〈第一位大伯公〉,《光華日報》,2006年2月。

林柳箐:〈大伯公節〉,《星洲日報》,2008年5月。

張金花:〈大伯公節受尊重肯定〉,《詩華日報》,2008年7月。

李永球:〈大伯公的祭日〉,《星洲日報》,2009年3月。



九、 馬來語辭典
KAMUS DINAMIK(2001), Kuala Lumpur : Grafikta Sdn. Bhd.

KAMUS DEWAN(Edisi Ketiga)(2002), Kuala Lumpur :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十、 網絡資料
「臺灣民間文學舘」網站:http://cls.hs.yzu.edu.tw/tfl2010/cht/cht_About2_1.aspx

「馬來西亞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istics.gov.my

WENDY CHOO LIYUN :〈SOCI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ATUK GONG CULT IN MALACCA〉, 載於網站:
http://courses.nus.edu.sg/course/histdd/notes/CHOO.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25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豐楙<br>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詩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Ngu, See 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詩興zh_TW
dc.creator (作者) Ngu, See 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Jul-2013 17:05:35 (UTC+8)-
dc.date.available 22-Jul-2013 17:05: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Jul-2013 17:05: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102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2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福德正神信仰在馬來西亞的傳承,可追溯至華人南遷時期的移民發展史。華人移民在南洋初期的生活型態,主要是以民系社群、宗教場所及江河流域地區爲中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福德正神稱爲「大伯公」,與中國原鄉的「土地公」或「伯公」信仰有著文化脈絡的淵源,但又隱含不同的宗教功能與社會意義,在華人社會的宗教地位,屬於地位崇高的在地神明。本論文的研究將從傳説與信仰的視角出發,針對民間傳説與移民信仰的考察,探討馬來西亞社會對福德正神的奉祀狀況,並從土地信仰在地化現象的觀點,分析「大伯公」與「拿督公」的來歷及其信仰對應關係與宗教文化差異。本論文採納的研究路徑,主要結合歷史學、文獻學與田野調查的綜合方法,並以不同地區發展的百年古廟(福德祠/大伯公廟),及華人社會對拿督公的祭祀狀況爲實地考察。透過對大伯公與拿督公的傳説與信仰進行研究,以瞭解十九世紀的華人民俗信仰與宗教「神權」、社會「紳權」、民系「幫權」、官方「政權」的結構關係,從中分析土地信仰在移民社會的傳承及在地化創造之文化意涵。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spreading of Fu De Zheng Shen 福德正神 (Earth God 土地神) Belief in Nanyang (南洋)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uthward migration itself. The forms of early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Pacific are based on Sub-Ethnic community, religious sites and river (water source) basic. Nanyang Chinese named the Fu De Zheng Shen as “Da Bo Gong” (大伯公), its contexts surely are connected with the religious of Earth God in mainland China, but we can differs it with the religious functions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ie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analyze Legend and Belief of Fu De Zheng Shen 福德正神 and find 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the “Da Bo Gong” (大伯公) and “Na Tuk Gong” (拿督公)beliefs in Malaysi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The research will be using bo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and Fieldwork method to look into the centennial representative temples of East and West Malaysia, as well as to discuss how both Da Bo Gong and Na Tuk Gong worship in Chinese folk beliefs influence and represent the circumstances in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and find out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worship culture.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論文謝辭………………………………………………………………………………Ⅲ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意義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意義 2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文獻回顧 5
一、 研究主題 5
二、 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6
一、 研究範圍 16
二、 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内容概述 19
一、 研究架構 19
二、 内容概述 20

附圖: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區域的地域版圖 23
附表:馬來西亞全國人口統計概況 25

第貳章 從封土立社到祀人爲神:福德正神的民間傳説及神化敍事 27
第一節 民間文學與神明傳説 27
一、 民間文學與民間傳説的關係 27
二、 從人物傳説到神明傳説 34
第二節 原型與變異:社祀起源與土地信仰 38
一、 封土立社:從社壇祭祀到人神合祀 39
二、 祀人爲神:從成人到成神的土地崇祀 50
第三節 功德與敕封:福德正神傳説及神化敍事 59
一、 生前功德:福德正神的成神之道 59
(一) 地方官吏的身份 61
(二) 忠義家僕的身份 63
(三) 殺蛇老者的身份 65
(四) 大禹隨從的身份 65
(五) 農夫農官的身份 66
二、 死後敕封:福德正神的封神形式 68
第四節 小結 71

附表:福德正神傳説的不同身份、類型及神化敍事情節 74
附圖:土地廟内與歷史傳説人物「福德」二字相關的各式對聯 81

第參章 宗教的移動:福建漳泉移民與福德正神信仰
——以婆羅洲砂拉越爲地域考察 83
第一節 砂拉越歷史與福德正神廟 83
一、 砂拉越移民與江河聚落關係 86
二、 福德祠廟與福建漳泉移民 89
第二節 福德正神與移民地域信仰 92
一、 福建公司與漳泉華商之關係 92
二、 福德祠大伯公廟的社會功能 99
第三節 福德正神傳説與大伯公節慶典 103
一、 福德正神的靈驗傳説 103
二、 大伯公節慶典文化 105
第四節 小結 111

附錄:砂拉越古晉壽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廟組織 113
附錄:砂拉越詩巫永安亭福德祠大伯公廟組織 119
附表:砂拉越州境内福德祠/大伯公廟的分佈狀況 132

第肆章 傳承與創造:福德正神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 136
第一節 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 136
一、 馬來西亞華人民系 136
二、 華人宗教與移民社會 141
第二節 福德正神信仰與在地化的衍變 143
一、 土地信仰與「大伯公」的傳承 143
(一) 土地信仰及其神明稱號 143
(二) 大伯公信仰及其神職衍變 148
二、 土地信仰與「拿督公」的創造 154
(一) 水師DATUK:「拿督」信仰的來歷 155
(二) 消失與重生:從「DATUK」到「拿督公」的創造 159
(三) 拿督公的奉祀類型 165
(四) 拿督公的祭祀禮儀 173
(五) 拿督公的神格職能 178
第三節 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及其廟宇 184
一、 檳城華人社會與福德正神(大伯公)信仰 184
二、 砂拉越華人社會與福德正神(大伯公)信仰 197
第四節 小結 207

附田野調查圖: 檳城州丹絨道光海珠嶼大伯公廟 208
附田野調查圖: 檳城州本頭公巷寶福社福德正神廟 211
附田野調查圖: 砂拉越州古晉壽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廟 216
附田野調查圖: 砂拉越州詩巫永安亭福德祠大伯公廟 221
附田野調查圖: 拿督公、五方五土龍神、唐番地主財神 226


第伍章 結論 233
第一節 功德與敕封:福德正神的傳説及其文學敍事 233
第二節 傳承與創造:福德正神的信仰及其宗教實踐 236


參考文獻 240
zh_TW
dc.format.extent 112010 bytes-
dc.format.extent 374808 bytes-
dc.format.extent 131646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系社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福德正神傳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伯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拿督公信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b-Ethnic Commun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gend of Fu De Zheng Sh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a Bo Go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 Tuk Gong beliefen_US
dc.title (題名) 福德正神的傳説與信仰研究——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in Legend and Belief of Fu De Zheng Shen : A Case Study in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應劭撰、金樓子、梁元帝撰:《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75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著,楊家駱主編:《白虎通疏證》,臺北市:鼎文書局, 1973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〇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李學勤主編,浦衛忠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3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趙汝適,楊博文校譯:《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張燮撰:《東西洋考》,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明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2年。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陳立撰,楊家駱主編:《公羊義疏》,臺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清〕孫璧文纂輯:《新義錄》,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説詮真》,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雲五主編、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注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陳廣忠注釋:《淮南子譯注》,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

劉文忠、馬玉梅、李永旭譯注:《墨子譯注》,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7年。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2000年。

李勉註釋:《管子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

俞志慧:《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 中文專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刁明芳編著:《國際漢學的推手——蔣經國基金會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8年。

于錦綉、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兆祥等著:《中國神仙傳》,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健旺:《臺灣的土地公》,臺北縣:遠足文化出版,2003年。

王健旺:《護鄉佑民•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丘立基:《砂勞越史話》,古晉:國際時報出版,2003年。

田英成:《砂拉越華人社會史研究》,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11年。

朱敏華:《詩巫廣東墾場史》,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8年。

朱傑勤:《東南亞華僑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市:三民書局,1992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主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衆文圖書公司,2000年。

巫凡哲:《道教諸神説》,臺北:益群書店印行,2008年。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李長傅:《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市:萬卷樓出版,1999年。

李豐楙、林長寬、陳美華、蔡宗德、蔡源林合著:《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汪小洋主編:《中國百神圖文志:原始神、宗教神和民間神五千年總覽》,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育民、邵雍:《中國幫會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澤南、陳漱石:《探緣: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一),吉隆坡:大將出版,2003年。

周澤南、陳漱石:《探緣: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二),吉隆坡:大將出版,2003年。

房年勝:《從永安亭碑記追溯詩巫大伯公廟歷史》,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3年。

房漢佳:《砂拉越拉讓江流域發展史》,詩巫:民衆會堂民族文化遺產委員會出版,1996年。

林孝勝等著:《石叻古跡》,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75。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市:萬卷樓出版,1999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爲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邱宜文:《從社神到土地公:以平鎮地區伯公爲中心的考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0年。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邵雍:《中國近代幫會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説情節單元分類索引》,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年。

姜永仁、傅增有等著:《東南亞宗教與社會》,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姜義鎮編著:《臺灣的民間信仰:神明之祭祀,廟宇之介紹》,臺北市:武陵出版,2001年。

施翠峰:《臺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説》,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段淩平:《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段寶林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概要》,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説爲重心的考察》,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説探微》,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編著:《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范恩君:《道教神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凌純聲:《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年。

席涵靜:《周社研究》,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出版,1986年。

秦安祿、馮光榮編著:《中國節日及傳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秦寳琦:《洪門真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郝鐵川:《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高有鵬:《中國民間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敍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高賢治、林普易、李添春等編:《臺灣宗教》,臺北市: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婁子匡、朱介凡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市:正中書局出版,1975年。

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3年。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4年。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主編:《客家舊禮俗》,臺北:衆文圖書公司,1986年。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編:《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印行,1994年。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曹書傑:《后稷傳説與稷祀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梅井:《馬來人風俗》,馬來亞:馬來亞文化協會出版,1957年。

梅井:《馬來風俗與文化》,新加坡:新加坡國家語文局出版,1963年。

陳支平主編:《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9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碧笙編:《南洋華僑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説與信仰》,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2001年。

陳瓊芬、陳玉滿主編:《民間文學的採錄與整理》,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萬卷樓出版,2001年。

鹿憶鹿:《臺灣民間文學》,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曾玲、莊英章著《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與宗鄉社群整合:以戰後三十年廣惠肇碧山亭為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0年。

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湯一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湯錦台:《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臺北市:如果出版,2013年。

程薔:《中國民間傳説》,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鈡敬文:《鈡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黃堯編:《星馬華人志》,香港:明鑑出版社,1966年。

黃濤編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英:《祈望和諧——周秦兩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楊謙俊:《華工起義》,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6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敍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鄒嘉彥、游汝傑:《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子政:《砂拉越華族遷移史的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2003年。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伯奎:《十九世紀中葉砂朥越華人兩大公司》,雪蘭莪:福建會館文學出版基金,1987年。

劉伯奎:《砂拉越河畔的華人神廟》,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3年。

劉海燕、郭丹編著:《閩臺客家宗教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説與信仰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道超:《信仰與秩序——廣西客家民間信仰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1998年。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蔡宗祥:《砂拉越華人民間信仰》,美里:天成印務,1996年。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説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9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蕭一山編著:《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湖南省:岳麓書社出版,1986年。

閻純德,吳志良主編、熊文華著:《英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謝宗榮:《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英祥:《飄洋過海的「客家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2004年。

譚達先:《中國傳説概述》,臺北市,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饒尚東:《馬來西亞華族人口問題研究》,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5年。

顧長永:《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 外文譯著
〔日本〕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本〕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市:衆文圖書,1999年。

〔日本〕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1989年。

〔日本〕今崛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僑社會》,檳城:嘉應會館擴建委員會,1974年。

〔日本〕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日本〕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本〕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説——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公司,1988年。

〔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增訂版),臺北市:眾文圖書,2004年。

〔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1978年。

〔法國〕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法國〕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關公傳説與三國演義》,臺北市:雲龍出版,1999年。

〔美國〕安東尼‧奧羅姆(Anthony M. Orum)、陳向明著,曾茂娟、任遠譯:《城市的世界—對地點的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國〕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美國〕楊慶堃(C.K. Yang)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國〕韓明士(Robert Hymes)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國〕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國〕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德國〕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0年。

〔德國〕韋伯(Max 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德國〕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1993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鋒、趙綺芳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約翰(John M. Chin)著,梁元生譯:《砂撈越華人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85年。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85年。

四、 外文專著
Skeat, Walter William, Malay Magic: 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lklore and Popular Religion of the Malay Peninsul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Mohd Taib Osman, Malay Folk Beliefs: An Integration of Disparate Elements.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89).

Tan Chee Beng, Chinese Religion: Continuity, Transformation and Ident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laysia in Roberto Cipriani ed, Religious Sans Frontieres.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Migr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Rome: Instituto Poligragfico E.Zecca Della Stato, 1994).

Jeaneane Fowler and Merv Fowler, Chinese Religions: Beliefs & Practices. (Portland: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8).

Craig A.Lockard,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Sarawak:Historical Essays. (Sibu: Sarawak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Press, 2009).

〔日〕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1981年。

〔日〕酒井忠夫:《東南アジアの華人文化と文化摩擦》,東京:巖南堂書店,昭和58年。

〔日〕渡邊欣雄:《漢民族の宗教:社會人類學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91年。

〔日〕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の王權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點から》,東京:校倉書房,2003年。

五、 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孔遠志:〈印度尼西亞華人與宗教〉,收入蘇慶華主編:《慶賀傅吾康教授八秩晉六榮慶學術論文集》,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出版,2000年。

王娟:〈新加坡客家人的禮俗和神靈信仰初探〉,收入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南洋客屬總會,茶陽(大埔)會館出版,2008年。

王琛發:〈信仰的另一面:從南洋天地會視角解讀大伯公〉,收入徐雨村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年。

王琛發:〈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中的外族神鬼祭祀〉,《人文雜誌》第十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1年。

安煥然:〈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臺灣東南亞學刊》第6卷第1期,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9年。

安煥然:〈淺談新馬的大伯公信仰〉,收入《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柔佛: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2003年。

朱金濤:〈吉隆坡華人寺廟之研究〉,《南洋學報》第四十七/四十八卷合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92/1993年。

利亮時:〈新加坡客家信仰習俗——以望海大伯公廟和客家坆山爲例〉,收入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詩興:〈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信仰探析—以砂拉越的大伯公廟爲主要探討〉,《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十三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2009年。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藝術家》第八卷第六期,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1979年。

李天錫:〈大伯公信仰與土地神信仰〉,收入《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4年。

李玄伯:〈社祭演變考略——臺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十期,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63年。

李青融:〈后土與民俗之研究〉,《南投文獻叢輯》第三十七輯,南投:南投縣政府發行,1992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説〉,收入《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文化識別:從事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研究的經驗〉,《亞太研究論壇》第四十一期,臺灣: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年。

李豐楙:〈本相與變相:臺灣王母信仰的形象變化〉,收入《臺灣王母信仰文化——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勝安宮管理委員會,2009年。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産、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寳《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入《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豐楙:〈馬六甲、檳城華人在宗祠、義山祭祀中的聖教觀〉,《成大歷史學報》第39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2010年。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94年。

李豐楙:〈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九卷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李豐楙:〈臺灣宗教文物的分類架構〉,收入《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杜正乾:〈論土地神觀念的產生——以民族學、人類學爲中心的考察〉,《青海民族研究》第十七卷第三期,2006年。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爲例〉,《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1987年。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邱新民:〈華人信仰與大伯公〉,收入《巽他陸盤尋根文集》,新加坡:勝友書局,1995年。

翁同文:〈論福德正神祠源於天地會之祀木星〉,《東吳文史學報》,臺北:東吳大學出版,1978年。

高賢治:〈守護臺北市區域的福德正神〉,《民俗曲藝》第94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

高賢治:〈臺北市區域的眾土地公廟——里莊社區的守護神福德爺〉,《民俗曲藝》第101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6年。

張二文:〈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土地伯公——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民俗與文化》第四期,臺北縣:博揚文化出版,2007年。

張二國:〈商周時期社神崇拜的宗教學考察〉,《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2000年。

張少寬:〈大伯公、拿督公與土地公關係的商榷〉,收入《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張維安、張翰璧:〈馬來西亞砂拉越大伯公節意義初探〉,收入徐雨村主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年。

許進財、許哲豪:〈土地有情代代相傳•臺北市文山區木柵地區土地公廟調查計劃執行成果報告〉,臺北市:木柵文史工作室,2004年。

許雲樵:〈大伯公、二伯公與本頭公〉,《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1年。

許雲樵:〈大伯公爲吳太伯説的由來〉,《南洋學報》第十二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6年。

許雲樵:〈再談大伯公研究〉,《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2年。

郭志超:〈現象審視與歷史考察:土地神崇拜研究〉,收入陳支平主編:《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志明:〈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跡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收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0年。

陳育崧:〈TOKONG攷〉,《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1年。

陳波生、利亮時:〈客家人與大伯公的關係——以新馬爲例〉,收入《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八邑福德祠出版,2006年。

陳國偉、黃木錦、黃蘭翔:〈十九世紀南洋城市中華人「公司」的空間形構:馬來西亞檳城之案例研究〉,收入蕭新煌主編:《東南亞的變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2000年。

傅熊(Bernhard Fuehrer)撰,李燕芬譯:〈對歐洲漢學研究現況的省思〉,收入《輔仁大學第一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鄒濬智:〈先秦土地信仰演變謅論〉,《明志學報》第四十卷第二期,臺北縣:明志科技大學,2009年。

劉子政:〈十九世紀華族移民古晉及開發〉,收入《砂朥越史事論叢》,古晉:拉讓出版社,1987年。

歐大年(Daniel L.Overmyer):〈歷史、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中國宗教的綜合方法〉,《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

毅振:〈福德正神——土地之神〉,《臺灣文獻》,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年。

潘朝陽:〈土地崇拜的空間示意與景觀詮釋——以苗栗地區的土地公祠爲例〉,收入《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潘朝陽:〈從土地崇拜看環境倫理——以臺灣苗栗客家人小區爲例〉,收入《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增聰:〈拉讓江華人史研究概述〉,收入《歷史與鄉土》,詩巫:砂拉越留台同學會詩巫省分會出版,1998年。

鄭月裡:〈中國傳統與馬來西亞華人伊斯蘭信仰〉,收入夏誠華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文集》,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

鄭志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收入陳支平、周雪香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安徽:黃山書社出版,2005年。

鄭志明:〈華人社團與宗教的互動關係——以砂拉越華人社會為例〉,收入《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良樹:〈大馬華族史早期文獻——青雲亭條規簿〉,《南洋學報》第四十卷第一、二期,新加坡:南洋學會,1985年。

黎道綱:〈泰國潮人宗教信仰探究〉,收入洪林、黎道綱主編:《泰國華僑華人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蕭登福:〈后土與地母——試論土地諸神及地母信仰〉,《世界宗教學刊》第四期,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2004年。

駱靜山:〈大馬半島華人宗教的今昔〉,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

駱靜山:〈華人宗教與華人社會〉,收入《宗教與禮俗論集》,馬來西亞: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出版,1985年。

韓槐準:〈大伯公考〉,《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40年。

簡榮聰:〈臺灣土地信仰面面觀〉,《臺灣史蹟》第三十九期,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2001年。

鄺國祥:〈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南洋學報》第十三卷第一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7年。

蘇慶華:〈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綜述〉,收入路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蘇慶華:〈馬來西亞華人宗教史概述〉,收入《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吉隆玻:馬來西亞創價學會,2004年。

饒宗頤:〈談伯公〉,《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2年。

六、 學位論文
王健旺:〈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8年。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國綱:〈土地公崇拜現象的大地悲懷(Geopiety)詮釋——苑里鎮土地公廟例證〉,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榮哲:〈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説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杜正乾:〈中國古代土地信仰研究〉,四川: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胡婷婷:〈臺灣民間土地公信仰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怡資:〈「阮e土地公」:埔里土地公信仰研究〉,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吉鴻:〈臺灣民間文學有關土地公形象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高麗珍:〈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晶芬:〈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説: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爲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七、 神廟、會館資料
李振源:《公廟掌故與神壇》,古晉:國際時報出版,年份不詳。

《民都魯福德祠新廟落成紀念特刊》,民都魯:民都魯福德祠出版,1985年。

《民都魯福德祠慶祝大伯公聖駕第十屆出遊紀念特刊》,民都魯:民都魯福德祠出版,1991年。

《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重建百年紀念特刊(1897-1997)》,詩巫: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編印,1997年。

《沐膠泰山亭福德祠120周年紀念特刊(1879-1999)》,沐膠:沐膠泰山亭福德祠編印,1999年。

《美里伯公廟慶祝九十周年紀念暨遊神盛會特刊》,美里:美里華人慈善信托委員會出版,2003年。

《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八邑福德祠出版,2006年。

《福庇衆生: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修復竣工紀念特刊》,檳城:鳳凰印務有限公司,2007年。

《寳福社簡介與傳統》,檳城: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年份不詳。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二十週年紀念特刊(1871-1991)》,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1991年。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871-2001)》,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2001年。

《古晉福建公會一百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1871-2006)》,古晉:古晉福建公會出版,2006年。

蔡宗賢主編:《神緣:砂拉越大伯公廟資料彙編》,詩巫: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出版,2010年。

施敦祥:《實兆遠的福州人:從歷史角度探討》,實兆遠:曼絨古田會館出版,2010年。

八、 報章資料
黃堯:〈第一位大伯公〉,《光華日報》,2006年2月。

林柳箐:〈大伯公節〉,《星洲日報》,2008年5月。

張金花:〈大伯公節受尊重肯定〉,《詩華日報》,2008年7月。

李永球:〈大伯公的祭日〉,《星洲日報》,2009年3月。



九、 馬來語辭典
KAMUS DINAMIK(2001), Kuala Lumpur : Grafikta Sdn. Bhd.

KAMUS DEWAN(Edisi Ketiga)(2002), Kuala Lumpur :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十、 網絡資料
「臺灣民間文學舘」網站:http://cls.hs.yzu.edu.tw/tfl2010/cht/cht_About2_1.aspx

「馬來西亞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istics.gov.my

WENDY CHOO LIYUN :〈SOCI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ATUK GONG CULT IN MALACCA〉, 載於網站:
http://courses.nus.edu.sg/course/histdd/notes/CHOO.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