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僑務委員會在台日關係發展(2008-2012)的角色探討:系統思考觀點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Japan Relations(2008-2012):Systems Thinking Perspective
作者 劉美玲
貢獻者 蕭乃沂
劉美玲
關鍵詞 僑務政策
台日關係
系統思考
二軌外交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3-七月-2013 13:33:42 (UTC+8)
摘要 我國政治發展演變至今,執政者須面對的是全世界190個主權國家中,與我國有正式邦交者僅23國。在行政院組織改造過程中,僑務委員會因僑胞影響力獲得保留,即可窺見僑務外交是為當下發展實質國際友好關係的權宜因應之策。本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整體僑務政策如何應變政經局勢,及2008-2012年台日民間與官方互動的友好關係內容,並提出未來政策建議。透過「因果環路圖」作為描述方式之系統思考觀點,模擬預測政策執行結果。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法、親身觀察法歸納僑務政策變化與執行,並訪談利害關係人驗證分結果,探索僑務政策台日關係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僑務政策的內涵隨大環境政經局勢變化而改變,影響因素包含僑胞需求、兩岸關係、政黨競爭與僑胞影響力;而決策者對政治局勢的認知非黨派因素而為個人特質;決策者對政策的認同度影響二軌外交進行深度;決策者自身態度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僑務工作非急功近利,必需長期經營;僑務外交確實可以透過民間建立實質國際友好關係。針對未來僑務政策本文提出研究建議有︰僑務行政首長的責任;善用僑胞海外在地人脈資源;行政資源重新分配;強化新組織之創新職能;突顯僑務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複製台日友好模式至其他國家與積極輔導各地二代僑團的建立。透過電腦軟體模擬預測僑務政策未來十年執行結果趨勢包含︰二軌外交可減少國家政策現況與目標的差距;行政資源的配合、決策者的認同與活動的國際化,將可有效提升二軌外交優勢。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日本華僑經濟﹙1959﹚。日本華僑經濟。出版地不詳︰海外出版社。
王文松﹙2011﹚。兩岸僑務組織與政策之比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斯﹙2002﹚。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台灣商務。
中國評論新聞﹙2009﹚。日本政黨輪替臺日關係有何變數,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2月號。台北:中國評論新聞社。
李中邦﹙2006﹚。日本如何做兩岸間的第三者。台北市:海峽學術。
宋學文﹙2000﹚。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市︰大同資訊。
林煌村﹙2007﹚。蛻變中的僑務-傳承與革新,僑務委員會成立七十五年紀念特刊。台北:僑務委員會。
林安妮﹙2009﹚。「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史研究。輔仁大學︰台北
胡慶山﹙2006﹚。台日國與國關係的展望與日美安保條約。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8︰69-94。
范雅梅﹙2005﹚。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65﹚。日本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陳一榮﹙2010﹚。中國崛起與日本安全戰略(1996-2009):權力平衡理論的檢視。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三井﹙1986﹚。華工與歐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2﹚︰台北市。
陳國雄﹙2004﹚。台日中的戰略關係與美日同盟。共和國雜誌,第36期2004-03
陳鵬仁譯﹙1990﹚。中日關係史1912-1926﹙臼井勝美原著﹚。台北市︰水牛圖書。
陳鵬仁﹙1989﹚。日本華僑概論。台北市︰水牛圖書。
陳樹強﹙1994﹚。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台北︰海華文教。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Peter M. Senge原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汐止市:風雲論壇。
楊朝仲等﹙2011﹚。反直覺才會贏。臺北市︰商訊文化。
僑務委員會,向誠主編﹙1982﹚。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
鄭海麟﹙2005﹚。台灣問題與日中關係論集。台北市:海峽學術。
臧士俊﹙1997﹚。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市︰前衛。
蔣經國﹙1985﹚。十年風木。台北市︰黎明文化。
羅福全口述;張炎憲、陳美容主編﹙2012﹚。羅福全與台日外交。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韓釗﹙2009﹚。系統動力學-探索動態複雜之鑰。台中市︰滄海。
鐘淑敏譯﹙2008﹚。近代日本政治史﹙坂野潤治原著﹚。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
Forrester,J.W.﹙1994﹚. System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Soft OR. Systems Dynamics Review,10﹙2/3﹚﹕245-256.
Forrester,J.W.﹙2007﹚. System Dynamics - A Personal View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 23︰345-358.
Forrester,J.W.﹙2007b﹚. System Dynamics – the Next Fifty Year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 23︰359-370.
Homer,J.B.﹙1993﹚.Asystem Dynamic Model of National Cocaine Prevalence. Systems Dynamics Review,9﹙1﹚﹕49-78.
Howlett, M. (2011).Designing Public Policies: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s. Oxon: Routledge.
Maani KE,Cavana RY.﹙2000﹚.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 Understanding Change and Complexity. Pearson Education﹙NZ﹚:Auckland.
Mosher, F. C. (1986). The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Tactic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6), 541-548.
Repenning, N.﹙2003﹚. Selling System Dynamics to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19﹙4﹚﹕303-327.
Senge,P(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Sterman,J.﹙2000﹚.Business Dynamics︰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ld. NY︰McGraw-Hill.
三、日文
丸川哲史﹙2010﹚。台湾ナショナリズム︰東アジア近代のアポリア。東京都︰講談社。
丸山勝、山本勳﹙2001﹚。「東アジアの火薬庫」中台関係と日本。東京都︰藤原書店。
內田直作﹙1998﹚。日本華僑社会の研究。東京都︰大空社。
內田勝久﹙2006﹚。大丈夫が、日台関係 「台湾大使」の本音録。東京都︰產經新聞。
中村勝範、楊合義、浅野和生﹙2007﹚。激変するアジア政治地図と日台の絆。東京都︰早稻田。
西川潤、蕭新煌﹙2010﹚。東アジア新時代の日本と台湾。東京都︰明石書店。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100256011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56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蕭乃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劉美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美玲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3-七月-2013 13:33:42 (UTC+8)-
dc.date.available 23-七月-2013 13:33: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3-七月-2013 13:33:4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0256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9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256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政治發展演變至今,執政者須面對的是全世界190個主權國家中,與我國有正式邦交者僅23國。在行政院組織改造過程中,僑務委員會因僑胞影響力獲得保留,即可窺見僑務外交是為當下發展實質國際友好關係的權宜因應之策。本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整體僑務政策如何應變政經局勢,及2008-2012年台日民間與官方互動的友好關係內容,並提出未來政策建議。透過「因果環路圖」作為描述方式之系統思考觀點,模擬預測政策執行結果。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法、親身觀察法歸納僑務政策變化與執行,並訪談利害關係人驗證分結果,探索僑務政策台日關係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僑務政策的內涵隨大環境政經局勢變化而改變,影響因素包含僑胞需求、兩岸關係、政黨競爭與僑胞影響力;而決策者對政治局勢的認知非黨派因素而為個人特質;決策者對政策的認同度影響二軌外交進行深度;決策者自身態度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僑務工作非急功近利,必需長期經營;僑務外交確實可以透過民間建立實質國際友好關係。針對未來僑務政策本文提出研究建議有︰僑務行政首長的責任;善用僑胞海外在地人脈資源;行政資源重新分配;強化新組織之創新職能;突顯僑務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複製台日友好模式至其他國家與積極輔導各地二代僑團的建立。透過電腦軟體模擬預測僑務政策未來十年執行結果趨勢包含︰二軌外交可減少國家政策現況與目標的差距;行政資源的配合、決策者的認同與活動的國際化,將可有效提升二軌外交優勢。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1.4 研究途徑︰系統思考與系統動力學 5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15
第二章 僑務政策與相關文獻 18
2.1 我國僑務工作沿革 18
2.2 僑務工作相關文獻檢閱 38
2.3 台日關係相關文獻檢閱 40
2.4 研究架構 44
第三章 2008至2012台日關係發展狀況 46
3.1 台灣及日本地區關係建立 50
3.2 台日友好相關活動建立 60
3.3 台日友好關係建立之效果延伸 71
3.4 小結 74
第四章 僑務政策與台日關係模型分析 75
4.1 僑務政策的形成與任務核心的變化 76
4.2 2008年後僑務委員會台日關係模型建立 89
4.3 訪談內容設計 94
第五章 訪談與模型分析 103
5.1 歷史發展面向 103
5.2 活動效果面向 110
5.3 未來發展面向 118
5.4 決策者相關影響 122
5.5 綜合分析 125
5.6 小結 134
第六章 結論︰研究發現與建議 135
6.1 綜合研究發現 135
6.2 實務與政策建議 138
6.3 後續研究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1
附錄一 僑工出洋條例 145
附錄二 僑務及台日相關文獻表 147
附錄三 二軌外交發展模型方程式組 151
zh_TW
dc.format.extent 4547398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56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僑務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日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系統思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二軌外交zh_TW
dc.title (題名) 僑務委員會在台日關係發展(2008-2012)的角色探討:系統思考觀點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Japan Relations(2008-2012):Systems Thinking Perspec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日本華僑經濟﹙1959﹚。日本華僑經濟。出版地不詳︰海外出版社。
王文松﹙2011﹚。兩岸僑務組織與政策之比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斯﹙2002﹚。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台灣商務。
中國評論新聞﹙2009﹚。日本政黨輪替臺日關係有何變數,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2月號。台北:中國評論新聞社。
李中邦﹙2006﹚。日本如何做兩岸間的第三者。台北市:海峽學術。
宋學文﹙2000﹚。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市︰大同資訊。
林煌村﹙2007﹚。蛻變中的僑務-傳承與革新,僑務委員會成立七十五年紀念特刊。台北:僑務委員會。
林安妮﹙2009﹚。「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史研究。輔仁大學︰台北
胡慶山﹙2006﹚。台日國與國關係的展望與日美安保條約。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8︰69-94。
范雅梅﹙2005﹚。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65﹚。日本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陳一榮﹙2010﹚。中國崛起與日本安全戰略(1996-2009):權力平衡理論的檢視。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三井﹙1986﹚。華工與歐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2﹚︰台北市。
陳國雄﹙2004﹚。台日中的戰略關係與美日同盟。共和國雜誌,第36期2004-03
陳鵬仁譯﹙1990﹚。中日關係史1912-1926﹙臼井勝美原著﹚。台北市︰水牛圖書。
陳鵬仁﹙1989﹚。日本華僑概論。台北市︰水牛圖書。
陳樹強﹙1994﹚。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台北︰海華文教。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Peter M. Senge原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汐止市:風雲論壇。
楊朝仲等﹙2011﹚。反直覺才會贏。臺北市︰商訊文化。
僑務委員會,向誠主編﹙1982﹚。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
鄭海麟﹙2005﹚。台灣問題與日中關係論集。台北市:海峽學術。
臧士俊﹙1997﹚。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市︰前衛。
蔣經國﹙1985﹚。十年風木。台北市︰黎明文化。
羅福全口述;張炎憲、陳美容主編﹙2012﹚。羅福全與台日外交。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韓釗﹙2009﹚。系統動力學-探索動態複雜之鑰。台中市︰滄海。
鐘淑敏譯﹙2008﹚。近代日本政治史﹙坂野潤治原著﹚。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
Forrester,J.W.﹙1994﹚. System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Soft OR. Systems Dynamics Review,10﹙2/3﹚﹕245-256.
Forrester,J.W.﹙2007﹚. System Dynamics - A Personal View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 23︰345-358.
Forrester,J.W.﹙2007b﹚. System Dynamics – the Next Fifty Year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 23︰359-370.
Homer,J.B.﹙1993﹚.Asystem Dynamic Model of National Cocaine Prevalence. Systems Dynamics Review,9﹙1﹚﹕49-78.
Howlett, M. (2011).Designing Public Policies: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s. Oxon: Routledge.
Maani KE,Cavana RY.﹙2000﹚.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 Understanding Change and Complexity. Pearson Education﹙NZ﹚:Auckland.
Mosher, F. C. (1986). The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Tactic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6), 541-548.
Repenning, N.﹙2003﹚. Selling System Dynamics to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Systems Dynamics Review,19﹙4﹚﹕303-327.
Senge,P(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Sterman,J.﹙2000﹚.Business Dynamics︰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ld. NY︰McGraw-Hill.
三、日文
丸川哲史﹙2010﹚。台湾ナショナリズム︰東アジア近代のアポリア。東京都︰講談社。
丸山勝、山本勳﹙2001﹚。「東アジアの火薬庫」中台関係と日本。東京都︰藤原書店。
內田直作﹙1998﹚。日本華僑社会の研究。東京都︰大空社。
內田勝久﹙2006﹚。大丈夫が、日台関係 「台湾大使」の本音録。東京都︰產經新聞。
中村勝範、楊合義、浅野和生﹙2007﹚。激変するアジア政治地図と日台の絆。東京都︰早稻田。
西川潤、蕭新煌﹙2010﹚。東アジア新時代の日本と台湾。東京都︰明石書店。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