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劇校生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studying Performing Arts
作者 王佳茹
Wang, Chia Ju
貢獻者 王鍾和
王佳茹
Wang, Chia Ju
關鍵詞 人格特質
內外控信念
人際關係
幸福感
學業成就表現
劇校生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3-Jul-2013 13:59:3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劇校生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及學業成 就表現之關係,乃以劇校生約 500 人為研究對象,經運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性 格自評量表、內外控量表以及人際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 述統計、t 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劇校生幸福感表現中等偏高。
2. 女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男劇校生;高中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劇
校生。
3.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
的關係;而其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的關係。
4. 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聰穎開放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存有顯著
中度正相關的關係。
5.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負
相關的關係。
6.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中度正相
關的關係。
7. 女劇校生人際關係的「信賴度」、「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存有顯著
低度正相關的關係;高中劇校生人際關係的「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
存有顯著低度正相關的關係。
8. 人際關係的「合作度」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9. 人際關係的「和諧度」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10. 「神經質」人格特質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11. 「和善性」人格特質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本研究根據上述各項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 作及研究的參考。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佳禾(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99-152。
石佳音(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妙芳(2008)。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臺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 五南。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昭(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
術。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8。 吳靜吉(1990)。你快樂嗎?快樂如何追尋。輯於楊國樞(主編),快樂如何追
求。臺北市:遠流。 呂桐蕊(1993)。高齡者再就業之研究─以臺灣、日本為中心(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aDh07t/search?s=id=%220
111
81PCCU0078004%22.&searchmode=basic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正源(2008)。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原作者:M. J. Burger)。臺北:湯姆生。(原 著出版年:2000)
林怡伶(2007)。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 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屏東縣。
林玟真(2012)。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淑娥(2003)。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 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系,台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林淑華(2010)。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
112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系,臺北市。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新北市。 邵端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
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系,高雄市。 柯佳伶(2008)。高職生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臺中市。 洪有義(1978)。肢體殘障學生的內外制握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
113-121。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范梅英(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心理。 徐美雯(2011)。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 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
化縣。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13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浦憶娟(2009)。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
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高玉樹(2010)。高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對學業成就之關聯-以 a 學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
台東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許佩玲(1981)。大學生學業成就之預測及其相關的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新竹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市。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郭啓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114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 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皎眉(1996)。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型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和偏差
行為的影響。論文發表於教育部 85 年度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計畫
論文發表會,臺北市。 陳鈞屛(2007)。台南縣國中生完美主義類型、學業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璨玲(2006)。台南縣國中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內外控信念與學業
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系,嘉義
市。 陳嬿竹(2010)。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1993)。哲學入門。臺北市:正中書局。 曾貝露(199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高雄市。
115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鈕文英(1989)。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輔導。諮商與輔導,44,41-42。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4。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富順(1984)。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靖分(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保護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孝爃(1982)。中西文化在人際關係上的異同。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慶豐(1991)。儒家與老莊的「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
研究所,臺北市。 葉合倩(2006)。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圖書。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
116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
專班,臺北市。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金鈴(2006)。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 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縣。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盧浩傑、荊溪昱(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
之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 270-27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薛世杰(2010)。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 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5。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
29(0),93-103。 簡茂發、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5,85-102。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17
貳、 英文部分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2), 1255-1261.
Bar-On, R. E., & Parker, J. D. A.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03297)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Christopher, J. C. (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7,
141-152.
Corsini, Raymond J. (1994). Ordinary resurrection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Day, D. V. & Silverman, S. B.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42, 25-36.
Demir, M., & Weitekamp, L. A. (2007). I am so happy ‘cause today i found my friend:
118
Friendship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8(2), 181-211.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Horwitz, J., & Emmons, R. A. (1985). Happiness of the very wealth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3), 263-274.
Echols, P.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igan: UMI.
Eysenck, H. J. (1947).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Goldenson, R. M., & Goldenson, R. M. (1970). 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Doubleday.
González Gutiérrez, J. L., Jiménez, B. M., Hernández, E. G., & Puente, C. P. (2005).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ig five correlates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7), 1561-1569. Guilford, J. P. (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4), 327-349.
Heider, Fritz. (1959). On Perception and Event Struc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Madison Con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Heiman, T .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 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al Disability, 25(1), 1-12.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19
Kinard, E. M., & Reinherz, H. (1986). Birthdate effects on school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6), 366-372.
Kopp, R. G., & Ruzicka, F. M. (1993). Women’s multiple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72, 1351-1354.
Landsberger, B. H.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197839)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artin, M., Ward, J. C., & Clark, D. M. (1983). Neuroticism and the recall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1(5), 495-503.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1), 81-90.
Norman, Warren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6), 574-583.
Nowicki, S., & Roundtree, J. (1971). Correlates of locus of control in a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477-478.
Pervin, L. A. (198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20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5(5), 595-598.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 1-28.
Rotter, J. B. (1975). Some problems and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56-67.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Stamford, Connecticut: Thomson Learning.
Scot, M., & Mitchell, J. (197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handling invent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147-152.
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igan: UMI.
Theodorson, G. A., & Theodorson, A. G. (1970).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Methuen.
Tsai, S. L., & Walberg, J. H. (1983). Matthew effects in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3), 359-373.
Vasudeva, P., & Verma, P. (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18(3), 93-95. Veenhoven, R. (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Wentzel, K. R.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02-209.
12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100152010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2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鍾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佳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Chia 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佳茹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Chia Ju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3-Jul-2013 13:59:37 (UTC+8)-
dc.date.available 23-Jul-2013 13:59: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3-Jul-2013 13:59: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2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00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2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劇校生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及學業成 就表現之關係,乃以劇校生約 500 人為研究對象,經運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性 格自評量表、內外控量表以及人際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 述統計、t 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劇校生幸福感表現中等偏高。
2. 女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男劇校生;高中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劇
校生。
3.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
的關係;而其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的關係。
4. 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聰穎開放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存有顯著
中度正相關的關係。
5.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負
相關的關係。
6.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中度正相
關的關係。
7. 女劇校生人際關係的「信賴度」、「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存有顯著
低度正相關的關係;高中劇校生人際關係的「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
存有顯著低度正相關的關係。
8. 人際關係的「合作度」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9. 人際關係的「和諧度」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10. 「神經質」人格特質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11. 「和善性」人格特質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本研究根據上述各項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 作及研究的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
第三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青少年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13
第二節 人格特質與青少年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23
第三節 內外控信念與青少年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32
第四節 人際關係與青少年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60
第一節 劇校生幸福感與學業成就表現概況......................................60
第二節 人口變項不同劇校生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的差異.................63
第三節 劇校生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66
第四節 劇校生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72
第五節 劇校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76
第六節 劇校生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對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
之預測分析....................................................................82
第五章 討論...................................................................................89
第一節 劇校生幸福感與學業成就表現概況之討論.............................89
第二節 劇校生幸福感與學業成就表現概況之討論.............................91
第三節 劇校生幸福感與學業成就表現概況之討論.............................93
第四節 劇校生內外控信念與其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之討論..............96
第五節 劇校生人際關係與其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討論...........98
第六節 劇校生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對其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 現的預測力之討論..........................................................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7
參考文獻.......................................................................................111
附錄
附錄一 劇校生整體生活適應之調查問卷.............................................122
zh_TW
dc.format.extent 76269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2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特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外控信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際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幸福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業成就表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劇校生zh_TW
dc.title (題名) 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劇校生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studying Performing Ar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佳禾(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99-152。
石佳音(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妙芳(2008)。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臺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 五南。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昭(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
術。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8。 吳靜吉(1990)。你快樂嗎?快樂如何追尋。輯於楊國樞(主編),快樂如何追
求。臺北市:遠流。 呂桐蕊(1993)。高齡者再就業之研究─以臺灣、日本為中心(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aDh07t/search?s=id=%220
111
81PCCU0078004%22.&searchmode=basic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正源(2008)。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原作者:M. J. Burger)。臺北:湯姆生。(原 著出版年:2000)
林怡伶(2007)。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 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屏東縣。
林玟真(2012)。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淑娥(2003)。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 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系,台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林淑華(2010)。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
112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系,臺北市。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新北市。 邵端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
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系,高雄市。 柯佳伶(2008)。高職生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臺中市。 洪有義(1978)。肢體殘障學生的內外制握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
113-121。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范梅英(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心理。 徐美雯(2011)。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 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
化縣。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13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浦憶娟(2009)。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
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高玉樹(2010)。高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對學業成就之關聯-以 a 學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
台東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許佩玲(1981)。大學生學業成就之預測及其相關的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新竹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市。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郭啓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114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 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皎眉(1996)。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型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和偏差
行為的影響。論文發表於教育部 85 年度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計畫
論文發表會,臺北市。 陳鈞屛(2007)。台南縣國中生完美主義類型、學業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璨玲(2006)。台南縣國中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內外控信念與學業
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系,嘉義
市。 陳嬿竹(2010)。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1993)。哲學入門。臺北市:正中書局。 曾貝露(199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高雄市。
115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鈕文英(1989)。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輔導。諮商與輔導,44,41-42。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4。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富順(1984)。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靖分(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保護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孝爃(1982)。中西文化在人際關係上的異同。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慶豐(1991)。儒家與老莊的「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
研究所,臺北市。 葉合倩(2006)。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圖書。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
116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
專班,臺北市。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金鈴(2006)。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 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縣。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盧浩傑、荊溪昱(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
之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 270-27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薛世杰(2010)。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 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5。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
29(0),93-103。 簡茂發、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5,85-102。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17
貳、 英文部分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2), 1255-1261.
Bar-On, R. E., & Parker, J. D. A.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03297)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Christopher, J. C. (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7,
141-152.
Corsini, Raymond J. (1994). Ordinary resurrection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Day, D. V. & Silverman, S. B.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42, 25-36.
Demir, M., & Weitekamp, L. A. (2007). I am so happy ‘cause today i found my friend:
118
Friendship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8(2), 181-211.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Horwitz, J., & Emmons, R. A. (1985). Happiness of the very wealth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3), 263-274.
Echols, P.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igan: UMI.
Eysenck, H. J. (1947).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Goldenson, R. M., & Goldenson, R. M. (1970). 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Doubleday.
González Gutiérrez, J. L., Jiménez, B. M., Hernández, E. G., & Puente, C. P. (2005).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ig five correlates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7), 1561-1569. Guilford, J. P. (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4), 327-349.
Heider, Fritz. (1959). On Perception and Event Struc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Madison Con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Heiman, T .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 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al Disability, 25(1), 1-12.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19
Kinard, E. M., & Reinherz, H. (1986). Birthdate effects on school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6), 366-372.
Kopp, R. G., & Ruzicka, F. M. (1993). Women’s multiple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72, 1351-1354.
Landsberger, B. H.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197839)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artin, M., Ward, J. C., & Clark, D. M. (1983). Neuroticism and the recall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1(5), 495-503.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1), 81-90.
Norman, Warren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6), 574-583.
Nowicki, S., & Roundtree, J. (1971). Correlates of locus of control in a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477-478.
Pervin, L. A. (198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20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5(5), 595-598.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 1-28.
Rotter, J. B. (1975). Some problems and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56-67.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Stamford, Connecticut: Thomson Learning.
Scot, M., & Mitchell, J. (197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handling invent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147-152.
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igan: UMI.
Theodorson, G. A., & Theodorson, A. G. (1970).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Methuen.
Tsai, S. L., & Walberg, J. H. (1983). Matthew effects in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3), 359-373.
Vasudeva, P., & Verma, P. (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18(3), 93-95. Veenhoven, R. (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Wentzel, K. R.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02-209.
12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