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六朝「詩歌遊戲化」現象研究
A research of game poetry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作者 朱錦雄
貢獻者 劉漢初
朱錦雄
關鍵詞 六朝
詩歌
遊戲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18:45 (UTC+8)
摘要 本文題目為《六朝詩歌遊戲化研究》,主要是探討六朝時期的詩歌,在「言志」與「緣情」的變化之外,逐漸朝向遊戲化發展的演進過程。
將文學視作「遊戲」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單獨存在於某時代或某文學集團中的現象,在漢代已有之。而這種現象又在詩歌盛行的六朝時期特別突出,不僅成為一種當時文人階層中的文化,也影響後代文人對於詩歌的觀念。然而,目前學術界常以「言志」和「緣情」二種詩體本質觀,來解釋詩歌的發展時,詩歌「遊戲化」的現象便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是以非主流的觀念簡單提及。導致此類的作品不是被認為沒有情志而棄之不談,就是強加以作者的生平來賦予意義。當然,這麼說並不是否定現今學者對於詩學體系建構的成果,而是認為在六朝詩歌中清楚可見的「遊戲化」現象,也應是當時文人看待詩歌的主流觀念,絕不可輕易忽視。因此,本文將透過討論此種自社會行為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呈現出不同於文學批評史中關於六朝詩學的面貌。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漢】《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7年5月初版
【漢】揚雄著、汪寶榮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一版三刷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4月初版九刷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晉】葛洪著、楊明照注《抱朴子外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一版一刷
【晉】葛洪《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晉】葛洪著、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地球出版社,民國83年9月一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民8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二版五刷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7年9月28日初版三刷
【南朝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年3月初版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一版四刷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7年12月初版十三刷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六臣注:《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國94年5月初版二刷
【南朝梁】任昉撰、【明】陳懋仁註《文章緣起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月初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11月六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一版六刷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12月臺一版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收入【清】丁仲祐編:《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四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1997年11月一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1997年11月一版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10月臺三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民85年11月出版
【宋】朱熹《參同契考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臺一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1日初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清】丁仲祜《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四版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收入【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9月五版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一版一刷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1月10日初版二刷
【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曾慥《類說》,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二刷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6年8月四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一刷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一刷
【明】楊慎《升菴文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明】梁橋《冰川詩式》,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三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北京一版七刷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民國78年9月10日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民81年4月八版
【清】王士禛《師友詩傳續錄》,收入【清】丁福保:《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民國68年11月1日初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2》,收入【清】丁福保:《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民國68年11月1日初版
【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北京一版十一刷
【清】趙翼《陔餘叢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清】丁晏《曹集詮評》,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0年11月初版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三版
【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民國64年5月臺一版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一版四刷
王國維著、滕咸惠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1月30日初版三刷
薛鳳昌編《梨洲遺著彙刊》,台北:永吉出版社,民國58年10月10日臺初版
張仲清《越絕書校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6月一版一刷
《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元月初版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二、現代學術論著
王瑤《中古文學史略(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二版二刷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民73年2月臺初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民76年6月30初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一版一刷
王冠輯《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一刷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一刷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12月31日初版二刷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6月30日初版
王力堅《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新加坡:新社Island Society,2003年7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的關係》,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民國60年8月初版
方祖燊《漢書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6月臺二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9月初版北京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民81年3月16日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元月5日初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初版五刷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民71年2月再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民71年1月四版(學三版)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一版二刷
余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北京二版五刷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民86年9月14日十四版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2刷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8年6月初版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2月三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民73年7月文一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2刷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7月初版三刷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3刷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一刷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2月29日初版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袁行霈《陶淵明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北京一版二刷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1991年5月一版一刷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二版二刷
曹道衡《中古文學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6年4月15初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民國88年11月初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二刷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四版一刷
張愛波《西晉士風與詩歌—以「二十四友」研究為中心》,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一版一刷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一刷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述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3月初版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一刷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1版4刷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2年6月再版
萬光治《漢賦通論》,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初版六刷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初版三刷
廖蔚卿《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1997年12月一版一刷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元月初版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4年11月初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4年3月一版三刷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5年7月版
劉躍進《永明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一版一刷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一刷
錢鍾書《管椎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北京七刷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65年10月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1月30日修訂一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民82年2月臺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1月30日修訂一版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9年12月初版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5月初版
譚友夏鑑定、游子六纂輯《詩法入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3年12月初版
羅根澤《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臺二版一刷
饒少平《雜體詩歌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北京一版一刷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年4月初版二刷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1月5日初版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二刷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二刷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1日,初版二刷
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刷
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66年10月初版
舒茲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一冊,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2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4月臺二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元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于廣元〈回文詩起源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總第64期)
王淑嫻〈蕭子良文學集團之組成及其政治意義試探〉,《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民國93年
王暉〈柏梁臺詩真偽考辨〉,《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王小盾〈《文心雕龍•樂府》三論〉,《文學遺產》,2010年第3期
朱曉海〈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民國89年12月
朱錦雄〈論班固「賦論」中之體源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7月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9年2月初版
何詩海〈齊梁文人隸事的文化考察〉,《文學遺產》2005年第四期
李立信〈論六朝詩的賦化〉,《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5年5月
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詩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
祁立峰〈遊戲或教育:論蕭統文學集團同題共作詩賦的「互文性」〉,《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蕭子良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書寫習性」與「互文性」〉,《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民國98年12月
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的成因〉,《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民國100年3月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5月初版
吳承學、何志軍〈詩可以群——從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型態考察其文學觀念〉,收入《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吳大順〈從《長安有狹斜行》到《三婦豔》看清商三調在南朝的演變〉,《中國詩歌研究(第六輯)》,2009年
胡震耀〈回文詩的起源和劉勰有關說法釋疑〉,《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
徐公持〈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涂光社〈漢魏六朝的文學模擬——從六朝文學的「擬」「代」談起〉,《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6年1月
馬予靜〈論魏晉南北朝的同題共作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03年9月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孫明君〈二陸贈答詩中的東南士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7年9月
孫占宇〈戰國秦漢時期建除術討論〉,《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10年9月
章滄授〈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陳新〈離合詩雜考〉,《閱讀與寫作》,1999年11期
陳恩維〈創作、批評與傳播——論建安同題共作的三重功能〉,《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75期)
陳世杰〈迴文詩形式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
陳四海〈樂府:始於戰國〉,《音樂研究》,2010年1月第1期
郭焰坤〈回文詩生成的語言及篇章結構條件〉,《國文天地》,第26卷第3期(總303),2010年8月
張亞新〈論六朝詩美觀念的確立〉,《文藝研究》,1999年第2期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
黃樹生〈簡論「賦得」詩體並賞析張九齡《賦得自君出矣》〉,《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8期,2008年8月
勞翠勤〈建除體初探〉,《新國學》第七卷,2008年
葛曉音〈鮑照「代」樂府體探析——兼論漢魏樂府創作傳統的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9年3月
楊琳〈從五雜組詩到雜俎文——談雜俎體詩文的發展過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7月第四期
趙麗萍〈紅顏零落歲將暮——論鮑照《擬行路難 》十八首中的生命意識〉,《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2年12月
劉漢初〈論「賦得」〉,《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5年6月
劉漢初〈梁朝邊塞詩小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11卷第9期,民國72年2月
鄭毓瑜〈試論公讌詩之於鄴下文士集團的象徵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初版
鄭良樹〈出題奉作——曹魏集團的賦作活動〉,《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黎德銳〈迴文詩解讀〉,《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總第83期)
鄧仕樑〈擬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魯淵〈迴文詩「起源說」考辨〉,《社科縱橫》總第24卷第9期,2009年9月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6年7月初版
錢志熙〈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四期
錢志熙〈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文學評論》,1998年第2期
韓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文學遺產》,1992年第6期
韓寧〈娛情遊戲 纖巧圓潤——試論蕭繹詩歌的社會功能及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0年12月
韓國良〈「漢武乃立樂府」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3年
韓高年〈「繼作」、「共作」與「贈答」——魏晉賦創作範式的轉變及其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魏宏燦〈同題並作:鄴下文學繁榮的促進力〉,《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3年4月
魏宏燦〈建安文人創作以賦為宗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舊學商量加邃密》,臺北:華嚴出版社,民國84年5月初版
簡宗梧〈六朝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顏崑陽〈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5月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方式——建構「中國詩用學」芻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民國101年6月
譚家健〈漢魏六朝時期的海賦〉,《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譚德興〈《通典》所收張衡〈疏〉之作者辨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四、學位論文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2年5月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5月
王慈鷰《宋代雜體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遊戲觀念》,河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100年7月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50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漢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錦雄zh_TW
dc.creator (作者) 朱錦雄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6:18:45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6:18: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18: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15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393-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5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題目為《六朝詩歌遊戲化研究》,主要是探討六朝時期的詩歌,在「言志」與「緣情」的變化之外,逐漸朝向遊戲化發展的演進過程。
將文學視作「遊戲」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單獨存在於某時代或某文學集團中的現象,在漢代已有之。而這種現象又在詩歌盛行的六朝時期特別突出,不僅成為一種當時文人階層中的文化,也影響後代文人對於詩歌的觀念。然而,目前學術界常以「言志」和「緣情」二種詩體本質觀,來解釋詩歌的發展時,詩歌「遊戲化」的現象便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是以非主流的觀念簡單提及。導致此類的作品不是被認為沒有情志而棄之不談,就是強加以作者的生平來賦予意義。當然,這麼說並不是否定現今學者對於詩學體系建構的成果,而是認為在六朝詩歌中清楚可見的「遊戲化」現象,也應是當時文人看待詩歌的主流觀念,絕不可輕易忽視。因此,本文將透過討論此種自社會行為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呈現出不同於文學批評史中關於六朝詩學的面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三節、研究範圍義界 11
第四節、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14
第二章 六朝文人的「遊戲」心態 19
第一節、「詩歌」與「遊戲」 19
第二節、時代風氣與六朝詩歌遊戲化之關係 22
一、漢代貴遊文學作風 22
二、清談的風氣 28
三、博物隸事之風 36
四、政治動盪的氛圍 45
第三章 六朝「詩歌遊戲化」與文學集團的關係 53
第一節、文學集團的定義 53
第二節、六朝文學集團與詩歌創作動機「遊戲化」 56
一、鄴下文學集團所開啟的轉變 59
二、太康時期文學集團所呈現的模糊觀念 65
三、南朝文學集團對「詩歌遊戲化」的確立 70
第三節、六朝文學團體透過「詩歌遊戲化」增強社會功能 83
一、政治權力的依附 86
二、同儕之間的交遊 91
第四節、六朝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創作方式 93
一、「同題共作」釋義 94
二、「同題共作」在六朝的發展及其對六朝詩體的影響 97
第四章 六朝之前文體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 111
第一節、賦體與六朝「詩歌遊戲化」的關係 111
一、漢代賦論的兩種觀念 111
二、六朝時期賦體「遊戲」觀的興盛 123
三、賦體「遊戲」觀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 130
第二節、樂府詩與六朝「詩歌遊戲化」的關係 137
一、漢代樂府詩的發展與特質 137
二、樂府詩娛樂性質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 141
第五章 六朝遊戲化詩歌所呈現的類型 151
第一節、六朝遊戲化詩歌的特質 151
第二節、六朝遊戲化詩歌的主要類型之一:「先有題後有詩」 157
一、六朝遊戲化詩歌的特殊類型 158
二、六朝遊戲化詩歌的主要模式 209
第三節、六朝遊戲化詩歌的主要類型之二:「先有韻後有詩」 221
第六章 遊戲筆調下的嚴肅心態 227
第一節、如何判定的問題 227
第二節、透過創作動機確認其涵義 232
第三節、透過作品呈現之意義詮釋其涵義 241
第七章 結論 249
參考書目 261
一、古籍 261
二、現代學術論著 265
三、期刊論文 269
四、學位論文 274
zh_TW
dc.format.extent 22465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5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遊戲zh_TW
dc.title (題名) 六朝「詩歌遊戲化」現象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research of game poetry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漢】《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7年5月初版
【漢】揚雄著、汪寶榮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一版三刷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4月初版九刷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晉】葛洪著、楊明照注《抱朴子外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一版一刷
【晉】葛洪《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晉】葛洪著、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地球出版社,民國83年9月一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民8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二版五刷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7年9月28日初版三刷
【南朝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年3月初版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一版四刷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7年12月初版十三刷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六臣注:《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國94年5月初版二刷
【南朝梁】任昉撰、【明】陳懋仁註《文章緣起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月初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11月六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一版六刷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12月臺一版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收入【清】丁仲祐編:《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四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1997年11月一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1997年11月一版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10月臺三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民85年11月出版
【宋】朱熹《參同契考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臺一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1日初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清】丁仲祜《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四版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收入【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9月五版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一版一刷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1月10日初版二刷
【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曾慥《類說》,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5年3月初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二刷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6年8月四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一刷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一刷
【明】楊慎《升菴文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明】梁橋《冰川詩式》,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三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北京一版七刷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民國78年9月10日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民81年4月八版
【清】王士禛《師友詩傳續錄》,收入【清】丁福保:《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民國68年11月1日初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2》,收入【清】丁福保:《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民國68年11月1日初版
【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9月初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北京一版十一刷
【清】趙翼《陔餘叢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清】丁晏《曹集詮評》,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0年11月初版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2年6月三版
【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民國64年5月臺一版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一版四刷
王國維著、滕咸惠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1月30日初版三刷
薛鳳昌編《梨洲遺著彙刊》,台北:永吉出版社,民國58年10月10日臺初版
張仲清《越絕書校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6月一版一刷
《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元月初版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二、現代學術論著
王瑤《中古文學史略(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二版二刷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民73年2月臺初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民76年6月30初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一版一刷
王冠輯《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一刷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一刷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12月31日初版二刷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6月30日初版
王力堅《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新加坡:新社Island Society,2003年7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的關係》,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民國60年8月初版
方祖燊《漢書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6月臺二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9月初版北京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民81年3月16日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元月5日初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初版五刷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民71年2月再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民71年1月四版(學三版)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一版二刷
余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北京二版五刷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民86年9月14日十四版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2刷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8年6月初版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2月三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民73年7月文一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2刷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7月初版三刷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3刷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一刷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2月29日初版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袁行霈《陶淵明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北京一版二刷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1991年5月一版一刷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二版二刷
曹道衡《中古文學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6年4月15初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一版一刷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民國88年11月初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二刷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四版一刷
張愛波《西晉士風與詩歌—以「二十四友」研究為中心》,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一版一刷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一刷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述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3月初版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一刷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1版4刷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2年6月再版
萬光治《漢賦通論》,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初版六刷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初版三刷
廖蔚卿《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1997年12月一版一刷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元月初版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4年11月初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4年3月一版三刷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5年7月版
劉躍進《永明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一版一刷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一刷
錢鍾書《管椎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北京七刷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65年10月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1月30日修訂一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民82年2月臺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1月30日修訂一版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9年12月初版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5月初版
譚友夏鑑定、游子六纂輯《詩法入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3年12月初版
羅根澤《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臺二版一刷
饒少平《雜體詩歌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北京一版一刷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年4月初版二刷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1月5日初版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二刷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二刷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1日,初版二刷
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刷
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66年10月初版
舒茲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一冊,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2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4月臺二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元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于廣元〈回文詩起源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總第64期)
王淑嫻〈蕭子良文學集團之組成及其政治意義試探〉,《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民國93年
王暉〈柏梁臺詩真偽考辨〉,《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王小盾〈《文心雕龍•樂府》三論〉,《文學遺產》,2010年第3期
朱曉海〈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民國89年12月
朱錦雄〈論班固「賦論」中之體源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7月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9年2月初版
何詩海〈齊梁文人隸事的文化考察〉,《文學遺產》2005年第四期
李立信〈論六朝詩的賦化〉,《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5年5月
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詩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
祁立峰〈遊戲或教育:論蕭統文學集團同題共作詩賦的「互文性」〉,《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蕭子良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書寫習性」與「互文性」〉,《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民國98年12月
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的成因〉,《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民國100年3月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5月初版
吳承學、何志軍〈詩可以群——從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型態考察其文學觀念〉,收入《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吳大順〈從《長安有狹斜行》到《三婦豔》看清商三調在南朝的演變〉,《中國詩歌研究(第六輯)》,2009年
胡震耀〈回文詩的起源和劉勰有關說法釋疑〉,《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
徐公持〈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涂光社〈漢魏六朝的文學模擬——從六朝文學的「擬」「代」談起〉,《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6年1月
馬予靜〈論魏晉南北朝的同題共作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03年9月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孫明君〈二陸贈答詩中的東南士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7年9月
孫占宇〈戰國秦漢時期建除術討論〉,《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10年9月
章滄授〈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陳新〈離合詩雜考〉,《閱讀與寫作》,1999年11期
陳恩維〈創作、批評與傳播——論建安同題共作的三重功能〉,《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75期)
陳世杰〈迴文詩形式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
陳四海〈樂府:始於戰國〉,《音樂研究》,2010年1月第1期
郭焰坤〈回文詩生成的語言及篇章結構條件〉,《國文天地》,第26卷第3期(總303),2010年8月
張亞新〈論六朝詩美觀念的確立〉,《文藝研究》,1999年第2期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
黃樹生〈簡論「賦得」詩體並賞析張九齡《賦得自君出矣》〉,《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8期,2008年8月
勞翠勤〈建除體初探〉,《新國學》第七卷,2008年
葛曉音〈鮑照「代」樂府體探析——兼論漢魏樂府創作傳統的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9年3月
楊琳〈從五雜組詩到雜俎文——談雜俎體詩文的發展過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7月第四期
趙麗萍〈紅顏零落歲將暮——論鮑照《擬行路難 》十八首中的生命意識〉,《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2年12月
劉漢初〈論「賦得」〉,《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5年6月
劉漢初〈梁朝邊塞詩小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11卷第9期,民國72年2月
鄭毓瑜〈試論公讌詩之於鄴下文士集團的象徵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初版
鄭良樹〈出題奉作——曹魏集團的賦作活動〉,《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黎德銳〈迴文詩解讀〉,《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總第83期)
鄧仕樑〈擬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初版)
魯淵〈迴文詩「起源說」考辨〉,《社科縱橫》總第24卷第9期,2009年9月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6年7月初版
錢志熙〈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四期
錢志熙〈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文學評論》,1998年第2期
韓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文學遺產》,1992年第6期
韓寧〈娛情遊戲 纖巧圓潤——試論蕭繹詩歌的社會功能及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0年12月
韓國良〈「漢武乃立樂府」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3年
韓高年〈「繼作」、「共作」與「贈答」——魏晉賦創作範式的轉變及其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魏宏燦〈同題並作:鄴下文學繁榮的促進力〉,《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3年4月
魏宏燦〈建安文人創作以賦為宗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舊學商量加邃密》,臺北:華嚴出版社,民國84年5月初版
簡宗梧〈六朝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顏崑陽〈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5月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方式——建構「中國詩用學」芻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民國101年6月
譚家健〈漢魏六朝時期的海賦〉,《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譚德興〈《通典》所收張衡〈疏〉之作者辨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四、學位論文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2年5月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5月
王慈鷰《宋代雜體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遊戲觀念》,河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100年7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