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隱匿與開放:中唐山水詩人之身體空間研究
“Hide” and “open”: A study of poets’ body space of viewing landscapes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作者 江科翰
Jiang, Ke Han
貢獻者 侯迺慧
江科翰
Jiang, Ke Han
關鍵詞 中唐
山水詩
身體空間
知覺現象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20:06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試圖從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理論,觀看、研究中唐山水詩人之身體空間。藉由胡塞爾現象學理論談起,轉移至梅洛龐蒂現象學理論之聚焦處;並論述由南朝至初盛唐時期山水詩之沿革發展,匯聚於中唐。順是從詩人於山水間的視域感知探討身體空間中的聯覺法則,介紹中唐詩人的身體能動、積習、潛在與反身性,闡釋詩人身體空間中匿名身體的建構過程,是處於一種既朝向世界開放,又具備隱匿特質的身體。進一步由詩人步入山水場域之方式,探討中唐時期的行旅、遊覽、慕道三種形式的身體活動,創造出特殊的人文情境。並從自我、自然與社會三大維度的緊密關係中,抽繹出詩人處於山水的時間感知、社會意涵等兩層面向加以探討。順是,筆者檢討以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方法論,研究中國詩歌的困難與侷限,觀看歸納在現象學之外中唐文人身體空間還可能具備何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一、 古籍(依時代排序)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市:華正書局,1994年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西漢﹞王充著、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東漢﹞班固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魏﹞王弼著,[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晉﹞張湛注,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莊子注疏》,北京:中
華書局,2011年
﹝東晉﹞陶潛著、丁福保箋注:《陶淵明詩箋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

﹝東晉﹞陶潛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85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齊﹞謝朓著,李直方著:《謝宣城詩注》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9年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梁﹞蕭統編,張啓成、徐達等譯註:《昭明文選》,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
社,2001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唐玄宗撰:《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吉甫著、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肇著:《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商君書解詁定本,朱師轍撰:《管子校正》,
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柳宗元著、朱玉麒等譯:《柳河東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6

﹝唐﹞韓愈著、嚴昌校點:《韓愈集》,長沙:嶽麓出版社,2000年
﹝唐﹞薛用若撰:《博異志、集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孟郊著、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台北市:新文豐,1997

﹝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錢起著、阮廷瑜校注:《錢起詩集校注》,台北市:新文豐,1996年
﹝唐﹞劉長卿著、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台北市:華泰出版,2001年
﹝唐﹞張籍著、李冬生注:《張籍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等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市:山東大學出
版社,1997年
﹝唐﹞李賀著、葉葱奇疏注:《李賀詩集》,北平市:新華出版,1984年
﹝唐﹞李賀著、[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台北市:世界書局,1996年
﹝唐﹞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2年
[唐﹞姚合著、劉衍校考:《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後梁﹞劉昫等撰、黃永年主編:《舊唐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 : 鼎文書局,1998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嚴羽著,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年
﹝明﹞高棅著:《唐詩品彙》,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
﹝明﹞胡應麟著:《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市:木鐸出版,2003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市:木鐸出版,1988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彭定求等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葉燮著:《己畦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201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二、近人著作
(一)專著
丁成泉著:《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8 月初版
───輯注:《中國山水田園詩集成》,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2003年
王耘著:《唐代美學範疇硏究》,上海:學林出版,2005年
王力堅著:《由山水到宮體 : 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商務書局,1997年
王文進著:《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王邦雄著:《人生是一條不歸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年
王隆升撰:《唐代登臨詩硏究》,台北市:文津出版,1998年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田望生著:《空山詩魂──中國古代山水詩的世外味》,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皮述民著:《王維探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學生書局,1983年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德發著:《中國山水詩論稿》,濟南:山東友誼,1994年
朱新法著:《山水風度──六朝山水田園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任仲倫著:《遊山玩水─中國山水審美文化》,台北市:地景企業,1993年
任繼愈著:《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
呂怡菁著:《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
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汪涌豪、駱玉明編:《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汪文聖著:《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1年
李文初著:《中國山水詩史》,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5月
李元洛著:《詩美學》,台北市:東大出版公司,1990年
李亮著:《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清筠著:《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 : 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建崑著:《韓愈詩探析》,台中:中興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李豐楙著:《中國詩歌研究》,台北市: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杜維明著:《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
尚永亮主撰:《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硏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市:文津初版社,1993年
胡曉明著:《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孟二冬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文月著:《山水與古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林啟屏著:《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7年
林淑貞著:《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2年
周與沉著:《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倪梁康著:《現象學始基──胡塞爾《邏輯研究》釋要:內外編》,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柳晟俊著:《王維詩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胡可先著:《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胡曉明著:《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
侯迺慧著:《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著:《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公司,1991

紀作亮著:《張籍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琴安著:《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著:《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年
高友工著:《中國美典與文學硏究論集》,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徐連達著:《唐朝文化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1993年
陳弱水著:《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陳寅恪著:《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莊蕙綺著:《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張敬文著:《中國詩歌史》,台北:幼獅書店,1970 年12 月第1 版
張伯偉著:《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著:《禪與詩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年
張雲鵬著:《現象學方法與美學:從胡塞爾到杜夫海納》,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黃永武著:《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1984年
黃景進著:《意境論的形成 : 唐代意境論硏究》,台北市:學生書局,2004年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4 年9 月
葉維廉著:《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景遐東著:《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硏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
葛曉音著:《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大春著:《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文雄著:《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楊儒賓著:《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

蔡 瑜著:《唐詩學探索》,台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年
蔡英俊著:《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 「意在言外」的用言
方式與 「含蓄」的美典》,台北市:學生書局,2001年
蔣 寅著:《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
劉明昌著:《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7年
劉航著:《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蕭麗華著:《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市:東大出版,1997年
蕭馳著:《佛法與詩境》,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年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
鄭毓瑜著:《文本風景 :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
潘朝陽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2005年
───著:《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蔡美麗著:《胡塞爾》,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90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謝遂聯著:《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鍾聖校著:《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年
賴瑞和著:《唐代基層文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
蕭馳著:《玄智與詩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
簡錦松著:《唐代現地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蘇雪林著:《唐詩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嚴耕望撰:《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龔卓軍著:《身體部屬: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
龔鵬程著:《唐代思潮》,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著:《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淺見洋二著:《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年
[日﹞鷲田清一著,劉績生譯:《梅洛龐蒂:認識論的割斷》,石家莊市: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
[英﹞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著,陳廣興譯:《身分的焦慮》,上海:上海譯
文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 :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
再現》,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6年
───────著(Stephen Owen)、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賈晉華譯:《初唐詩》,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年
[美﹞段義孚著 (Tuan, Yi-Fu)、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
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 (Tuan, Yi-Fu)、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Escaptism》,台
北:立緒文化,2006年
[美﹞柯勒(Wolfgang Köhler)著,李姍姍譯:《完形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公司,1998年
[美﹞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市:
昭明出版,2000年
[美﹞馬斯洛(A.H.Maslow)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年
[德﹞克萊恩 (Klein Stefan)著,陳素幸譯:《生命的時間學》,台北市:大塊文化
出版,2008年
[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沉思 : 現象學導論》,
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德﹞伽達瑪 (Gademer,Hans-Ceorg)著,洪漢鼎譯:《眞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
的基本特徵》,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德﹞海德格著(Heider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
京:三聯書店, 1987年
[德﹞顧彬著(Wolfgang, Kubin)、馬樹德譯:《空山─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年
[法﹞梅洛龐蒂著(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年
────────、楊大春、張堯均譯:《行為的結構》,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羅國祥譯:《可見與不可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法﹞ 杜夫海納著(Milel Dufrenne)、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
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aurice) 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
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4年
坎特‧布魯爾、查理士‧摩爾(Kent C.Bloomer and Charles W.Moore)合著、葉庭
芬譯:《人體、記憶與建築》(台北市:尚林出版社,1981年)
史奎爾(Larry R. Squire)、肯戴爾(Eric R. Kandel)合著,洪蘭譯:《透視記憶》(臺北
市:遠流出版社,2001年

(二)編著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 : 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市: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年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市:丹靑圖書,1987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 : 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
北市:中硏院文哲所,2002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 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
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9月
陳伯海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10月
陳鐵民編:《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再林編:《身體哲學硏究系列之一 : 身體、兩性、家庭及其符號》,西安: 西
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陶文鵬、韋鳳娟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
1993年
劉楚華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市:遼海出版社,1998年
歐秀明,賴來洋編:《實用色彩學》,台北市:雄獅出版社,1987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84年
[英﹞崔瑞德(Twitchett, Denis)編:《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三)單篇論文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1995年8期)
冷建忠:〈審美活動中的「移情」與「異質同構」〉《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林麗真:〈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收錄《魏晉南北朝
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豐楙:〈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收錄於劉楚華編:
《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黃映愷:〈中國山水畫論中的身體隱喻略論——以五代宋間山水畫論為主要視點〉
《美術研究》(2006年2月)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
期,2009年11月
張再林:〈意識哲學還是身體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范式的重新認識〉,錄
於《世界哲學》2008年第4期
楊玉成:〈詩與存有-論陶淵明「飲酒.其五」〉,收錄於《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
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996年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
期,2009年6月
蔣寅著:〈論大歷山水詩的美學趣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 《詩格》析義〉,《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
年6月)
蕭 馳:〈從實地山水到話語山水──謝靈運山水美感之考掘〉,《中國文哲研究
期刊》第三十七期,2010年9月。
蕭馳:〈如來清淨禪與王維晚期山水小品〉《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
年,12月)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
「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09
年10月)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
水」論述, 收錄於《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市:
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嚴壽澂〈從元和詩風之變看韓柳詩〉,《文學遺產》(1987年第四期)
景遐東〈論中唐時期江南地區的詩酒交會〉(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5卷第四期)。
格爾諾特‧伯梅(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輯(2003年4月)
(四)學位論文
1.台灣地區
古智佑:《論意識、身體與世界:從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一書來看》,國立中
山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王來福:《謝靈運山水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及文:《王維山水詩句的美學鑑賞及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海元:《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遠志:《盛唐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李慧玟:《劉長卿山水詩研究》,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愛鳳:《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亞蘭:《梅洛龐蒂身體主體的互為主體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偉正:《王維山水詩之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敏祥:《李白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媄淇:《初唐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許緗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鄭義雨:《謝朓山水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若梅:《謝靈運的政治生涯與其山水詩的關係》,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年。
莊惠綺:《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許緗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黃柏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
論文,2002年。
蘇心一:《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謝美瑩:《王維山水詩意象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明輝:《中唐山水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2.大陸地區
林 莉:《唐代山水意識的歷史變遷》,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芮 瑞:《唐代山水田園詩中所表現的時空觀念》,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18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侯迺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科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Jiang, Ke 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江科翰zh_TW
dc.creator (作者) Jiang, Ke 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6:20:0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6:20: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20: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1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0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試圖從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理論,觀看、研究中唐山水詩人之身體空間。藉由胡塞爾現象學理論談起,轉移至梅洛龐蒂現象學理論之聚焦處;並論述由南朝至初盛唐時期山水詩之沿革發展,匯聚於中唐。順是從詩人於山水間的視域感知探討身體空間中的聯覺法則,介紹中唐詩人的身體能動、積習、潛在與反身性,闡釋詩人身體空間中匿名身體的建構過程,是處於一種既朝向世界開放,又具備隱匿特質的身體。進一步由詩人步入山水場域之方式,探討中唐時期的行旅、遊覽、慕道三種形式的身體活動,創造出特殊的人文情境。並從自我、自然與社會三大維度的緊密關係中,抽繹出詩人處於山水的時間感知、社會意涵等兩層面向加以探討。順是,筆者檢討以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方法論,研究中國詩歌的困難與侷限,觀看歸納在現象學之外中唐文人身體空間還可能具備何種可能性。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山水詩研究概況 4
(二)身體觀研究概況 8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預期研究成果與限制 19
第貳章、山水與中唐詩人身體的初遇 21
第一節、知覺與山水現象 21
(一)從現象學來談身體 21
(二) 以知覺現象學探討山水詩之適切性 27
第二節、山水探源:晉宋時期至盛唐的山水更迭 33
(一)南朝時期的山水詩 34
(二)初盛唐的山水詩 42
第三節、視域感知下的位移 48
第參章:中唐山水詩人的身體圖式 59
第一節、中唐山水詩人之積習與能動性 59
(一)詩人身體圖式中的習慣構成 61
(二)詩人身體圖式中的能動質素 64
第二節、中唐山水詩人之潛在與反身性 71
(一)詩人身體空間之潛在性 71
(二)詩人身體空間的反身性建構 76
第三節、中唐山水匿名身體之建構 81
第肆章:山水場域中的知覺活動 97
第一節、祇見山相掩,誰言路尚通─行旅 97
第二節、清賞非素期,偶游方自得─遊覽 108
第三節、因思蛻骨人,化作飛桂仙─慕道 118
第伍章:山水與中唐詩人的身體境況 131
第一節、中唐山水詩人身體的時間感知 131
第二節、中唐山水詩人身體之社會意涵 143
第三節、本文之局限及知覺現象學之後 153
第陸章:結論 165
參考書目 175
zh_TW
dc.format.extent 155117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山水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覺現象zh_TW
dc.title (題名) 隱匿與開放:中唐山水詩人之身體空間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Hide” and “open”: A study of poets’ body space of viewing landscapes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依時代排序)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市:華正書局,1994年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西漢﹞王充著、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東漢﹞班固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魏﹞王弼著,[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
﹝晉﹞張湛注,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莊子注疏》,北京:中
華書局,2011年
﹝東晉﹞陶潛著、丁福保箋注:《陶淵明詩箋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

﹝東晉﹞陶潛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85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齊﹞謝朓著,李直方著:《謝宣城詩注》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9年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梁﹞蕭統編,張啓成、徐達等譯註:《昭明文選》,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
社,2001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唐玄宗撰:《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吉甫著、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肇著:《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商君書解詁定本,朱師轍撰:《管子校正》,
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柳宗元著、朱玉麒等譯:《柳河東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6

﹝唐﹞韓愈著、嚴昌校點:《韓愈集》,長沙:嶽麓出版社,2000年
﹝唐﹞薛用若撰:《博異志、集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孟郊著、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台北市:新文豐,1997

﹝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錢起著、阮廷瑜校注:《錢起詩集校注》,台北市:新文豐,1996年
﹝唐﹞劉長卿著、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台北市:華泰出版,2001年
﹝唐﹞張籍著、李冬生注:《張籍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等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市:山東大學出
版社,1997年
﹝唐﹞李賀著、葉葱奇疏注:《李賀詩集》,北平市:新華出版,1984年
﹝唐﹞李賀著、[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台北市:世界書局,1996年
﹝唐﹞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2年
[唐﹞姚合著、劉衍校考:《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後梁﹞劉昫等撰、黃永年主編:《舊唐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 : 鼎文書局,1998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嚴羽著,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年
﹝明﹞高棅著:《唐詩品彙》,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
﹝明﹞胡應麟著:《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市:木鐸出版,2003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市:木鐸出版,1988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彭定求等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葉燮著:《己畦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201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二、近人著作
(一)專著
丁成泉著:《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8 月初版
───輯注:《中國山水田園詩集成》,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2003年
王耘著:《唐代美學範疇硏究》,上海:學林出版,2005年
王力堅著:《由山水到宮體 : 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商務書局,1997年
王文進著:《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王邦雄著:《人生是一條不歸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年
王隆升撰:《唐代登臨詩硏究》,台北市:文津出版,1998年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田望生著:《空山詩魂──中國古代山水詩的世外味》,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皮述民著:《王維探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學生書局,1983年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德發著:《中國山水詩論稿》,濟南:山東友誼,1994年
朱新法著:《山水風度──六朝山水田園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任仲倫著:《遊山玩水─中國山水審美文化》,台北市:地景企業,1993年
任繼愈著:《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
呂怡菁著:《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
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汪涌豪、駱玉明編:《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汪文聖著:《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1年
李文初著:《中國山水詩史》,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5月
李元洛著:《詩美學》,台北市:東大出版公司,1990年
李亮著:《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清筠著:《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 : 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建崑著:《韓愈詩探析》,台中:中興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李豐楙著:《中國詩歌研究》,台北市: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杜維明著:《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
尚永亮主撰:《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硏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市:文津初版社,1993年
胡曉明著:《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孟二冬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文月著:《山水與古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林啟屏著:《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7年
林淑貞著:《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2年
周與沉著:《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倪梁康著:《現象學始基──胡塞爾《邏輯研究》釋要:內外編》,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柳晟俊著:《王維詩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胡可先著:《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胡曉明著:《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
侯迺慧著:《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著:《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公司,1991

紀作亮著:《張籍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琴安著:《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著:《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年
高友工著:《中國美典與文學硏究論集》,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徐連達著:《唐朝文化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1993年
陳弱水著:《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陳寅恪著:《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莊蕙綺著:《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張敬文著:《中國詩歌史》,台北:幼獅書店,1970 年12 月第1 版
張伯偉著:《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著:《禪與詩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年
張雲鵬著:《現象學方法與美學:從胡塞爾到杜夫海納》,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黃永武著:《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1984年
黃景進著:《意境論的形成 : 唐代意境論硏究》,台北市:學生書局,2004年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4 年9 月
葉維廉著:《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景遐東著:《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硏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
葛曉音著:《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大春著:《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文雄著:《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楊儒賓著:《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

蔡 瑜著:《唐詩學探索》,台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年
蔡英俊著:《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 「意在言外」的用言
方式與 「含蓄」的美典》,台北市:學生書局,2001年
蔣 寅著:《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
劉明昌著:《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7年
劉航著:《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蕭麗華著:《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市:東大出版,1997年
蕭馳著:《佛法與詩境》,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年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
鄭毓瑜著:《文本風景 :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
潘朝陽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2005年
───著:《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蔡美麗著:《胡塞爾》,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90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謝遂聯著:《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鍾聖校著:《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年
賴瑞和著:《唐代基層文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
蕭馳著:《玄智與詩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
簡錦松著:《唐代現地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蘇雪林著:《唐詩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嚴耕望撰:《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龔卓軍著:《身體部屬: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
龔鵬程著:《唐代思潮》,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著:《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淺見洋二著:《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年
[日﹞鷲田清一著,劉績生譯:《梅洛龐蒂:認識論的割斷》,石家莊市: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
[英﹞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著,陳廣興譯:《身分的焦慮》,上海:上海譯
文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 :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
再現》,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6年
───────著(Stephen Owen)、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賈晉華譯:《初唐詩》,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年
[美﹞段義孚著 (Tuan, Yi-Fu)、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
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 (Tuan, Yi-Fu)、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Escaptism》,台
北:立緒文化,2006年
[美﹞柯勒(Wolfgang Köhler)著,李姍姍譯:《完形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公司,1998年
[美﹞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市:
昭明出版,2000年
[美﹞馬斯洛(A.H.Maslow)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年
[德﹞克萊恩 (Klein Stefan)著,陳素幸譯:《生命的時間學》,台北市:大塊文化
出版,2008年
[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沉思 : 現象學導論》,
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德﹞伽達瑪 (Gademer,Hans-Ceorg)著,洪漢鼎譯:《眞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
的基本特徵》,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德﹞海德格著(Heider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
京:三聯書店, 1987年
[德﹞顧彬著(Wolfgang, Kubin)、馬樹德譯:《空山─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年
[法﹞梅洛龐蒂著(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年
────────、楊大春、張堯均譯:《行為的結構》,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羅國祥譯:《可見與不可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法﹞ 杜夫海納著(Milel Dufrenne)、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
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aurice) 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
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4年
坎特‧布魯爾、查理士‧摩爾(Kent C.Bloomer and Charles W.Moore)合著、葉庭
芬譯:《人體、記憶與建築》(台北市:尚林出版社,1981年)
史奎爾(Larry R. Squire)、肯戴爾(Eric R. Kandel)合著,洪蘭譯:《透視記憶》(臺北
市:遠流出版社,2001年

(二)編著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 : 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市: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年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市:丹靑圖書,1987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 : 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
北市:中硏院文哲所,2002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 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
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9月
陳伯海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10月
陳鐵民編:《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再林編:《身體哲學硏究系列之一 : 身體、兩性、家庭及其符號》,西安: 西
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陶文鵬、韋鳳娟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
1993年
劉楚華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市:遼海出版社,1998年
歐秀明,賴來洋編:《實用色彩學》,台北市:雄獅出版社,1987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84年
[英﹞崔瑞德(Twitchett, Denis)編:《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三)單篇論文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1995年8期)
冷建忠:〈審美活動中的「移情」與「異質同構」〉《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林麗真:〈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收錄《魏晉南北朝
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豐楙:〈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收錄於劉楚華編:
《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黃映愷:〈中國山水畫論中的身體隱喻略論——以五代宋間山水畫論為主要視點〉
《美術研究》(2006年2月)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
期,2009年11月
張再林:〈意識哲學還是身體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范式的重新認識〉,錄
於《世界哲學》2008年第4期
楊玉成:〈詩與存有-論陶淵明「飲酒.其五」〉,收錄於《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
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996年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
期,2009年6月
蔣寅著:〈論大歷山水詩的美學趣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 《詩格》析義〉,《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
年6月)
蕭 馳:〈從實地山水到話語山水──謝靈運山水美感之考掘〉,《中國文哲研究
期刊》第三十七期,2010年9月。
蕭馳:〈如來清淨禪與王維晚期山水小品〉《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
年,12月)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
「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09
年10月)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
水」論述, 收錄於《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市:
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嚴壽澂〈從元和詩風之變看韓柳詩〉,《文學遺產》(1987年第四期)
景遐東〈論中唐時期江南地區的詩酒交會〉(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5卷第四期)。
格爾諾特‧伯梅(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輯(2003年4月)
(四)學位論文
1.台灣地區
古智佑:《論意識、身體與世界:從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一書來看》,國立中
山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王來福:《謝靈運山水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及文:《王維山水詩句的美學鑑賞及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海元:《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遠志:《盛唐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李慧玟:《劉長卿山水詩研究》,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愛鳳:《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亞蘭:《梅洛龐蒂身體主體的互為主體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偉正:《王維山水詩之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敏祥:《李白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媄淇:《初唐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許緗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鄭義雨:《謝朓山水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若梅:《謝靈運的政治生涯與其山水詩的關係》,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年。
莊惠綺:《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許緗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黃柏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
論文,2002年。
蘇心一:《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謝美瑩:《王維山水詩意象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明輝:《中唐山水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2.大陸地區
林 莉:《唐代山水意識的歷史變遷》,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芮 瑞:《唐代山水田園詩中所表現的時空觀念》,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