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論唐捐詩作中的負面書寫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The Negative Writing in the Poetry of Tang Juan |
Creator | 王瑞文 |
Contributor | 楊小濱 王瑞文 |
Key Words | 負面 可怖 醜陋 記憶 |
Date | 2012 |
Date Issued | 2-Sep-2013 16:41:09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是由唐捐的《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三本詩集,參酌其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及其學術論著《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探討唐捐成於《無血的大戮》的負面書寫。其第四本詩集《金臂勾》,雖也涉及負面可怖書寫,但其幽默、kuso風格獨特,語調也比較輕鬆活潑,與前三本詩集風格迥異,故不在本論文的論述範圍。 研究中發現生死與情慾兩的主要議題貫穿三本詩集,各以醜惡、可怖、穢濁、妖魔等負面意象,醜化父親唯一流病人,阿母為一級罪人,並在人間、仙境、地獄等空間展演身體的器官、體液,凝練一幅幅可怖至極的圖像,並藉著著踰越、違犯、錯置與翻轉的範式,創造出藝術上想要達到的巨大震撼與新的美感,稱為「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詩作的書寫,在凌遲的苦痛與抵抗的快感中打滾翻騰。這快感甚至為詩人帶來死亡的隱憂與焦慮。詩人在極盡顛覆宇宙的一切之後,回過頭來,面對現實的人間苦難,回光反照,反省自己,高度質疑詩作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詩根植於現實,雖然也反抗現實,但是,現實世界已被摧毀,詩也失根,勢必隨之消逝埋葬。 |
參考文獻 | 一、詩人文本: (一)詩集: 唐捐,《意氣草》,台北市:詩之華,1993。 唐捐,《暗中》,台北市:文史哲,1997。 唐捐,《暗中》,高雄市:高市文化,1999。 唐捐,《無血的大戮》,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 (二)詩人其他作品: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 劉正忠(唐捐),《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 (三)詩人其他相關編輯作品: 唐捐、陳大為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市 : 二魚文化,2002。 白靈、向陽、唐捐主編,《臺灣軍旅文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四) 其他詩人詩集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市:九歌,1995。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台北市:書林,1992。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市:九歌,2005,頁24。 陳黎,《島嶼邊緣》,台北市:皇冠,1995。 孫維民,《異形》,台北市:書林,1997。 二、專書 杜昇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198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術評》,台北市:麥田,1995。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 II:1923~1999》,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市︰三民,2000。 李敖《中國性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2001。 楊照,《為了詩》,台北縣,印刻,2002。 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台北縣:左岸文化,2010。 陳芳明,《夢的終點》,台北市:聯合文學,2008。 三、佛教經典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No. 945。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85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又稱《佛遺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9。 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No. 1586 三、期刊論文及報章評論: 陳慧樺,〈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第75卷第6期,1992年6月,頁57-61。 陳建民〈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第76卷第3期,1992年9月,頁67-70。 張朗,〈光芒四射的一顆新星──記唐捐〉,《文訊》109期,1994年11月。 陳克華,〈評《暗中》〉,《中國時報》,42版〈開卷周報,評論空間〉,1997年6月26日。 陳文芬,〈詩人沒有出書機會 只好靠比賽激勵 唐捐鼓勵有志者 得獎要趁早〉,《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11月9日。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孫維民,〈垂老的少年--唐捐〉,《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 張貝雯紀錄,〈唐捐vs.楊佳嫻──詩的胎骨與轉換〉,《誠品好讀》第32期,2003年5月號。 王蘭芬,〈唐捐無血的大戮詩集凝視醜惡美學〉,《民生報》, A13版〈文化新聞〉,2003年1月16日。 陳大為,〈為何推開地獄的大門?〉,《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2003年3月16日。 楊佳嫻,〈故事新編,天地復通──無血的大戮〉,《中國時報.開卷版》,2003.02.23。 曾馨霈,〈惡露不斷‧鬼神降臨──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第610期, 2004年10月。 米羅•卡索(蘇紹連),〈以身體為意象,馳騁想像──試析唐捐的身體詩「暗暝七發」〉,《幼獅文藝》第620期,2005年8月。 王素女,陳宗田,吳娟娟合著,〈自慰有害論的起源和惡性發展〉,《台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1期,2005,頁77-94。 黃文鉅,〈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台灣詩學學刊》第五號,2005年。 黃文鉅,〈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台灣詩學學刊》第八號,2006年。 張維中,〈靜靜的生活:訪唐捐〉,《聯合報》,e03版〈聯合副刊〉,2008年10月29日。 徐培晃,〈火宅中的呼救聲──唐捐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4期,2010年9月。 莊士玉,〈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第14期,2009年12月。 楊小濱,〈欲望、換喻與小它物: 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威宏,〈臺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五、翻譯專著及篇章: Atwood, Margaret.瑪格莉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市:麥田,2004。 Kristeva, Julia.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市:桂冠,2003年5月。 Dworking, Andrea. (安卓亞.德渥金)著,陳蒼多譯,《Intercourse (性交)》,台北縣:新路, 2002。 Derrida, Jacques. 德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市:麥田,2004。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Beauty美的歷史》,台北市:聯經,2006。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Ugliness醜的歷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Freud, Sigmund.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縣: 左岸文化,2010。 Le Bot, Marc. 馬克‧勒伯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1996。 Schopenhauer, Arthur.亞瑟‧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新潮文庫,1976。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2003。 Stengers, Jean.(讓.史坦傑爾), Anne Van Neck(安娜.凡.奈克)等著,陳姿穎譯,《自慰:恐懼的歷史》,台北市:城邊,2006。 六、網際網路資源 板橋襲警槍擊事件,《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1/today-so3.htm。 吳省常,〈唯識簡介(十)〉,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0.htm。 http://www.nownews.com/2001/09/26/23-592845.htm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005 1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05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小濱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王瑞文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王瑞文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Sep-2013 16:41:0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Sep-2013 16:41:0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Sep-2013 16:41:0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815900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159005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是由唐捐的《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三本詩集,參酌其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及其學術論著《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探討唐捐成於《無血的大戮》的負面書寫。其第四本詩集《金臂勾》,雖也涉及負面可怖書寫,但其幽默、kuso風格獨特,語調也比較輕鬆活潑,與前三本詩集風格迥異,故不在本論文的論述範圍。 研究中發現生死與情慾兩的主要議題貫穿三本詩集,各以醜惡、可怖、穢濁、妖魔等負面意象,醜化父親唯一流病人,阿母為一級罪人,並在人間、仙境、地獄等空間展演身體的器官、體液,凝練一幅幅可怖至極的圖像,並藉著著踰越、違犯、錯置與翻轉的範式,創造出藝術上想要達到的巨大震撼與新的美感,稱為「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詩作的書寫,在凌遲的苦痛與抵抗的快感中打滾翻騰。這快感甚至為詩人帶來死亡的隱憂與焦慮。詩人在極盡顛覆宇宙的一切之後,回過頭來,面對現實的人間苦難,回光反照,反省自己,高度質疑詩作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詩根植於現實,雖然也反抗現實,但是,現實世界已被摧毀,詩也失根,勢必隨之消逝埋葬。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進路 - 2 -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 4 - 第二章 負面的宇宙觀與死亡美學 - 6 - 第一節 前言 - 6 - 第二節 負面的自然書寫:鬼怪與死亡 - 7 - 一、恐怖、脆弱與絕望 - 7 - 二、死亡的讚頌 - 9 - 三、植物的妖魔化與指向衰亡 - 11 - 四、日月星辰與暴戾、腐敗、死亡 - 13 - 第三節 孕生藏死的空間辯證 - 17 - 一、宇宙墳墓化 - 17 - 二、子宮墳墓化 - 18 - 三、胃腸墳墓化 - 20 - 四、黑箱墳墓化 - 22 - 五、房舍墳墓化 - 24 - 第四節 冷逸、疏離與酷異的人間觀照 - 26 - 一、人間鬼域 - 26 - 二、鬼神與人的時間辯證 - 27 - 三、對政治的疏離與游移 - 28 - 四、葬禮的缺席與藝術悼亡 - 31 - 第五節 陰暗幽微的自我觀照 - 36 - 一、冰凍與荒涼 - 36 - 二、愛恨交織 - 38 - 三、宰殺孤獨的美感 - 40 - 四、活埋、暗黑的徒勞 - 42 - 第六節 小結 - 45 - 第三章 破獄與自殘──慾望的可怖與美感 - 46 - 第一節 前言 - 46 - 第二節 無法破獄的困頓 - 47 - 一、綜論:多重牢籠 - 47 - 二、作繭自縛 - 47 - 三、困居在人格與我國 - 50 - 四、靈與肉的雙重禁錮 - 52 - 第三節 父親的負面形象與詩人的醜惡美學 - 54 - 一、暴力、醜惡、穢濁、可怖圖像 - 54 - 二、陰森、鬼魅、潮濕、噁心美感 - 56 - 三、父親與詩作美學的關係 - 59 - 四、唐捐與陳黎父親書寫詩作美學比較 - 63 - 第四節 潛意識地牢的慾望 - 65 - 一、暴力與理智無法制伏情慾 - 65 - 二、插入衝動與閹割焦慮 - 67 - 三、去性慾化:禁慾與縱慾的拉鋸 - 68 - 四、去性慾化的崩解 - 69 - 第五節 記憶與地獄狂歡 - 73 - 一、記憶不滅:耽溺地獄的淒麗 - 73 - 二、記憶讓情慾滲透地獄 - 77 - 三、匱乏、神經和地獄情慾的關聯 - 80 - 四、以狂歡與縱慾顛覆莊嚴的地獄 - 83 - 五、破獄救母不異自殘 - 84 - 第四章 變異怪誕的身心與世界 - 91 - 第一節 前言 - 91 - 第二節 扭曲變形 - 92 - 一、忘形與都市 - 92 - 二、失去身體與喪失權力的焦慮 - 94 - 三、忘形與忘苦 - 99 - 四、人蛇互變:痛苦罪惡的轉讓與復仇 - 100 - 五、回歸獸身:安心自在 - 101 - 第三節 體液、臟器、細胞的可怖與絕美 - 104 - 一、身體的規訓與違犯 - 105 - 二、淚水的濫用與限制 - 107 - 三、各種體液的排泄與回收 - 109 - 四、臟器、細胞的可怖與絕美 - 115 - 五、以身體暗諷文明 - 118 - 第四節 從身體轉變看待世界的變異 - 123 - 一、顛倒的世界 - 123 - 二、仙境的突變與畸形 - 124 - 三、血脈與體質 - 129 - 四、死嬰與巨嬰 - 135 - 第五節 鬼神降乩與異形入侵的詩學 - 139 - 一、負面壓抑的內在觀照 - 139 - 二、感受鬼神的命令 - 141 - 三、釋放潛意識中的惡靈 - 142 - 四、異形入侵 - 145 - 五、抗拒書寫 - 147 - 第五章 結語: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 - 152 - 第一節 各章研究發現 - 152 - 第二節 研究特色 - 155 - 參考書目及文獻 - 157 -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0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負面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可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醜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記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論唐捐詩作中的負面書寫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The Negative Writing in the Poetry of Tang Jua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詩人文本: (一)詩集: 唐捐,《意氣草》,台北市:詩之華,1993。 唐捐,《暗中》,台北市:文史哲,1997。 唐捐,《暗中》,高雄市:高市文化,1999。 唐捐,《無血的大戮》,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 (二)詩人其他作品: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 劉正忠(唐捐),《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 (三)詩人其他相關編輯作品: 唐捐、陳大為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市 : 二魚文化,2002。 白靈、向陽、唐捐主編,《臺灣軍旅文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四) 其他詩人詩集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市:九歌,1995。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台北市:書林,1992。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市:九歌,2005,頁24。 陳黎,《島嶼邊緣》,台北市:皇冠,1995。 孫維民,《異形》,台北市:書林,1997。 二、專書 杜昇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198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術評》,台北市:麥田,1995。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 II:1923~1999》,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市︰三民,2000。 李敖《中國性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2001。 楊照,《為了詩》,台北縣,印刻,2002。 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台北縣:左岸文化,2010。 陳芳明,《夢的終點》,台北市:聯合文學,2008。 三、佛教經典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No. 945。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No. 685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又稱《佛遺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89。 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No. 1586 三、期刊論文及報章評論: 陳慧樺,〈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第75卷第6期,1992年6月,頁57-61。 陳建民〈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第76卷第3期,1992年9月,頁67-70。 張朗,〈光芒四射的一顆新星──記唐捐〉,《文訊》109期,1994年11月。 陳克華,〈評《暗中》〉,《中國時報》,42版〈開卷周報,評論空間〉,1997年6月26日。 陳文芬,〈詩人沒有出書機會 只好靠比賽激勵 唐捐鼓勵有志者 得獎要趁早〉,《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11月9日。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孫維民,〈垂老的少年--唐捐〉,《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 張貝雯紀錄,〈唐捐vs.楊佳嫻──詩的胎骨與轉換〉,《誠品好讀》第32期,2003年5月號。 王蘭芬,〈唐捐無血的大戮詩集凝視醜惡美學〉,《民生報》, A13版〈文化新聞〉,2003年1月16日。 陳大為,〈為何推開地獄的大門?〉,《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2003年3月16日。 楊佳嫻,〈故事新編,天地復通──無血的大戮〉,《中國時報.開卷版》,2003.02.23。 曾馨霈,〈惡露不斷‧鬼神降臨──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第610期, 2004年10月。 米羅•卡索(蘇紹連),〈以身體為意象,馳騁想像──試析唐捐的身體詩「暗暝七發」〉,《幼獅文藝》第620期,2005年8月。 王素女,陳宗田,吳娟娟合著,〈自慰有害論的起源和惡性發展〉,《台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1期,2005,頁77-94。 黃文鉅,〈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台灣詩學學刊》第五號,2005年。 黃文鉅,〈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台灣詩學學刊》第八號,2006年。 張維中,〈靜靜的生活:訪唐捐〉,《聯合報》,e03版〈聯合副刊〉,2008年10月29日。 徐培晃,〈火宅中的呼救聲──唐捐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4期,2010年9月。 莊士玉,〈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第14期,2009年12月。 楊小濱,〈欲望、換喻與小它物: 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威宏,〈臺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五、翻譯專著及篇章: Atwood, Margaret.瑪格莉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市:麥田,2004。 Kristeva, Julia.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市:桂冠,2003年5月。 Dworking, Andrea. (安卓亞.德渥金)著,陳蒼多譯,《Intercourse (性交)》,台北縣:新路, 2002。 Derrida, Jacques. 德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市:麥田,2004。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Beauty美的歷史》,台北市:聯經,2006。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History of Ugliness醜的歷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Freud, Sigmund.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縣: 左岸文化,2010。 Le Bot, Marc. 馬克‧勒伯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1996。 Schopenhauer, Arthur.亞瑟‧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新潮文庫,1976。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2003。 Stengers, Jean.(讓.史坦傑爾), Anne Van Neck(安娜.凡.奈克)等著,陳姿穎譯,《自慰:恐懼的歷史》,台北市:城邊,2006。 六、網際網路資源 板橋襲警槍擊事件,《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1/today-so3.htm。 吳省常,〈唯識簡介(十)〉,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0.htm。 http://www.nownews.com/2001/09/26/23-592845.htm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