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 Under Confucianism : Ethics and Gay Men in Taiwan Literature and Film |
Creator | 劉韋佐 Vitzou Liu |
Contributor | 陳芳明 劉韋佐 Vitzou Liu |
Key Words | 同志 同志文學 儒教 倫理 含蓄 |
Date | 2012 |
Date Issued | 2-Sep-2013 16:41:10 (UTC+8) |
Summary | 如果我們相信家庭永遠是避風港、是具包容性的,為何每當遭遇同志子女的現身時,家庭便成為失序、衝突的禁地?究竟台灣(華人)家庭是在怎樣的文化脈絡下,視同志為家庭的禁忌?且此禁制不若西方因宗教信仰造成的直接衝突,而是不得見、不可說明、不可大方現身的,以另一種包容的形式對同志形成排抗。又如果華人家庭沿襲的是儒教倫理傳統,那麼儒教倫理又是在怎樣的建構下令同志無容身之處? 本論文由台灣社會同志面對家庭的現身失敗,欲針對整個異性戀體制及家庭空間所服膺的儒教倫理價值、思想做一探究,討論「儒教倫理如何影響、並滲透在同志文學中」。本文聚焦於解嚴後的台灣男同志文本,除了選取尚未有研究者討論的文本,也不忘藉由重新閱讀經典文本《孽子》,指出其中的保守與含蓄。本研究將從儒教倫理與台灣男同志文本,觀察在家庭場域中運作的儒教倫理,是如何以一種權力建構的姿態影響了台灣男同志文本的書寫。 |
參考文獻 | (一)文學作品(依章節排序): 1.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初版:1983年)。 2.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1年。 3.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智慧田,1998年。 4. 蔡明亮,《河流》,台盛發行,DVD,2004年發行(1997年上映)。 5. 林佑軒,〈女兒命〉,收於郭強生主編,《九十九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1年),頁187-199。 6. 振鴻,《肉身寒單》,台北:麥田,2004年。 7. 振鴻,《歉海的人》,台北:聯經,2011年。 (二)專書: 1. Fran Martin, Angelwings: Contemporary Queer Fiction from Taiwan.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2. Fran Martin, Peter Jackson, Mark McLelland and Audrey Yue, Asia Pacifi Queer: Rethinking Genders and Sexualities.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8. 3.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年11月。 4.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份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台北:桂冠圖書,2008年12月。 5.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Undoing Gender),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 6.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台北:張老師,2003年。 7.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8. 任劍濤,《倫理王國的構造:現代性視野中的儒家倫理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9. 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10.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台北:駱駝,2004年。 11. 何春蕤編,《同志硏究》,台北:巨流,2001年。 12.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 13. 何春蕤編,《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0年。 14.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 15.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1996年。 16. 杜維明著、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 17.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硏究》,台南:南市圖,2005年。 18. 柯慶明等著,《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文化,2008年。 19.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20.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1995年。 21.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08年。 22.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年。 23.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24. 張立文、李甦平主編,《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 25.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1989年。 26.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年。 2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0月。 28.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29.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年。 30.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年。 31. 琳達.史東.費雪(Linda Stone Fish)、雷貝卡.哈維(Rebecca G. Harvey)著著,張元瑾譯,《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 32.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1988年。 33.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心理出版,2009年4月。 34. 黃金麟等作,《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2010年。 35.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36. 黃俊傑、福田殖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正中,1996年。 37.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台北:遠流出版,2012年11月。 38.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1月。 39. 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40. 楊國樞,《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硏究》,台北:桂冠,2002年。 41. 葉光輝、楊國樞,《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42.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市:恆星國際文化,2002年。 43.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年。 44.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45.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46.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47.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年。 48.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2001年。 49.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50. 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2008年。 51. 龔剛,《儒家倫理與現代敘事》,台北:文史哲,2008年。 (三)單篇文獻: 1. 丁乃非主講,〈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政治入門:臺灣性運動演講集》,頁。 2. 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述〉,《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頁189-203。 3.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06-123。 4.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5. 朱偉誠,〈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第30期(1998年6月),頁1-25。 6. 朱瑞玲、章英華,〈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華人家庭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8年10月),頁1-26。 7. 李佳軒,〈公視孽子中同性性愛的含蓄美學〉,《文化研究月報》第56期(2006年3月)。 8. 周蕾著、王穎譯,〈頸痛、「亂倫」場景、及寓言電影的其他謎團:蔡明亮的《河流》〉,《中外文學》第33卷第8期(2005年1月),頁178-192。 9. 林昭溶,〈從家庭制度看同性戀婚姻〉,《德育學報》第9期(1993年12月),頁85-91。 10. 紀大偉、洪凌,〈同性戀書寫:新世代的冷酷觀點〉,《中國時報》1995年9月23-24日,39版。 11. 倪家珍,〈九零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頁125-148。 12. 夏志清,〈白先勇論〉,《現代文學》第39期(1969年12月)。 13. 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 14. 馬嘉蘭著,陳鈺欣譯、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1-36。 15. 張小虹、王志弘,〈台北情慾地景──家/公園的影像置移〉,收於《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頁78-107。 16. 張靄珠,〈漂泊的載體:蔡明亮電影的身體劇場與慾望場域〉,《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75-98。 17. 張錦忠,〈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93-111。 18.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年),頁363-399。 19.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37-78。 20.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9-38。 21. 陳孟君,〈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年7月),頁433-446。 22.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年),頁207-238。 23.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臺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89-95。 24. 曾秀萍,〈流離與生根──白先勇研究在臺灣(1962-2008)〉,《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文化,2008年9月),頁286-340。 25. 甯應斌,〈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0期(2007年3月),頁1-55。 26. 黃俊傑,〈戰後台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2000年1月號,頁86-92。 27. 黃玲蘭,〈從「同性戀認同歷程」談女同志的現身壓力與因應策略〉,《元培學報》第12期(2005年12月),頁33-51。 28.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頁111-130。 29. 黃道明,〈從玻璃圈到同志圈: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2006年6月),頁1-36。 30. 黃錦珠,〈在記憶與書寫中尋覓自我──讀振鴻《肉身寒單》〉,《文訊》225期(2004年7月),頁28-29。 31.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年3月)。 32. 葉德宣,〈「不得不然」的父系認同:評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文化研究月報第49期(2005年8月)。 33.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頁124-154;另收於《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頁201-247。 34.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83期(1995年12月),頁66-88。 35.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年1月),頁59-64。 36.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2000年6月),頁207-244。 37. 劉孟哲,〈作愛亦作人:台灣男同志小說的通俗敘事和色情想像〉,2010年文化研究年會研討會論文(2010年1月)。 38. 劉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39. 蔡振興,〈典律╱權力╱知識〉,《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 40.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一期(1983年7月),頁78-86。 41. 鄭宇茹,〈臺灣同性戀歷史脈絡之初探〉,《北市教大社教學報》(2010年12月),頁225-265。 42.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2期(2005年9月),頁61-73。 43.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 (四)學位論文: 1. 吳佳芬,〈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 李佳軒,〈從白先勇孽子到公視孽子〉(Translating Nie Zi (1983) into Crystal Boys (2003)),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李慈穎,〈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5. 張國珍,〈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6.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 葉德宣,〈流亡的性罔兩:《孽子》中性管制與規訓的多重技術〉(Perverse Penumbrae in Exile: Multiple Technologies of Sexual Policing and Discipline in Crystal Boys)。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1. 劉育豪,〈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 劉孟哲,〈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3. 簡安得,〈九○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4.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5. 嚴培鑫,〈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1985-2008)〉,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7159013 1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9013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韋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Vitzou Li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劉韋佐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Vitzou Li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Sep-2013 16:41:1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Sep-2013 16:41:1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Sep-2013 16:41:1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7159013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159013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如果我們相信家庭永遠是避風港、是具包容性的,為何每當遭遇同志子女的現身時,家庭便成為失序、衝突的禁地?究竟台灣(華人)家庭是在怎樣的文化脈絡下,視同志為家庭的禁忌?且此禁制不若西方因宗教信仰造成的直接衝突,而是不得見、不可說明、不可大方現身的,以另一種包容的形式對同志形成排抗。又如果華人家庭沿襲的是儒教倫理傳統,那麼儒教倫理又是在怎樣的建構下令同志無容身之處? 本論文由台灣社會同志面對家庭的現身失敗,欲針對整個異性戀體制及家庭空間所服膺的儒教倫理價值、思想做一探究,討論「儒教倫理如何影響、並滲透在同志文學中」。本文聚焦於解嚴後的台灣男同志文本,除了選取尚未有研究者討論的文本,也不忘藉由重新閱讀經典文本《孽子》,指出其中的保守與含蓄。本研究將從儒教倫理與台灣男同志文本,觀察在家庭場域中運作的儒教倫理,是如何以一種權力建構的姿態影響了台灣男同志文本的書寫。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2 - 一、若無可容身,則以書寫回歸? - 2 - 二、儒教倫理的文化力道 - 3 -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 7 - 一、研究範疇 - 7 - 二、研究方法 - 12 - 第三節、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 14 - 一、白先勇研究做為起點 - 14 - 二、父親形象的現身 - 17 - 三、罔兩問景:含蓄的文化力道 - 18 - 四、現身家庭:同志與家庭關係的相關研究 - 20 - 第四節、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 - 23 - 第二章 儒教的結構與戰後台灣…………………………...- 27 - 第一節、「倫理」系統 - 28 - 一、儒教的基礎結構:五倫 - 30 - 二、以「孝」為中心 - 33 - 第二節、儒教的深層結構 - 38 - 一、儒教文化的核心觀念:和諧觀與秩序情結 - 40 - 二、儒家關係主義:人情與面子 - 42 - 第三節、東亞文化圈──儒教與台灣 - 46 - 一、遷台後的國家機器與儒家文化的復興 - 46 - 二、含蓄的文化力道 - 49 - 第三章 含蓄的經典──白先勇《孽子》………………...- 53 - 第一節、「經典」化及其意義 - 54 - 一、「經典」的形塑 - 55 - 二、為何是《孽子》? - 57 - 第二節、《孽子》小說所展現的傳統倫理痕跡 - 61 - 一、「父像」的追尋與救贖 - 61 - 二、打造「擬親屬」 - 70 - 第三節、含蓄評論與含蓄小說 - 81 - 一、《孽子》評論的歷史化 - 82 - 二、「含蓄」小說 - 89 - 第四章 父親的「出櫃」──《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在父名之下〉、《河流》與〈女兒命〉…………………- 93 - 第一節、父權的象徵與權力 - 94 - 一、父權的建構:伊底帕斯情結與父姓象徵 - 96 - 二、「父親」與倫理機制的權力關係 - 97 - 第二節、父子倫理的形塑──父性權力的形貌 - 100 - 一、《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尋父路途 - 101 - 二、〈在父名之下〉的父子倫理之形塑 - 107 - 第三節、父不父,子不子的倫理歪斜 - 113 - 一、《河流》中的父子「有親」 - 113 - 二、〈女兒命〉父子的「怪胎」倫理 - 118 - 第四節、小結 - 122 - 第五章 有同志在「家」嗎?同志文學的家庭書寫──振鴻《肉身寒單》及《歉海的人》………..- 125 - 第一節、「家」空間的建制與倫理 - 126 - 一、「家」空間的倫理系統 - 127 - 二、有同志在家嗎?──「家」空間的默言與含蓄 - 130 - 第二節、置疑家庭──《肉身寒單》的家庭書寫 - 133 - 一、掙扎:《肉身寒單》的自我意識之覺醒 - 134 - 二、自我肉身的抵抗與規訓 - 139 - 第三節、接受規訓的含蓄修辭 - 144 - 一、歉疚的回返:《歉海的人》 - 145 - 二、含蓄修辭的書寫策略 - 149 - 第四節、小結 - 153 - 第六章 結論…………………………………..……………- 155 - 參考書目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575563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9013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同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同志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儒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倫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含蓄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Under Confucianism : Ethics and Gay Men in Taiwan Literature and Film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文學作品(依章節排序): 1.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初版:1983年)。 2.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1年。 3.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智慧田,1998年。 4. 蔡明亮,《河流》,台盛發行,DVD,2004年發行(1997年上映)。 5. 林佑軒,〈女兒命〉,收於郭強生主編,《九十九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1年),頁187-199。 6. 振鴻,《肉身寒單》,台北:麥田,2004年。 7. 振鴻,《歉海的人》,台北:聯經,2011年。 (二)專書: 1. Fran Martin, Angelwings: Contemporary Queer Fiction from Taiwan.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2. Fran Martin, Peter Jackson, Mark McLelland and Audrey Yue, Asia Pacifi Queer: Rethinking Genders and Sexualities.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8. 3.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年11月。 4.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份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台北:桂冠圖書,2008年12月。 5.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Undoing Gender),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 6.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台北:張老師,2003年。 7.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8. 任劍濤,《倫理王國的構造:現代性視野中的儒家倫理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9. 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10.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台北:駱駝,2004年。 11. 何春蕤編,《同志硏究》,台北:巨流,2001年。 12.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 13. 何春蕤編,《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0年。 14.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 15.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1996年。 16. 杜維明著、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2002年。 17.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硏究》,台南:南市圖,2005年。 18. 柯慶明等著,《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文化,2008年。 19.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20.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1995年。 21.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08年。 22.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年。 23.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24. 張立文、李甦平主編,《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 25.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1989年。 26.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年。 2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0月。 28.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29.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年。 30.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年。 31. 琳達.史東.費雪(Linda Stone Fish)、雷貝卡.哈維(Rebecca G. Harvey)著著,張元瑾譯,《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 32.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1988年。 33.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心理出版,2009年4月。 34. 黃金麟等作,《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2010年。 35.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36. 黃俊傑、福田殖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正中,1996年。 37.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台北:遠流出版,2012年11月。 38.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1月。 39. 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40. 楊國樞,《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硏究》,台北:桂冠,2002年。 41. 葉光輝、楊國樞,《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42.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市:恆星國際文化,2002年。 43.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年。 44.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45.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46.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47.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年。 48.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2001年。 49.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50. 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2008年。 51. 龔剛,《儒家倫理與現代敘事》,台北:文史哲,2008年。 (三)單篇文獻: 1. 丁乃非主講,〈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政治入門:臺灣性運動演講集》,頁。 2. 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述〉,《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頁189-203。 3.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06-123。 4.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5. 朱偉誠,〈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第30期(1998年6月),頁1-25。 6. 朱瑞玲、章英華,〈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華人家庭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8年10月),頁1-26。 7. 李佳軒,〈公視孽子中同性性愛的含蓄美學〉,《文化研究月報》第56期(2006年3月)。 8. 周蕾著、王穎譯,〈頸痛、「亂倫」場景、及寓言電影的其他謎團:蔡明亮的《河流》〉,《中外文學》第33卷第8期(2005年1月),頁178-192。 9. 林昭溶,〈從家庭制度看同性戀婚姻〉,《德育學報》第9期(1993年12月),頁85-91。 10. 紀大偉、洪凌,〈同性戀書寫:新世代的冷酷觀點〉,《中國時報》1995年9月23-24日,39版。 11. 倪家珍,〈九零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頁125-148。 12. 夏志清,〈白先勇論〉,《現代文學》第39期(1969年12月)。 13. 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 14. 馬嘉蘭著,陳鈺欣譯、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1-36。 15. 張小虹、王志弘,〈台北情慾地景──家/公園的影像置移〉,收於《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頁78-107。 16. 張靄珠,〈漂泊的載體:蔡明亮電影的身體劇場與慾望場域〉,《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75-98。 17. 張錦忠,〈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93-111。 18.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年),頁363-399。 19.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37-78。 20.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9-38。 21. 陳孟君,〈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年7月),頁433-446。 22.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年),頁207-238。 23.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臺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89-95。 24. 曾秀萍,〈流離與生根──白先勇研究在臺灣(1962-2008)〉,《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文化,2008年9月),頁286-340。 25. 甯應斌,〈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0期(2007年3月),頁1-55。 26. 黃俊傑,〈戰後台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2000年1月號,頁86-92。 27. 黃玲蘭,〈從「同性戀認同歷程」談女同志的現身壓力與因應策略〉,《元培學報》第12期(2005年12月),頁33-51。 28.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頁111-130。 29. 黃道明,〈從玻璃圈到同志圈: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2006年6月),頁1-36。 30. 黃錦珠,〈在記憶與書寫中尋覓自我──讀振鴻《肉身寒單》〉,《文訊》225期(2004年7月),頁28-29。 31.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年3月)。 32. 葉德宣,〈「不得不然」的父系認同:評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文化研究月報第49期(2005年8月)。 33.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頁124-154;另收於《白先勇外集III:白先勇研究精選》,頁201-247。 34.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83期(1995年12月),頁66-88。 35.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年1月),頁59-64。 36.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2000年6月),頁207-244。 37. 劉孟哲,〈作愛亦作人:台灣男同志小說的通俗敘事和色情想像〉,2010年文化研究年會研討會論文(2010年1月)。 38. 劉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39. 蔡振興,〈典律╱權力╱知識〉,《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 40.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一期(1983年7月),頁78-86。 41. 鄭宇茹,〈臺灣同性戀歷史脈絡之初探〉,《北市教大社教學報》(2010年12月),頁225-265。 42.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2期(2005年9月),頁61-73。 43.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 (四)學位論文: 1. 吳佳芬,〈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 李佳軒,〈從白先勇孽子到公視孽子〉(Translating Nie Zi (1983) into Crystal Boys (2003)),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李慈穎,〈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5. 張國珍,〈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6.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 葉德宣,〈流亡的性罔兩:《孽子》中性管制與規訓的多重技術〉(Perverse Penumbrae in Exile: Multiple Technologies of Sexual Policing and Discipline in Crystal Boys)。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1. 劉育豪,〈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 劉孟哲,〈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3. 簡安得,〈九○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4.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5. 嚴培鑫,〈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1985-2008)〉,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