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睿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洪家惠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洪家惠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Sep-2013 16:42: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Sep-2013 16:42: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Sep-2013 16:42:1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591200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912006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黃宗炎(西元1616-1686年)為明末清初的易學家,在學術史上受到的關注遠不及其兄黃宗羲(西元1610-1695年)。近年來與其相關的研究專著漸多,然或偏於義理思想之研究,或重於易圖考辨之評判,終未見對其易學樣貌之全面考索,是以本文欲由黃宗炎的生平及學術概況、易學源流、易學特色、象數與義理思想及易圖考辨等方面對其易學內涵作探究,並期能給予他公允的評價。 黃宗炎自幼在父兄的帶領下,研讀《本義》、王《注》及程《傳》,奠定了義理易學的基礎,其後又師事劉宗周,在師友的切磋及浙東學術的薰陶與時代前賢的啟導下,建構了其易學思想的主要內涵,加之個人憂患的經歷,於知命之年專心致力於易學研究,頗有心得,著有《憂患學易》。 義理思想方面,主要針對宋明理學的弊病作反思與修正,抱持氣化的宇宙論觀點,反對程朱以「理」為宇宙最高本原,強調理氣合一,非理無以行氣,非氣無以載理。心性方面,認為義利非截然對立,「公利即是義」,在此條件下,利是可以接受的。在政治上,強調以民為本,藏天下于天下,具有天下為公的概念,推崇三代之治,師習井田制度的精神。 在象數思想方面,反對漢儒變卦、五行、互卦、飛伏等穿鑿附會的取象方法,亦不認同宋儒援圖釋《易》,對陳摶、邵雍之學多所批駁。其取象則源於《易傳》特以《說卦》及《象傳》為主,承繼了王弼、程頤等義理學派取象的觀點,釋《易》數則發為對宋易的開展及義理的呈現。 圖書之學在宋代興起後,即有學者對個別的易圖提出質疑與考辨,黃宗炎在清初回歸經典的求實風潮下,承繼其兄及前人的考辨成果,對代表宋易的圖學三派(《河圖》《洛書》、先天諸圖及《太極圖》)作全面的考辨,並向上追溯其源流,其目的無非是要清除佛、道二教對儒學的依附。 綜觀黃宗炎易學的影響,主要為促進清代求實學風的發展及開清代群經辨偽的先河,而其在易學史上的成就,乃是成為清初批判圖書之學的代表,繼承了義理學派中象學的傳統,由於主張八卦為文字之祖,故成為易學史上八卦文字說的代表。而其強調道德與事功合一,則體現清初經世致用的思想。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3 (一)史論書籍的相關評論…‥…‥…‥…‥…‥…‥…‥…‥3 (二)專著研究…‥…‥…‥…‥…‥…‥…‥…‥…‥…‥…5 三、研究方法與主要研讀之資料…‥…‥…‥…‥…‥…‥…‥‥7 (一)研究方法…‥…‥…‥…‥…‥…‥…‥…‥…‥…‥…7 1.歷史研究法…‥…‥…‥…‥…‥…‥…‥…‥…‥…‥7 2.歸納與分析……‥…‥…‥…‥…‥…‥…‥…‥…‥…8 3.系統研究法…‥…‥…‥…‥…‥…‥…‥…‥…‥…‥8 4.相對比較法…‥…‥…‥…‥…‥…‥…‥…‥…‥…‥8 (二)主要資料之研讀…‥…‥…‥…‥…‥…‥…‥…‥…‥8 第二節 黃宗炎生平及其學術概況…‥…‥…‥…‥…‥…‥…‥…9 一、黃宗炎的生平概述…‥…‥…‥…‥…‥…‥…‥…‥…‥…9 (一)東林遺孤,忠義之後…‥…‥…‥…‥…‥…‥…‥…‥9 (二)致力抗清,二次蒙難…‥…‥…‥…‥…‥…‥…‥…‥12 (三)性僻好奇,酷嗜古玩…‥…‥…‥…‥…‥…‥…‥…‥13 (四)潛心研《易》,賣藝維生…‥…‥…‥…‥…‥…‥…‥14 二、黃宗炎易學著作簡介…‥…‥…‥…‥…‥…‥…‥…‥…‥15 (一)《周易象辭》…‥…‥…‥…‥…‥…‥…‥…‥…‥…15 (二)《周易尋門餘論》…‥…‥…‥…‥…‥…‥…‥…‥…16 (三)《圖學辨惑》…‥…‥…‥…‥…‥…‥…‥…‥…‥…16 三、黃宗炎其他著作…‥…‥…‥…‥…‥…‥…‥…‥…‥…‥17 (一)《六書會通》…‥…‥…‥…‥…‥…‥…‥…‥…‥…17 (二)《二晦山棲集》…‥…‥…‥…‥…‥…‥…‥…‥…‥18第二章 黃宗炎易學源流………………………………………………………19 第一節 家學淵源…‥…‥…‥…‥…‥…‥…‥…‥…‥…‥…‥19 第二節 師友切磋…‥…‥…‥…‥…‥…‥…‥…‥…‥…‥…‥23 一、師事劉宗周…‥…‥…‥…‥…‥…‥…‥…‥…‥…‥…‥23 二、文友、知己的砥礪…‥…‥…‥…‥…‥…‥…‥…‥…‥…25 第三節 浙東學術的薰陶與時代前賢的啟導…‥…‥…‥…‥…‥…27 一、尊經重史…‥…‥…‥…‥…‥…‥…‥…‥…‥…‥…‥…27 二、義利雙行…‥…‥…‥…‥…‥…‥…‥…‥…‥…‥…‥…28第三章 黃宗炎易學的特色……………………………………………………31 第一節 重視章句訓詁之解《易》內容…‥…‥…‥…‥…‥…‥…31 一、主張八卦為文字之始…‥…‥…‥…‥…‥…‥…‥…‥……32 二、強調六書,詳附篆書以說解字義…‥…‥…‥…‥…‥…‥…33 第二節 重考據…‥…‥…‥…‥…‥…‥…‥…‥…‥…‥…‥…35 一、辨易圖之偽…‥…‥…‥…‥…‥…‥…‥…‥…‥…‥……35 二、考訂版本…‥…‥…‥…‥…‥…‥…‥…‥…‥…‥…‥…36 三、考訂文字形義…‥…‥…‥…‥…‥…‥…‥…‥…‥…‥…37 (一)字形的考據…‥…‥…‥…‥…‥…‥…‥…‥…‥…‥37 (二)字音的考據…‥…‥…‥…‥…‥…‥…‥…‥…‥…‥38 (三)字義的考據…‥…‥…‥…‥…‥…‥…‥…‥…‥…‥39 四、考訂史事…‥…‥…‥…‥…‥…‥…‥…‥…‥…‥…‥…40 第三節 援史解《易》…‥…‥…‥…‥…‥…‥…‥…‥…‥…‥42 一、藉史鑑寄寓政治理想…‥…‥…‥…‥…‥…‥…‥…‥…‥43 二、引證史事駁前人之解…‥…‥…‥…‥…‥…‥…‥…‥…‥44 第四節 徵聖宗儒…‥…‥…‥…‥…‥…‥…‥…‥…‥…‥…‥46 一、闡發聖人之奧義…‥…‥…‥…‥…‥…‥…‥…‥…‥…‥46 (一)肯定《十翼》為孔子所作…‥…‥…‥…‥…‥…‥…‥47 (二)反對《易》為卜筮之書…‥…‥…‥…‥…‥…‥…‥…47 (三)辯駁先儒之《易》注…‥…‥…‥…‥…‥…‥…‥…‥48 二、儒道之辨…‥…‥…‥…‥…‥…‥…‥…‥…‥…‥…‥…50 三、儒佛之辨…‥…‥…‥…‥…‥…‥…‥…‥…‥…‥…‥…50 (一)辨析儒佛之用語…‥…‥…‥…‥…‥…‥…‥…‥…‥51 (二)辨析儒佛之心性…‥…‥…‥…‥…‥…‥…‥…‥…‥51 第五節 博引群籍…‥…‥…‥…‥…‥…‥…‥…‥…‥…‥…‥52 一、徵引群經及其傳注…‥…‥…‥…‥…‥…‥…‥…‥…‥…53 二、徵引諸子之說…‥…‥…‥…‥…‥…‥…‥…‥…‥…‥…55 三、徵引史書…‥…‥…‥…‥…‥…‥…‥…‥…‥…‥…‥…57第四章 黃宗炎易學的義理思想………………………………………………59 第一節 宇宙論 ‥…‥…‥…‥…‥…‥…‥…‥…‥…‥…‥…59 一、氣為宇宙本源…‥…‥…‥…‥…‥…‥…‥…‥…‥…‥…59 二、理氣合一…‥…‥…‥…‥…‥…‥…‥…‥…‥…‥………61 三、太極與陰陽的化生關係……………‥…‥…‥…‥…‥…‥…62 第二節 心性論…‥…‥…‥…‥…‥…‥…‥…‥…‥…‥…‥…63 一、心性合一…‥…‥…‥…‥…‥…‥…‥…‥…‥…‥…‥…63 二、性本於善‥…‥…‥…‥…‥…‥…‥…‥…‥…‥…………65 三、性情合一…‥…‥…‥…‥…‥…‥…‥…‥…‥…‥………67 四、義利之辨…‥…‥…‥…‥…‥…‥…‥…‥…‥…‥…‥…68 第三節 修養論…‥…‥…‥…‥…‥…‥…‥…‥…‥…‥…‥…70 一、道德的內涵…‥…‥…‥…‥…‥…‥…‥…‥…‥…‥…‥70 二、強調躬行實踐…‥…‥…‥…‥…‥…‥…‥……‥‥…‥…71 三、道德與事功合一…‥…‥…‥…‥…‥…‥…‥…‥…‥…‥72第四節 政治論…‥…‥………‥…‥…‥…‥…‥…‥…‥…‥…‥…73 一、以民為本…‥…‥…‥…‥…‥…‥…‥…‥……‥‥…‥…73 (一)藏天下于天下…‥…‥…‥…‥…‥…‥……‥‥…‥…74 (二)君臣民的關係…‥…‥…‥…‥…‥…‥……‥‥…‥…75 (三)益民的措施…‥…‥…‥…‥…‥…‥…‥…‥…‥…‥77 1.推恩……‥…‥…‥…‥…‥…‥…‥…‥…‥…‥…‥…77 2.養民……‥…‥…‥…‥…‥…‥…‥…‥…‥…‥…‥…77 二、德治不廢刑…‥…‥…‥…‥…‥…‥…‥…‥…‥…‥…‥79 三、治亂相倚伏…‥…‥…‥…‥…‥…‥…‥…‥…‥…‥…‥80第五章 黃宗炎易學的象數思想………………………………………………81 第一節 取象觀…‥…‥…‥…‥…‥…‥…‥…‥…‥…‥…‥…81 一、取象原則…‥…‥…‥…‥…‥…‥…‥…‥…‥…‥…‥…81 (一)源於《易傳》,特以《說卦》與《象傳》為主…‥…‥…81 (二)強調理象合一…‥…‥…‥…‥…‥…‥…‥…‥…‥…83 (三)不泥於象,不拘於例…‥…‥…‥…‥…‥…‥…‥……84 二、取象方法…‥…‥…‥…‥…‥…‥…‥……‥‥…‥…‥…86 (一)八卦之象…‥…‥…‥…‥…‥…‥…‥……‥‥…‥…86 (二)六畫之象…‥…‥…‥…‥…‥…‥…‥…‥……‥‥…87 (三)象形之象…‥…‥…‥…‥…‥…‥…‥…‥…‥……‥89 (四)爻位之象…‥…‥…‥…‥…‥…‥…‥…‥…‥…‥…90 (五)反對之象…‥…‥…‥…‥…‥…‥…‥…‥…‥…‥…90 (六)方位之象…‥…‥…‥…‥…‥…‥…‥…‥…‥…‥…91 (七)象外之象…‥…‥…‥…‥…‥…‥…‥…‥…‥…‥…92 (八)五行之象…‥…‥…‥…‥…‥…‥…‥…‥…‥…‥…94 第二節 爻位觀…‥…‥…‥…‥…‥…‥…‥……‥‥…‥…‥…94 一、初上不論位…‥…‥…‥…‥…‥…‥…‥…‥…‥…‥…‥95 二、當位說…‥…‥…‥…‥…‥…‥…‥…‥…‥…‥…‥…‥96 三、相應說…‥…‥…‥…‥…‥…‥…‥…‥…‥…‥…‥…‥97 (一)以爻應爻…‥…‥…‥…‥…‥…‥…‥…‥…‥……‥98 (二)以爻應卦或一爻應多爻……‥…‥…‥…‥…‥…‥……100 四、承、乘說……‥…‥…‥…‥…‥…‥…‥…‥…‥…‥…‥101 (一)承……‥…‥…‥…‥…‥…‥…‥…‥…‥…‥…‥…101 1.一陰承一陽 …‥…‥…‥…‥…‥…‥…‥…‥…‥…‥101 2.一陰承多陽 ‥‥…‥…‥…‥…‥…‥…‥…‥…‥…‥101 3.多陰承一陽 …‥…‥…‥…‥…‥…‥…‥…‥…‥…‥102 4.一陽承二陰 …‥…‥…‥…‥…‥…‥…‥…‥…‥…‥102 5.陽承陽與陰承陰 …‥…‥…‥…‥…‥…‥…‥…‥…‥102 6.隔位相承 ‥……‥…‥…‥…‥…‥…‥…‥…‥…‥…103 7.以卦承卦 ‥…‥……‥…‥…‥…‥…‥…‥…‥…‥…103 (二)乘……‥…‥…‥…‥…‥…‥…‥…‥…‥…‥…‥…103 1.一陰乘一陽 …‥…‥…‥…‥…‥…‥…‥…‥…‥…‥104 2.一陰乘多陽 ‥…‥……‥…‥…‥…‥…‥…‥…‥…‥104 3.陽乘陽與陰乘陰 …‥…‥…‥…‥…‥…‥…‥…‥…‥104 4.以卦乘卦 …‥‥…‥……‥…‥…‥…‥…‥…‥…‥…105 五、中位說………‥‥…‥…‥…‥…‥…‥…‥…‥…‥…‥…105 六、卦主說……‥…‥…‥……‥…‥…‥…‥…‥…‥…‥…‥107 (一)經卦之主……‥…‥…‥…‥……‥…‥…‥…‥…‥…108 1.以寡為主的經卦之主 …‥…‥……‥…‥…‥…‥…‥…108 2.經卦之主即為別卦之主…‥…‥…‥……‥…‥…‥…‥…109 3.經卦之主不為別卦之主…‥…‥…‥……‥…‥…‥…‥…109 (二)別卦之主 …‥…‥…‥…‥…‥…‥……‥…‥…‥…109 1.以少為宗…‥…‥…‥…‥…‥…‥…‥……‥…‥…‥…109 (1)一陰或一陽為卦主 …‥…‥…‥…‥……‥…‥…‥110 (2)二陰或二陽為卦主 ‥…‥…‥…‥…‥……‥…‥…110 (3)陰陽當位者為卦主 …‥…‥…‥…‥…‥……‥…‥111 2.成其卦義…‥…‥…‥…‥…‥…‥…‥…‥…‥……‥…112 3.以二五中位為主…‥…‥…‥…‥…‥…‥…‥…‥……‥112 第三節 成卦說 ‥…‥…‥…‥…‥…‥…‥…‥…‥……‥…‥113 一、太極 ‥…‥…‥…‥…‥…‥…‥…‥…‥…‥……‥…‥113 二、兩儀…‥…‥…‥…‥…‥…‥…‥…‥…‥…‥…‥……‥115 三、四象…‥…‥…‥…‥…‥…‥…‥…‥…‥…‥…‥……‥116 四、八卦與六十四卦之構成…‥……‥…‥…‥…‥…‥…‥…‥117 第四節 五行觀…‥…‥…‥…‥…‥‥…‥…‥…‥…‥…‥…‥119 一、對傳統五行說的承繼與運用…‥……‥…‥…‥…‥…‥…‥119 (一)以經書之五行說釋《易》…‥……‥…‥…‥…‥…‥…120 (二)以五行生剋說釋《易》…‥…‥……‥…‥…‥…‥…‥120 二、對五行生化論的批判…‥…‥…‥…‥……‥…‥…‥…‥…120 第五節 數論…‥……‥…‥…‥…‥…‥…‥…‥…‥…‥…‥…122 一、釋用九、用六……‥…‥…‥…‥…‥…‥…‥…‥…‥…‥122 二、大衍之數…‥…‥…‥…‥…‥…‥…‥……‥…‥…‥…‥125 三、參天兩地…‥…‥…‥…‥…‥…‥…‥……‥…‥…‥…‥127 四、參伍…‥…‥…‥…‥…‥…‥…‥…‥…‥……‥…‥…‥128 第六節 小結…‥…‥…‥…‥…‥…‥…‥…‥…‥…‥…‥‥…129第六章 黃宗炎的易圖考辨……………………………………………………131 第一節 考辨的緣由…‥…‥…‥…‥…‥…‥…‥…‥…‥‥…‥131 一、宋以前之《周易》傳注未見有圖…‥…‥…‥……‥…‥…‥131 二、有關易圖流傳之說荒誕不經…‥…‥…‥…‥…‥……‥…‥132 三、對以朱熹為代表的官方易學之反動…‥…‥…‥…‥……‥…132 第二節 考辨的方法…‥…‥…‥…‥…‥…‥…‥…‥…‥…‥‥133 一、依學術發展史溯源…‥…‥…‥…‥…‥…‥…‥…‥……‥133 二、以儒家經義考辨之…‥…‥…‥…‥…‥…‥…‥…‥……‥135 三、依易圖之思想辨析…‥…‥…‥…‥…‥…‥…‥…‥…‥…139 四、依易圖之名號文辭考辨之…‥……‥…‥…‥…‥…‥…‥…141 五、依編著者當代之著錄考辨之…‥……‥…‥…‥…‥…‥…‥142 六、以理考辨之…‥…‥…‥…‥…‥……‥…‥…‥…‥…‥…143 第三節 考辨的成果…‥…‥…‥…‥…‥…‥…‥…‥…‥…‥‥144 一、《河圖》、《洛書》 …‥…‥…‥…‥……‥…‥‥…‥…‥144 (一)《圖》十、《書》九沒有經典根據………………‥……‥145 (二)古代的《河圖》、《洛書》為地理方冊……‥‥…‥…‥145 (三)《圖》《書》思想源於老氏…‥…‥‥……‥…‥…‥…146 (四)「龍馬神龜」非羲畫禹〈範〉之來源 ………………………146 二、先天諸圖…‥…‥…‥…‥…‥…‥…‥…‥……‥…‥…‥147 (一)《先天八卦方位圖》…‥…‥…‥…‥…‥……‥…‥…147 1.沒有經典根據…‥…‥…‥…‥…‥‥…‥…‥…‥‥…‥147 2.先天方位說與《易傳》相乖……‥…‥…‥…‥…‥…‥…148 3.「乾坤坎離四正卦說」出於道教的煉丹術……‥‥…‥……148 (二)《先天橫圖》‥…‥…‥…‥…‥…‥…‥…‥……‥…149 1.沒有經典根據……………………………………………………150 2.不能正確反映陰陽之消長…‥……‥………………………‥150 (三)《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乃卦氣說的一種形式 ‥………‥151 (四)《先天六十四卦方圖》…‥…‥…‥…‥…‥‥……‥…152 1.與先天八卦方位說相乖……………‥……‥…‥……………152 2.「四象」與《先天橫圖》相乖……‥…………………‥……152 3.與《說卦傳》「乾父坤母說」相乖…‥………‥‥‥……‥152 三、《太極圖》與《太極圖說》………‥‥…‥…‥……‥……‥153 (一)《太極圖》源自陳摶的《无極圖》…‥…‥……‥…‥…153 (二)《无極圖》為道教修煉之術……‥…‥…‥…‥‥‥……153 (三)《太極圖》乃顛倒《无極圖》之序而成 …‥……‥…‥154 (四)《太極圖說》非正統儒家思想之產物‥‥……‥……‥…155 第四節 考辨的限制…‥…‥…‥…‥…‥…‥…‥…‥…‥…‥…155 一、考辨限於儒家經典不及子書…‥…‥…‥…‥…‥…‥…‥…156 二、對於新證未能提出確切的文獻佐證…‥…‥…‥…‥…‥…‥156 三、承襲前人之說疏於審證…‥…‥…‥…‥…‥…‥…‥…‥…157第七章 結論……………………………………………………………………161 第一節 黃宗炎易學的影響…‥…‥…‥…‥…‥…‥…‥…‥…‥161 一、促進清代求實學風的發展…‥…‥…‥…‥…‥…‥…‥…‥161 (一)斥責疑經、改經之非…‥…‥…‥…‥…‥…‥…‥…‥161 (二)考辨易圖的真偽…‥…‥…‥…‥…‥…‥…‥…‥…‥162 (三)考訂文字音義…‥…‥…‥…‥…‥…‥…‥…‥…‥…163 二、開清初群經辨偽的先河…‥…‥…‥…‥…‥…‥…‥…‥…163 第二節 在易學史上的成就與評價…‥…‥…‥…‥…‥…‥…‥…164 一、清初批判圖書之學的代表…‥…‥…‥…‥…‥…‥…‥…‥165 二、繼承了義理學派中象學的傳統…‥…‥…‥…‥…‥…‥…‥166 三、易學史上八卦文字說的代表…‥…‥…‥…‥…‥…‥…‥…166 四、體現清初經世致用的思想…‥…‥…‥…‥…‥…‥…‥…‥167參考文獻…………………………………………………………………………169 一、古籍專書…‥…‥…‥…‥…‥…‥…‥…‥…‥…‥…‥…‥169 二、當代專著…‥…‥…‥…‥…‥…‥…‥…‥…‥…‥…‥…‥171 三、學位論文…‥…‥…‥…‥…‥…‥…‥…‥…‥…‥…‥…‥174 四、期刊論文…‥…‥…‥…‥…‥…‥…‥…‥…‥…‥…‥…‥175 五、網路資料…‥…‥…‥…‥…‥…‥…‥…‥…‥…‥…‥…‥176附錄:黃宗炎生平簡表…………………………………………………………17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37867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06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黃宗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周易象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易圖考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理氣合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理象合一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黃宗炎易學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Hwang Tzong Yan`s Yi Stud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專書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王夫之:《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3版。王弼:《周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初版。王應麟纂:《周易鄭康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四庫善本叢書經部,1965年初版。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湖北1版7刷。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北京2版5刷。全祖望編,沈善洪等點校:《續甬上耆舊詩》,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1刷。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6年初版。朱熹:《朱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年2月初版。朱熹:《易學啟蒙》,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3版。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初版。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3冊,1983年初版。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朱彝尊:《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釋,宋邢昺疏:《宋本論語注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李塨:《周易傳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北京1版4刷。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2刷。京房:《京氏易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餘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刊本影印,1983年。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1版2刷。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北京1版1刷。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1版。桓譚:《桓子新論》,上海:大東書局,1935年。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初版。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班固撰,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1版1刷。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北京1版5刷。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許慎撰,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9月再版。陳傅良:《止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冊,1983年初版。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15刷。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4月初版。陳應潤:《周易爻變易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冊,1983年初版。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北京第1版第2刷。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北京2版6刷。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初版。黃宗炎:《周易象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初版。黃宗炎:《圖學辨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初版。黃宗羲、黃宗炎撰,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1版1刷。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2月4版。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1刷。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一冊哲學‧政治思想),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20日。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北京1版2刷。黃炳垕編:《黃忠端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清光緒元年刻本影印,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58冊,1999年。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1冊,1983年初版。楊鍾羲輯:《雪橋詩話三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葉適:《習學記言》,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第94冊,1978年12月初版。葉適著,劉公純等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北京2版3刷。賈公彥:《周禮注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賈公彥:《儀禮注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北京1版。趙爾巽等撰:《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劉向:《說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7月。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1日。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鄭玄注:《易緯是類謀外四種》(《易緯乾坤鑿度》),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武英殿聚珍版影印,1987年6月臺1版。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台1版。薛季宣:《浪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9冊,1983年初版。魏伯陽等著:《周易參同契》,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3刷。二、當代專著中華書局編輯部:《清史列傳》第九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2月臺2版。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王靜芝:《經學通論》上冊,臺北:環球書局,1982年2月2版。包賚:《呂留良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6月臺1版。任俊華:《易學與儒學》,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3月1版1刷。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4版9刷。宇野哲人著,馬福辰譯:《中國近世儒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新1版。朱之謙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北京1版10刷。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4月。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初版2刷。朱伯崑主編:《周易通釋》,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10月北京1版2刷。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9年。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2月1版。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1版1刷。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1版1刷。吳德旋:《初月樓續聞見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9月。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1版1刷。李周龍:《周易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初版6刷。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1版1刷。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至第十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1版2刷。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1版。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10月修正3版。周祖謨:《爾雅校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1刷。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修訂再版。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初版。武內義雄:《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仰哲出版社,1982年9月。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11月2版2刷。姜濤:《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1版1刷。胡元玲:《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11月初版。孫劍秋:《黃宗炎易學專題研究》,臺北:國科會九十年度獎助論文,2002年10月30日。孫劍秋點校:《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初版。孫靜庵編:《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1版1刷。徐世昌等:《清儒學案》第一冊,臺北: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6月1版。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1版1刷。徐芹庭:《易經源流》上下,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4月。徐芹庭:《易經源流――中國易經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4月。徐芹庭:《細說易經》,臺北:聖環圖書,2005年9月修訂1版5刷。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上下,臺北:聖環圖書,2003年8月修訂1版3刷。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臺1版7刷。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1版1刷。張云勛主編:《中國哲學基本範疇與文化傳統》,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2刷。曹國慶:《黃宗羲評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2月1版1刷。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1版1刷。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1版1刷。許道勛、徐洪興:《中國經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1刷。郭彧:《周易圖象集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刷。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3月北京1版2刷。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12版。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陳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初版。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1版1刷。陳祖武選編:《清初名儒年譜》第一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版1刷。雪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公羊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初版。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增訂7版。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2月初版。黃嗣艾:《南雷學案》,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黃慶曾編纂:《餘姚竹橋黃氏宗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據1926年惇倫堂活字本攝製,1986年。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楊家駱主編:《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4月13版。楊家駱主編:《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月1版。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詹海雲:《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一至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2月1版。臧廣恩遺著:《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3月初版。臺灣開明書店編輯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10月臺5版。趙爾巽等撰:《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北京1版5刷。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版1刷。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1刷。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鄭良樹:《古籍辨偽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8月初版。鄧球柏:《周易的智慧》,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刷。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臺2版第2刷。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1年11月初版。戴璉璋、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一冊至第五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6月初版。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月1版2刷。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初版。三、學位論文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胡士潁:《黃宗炎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張曉生:《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陳正賢著:《清儒黃宗炎「憂患學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費艷萍著:《黃宗羲黃宗炎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趙亮:《劉宗周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趙慧:《黃宗羲易學觀初探》,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哲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4月。四、期刊論文丁國順:〈黃宗炎學術思想初探〉,《孔子研究》第四期,1992年,頁55-61。方延豪:〈鷓鴣先生略傳〉,《建設》第28卷第11期,1980年4月,頁21。方祖猷:〈余姚《竹穚黃氏宗譜》的史料價值〉,《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9卷第2期,頁42-49。吳光:〈簡論“浙學”的內涵及其基本精神〉,《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頁146-150。束景南:〈太易圖與太極圖――周敦頤太極圖淵源論〉,《東南文化》1994年第1期,頁1-13。李鴻儒:〈黃宗炎《周易象辭》初探〉,《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大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易學月刊社、易經學會出版,2003年,頁417-432。胡化凱:〈論五行說的歷史批判〉,《中國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1期,頁186-193。胡化凱:〈簡論五行說的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206期,1997年5月,頁14-29。張曉生:〈郝敬儒學思想述論〉,《應用語文學報》第5期,2003年6月,頁227-254。陳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11月,頁1-58。陳伯适:〈黃宗羲理氣是一的氣化觀視域之重要內涵〉,《第一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文理學院,2009年6月,頁90-115。陳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第107場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楊太辛:〈浙東學派的涵義及浙東學術精神〉,《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90-95。楊效雷:〈清代學者對“河圖”“洛書”的考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1期,頁60-65。董玲:〈郝敬經學思想的思想史意義〉,《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29-32。潘富恩、劉華:〈論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報),1994年第5期,頁49-54。 五、網路資料木頭魚:〈走近呂留良(五)〉,引自2010年10月12日POCO網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1668041&userid=32783050&pri=&n=0木頭魚:〈走近呂留良(十三)〉,引自2010年10月12日POCO網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1667984&userid=32783050&pri=&n=0陳朗:〈黃晦木吳游即事詩考釋〉,引自2010年5月18日《新報》http://newtimes.co.nz/page.asp?bid=53&id=432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易學網http://www.eee-learning.com/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