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何其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抒情詩 . |
Creator | 湯惠蘭 |
Contributor | 陳芳明 湯惠蘭 |
Key Words | 何其芳 瘂弦 洛夫 鄭愁予 林泠 楊牧 |
Date | 2012 |
Date Issued | 2-Sep-2013 16:42:25 (UTC+8) |
Summary | 何其芳身上有兩種極端的形象,足以引起愛憎:「詩神」和「共匪」。由於一種被壓抑、無以奔注的熱情,他走出了一條夢中道路,建造著空中樓閣。何其芳精緻穠艷的作品,深深影響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 何其芳作品在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唯有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時空之下才能成立。本篇論文以瘂弦、洛夫、鄭愁予、林泠、楊牧五位詩人為探討重點,從他們在一九五○年代的作品出發,試圖找尋其抒情風格的淵源,以及與何其芳的關係,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揭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回顧、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探討何其芳早期詩文美學、《預言》中的意象群組、詩文美學的轉向。 第三章以瘂弦、洛夫為重心,探究他們對何其芳的接受、超越與批判。 第四章以鄭愁予、林泠、楊牧為重心,探討他們如何延續何其芳的抒情詩型。 第五章為結語,總結何其芳作品價值與在台灣的傳播,以及何其芳作品對台灣一九五○年代現代抒情詩的影響。 撇開政治立場和意識型態,或許可說一九三○年代中國現代詩的餘緒,成就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開展。文學之河自有其流域,並非否認就不存在,不是由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宣稱彼此毫無關聯,就能阻斷與遮蔽。 何其芳與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之間,是一種可循的脈絡,是現代抒情詩的一部分系譜。何其芳幾乎是在得到《大公報》文藝獎的同時,價值觀就開始轉向,他自我否定、被中國否定的早期詩作,竟然不知不覺在台灣重新開花,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從三○年代何其芳抒情詩型的建立,到一九五○年代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呈現了典律的生成、位移與再續。 |
參考文獻 | 專書 1.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 [增訂本] 》(合肥:安徽教育,2007) 2.卞之琳,《十年詩草》(台北:大雁,1989) 3.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方明 主編,《大河的對話──詩魔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5.方思,《方思詩集》(台北:洪範,1970) 6.王文彬、金石 編,《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7.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8.尼采(Nietzsche Fredrich Willhelm)著; 楊恆達等譯,《尼采之善惡彼岸》(臺北:百善書房,2004) 9.布魯姆 著,徐文博 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0.向明, 劉正偉 編,《新詩播種者 : 覃子豪詩文選》(臺北:爾雅,2005) 11.朱光潛,《詩學》(台北:國際少年村,2001) 12.江弱水,《中西詩學的交融》(台北:人間,2009) 13.艾略特 著,杜國清 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 14.艾略特(T. S Eliot)著,卞之琳 譯,〈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文藝,1994) 15.何其芳,《夜歌》(上海:文化生活,1950) 16.何其芳,《畫夢錄》(上海:文化生活,1947) 17.何其芳,《畫夢錄》(台北:大雁,1989) 18.何其芳,《詩歌欣賞》(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9.何其芳,《關於寫詩和讀詩》(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20.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 合編,《漢園集:文學研究會文學創作》(上海:商務,1936) 21.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1989) 22.李岫 編,《李廣田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3.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 24.李健吾,《咀華集.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大學,2005) 25.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波特萊爾 / 馬拉美 》(台北:桂冠圖書,2005) 26.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梵樂希 / 霍夫曼斯塔爾 》(台北:桂冠圖書,2005) 27.辛笛,《手掌集》(台北:大雁,1989) 28.林庚,《林庚詩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9.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洪範,2003) 30.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1982) 31.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著; 胡品清譯 , 《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1994) 32.金欽俊 編,《何其芳》(台北:海風,1990) 33.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 34.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1965) 35.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1981) 36.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台北:普音,2009) 37.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1977) 38.洛夫,《洛夫隨筆》(台北:九歌,1985) 39.洛夫,《眾荷喧嘩》(新竹:楓城,1976) 40.洛夫,《無岸之河》(台北:水牛,1969) 41.洛夫,《詩人之鏡》(台北:大業,1969) 42.洛夫,《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1979) 43.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1986) 44.洛夫,《靈河》(台北:創世紀詩社,1957 ) 45.奚密 著,宋炳輝 譯《現代漢詩 : 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2008) 46.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47.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思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 48.孫玉石,《中國現代詩學叢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 49.孫黨伯、袁謇正 編,《聞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50.翁文嫻,《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台北:唐山,1998) 51.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1994)。 52.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 53.張梅芳,《鄭愁予詩的想像世界》(台北:萬卷樓,2001) 54.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1992) 55.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56.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57.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 58.梁宗岱,《詩與真》(台北:台灣商務,2002) 59.莫渝 編譯,《法國20世紀詩選》(台北:河童,1999) 60.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05) 61.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 62.陳芳明 主編,《詩人楊牧 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台北:聯經,2012) 6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64.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65.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1977) 66.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志文,1978) 67.陳建軍、馮思純 編定,《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68.陳振國 編,《馮文炳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69.陳義芝 編選,《覃子豪》(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70.覃子豪,《海洋詩鈔》(台北:新詩週刋,1953) 71.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東大,1994) 72.須文蔚 編選,《紀弦》(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73.馮至,《馮至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4.黃秀如 主編,《閱讀的狩獵》(台北:網路與書,2004) 75.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76.楊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 77.楊牧,《楊牧詩集I:1956-1974》(台北:洪範,1978初版,1998九印) 78.楊牧,《楊牧詩集II:1974-1985》(台北:洪範,1995) 79.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 。 80.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9) 。 81.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82.葉嘉瑩,《好詩共欣賞──葉嘉瑩說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83.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84.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2007) 8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6.趙衛民 編,《戴望舒》(台北:三民,2006) 87.劉西渭,《咀華集》(廣州:花城,1984) 88.廢名,《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瀋陽:遼寧教育,2006) 89.廢名,《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90.廢名,《談新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4) 91.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市:大安,1986)。 92.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台北:洪範,1993) 93.鄭愁予,《夢土上》(台北:現代詩社,1955 ) 94.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 95.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台北:洪範,2004) 96.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1974) 97.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魯迅.何其芳.施蟄存作品的精神分析》(台北:業牆,1993) 98.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1999) 99.蕭蕭 主編,《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1994 ) 100.蕭蕭 主編,《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台北:詩之華,1991) 101.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7) 102.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 103.簡政珍,《意象風景》(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 104.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 105.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89) 106.薩依德 著,薛絢 譯,《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立緒文化,2009) 107.藍棣之 編,《何其芳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8.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2005) 109.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1) 110.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 111.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8) 112.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 : 一九五四~一九九四・臺灣》(臺北:創世紀詩雜誌,1994) 單篇文章 1.王聖思,〈父親辛笛與九葉詩友〉,〈《上海文學》,2012年2期〉,頁88~93。 2.王聖思,〈詩誼如水──辛笛與卞之琳的多年交往〉,〈《詩探索》,2001年〉,頁196~202。 3.王德威,〈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四則薪傳者的故事〉,〈《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46。 4.司馬江 (洛夫),〈蓋棺小論何其芳〉,〈《創世紀詩刊》,1978年5月〉,頁55~57。 5.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台北:《藍星》,第15期,1988)。 6.江弱水,〈論卞之琳詩文中的廢名影響〉,〈《南大語言文化學報》,1998年〉,頁171~187。 7.何雅雯〈小論林泠──抒情與現代〉,(台北:台灣詩學學刊,2003年11月),頁75~125。 8.李懷宇,〈瘂弦:每個文人都應該是“廣義的左派”〉,(《南方都市報》, 2007年4月26日)。 9.沙笛,<在傳奇的舞臺上──聽那達達的馬蹄聲>,(《現代詩》復刊09期) 10.沈謙,〈從何其芳到鄭愁予──比較評析「花環」與「錯誤」〉,(《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期,1996年 3月),頁39~60。 11.辛笛 王聖思,〈關於新詩的發展、詩的回歸及其他〉,〈《詩探索》,1996年〉,頁30~38。 12.辛笛,〈我和西方詩歌的因緣〉,〈《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頁117~120。 13.季劍青,〈「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現代主義詩歌〉,〈《現代中文學刊》,年月〉,頁13~26。 14.林在勇,〈人間第一首詩──林庚先生訪談錄〉,〈《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2期〉,頁2~6。 15.林泠,〈林泠談詩──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10月26~27日。 16.林淇瀁,〈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17.林麗如,〈人道關懷的詩魂──專訪鄭愁予先生〉,〈《文訊》,2002年11月〉,頁84~87。 18.洛夫,〈超現實主義的詩與禪〉,(《江西社會科學》第10期,1993),頁70~72。 19.洛夫,〈錦瑟〉,(《聯合報》副刊,2013年2月11日)。 20.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5 期,1956 年3 月),頁3。 21.紀弦,〈從廢名〈街頭〉說起〉,(《文藝世紀》第一卷第二期,1945 年2月),後收錄於《新詩論集》。 22.孫玉石,〈相見匪遙 樂何如之──林庚先生燕南園談詩錄〉,〈《新文學史料》,2005年〉,頁161~169。 23.孫玉石,〈現代向傳統的尋求:1930年代廢名關於「晚唐詩熱」的追求〉,〈《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頁3~13。 24.孫玉石,〈論30年代林庚詩歌的精神世界〉,〈《中國詩歌研究》第一輯,2002年〉,頁196~219。 25.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文學評論》第6期,1997),頁11~23。 26.馬鈴薯兄弟,〈與大河的對話──詩人洛夫訪談錄〉,《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4期。 27.張大為,〈辛笛訪談錄〉,〈《詩刊》,2009年19期〉,頁21~24。 28.張潔宇,〈「荒原」與「古城」──30年代北平詩壇對《荒原》的接受與借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頁11~27。 29.張潔宇,〈三十年代北平現代主義詩壇的集聚〉,〈《新文學史料》,2000年〉,頁172~182。 30.張潔宇,〈夢中道路的迷離──早期何其芳的神話情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頁176~190。 31.張潔宇,〈論廢名詩歌觀念的傳統與現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頁148~154。 32.張曦娜,〈「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訪台灣詩人鄭愁予〉,《聯合早報》,2008年4月11日。 33.曹元勇,〈詩.感覺.傳統〉(辛笛訪談),〈《文意理論研究》,1996年〉,頁2~7。 34.莊美華 整理,<詩人在詩中的自我位置>,(《現代詩》復刊15期) 35.陳芳明,〈回望一個大象徵〉,《印刻》2009年1月號。 36.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現代中文學刊》第3期,2009 ),頁64~74。 37.陳國球,〈詩意的追尋──林庚文學史論述與「抒情傳統」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4期,2010年7月 ) ,頁143~149。 38.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二期,2005年7月),頁168~169。 39.楊牧,〈現代的中國詩〉,〈《創世紀詩雜誌》,1976年3月〉,頁12~15。 40.楊牧主講,葉美瑤整理,〈時代與文學永遠的現代詩〉,〈《聯合文學》,2000年3月〉,頁130~137。 41.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歌唱──論瘂弦記憶塑像的藝術〉,〈《中外文學》,1994年8月〉,頁74~104。 42.劉士杰,〈我思.我信.我感覺──訪老詩人辛笛先生〉,〈《詩探索》,1994年〉,頁70~47。 43.劉益州,〈瘂弦「山神」與楊牧「林沖夜奔」中「山神」形象與敘事策略研究〉,〈《創世紀詩雜誌》,2003年3月〉,頁151~159。 44.蔡盛琦,〈台灣地區戒嚴時期翻印大陸禁書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93年第1期 (2004年6月)。 45.鄭愁予,〈鄭愁予談自己的詩──我五十年前就骨董了〉,〈《聯合文學》,2003年3月〉,頁70~76。 46.黎活仁,〈何其芳早期作品的「嘆老」表現〉,〈《幼獅文藝》,1991年7月〉,頁134~155。 47.蕭蕭,〈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的「深淵」〉,〈《創世紀詩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4~13。 48.龍清濤,〈林庚先生訪談錄〉,〈《詩探索》,1995年1期〉,頁3~8。 49.鍾玲,〈無定河的水聲──論林泠的詩〉,《中央日報》,1988 年8 月22~23日。 50.瘂弦,〈《瘂弦詩集》序〉,〈《創世紀詩刊》,1981年3月〉,頁4~6。 51.瘂弦,〈他的詩.他的人.他的時代──論商禽「夢或者黎明」〉,〈《創世紀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22~33。 52.瘂弦,〈一種可驚的存在──洛夫小評〉,〈《創世紀詩雜誌》,2002年9月〉,頁17。 53.瘂弦,〈艾青──中國早期詩人小傳之三〉,〈《現代詩》,1983年7月〉,頁114~126。 54.瘂弦,〈何其芳──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2年10月〉,頁150~158。 55.瘂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27~29。 56.瘂弦,〈抒情傳統: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詩卷序〉,〈《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146~149。 57.瘂弦,〈李廣田──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3年3月〉,頁129~136。 58.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一)〉,《聯合報》,1979年5月27日,版12。 59.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二)〉,《聯合報》,1979年5月28日,版12。 60.瘂弦,〈從抒情到詠史〉,〈《乾坤詩刊》,2004年11月〉,頁100~103 61.瘂弦,〈第一場雨水〉,《現代詩》復刊11期。 62.瘂弦,〈開頂風船的人────「手掌集」的作者辛笛〉,《創世紀》31期,1972年12月。 63.瘂弦,〈寫詩是一輩子的事〉,〈《新地文學》,2009年3月〉,頁293~295 64.瘂弦,〈踩出來的詩想〉,《現代詩》復刊14期。 65.瘂弦,<禪趣詩人廢名>,(《創世紀》雜誌1966 年月第23 期)。收錄於《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頁1~4。 學位論文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 灣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文,2001)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 文,2007) 吳承和,《何其芳詩文抒情模式的建立與轉化(1931-1949)》,(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 郭燿宗,《何其芳詩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網路資料 張潔予,〈邊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聲〉,當代文化研究網 (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zhangjieyu/200508/2561.html),2005 向明,〈好個「持序不斷」 ──白靈評論瘂弦所著《聚繖花絮》讀後(下)〉,《中時部落格》,2012年3月28日 http://blog.chinatimes.com/poemming/archive/2013/01/23/2115721.html 葉維廉,〈我和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 詩路http://dcc.ndhu.edu.tw/poemroad/ya-weilian/category/productions/。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9 1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9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湯惠蘭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湯惠蘭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Sep-2013 16:42:2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Sep-2013 16:42:2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Sep-2013 16:42:2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691201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912019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何其芳身上有兩種極端的形象,足以引起愛憎:「詩神」和「共匪」。由於一種被壓抑、無以奔注的熱情,他走出了一條夢中道路,建造著空中樓閣。何其芳精緻穠艷的作品,深深影響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 何其芳作品在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唯有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時空之下才能成立。本篇論文以瘂弦、洛夫、鄭愁予、林泠、楊牧五位詩人為探討重點,從他們在一九五○年代的作品出發,試圖找尋其抒情風格的淵源,以及與何其芳的關係,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揭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回顧、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探討何其芳早期詩文美學、《預言》中的意象群組、詩文美學的轉向。 第三章以瘂弦、洛夫為重心,探究他們對何其芳的接受、超越與批判。 第四章以鄭愁予、林泠、楊牧為重心,探討他們如何延續何其芳的抒情詩型。 第五章為結語,總結何其芳作品價值與在台灣的傳播,以及何其芳作品對台灣一九五○年代現代抒情詩的影響。 撇開政治立場和意識型態,或許可說一九三○年代中國現代詩的餘緒,成就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開展。文學之河自有其流域,並非否認就不存在,不是由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宣稱彼此毫無關聯,就能阻斷與遮蔽。 何其芳與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之間,是一種可循的脈絡,是現代抒情詩的一部分系譜。何其芳幾乎是在得到《大公報》文藝獎的同時,價值觀就開始轉向,他自我否定、被中國否定的早期詩作,竟然不知不覺在台灣重新開花,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從三○年代何其芳抒情詩型的建立,到一九五○年代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呈現了典律的生成、位移與再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一)抒情傳統 10 (二)理論旅行 14 (三)影響的焦慮 20 第二章 《預言》所建立的抒情詩美學原型 25 第一節 何其芳早期詩文美學──中西詩學的交融 26 (一)哀艷蘊藉:晚唐詩風的餘韻 26 (二)惝恍迷離:法國象徵主義的啟發 33 (三)寂寞荒涼:T.S艾略特「荒原意識」的觸動 38 第二節 《預言》中的意象群組──「南方愛情」、「流浪意識」 41 (一)南方愛情 :花木扶疏 / 星光燦爛 / 牧人羊群 42 (二)流浪意識 :暮色暗夜 / 邊城荒地 / 浪人過客 49 第三節 詩文美學的轉向──詩神改唱《夜歌》 57 (一)何其芳作品受到的批評與介入政治現實的渴望 58 (二)政治地位的晉升與作品藝術性的衰退 61 第三章 瘂弦、洛夫:對何其芳的接受、超越與批判 64 第一節 瘂弦:《深淵》旁的凝望 64 (一)第一場雨水,暗渡的神話:冷肅年代盜火的人 64 (二)從臨摹到蛻變,從花朵到深淵: 對何其芳的接受與超越 72 (三)《深淵》絕響,星火燎原: 《創世紀》/《聯合報》副刊 /《中國新詩研究》 90 第二節 洛夫:《靈河》畔的行吟 101 (一)曖昧的昨日足印:《靈河》的刪改 102 (二)反覆的創作軌跡:從抒情出發 / 探索超現實 / 回歸古典抒情 111 (三)隱約的自我投射:對何其芳的肯定與批判 123 第四章 鄭愁予、林泠、楊牧:何其芳抒情詩型的重奏與變奏 128 第一節 鄭愁予:《夢土上》的跫音 129 (一)傳承成就傳奇:從「美麗的夭亡」到 「美麗的錯誤」 129 (二)南方愛情轉移:從「江南」到「島嶼之南」 139 (三)北方浪子歸來:從「馬蹄」到「船桅」 143 第二節 林泠:《四方城》的叩問與回聲 155 (一)城內城外:寂寞的心,叩關的人 156 (二)獨奏重奏:林泠、鄭愁予作品中的獨語和對話 169 第三節 楊牧:《水之湄》的少年夢 182 (一)抒情的發聲練習:在水之湄,花季未了 183 (二)抒情的華麗變奏:燈船啟航,尋訪傳說 195 第五章 結語 209 第一節 何其芳作品價值與在台灣的傳播 210 (一)詩學價值:抒情傳統的發揚與中西詩學的交融 210 (二)詩潮暗湧:何其芳作品在台灣的傳播與評價 214 第二節 何其芳作品對台灣一九五○年代現代抒情詩的影響 216 (一)斷裂與延續:抒情傳統的一支血脈 216 (二)強化與深化:「流浪意識」與「南方愛情」的融合 221 (三)傳承與創新:詩人的影響焦慮 222 參考資料 228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966845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何其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瘂弦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洛夫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鄭愁予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林泠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楊牧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何其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抒情詩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專書 1.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 [增訂本] 》(合肥:安徽教育,2007) 2.卞之琳,《十年詩草》(台北:大雁,1989) 3.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方明 主編,《大河的對話──詩魔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5.方思,《方思詩集》(台北:洪範,1970) 6.王文彬、金石 編,《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7.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8.尼采(Nietzsche Fredrich Willhelm)著; 楊恆達等譯,《尼采之善惡彼岸》(臺北:百善書房,2004) 9.布魯姆 著,徐文博 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0.向明, 劉正偉 編,《新詩播種者 : 覃子豪詩文選》(臺北:爾雅,2005) 11.朱光潛,《詩學》(台北:國際少年村,2001) 12.江弱水,《中西詩學的交融》(台北:人間,2009) 13.艾略特 著,杜國清 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 14.艾略特(T. S Eliot)著,卞之琳 譯,〈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文藝,1994) 15.何其芳,《夜歌》(上海:文化生活,1950) 16.何其芳,《畫夢錄》(上海:文化生活,1947) 17.何其芳,《畫夢錄》(台北:大雁,1989) 18.何其芳,《詩歌欣賞》(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9.何其芳,《關於寫詩和讀詩》(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20.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 合編,《漢園集:文學研究會文學創作》(上海:商務,1936) 21.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1989) 22.李岫 編,《李廣田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3.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 24.李健吾,《咀華集.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大學,2005) 25.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波特萊爾 / 馬拉美 》(台北:桂冠圖書,2005) 26.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梵樂希 / 霍夫曼斯塔爾 》(台北:桂冠圖書,2005) 27.辛笛,《手掌集》(台北:大雁,1989) 28.林庚,《林庚詩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9.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洪範,2003) 30.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1982) 31.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著; 胡品清譯 , 《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1994) 32.金欽俊 編,《何其芳》(台北:海風,1990) 33.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 34.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1965) 35.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1981) 36.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台北:普音,2009) 37.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1977) 38.洛夫,《洛夫隨筆》(台北:九歌,1985) 39.洛夫,《眾荷喧嘩》(新竹:楓城,1976) 40.洛夫,《無岸之河》(台北:水牛,1969) 41.洛夫,《詩人之鏡》(台北:大業,1969) 42.洛夫,《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1979) 43.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1986) 44.洛夫,《靈河》(台北:創世紀詩社,1957 ) 45.奚密 著,宋炳輝 譯《現代漢詩 : 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2008) 46.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47.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思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 48.孫玉石,《中國現代詩學叢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 49.孫黨伯、袁謇正 編,《聞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50.翁文嫻,《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台北:唐山,1998) 51.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1994)。 52.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 53.張梅芳,《鄭愁予詩的想像世界》(台北:萬卷樓,2001) 54.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1992) 55.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56.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57.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 58.梁宗岱,《詩與真》(台北:台灣商務,2002) 59.莫渝 編譯,《法國20世紀詩選》(台北:河童,1999) 60.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05) 61.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 62.陳芳明 主編,《詩人楊牧 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台北:聯經,2012) 6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64.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65.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1977) 66.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志文,1978) 67.陳建軍、馮思純 編定,《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68.陳振國 編,《馮文炳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69.陳義芝 編選,《覃子豪》(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70.覃子豪,《海洋詩鈔》(台北:新詩週刋,1953) 71.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東大,1994) 72.須文蔚 編選,《紀弦》(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73.馮至,《馮至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4.黃秀如 主編,《閱讀的狩獵》(台北:網路與書,2004) 75.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76.楊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 77.楊牧,《楊牧詩集I:1956-1974》(台北:洪範,1978初版,1998九印) 78.楊牧,《楊牧詩集II:1974-1985》(台北:洪範,1995) 79.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 。 80.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9) 。 81.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82.葉嘉瑩,《好詩共欣賞──葉嘉瑩說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83.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84.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2007) 8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6.趙衛民 編,《戴望舒》(台北:三民,2006) 87.劉西渭,《咀華集》(廣州:花城,1984) 88.廢名,《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瀋陽:遼寧教育,2006) 89.廢名,《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90.廢名,《談新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4) 91.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市:大安,1986)。 92.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台北:洪範,1993) 93.鄭愁予,《夢土上》(台北:現代詩社,1955 ) 94.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 95.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台北:洪範,2004) 96.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1974) 97.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魯迅.何其芳.施蟄存作品的精神分析》(台北:業牆,1993) 98.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1999) 99.蕭蕭 主編,《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1994 ) 100.蕭蕭 主編,《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台北:詩之華,1991) 101.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7) 102.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 103.簡政珍,《意象風景》(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 104.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 105.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89) 106.薩依德 著,薛絢 譯,《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立緒文化,2009) 107.藍棣之 編,《何其芳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8.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2005) 109.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1) 110.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 111.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8) 112.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 : 一九五四~一九九四・臺灣》(臺北:創世紀詩雜誌,1994) 單篇文章 1.王聖思,〈父親辛笛與九葉詩友〉,〈《上海文學》,2012年2期〉,頁88~93。 2.王聖思,〈詩誼如水──辛笛與卞之琳的多年交往〉,〈《詩探索》,2001年〉,頁196~202。 3.王德威,〈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四則薪傳者的故事〉,〈《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46。 4.司馬江 (洛夫),〈蓋棺小論何其芳〉,〈《創世紀詩刊》,1978年5月〉,頁55~57。 5.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台北:《藍星》,第15期,1988)。 6.江弱水,〈論卞之琳詩文中的廢名影響〉,〈《南大語言文化學報》,1998年〉,頁171~187。 7.何雅雯〈小論林泠──抒情與現代〉,(台北:台灣詩學學刊,2003年11月),頁75~125。 8.李懷宇,〈瘂弦:每個文人都應該是“廣義的左派”〉,(《南方都市報》, 2007年4月26日)。 9.沙笛,<在傳奇的舞臺上──聽那達達的馬蹄聲>,(《現代詩》復刊09期) 10.沈謙,〈從何其芳到鄭愁予──比較評析「花環」與「錯誤」〉,(《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期,1996年 3月),頁39~60。 11.辛笛 王聖思,〈關於新詩的發展、詩的回歸及其他〉,〈《詩探索》,1996年〉,頁30~38。 12.辛笛,〈我和西方詩歌的因緣〉,〈《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頁117~120。 13.季劍青,〈「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現代主義詩歌〉,〈《現代中文學刊》,年月〉,頁13~26。 14.林在勇,〈人間第一首詩──林庚先生訪談錄〉,〈《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2期〉,頁2~6。 15.林泠,〈林泠談詩──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10月26~27日。 16.林淇瀁,〈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17.林麗如,〈人道關懷的詩魂──專訪鄭愁予先生〉,〈《文訊》,2002年11月〉,頁84~87。 18.洛夫,〈超現實主義的詩與禪〉,(《江西社會科學》第10期,1993),頁70~72。 19.洛夫,〈錦瑟〉,(《聯合報》副刊,2013年2月11日)。 20.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5 期,1956 年3 月),頁3。 21.紀弦,〈從廢名〈街頭〉說起〉,(《文藝世紀》第一卷第二期,1945 年2月),後收錄於《新詩論集》。 22.孫玉石,〈相見匪遙 樂何如之──林庚先生燕南園談詩錄〉,〈《新文學史料》,2005年〉,頁161~169。 23.孫玉石,〈現代向傳統的尋求:1930年代廢名關於「晚唐詩熱」的追求〉,〈《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頁3~13。 24.孫玉石,〈論30年代林庚詩歌的精神世界〉,〈《中國詩歌研究》第一輯,2002年〉,頁196~219。 25.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文學評論》第6期,1997),頁11~23。 26.馬鈴薯兄弟,〈與大河的對話──詩人洛夫訪談錄〉,《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4期。 27.張大為,〈辛笛訪談錄〉,〈《詩刊》,2009年19期〉,頁21~24。 28.張潔宇,〈「荒原」與「古城」──30年代北平詩壇對《荒原》的接受與借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頁11~27。 29.張潔宇,〈三十年代北平現代主義詩壇的集聚〉,〈《新文學史料》,2000年〉,頁172~182。 30.張潔宇,〈夢中道路的迷離──早期何其芳的神話情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頁176~190。 31.張潔宇,〈論廢名詩歌觀念的傳統與現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頁148~154。 32.張曦娜,〈「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訪台灣詩人鄭愁予〉,《聯合早報》,2008年4月11日。 33.曹元勇,〈詩.感覺.傳統〉(辛笛訪談),〈《文意理論研究》,1996年〉,頁2~7。 34.莊美華 整理,<詩人在詩中的自我位置>,(《現代詩》復刊15期) 35.陳芳明,〈回望一個大象徵〉,《印刻》2009年1月號。 36.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現代中文學刊》第3期,2009 ),頁64~74。 37.陳國球,〈詩意的追尋──林庚文學史論述與「抒情傳統」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4期,2010年7月 ) ,頁143~149。 38.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二期,2005年7月),頁168~169。 39.楊牧,〈現代的中國詩〉,〈《創世紀詩雜誌》,1976年3月〉,頁12~15。 40.楊牧主講,葉美瑤整理,〈時代與文學永遠的現代詩〉,〈《聯合文學》,2000年3月〉,頁130~137。 41.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歌唱──論瘂弦記憶塑像的藝術〉,〈《中外文學》,1994年8月〉,頁74~104。 42.劉士杰,〈我思.我信.我感覺──訪老詩人辛笛先生〉,〈《詩探索》,1994年〉,頁70~47。 43.劉益州,〈瘂弦「山神」與楊牧「林沖夜奔」中「山神」形象與敘事策略研究〉,〈《創世紀詩雜誌》,2003年3月〉,頁151~159。 44.蔡盛琦,〈台灣地區戒嚴時期翻印大陸禁書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93年第1期 (2004年6月)。 45.鄭愁予,〈鄭愁予談自己的詩──我五十年前就骨董了〉,〈《聯合文學》,2003年3月〉,頁70~76。 46.黎活仁,〈何其芳早期作品的「嘆老」表現〉,〈《幼獅文藝》,1991年7月〉,頁134~155。 47.蕭蕭,〈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的「深淵」〉,〈《創世紀詩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4~13。 48.龍清濤,〈林庚先生訪談錄〉,〈《詩探索》,1995年1期〉,頁3~8。 49.鍾玲,〈無定河的水聲──論林泠的詩〉,《中央日報》,1988 年8 月22~23日。 50.瘂弦,〈《瘂弦詩集》序〉,〈《創世紀詩刊》,1981年3月〉,頁4~6。 51.瘂弦,〈他的詩.他的人.他的時代──論商禽「夢或者黎明」〉,〈《創世紀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22~33。 52.瘂弦,〈一種可驚的存在──洛夫小評〉,〈《創世紀詩雜誌》,2002年9月〉,頁17。 53.瘂弦,〈艾青──中國早期詩人小傳之三〉,〈《現代詩》,1983年7月〉,頁114~126。 54.瘂弦,〈何其芳──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2年10月〉,頁150~158。 55.瘂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27~29。 56.瘂弦,〈抒情傳統: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詩卷序〉,〈《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146~149。 57.瘂弦,〈李廣田──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3年3月〉,頁129~136。 58.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一)〉,《聯合報》,1979年5月27日,版12。 59.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二)〉,《聯合報》,1979年5月28日,版12。 60.瘂弦,〈從抒情到詠史〉,〈《乾坤詩刊》,2004年11月〉,頁100~103 61.瘂弦,〈第一場雨水〉,《現代詩》復刊11期。 62.瘂弦,〈開頂風船的人────「手掌集」的作者辛笛〉,《創世紀》31期,1972年12月。 63.瘂弦,〈寫詩是一輩子的事〉,〈《新地文學》,2009年3月〉,頁293~295 64.瘂弦,〈踩出來的詩想〉,《現代詩》復刊14期。 65.瘂弦,<禪趣詩人廢名>,(《創世紀》雜誌1966 年月第23 期)。收錄於《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頁1~4。 學位論文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 灣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文,2001)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 文,2007) 吳承和,《何其芳詩文抒情模式的建立與轉化(1931-1949)》,(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 郭燿宗,《何其芳詩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網路資料 張潔予,〈邊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聲〉,當代文化研究網 (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zhangjieyu/200508/2561.html),2005 向明,〈好個「持序不斷」 ──白靈評論瘂弦所著《聚繖花絮》讀後(下)〉,《中時部落格》,2012年3月28日 http://blog.chinatimes.com/poemming/archive/2013/01/23/2115721.html 葉維廉,〈我和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 詩路http://dcc.ndhu.edu.tw/poemroad/ya-weilian/category/productions/。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