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證券交易法中背信罪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Law
作者 楊智勝
貢獻者 劉連煜
楊智勝
關鍵詞 背信
受託人義務
經營判斷法則
關係企業
非常規交易
法條競合
breach of trust
fiduciary duties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ffiliated enterprises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
law competition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00:46 (UTC+8)
摘要 證券交易法之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3罪,自刑法背信罪可罰性之核心基礎「背信行為」觀之,本質上均屬「違反信任關係」之犯罪,可統稱為「證券交易法中之背信罪」。
      本文先探討刑法背信罪之本質、背信行為之內涵、背信意圖之功能及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再分析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3罪之法益、構成要件,兼論非常規交易罪與違法貸款罪在關係企業適用之限制、經營判斷法則在非常規交易罪之運用、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必要性及各罪彼此競合時之法律適用。最後植基於以上之分析作成結論,盼能提供相關領域者另一個思考面向。
A conduct of trust beaching is the base and core in the criminal punishablity of the Crimina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sense, the non-arm`s lengh transaction,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and the illegal loaning are all crimes of trust breaching. And these crimes can be called "the crimes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Law in this country".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first focuses on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the substance of an act of trust breaching, the function of intent of trust br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to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case. Furthermore, the legal interest and the component elemen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rimes are analyzed.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1) the restrictions on applying the crime of non-arm`s length transation and illegal loaning, in the case that a controlling company has exercised control over its affiliated company and paid an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on the crime of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 case; (3) the necessity of the legislation in the crime of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and (4) the law competi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rimes.
      By bringing up the above analyses, the author intends to present a different point of thinking for those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二章 背信罪之探討 10
     第一節 前言 10
     第二節 背信罪之本質 10
     第三節 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
     第二目 違背任務之行為18
     第一款 背信行為之內涵 18
     第二款 背信行為之判斷標準 19
     第三目 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之結果 2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21
     第一目 故意 21
     第二目 意圖 22
     第一款 得利意圖與損害意圖 22
     第二款 背信意圖之功能 23
     第四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27
       第一項 公司負責人之受託人義務 27
       第二項 經營判斷法則 31
     第一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意義 31
     第二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原理 32
     第三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適用要件 33
     第四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推定及其效果 37
     第五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引進 39
       第三項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48
     第五節 小結 54
     第三章 非常規交易罪之探討 57
     第一節 前言 57
     第二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法律明確性 58
     第三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保護法益 60
     第四節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 65
       第一項 關係企業與關係人交易 65
     第一目 關係企業之定義 65
     第二目 關係人交易之意義及特性 66
       第二項 美國與德國之關係企業規範 69
     第一目 美國關係企業規範 70
     第一款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71
     第二款 深石原則 75
     第三款 控制股東之忠實義務原則 76
     第二目 德國關係企業規範 83
     第一款 德國關係企業之法制架構 83
     第二款 德國股份法第311條、第317條之補償、損害賠償責任 84
       第三項 非常規交易之認定規範 87
       第四項 公司法第369條之4第1項「不合營業常規或其他不利益之經
           營」之詮釋 99
     第一目 不利益經營之意義 99
     第二目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01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之關係 105
     第五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07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07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08
     第二目 不利益交易 114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 117
     第一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17
     第二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判斷 120
     第三款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類型 123
     第四目 重大損害之結果 128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30
     第六節 非常規交易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33
     第七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37
       第一項 刑之加重 137
     第一目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之加重 137
     第二目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市場穩定之加
     重 142
       第二項 刑之減輕 143
       第三項 沒收 144
     第八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非常規交易罪之運用 145
     第九節 小結 150
     第四章 特別背信罪之探討 157
     第一節 前言 157
     第二節 特別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157
     第三節 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9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9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9
     第二目 違背職務之行為 162
     第三目 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5百萬元之結果 163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65
     第一目 故意 165
     第二目 意圖 166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70
     第五節 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必要性與正當性 170
     第六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違法貸款罪之探討 179
     第一節 前言 179
     第二節 違法貸款罪之保護法益 180
     第三節 違法貸款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80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80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80
     第二目 違反法令、章程或逾越董事會授權之範圍 181
     第三目 將公司資金貸與他人 182
     第四目 為他人保證 182
     第五目 以公司資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183
     第六目 為他人為票據之背書 184
     第七目 公司遭受重大損害之結果 184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85
     第四節 違法貸款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86
     第五節 小結 188
     第六章 背信罪、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之犯罪競合 191
     第一節 前言 191
     第二節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 191
       第一項 法條競合 191
       第二項 想像競合犯 194
       第三項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之區別 200
     第三節 背信罪與各罪之競合 202
       第一項 背信罪與非常規交易罪之競合 202
       第二項 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4
       第三項 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5
     第四節 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違法貸款罪彼此之競合 205
       第一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侵占)罪之競合 205
     第一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6
     第二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侵占罪之競合 207
       第二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8
       第三項 特別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9
     第五節 小結 210
     第七章 結論 212
     參考文獻及書目 224
     本國文獻 224
       中文書籍 224
       學位論文 226
       期刊論文 227
     外國文獻 230
       英文書籍 230
       英文期刊 231
     "
參考文獻 本國文獻
     中文書籍
     1. 王文宇,公司法論,2006年8月3版。
     2. 王甲乙、洪惠慈、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2008年4月。
     3.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8冊,1998年。
     4.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2006年6月修訂初版。
     5.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2008年6月初版。
     6. 甘添貴,刑法體系各論第二卷,2008年6月修訂再版。
     7.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2009年6月初版。
     8.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論,2012年12月版(王昭武、劉明祥譯)。
     9.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2011年10月修訂9版。
     10.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1996年10月初版。
     11. 林山田,刑法通論,1996年10月5版。
     1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11年9月3版。
     13. 前田雅英,日本刑法各論,2000年5月初版(中文版)。
     14.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9年11月3版。
     15. 柯耀程,參與與競合,2009年10月。
     16. 陳子平,刑法總論,2008年9月2版。
     17. 陳志輝,刑事法學的新視野-新刑法犯罪競合問題與實務因應,2011年5
      月。
     18.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2009年。
     19. 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2005年5月初版。
     20.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第2冊,1984年。
     21. 許士宦,審判法院之選擇與舉證責任之分配,收錄於:程序保障與闡明義
      務,2003年。
     22.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1996年修正2版。
     23.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2004年10月初版。
     24.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2012年3月4版。
     25.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2009年8月修訂4版。
     26.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1999年12月。
     2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2012年9月增訂8版。
     28.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2012年9月增訂10版。
     29. 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1990年3 月3版。
     30.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11年2月再版。
     31.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2012年4月初版。
     32. 蔡墩銘,刑法總論,2007年10月修訂7版。
     33. 蔡墩銘,刑法各論,2008年9月修訂6版。
     學位論文
     1. 李維心,從比較法觀點論商業判斷法則之運作,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2008年8月。
     2. 林世勳,關係企業非常規交易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1年1月。
     3. 林炤宏,防制重大金融犯罪之研究-以犯罪所得剝奪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9月。
     4. 吳志強,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再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
      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5. 施中川,關係企業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研究所學
      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3年7月。
     6. 徐榮田,論關係企業不合營業常規經營之法律制約-兼述關係企業合併書表
      之改造,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7. 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8. 鄭昱仁,非常規交易與洗錢防制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2010年7月。
     9. 潘彥州,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規交易犯罪之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0. 鍾維翰,關係人交易下董事及控制股東之義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11. 謝憲杰,證券交易法中非常規交易規範制度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71
      條第1項第2款之探討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論文,2007年。
     期刊論文
     1. 王文宇,公司經理人之代理權限與表見代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
      2003年9月。
     2. 王志誠,不合營業常規及交易之判定標準與類型,政大法學評論第66期,
      2001年6 月。
     3.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犯罪所得」之計算爭議,台灣法學雜誌第
      196期,2012年3月15日。
     4.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208
      期,2012年9月15日。
     5.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
     6. 朱德芳、洪秀芬,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為不當經營責任之研究-以台灣公司
      法第369-4條第1項為核心,發表於第二屆兩岸商法論壇研討會,2012年6
      月3日。
     7. 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第
      195期,2011年8月。
     8. 林孟皇,論內線交易犯罪所得金額之計算,萬國法律第185期,2012年10
      月。
     9. 林國全,公司經理人之概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2003年7月。
     10. 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
      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11. 於知慶,內線交易犯罪所得之計算方式一個數學問題或是法律問題?萬國
      法律第185期,2012年10月。
     12. 邵慶平,商業判斷原則的角色與思考-聯電案的延伸思考,科技法學評論
      8卷1期,2011年。
     13. 姚志明,控制公司與其負責人之責任-公司法第369條之4之詮釋,月旦法
      學雜誌第46期,1999年3月。
     14. 姚志明,積極侵害債權與不完全給付之研究(下),法學叢刊第44卷4
      期,1999年10月。
     15. 洪秀芬,公司經理人之認定標準,月旦法學教室第109期,2011年11
      月。
     16. 洪秀芬,控制公司使從屬公司為不利益經營之補償及賠償責任範圍的判
      斷,月旦法學教室第119期,2012年9月。
     17. 馬維麟,不完全給付制度-我國最高法院歷年來判決之檢討與分析,法學
      叢刊第42卷3期,1997年7月。
     18. 陳彥良,內線交易犯罪所得計算爭議研析-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4800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8期,2011年1月。
     19. 陳俊仁,公開發行公司利益輸送禁止與損害發生時點之認定/最高法院98
      台上3720,台灣法學雜誌第172期,2011年3月5日。
     20. 陳麗娟,從美國公司法制之商業判斷原則論德國股份公司機關的責任,東
      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3期,2008年6月。
     21. 高靜遠,公司法關係企業專章-立法沿革與條文說明,會計研究月刊第
      141期,1997年8月。
     22. 郭土木,非常規交易與掏空公司資產法律構成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
      第201期,2012年2月。
     23. 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地位,中原財經法學,2011年6月。
     24. 張淳淙,從刑法修正論行為之罪數-牽連犯、連續犯及常業犯廢除後之實
      務因應,收錄於新修正刑法論文集-司法院95年12月編印。
     25. 張心悌,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1期特刊,2007年
      12月。
     26. 許宗力,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台大法學
      論叢第41卷第4期,2012年12月。
     27. 黃任顯、林志潔,背信罪不法意圖要件之機能及其反證,萬國法律第175
      期,2011年2月。
     28. 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
      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
      月。
     29. 曾淑瑜,建構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台灣法學雜誌第
      160期,2010年9月15日。
     30. 彭美英,背信罪之探討,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
     31. 黃榮堅,親愛的我把1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雜誌第12期,1996年4月。
     32. 靳宗立,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台灣法
      學雜誌第166期,2010年12月。
     33.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之判斷標準(上),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34. 廖大穎、林志潔,「商業判斷原則」與董事刑事責任之阻卻,月旦法學雜
      誌第183期,2010年8月。
     35. 廖大穎、陳啟能,論我國法適用「商業判斷原則」與舉證責任之差異-分
      析我國實務上較具代表性的幾個判決,發表於公司法判決評釋學術研討
      會,2011年5月20日。
     36. 廖崇宏,關係企業上行貸款(upstream loan)之法律問題-比較德國法
      的觀點論公司法第15條與資本維持原則及公司法第369條之4的關係,萬
      國法律第186期,2012年12月。
     37. 劉連煜,公司法修正草案關係企業專章中「深石原則」相關問題之研究,
      法商學報30期,1994年8月。
     38. 劉連煜,控制公司在關係企業中法律責任之研究-公司法修正草案第369
      條之4的檢討,中興法學第25期,1993年3月。
     39. 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
      年10月。
     40.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
      月。
     41. 劉連煜,揭穿公司面紗與法人格理論在實務之運用,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
      所印製,2013年4月。
     42. 劉連煜,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
      1月。
     43. 劉連煜,內線交易刑事責任犯罪所得如何計算,月旦法學教室第121期,
      2012年11月。
     44. 劉連煜,公司法2012及2011年新修正條文析論(一),月旦法學教室第
      122期,2012年12月。
     45. 蔡昌憲、溫祖德,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
      96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46. 顧立雄、陳一銘,論內線交易犯罪所得之相關問題,萬國法律第161期,
      2008年10月。
     外國文獻
     英文書籍
     1.Dennis Block, Nancy Barton & Stephen Radin,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Fiduciary Dutie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5th ed. 1998).
     2.Jesse H. Choper & Melvin A. Eisenberg, Corporations, 1989 E. D.
     3.Lewis D. Solomon & Alan R. Palmiter, Corporation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1994 E.D.
     4.Phillip Blumberg,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Bankruptcy Law (1985).
     5.Powell, Parent and Subsidiary Corporations: Liability of a Parent Corporation for the Obligations of its Subsidiary (1931).
     6.Robert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5th ed. 2000).
     英文期刊:
     1.Berle,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Entity, 47 Colum. L. Rev. (1947).
     2.Douglas & Shanks, Insulation from Liability Through Subsidiary Corporations, 39 Yale L. J. (1939).
     3.E. Norman Veasey, Duty of Loyalty: The Criticality of the Counselor’s Role, 45 BUS. LAW. (1990).
     4.Finch & Long, The Fiduciary Relation of the Dominant Shareholder to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9 Hastings L. J. (1958).
     5.Israels, The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eep Rock Doctrine , 42 Colum. L. Rev. (1942).
     6.Kodak, The Corporate Fiduciary Duty Doctrin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Fairness in 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 76 Dick. L. Rev. (1972).
     7.Karl Hofstetter,Parent Responsibility for Subsidiary Corporations:Evaluating European Trends, 39 INT`L & Comp. L. Q. (1990).
     8.Michael P. Dooley & E. Norman Veasey, The Role of the Board in Derivative Litigation: Delaware Law and in the Current ALI Proposals Compared, 44 Bus. Law. (1989).
     9.Sprecher, The Conflict of Equities Under the Deep Rock Doctrine, 43 Colum. L. Rev. (1943).
     10.Waelde, 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 in the Integrated Corporate System:A Comparsion of American and the German Law, 9 J. of INT`L Law & Econ. (19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0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連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智勝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智勝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7:00:4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7:00: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00: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61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61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證券交易法之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3罪,自刑法背信罪可罰性之核心基礎「背信行為」觀之,本質上均屬「違反信任關係」之犯罪,可統稱為「證券交易法中之背信罪」。
      本文先探討刑法背信罪之本質、背信行為之內涵、背信意圖之功能及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再分析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3罪之法益、構成要件,兼論非常規交易罪與違法貸款罪在關係企業適用之限制、經營判斷法則在非常規交易罪之運用、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必要性及各罪彼此競合時之法律適用。最後植基於以上之分析作成結論,盼能提供相關領域者另一個思考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 conduct of trust beaching is the base and core in the criminal punishablity of the Crimina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sense, the non-arm`s lengh transaction,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and the illegal loaning are all crimes of trust breaching. And these crimes can be called "the crimes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Law in this country".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first focuses on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the substance of an act of trust breaching, the function of intent of trust br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to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case. Furthermore, the legal interest and the component elemen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rimes are analyzed.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1) the restrictions on applying the crime of non-arm`s length transation and illegal loaning, in the case that a controlling company has exercised control over its affiliated company and paid an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on the crime of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 case; (3) the necessity of the legislation in the crime of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and (4) the law competi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rimes.
      By bringing up the above analyses, the author intends to present a different point of thinking for those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二章 背信罪之探討 10
     第一節 前言 10
     第二節 背信罪之本質 10
     第三節 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
     第二目 違背任務之行為18
     第一款 背信行為之內涵 18
     第二款 背信行為之判斷標準 19
     第三目 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之結果 2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21
     第一目 故意 21
     第二目 意圖 22
     第一款 得利意圖與損害意圖 22
     第二款 背信意圖之功能 23
     第四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27
       第一項 公司負責人之受託人義務 27
       第二項 經營判斷法則 31
     第一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意義 31
     第二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原理 32
     第三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適用要件 33
     第四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推定及其效果 37
     第五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引進 39
       第三項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48
     第五節 小結 54
     第三章 非常規交易罪之探討 57
     第一節 前言 57
     第二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法律明確性 58
     第三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保護法益 60
     第四節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 65
       第一項 關係企業與關係人交易 65
     第一目 關係企業之定義 65
     第二目 關係人交易之意義及特性 66
       第二項 美國與德國之關係企業規範 69
     第一目 美國關係企業規範 70
     第一款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71
     第二款 深石原則 75
     第三款 控制股東之忠實義務原則 76
     第二目 德國關係企業規範 83
     第一款 德國關係企業之法制架構 83
     第二款 德國股份法第311條、第317條之補償、損害賠償責任 84
       第三項 非常規交易之認定規範 87
       第四項 公司法第369條之4第1項「不合營業常規或其他不利益之經
           營」之詮釋 99
     第一目 不利益經營之意義 99
     第二目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01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之關係 105
     第五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07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07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08
     第二目 不利益交易 114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 117
     第一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17
     第二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判斷 120
     第三款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類型 123
     第四目 重大損害之結果 128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30
     第六節 非常規交易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33
     第七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37
       第一項 刑之加重 137
     第一目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之加重 137
     第二目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市場穩定之加
     重 142
       第二項 刑之減輕 143
       第三項 沒收 144
     第八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非常規交易罪之運用 145
     第九節 小結 150
     第四章 特別背信罪之探討 157
     第一節 前言 157
     第二節 特別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157
     第三節 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9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9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9
     第二目 違背職務之行為 162
     第三目 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5百萬元之結果 163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65
     第一目 故意 165
     第二目 意圖 166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70
     第五節 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必要性與正當性 170
     第六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違法貸款罪之探討 179
     第一節 前言 179
     第二節 違法貸款罪之保護法益 180
     第三節 違法貸款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80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80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80
     第二目 違反法令、章程或逾越董事會授權之範圍 181
     第三目 將公司資金貸與他人 182
     第四目 為他人保證 182
     第五目 以公司資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183
     第六目 為他人為票據之背書 184
     第七目 公司遭受重大損害之結果 184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85
     第四節 違法貸款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86
     第五節 小結 188
     第六章 背信罪、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之犯罪競合 191
     第一節 前言 191
     第二節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 191
       第一項 法條競合 191
       第二項 想像競合犯 194
       第三項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之區別 200
     第三節 背信罪與各罪之競合 202
       第一項 背信罪與非常規交易罪之競合 202
       第二項 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4
       第三項 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5
     第四節 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違法貸款罪彼此之競合 205
       第一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侵占)罪之競合 205
     第一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6
     第二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侵占罪之競合 207
       第二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8
       第三項 特別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9
     第五節 小結 210
     第七章 結論 212
     參考文獻及書目 224
     本國文獻 224
       中文書籍 224
       學位論文 226
       期刊論文 227
     外國文獻 230
       英文書籍 230
       英文期刊 231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二章 背信罪之探討 10
      第一節 前言 10
      第二節 背信罪之本質 10
      第三節 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
      第二目 違背任務之行為18
      第一款 背信行為之內涵 18
      第二款 背信行為之判斷標準 19
      第三目 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之結果 2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21
      第一目 故意 21
      第二目 意圖 22
      第一款 得利意圖與損害意圖 22
      第二款 背信意圖之功能 23
      第四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27
       第一項 公司負責人之受託人義務 27
       第二項 經營判斷法則 31
      第一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意義 31
      第二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原理 32
      第三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適用要件 33
      第四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推定及其效果 37
      第五目 經營判斷法則之引進 39
       第三項 經營判斷法則在背信罪之運用 48
      第五節 小結 54
     第三章 非常規交易罪之探討 57
      第一節 前言 57
      第二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法律明確性 58
      第三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保護法益 60
      第四節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 65
       第一項 關係企業與關係人交易 65
      第一目 關係企業之定義 65
      第二目 關係人交易之意義及特性 66
       第二項 美國與德國之關係企業規範 69
      第一目 美國關係企業規範 70
      第一款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71
      第二款 深石原則 75
      第三款 控制股東之忠實義務原則 76
      第二目 德國關係企業規範 83
      第一款 德國關係企業之法制架構 83
      第二款 德國股份法第311條、第317條之補償、損害賠償責任 84
       第三項 非常規交易之認定規範 87
       第四項 公司法第369條之4第1項「不合營業常規或其他不利益之經
           營」之詮釋 99
      第一目 不利益經營之意義 99
      第二目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01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與不利益經營之關係 105
      第五節 非常規交易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07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07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08
      第二目 不利益交易 114
      第三目 不合營業常規 117
      第一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意義 117
      第二款 不合營業常規之判斷 120
      第三款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類型 123
      第四目 重大損害之結果 128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30
      第六節 非常規交易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33
      第七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37
       第一項 刑之加重 137
      第一目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之加重 137
      第二目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市場穩定之加
      重 142
       第二項 刑之減輕 143
       第三項 沒收 144
      第八節 經營判斷法則在非常規交易罪之運用 145
      第九節 小結 150
     第四章 特別背信罪之探討 157
      第一節 前言 157
      第二節 特別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157
      第三節 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59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59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59
      第二目 違背職務之行為 162
      第三目 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5百萬元之結果 163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65
      第一目 故意 165
      第二目 意圖 166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170
      第五節 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必要性與正當性 170
      第六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違法貸款罪之探討 179
      第一節 前言 179
      第二節 違法貸款罪之保護法益 180
      第三節 違法貸款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180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180
      第一目 行為主體 180
      第二目 違反法令、章程或逾越董事會授權之範圍 181
      第三目 將公司資金貸與他人 182
      第四目 為他人保證 182
      第五目 以公司資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183
      第六目 為他人為票據之背書 184
      第七目 公司遭受重大損害之結果 184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185
      第四節 違法貸款罪在關係企業之適用限制 186
      第五節 小結 188
     第六章 背信罪、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及違法貸款罪之犯罪競合 191
      第一節 前言 191
      第二節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 191
       第一項 法條競合 191
       第二項 想像競合犯 194
       第三項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犯之區別 200
      第三節 背信罪與各罪之競合 202
       第一項 背信罪與非常規交易罪之競合 202
       第二項 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4
       第三項 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5
      第四節 非常規交易罪、特別背信罪、違法貸款罪彼此之競合 205
       第一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侵占)罪之競合 205
      第一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背信罪之競合 206
      第二目 非常規交易罪與特別侵占罪之競合 207
       第二項 非常規交易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8
       第三項 特別背信罪與違法貸款罪之競合 209
      第五節 小結 210
     第七章 結論 212
     參考文獻及書目 224
      本國文獻 224
       中文書籍 224
       學位論文 226
       期刊論文 227
      外國文獻 230
       英文書籍 230
       英文期刊 23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背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受託人義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營判斷法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關係企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非常規交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條競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reach of tru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duciary dut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ffiliated enterpris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aw competi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證券交易法中背信罪之探討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Law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國文獻
     中文書籍
     1. 王文宇,公司法論,2006年8月3版。
     2. 王甲乙、洪惠慈、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2008年4月。
     3.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8冊,1998年。
     4.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2006年6月修訂初版。
     5.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2008年6月初版。
     6. 甘添貴,刑法體系各論第二卷,2008年6月修訂再版。
     7.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2009年6月初版。
     8.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論,2012年12月版(王昭武、劉明祥譯)。
     9.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2011年10月修訂9版。
     10.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1996年10月初版。
     11. 林山田,刑法通論,1996年10月5版。
     1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11年9月3版。
     13. 前田雅英,日本刑法各論,2000年5月初版(中文版)。
     14.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9年11月3版。
     15. 柯耀程,參與與競合,2009年10月。
     16. 陳子平,刑法總論,2008年9月2版。
     17. 陳志輝,刑事法學的新視野-新刑法犯罪競合問題與實務因應,2011年5
      月。
     18.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2009年。
     19. 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2005年5月初版。
     20.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第2冊,1984年。
     21. 許士宦,審判法院之選擇與舉證責任之分配,收錄於:程序保障與闡明義
      務,2003年。
     22.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1996年修正2版。
     23.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2004年10月初版。
     24.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2012年3月4版。
     25.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2009年8月修訂4版。
     26.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1999年12月。
     2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2012年9月增訂8版。
     28.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2012年9月增訂10版。
     29. 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1990年3 月3版。
     30.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11年2月再版。
     31.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2012年4月初版。
     32. 蔡墩銘,刑法總論,2007年10月修訂7版。
     33. 蔡墩銘,刑法各論,2008年9月修訂6版。
     學位論文
     1. 李維心,從比較法觀點論商業判斷法則之運作,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2008年8月。
     2. 林世勳,關係企業非常規交易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1年1月。
     3. 林炤宏,防制重大金融犯罪之研究-以犯罪所得剝奪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9月。
     4. 吳志強,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再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
      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5. 施中川,關係企業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研究所學
      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3年7月。
     6. 徐榮田,論關係企業不合營業常規經營之法律制約-兼述關係企業合併書表
      之改造,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7. 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8. 鄭昱仁,非常規交易與洗錢防制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2010年7月。
     9. 潘彥州,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規交易犯罪之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0. 鍾維翰,關係人交易下董事及控制股東之義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11. 謝憲杰,證券交易法中非常規交易規範制度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71
      條第1項第2款之探討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論文,2007年。
     期刊論文
     1. 王文宇,公司經理人之代理權限與表見代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
      2003年9月。
     2. 王志誠,不合營業常規及交易之判定標準與類型,政大法學評論第66期,
      2001年6 月。
     3.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犯罪所得」之計算爭議,台灣法學雜誌第
      196期,2012年3月15日。
     4.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208
      期,2012年9月15日。
     5.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
     6. 朱德芳、洪秀芬,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為不當經營責任之研究-以台灣公司
      法第369-4條第1項為核心,發表於第二屆兩岸商法論壇研討會,2012年6
      月3日。
     7. 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第
      195期,2011年8月。
     8. 林孟皇,論內線交易犯罪所得金額之計算,萬國法律第185期,2012年10
      月。
     9. 林國全,公司經理人之概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2003年7月。
     10. 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
      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11. 於知慶,內線交易犯罪所得之計算方式一個數學問題或是法律問題?萬國
      法律第185期,2012年10月。
     12. 邵慶平,商業判斷原則的角色與思考-聯電案的延伸思考,科技法學評論
      8卷1期,2011年。
     13. 姚志明,控制公司與其負責人之責任-公司法第369條之4之詮釋,月旦法
      學雜誌第46期,1999年3月。
     14. 姚志明,積極侵害債權與不完全給付之研究(下),法學叢刊第44卷4
      期,1999年10月。
     15. 洪秀芬,公司經理人之認定標準,月旦法學教室第109期,2011年11
      月。
     16. 洪秀芬,控制公司使從屬公司為不利益經營之補償及賠償責任範圍的判
      斷,月旦法學教室第119期,2012年9月。
     17. 馬維麟,不完全給付制度-我國最高法院歷年來判決之檢討與分析,法學
      叢刊第42卷3期,1997年7月。
     18. 陳彥良,內線交易犯罪所得計算爭議研析-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4800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8期,2011年1月。
     19. 陳俊仁,公開發行公司利益輸送禁止與損害發生時點之認定/最高法院98
      台上3720,台灣法學雜誌第172期,2011年3月5日。
     20. 陳麗娟,從美國公司法制之商業判斷原則論德國股份公司機關的責任,東
      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3期,2008年6月。
     21. 高靜遠,公司法關係企業專章-立法沿革與條文說明,會計研究月刊第
      141期,1997年8月。
     22. 郭土木,非常規交易與掏空公司資產法律構成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
      第201期,2012年2月。
     23. 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地位,中原財經法學,2011年6月。
     24. 張淳淙,從刑法修正論行為之罪數-牽連犯、連續犯及常業犯廢除後之實
      務因應,收錄於新修正刑法論文集-司法院95年12月編印。
     25. 張心悌,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1期特刊,2007年
      12月。
     26. 許宗力,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台大法學
      論叢第41卷第4期,2012年12月。
     27. 黃任顯、林志潔,背信罪不法意圖要件之機能及其反證,萬國法律第175
      期,2011年2月。
     28. 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
      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
      月。
     29. 曾淑瑜,建構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台灣法學雜誌第
      160期,2010年9月15日。
     30. 彭美英,背信罪之探討,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
     31. 黃榮堅,親愛的我把1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雜誌第12期,1996年4月。
     32. 靳宗立,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台灣法
      學雜誌第166期,2010年12月。
     33.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之判斷標準(上),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34. 廖大穎、林志潔,「商業判斷原則」與董事刑事責任之阻卻,月旦法學雜
      誌第183期,2010年8月。
     35. 廖大穎、陳啟能,論我國法適用「商業判斷原則」與舉證責任之差異-分
      析我國實務上較具代表性的幾個判決,發表於公司法判決評釋學術研討
      會,2011年5月20日。
     36. 廖崇宏,關係企業上行貸款(upstream loan)之法律問題-比較德國法
      的觀點論公司法第15條與資本維持原則及公司法第369條之4的關係,萬
      國法律第186期,2012年12月。
     37. 劉連煜,公司法修正草案關係企業專章中「深石原則」相關問題之研究,
      法商學報30期,1994年8月。
     38. 劉連煜,控制公司在關係企業中法律責任之研究-公司法修正草案第369
      條之4的檢討,中興法學第25期,1993年3月。
     39. 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
      年10月。
     40.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
      月。
     41. 劉連煜,揭穿公司面紗與法人格理論在實務之運用,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
      所印製,2013年4月。
     42. 劉連煜,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
      1月。
     43. 劉連煜,內線交易刑事責任犯罪所得如何計算,月旦法學教室第121期,
      2012年11月。
     44. 劉連煜,公司法2012及2011年新修正條文析論(一),月旦法學教室第
      122期,2012年12月。
     45. 蔡昌憲、溫祖德,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
      96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46. 顧立雄、陳一銘,論內線交易犯罪所得之相關問題,萬國法律第161期,
      2008年10月。
     外國文獻
     英文書籍
     1.Dennis Block, Nancy Barton & Stephen Radin,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Fiduciary Dutie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5th ed. 1998).
     2.Jesse H. Choper & Melvin A. Eisenberg, Corporations, 1989 E. D.
     3.Lewis D. Solomon & Alan R. Palmiter, Corporation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1994 E.D.
     4.Phillip Blumberg,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Bankruptcy Law (1985).
     5.Powell, Parent and Subsidiary Corporations: Liability of a Parent Corporation for the Obligations of its Subsidiary (1931).
     6.Robert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5th ed. 2000).
     英文期刊:
     1.Berle,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Entity, 47 Colum. L. Rev. (1947).
     2.Douglas & Shanks, Insulation from Liability Through Subsidiary Corporations, 39 Yale L. J. (1939).
     3.E. Norman Veasey, Duty of Loyalty: The Criticality of the Counselor’s Role, 45 BUS. LAW. (1990).
     4.Finch & Long, The Fiduciary Relation of the Dominant Shareholder to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9 Hastings L. J. (1958).
     5.Israels, The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eep Rock Doctrine , 42 Colum. L. Rev. (1942).
     6.Kodak, The Corporate Fiduciary Duty Doctrin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Fairness in 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 76 Dick. L. Rev. (1972).
     7.Karl Hofstetter,Parent Responsibility for Subsidiary Corporations:Evaluating European Trends, 39 INT`L & Comp. L. Q. (1990).
     8.Michael P. Dooley & E. Norman Veasey, The Role of the Board in Derivative Litigation: Delaware Law and in the Current ALI Proposals Compared, 44 Bus. Law. (1989).
     9.Sprecher, The Conflict of Equities Under the Deep Rock Doctrine, 43 Colum. L. Rev. (1943).
     10.Waelde, 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 in the Integrated Corporate System:A Comparsion of American and the German Law, 9 J. of INT`L Law & Econ. (197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