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餵什麼?為什麼?: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作者 黃韻庭
Huang, Yun Ting
貢獻者 苗延威
Miao, Yen Wei
黃韻庭
Huang, Yun Ting
關鍵詞 母職
母乳哺育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醫療化
醫療社會學
mothering
breastfeeding
IBCLC
medicalization
medical sociology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17:27 (UTC+8)
摘要   本文以貫時性的描述,探討日治時期(前)至今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研究者根據官方對於母乳哺育率的調查資料以及田野研究,將台灣哺育型態分為三個時期:母乳哺育期(~1970)、配方奶粉哺育期(1971~1990)和混合哺育期(1991~)。本文企圖分析哺育型態的轉折,以社會學的角度,將哺育知識的變遷帶入歷史時空架構和社會文化脈絡之中詮釋,並突顯行動者的角色及位置,描繪行動者與結構之間互相形塑的樣態。
  從歷史的意義考察,本研究發現哺育型態的轉變和產程的質變聯結在一起。傳統時期的哺育知識(或母職建構)與生命歷程密不可分,存在於女性的「私相授受」之中,與女性的生活經驗交織在一塊,本文以「母性互助系統」稱之。然而隨著醫院生產成為主流,在產後病房中,則是應用兒科醫學的科學知識作為哺育指導方針。定時定量的哺育知識與配方奶粉的瓶餵實作,成為此時期的主流哺育知識,形成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工哺育時代。而在當今的混合哺育期,則由於母乳哺育訴求與固有產科結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引導出哺育者對「新哺育專家」的需求,並詳細介紹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目前在台灣的發展和執業狀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hereb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bout infant feeding have changed in Taiwan from the Japan-ruled period to recent years. By analyzing how the transition occurred in patterns, i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structure of feeding knowledge, along with construction of motherhood, has shaped and been shaped by social acto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e find that feeding knowledge has varied with the qualit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cess of birth-giv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feed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 life of females,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ivate life, interwoven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 As in-hospital birth-giving becomes the mainstream, the “medicalized” and therefore “scientific” parenting authorities serve as guidelines for feeding and nurturing. Nevertheless, the idea that mothers should breastfeed their children remains unchallenged nowadays. It bring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appeals for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nd obstetrics structure. Under this trend, new expert systems in feeding teaching, such as 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 (IBCLC), emerge.
參考文獻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2012.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129:827-841.
Allen, Stewart Lee著,朱衣譯,2005。《惡魔花園:禁忌的美味》。台北:時報文化。
Anderson, E. Jane, Nancy Held, Kara Wright. 2004. “Raynaud’s Phenomenon of the Nipple: A Treatable Cause of Painful Breastfeeding,” Pediatrics, 113(4):360-364.
Angell, Marcia著,曾育慧譯,2012。《藥廠黑幕:製藥公司如何掏空你的錢包和健康?》。台北:商周文化。
Apple, Rima D. 1995. “Constructing Mothers: Scientific Motherhood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8(2):161-178.
Blum, Linda. 1993. “Mothers, Babies, and Breastfeeding in Late Capitalist America: The Shifting Contexts of Feminist Theory,” Feminist Studies, 19(2):291-311.
Bonuck, Karen A., Michelle Trombley, Katherine Freeman, & Diane McKee. 200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Prenatal and Postnatal Lactation Consultant Intervention on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Breastfeeding up to 12 Months,” Pediatrics, 116(6):1413 -1426.
Chodorow , Nancy J.著,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
Conrad, Peter. 1992. “Medica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Annual of Review Sociology, 18:209-232.
Cowan, Ruth Schwartz 著,楊佳羚譯,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20世紀的家戶科技與社會變遷〉,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p.99-130)。台北:群學。
Giddens, Anthony著,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 : 結構化理論大綱》。新北 : 左岸文化。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新北:左岸文化。
Geertz, Clifford 著,楊德睿譯,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Griffiths, Frances. 1999. “Women’s Control and Choice Regarding HR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9: 469-481.
Engels, Frederick. 2004. The 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Australia: Resistance Books.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2011。《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
Fulhan, ill, Sharon Collier, & Christopher Duggan. 2003. “Update on Pediatric Nutrition: Breastfeeding, Infant Nutrition, and Growth,”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 15(3):323-332.
Hrdy, S. B.著,薛絢譯,2004。《母性》。台北:新手父母。
IBLCE,2008。〈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s)的執業範圍〉。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1a。〈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之考試藍圖〉。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1b。〈國際認證泌乳顧問之專業行為準則〉。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2。〈考生資訊指南〉。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Kaufmann, Jean-Paul著,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台北:先覺。
King, F. Savage著,陳昭惠譯,1992。《幫助母親哺餵母乳》。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Lin, Ko-Ming, Tien-Tsai Cheng, & Chung-Jen Chen. 2009.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ailfold Capillaroscopy in Different Rheumatic Diseases,”《內科學誌》20(3):238-247.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LLLI). 2010. “Thinking About La Leche League Leadership?” USA,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Mills, C. Wright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6。《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Neuman, W. Laurence,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Sunderland, Jane. 2006. “‘Parenting’ or ‘Mothering’? The Case of Modern Childcare Magazines,” Discourse & Society, 17(4):503-527.
Stone, Lawrence著,刁筱華譯,2000。《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台北:麥田出版。
Thurman, Sara Elizabeth, & Patricia Jackson Allen. 2008. “Integrating Lactation Consultants Into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 Are Lactation Consultants Affecting Breastfeeding Success?” Pediatric Nursing, 34(5):419-425.
Vari, Patty M., Joan Camburn, & Susan J. Henly. 2000. “Professionally Mediated Peer Support and Early Breastfeeding Success,” The Journal of Perinatal Education, 9(1): 22–30.
Weber, Max 著,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981. “International Code of Marketing of Breast-milk Substitut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UNICEF. 1990. “Innoceti Decla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Support of Breastfeeding,” Florence, Italy.
Wu, Chia-ling. 2003. “Child health and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fic Motherhood in Colonial Taiwan,”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workshop of the Project “Idea,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s of Hygiene in Han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 Periods.” Taipei: Academic Sinica, September 25-26.
Yalom, Marilyn著,何穎怡譯,2000。《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出版社。
Young, Iris Marion著,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台北:商周。
立法院公報,1997。〈院會記錄〉,86(48):296-297。
立法院公報,1998。〈院會記錄〉,87(5):698-699。
行政院衛生署,1995。《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王書吟,2011。〈哺育中國:近代中國的牛乳消費-二十世紀二、三○年代上海爲中心的考察〉, 《中國飲食文化》7(1):207-239。
王淑芳,2009。〈由美國經驗檢視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在台灣發展現況與展望〉,《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會訊》4(3):1-4。
王淑芳,2012。〈台灣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s)服務模式建立與成效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100-2314-B-277-001
王淑芳[等]著,王淑芳、陳昭惠總校閱,2012。《母乳哺育 : 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
江文瑜編,1995。《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玉山社。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推動母乳哺育的重要性與現況〉,《醫療品質雜誌》2(2):68-71。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11-71。
汪麗琴,1999。〈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以「坐月子」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育如,2006。〈免不了的一刀-台灣產婦的社會建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嘉苓,2000a。〈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4:191-268。
______,2000b。〈產科醫生遇上迷信婦女?台灣高剖腹產率論述的性別、知識與權力〉,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p.1-38)。台北:麥田
______,2001。〈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29:1-58。
吳坤季,2010。〈帝國符碼與殖民策略:《臺灣日日新報》圖像內容分析〉。台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貞,2003。〈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軒,2010。〈含辛「乳」苦-太魯閣族女性哺乳辛/欣經驗〉。花蓮: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
屈蓮、白璐,1988。〈嬰兒奶粉促銷活動與母親對嬰兒奶粉之選擇的探討〉,《中華衛誌》8(4):230-247。
林綺雲,1993。〈台灣助產士專業的變遷-社會學的解析與省思〉,《國立台北護專學報》10:269-284。
林湘沅,2000。〈嬰幼兒奶粉成熟期產品進入新市場區隔之探索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學程碩士論文。
林怡欣,2000。〈醫病互動關係中的身體自主權-以女性乳癌病患為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2001。〈「醫療化」再思考〉,《臺大社會學刊》29:213-250。
林秀怡,2006。〈當專家遇見專家-經痛女性的西醫就醫經驗〉。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君,2011。〈婦幼雜誌中母親的身體建構與規訓〉。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有錫、陳麗新,2002。《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台北:前衛。
周春燕,2008。〈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______,2010。〈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1-52。
卓金璉,2012。〈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范燕秋,2001。〈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______,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
柯小菁,2007。〈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高美玲,2002。〈母嬰親善醫院於改善母乳哺餵成效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320-B-227-004、 NSC89-2314-B-227-002、NSC90-2314-B-227-002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2007。《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市:左岸文化。
馬芝琳,2002。〈剖腹產決策過程中女性身體自主權初探〉。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永明,1998。《臺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
郭俊偉,2004。〈身體‧權力‧醫療化:探討兒科醫師之論述場域〉。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許淳森、高美玲、陳昭惠,2002。〈九十一年度台灣地區醫療院所母嬰親善醫院評鑑結果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天韻,2004。〈女人的月經,女人的知識〉。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惠、高美玲、盧玉嬴、潘履嵐,2001。〈台灣地區嬰兒親善醫院實施現況與未來展望〉,《長庚護理》12(1):64-71。
陳昭惠,1999。〈台中地區—醫學中心母乳哺餵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編號:DOH88-TD-1035
______,2002。《母乳最好:哺餵母乳必備指南》。台北:新手父母。
______,2008。〈國內母乳哺育諮詢網絡之推廣〉,《醫療品質雜誌》2(4):30-34。
陳怡君,2002。〈我們如何失去母奶?從戰後台灣奶粉補助政策與相關科學研究談起〉,台灣科技與社會網路,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台北。
陳淑娟,2004。〈比較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哺餵型態、知識、態度及其相關因素〉。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陳嘉新,2012。〈醫學凝視與女性身體:從歇斯底里症到經前症候群〉,收錄於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主編《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p.227-247)。台北:群學。
游鑑明,1993。〈日據時期台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9-89。
森田佐加枝、井手郁編,2005。《第一次養育寶寶就上手》。台北:華立文化。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
馮曉蘋,2005。〈母乳哺育計畫與個別行動者接軌的可能:從母乳支持團體的觀點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淑媛、盧瑛琪、陳瑩倢、江佩陵、王允伶、陳倩芳、邱曉彤、林錦源、李淑桂,2010。〈產後二個月期間停止純母乳哺餵之相關因素探討:一個前趨性研究〉,《中山醫學雜誌》21(3):263-273。
楊森安,1992。〈雷諾氏症候群之皮膚微小循環研究及病因探討〉。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秋鈴、陳彰惠,2005。〈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生活經驗的困境和因應行為〉,《實證護理》1(1):13-21。
楊舒雅,2011。〈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及其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新北市: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秉真,1995。《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素文、何雪華、郭敏娟,1994。〈影響哺母乳産婦滿月時哺餵方式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2(2):153-165。
廖慧娟,2008。〈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對台灣的影響〉,《醫療品質雜誌》2(4):38-42。
______,2011。〈《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實現母嬰親善社會理想〉,《醫療品質雜誌》5(1):46-51。
蔣竹山,1999。〈從產婆到男性助產士:評介三本近代歐洲助產士與婦科醫學的專著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223-241。
蔡晏霖,2011。〈思索「地方知識」〉。《亞太研究論壇》54:202-213。
劉仲冬,1995。〈醫療社會學、女性、歷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205-216。
劉詠聰,1998。《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華真,2008。〈重新思考「運動軌跡」:台灣、南韓的勞工與環境運動〉,《台灣社會學》16:1-47。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鄭琇惠、成令方,2010。〈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解釋在台灣的低母奶哺餵率〉,《高醫通識教育學報》5:64-97。
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主編,2012。《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台北:群學。
鍾瀚慧,2006。〈母為二乳?台灣當代哺乳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素真,2010。〈台灣阿嬤哺育母乳的生命經驗〉。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蘇玉珍、陳偉德、張淑娟、吳翠華、陳敏菁,1994。〈協助產婦持續哺餵母乳—嬰兒室採行措施之評值〉,《護理研究》2(3):217-226。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網路資料
IBLCE官方網站。http://www.iblce.org/home.php,檢索日期:2013/5/18 。
余靜雯,2011。〈為何寶寶就是不喝奶?〉,《MamiHome媽咪窩》(2011/1),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4276,檢索日期:2013/6/05。
台灣兒科醫學會,2012。〈嬰兒哺育建議〉。http://www.pediatr.org.tw/member/bedside_info.asp?id=15,檢索日期:2013/6/10。
台灣兒科醫學會「沿革宗旨」。http://www.pediatr.org.tw/about/history.asp,檢閱日期:2013/6/10。
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相關政策/哺乳大事記」。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11policy_02.htm,檢閱日期:2013/6/17。
陳昭惠。〈新生兒的頭兩天〉。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pdf/n4-2-6.pdf,檢索日期:2013/6/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825401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4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苗延威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Miao, Yen W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韻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un 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韻庭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un 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7:17:27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7:17: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17: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254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54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貫時性的描述,探討日治時期(前)至今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研究者根據官方對於母乳哺育率的調查資料以及田野研究,將台灣哺育型態分為三個時期:母乳哺育期(~1970)、配方奶粉哺育期(1971~1990)和混合哺育期(1991~)。本文企圖分析哺育型態的轉折,以社會學的角度,將哺育知識的變遷帶入歷史時空架構和社會文化脈絡之中詮釋,並突顯行動者的角色及位置,描繪行動者與結構之間互相形塑的樣態。
  從歷史的意義考察,本研究發現哺育型態的轉變和產程的質變聯結在一起。傳統時期的哺育知識(或母職建構)與生命歷程密不可分,存在於女性的「私相授受」之中,與女性的生活經驗交織在一塊,本文以「母性互助系統」稱之。然而隨著醫院生產成為主流,在產後病房中,則是應用兒科醫學的科學知識作為哺育指導方針。定時定量的哺育知識與配方奶粉的瓶餵實作,成為此時期的主流哺育知識,形成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工哺育時代。而在當今的混合哺育期,則由於母乳哺育訴求與固有產科結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引導出哺育者對「新哺育專家」的需求,並詳細介紹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目前在台灣的發展和執業狀況。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hereb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bout infant feeding have changed in Taiwan from the Japan-ruled period to recent years. By analyzing how the transition occurred in patterns, i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structure of feeding knowledge, along with construction of motherhood, has shaped and been shaped by social acto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e find that feeding knowledge has varied with the qualit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cess of birth-giv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feed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 life of females,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ivate life, interwoven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 As in-hospital birth-giving becomes the mainstream, the “medicalized” and therefore “scientific” parenting authorities serve as guidelines for feeding and nurturing. Nevertheless, the idea that mothers should breastfeed their children remains unchallenged nowadays. It bring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appeals for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nd obstetrics structure. Under this trend, new expert systems in feeding teaching, such as 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 (IBCLC), emerge.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 前言 1
二、 問題意識 3
三、 文獻回顧 5
(一) 母職的社會性建構 5
(二) 地方知識 7
(三) 專家知識 9
(四) 醫療化與身體自主 11
(五) 進出結構與行動 12
四、 研究設計 14
五、 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7
一、 田野研究 17
(一) 第一次田野:泌乳顧問A 17
(二) 第二次田野:泌乳顧問B 22
(三) 第三次田野:泌乳顧問C 28
二、 田野資料蒐集 33
(一) 田野中的關係 33
(二) 觀察與聆聽 34
(三) 田野筆記 34
(四) 田野訪談 35
三、 深度訪談 36
四、 研究倫理與研究限制 37
第三章 從「傳統」到「現代」:哺育的問題化現象 39
一、 母性互助系統:早期哺育知識的傳承(清末~1970s) 39
二、 科學育兒知識與傳統哺育行為 43
三、 時代改變:生產方式的變遷與配方奶粉的應用(1970s~1990s) 47
(一) 居家生產到醫院生產 48
(二) 現代醫療分工制度:產科制度的內涵 50
(三) 配方奶粉的大量應用與產科結構的關係 53
四、 科學育兒的知識壟斷 55
(一) 哺育問題化 55
(二) 配方奶哺育敘事的壟斷期 57
五、 小結 59
第四章 無所適從的哺育:醫學典範轉移的知識落差與身體感受(1990s起) 61
一、 配方奶的風險與母奶的回歸 61
二、 固有生產結構與母乳哺育實踐的衝突、矛盾 64
(一) 傳統產科結構與母嬰親善醫院制度 64
(二) 哺育的知識矛盾 66
三、 哺育身體觀 70
(一) 哺育的身體姿勢 70
(二) 乳房構造的知識 72
(三) 哺育乳房的差異經驗 74
四、 哺育的「再」醫療化:哺育醫療化的典範轉移 76
(一) 泌乳的生理機制 76
(二) 泌乳的病理 80
五、 小結 83
第五章 誰來教我餵?:哺育指導的專業化發展 85
一、 哺乳的專業化現象:以IBCLC為例 85
(一) 母乳專家在哪裡? 85
(二) 母乳專家: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88
(三) IBCLC證照取得制度 91
二、 指導母乳哺育:泌乳諮詢什麼? 93
(一) 泌乳諮詢中的通常狀況 93
(二) 尊重身體經驗:諮詢重於醫療行為 98
三、 台灣IBCLC的執業模式初探 101
(一) IBCLC的職業背景與執業途徑 101
(二) IBCLC的職業背景與執業狀況 103
(三) 泌乳諮詢的輔助工具 108
四、 台灣IBCLC的現況與反思 112
五、 小結 117
第六章 結論 119
一、 結論 119
(一) 母乳哺育時期(清末~1970s):母性互助系統與科學育兒知識 119
(二) 配方奶粉哺育時期(1970s~1990s):科學育兒的知識壟斷 120
(三) 混合哺育時期(1990s至今):母乳哺育的逆襲 120
二、 研究限制 121
三、 研究建議 122
四、 政策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 深度訪談表 133
附錄二 田野活動表 134
附錄三 101年度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基準及評分說明 135
zh_TW
dc.format.extent 30605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4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乳哺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療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療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other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reastfeed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BCLC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dicaliz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dical sociologyen_US
dc.title (題名) 餵什麼?為什麼?: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的社會學考察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2012.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129:827-841.
Allen, Stewart Lee著,朱衣譯,2005。《惡魔花園:禁忌的美味》。台北:時報文化。
Anderson, E. Jane, Nancy Held, Kara Wright. 2004. “Raynaud’s Phenomenon of the Nipple: A Treatable Cause of Painful Breastfeeding,” Pediatrics, 113(4):360-364.
Angell, Marcia著,曾育慧譯,2012。《藥廠黑幕:製藥公司如何掏空你的錢包和健康?》。台北:商周文化。
Apple, Rima D. 1995. “Constructing Mothers: Scientific Motherhood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8(2):161-178.
Blum, Linda. 1993. “Mothers, Babies, and Breastfeeding in Late Capitalist America: The Shifting Contexts of Feminist Theory,” Feminist Studies, 19(2):291-311.
Bonuck, Karen A., Michelle Trombley, Katherine Freeman, & Diane McKee. 200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Prenatal and Postnatal Lactation Consultant Intervention on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Breastfeeding up to 12 Months,” Pediatrics, 116(6):1413 -1426.
Chodorow , Nancy J.著,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
Conrad, Peter. 1992. “Medica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Annual of Review Sociology, 18:209-232.
Cowan, Ruth Schwartz 著,楊佳羚譯,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20世紀的家戶科技與社會變遷〉,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p.99-130)。台北:群學。
Giddens, Anthony著,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 : 結構化理論大綱》。新北 : 左岸文化。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新北:左岸文化。
Geertz, Clifford 著,楊德睿譯,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Griffiths, Frances. 1999. “Women’s Control and Choice Regarding HR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9: 469-481.
Engels, Frederick. 2004. The 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Australia: Resistance Books.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2011。《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
Fulhan, ill, Sharon Collier, & Christopher Duggan. 2003. “Update on Pediatric Nutrition: Breastfeeding, Infant Nutrition, and Growth,”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 15(3):323-332.
Hrdy, S. B.著,薛絢譯,2004。《母性》。台北:新手父母。
IBLCE,2008。〈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s)的執業範圍〉。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1a。〈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之考試藍圖〉。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1b。〈國際認證泌乳顧問之專業行為準則〉。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______,2012。〈考生資訊指南〉。台灣,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Kaufmann, Jean-Paul著,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台北:先覺。
King, F. Savage著,陳昭惠譯,1992。《幫助母親哺餵母乳》。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Lin, Ko-Ming, Tien-Tsai Cheng, & Chung-Jen Chen. 2009.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ailfold Capillaroscopy in Different Rheumatic Diseases,”《內科學誌》20(3):238-247.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LLLI). 2010. “Thinking About La Leche League Leadership?” USA,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Mills, C. Wright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6。《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Neuman, W. Laurence,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Sunderland, Jane. 2006. “‘Parenting’ or ‘Mothering’? The Case of Modern Childcare Magazines,” Discourse & Society, 17(4):503-527.
Stone, Lawrence著,刁筱華譯,2000。《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台北:麥田出版。
Thurman, Sara Elizabeth, & Patricia Jackson Allen. 2008. “Integrating Lactation Consultants Into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 Are Lactation Consultants Affecting Breastfeeding Success?” Pediatric Nursing, 34(5):419-425.
Vari, Patty M., Joan Camburn, & Susan J. Henly. 2000. “Professionally Mediated Peer Support and Early Breastfeeding Success,” The Journal of Perinatal Education, 9(1): 22–30.
Weber, Max 著,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981. “International Code of Marketing of Breast-milk Substitut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UNICEF. 1990. “Innoceti Decla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Support of Breastfeeding,” Florence, Italy.
Wu, Chia-ling. 2003. “Child health and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fic Motherhood in Colonial Taiwan,”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workshop of the Project “Idea,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s of Hygiene in Han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 Periods.” Taipei: Academic Sinica, September 25-26.
Yalom, Marilyn著,何穎怡譯,2000。《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出版社。
Young, Iris Marion著,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台北:商周。
立法院公報,1997。〈院會記錄〉,86(48):296-297。
立法院公報,1998。〈院會記錄〉,87(5):698-699。
行政院衛生署,1995。《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王書吟,2011。〈哺育中國:近代中國的牛乳消費-二十世紀二、三○年代上海爲中心的考察〉, 《中國飲食文化》7(1):207-239。
王淑芳,2009。〈由美國經驗檢視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在台灣發展現況與展望〉,《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會訊》4(3):1-4。
王淑芳,2012。〈台灣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s)服務模式建立與成效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100-2314-B-277-001
王淑芳[等]著,王淑芳、陳昭惠總校閱,2012。《母乳哺育 : 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
江文瑜編,1995。《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玉山社。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推動母乳哺育的重要性與現況〉,《醫療品質雜誌》2(2):68-71。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11-71。
汪麗琴,1999。〈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以「坐月子」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育如,2006。〈免不了的一刀-台灣產婦的社會建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嘉苓,2000a。〈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4:191-268。
______,2000b。〈產科醫生遇上迷信婦女?台灣高剖腹產率論述的性別、知識與權力〉,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p.1-38)。台北:麥田
______,2001。〈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29:1-58。
吳坤季,2010。〈帝國符碼與殖民策略:《臺灣日日新報》圖像內容分析〉。台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貞,2003。〈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軒,2010。〈含辛「乳」苦-太魯閣族女性哺乳辛/欣經驗〉。花蓮: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
屈蓮、白璐,1988。〈嬰兒奶粉促銷活動與母親對嬰兒奶粉之選擇的探討〉,《中華衛誌》8(4):230-247。
林綺雲,1993。〈台灣助產士專業的變遷-社會學的解析與省思〉,《國立台北護專學報》10:269-284。
林湘沅,2000。〈嬰幼兒奶粉成熟期產品進入新市場區隔之探索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學程碩士論文。
林怡欣,2000。〈醫病互動關係中的身體自主權-以女性乳癌病患為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2001。〈「醫療化」再思考〉,《臺大社會學刊》29:213-250。
林秀怡,2006。〈當專家遇見專家-經痛女性的西醫就醫經驗〉。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君,2011。〈婦幼雜誌中母親的身體建構與規訓〉。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有錫、陳麗新,2002。《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台北:前衛。
周春燕,2008。〈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______,2010。〈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1-52。
卓金璉,2012。〈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范燕秋,2001。〈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______,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
柯小菁,2007。〈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高美玲,2002。〈母嬰親善醫院於改善母乳哺餵成效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320-B-227-004、 NSC89-2314-B-227-002、NSC90-2314-B-227-002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2007。《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市:左岸文化。
馬芝琳,2002。〈剖腹產決策過程中女性身體自主權初探〉。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永明,1998。《臺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
郭俊偉,2004。〈身體‧權力‧醫療化:探討兒科醫師之論述場域〉。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許淳森、高美玲、陳昭惠,2002。〈九十一年度台灣地區醫療院所母嬰親善醫院評鑑結果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天韻,2004。〈女人的月經,女人的知識〉。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惠、高美玲、盧玉嬴、潘履嵐,2001。〈台灣地區嬰兒親善醫院實施現況與未來展望〉,《長庚護理》12(1):64-71。
陳昭惠,1999。〈台中地區—醫學中心母乳哺餵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編號:DOH88-TD-1035
______,2002。《母乳最好:哺餵母乳必備指南》。台北:新手父母。
______,2008。〈國內母乳哺育諮詢網絡之推廣〉,《醫療品質雜誌》2(4):30-34。
陳怡君,2002。〈我們如何失去母奶?從戰後台灣奶粉補助政策與相關科學研究談起〉,台灣科技與社會網路,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台北。
陳淑娟,2004。〈比較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哺餵型態、知識、態度及其相關因素〉。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陳嘉新,2012。〈醫學凝視與女性身體:從歇斯底里症到經前症候群〉,收錄於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主編《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p.227-247)。台北:群學。
游鑑明,1993。〈日據時期台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9-89。
森田佐加枝、井手郁編,2005。《第一次養育寶寶就上手》。台北:華立文化。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
馮曉蘋,2005。〈母乳哺育計畫與個別行動者接軌的可能:從母乳支持團體的觀點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淑媛、盧瑛琪、陳瑩倢、江佩陵、王允伶、陳倩芳、邱曉彤、林錦源、李淑桂,2010。〈產後二個月期間停止純母乳哺餵之相關因素探討:一個前趨性研究〉,《中山醫學雜誌》21(3):263-273。
楊森安,1992。〈雷諾氏症候群之皮膚微小循環研究及病因探討〉。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秋鈴、陳彰惠,2005。〈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生活經驗的困境和因應行為〉,《實證護理》1(1):13-21。
楊舒雅,2011。〈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及其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新北市: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秉真,1995。《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素文、何雪華、郭敏娟,1994。〈影響哺母乳産婦滿月時哺餵方式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2(2):153-165。
廖慧娟,2008。〈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對台灣的影響〉,《醫療品質雜誌》2(4):38-42。
______,2011。〈《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實現母嬰親善社會理想〉,《醫療品質雜誌》5(1):46-51。
蔣竹山,1999。〈從產婆到男性助產士:評介三本近代歐洲助產士與婦科醫學的專著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223-241。
蔡晏霖,2011。〈思索「地方知識」〉。《亞太研究論壇》54:202-213。
劉仲冬,1995。〈醫療社會學、女性、歷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205-216。
劉詠聰,1998。《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華真,2008。〈重新思考「運動軌跡」:台灣、南韓的勞工與環境運動〉,《台灣社會學》16:1-47。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鄭琇惠、成令方,2010。〈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解釋在台灣的低母奶哺餵率〉,《高醫通識教育學報》5:64-97。
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主編,2012。《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台北:群學。
鍾瀚慧,2006。〈母為二乳?台灣當代哺乳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素真,2010。〈台灣阿嬤哺育母乳的生命經驗〉。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蘇玉珍、陳偉德、張淑娟、吳翠華、陳敏菁,1994。〈協助產婦持續哺餵母乳—嬰兒室採行措施之評值〉,《護理研究》2(3):217-226。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網路資料
IBLCE官方網站。http://www.iblce.org/home.php,檢索日期:2013/5/18 。
余靜雯,2011。〈為何寶寶就是不喝奶?〉,《MamiHome媽咪窩》(2011/1),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4276,檢索日期:2013/6/05。
台灣兒科醫學會,2012。〈嬰兒哺育建議〉。http://www.pediatr.org.tw/member/bedside_info.asp?id=15,檢索日期:2013/6/10。
台灣兒科醫學會「沿革宗旨」。http://www.pediatr.org.tw/about/history.asp,檢閱日期:2013/6/10。
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相關政策/哺乳大事記」。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11policy_02.htm,檢閱日期:2013/6/17。
陳昭惠。〈新生兒的頭兩天〉。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pdf/n4-2-6.pdf,檢索日期:2013/6/1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