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家庭類型與生活型態之關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types and lifestyles
作者 朱慶元
Chu, Ching Yuan
貢獻者 陳信木
朱慶元
Chu, Ching Yuan
關鍵詞 家庭類型
生活型態
消費模式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17:49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家庭類型的生活型態。關於生活型態的既有文獻,除了傳統社會學所關注的階層差異外,一些經濟學的研究指出家庭成員的結構組成及家庭的生命週期階段,亦與人們的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息息相關;此外,隨著不婚不育的逐漸盛行及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各種不屬於傳統核心或主幹的家庭類型也有著逐漸增加的趨勢。故本文在分析生活型態時,是以家庭人口組成及家庭生命週期這兩個概念為出發點,並以台灣現有之家戶調查數據引申出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三種家庭類型,進而探究三者之間的差異。
本文使用行政院主計總處2008年家庭收支調查,對台灣家戶消費及設備擁有之情形進行因素分析,以驗證生活型態之範疇,進一步檢視其與三種家庭類型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以單人戶為主、戶長年齡較輕的未婚獨立家庭傾向於休閒娛樂之生活型態,此一現象可能與其成員時間分配較自由、不受家庭繁瑣事務牽絆有關;反之,包含兩代以上家庭成員、規模較大的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對於各需求層次之消費較為平均,不過此類家庭為經營家庭生活、維持親子互動,其對於休閒娛樂有著較高的需求;相較於前兩者,收入不夠穩定的高齡家庭著重於基本維生及維持保健的生活型態,並且在通訊科技的設備擁有上,明顯不及於未婚獨立家庭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此一現象反映了年齡的數位落差情形。
因此,本文認為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因其不同之需求而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並且,對於初婚年齡持續延後、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的台灣來說,未婚及高齡族群的生活型態未來是否會有所改變,仍值得往後研究注意。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政府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1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結果〉。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101年平均餘命估測結果.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9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10,〈99年普查統計結果表〉。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211716497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1,〈99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02716812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1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10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二、 專書期刊
王金利,1984,〈臺灣地區消費者需求型態實證分析:AIDS模型之應用〉,《經濟研究》,25,177-195。
王金利、孫智陸,1984,〈臺灣地區民間消費需要函數體系之實證研究〉,《臺灣經濟金融月刊》,20(4),50-54。
王德睦、何華欽、呂朝賢,2005,〈貧窮的測量:發生率、強度與不均度〉,《人口學刊》,30,1-28。
李庸三,1971,〈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八年臺灣消費者需求函數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97-138。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孫治本,2001,〈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1,79-111。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章英華,1997,〈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頁229-263,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許嘉猷,1988,〈社會結構,生活風格與消費支出〉,《中國社會學刊》,12,33-52。
楊靜利、陳寬政,2002,〈臺灣地區子女離家的原因與步調〉,《人口學刊》,25,120-144。
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12,〈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伊慶春、章英華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125-179,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詹維玲,2009,〈臺灣生命循環消費與退休〉,《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129-159。
劉維公,2001a,〈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維公,2001b,〈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
蔡宏昭,1991,《生活經濟學》,台北:遠流。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頁189-228,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魏書娥、蔡春燕、李美玲,2011,〈台灣消費社會(1980~2000)的結構形成與變動之分析〉,《社會分析》,2,1-53。
饒志堅,2007,〈主要國家等值規模所得差距比較分析〉,《主計月刊》,619,41-48。
三、 論文
林益生,2003,《家戶所得、縣市及都市化程度對消費需求支出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燕,2003,《台灣消費社會之形成---家戶所得與消費關聯性的階層及城鄉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四、翻譯書籍
Baudrillard, Jean著、夏瑩譯,2009,《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
Bocock, Robert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
Bourdieu, Pierre著、譚立德譯,2007,《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北京:三聯。
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2011,《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台北:天下文化。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著、蘇碩斌、鄭陸霖譯,2008,《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

英文部分
Banks, J., R. Blundell, et al. (1998). "Is there a retirement-savings puzz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4): 769-788.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 The Forms of Capital." Pp.241-258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 G.. Richards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Trans. Nice, R. London: Sage.
DiMaggio, P. and M. Useem (1978). "Social class and art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Society 5(2): 141-161.
Dimaggio, P., M. Useem, et al. (1978). Audience studies of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museums: A critical review.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Hamermesh, D. S. (1984). "Consumption during retirement: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life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6(1): 1-7.
Hoschild, A. and A. Machung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New York: Viking.
Kuznets, S. (1976). "Demographic aspect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 exploratory essa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5(1): 1-94.
Martins, J. M., F. Yusuf, et al. (2012). Consumer Demographics and Behaviour: Markets are People, London:Springer.
Modigliani, F. and R. Brumberg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Pp.388-436 In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edited by Kenneth K. Kurihara.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R. A. and A. Simkus (1992). " How Musical Tastes Mark Occupational Status Groups." Pp.152-186 in Cultivating Differences: Symbolic Bounda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edited by M. Lamont and M. Fournie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xburgh, S. (1999). "Exploring the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hood and Social Support on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6): 771-788.
Sobel, M. (1983). "Lifestyle differenti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US societ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 115-144.
Sobel, M.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s, analyses.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Veblen, T. (191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Macmillan .
Weber, M. (1946). "Class, status, party." Pp. 180-195 in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lls, W. D. and G. Gubar (1966). "Life cycle concept in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 355-363.
Zukin, S. and J. S. Maguire (2004). "Consumers and consump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173-19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100254008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4008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慶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 Ching 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朱慶元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 Ching 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7:17:49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7:17: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7:17: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254008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1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254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家庭類型的生活型態。關於生活型態的既有文獻,除了傳統社會學所關注的階層差異外,一些經濟學的研究指出家庭成員的結構組成及家庭的生命週期階段,亦與人們的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息息相關;此外,隨著不婚不育的逐漸盛行及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各種不屬於傳統核心或主幹的家庭類型也有著逐漸增加的趨勢。故本文在分析生活型態時,是以家庭人口組成及家庭生命週期這兩個概念為出發點,並以台灣現有之家戶調查數據引申出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三種家庭類型,進而探究三者之間的差異。
本文使用行政院主計總處2008年家庭收支調查,對台灣家戶消費及設備擁有之情形進行因素分析,以驗證生活型態之範疇,進一步檢視其與三種家庭類型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以單人戶為主、戶長年齡較輕的未婚獨立家庭傾向於休閒娛樂之生活型態,此一現象可能與其成員時間分配較自由、不受家庭繁瑣事務牽絆有關;反之,包含兩代以上家庭成員、規模較大的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對於各需求層次之消費較為平均,不過此類家庭為經營家庭生活、維持親子互動,其對於休閒娛樂有著較高的需求;相較於前兩者,收入不夠穩定的高齡家庭著重於基本維生及維持保健的生活型態,並且在通訊科技的設備擁有上,明顯不及於未婚獨立家庭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此一現象反映了年齡的數位落差情形。
因此,本文認為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因其不同之需求而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並且,對於初婚年齡持續延後、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的台灣來說,未婚及高齡族群的生活型態未來是否會有所改變,仍值得往後研究注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背景 3
第二章、文獻回顧 6
第一節、生活型態的重要性 6
第二節、社會階層與地位區辨─社會學的觀點 7
第三節、需求滿足與生命週期─經濟學的觀點 15
第四節、影響家庭生活型態之因素 20
第五節、目前台灣之家戶結構 23
第六節、結語及研究方向 27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29
第一節、概念架構 29
第二節、研究資料 32
第三節、變項定義與操作 33
第四節、分析方法 34
第五節、研究限制 37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39
第一節、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之基本特色 39
第二節、生活型態之因素分析 47
第三節、目前國人之消費模式與生活型態 51
第四節、未婚獨立、高齡及一般核心或主幹家庭之生活型態 54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研究結論 72
第二節、建議 74
參考文獻 77
zh_TW
dc.format.extent 273004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4008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庭類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型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消費模式zh_TW
dc.title (題名) 家庭類型與生活型態之關聯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types and lifestyl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政府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1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結果〉。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101年平均餘命估測結果.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9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10,〈99年普查統計結果表〉。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211716497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1,〈99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民國102年6月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02716812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1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10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二、 專書期刊
王金利,1984,〈臺灣地區消費者需求型態實證分析:AIDS模型之應用〉,《經濟研究》,25,177-195。
王金利、孫智陸,1984,〈臺灣地區民間消費需要函數體系之實證研究〉,《臺灣經濟金融月刊》,20(4),50-54。
王德睦、何華欽、呂朝賢,2005,〈貧窮的測量:發生率、強度與不均度〉,《人口學刊》,30,1-28。
李庸三,1971,〈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八年臺灣消費者需求函數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97-138。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孫治本,2001,〈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1,79-111。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章英華,1997,〈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頁229-263,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許嘉猷,1988,〈社會結構,生活風格與消費支出〉,《中國社會學刊》,12,33-52。
楊靜利、陳寬政,2002,〈臺灣地區子女離家的原因與步調〉,《人口學刊》,25,120-144。
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12,〈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伊慶春、章英華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125-179,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詹維玲,2009,〈臺灣生命循環消費與退休〉,《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129-159。
劉維公,2001a,〈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維公,2001b,〈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
蔡宏昭,1991,《生活經濟學》,台北:遠流。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頁189-228,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魏書娥、蔡春燕、李美玲,2011,〈台灣消費社會(1980~2000)的結構形成與變動之分析〉,《社會分析》,2,1-53。
饒志堅,2007,〈主要國家等值規模所得差距比較分析〉,《主計月刊》,619,41-48。
三、 論文
林益生,2003,《家戶所得、縣市及都市化程度對消費需求支出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燕,2003,《台灣消費社會之形成---家戶所得與消費關聯性的階層及城鄉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四、翻譯書籍
Baudrillard, Jean著、夏瑩譯,2009,《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
Bocock, Robert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
Bourdieu, Pierre著、譚立德譯,2007,《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北京:三聯。
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2011,《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台北:天下文化。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著、蘇碩斌、鄭陸霖譯,2008,《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

英文部分
Banks, J., R. Blundell, et al. (1998). "Is there a retirement-savings puzz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4): 769-788.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 The Forms of Capital." Pp.241-258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 G.. Richards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Trans. Nice, R. London: Sage.
DiMaggio, P. and M. Useem (1978). "Social class and art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Society 5(2): 141-161.
Dimaggio, P., M. Useem, et al. (1978). Audience studies of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museums: A critical review.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Hamermesh, D. S. (1984). "Consumption during retirement: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life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6(1): 1-7.
Hoschild, A. and A. Machung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New York: Viking.
Kuznets, S. (1976). "Demographic aspect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 exploratory essa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5(1): 1-94.
Martins, J. M., F. Yusuf, et al. (2012). Consumer Demographics and Behaviour: Markets are People, London:Springer.
Modigliani, F. and R. Brumberg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Pp.388-436 In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edited by Kenneth K. Kurihara.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R. A. and A. Simkus (1992). " How Musical Tastes Mark Occupational Status Groups." Pp.152-186 in Cultivating Differences: Symbolic Bounda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edited by M. Lamont and M. Fournie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xburgh, S. (1999). "Exploring the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hood and Social Support on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6): 771-788.
Sobel, M. (1983). "Lifestyle differenti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US societ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 115-144.
Sobel, M.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s, analyses.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Veblen, T. (191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Macmillan .
Weber, M. (1946). "Class, status, party." Pp. 180-195 in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lls, W. D. and G. Gubar (1966). "Life cycle concept in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 355-363.
Zukin, S. and J. S. Maguire (2004). "Consumers and consump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173-19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