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國小音樂教師不同教學取向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Approach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作者 楊懿惠
YANG,YI-HUI貢獻者 詹志禹
ZHAN,ZHI-YU
楊懿惠
YANG,YI-HUI關鍵詞 音樂創造教學取向
音樂教師中心教學取向
內在動機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teacher-center approach
intrinsic motivation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九月-2013 17:27:17 (UTC+8) 摘要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究音樂創造教學取向與教師中心教學取向,此兩種不同音樂教學取向擁有的教學信念、教學態度,以及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希望透過教室中教學的微觀層面,和深入的訪談與觀察,從中了解不同教學取向的教學對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所產生的影響,作為國小音樂教師教學的參考。 因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深入訪談兩位國小音樂教師與其班級的學生,以及現場音樂課的班級觀察,蒐集教師在教學信念、態度、教學策略與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應和感受。分析過程透過理論與訪談觀察的資料做為根據,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看出事件之間的連結,以及個體對事情的理解方式,了解教師教學取向對學生學習音樂內在動機的影響。根據上述彙整,簡潔言之,得到下列發現: 一、不同教學取向之教學信念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音樂創造取向重視學習本身的信念、相信教學能引發內在動機,有利於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中心取向認為學生的內在動機是由自己產生、認為學生屬被動學習時,會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 二、不同教學取向之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音樂創造取向建立精熟目標的教室結構、兼具自主和結構的教學方式、結合肢體教學方式、由感覺在先知識在後的方式、給予學生表達創新意見的互動學習和說明原因的讚賞,有利於提升學生對學習的意願。相反的,教師中心取向的稱讚未具有合理性、以嚴謹的步驟式和靜態與機械式的重複教學,會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亦分別對教育實務與後續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在實務上,教師要相信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以說明原因的讚賞代替控制性的言語,型塑兼顧自主和結構的教師情境,給予學生最佳的挑戰程度,滿足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並且關係的建立要在學習本身上。對後續研究上,建議探討不同性別對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學生不同家庭背景對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以及依小組氣氛的不同,分析各組間的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差異情況。
This study purpo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er-center approach on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ic class.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different in teach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This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hope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ill help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to design creative and inspiring activit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We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wo music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at on-site class activities. The information on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tudents’ responses and feelings was gathered and analyzed. We would like to artic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ructional events and learning behaviors, the way in which students’ interpreted class activities, 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ic class. There were the findings: First,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belief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of music is focus on music learning, Student-centered beliefs and attention relationships, helping improv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music.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believe that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generated by themselves (students are passive learning), it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music. Second,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Establish when music teaching based on classroom mastery goal structure, both autonomous and structure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combined with body movement, emphasizing on student’s feel, giving students to express opinions and give reasons of praise, will help to enhance stud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music. Contrary, the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is non-reasonable praise, rigorous procedure and, mechanical repetition teaching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music. Below thi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For the music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belie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xplain praise reasons instead of controlling, to establish the situation of both autonomous and structure, to give students appropriate challenges,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building relationship in learning. For the oncoming research: Recommended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of students’ music intrinsic motivation between gender, family backgrounds, and team atmosphere.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恩芳(2004)。一個熱情永不熄滅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國教新知,51 (2),35-37。 王稚苓(2008)。影響消費者等待行為因素與消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臺中市。 朱敬先(1998)。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何文雀(1993)。學生中心教學與教師中心教學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資源回收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佩芳(2003)。管理才能、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部門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吳蓉燕(2002)。文學創造力的條件與創作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呂佳真(2010)。高雄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屏東市。 巫明璋(1998)。訊息作用在電腦闡述性回饋中對國小學童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奉儒(2004)。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臺北市:揚智。 李宛倫(2006)。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偉旭(1998)。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晶晶(2009)。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3),22-25。 周宏室(1994)。臺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文鶴。 周甘逢、劉冠麟(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華騰。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153-183。 林怡珊(2010)。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姿諭(2006)。數學焦慮認知與情意影響數學內在動機, 自我概念與成就之模式: 以 PISA 2003 香港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臺北市: 智勝。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揚智。 林家君(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現況及師資專業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屏東市。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 師大。 施淑慎(2004)。我只是不為,而非不能:教室目標結構與學童之成就目標、考試焦慮、以及自我阻礙策略的運用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4-011),未出版。 柯維棟(2011)。國中小學生體育課知覺學習環境與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洪啟勛(2010)。工作要求與工作困難度對職業選擇後悔與內在動機之影響-以團隊組織公民行為與個人正向情感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洪寶蓮(1996)。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發展及其團體輔導效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紀淑真(2006)。音樂教育對青少年的行為及學習動力之影響研究─以汐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臺北市。 徐秀娟(2006a)。目標導向對音樂學習與音樂行為的相關探討。台南科大學報,25,229-252。 徐秀娟(2006b)。台灣音樂學生外在動機的內化與自我決定知覺的學習關係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25-53。 徐秀菊、趙惠玲、蘇郁菁(2003)。台灣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5, 83-127。 高廣孚(1989)。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張永賢(1996)。精熟取向籃球教學對不同成就目標取向國小學童運動表現與自我概念及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桃園縣。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榮偉、張靈聰(2006)。試論班杜拉社會學習論的學習自控觀。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2(2),126-129。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等人(1997)。教學原理。新北市:沈氏藝術。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梅淑鶯(2006)。父母教養信念與方式經由孩子內在動機資源對孩子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許崇憲(2003)。家庭與學校變項對學生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一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郭香雲、黃崇儒(2002)。內在動機、自信心、與狀態焦慮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10,93-101。 陳小美(2005)。網路消費者之絕對非計畫性購買行為與再惠顧意願影響之探討-以某網路書店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怡(2005)。努力要求、內在動機與獎酬偏好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屏東市。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224-270。 陳淑玲(2007)。山葉音樂教學法與奧福音樂教學法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惠齡(2004)。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市:華騰。 陳慧芬(2010)。南部師資培育生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陳靜雯、林盈晴、廖苡君、林映岑、徐韶亭與陳詩雯(2007)。由音樂教學現況與音樂教材分析探究幼兒音樂概念學習之多元智能運用及多感官教學取向。崑山科技大學幼保專題研究報告(標號:987654321/613) ,未出版。 彭月茵(2006)。研究生學術動機歷程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曾久珍(1997)。如何在國中音樂教學應用「自我調整學習」理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6(1),67-92。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 黃昱仁(2010)。青少年健身運動自我效能、流暢經驗、需求滿足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美雪(2004)。目標難度與獎賞方式對保齡球成績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系,新北市。 黃郁倫(2012)。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學習共同體的革命。親子天下,24,170-179。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作文品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黃意評(2006)。奧福幼兒音樂教育哲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楊世華(1993)。奧福與高大宜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楊欣航(2011)。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體育教師教學動機策略。運動教育,124(6),109-112。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文玲(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葉芳慈(2010)。教師教學風格與教科書使用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詩韻涵(2004)。台灣學校音樂教育之西化與本土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臺南市。 詹志禹(2004)。台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4),775-806。 詹志禹(2012)。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親子天下,37,58-59。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樂國安、紀海英(2007)。班杜拉社會認知觀的自我調節理論研究展望。南開學報,5,118-134。 蔣憶德(1997)。女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喜愛動機氣候及自覺能力與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蔡蕙娟(1986)。奧福與高大宜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復文。 蕭俊杰、廖主民(2002)。從內在動機觀點談體育教學。大專體育,60,1-3。 蕭瑞國、廖焜福、林素戎與張淑貞(2006)。自我效能對攀岩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北體學報,14,13-23。 薛凱方(2011)。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簡成熙(200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顏欣加(2001)。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羅玉霞(1999)。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之決與因應策略:一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黨士豪(1987)。教育心理學。臺北:水牛。 二、西文部份 Ames, C. (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271. Boekaerts, M. (1995).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metacognitive and metamotivation theorie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0, 195–200.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rookhart, S.M. (1998).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effort on schoolwork and school- base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4), 201-206. Black, A. E., & Deci, E. L. (2000). The effects of instruc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4(6), 740-756.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9(1), 14-23.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2001). Extrinsic 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Reconsidered once aga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1), 1-27. Deci, E. L.,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325-346. Henderlong, J., & Lepper, M. R. (2002). The effects of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5), 774-795. Hattie, J., &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81-112. Johnson, D. P. (1992). Enhancing the music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 database.(UMI No.1349523) Koestner, R., Zuckerman , M., & Koestner, J. (1987). Praise , involve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3,383-390. Mayer, R. E. (1992).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05-412. Maehr, M. L. & Midgley , C. (1991). 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schoolwide approach .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 & 4), 399-427. McCaughtry, N., & Martin, J., Fahlman, M. (2009).Effects of teacher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0(1), pp. 44-53.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doi: 10.1037/0022-3514.75.1.33 Parker, L. E., & Lepper, M. R. (1992). Effects of fantasy contexts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Making learning more fu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4), 625-633.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33-40. Richter, F. D., & Tjosvold, D. (1980). Effect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decision making on attitudes, peer interacti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1), 74-80. Reeve, J., Nix, G., & Hamm, D. (2003). Testing models of the experienc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conundrum of choi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2), 375-392. Schunk, D. H. (1983). Ability versus effort attributional feedback: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848-856. Stipek, D. J., & Daniels, D. H. (1988). Declining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 con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child or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352-356. Sierens, E. , Vansteenkiste, M. , Goossens, L., Soenens, B., & Dochy, F. (2009).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and structure in the predic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1):, 57-68. Wolters, C. A.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24-235.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 315-32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100152003
1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志禹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ZHAN,ZHI-YU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楊懿惠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YANG,YI-HU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懿惠 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YI-HUI en_US dc.date (日期) 201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九月-2013 17:27:17 (UTC+8) - dc.date.available 2-九月-2013 17:27:1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九月-2013 17:27:17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015200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6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2003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究音樂創造教學取向與教師中心教學取向,此兩種不同音樂教學取向擁有的教學信念、教學態度,以及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希望透過教室中教學的微觀層面,和深入的訪談與觀察,從中了解不同教學取向的教學對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所產生的影響,作為國小音樂教師教學的參考。 因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深入訪談兩位國小音樂教師與其班級的學生,以及現場音樂課的班級觀察,蒐集教師在教學信念、態度、教學策略與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應和感受。分析過程透過理論與訪談觀察的資料做為根據,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看出事件之間的連結,以及個體對事情的理解方式,了解教師教學取向對學生學習音樂內在動機的影響。根據上述彙整,簡潔言之,得到下列發現: 一、不同教學取向之教學信念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音樂創造取向重視學習本身的信念、相信教學能引發內在動機,有利於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中心取向認為學生的內在動機是由自己產生、認為學生屬被動學習時,會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 二、不同教學取向之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音樂創造取向建立精熟目標的教室結構、兼具自主和結構的教學方式、結合肢體教學方式、由感覺在先知識在後的方式、給予學生表達創新意見的互動學習和說明原因的讚賞,有利於提升學生對學習的意願。相反的,教師中心取向的稱讚未具有合理性、以嚴謹的步驟式和靜態與機械式的重複教學,會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內在動機。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亦分別對教育實務與後續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在實務上,教師要相信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以說明原因的讚賞代替控制性的言語,型塑兼顧自主和結構的教師情境,給予學生最佳的挑戰程度,滿足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並且關係的建立要在學習本身上。對後續研究上,建議探討不同性別對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學生不同家庭背景對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以及依小組氣氛的不同,分析各組間的音樂學習內在動機的差異情況。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purpo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er-center approach on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ic class.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different in teach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This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hope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ill help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to design creative and inspiring activit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We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wo music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at on-site class activities. The information on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tudents’ responses and feelings was gathered and analyzed. We would like to artic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ructional events and learning behaviors, the way in which students’ interpreted class activities, 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ic class. There were the findings: First,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belief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of music is focus on music learning, Student-centered beliefs and attention relationships, helping improv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music.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believe that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generated by themselves (students are passive learning), it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music. Second,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Establish when music teaching based on classroom mastery goal structure, both autonomous and structure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combined with body movement, emphasizing on student’s feel, giving students to express opinions and give reasons of praise, will help to enhance stud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music. Contrary, the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is non-reasonable praise, rigorous procedure and, mechanical repetition teaching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music. Below thi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For the music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belie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xplain praise reasons instead of controlling, to establish the situation of both autonomous and structure, to give students appropriate challenges,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building relationship in learning. For the oncoming research: Recommended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of students’ music intrinsic motivation between gender, family backgrounds, and team atmospher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待答問題--------------------------------------5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的內在與外在動機的意義與理論--------------------8 第二節 提升學習內在動機之方法-----------------------------28 第三節 國內國中音樂教學取向-------------------------------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採用質性研究的理由---------------------------------61 第二節 研究設計------------------------------------------63 第三節 研究品質的信度與效度-------------------------------72 第四節 研究倫理------------------------------------------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甲教師的教學取向-----------------------------------77 第二節 乙教師的教學取向-----------------------------------111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139 第二節 結論----------------------------------------------152 第三節 建議----------------------------------------------15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64 西文部份-------------------------------------------------170 附錄 附錄A 研究同意書-------------------------------------173 附錄B 音樂創造教學取向教室位置圖-----------------------174 附錄C 教師中心教學取向教室位置圖-----------------------175 附錄D 學期初學生音樂學習開放性問題---------------------176 附錄E 學期末學生音樂學習開放性問題---------------------17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200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創造教學取向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教師中心教學取向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在動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reative teaching approach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acher-center approach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rinsic motivation en_US dc.title (題名) 國小音樂教師不同教學取向對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影響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Approach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恩芳(2004)。一個熱情永不熄滅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國教新知,51 (2),35-37。 王稚苓(2008)。影響消費者等待行為因素與消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臺中市。 朱敬先(1998)。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何文雀(1993)。學生中心教學與教師中心教學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資源回收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佩芳(2003)。管理才能、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部門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吳蓉燕(2002)。文學創造力的條件與創作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呂佳真(2010)。高雄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屏東市。 巫明璋(1998)。訊息作用在電腦闡述性回饋中對國小學童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奉儒(2004)。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臺北市:揚智。 李宛倫(2006)。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偉旭(1998)。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晶晶(2009)。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3),22-25。 周宏室(1994)。臺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文鶴。 周甘逢、劉冠麟(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華騰。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153-183。 林怡珊(2010)。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姿諭(2006)。數學焦慮認知與情意影響數學內在動機, 自我概念與成就之模式: 以 PISA 2003 香港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臺北市: 智勝。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揚智。 林家君(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現況及師資專業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屏東市。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 師大。 施淑慎(2004)。我只是不為,而非不能:教室目標結構與學童之成就目標、考試焦慮、以及自我阻礙策略的運用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4-011),未出版。 柯維棟(2011)。國中小學生體育課知覺學習環境與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洪啟勛(2010)。工作要求與工作困難度對職業選擇後悔與內在動機之影響-以團隊組織公民行為與個人正向情感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洪寶蓮(1996)。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發展及其團體輔導效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紀淑真(2006)。音樂教育對青少年的行為及學習動力之影響研究─以汐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臺北市。 徐秀娟(2006a)。目標導向對音樂學習與音樂行為的相關探討。台南科大學報,25,229-252。 徐秀娟(2006b)。台灣音樂學生外在動機的內化與自我決定知覺的學習關係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25-53。 徐秀菊、趙惠玲、蘇郁菁(2003)。台灣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5, 83-127。 高廣孚(1989)。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張永賢(1996)。精熟取向籃球教學對不同成就目標取向國小學童運動表現與自我概念及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桃園縣。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榮偉、張靈聰(2006)。試論班杜拉社會學習論的學習自控觀。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2(2),126-129。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等人(1997)。教學原理。新北市:沈氏藝術。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梅淑鶯(2006)。父母教養信念與方式經由孩子內在動機資源對孩子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許崇憲(2003)。家庭與學校變項對學生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一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郭香雲、黃崇儒(2002)。內在動機、自信心、與狀態焦慮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10,93-101。 陳小美(2005)。網路消費者之絕對非計畫性購買行為與再惠顧意願影響之探討-以某網路書店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怡(2005)。努力要求、內在動機與獎酬偏好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屏東市。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224-270。 陳淑玲(2007)。山葉音樂教學法與奧福音樂教學法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惠齡(2004)。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市:華騰。 陳慧芬(2010)。南部師資培育生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陳靜雯、林盈晴、廖苡君、林映岑、徐韶亭與陳詩雯(2007)。由音樂教學現況與音樂教材分析探究幼兒音樂概念學習之多元智能運用及多感官教學取向。崑山科技大學幼保專題研究報告(標號:987654321/613) ,未出版。 彭月茵(2006)。研究生學術動機歷程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曾久珍(1997)。如何在國中音樂教學應用「自我調整學習」理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6(1),67-92。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 黃昱仁(2010)。青少年健身運動自我效能、流暢經驗、需求滿足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美雪(2004)。目標難度與獎賞方式對保齡球成績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系,新北市。 黃郁倫(2012)。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學習共同體的革命。親子天下,24,170-179。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作文品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黃意評(2006)。奧福幼兒音樂教育哲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楊世華(1993)。奧福與高大宜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楊欣航(2011)。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體育教師教學動機策略。運動教育,124(6),109-112。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文玲(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葉芳慈(2010)。教師教學風格與教科書使用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詩韻涵(2004)。台灣學校音樂教育之西化與本土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臺南市。 詹志禹(2004)。台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4),775-806。 詹志禹(2012)。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親子天下,37,58-59。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樂國安、紀海英(2007)。班杜拉社會認知觀的自我調節理論研究展望。南開學報,5,118-134。 蔣憶德(1997)。女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喜愛動機氣候及自覺能力與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蔡蕙娟(1986)。奧福與高大宜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復文。 蕭俊杰、廖主民(2002)。從內在動機觀點談體育教學。大專體育,60,1-3。 蕭瑞國、廖焜福、林素戎與張淑貞(2006)。自我效能對攀岩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北體學報,14,13-23。 薛凱方(2011)。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 簡成熙(200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顏欣加(2001)。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羅玉霞(1999)。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之決與因應策略:一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黨士豪(1987)。教育心理學。臺北:水牛。 二、西文部份 Ames, C. (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271. Boekaerts, M. (1995).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metacognitive and metamotivation theorie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0, 195–200.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rookhart, S.M. (1998).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effort on schoolwork and school- base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4), 201-206. Black, A. E., & Deci, E. L. (2000). The effects of instruc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4(6), 740-756.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9(1), 14-23.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2001). Extrinsic 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Reconsidered once aga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1), 1-27. Deci, E. L.,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325-346. Henderlong, J., & Lepper, M. R. (2002). The effects of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5), 774-795. Hattie, J., &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81-112. Johnson, D. P. (1992). Enhancing the music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 database.(UMI No.1349523) Koestner, R., Zuckerman , M., & Koestner, J. (1987). Praise , involve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3,383-390. Mayer, R. E. (1992).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05-412. Maehr, M. L. & Midgley , C. (1991). 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schoolwide approach .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 & 4), 399-427. McCaughtry, N., & Martin, J., Fahlman, M. (2009).Effects of teacher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0(1), pp. 44-53.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doi: 10.1037/0022-3514.75.1.33 Parker, L. E., & Lepper, M. R. (1992). Effects of fantasy contexts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Making learning more fu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4), 625-633.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33-40. Richter, F. D., & Tjosvold, D. (1980). Effect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decision making on attitudes, peer interacti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1), 74-80. Reeve, J., Nix, G., & Hamm, D. (2003). Testing models of the experienc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conundrum of choi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2), 375-392. Schunk, D. H. (1983). Ability versus effort attributional feedback: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848-856. Stipek, D. J., & Daniels, D. H. (1988). Declining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 con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child or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352-356. Sierens, E. , Vansteenkiste, M. , Goossens, L., Soenens, B., & Dochy, F. (2009).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and structure in the predic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1):, 57-68. Wolters, C. A.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24-235.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 315-32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