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On the phonologic phenomena of ancient Chinese remained in the finals of Southern Min dialects
作者 蔡穎慧
貢獻者 竺家寧
蔡穎慧
關鍵詞 古漢語
閩南語
韻母
白讀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46:41 (UTC+8)
摘要   第一章〈緒論〉,旨在確立動機與目的,在了解目的後;進一步整理前人的說法,希冀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進而進再談論到研究背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步驟;最後,則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的取用原因及來源。
  第二章〈閩南語韻母的文白讀判讀〉,除了將閩南語韻母離析出文讀層與白讀層外,還進一步將白讀層韻母再細分為更多層次。
  第三章〈西漢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上古至西漢間,韻部系統關係與分合關係的發展,來觀察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情形。
  第四章〈六朝江東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六朝時期南方江東地區的韻部合流、對立的關係,來檢視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
  第五章〈結論〉,旨在統整前面幾章的重點,歸結閩南語不同層次的演變類型,並解釋古漢語韻母的時代特色與閩南語不同演變類型的關係。
參考文獻 一、資料及工具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言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竺家寧:《台北閩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秋谷裕幸:《閩東區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199-217,1993年。
連江縣志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連江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
福建省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安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福建省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霞浦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譚嘉定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臺北:世界出版社,1981年。

二、專書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1975年。
王 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育德:《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李 榮:《切韻音系》,臺灣:鼎文書局,1973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長楫、歐陽憶耘:《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6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慶勲:《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侯精一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中央圖書館,199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徐通鏘:《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83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 琨:《漢語方音》,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黃典誠:《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典誠:《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4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所集刊30本》,台北中央研究院,1959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1967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詹伯慧:《語言與方言論集》,廣東:人民出版,1986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1991年。
劉曉南:《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三、期刊、單篇論文
丁邦新:〈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495-519,1982年。
丁邦新:〈吳語中的閩語成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13-22,1988年。
丁邦新:〈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6:414-419,1995年。
丁邦新:〈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141-148,2005年。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方言》1:1-5,2006年。
王洪君:〈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51-370,2006年。
王建設:〈從世說新語的語言現象看閩語與吳語的關係〉,《華僑大學學報》4:98-104,2000年。
平山久雄:〈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5:336-344,1995年。
平田昌司:〈日本吳音梗攝三四等字的讀音〉,《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22-13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大安:〈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67-875,1993年。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特刊18:261-271,2000年。
何大安:〈從上古到中古音韻演變的大要〉,《中國語言學集刊》1.1:33-41,2006年。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133-162,2002年。
吳瑞文:〈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163-189,2009年。
吳瑞文:〈論梗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語言暨語言學》11.2;297-334,2010年。
李如龍:〈閩方言中的古楚語和古吳語〉,《方言與音韻論集》,1996年。
李 香:〈日譯吳音中遇攝的讀音層次〉,《暨南學報》32.5:117-122,2010年。
李熙泰:〈廈門方言的熊字〉,《方言》1:21,1982年。
竺家寧:〈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1:161-169,1973年。
竺家寧:〈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2:40-43,1985年。
竺家寧:〈古音的化石〉,《國文天地》14:62-65,1986年。
竺家寧:〈國語不是北平話〉,《國文天地》25:50-53,1987年。
竺家寧:〈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的知識應用〉,《國文天地》28:59-61,1987年。
竺家寧:〈善變的嘴巴-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國文天地》29:66-69,1987年。
竺家寧:〈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2:1-24,1994年。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4:346-354,2005年。
周長楫:〈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8-84,1986年。
周長楫:〈中古豪韵在閩南方言的文白讀音問题——兼與張光宇、楊秀芳兩先生商榷〉,《台湾研究集刊》1:77-82,1995年。
林倫倫:〈粵東閩語與魏晉南北朝時語的關係〉,《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60-67,2001年。
林葉連:〈從詩經探討閩南語存古現象〉,《河北師範大學學報》:87-92,2006年。
林慶勲:〈論閩南語的訓讀字〉,《第四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43-652,2002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72-79,2000年。
金周生:〈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以山咸攝字為例〉,《輔仁學誌》18:217-223,1990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聲韻論叢》8:403-440,1999年。
洪惟仁:〈閩南語有標元音的崩潰與介音化〉,《聲韻論叢》11:243-273,2001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方言比較與通變系統〉,第八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1-23,2003年。
徐芳敏:〈古代福建、江西的交流接觸及古閩方言、楚方言的關係〉,《閩語研究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149-171,2002年。
徐時儀:〈鼎、鬲、釜、鑊、鍋的演變递嬗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1-4,2002年。
張 琨:〈論比較閩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5.3:415-458,1984年。
張 琨:〈漢語音韻史中的方言差異〉,《漢語音韻史論文集》:35-58,武漢:華中工學院,1987年。
張 琨:〈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清華學報》10:23-39,1989年。
張 琨:〈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89-135,1991年。
張 琨:〈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1-21,1992年。
張光宇:〈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19.1:95-113,1989年。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16-26,1996年。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34.2:513-550,2004年。
張振興:〈閩語的分區(稿)〉,《方言》4:171-180,1985年。
張振興:〈閩南方言比較研究〉,《台灣研究集刊》1,1995年。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1:6-19,2000年。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241-267,1979年。
張維佳:〈朝鮮漢字音的層次和來歷〉,《民族語文》5:3-16,2008年。
梅祖麟:〈現代吳語與「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3-15,2001年。
郭必之:〈從虞支兩韻特字看粵方言跟古江東方言的聯繫〉,《語言暨語言學》5.3:583-614,2004年。
陳忠敏:〈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虞韻的讀音為例〉,《閩語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73-84,2002年。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音研究》23.3:43-59,2003年。
黃典誠:〈晉唐古語在泉州〉,《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232-245,1983年。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民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6-849,1993年。
楊秀芳:〈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語言暨語言學》4.1:167-196,2003年。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3,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6:475-494,1963年。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635-648,1966年。
鄭再發:〈就韻母結構的變化論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話方言元音諧和小史〉,《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51-79,2002年。
鄭張尚芳:〈漢語及其親屬語言語音演變中的元音大推移〉,《歷史語言學研討會》,2002年。
簡啟賢:〈晉代音注中的魚部〉,《古漢語研究》1:20-25,2003年。
謝榮娥:〈晉代江東方言古魚部與古侯部的分合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7.6:235-238,2006年。
謝榮娥、華學誠:〈秦漢楚方言區文獻中的幽部與宵部〉,《語文研究》1:98-103,2009年。
羅杰瑞:The Proto-Min Finals,《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35-73,1981年。
羅杰瑞:〈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40-43,1988年。
羅杰瑞著、梅祖麟譯:〈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大陸雜誌》88.2:1-4,1994年。
Ting, Pang-shin.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4.4:1-14,1983。

四、學位論文
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1年。
吳聖雄:《日本吳音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1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穎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蔡穎慧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1:46:41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1:46: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46: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1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緒論〉,旨在確立動機與目的,在了解目的後;進一步整理前人的說法,希冀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進而進再談論到研究背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步驟;最後,則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的取用原因及來源。
  第二章〈閩南語韻母的文白讀判讀〉,除了將閩南語韻母離析出文讀層與白讀層外,還進一步將白讀層韻母再細分為更多層次。
  第三章〈西漢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上古至西漢間,韻部系統關係與分合關係的發展,來觀察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情形。
  第四章〈六朝江東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六朝時期南方江東地區的韻部合流、對立的關係,來檢視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
  第五章〈結論〉,旨在統整前面幾章的重點,歸結閩南語不同層次的演變類型,並解釋古漢語韻母的時代特色與閩南語不同演變類型的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的成果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四節 研究材料的來源 15
第二章 閩南語韻母的文白讀判斷 19
第一節 陰聲韻部的白讀分析 19
第二節 陽聲韻部的白讀分析 62
第三節 入聲韻部的白讀分析 105
第三章 西漢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141
第一節 閩南表現西漢之職蒸/幽覺冬的合流與對立 141
第二節 閩南表現西漢魚/侯的合流 153
第三節 閩南表現西漢歌/支的對立 162
第四節 閩南表現西漢脂質真/微物文的合流 170
第四章 六朝江東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185
第一節 閩南表現六朝江東方言耕/陽部的合流 185
第二節 閩南表現六朝江東方言銜/元韻的合流 193
第三節 閩南表現六朝江東方言魚/虞的對立 200
第四節 閩南表現六朝江東方言幽/宵的合流 212
第五章 結論 219
第一節 現代閩南語在介音洪細上分別反映西漢與六朝音 219
第二節 現代閩南語在主元音演變動機上分別反映西漢與六朝音226
第三節 現代閩南語在韻尾弱化程度上分別反映西漢與六朝音 230
參考書目 239

附錄一 上古陰聲韻部在閩南白讀的對應及中古分布 245
附錄二 上古陽聲韻部在閩南白讀的對應及中古分布 251
附錄三 上古入聲韻部在閩南白讀的對應及中古分布 257
zh_TW
dc.format.extent 187721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古漢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閩南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韻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白讀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phonologic phenomena of ancient Chinese remained in the finals of Southern Min dialec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資料及工具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言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竺家寧:《台北閩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秋谷裕幸:《閩東區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199-217,1993年。
連江縣志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連江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
福建省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安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福建省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霞浦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譚嘉定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臺北:世界出版社,1981年。

二、專書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1975年。
王 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育德:《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李 榮:《切韻音系》,臺灣:鼎文書局,1973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長楫、歐陽憶耘:《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6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慶勲:《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侯精一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中央圖書館,199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徐通鏘:《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83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 琨:《漢語方音》,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黃典誠:《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典誠:《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4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所集刊30本》,台北中央研究院,1959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1967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詹伯慧:《語言與方言論集》,廣東:人民出版,1986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1991年。
劉曉南:《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三、期刊、單篇論文
丁邦新:〈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495-519,1982年。
丁邦新:〈吳語中的閩語成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13-22,1988年。
丁邦新:〈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6:414-419,1995年。
丁邦新:〈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141-148,2005年。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方言》1:1-5,2006年。
王洪君:〈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51-370,2006年。
王建設:〈從世說新語的語言現象看閩語與吳語的關係〉,《華僑大學學報》4:98-104,2000年。
平山久雄:〈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5:336-344,1995年。
平田昌司:〈日本吳音梗攝三四等字的讀音〉,《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22-13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大安:〈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67-875,1993年。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特刊18:261-271,2000年。
何大安:〈從上古到中古音韻演變的大要〉,《中國語言學集刊》1.1:33-41,2006年。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133-162,2002年。
吳瑞文:〈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163-189,2009年。
吳瑞文:〈論梗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語言暨語言學》11.2;297-334,2010年。
李如龍:〈閩方言中的古楚語和古吳語〉,《方言與音韻論集》,1996年。
李 香:〈日譯吳音中遇攝的讀音層次〉,《暨南學報》32.5:117-122,2010年。
李熙泰:〈廈門方言的熊字〉,《方言》1:21,1982年。
竺家寧:〈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1:161-169,1973年。
竺家寧:〈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2:40-43,1985年。
竺家寧:〈古音的化石〉,《國文天地》14:62-65,1986年。
竺家寧:〈國語不是北平話〉,《國文天地》25:50-53,1987年。
竺家寧:〈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的知識應用〉,《國文天地》28:59-61,1987年。
竺家寧:〈善變的嘴巴-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國文天地》29:66-69,1987年。
竺家寧:〈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2:1-24,1994年。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4:346-354,2005年。
周長楫:〈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8-84,1986年。
周長楫:〈中古豪韵在閩南方言的文白讀音問题——兼與張光宇、楊秀芳兩先生商榷〉,《台湾研究集刊》1:77-82,1995年。
林倫倫:〈粵東閩語與魏晉南北朝時語的關係〉,《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60-67,2001年。
林葉連:〈從詩經探討閩南語存古現象〉,《河北師範大學學報》:87-92,2006年。
林慶勲:〈論閩南語的訓讀字〉,《第四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43-652,2002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72-79,2000年。
金周生:〈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以山咸攝字為例〉,《輔仁學誌》18:217-223,1990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聲韻論叢》8:403-440,1999年。
洪惟仁:〈閩南語有標元音的崩潰與介音化〉,《聲韻論叢》11:243-273,2001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方言比較與通變系統〉,第八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1-23,2003年。
徐芳敏:〈古代福建、江西的交流接觸及古閩方言、楚方言的關係〉,《閩語研究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149-171,2002年。
徐時儀:〈鼎、鬲、釜、鑊、鍋的演變递嬗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1-4,2002年。
張 琨:〈論比較閩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5.3:415-458,1984年。
張 琨:〈漢語音韻史中的方言差異〉,《漢語音韻史論文集》:35-58,武漢:華中工學院,1987年。
張 琨:〈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清華學報》10:23-39,1989年。
張 琨:〈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89-135,1991年。
張 琨:〈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1-21,1992年。
張光宇:〈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19.1:95-113,1989年。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16-26,1996年。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34.2:513-550,2004年。
張振興:〈閩語的分區(稿)〉,《方言》4:171-180,1985年。
張振興:〈閩南方言比較研究〉,《台灣研究集刊》1,1995年。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1:6-19,2000年。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241-267,1979年。
張維佳:〈朝鮮漢字音的層次和來歷〉,《民族語文》5:3-16,2008年。
梅祖麟:〈現代吳語與「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3-15,2001年。
郭必之:〈從虞支兩韻特字看粵方言跟古江東方言的聯繫〉,《語言暨語言學》5.3:583-614,2004年。
陳忠敏:〈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虞韻的讀音為例〉,《閩語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73-84,2002年。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音研究》23.3:43-59,2003年。
黃典誠:〈晉唐古語在泉州〉,《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232-245,1983年。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民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6-849,1993年。
楊秀芳:〈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語言暨語言學》4.1:167-196,2003年。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3,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6:475-494,1963年。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635-648,1966年。
鄭再發:〈就韻母結構的變化論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話方言元音諧和小史〉,《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51-79,2002年。
鄭張尚芳:〈漢語及其親屬語言語音演變中的元音大推移〉,《歷史語言學研討會》,2002年。
簡啟賢:〈晉代音注中的魚部〉,《古漢語研究》1:20-25,2003年。
謝榮娥:〈晉代江東方言古魚部與古侯部的分合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7.6:235-238,2006年。
謝榮娥、華學誠:〈秦漢楚方言區文獻中的幽部與宵部〉,《語文研究》1:98-103,2009年。
羅杰瑞:The Proto-Min Finals,《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35-73,1981年。
羅杰瑞:〈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40-43,1988年。
羅杰瑞著、梅祖麟譯:〈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大陸雜誌》88.2:1-4,1994年。
Ting, Pang-shin.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4.4:1-14,1983。

四、學位論文
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1年。
吳聖雄:《日本吳音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