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研究
A study of "Modernity" and "Hongkongness" in Liu Yichang`s novels
作者 郭千綾
貢獻者 張堂錡
郭千綾
關鍵詞 劉以鬯
現代性
香港性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47:16 (UTC+8)
摘要 在香港文學史的撰著中,無論是劉登翰先生或是王劍叢先生,都將劉以鬯定位為「現代派」作家。這一現象不僅呈現出劉以鬯創作上的「現代性」,同時也因為界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作家」的地位,其創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香港性」。對於劉以鬯及其小說,若以「現代性」與「香港性」兩個方向去認識,雖然看似想當然爾,實際上卻沒有研究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思索。這當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與劉以鬯的文學活動和寫作理念及風格,是否可以找到內在聯繫,進而影響、發展成為他創作的泉源,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因此,筆者透過文本的細讀,輔以作家的訪談錄、自述與傳記,詳實而周延的闡明劉以鬯小說的主題核心,並對於他的創作、思想進行系統性的關照。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整理了劉以鬯的文學活動,並對他的作品進行分期;第三章專論劉以鬯的寫作理念與創作風格;第四章探討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的承繼與開創;第五章則著眼討論劉以鬯小說所呈顯的「香港性」,以及劉以鬯對香港社會的批判、想像與再現。第六章結論部分,則總結各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局限以及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在討論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時,之所以將劉以鬯視為首要提及的作家,即是洞見他小說中既「香港」又「現代」的特質。本文在這種宏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較為細微的時代背景聯繫,以及文本所具體呈現的內涵闡述,點出了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和「香港性」所產生的背景,也藉此更反向肯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現代主義小說家」的地位。
參考文獻 一、劉以鬯著作(按出版先後排序)
1. 劉以鬯:《星加坡故事》,(香港:鼎足出版社,1957年)
2. 劉以鬯:《蕉風椰雨》,(香港:鼎足出版社,1961年)
3. 劉以鬯:《圍牆》,(香港:海濱圖書公司,1964年4月)
4. Joyce Carol Oates著,劉以鬯譯:《人間樂園》,(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4年5月)
5. 劉以鬯:《寺內》,(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1月)
6. 劉以鬯:《端木蕻良論》,(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10月)
7. 劉以鬯:《陶瓷》,(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2月)
8. 劉以鬯:《酒徒》,(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5月)
9. Jacqueline Susann著,劉以鬯譯:《娃娃谷》,(香港:青鳥出版社,1980年)
10. 劉以鬯:《劉以鬯選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80年1月)
11.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8月)
12. 劉以鬯:《看樹看林》,(香港:書畫屋圖書公司,1982年4月)
13. Isaac Bashevis Singer著,劉以鬯譯:《莊園》,(台灣:遠景出版公司,1982年5月)
14. 劉以鬯:《一九九七》,(台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8月)
15. 劉以鬯:《短綆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年2月)
16. 劉以鬯:《春雨》,(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
17. 劉以鬯:《劉以鬯卷》,(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4月)
18. 劉以鬯:《島與半島》,(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7月)
19. 劉以鬯:《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
20. 劉以鬯:《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1. 劉以鬯:《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
22. 劉以鬯:《劉以鬯中篇小說選》,(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23. 劉以鬯:《見蝦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4. 劉以鬯:《龍鬚糖與熱蔗》,(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10月)
25. 劉以鬯:《對倒》,(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26.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27. 劉以鬯:《不是詩的詩》,(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28. 劉以鬯:《過去的日子》,(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12月)
29.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30. 劉以鬯:《他的夢和他的夢》,(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6月)
31. 劉以鬯:《多雲有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32. 劉以鬯:《異地˙異景˙異情》,(香港:文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3月)
33. 劉以鬯:《模型˙郵票˙陶瓷》,(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34. 劉以鬯:《打錯了》,(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
35.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36. 劉以鬯:《舊文新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37.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選》,(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2月)
38. 劉以鬯:《甘榜》,(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二、相關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1.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格羅希爾公司,2004年3月)
2.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3. G. 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11月)
4.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1月)
5.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1月)
6. 王一桃:《香港作家掠影》,(香港:現代敎育硏究社,1990年)
7. 王一桃:《香港文學評析》,(香港:雅苑出版社,1994年8月)
8. 王一桃:《香港文學之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1994年8月)
9.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年7月)
10. 王洪岳:《現代主義小說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
1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12.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1月)
13. 井迎兆:《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14. 史萬芬遜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現代生活最重要娛樂的電影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8月)
15.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16. 西西:《我城》,(台灣:允晨文化,1989年3月)
17.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1月)
18.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19.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0. 艾曉明編:《浮城志異──香港小說新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21. 江紹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2.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0月)
24. 李今編:《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5.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26.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12月)
27. 何杏楓、張詠梅主編:《「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計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28. 秀實:《文本透視》,(香港:科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
29. 非林主編:《在這一片森林裡》,(香港:獲益出版社,2005年8月)
30. 東瑞、瑞芬編:《我怎樣寫作──50位作家寫作經驗談》,(香港:獲益出版社,2002年1月)
31. 東瑞:《我看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32. 易明善:《劉以鬯傳》,(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8月)
33. 周永新:《目睹香港四十年》,(香港:明窗出版社,1990年)
34. 周偉民、唐玲玲:《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香港作家劉以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35.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36. 香港大學中文系編:《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2002年6月)
37. 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1月)
38. 柳鳴九主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39.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40.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1. 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42. 計紅芳:《香港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43. 保爾˙利科著,孟華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44.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45. 夏春平:《香港文化色彩》,(北京:龍門書局,1997年4月)
46.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47. 徐國強:《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6月)
48. 徐雪筠等編譯:《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8月)
49. 第三屆全國台灣與海外華文文學學術討論會大會學術組選編:《臺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
50. 梅子:《香港文學識小》,(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51.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成都:四川大學,1987年9月)
52. 犁青、舒非、漢聞主編:《管見: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文學評論集》,(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3月)
53.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54.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55. 梁秉鈞等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56. 曹惠民主編:《臺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10月)
57.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58.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59.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60.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61. 黃念欣,董啓章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社,1996年8月)
62.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63.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64. 黃維樑主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65. 黃南翔、馮湘湘著:《港臺作家小記》,(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年2月)
66.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67.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68. 馮偉才編:《香港短篇小說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5月)
69.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9月)
70.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71.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72.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 廖志強、岑靜雯主編:《琢玉貳集:第二屆應用中國語文畢業同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2008年9月)
74.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75. 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4月)
76. 漢聞:《名家筆耕度春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1999年12月)
77.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概觀》,(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93年12月)
78. 鄭文輝著:《新加坡華文報業史》,(新加坡:新馬出版印刷公司,1973年1月)
79.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2月)
80.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7月)
81.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82. 蔡益懷:《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2年8月)
84.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5. 戴方:《香港──文學的伊甸園》,(香港:獲益出版社,1997年2月)
86. 獲益編輯部編:《《酒徒》評論集》,(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87. 欒梅健、張堂錡編:《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9月)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1. 王敏:〈從現當代文學的總體格局看劉以鬯「實驗小說」的意義〉,《理論學刊》1998年第6期,1998年6月,頁124-128。
2. 王友貴:〈劉以鬯與「新感覺派」〉,《華文文學》第1期,1999年,頁33-36。
3. 王劍叢,朱楚顏:〈論劉以鬯的生命體驗〉,《文學世紀》總第49期,2005年4月,頁52-55。
4. 方北方:〈祝《香港文學》大業興隆〉,《香港文學》第109期,1994年1月1日,頁8-9。
5. 田銳生:〈劉以鬯實驗小說簡論〉,《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56-58。
6. 古遠清:〈六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及其基本經驗〉,《貴州社會科學》第12期,2009年12月,頁65-73。
7. 江少川:〈中國長篇意識流小說第一人──論劉以鬯的《酒徒》及《寺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26-31。
8. 朱崇科:〈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6-7日,頁1-38。
9. 朱崇科:〈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實驗〉,《香港文學》總第201期,2001年9月,頁46-53。
10. 朱崇科:〈歷史重寫中的主體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總第49期,2000年9月,頁93-99。
11. 朱萬良:〈夢中的真實──淺論劉以鬯長篇小說《酒徒》對「內在真實」的追求〉,《安徽文學》,2007年第6期,頁18-19。
12. 李岩:〈意識流的東方詩話──劉以鬯意識流小說解析〉,《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2期(總第169 期),2007年2月,頁216-218。
13. 李秋麗:〈蛇的故事新編〉,《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4-27。
14. 李愛雲:〈西方的鋪路石與東方的藝術探索者──伍爾夫與劉以鬯的詩化小說之比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3-76。
15. 李萬鈞:〈試從比較文學角度評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27-48。
16. 李躍:〈意識流小說的「香港化」──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78-81。
17. 李躍:〈「新」「異」敘事下的本土觀照──論劉以鬯對法國「新小說派」的選擇性吸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8-63。
18. 林少陽:〈作為方法的短篇小說:劉以鬯的小說觀〉,《城市文藝》第4卷,2009年12月16日,頁17-22。
19. 周偉民:〈劉以鬯的文學創作理念〉,《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1997年6月,頁67-73。
20. 東瑞:〈文學理想的勇敢堅持──《香港文學》五周年感言〉,《香港文學》第61期,1990年1月5日,頁8-11。
21.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華文文學》總第94期,2009年5月,頁90-93。
22. 香港《八方》編輯部:〈知不可而為──劉以鬯先生談嚴肅文學〉,《八方文藝叢刊》第六期,1987年8月,頁57-67。
23. 馬博良:〈筆談會:香港文藝期刊在文壇扮演的角色──「文藝新潮」雜誌的回顧〉,香港《文藝》季刊,1983年第7期,頁25-26。
24. 容世誠:〈「本文互涉」和背景:細讀兩篇現代香港小說﹝下﹞〉,《香港文學》第65期,1990年5月5日,頁18-23。
25. 唐玲玲:〈觀照香港社會的獨特視角──評劉以鬯小說《陶瓷》〉,《華文文學》,1996年第3期,頁49-52。
26. 徐黎:〈古典題材的現代詮釋、表現與改造──論香港作家劉以鬯的「故事新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頁48-50。
27. 莊宜文:〈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3期,2008年1月,頁23-58。
28. 張娟:〈疏離文學主流的開放性選擇──簡析「新感覺派」的現代主義因素〉,《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0期,2008年,頁97-98。
29. 張英進:〈都市的線條──三○年代中國現代派筆下的上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頁36-45。
30. 張曉平:〈從倫理本位到自我本位的敘事轉換──讀劉以鬯的小說《寺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年4月,頁55-57。
31. 張鴻聲:〈現代主義:從接受到實踐──論新感覺派小說〉,《鄭州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頁121-125。
32. 曾慶芳:〈中國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23-24。
33. 楊升橋:〈「前衛」的文學觀和技巧──評劉以鬯的《酒徒》〉,《香港文學》第80期,1991年8月5日,頁81-83。
34. 楊克銓:〈劉以鬯:從上海到香港:解讀《過去的日子》、《露薏莎》、《對倒》中的大陸想像〉,《香江文壇》總第29期,2004年5月,頁32-34。
35. 楊素:〈「本地意識」和「本土文學」──訪劉以鬯談「五十年代香港文學」〉,《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5年7月8日,頁4。
36. 齊成民:〈《對倒》的三種聲音〉,《當代文壇》,2001年第4期,頁66-68。
37. 趙稀方:〈劉以鬯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現代主義〉,《香港筆薈》總第9期,1996年10月,頁154-159。
38. 寧群賢:〈論穆時英都市小說對劉以鬯《酒徒》的影響〉,《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8。
39. 蔡益懷:〈浪跡香江:試析劉以鬯小說中的遊蕩者形象〉,《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52期,2002年5月,頁50-55。
40. 潘亞暾、汪義生:〈歡慶《香港文學》邁進十周歲〉,《香港文學》第121期,1995年1月1日,頁84-86。
41. 劉超:〈內在真實的探求──論劉以鬯及其《酒徒》現代性〉,《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24-27。
42. 鄭迦文:〈香港文化空間的鏡像建構──從小說《對倒》到電影《花樣年華》〉,《貴州社會科學》總216期,2007年12月,頁50-55。
43. 鄧依韻:〈劉以鬯的《酒徒》,《酒徒》裏的劉以鬯:從文本中尋找作家的個人身影〉,《文學世紀》總第28期,2003年7月,頁59-63。
44. 盧昭靈:〈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香港文學》1989年1月號,1989年1月5日,頁8-15。
45. 應宇力:〈在現實與現代之間「對倒」──劉以鬯的寫作風格〉,《文學與傳記》第1期,1999年4月15日,頁36-42。
46. 謝福銓:〈「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評劉以鬯長篇小說《島與半島》〉,《香江文壇》第2期,2002年2月,頁62-64。
47. 鄺銳強:〈存在主義對劉以鬯《對倒》的影響〉,《香江文壇》總第38期,2005年4月,頁44-46。
48. 譚光輝:〈沒有橋面的橋梁──談詩歌的本質:跳躍的言說方式〉,《三峽文化研究》2010年,頁314-323。

四、學位論文(按論文完成時間排序)
1. 黎國泳:〈論劉以鬯實驗小說與現代主義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梁巨鴻老師指導,1996年。
2. 潘偉珊:〈論劉以鬯小說的情慾描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1997年。
3. 麥欣恩:〈黑與白、天堂與地獄之間: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矛盾、對比、衝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維樑老師指導,1999年。
4. 陳茵:〈「外在真實」與「內在真實」: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藝術表現模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繼持老師指導,2000年。
5. 鄒文曦:〈論劉以鬯的「實驗小說」〉,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付中丁老師指導,2000年。
6. 廖英珊:〈從俗世香港到神話香港:從張愛玲,劉以鬯,施叔青及其作品看四十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想像〉,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人文學部碩士論文,陳國球老師指導,2000年。
7. 謝曉虹:〈劉以鬯小說的敘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王晉光老師指導,2000年。
8. 車正軒:〈劉以鬯《酒徒》意象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3年。
9. 劉兆蕙:〈論劉以鬯香港社會題材小說的驚奇結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楊鍾基老師指導,2003年。
10. 陳鈺筠:〈劉以鬯小說電影手法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4年。
11. 鄺銳強:〈二十世紀西方思潮對劉以鬯小說的影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劉象愚老師指導,2004年。
12. 陳艷:〈香港時空下的「故事新編」──以李碧華為中心,兼與魯迅、劉以鬯的比較〉,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黃萬華老師指導,2004年9月。
13. 葉永豪:〈劉以鬯微型小說集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5年。
14. 王淑君:〈在荊草棘林中行走──劉以鬯小說論〉,合肥:安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王宗法教授指導,2007年4月。
15. 謝慈欣:〈劉以鬯《酒徒》中的文學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9年。
16. 林靄廷:〈論劉以鬯中短篇小說中的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10年。

五、網路資料(按筆劃排序)
1. 「OUHK-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座談會」的網路影音資料:http://www.youtube.com/watch?v=_Ovzs1yq5xA&playnext=1&list=PL49764625E7529180
2. 第八屆香港文學節網站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hklf/hklf/event11.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16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堂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千綾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千綾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1:47:16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1:47: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47: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1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1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香港文學史的撰著中,無論是劉登翰先生或是王劍叢先生,都將劉以鬯定位為「現代派」作家。這一現象不僅呈現出劉以鬯創作上的「現代性」,同時也因為界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作家」的地位,其創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香港性」。對於劉以鬯及其小說,若以「現代性」與「香港性」兩個方向去認識,雖然看似想當然爾,實際上卻沒有研究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思索。這當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與劉以鬯的文學活動和寫作理念及風格,是否可以找到內在聯繫,進而影響、發展成為他創作的泉源,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因此,筆者透過文本的細讀,輔以作家的訪談錄、自述與傳記,詳實而周延的闡明劉以鬯小說的主題核心,並對於他的創作、思想進行系統性的關照。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整理了劉以鬯的文學活動,並對他的作品進行分期;第三章專論劉以鬯的寫作理念與創作風格;第四章探討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的承繼與開創;第五章則著眼討論劉以鬯小說所呈顯的「香港性」,以及劉以鬯對香港社會的批判、想像與再現。第六章結論部分,則總結各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局限以及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在討論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時,之所以將劉以鬯視為首要提及的作家,即是洞見他小說中既「香港」又「現代」的特質。本文在這種宏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較為細微的時代背景聯繫,以及文本所具體呈現的內涵闡述,點出了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和「香港性」所產生的背景,也藉此更反向肯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現代主義小說家」的地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5
一、重要名詞義界……………………………………………………………5
二、運用資料範圍……………………………………………………………6
第三節  研究概況與文獻回顧……………………………………………………7
一、作家專論…………………………………………………………………7
二、作品專論…………………………………………………………………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6
一、研究方法…………………………………………………………………16
二、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劉以鬯的文學活動與創作分期 ……………………19
第一節 根深葉茂的文學活動……………………………………………………19
一、求學階段的蘊蓄累積…………………………………………………19
二、顛沛維生的報社生涯…………………………………………………21
三、壯志凌雲的出版事業…………………………………………………24
四、同舟共濟的文友交流…………………………………………………25
五、不遺餘力的提拔後進…………………………………………………28
第二節 六○年代以降創作分期…………………………………………………31
一、《酒徒》時期(1962-1971)…………………………………………32
二、《對倒》時期(1972-1981)…………………………………………33
三、《一九九七》時期(1982-1999)……………………………………34
四、《暢談香港文學》時期(2000-)……………………………………35

第三章  劉以鬯的寫作理念與創作風格 ……………………37
第一節 一以貫之的寫作理念……………………………………………………37
一、提倡創新精神…………………………………………………………37
二、小說文體實驗…………………………………………………………39
三、尋求雅俗平衡…………………………………………………………42
第二節 「現實」與「現代」兼容的創作風格…………………………………43
一、現實何在?──關注外在真實………………………………………44
二、如何現代?──追求內在真實………………………………………46
三、「現實」與「現代」兼容 ……………………………………………48

第四章  承繼與開創: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52
第一節 上海新感覺派的沿襲……………………………………………………53
一、三○年代上海風華……………………………………………………53
二、上海新感覺派文學風潮………………………………………………54
第二節 香港現代主義運動的呼應………………………………………………56
一、五○年代香港現代主義運動…………………………………………56
二、六○年代《淺水灣》的浪潮…………………………………………58
第三節 城市遊蕩者的獨語………………………………………………………60
一、以詩行吟於城市之間…………………………………………………61
二、電影語言的靈活運用…………………………………………………64
第四節 內在與外在的對話………………………………………………………70
一、真與幻的流動…………………………………………………………71
二、欲望與道德的掙扎……………………………………………………76

第五章  批判與想像:劉以鬯小說中的「香港性」……82
第一節 香港文學背景與香港性的形成…………………………………………82
一、香港文學流變概述……………………………………………………82
二、「香港性」的內涵 ……………………………………………………85
第二節 迷茫而忙亂的社會圖像…………………………………………………87
一、紛擾的交通……………………………………………………………87
二、擁擠的居所……………………………………………………………88
三、脫序的治安……………………………………………………………90
四、失衡的經濟……………………………………………………………92
第三節 欲與慾交織的人物群像…………………………………………………94
一、社會邊緣的罪犯………………………………………………………94
二、不顧一切的賭徒………………………………………………………96
三、追逐金錢的投機客……………………………………………………99
四、背離真誠的男女關係…………………………………………………101
第四節 「唯圖利啊」港城的衰頹與再現………………………………………105
一、五○年代以降的港城…………………………………………………105
二、衰頹形象的批判………………………………………………………107
三、想像再現的「香港性」………………………………………………109

第六章  結論……………………………………………………………113
第一節 研究回顧…………………………………………………………………113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115


附錄一 劉以鬯寫作年表…………………………………………………………118
附錄二 劉以鬯小說作品編年……………………………………………………125
參考文獻……………………………………………………………………………136
zh_TW
dc.format.extent 12730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劉以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性zh_TW
dc.title (題名) 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Modernity" and "Hongkongness" in Liu Yichang`s novel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劉以鬯著作(按出版先後排序)
1. 劉以鬯:《星加坡故事》,(香港:鼎足出版社,1957年)
2. 劉以鬯:《蕉風椰雨》,(香港:鼎足出版社,1961年)
3. 劉以鬯:《圍牆》,(香港:海濱圖書公司,1964年4月)
4. Joyce Carol Oates著,劉以鬯譯:《人間樂園》,(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4年5月)
5. 劉以鬯:《寺內》,(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1月)
6. 劉以鬯:《端木蕻良論》,(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10月)
7. 劉以鬯:《陶瓷》,(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2月)
8. 劉以鬯:《酒徒》,(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5月)
9. Jacqueline Susann著,劉以鬯譯:《娃娃谷》,(香港:青鳥出版社,1980年)
10. 劉以鬯:《劉以鬯選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80年1月)
11.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8月)
12. 劉以鬯:《看樹看林》,(香港:書畫屋圖書公司,1982年4月)
13. Isaac Bashevis Singer著,劉以鬯譯:《莊園》,(台灣:遠景出版公司,1982年5月)
14. 劉以鬯:《一九九七》,(台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8月)
15. 劉以鬯:《短綆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年2月)
16. 劉以鬯:《春雨》,(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
17. 劉以鬯:《劉以鬯卷》,(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4月)
18. 劉以鬯:《島與半島》,(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7月)
19. 劉以鬯:《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
20. 劉以鬯:《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1. 劉以鬯:《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
22. 劉以鬯:《劉以鬯中篇小說選》,(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23. 劉以鬯:《見蝦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4. 劉以鬯:《龍鬚糖與熱蔗》,(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10月)
25. 劉以鬯:《對倒》,(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26.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27. 劉以鬯:《不是詩的詩》,(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28. 劉以鬯:《過去的日子》,(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12月)
29.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30. 劉以鬯:《他的夢和他的夢》,(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6月)
31. 劉以鬯:《多雲有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32. 劉以鬯:《異地˙異景˙異情》,(香港:文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3月)
33. 劉以鬯:《模型˙郵票˙陶瓷》,(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34. 劉以鬯:《打錯了》,(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
35.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36. 劉以鬯:《舊文新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37.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選》,(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2月)
38. 劉以鬯:《甘榜》,(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二、相關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1.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格羅希爾公司,2004年3月)
2.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3. G. 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11月)
4.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1月)
5.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1月)
6. 王一桃:《香港作家掠影》,(香港:現代敎育硏究社,1990年)
7. 王一桃:《香港文學評析》,(香港:雅苑出版社,1994年8月)
8. 王一桃:《香港文學之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1994年8月)
9.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年7月)
10. 王洪岳:《現代主義小說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
1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12.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1月)
13. 井迎兆:《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14. 史萬芬遜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現代生活最重要娛樂的電影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8月)
15.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16. 西西:《我城》,(台灣:允晨文化,1989年3月)
17.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1月)
18.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19.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0. 艾曉明編:《浮城志異──香港小說新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21. 江紹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2.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0月)
24. 李今編:《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5.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26.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12月)
27. 何杏楓、張詠梅主編:《「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計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28. 秀實:《文本透視》,(香港:科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
29. 非林主編:《在這一片森林裡》,(香港:獲益出版社,2005年8月)
30. 東瑞、瑞芬編:《我怎樣寫作──50位作家寫作經驗談》,(香港:獲益出版社,2002年1月)
31. 東瑞:《我看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32. 易明善:《劉以鬯傳》,(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8月)
33. 周永新:《目睹香港四十年》,(香港:明窗出版社,1990年)
34. 周偉民、唐玲玲:《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香港作家劉以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35.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36. 香港大學中文系編:《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2002年6月)
37. 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1月)
38. 柳鳴九主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39.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40.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1. 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42. 計紅芳:《香港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43. 保爾˙利科著,孟華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44.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45. 夏春平:《香港文化色彩》,(北京:龍門書局,1997年4月)
46.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47. 徐國強:《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6月)
48. 徐雪筠等編譯:《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8月)
49. 第三屆全國台灣與海外華文文學學術討論會大會學術組選編:《臺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
50. 梅子:《香港文學識小》,(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51.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成都:四川大學,1987年9月)
52. 犁青、舒非、漢聞主編:《管見: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文學評論集》,(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3月)
53.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54.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55. 梁秉鈞等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56. 曹惠民主編:《臺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10月)
57.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58.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59.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60.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61. 黃念欣,董啓章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社,1996年8月)
62.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63.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64. 黃維樑主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65. 黃南翔、馮湘湘著:《港臺作家小記》,(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年2月)
66.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67.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68. 馮偉才編:《香港短篇小說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5月)
69.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9月)
70.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71.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72.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 廖志強、岑靜雯主編:《琢玉貳集:第二屆應用中國語文畢業同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2008年9月)
74.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75. 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4月)
76. 漢聞:《名家筆耕度春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1999年12月)
77.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概觀》,(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93年12月)
78. 鄭文輝著:《新加坡華文報業史》,(新加坡:新馬出版印刷公司,1973年1月)
79.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2月)
80.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7月)
81.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82. 蔡益懷:《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2年8月)
84.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5. 戴方:《香港──文學的伊甸園》,(香港:獲益出版社,1997年2月)
86. 獲益編輯部編:《《酒徒》評論集》,(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87. 欒梅健、張堂錡編:《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9月)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1. 王敏:〈從現當代文學的總體格局看劉以鬯「實驗小說」的意義〉,《理論學刊》1998年第6期,1998年6月,頁124-128。
2. 王友貴:〈劉以鬯與「新感覺派」〉,《華文文學》第1期,1999年,頁33-36。
3. 王劍叢,朱楚顏:〈論劉以鬯的生命體驗〉,《文學世紀》總第49期,2005年4月,頁52-55。
4. 方北方:〈祝《香港文學》大業興隆〉,《香港文學》第109期,1994年1月1日,頁8-9。
5. 田銳生:〈劉以鬯實驗小說簡論〉,《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56-58。
6. 古遠清:〈六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及其基本經驗〉,《貴州社會科學》第12期,2009年12月,頁65-73。
7. 江少川:〈中國長篇意識流小說第一人──論劉以鬯的《酒徒》及《寺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26-31。
8. 朱崇科:〈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6-7日,頁1-38。
9. 朱崇科:〈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實驗〉,《香港文學》總第201期,2001年9月,頁46-53。
10. 朱崇科:〈歷史重寫中的主體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總第49期,2000年9月,頁93-99。
11. 朱萬良:〈夢中的真實──淺論劉以鬯長篇小說《酒徒》對「內在真實」的追求〉,《安徽文學》,2007年第6期,頁18-19。
12. 李岩:〈意識流的東方詩話──劉以鬯意識流小說解析〉,《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2期(總第169 期),2007年2月,頁216-218。
13. 李秋麗:〈蛇的故事新編〉,《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4-27。
14. 李愛雲:〈西方的鋪路石與東方的藝術探索者──伍爾夫與劉以鬯的詩化小說之比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3-76。
15. 李萬鈞:〈試從比較文學角度評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27-48。
16. 李躍:〈意識流小說的「香港化」──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78-81。
17. 李躍:〈「新」「異」敘事下的本土觀照──論劉以鬯對法國「新小說派」的選擇性吸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8-63。
18. 林少陽:〈作為方法的短篇小說:劉以鬯的小說觀〉,《城市文藝》第4卷,2009年12月16日,頁17-22。
19. 周偉民:〈劉以鬯的文學創作理念〉,《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1997年6月,頁67-73。
20. 東瑞:〈文學理想的勇敢堅持──《香港文學》五周年感言〉,《香港文學》第61期,1990年1月5日,頁8-11。
21.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華文文學》總第94期,2009年5月,頁90-93。
22. 香港《八方》編輯部:〈知不可而為──劉以鬯先生談嚴肅文學〉,《八方文藝叢刊》第六期,1987年8月,頁57-67。
23. 馬博良:〈筆談會:香港文藝期刊在文壇扮演的角色──「文藝新潮」雜誌的回顧〉,香港《文藝》季刊,1983年第7期,頁25-26。
24. 容世誠:〈「本文互涉」和背景:細讀兩篇現代香港小說﹝下﹞〉,《香港文學》第65期,1990年5月5日,頁18-23。
25. 唐玲玲:〈觀照香港社會的獨特視角──評劉以鬯小說《陶瓷》〉,《華文文學》,1996年第3期,頁49-52。
26. 徐黎:〈古典題材的現代詮釋、表現與改造──論香港作家劉以鬯的「故事新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頁48-50。
27. 莊宜文:〈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3期,2008年1月,頁23-58。
28. 張娟:〈疏離文學主流的開放性選擇──簡析「新感覺派」的現代主義因素〉,《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0期,2008年,頁97-98。
29. 張英進:〈都市的線條──三○年代中國現代派筆下的上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頁36-45。
30. 張曉平:〈從倫理本位到自我本位的敘事轉換──讀劉以鬯的小說《寺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年4月,頁55-57。
31. 張鴻聲:〈現代主義:從接受到實踐──論新感覺派小說〉,《鄭州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頁121-125。
32. 曾慶芳:〈中國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23-24。
33. 楊升橋:〈「前衛」的文學觀和技巧──評劉以鬯的《酒徒》〉,《香港文學》第80期,1991年8月5日,頁81-83。
34. 楊克銓:〈劉以鬯:從上海到香港:解讀《過去的日子》、《露薏莎》、《對倒》中的大陸想像〉,《香江文壇》總第29期,2004年5月,頁32-34。
35. 楊素:〈「本地意識」和「本土文學」──訪劉以鬯談「五十年代香港文學」〉,《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5年7月8日,頁4。
36. 齊成民:〈《對倒》的三種聲音〉,《當代文壇》,2001年第4期,頁66-68。
37. 趙稀方:〈劉以鬯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現代主義〉,《香港筆薈》總第9期,1996年10月,頁154-159。
38. 寧群賢:〈論穆時英都市小說對劉以鬯《酒徒》的影響〉,《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8。
39. 蔡益懷:〈浪跡香江:試析劉以鬯小說中的遊蕩者形象〉,《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52期,2002年5月,頁50-55。
40. 潘亞暾、汪義生:〈歡慶《香港文學》邁進十周歲〉,《香港文學》第121期,1995年1月1日,頁84-86。
41. 劉超:〈內在真實的探求──論劉以鬯及其《酒徒》現代性〉,《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24-27。
42. 鄭迦文:〈香港文化空間的鏡像建構──從小說《對倒》到電影《花樣年華》〉,《貴州社會科學》總216期,2007年12月,頁50-55。
43. 鄧依韻:〈劉以鬯的《酒徒》,《酒徒》裏的劉以鬯:從文本中尋找作家的個人身影〉,《文學世紀》總第28期,2003年7月,頁59-63。
44. 盧昭靈:〈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香港文學》1989年1月號,1989年1月5日,頁8-15。
45. 應宇力:〈在現實與現代之間「對倒」──劉以鬯的寫作風格〉,《文學與傳記》第1期,1999年4月15日,頁36-42。
46. 謝福銓:〈「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評劉以鬯長篇小說《島與半島》〉,《香江文壇》第2期,2002年2月,頁62-64。
47. 鄺銳強:〈存在主義對劉以鬯《對倒》的影響〉,《香江文壇》總第38期,2005年4月,頁44-46。
48. 譚光輝:〈沒有橋面的橋梁──談詩歌的本質:跳躍的言說方式〉,《三峽文化研究》2010年,頁314-323。

四、學位論文(按論文完成時間排序)
1. 黎國泳:〈論劉以鬯實驗小說與現代主義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梁巨鴻老師指導,1996年。
2. 潘偉珊:〈論劉以鬯小說的情慾描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1997年。
3. 麥欣恩:〈黑與白、天堂與地獄之間: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矛盾、對比、衝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維樑老師指導,1999年。
4. 陳茵:〈「外在真實」與「內在真實」: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藝術表現模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繼持老師指導,2000年。
5. 鄒文曦:〈論劉以鬯的「實驗小說」〉,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付中丁老師指導,2000年。
6. 廖英珊:〈從俗世香港到神話香港:從張愛玲,劉以鬯,施叔青及其作品看四十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想像〉,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人文學部碩士論文,陳國球老師指導,2000年。
7. 謝曉虹:〈劉以鬯小說的敘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王晉光老師指導,2000年。
8. 車正軒:〈劉以鬯《酒徒》意象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3年。
9. 劉兆蕙:〈論劉以鬯香港社會題材小說的驚奇結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楊鍾基老師指導,2003年。
10. 陳鈺筠:〈劉以鬯小說電影手法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4年。
11. 鄺銳強:〈二十世紀西方思潮對劉以鬯小說的影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劉象愚老師指導,2004年。
12. 陳艷:〈香港時空下的「故事新編」──以李碧華為中心,兼與魯迅、劉以鬯的比較〉,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黃萬華老師指導,2004年9月。
13. 葉永豪:〈劉以鬯微型小說集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5年。
14. 王淑君:〈在荊草棘林中行走──劉以鬯小說論〉,合肥:安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王宗法教授指導,2007年4月。
15. 謝慈欣:〈劉以鬯《酒徒》中的文學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9年。
16. 林靄廷:〈論劉以鬯中短篇小說中的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10年。

五、網路資料(按筆劃排序)
1. 「OUHK-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座談會」的網路影音資料:http://www.youtube.com/watch?v=_Ovzs1yq5xA&playnext=1&list=PL49764625E7529180
2. 第八屆香港文學節網站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hklf/hklf/event11.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