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台灣的傳唱(1928~1945)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songs in Taiwan (1928~1945)
作者 陳堅銘
Chen ,Jian Ming
貢獻者 蔡錦堂
陳堅銘
Chen ,Jian Ming
關鍵詞 日治時期
日本流行歌
蓄音器
曲盤
放送
映畫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7:44 (UTC+8)
摘要 自從1928年(昭和3年)ビクター第一回發售的曲盤<波浮の港>,開啟了日本流行歌時代,首先掀起的是<東京行進曲>的旋風,接著是<酒は淚か溜息か>、<島の娘>,到了<東京音頭>,臺灣也陷入了「音頭」的風潮。盧溝橋事變後,軍歌當道,流行歌不得不迎合而產生了軍國調歌曲,另外「大陸旋律」的作品自成一格。日本流行歌主要藉由新大眾媒體蓄音器與曲盤、放送、映畫向臺灣傳播,同時也促成臺灣本地流行歌的發展。
日本流行歌傳播到臺灣來,首要途徑是蓄音器與曲盤的普及,整理《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和《臺灣貿易年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分析,1911年(明治44年)到1914年(大正3年)有一段成長期,正符合「日蓄」成立後蓄音器與曲盤的消費熱潮,接著從1929年(昭和4年)到1932年(昭和7年)急速成長,正符合流行歌產生的時期,在1937年(昭和12年)最高峰後滑落,則是受到中日全面開戰「自肅」情形下的結果。日本流行歌發展初期,臺灣的映畫館不多,到戰爭時期才有顯著成長,傳播功能需打折扣,到了戰爭時期才有所改觀。在臺灣雖然放送聽取加入者佔總人口比例很少,但是只要一台收音機,實際聽到的人數必多過聽取加入者,雖然流行歌在放送節目中佔的比例不高,但是有放送協會宣傳刊物、各地報紙的節目表,按圖索驥,對於聆聽日本流行歌多多少少有幫助。其中就在臺日人而言,接受程度較高,除了具有聆聽歌詞在語文上先天的優勢之外,反映在蓄音器與曲盤的擁有、放送的收聽、映畫的觀看的情形也可證明。就臺灣人而言,接受程度不如在臺日人,但是到過日本本土經驗者如留學生,生活在都市、懂日語、有一定教育程度或是各州郡部據經濟實力者接受程度較高,而這些人正是戰後在臺灣日本流行歌演變為「日曲臺詞」流行歌的潛在因子之一。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2.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
3. 《聯合報》

(二)期刊
1. 《風月報》、《南方》
2. 《臺灣文化》

(三)專書
1.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2.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九 言論自由(一)》、《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十 言論自由(二)》、《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十一 言論自由(三)》,臺北:國史館,2004年。

(四)檔案公報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陳郁秀總策劃,《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遠流,2008年。
2. 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冊1898-1964),台北:文建會、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

(二)期刊
1. 不著撰人,<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2. 不著撰人,<台灣歌謠的日本情結>,《日本文摘》第九卷第十二期,1995年。
3. 王雲峯,<我的音樂舞踏回顧—電影.唱片.民間音樂>,《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4.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第四十三卷第三期,1993年。
5.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第160期,2008年。
6. 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2004年。
7. 李衣雲,<民族傳統的製造與出版文化的箝制—1945~1971年出版相關法規之初探>,《台灣史學雜誌》第四期,2008年。
8. 李志傳,<談臺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臺北文獻》直字第十九二十期合刊,1971年。
9. 李金土,<樂界三十年>,《台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10. 李展平,<十字星的夜空—在拉包爾的臺灣軍屬>,收錄於《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11.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
12.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物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954年。
13. 吳佩珍,<日本自由民權運動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蔣渭水<入獄日記>中《西鄉南洲傳》>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
14. 吳國禎,<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的流布與根源初考>,《古典、現代與庶民重層景觀—2007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15. 吳國禎,<臺灣歌謠中的日語詞彙使用情形試探—以葉俊麟作品為主要研究範圍>,《作詞家葉俊麟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
16. 吳瀛濤,<江山樓.臺灣菜.藝妲>,《臺北文物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58年。
17. 周婉窈,<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
18.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1999年。
19. 林鶴宜,<從劇種的歷史進程看日據時期歌仔戲唱片的價值>,收錄於《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 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20. 菅原克也著、韓冰譯,<北原白秋的臺灣訪問>,收錄於《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九期,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
21. 郭千尺,<日據初期北市社會剪影>,《臺北文物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56年。
22. 許丙丁,<從臺南民間歌謠談起(二)>,《臺南文化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52年。
23. 許常惠、林二主講,<台灣的民謠 台灣研究研討會第六次集會記錄>,《臺灣風物》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79年。
24.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畧>,《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25.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台灣史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2008年。
26. 陳艷秋,<譜出台灣女性堅貞純情、嬌媚的旋律—訪作曲家陳秋霖>,《臺灣文藝》第八十五期,1983年。
27. 莊永明,<以戰歌唱悲曲—漫談日本軍歌>,《日本文摘》第九卷第十二期,1995年。
28. 張娣明,<台灣歌謠史上日本演歌的地位>,《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研究成果報告書集(下)》,2003年。
29. 張娣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析早期臺灣與日本流行歌謠的歷史交流>,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研討會,2003年。
30. 張娣明,<追憶臺灣歌謠年華:三○年代到六○年代臺灣與日本流行歌謠共通之題材論析>,台日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31. 張娣明,<港都夜雨寂寞暝:論台灣與日本早期流行歌謠中的海洋圖像>,《台灣人文》第九號,2004年。
32. 游國謙,<從當前本省音樂的頹風談閩南語廣播音樂節目>,《廣播與電視季刊》第五期,1967年。
33. 楊肇嘉,<漫談臺灣音樂運動>,《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34. 蔡錦堂,<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台灣的傳播與侷限>,《淡江史學》第12期,2001年。
35. 蔡錦堂,<戰後初期(1949-1950)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初探--以《中央日報》記事分析為中心>,《淡江史學》第十五期,2004年。
36.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2007年。
37. 蔡懋堂,<近卅五年來的臺灣流行歌>,《臺灣風物》第三十卷第二期,1980年。
38. 劉敏光,<臺灣音樂運動概略>,《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39. 劉麟玉,<關於日本人教師議論殖民地臺灣公學校唱歌教材之諸問題(1895-1945)—以「折衷」論及「鄉土化」論為焦點>,《臺灣音樂研究》第三期,2006年。
40. 顏杏如,<流轉的故鄉之影—殖民地經驗下在台日人的故鄉意識、建構與轉折—>,《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論集》,2008年。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1. 山口淑子、藤原作彌著、蕭志強譯,《李香蘭 私の半生》,台北:城邦文化,2008年。
2. 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
3.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四)專書
1.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2. 李永熾,《切腹與心中:日本文化與思想論》,台北:稻鄉,2009年。
3.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4.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
5. 何培齊主編,《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6. 林二、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7.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8.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9.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6年。
10. 陳永豐總編輯,《台中電影傳奇 台中市百年來的電影風華》,臺中:臺中市政府,2004年。
11.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年。
12.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一九二○~一九五○》,台北:遠流,2008年。
13. 莊永明,《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下)》,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14.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15. 黃仁,《日本電影在臺灣》,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16. 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 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9年。
17. 潘國正主編,《風城影話—新竹市電影、戲院大事圖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18. 鄭恒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文具有限公司,1989年。
19. 鄭德慶總編輯,《高雄電影紀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電影圖書館,2003年。
20.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21. 鍾肇政,《望春風》,台北:草根,1997年。
22.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年。
23. 顏綠芬、徐玫玲,《臺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
24.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25. 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五)學位論文
1. 方漵溱,<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 江佳瑾,<學校歷史與歷史記憶—戰後校史撰寫之析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3.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日治時期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4. 吳易陵,<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5.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高沛秀,<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 陳怡如,<連雅堂音樂記錄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 莊于寬,<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 黃曉君,<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台北: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2.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3.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14. 羅文華,<論日本統治在臺灣閩南歌謠之映現>,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貳、日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大阪朝日新聞》
2. 《日本學藝新聞》
3. 《東臺灣新報》
4. 《高雄新報》
5. 《臺灣新聞》
6. 《臺南新報》
7. 《臺灣日日新報》
8. 《興南新聞》

(二)期刊
1. 《日本映画》
2. 《民俗臺灣》
3. 《明治文化》
4. 《放送》
5. 《映画年鑑》
6. 《映畫往來》
7. 《音樂世界》
8. 《新建設》
9. 《演藝とキネマ》
10. 《臺灣外國貿易年表》
11. 《臺灣邦樂界》、《臺灣演藝と樂界》
12. 《臺灣教育》
13. 《臺灣貿易年表》
14. 《臺灣貿易概覽》
15.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灣警察時報》
16. 《臺灣藝術》
17. 《臺灣藝術新報》
18. 《ラヂオタイムス》
19. 《ラジオ年鑑》

(三)專書
1. 山口龜之助,《レコード文化發達史 第壹卷 明治大正時代初篇》,大阪:錄音文献協會,1936年。
2. 山根勇藏,《台湾民族性百談》,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3. 川添利基,《日蓄(コロンビア)三十年史》,神奈川: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1940年。
4.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查第八卷-2 台湾篇3-2》,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年。
5. 不著撰人,《昭和十年臺灣の警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6. 不著撰人,《臺灣事情 昭和十二年版》,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37年。
7. 不著撰人,《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年。
8. 不著撰人,《臺灣事情 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年。
9. 武內貞義,《臺灣》,台北:新高堂書店,1927年。
10. 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島民歌謠》,臺北: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1941年。
11. 前園滿義,《高雄州下名所舊蹟錄》,臺北:歡喜商會,1937年。
12. 宮地硬介,《臺灣名所案內》(郵便名勝スタンプ付),臺北:宮地硬介,1935年。
13. 高橋用吉,《高雄州四重溪公共浴場要覽》,高雄:南光堂印刷所,1938年。
14. 添田知道,《流行歌明治大正史》,東京:刀水書房,1982年。
15. 添田知道,《演歌師の生活》,東京:雄山閣,1994年。
16. 堀內敬三、井上武士,《日本唱歌集》,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
17. 勝山文吾,《臺灣童謠曲集》,臺北:日本樂器會社台灣出張所,1933年。
18. 椿本義一,《臺灣大觀》,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23年。
19. 臺灣教育會,《臺灣の歌》,臺北:臺灣教育會,1929年。
20.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年。
21.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自明治三十九年至昭和十年 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1936年。
22. 藤澤衛彥,《流行唄變遷史》,東京:有隣洞書屋,1914年。
23. 藤澤衛彥,《流行唄と小唄》,東京:平和出版社,1916年。
24. 藤澤衛彥,《明治流行歌史》,東京:春陽堂,1929年。
25. 藤澤衛彥,《流行歌百年史》,東京:第一出版社,1951年。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11》,東京:小学館,1980年。
2.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21》,東京:小学館,1980年。
3.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23》,東京:小学館,1980年。
4. 《日本の作曲家—近現代音樂人名事典》,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2008年。
5. 《日本近現代人名辞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年。
6. 《日本音樂大事典》,東京:平凡社,1996年。
7. 《邦楽用語辞典》,東京:東京堂出版,1998年。
8. 《朝日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0年。
9. 《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年。
10. 《新裝版 日本民謠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02年。
11. 《講談社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講談社,2001年。
12. 《SPレコード60,000曲総目錄》,東京:アテネ書房,2003年。

(二)期刊
1. 清原伸一編集,《週刊『昭和タイムズ』27號》,東京:デアゴスティーニ.ジャパン,2008年。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1. 日本經濟新聞社,《私の履歴書第四集》,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2年。
2. 日本經濟新聞社,《私の履歴書第十四集》,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4年。
3. 中山卯郎,《中山晉平作曲目錄.年譜》,東京:豆の樹社,1980年。
4. 中島利郎、吉原丈司編,《鷲巢敦哉著作集 別卷》,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
5. 古賀政男,《歌はわが友わが心》,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9年。
6. 古関裕而,《鐘よ鳴り響け》,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
7.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22》,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8.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35》,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9.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36》,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10.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八卷 歌謠.民謠Ⅰ》,東京:国書刊行会,2003年。
11.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九卷 歌謠.民謠Ⅱ》,東京:国書刊行会,2003年。
12.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四卷 童謠.歌謠.民謠論》,東京:国書刊行会,1993年。
13.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七卷 随想.雑纂》,東京:国書刊行会,2007年。
14. 南博,《日本の社会と文化﹝南博セレクション 2﹞》,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5. 南博,《芸術の心理﹝南博セレクション 3﹞》,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6. 淡谷のり子,《わが放浪記》,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

(四)專書
1. 上田賢一,《上海ブギブギ1945 服部良一の冒險》,東京:音樂之友社,2003年。
2. 戶ノ下達也、長木誠司編,《總力戰と音樂文化》,東京:青弓社,2008年。
3.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50年史編輯委員會,《日本ビクター50年史》,東京: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1977年。
4. 日本寮歌振興会,《日本寮歌祭四十年史》,東京:国書刊行会,2000年。
5. 古茂田信男、島田芳文、矢沢寬、橫沢千秋,《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1868~1937》,東京:社会思想社,1997年。
6. 古茂田信男、島田芳文、矢沢寬、橫沢千秋,《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中)1938~1959》,東京:社会思想社,1997年。
7. 田中純一郎,《日本映画発達史Ⅲ 戦後映画の解放》,東京:中央公論社,1984年。
8. 加太こうじ、佃実夫編,《增補版 流行歌の秘密》,東京:文和書房,1980年。
9. 池井優,《藤山一郎とその時代》,東京:新潮社,1997年。
10. 西沢爽,《日本近代歌謠史》,東京:桜楓社,1990年。
11. 佐藤忠男,《增補版 日本映画史1》,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12. 松尾正人編,《明治維新と文明開化》,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13. 服部喜久雄,《寮歌は生きている》,東京:旧制高校寮歌保存会,1966年。
14. 長田曉二,《歌でつづる20世紀~あの歌が流れていた頃》,東京:ヤマハミュージックメディア,2003年。
15.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大正文化1905-1927》,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6. 倉田喜弘,《日本レコード文化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79年。
17. 倉田喜弘,《近代歌謠の軌跡》,東京:山川出版社,2002年。
18. 增井敬二,《「淺草オペラ物語」歷史,スター,上演記錄のすべて》,東京:株式會社藝術現代社,199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615800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8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錦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堅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Jian M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堅銘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Jian M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3:37:44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3:37: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3:37: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8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2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8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從1928年(昭和3年)ビクター第一回發售的曲盤<波浮の港>,開啟了日本流行歌時代,首先掀起的是<東京行進曲>的旋風,接著是<酒は淚か溜息か>、<島の娘>,到了<東京音頭>,臺灣也陷入了「音頭」的風潮。盧溝橋事變後,軍歌當道,流行歌不得不迎合而產生了軍國調歌曲,另外「大陸旋律」的作品自成一格。日本流行歌主要藉由新大眾媒體蓄音器與曲盤、放送、映畫向臺灣傳播,同時也促成臺灣本地流行歌的發展。
日本流行歌傳播到臺灣來,首要途徑是蓄音器與曲盤的普及,整理《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和《臺灣貿易年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分析,1911年(明治44年)到1914年(大正3年)有一段成長期,正符合「日蓄」成立後蓄音器與曲盤的消費熱潮,接著從1929年(昭和4年)到1932年(昭和7年)急速成長,正符合流行歌產生的時期,在1937年(昭和12年)最高峰後滑落,則是受到中日全面開戰「自肅」情形下的結果。日本流行歌發展初期,臺灣的映畫館不多,到戰爭時期才有顯著成長,傳播功能需打折扣,到了戰爭時期才有所改觀。在臺灣雖然放送聽取加入者佔總人口比例很少,但是只要一台收音機,實際聽到的人數必多過聽取加入者,雖然流行歌在放送節目中佔的比例不高,但是有放送協會宣傳刊物、各地報紙的節目表,按圖索驥,對於聆聽日本流行歌多多少少有幫助。其中就在臺日人而言,接受程度較高,除了具有聆聽歌詞在語文上先天的優勢之外,反映在蓄音器與曲盤的擁有、放送的收聽、映畫的觀看的情形也可證明。就臺灣人而言,接受程度不如在臺日人,但是到過日本本土經驗者如留學生,生活在都市、懂日語、有一定教育程度或是各州郡部據經濟實力者接受程度較高,而這些人正是戰後在臺灣日本流行歌演變為「日曲臺詞」流行歌的潛在因子之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回顧.....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17

第二章 「日本流行歌」出現前的音樂環境.....19
第一節 臺灣本地的音樂環境.....19
第二節 日本本土的音樂環境.....23
小結.....35

第三章 「日本流行歌」的詞曲製作者與歌曲.....37
第一節 「日本流行歌」的作曲作詞者與歌手.....37
第二節 「日本流行歌」的歌曲.....75
小結.....86

第四章 「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播.....89
第一節 蓄音器與曲盤的基本路線.....89
第二節 歌曲乘著電波的放送方式.....103
第三節 歌曲配合影像的映畫呈現.....115
小結.....128

第五章 戰爭時期「日本流行歌」的發展.....131
第一節 戰爭時局的流行音樂風貌.....131
第二節 戰時氛圍下「日本流行歌」的演變.....141
小結.....158

第六章 結論.....161

附錄一.....167

參考書目.....173
zh_TW
dc.format.extent 100577 bytes-
dc.format.extent 405074 bytes-
dc.format.extent 765063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8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治時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流行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蓄音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曲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放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映畫zh_TW
dc.title (題名) 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台灣的傳唱(1928~194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songs in Taiwan (1928~194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2.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
3. 《聯合報》

(二)期刊
1. 《風月報》、《南方》
2. 《臺灣文化》

(三)專書
1.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2.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九 言論自由(一)》、《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十 言論自由(二)》、《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十一 言論自由(三)》,臺北:國史館,2004年。

(四)檔案公報
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陳郁秀總策劃,《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遠流,2008年。
2. 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冊1898-1964),台北:文建會、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

(二)期刊
1. 不著撰人,<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2. 不著撰人,<台灣歌謠的日本情結>,《日本文摘》第九卷第十二期,1995年。
3. 王雲峯,<我的音樂舞踏回顧—電影.唱片.民間音樂>,《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4.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第四十三卷第三期,1993年。
5.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第160期,2008年。
6. 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2004年。
7. 李衣雲,<民族傳統的製造與出版文化的箝制—1945~1971年出版相關法規之初探>,《台灣史學雜誌》第四期,2008年。
8. 李志傳,<談臺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臺北文獻》直字第十九二十期合刊,1971年。
9. 李金土,<樂界三十年>,《台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10. 李展平,<十字星的夜空—在拉包爾的臺灣軍屬>,收錄於《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11.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
12.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物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954年。
13. 吳佩珍,<日本自由民權運動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蔣渭水<入獄日記>中《西鄉南洲傳》>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
14. 吳國禎,<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的流布與根源初考>,《古典、現代與庶民重層景觀—2007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15. 吳國禎,<臺灣歌謠中的日語詞彙使用情形試探—以葉俊麟作品為主要研究範圍>,《作詞家葉俊麟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
16. 吳瀛濤,<江山樓.臺灣菜.藝妲>,《臺北文物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58年。
17. 周婉窈,<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
18.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1999年。
19. 林鶴宜,<從劇種的歷史進程看日據時期歌仔戲唱片的價值>,收錄於《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 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20. 菅原克也著、韓冰譯,<北原白秋的臺灣訪問>,收錄於《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九期,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
21. 郭千尺,<日據初期北市社會剪影>,《臺北文物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56年。
22. 許丙丁,<從臺南民間歌謠談起(二)>,《臺南文化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52年。
23. 許常惠、林二主講,<台灣的民謠 台灣研究研討會第六次集會記錄>,《臺灣風物》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79年。
24.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畧>,《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25.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台灣史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2008年。
26. 陳艷秋,<譜出台灣女性堅貞純情、嬌媚的旋律—訪作曲家陳秋霖>,《臺灣文藝》第八十五期,1983年。
27. 莊永明,<以戰歌唱悲曲—漫談日本軍歌>,《日本文摘》第九卷第十二期,1995年。
28. 張娣明,<台灣歌謠史上日本演歌的地位>,《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研究成果報告書集(下)》,2003年。
29. 張娣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析早期臺灣與日本流行歌謠的歷史交流>,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研討會,2003年。
30. 張娣明,<追憶臺灣歌謠年華:三○年代到六○年代臺灣與日本流行歌謠共通之題材論析>,台日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31. 張娣明,<港都夜雨寂寞暝:論台灣與日本早期流行歌謠中的海洋圖像>,《台灣人文》第九號,2004年。
32. 游國謙,<從當前本省音樂的頹風談閩南語廣播音樂節目>,《廣播與電視季刊》第五期,1967年。
33. 楊肇嘉,<漫談臺灣音樂運動>,《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34. 蔡錦堂,<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台灣的傳播與侷限>,《淡江史學》第12期,2001年。
35. 蔡錦堂,<戰後初期(1949-1950)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初探--以《中央日報》記事分析為中心>,《淡江史學》第十五期,2004年。
36.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2007年。
37. 蔡懋堂,<近卅五年來的臺灣流行歌>,《臺灣風物》第三十卷第二期,1980年。
38. 劉敏光,<臺灣音樂運動概略>,《臺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955年。
39. 劉麟玉,<關於日本人教師議論殖民地臺灣公學校唱歌教材之諸問題(1895-1945)—以「折衷」論及「鄉土化」論為焦點>,《臺灣音樂研究》第三期,2006年。
40. 顏杏如,<流轉的故鄉之影—殖民地經驗下在台日人的故鄉意識、建構與轉折—>,《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論集》,2008年。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1. 山口淑子、藤原作彌著、蕭志強譯,《李香蘭 私の半生》,台北:城邦文化,2008年。
2. 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
3.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四)專書
1.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2. 李永熾,《切腹與心中:日本文化與思想論》,台北:稻鄉,2009年。
3.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4.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
5. 何培齊主編,《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6. 林二、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7.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8.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9.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6年。
10. 陳永豐總編輯,《台中電影傳奇 台中市百年來的電影風華》,臺中:臺中市政府,2004年。
11.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年。
12.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一九二○~一九五○》,台北:遠流,2008年。
13. 莊永明,《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下)》,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14.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15. 黃仁,《日本電影在臺灣》,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16. 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 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9年。
17. 潘國正主編,《風城影話—新竹市電影、戲院大事圖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18. 鄭恒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文具有限公司,1989年。
19. 鄭德慶總編輯,《高雄電影紀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電影圖書館,2003年。
20.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21. 鍾肇政,《望春風》,台北:草根,1997年。
22.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年。
23. 顏綠芬、徐玫玲,《臺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
24.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25. 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五)學位論文
1. 方漵溱,<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 江佳瑾,<學校歷史與歷史記憶—戰後校史撰寫之析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3.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日治時期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4. 吳易陵,<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5.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高沛秀,<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 陳怡如,<連雅堂音樂記錄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 莊于寬,<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 黃曉君,<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台北: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2.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3.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14. 羅文華,<論日本統治在臺灣閩南歌謠之映現>,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貳、日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大阪朝日新聞》
2. 《日本學藝新聞》
3. 《東臺灣新報》
4. 《高雄新報》
5. 《臺灣新聞》
6. 《臺南新報》
7. 《臺灣日日新報》
8. 《興南新聞》

(二)期刊
1. 《日本映画》
2. 《民俗臺灣》
3. 《明治文化》
4. 《放送》
5. 《映画年鑑》
6. 《映畫往來》
7. 《音樂世界》
8. 《新建設》
9. 《演藝とキネマ》
10. 《臺灣外國貿易年表》
11. 《臺灣邦樂界》、《臺灣演藝と樂界》
12. 《臺灣教育》
13. 《臺灣貿易年表》
14. 《臺灣貿易概覽》
15.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灣警察時報》
16. 《臺灣藝術》
17. 《臺灣藝術新報》
18. 《ラヂオタイムス》
19. 《ラジオ年鑑》

(三)專書
1. 山口龜之助,《レコード文化發達史 第壹卷 明治大正時代初篇》,大阪:錄音文献協會,1936年。
2. 山根勇藏,《台湾民族性百談》,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3. 川添利基,《日蓄(コロンビア)三十年史》,神奈川: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1940年。
4.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查第八卷-2 台湾篇3-2》,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年。
5. 不著撰人,《昭和十年臺灣の警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6. 不著撰人,《臺灣事情 昭和十二年版》,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37年。
7. 不著撰人,《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年。
8. 不著撰人,《臺灣事情 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年。
9. 武內貞義,《臺灣》,台北:新高堂書店,1927年。
10. 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島民歌謠》,臺北: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1941年。
11. 前園滿義,《高雄州下名所舊蹟錄》,臺北:歡喜商會,1937年。
12. 宮地硬介,《臺灣名所案內》(郵便名勝スタンプ付),臺北:宮地硬介,1935年。
13. 高橋用吉,《高雄州四重溪公共浴場要覽》,高雄:南光堂印刷所,1938年。
14. 添田知道,《流行歌明治大正史》,東京:刀水書房,1982年。
15. 添田知道,《演歌師の生活》,東京:雄山閣,1994年。
16. 堀內敬三、井上武士,《日本唱歌集》,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
17. 勝山文吾,《臺灣童謠曲集》,臺北:日本樂器會社台灣出張所,1933年。
18. 椿本義一,《臺灣大觀》,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23年。
19. 臺灣教育會,《臺灣の歌》,臺北:臺灣教育會,1929年。
20.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年。
21.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自明治三十九年至昭和十年 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1936年。
22. 藤澤衛彥,《流行唄變遷史》,東京:有隣洞書屋,1914年。
23. 藤澤衛彥,《流行唄と小唄》,東京:平和出版社,1916年。
24. 藤澤衛彥,《明治流行歌史》,東京:春陽堂,1929年。
25. 藤澤衛彥,《流行歌百年史》,東京:第一出版社,1951年。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11》,東京:小学館,1980年。
2.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21》,東京:小学館,1980年。
3. 《大日本百科事典ジャポニカ23》,東京:小学館,1980年。
4. 《日本の作曲家—近現代音樂人名事典》,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2008年。
5. 《日本近現代人名辞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年。
6. 《日本音樂大事典》,東京:平凡社,1996年。
7. 《邦楽用語辞典》,東京:東京堂出版,1998年。
8. 《朝日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0年。
9. 《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年。
10. 《新裝版 日本民謠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02年。
11. 《講談社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講談社,2001年。
12. 《SPレコード60,000曲総目錄》,東京:アテネ書房,2003年。

(二)期刊
1. 清原伸一編集,《週刊『昭和タイムズ』27號》,東京:デアゴスティーニ.ジャパン,2008年。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1. 日本經濟新聞社,《私の履歴書第四集》,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2年。
2. 日本經濟新聞社,《私の履歴書第十四集》,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4年。
3. 中山卯郎,《中山晉平作曲目錄.年譜》,東京:豆の樹社,1980年。
4. 中島利郎、吉原丈司編,《鷲巢敦哉著作集 別卷》,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
5. 古賀政男,《歌はわが友わが心》,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9年。
6. 古関裕而,《鐘よ鳴り響け》,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
7.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22》,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8.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35》,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9. 北原白秋,《白秋全集36》,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10.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八卷 歌謠.民謠Ⅰ》,東京:国書刊行会,2003年。
11.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九卷 歌謠.民謠Ⅱ》,東京:国書刊行会,2003年。
12.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四卷 童謠.歌謠.民謠論》,東京:国書刊行会,1993年。
13.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七卷 随想.雑纂》,東京:国書刊行会,2007年。
14. 南博,《日本の社会と文化﹝南博セレクション 2﹞》,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5. 南博,《芸術の心理﹝南博セレクション 3﹞》,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6. 淡谷のり子,《わが放浪記》,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

(四)專書
1. 上田賢一,《上海ブギブギ1945 服部良一の冒險》,東京:音樂之友社,2003年。
2. 戶ノ下達也、長木誠司編,《總力戰と音樂文化》,東京:青弓社,2008年。
3.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50年史編輯委員會,《日本ビクター50年史》,東京: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1977年。
4. 日本寮歌振興会,《日本寮歌祭四十年史》,東京:国書刊行会,2000年。
5. 古茂田信男、島田芳文、矢沢寬、橫沢千秋,《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1868~1937》,東京:社会思想社,1997年。
6. 古茂田信男、島田芳文、矢沢寬、橫沢千秋,《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中)1938~1959》,東京:社会思想社,1997年。
7. 田中純一郎,《日本映画発達史Ⅲ 戦後映画の解放》,東京:中央公論社,1984年。
8. 加太こうじ、佃実夫編,《增補版 流行歌の秘密》,東京:文和書房,1980年。
9. 池井優,《藤山一郎とその時代》,東京:新潮社,1997年。
10. 西沢爽,《日本近代歌謠史》,東京:桜楓社,1990年。
11. 佐藤忠男,《增補版 日本映画史1》,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12. 松尾正人編,《明治維新と文明開化》,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13. 服部喜久雄,《寮歌は生きている》,東京:旧制高校寮歌保存会,1966年。
14. 長田曉二,《歌でつづる20世紀~あの歌が流れていた頃》,東京:ヤマハミュージックメディア,2003年。
15.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大正文化1905-1927》,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6. 倉田喜弘,《日本レコード文化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79年。
17. 倉田喜弘,《近代歌謠の軌跡》,東京:山川出版社,2002年。
18. 增井敬二,《「淺草オペラ物語」歷史,スター,上演記錄のすべて》,東京:株式會社藝術現代社,199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