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國國貨的重生與復古的流行-以復古國貨「回力球鞋」為例
The rebirth of Chinese national goods and the popularity of retro fashion - a case study of warrior shoes
作者 廖至欽
貢獻者 劉維公
廖至欽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
中國國貨
北京奧運
回力球鞋
消費社會
國族主義
復古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6:32:08 (UTC+8)
摘要   在過去毛澤東時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民生用品,如回力球鞋、飛躍鞋、梅花牌運動服、海鷗相機、永久自行車等等。在中國面臨到一個消費社會下,這些中國國貨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候大規模地回潮。它的流行和受矚目的程度遠過於海爾(Haier)、聯想(Lenovo)、李寧這些中國品牌、中國製造的產品,也超越90年代初紅遍一時的毛澤東和其文化大革命的紅色產品。回溯這些中國復古國貨的歷史,多半是在改革開放後因敵不過跨國品牌而淡出了主流市場,卻在北京奧運的時候因受到以中國80後為主的年輕人的喜愛而逐漸回潮,運用得當的話可形成一種復古風格的Look,成為時下最流行的配件。
  這些中國復古國貨是怎麼從90年代後的明日黃花到今日的重生?這說明了怎麼樣的中國社會變遷?本文從消費文化在中國扎根與發展,以及透過回力球鞋作為例子來探討這樣的轉變。發現這些中國復古國貨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以80後為主的群體重新賦予這些產品現時的意義,透過了復古風格的包裝來提高產品的價值,區隔了中國國貨與中國「復古」國貨的不同。不僅如此,北京奧運的舉辦恰好匯合了90年代後中國社會所發展的消費主義和國族主義,無形中也造成這股流行得以持續發燒的原因。最後,在討論這樣的過程和結果時,發現中國國貨復古潮不僅替中國官方連結了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穩定中國官方的文化霸權之外,也給中國企業激發出了消費族群和提高產品價值的方式,並為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創意人才和創意資源。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品牌再生』新舊文化的處理」,文匯報,2010年9月20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9/20/OT1009200003.htm>
「Dicovery聚焦北京2008年奧運會」,視覺中國,2008年7月22日。
「Made in China 全球精品業不能說的秘密」,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6/today-e18.htm>
「二十世紀中國十大經典標誌」,AD518.com,2010年9月22日。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訪談實錄」,新浪網,2003年1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新華網,2011年3月16日。
「王開地下檔案室驚現海上老照片」,新民晚報(上海),2007年1月16日。
「北京武漢等地民眾舉行反法示威」,BBC中文網,2008年4月19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350000/newsid_7355900/7355935.stm>
「台灣年度熱門大片周五在中國上映」,BBC中文網,2012年1月5日。
「兩岸八○世代趨勢白皮書」,商業週刊,第1197期(2010年11月),頁112~131。
「周杰倫(Jay Chou)- 2011美邦MTEE 新國貨」,YouTube,2011年3月24日。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
「能貓商店1980年代生活再流行」,外灘畫報,2010年7月15日。
「國貨的前世今生」,中國網路電視(紀實台)。
「創意百人-曹峰:告別『回力』之後」,新視線。
「經長:不出10年 台灣品牌開花結果」,中央社,2010年6月30日。< http://news.cts.com.tw/cna/money/201006/201006300506551.html>
「詹偉雄 製造台灣美學熱潮」,聯合報,2011年7月26日。
「詹偉雄/文創發展根本不需要政策」,聯合報,2011年7月26日。
「劉淇:通過籌辦京奧運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國評論網,2006年10月2日。
Converse。
David K. Stotlar著,邱炳坤、李建興、王瓊霞譯,運動贊助(台北:五南,2010)。
Dick Hebdige著,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2005)。
Don Slater著,林佑聖、葉欣怡譯,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2003)。
Douglas B. Holt著,楊琲琲、王承志譯,從Brand到Icon,文化品牌行銷學(台北:臉譜,2009)。
DUNK。
Elizabeth Currid著,李佳純譯,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台北:原點,2008)。
Grant McCracken著,林奕伶譯,我能猜到什麼會爆紅(台北:大是,2010)。
John Howkins著,李璞良譯,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第四版(台北:典藏,2007)。
John Milton Yinger著,高丙中、 張林譯,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台北:桂冠,1995)。
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2003)。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
Joseph Maguire、Grant Jarive、Louise Mansfield、Joe Bradley著,黃東治、邱金松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2008)。
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Lawrence Alloway著,張政仁譯,Lucy R. Lippard編,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1)。
Lomo Tawan Group著,就是愛LOMO(台北:時報文化,2007)。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Mark Leonard著,林雨蒨譯,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2008)。
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聯經,2010)。
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
Max Weber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2005)。
NIKEid。< http://nikeid.nike.com/nikeid/index.jsp#home>
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2010)。
Richard Florida著,鄒應瑗譯,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寶鼎出版,2003)。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 (台北:巨流,1996)。
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1998)。
Thomas Hauffe著,陳品秀譯,DESIGN設計小史(台北:三言社,2007)。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
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擎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巨流,2002)。
Werner Sombart著,王燕平、侯小河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三聯生活周刊。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
上海華誼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王國斌,「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主編,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巨流,2004)。
王婷婷,「回力球鞋 中國時尚帆布球鞋的鼻祖」,網易財經。
王陽發,「上海經典飛躍鞋 注入法國魂飛向亞洲」,聯合早報,2011年3月13日。< http://www.zaobao.com/finance/pages2/people110313.shtml>
王曉潔、張慧,「中國品牌曲線分享奧運商機」,北京紀事(北京),頁10~11。
王鵬、莊貴軍,「北京奧運會對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的影響」,軟科學(成都),第24卷第4期(2010年4月),頁130~134。
王躍,「『回力球鞋』風波」,教書育人(哈爾濱),第1~2期(2005年),頁81。
北京奧運官網。
台北市立美術館。
永久C。
甘陽編,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世紀出版,2006)。
回力。
回憶回力。
朱麗葉,「符號消費:後現代消費的核心」,銷售與市場(管理版)(鄭州),2011年3月,頁57。
吳印,「回力球鞋業的定位、轉型和創新」,世界橡膠工業(上海),第38卷第3期(2011年3月),頁40~41。
吳勇毅、陳淵源,「回力球鞋沉浮啟示」,新經濟(New Economy)(廣州),第2期(2011年),頁40~43。
吳勇毅、陳淵源,「回力球鞋沉浮錄」,理財(Money)(鄭州),第3期(2010年),頁82~83。
吳靖、雲國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化批判」,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110期(2008年12月),頁106~108。
宋強、喬邊,人民記憶五十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s/songqiang/rmjy/053.htm>
李依倩,「土懷舊與洋復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2010年9月),頁213。
李効儒,「陸蓉之:月亮河畔玩動漫的Moca Lady」,大眾時代,2008年6月28日。< 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8/06/28/3742/>
李政亮,走進都會中國:一個臺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台北:夏日出版,2009)。
李照興,潮爆中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谷原誠著,林美智譯,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台北:春光,2010)。
豆瓣douban。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2000)。
泓燁,「回力的美好時光」,中國女性(Woman)(北京),第6期(2010年),頁106~107。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胥昆德,「演譯經典 回力無窮-上海回力球鞋業有限公司走過風雨80年」,橡膠科技市場(北京),第24期(2009年),頁16~17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孫順華,「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誤讀』及其背後的國家權力-耐克『恐懼鬥室』廣告引發的思考」,新聞界(成都),第6期(2005年),頁64~65。
徐賁,「變化中的文革記憶」,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3期(2006年2月),頁25~27。
能貓商店。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台北,藝術家,2001)。
高境,「老國貨浴火重生」,光彩(北京),第11期(2010年),頁22~23。
國務院全國工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資料(198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頁129、207。
張裕亮,「流變中的大陸流行音樂黨國意識」,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3期(2010年9月),頁73~76。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7年),頁21。
梅園槑,「時尚:探尋消費主義的軌跡」,上海文學(上海),2000年4月,頁77~80。
淘寶商城-回力官方專賣店。
許紀霖,「啟蒙的命運-二十年來的中國思想界」,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0期(1998年12月),頁5。
許桂寶,「梅花香自苦寒來-記上海回力球鞋業有限公司振興之路」,中國橡膠(北京),第19卷第1期,頁17。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1998)。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陳娜,曹芳華,「永久C:經典國貨 涅槃重生」,銷售與市場(評論版)(鄭州),第1期(2011年),頁39~41。
婷婷,會娜,「是破格 是執著 是顛覆-美特斯邦威『我是新國貨』品牌主張解析」,中國廣告(上海),頁50~60。
黃娟,「老國貨:牆內開花牆外香」,中國婦女:英文月刊(北京),2010年12月,頁37。
黃煜、李金銓,「90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2003年6月),頁49~79。
楊渡,「讀書獎風波四起 新左派鑼鼓喧天」,中國時報,2009年9月14日。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2010)。
葛蕾,「對大陸『毛澤東熱』之剖析」,中共研究,第26劵第5期(1992年5月),頁46。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香港:三聯,2001)。
路風,「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1期(1989年),頁71~88。
趙惠淨著,林家瑄譯,「建構與解構九○年代南韓的『韓國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年3月,頁80。
酷團。
劉昌德,「帝國搖滾,國族吶喊:棒球勞動國際分工與運動國族論述之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40~45。
劉芳,「潮鞋的『飛躍』變身」,走向世界(濟南),第19期(2008年),頁83~84。
劉軍寧,「封閉或開放:奧運對中國意義何在?」,BBC中文網,2008年5月26日。
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2001年12月),頁113~136。
劉蘇鑫,「回力:老字號的時尚演繹」,銷售與市場(評論版)(鄭州),第5期(2011年),頁71。
衛青,「中國當前的毛澤東熱」,中國之春(紐約),第7期(1992年),頁71~74。
盧泰宏,中國消費者行為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賴文平,「台商應了解的中國馳名商標」,貿易(Trade),第238期(2011年),頁45~47。
戴慧思(Deborah Davis)、盧漢龍(Lu Hanlong)編譯著,中國城市的消費革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戴錦華,「想像的懷舊」,天涯(海口),第1期(1997年),頁9~10。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頁89~90。
羅海資,「以上海為例,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發軔、現況、成就與缺陷(三)」,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2011年12月3日。< 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196&sn=4991>


二、英文
“Adidas Beijing Olympics “Together in 2008, Impossible is Nothing”,”TAMCAO, July 21, 2008.< http://www.tamcao.com/blog/archives/244>
“China’s New Revolution,”Time, June 27, 2005. < 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20050627,00.html>
“China`s luxury boom : The Middle Blingdom,” The Economist, Feb 17, 2011. <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184466>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1,”WTO.
“Nike China- 1984 Olympics Event, ”Freshnessmag, February 5, 2008.< http://www.freshnessmag.com/2008/02/05/nike-china-1984-olympics-event/>
“Orlando Bloom: New York, I Love You!!!,”JUST JARED, 14 April, 2008. < http://justjared.buzznet.com/2008/04/14/orlando-bloom-new-york-i-love-you/>
“Project Reborn: 回忆回力,”AMg.< http://www.idea-everything.com/?p=64>
“Selling Power of Retro Style: Asia’s Newspaper for Media,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Media( Hong Kong), July 10, 2008, pp. 20~21.
“Shumeng Ye and The Book of Warriors,”Creative Review, December 4, 2008. < http://www.creativereview.co.uk/cr-blog/2008/december/shumeng-ye-and-the-book-of-warriors>
“The 100 most CREATIVE PEOPLE in Business 2010,” Fast Company, June 2010, p.72.
“Warrior Shoes and The Winding Road to Brand Revitalization,” BrandSource, February 11, 2011. < http://www.labbrand.com/brand-source/warrior-shoes-and-winding-road-brand-revitalization>
Appadurai, Arjun, “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p.41~42.
ARTRESOURCE. < http://www.artres.com/C.aspx?VP3=ViewBox_VPage&VBID=2UN3658EMSLN&IT=ZoomImageTemplate01_VForm&IID=2UNTWA5THHEE&PN=20&CT=Search&SF=0>
Bairner, Alan, “Sport,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Relevance, Impact, Consequence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No.49 (2008), pp.43~53.
Barmé, Geremie R., In The Red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Baudrillard, Jean,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 St. Louis, MO: Telos Press, 1981).
Bermingham, Ann, “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Image, Object, Text,”in A. Bermingham and J. Brewer eds.,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1600~1800: Image, Object, Text ( London: Routledge, 1995).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 London: Routledge, 1984).
Boym, Svetlana,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New York : Basic Books, 2002 ).
Brandt, Loren, Thomas G. Rawski, and John Sutto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ren Brandt ,Thomas G. Rawski eds.,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571.
Burgoyne, Patrick,“Shumeng Ye and The Book of Warriors,”Creative Review, December 4, 2008.< http://www.creativereview.co.uk/crblog/2008/december/shumeng-ye-and-the-book-of-warriors>
Campbell, Colin,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 .
Chow, Jason, “Retro Gets a Retread: These Chinese old-style sneakers are all the rag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 September 30, 2010.<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882404575519811356951410.html>
Davis, Fred,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 New York: Free Press,1979).
During, Simon,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2nd ( N.Y.: Routledge, 1999).
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 London: Sage,1991).
Feiyue.< http://www.feiyue-shoes.com/pages_en/>
Feiyue-kungfu-shoes.
Garner, Jonarhan,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nsumer: Theory and Evidenc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2005)
Hall, Stuart,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Paul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 London: Hutchinson, 1980), p. 128.
Haug, W. F., 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 Appearance, Sexuality and Advertis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6).
Holak, Susan L., William J. Havlena, “Feelings, Fantasies, and Memor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Nostalgia,”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42, No.3( July 1998), pp.217~226.
HYPERBEAST.
Jarvie, Grant, Dong-Jhy Hwang and Mel Brennan, Sport, Revolution and the Beijing Olympics (New York: Berg, 2008).
Kopytoff, Igor,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in Arjun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p.66~67.
Leiss, William,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On Needs and Commoditie (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8).
Lin, Xiaoping,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Cola: Chinese Avant-Garde art and Independent Cinema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Maslow, 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1987).
McCracken, Grant,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Mckendrick, Neil , John Brewer and J.H. Plumb,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1982 ).
Mumford, Lewis,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1934).
Rowe, Davis, Jim Mckay, Toby Miller, “Come Together: Sport, Nationalism, and the Media Image,”in Lawrence A. Wenner ed., MediaSport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119~133.
Simmel, Georg, “Fashion,”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62, No. 6, pp. 543~545.
Terrill, Ross, Mao: A Biograph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The World Bank.
Veblen, Thorstein ,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 New York: Mentor, 1953(1899)).
Wang, Ji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 Media, and Commercial Culture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Warriorshoes.
Williamson, John,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8).
Willis, Paul, Common Culture (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Wu, Juanjuan, Chinese Fashion: From Mao to Now ( N.Y.: Berg, 2009).
Xia, Summer, Sheng Yuchen, Candy Yang, “Modern Sky Festival( MSF): Carnival of China’s Edgy Youth,”China Youthology, October 21, 2008.< http://chinayouthology.com/blog/?p=310>
Xu, Junqian, “The Warrior is back,” McClatchy - Tribune Business News, October 19, 20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826001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60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維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廖至欽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至欽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九月-2013 16:32:08 (UTC+8)-
dc.date.available 3-九月-2013 16:32: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6:32:0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8260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60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過去毛澤東時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民生用品,如回力球鞋、飛躍鞋、梅花牌運動服、海鷗相機、永久自行車等等。在中國面臨到一個消費社會下,這些中國國貨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候大規模地回潮。它的流行和受矚目的程度遠過於海爾(Haier)、聯想(Lenovo)、李寧這些中國品牌、中國製造的產品,也超越90年代初紅遍一時的毛澤東和其文化大革命的紅色產品。回溯這些中國復古國貨的歷史,多半是在改革開放後因敵不過跨國品牌而淡出了主流市場,卻在北京奧運的時候因受到以中國80後為主的年輕人的喜愛而逐漸回潮,運用得當的話可形成一種復古風格的Look,成為時下最流行的配件。
  這些中國復古國貨是怎麼從90年代後的明日黃花到今日的重生?這說明了怎麼樣的中國社會變遷?本文從消費文化在中國扎根與發展,以及透過回力球鞋作為例子來探討這樣的轉變。發現這些中國復古國貨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以80後為主的群體重新賦予這些產品現時的意義,透過了復古風格的包裝來提高產品的價值,區隔了中國國貨與中國「復古」國貨的不同。不僅如此,北京奧運的舉辦恰好匯合了90年代後中國社會所發展的消費主義和國族主義,無形中也造成這股流行得以持續發燒的原因。最後,在討論這樣的過程和結果時,發現中國國貨復古潮不僅替中國官方連結了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穩定中國官方的文化霸權之外,也給中國企業激發出了消費族群和提高產品價值的方式,並為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創意人才和創意資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緒論………………………………………………………………………………………………………1
一、研究說明與背景 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三、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6
 (一)問題意識 6
 (二)研究設計 7
 (三)研究方法 9

貳、核心概念:消費社會與物的研究…………………………………………………10
一、打破生產研究的迷思 11
二、符號的消費-提供區隔與認同的想像 15
三、物的研究 19
 (一)為它作傳 20
 (二)消費它 21
 (三)使用它 22

参、消費社會下的中國國貨復古潮……………………………………………………24
一、中國國貨復古潮概述 25
 (一)楔子:沾了法國味的飛躍鞋 28
 (二)在北京奧運年發燒:Nike與Adidas的復古時尚與國貨意識 33
二、對過往物品的消費 41
 (一)復古與懷舊 42
 (二)風格化的物品 45
三、消費文化在中國的扎根與發展 46
 (一)經濟制度的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 46
 (二)90年代後的消費文化發展 49

肆、回力球鞋的流行與重生…………………………………………………………………59
一、回力球鞋的歷史記憶與符號 60
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球鞋 65
 (一)資產重組與90年代後的消費文化 66
(二)受國族主義所招喚的球鞋 70
三、重生之路 74
 (一)經由80後的改造 74
 (二)奧邁思(AMg)的「再來再生計劃」 77
 (三)後中國國貨復古潮的回力球鞋 82

伍、結論……………………………………………………………………………………………………89
一、從消費文化中看中國的轉型 89
二、中國國貨復古潮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發 91
三、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4

參考書目……………………………………………………………………………………………………96
zh_TW
dc.format.extent 56102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60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國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京奧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回力球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消費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族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復古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國貨的重生與復古的流行-以復古國貨「回力球鞋」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birth of Chinese national goods and the popularity of retro fashion - a case study of warrior sho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品牌再生』新舊文化的處理」,文匯報,2010年9月20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9/20/OT1009200003.htm>
「Dicovery聚焦北京2008年奧運會」,視覺中國,2008年7月22日。
「Made in China 全球精品業不能說的秘密」,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6/today-e18.htm>
「二十世紀中國十大經典標誌」,AD518.com,2010年9月22日。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訪談實錄」,新浪網,2003年1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新華網,2011年3月16日。
「王開地下檔案室驚現海上老照片」,新民晚報(上海),2007年1月16日。
「北京武漢等地民眾舉行反法示威」,BBC中文網,2008年4月19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350000/newsid_7355900/7355935.stm>
「台灣年度熱門大片周五在中國上映」,BBC中文網,2012年1月5日。
「兩岸八○世代趨勢白皮書」,商業週刊,第1197期(2010年11月),頁112~131。
「周杰倫(Jay Chou)- 2011美邦MTEE 新國貨」,YouTube,2011年3月24日。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
「能貓商店1980年代生活再流行」,外灘畫報,2010年7月15日。
「國貨的前世今生」,中國網路電視(紀實台)。
「創意百人-曹峰:告別『回力』之後」,新視線。
「經長:不出10年 台灣品牌開花結果」,中央社,2010年6月30日。< http://news.cts.com.tw/cna/money/201006/201006300506551.html>
「詹偉雄 製造台灣美學熱潮」,聯合報,2011年7月26日。
「詹偉雄/文創發展根本不需要政策」,聯合報,2011年7月26日。
「劉淇:通過籌辦京奧運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國評論網,2006年10月2日。
Converse。
David K. Stotlar著,邱炳坤、李建興、王瓊霞譯,運動贊助(台北:五南,2010)。
Dick Hebdige著,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2005)。
Don Slater著,林佑聖、葉欣怡譯,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2003)。
Douglas B. Holt著,楊琲琲、王承志譯,從Brand到Icon,文化品牌行銷學(台北:臉譜,2009)。
DUNK。
Elizabeth Currid著,李佳純譯,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台北:原點,2008)。
Grant McCracken著,林奕伶譯,我能猜到什麼會爆紅(台北:大是,2010)。
John Howkins著,李璞良譯,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第四版(台北:典藏,2007)。
John Milton Yinger著,高丙中、 張林譯,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台北:桂冠,1995)。
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2003)。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
Joseph Maguire、Grant Jarive、Louise Mansfield、Joe Bradley著,黃東治、邱金松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2008)。
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Lawrence Alloway著,張政仁譯,Lucy R. Lippard編,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1)。
Lomo Tawan Group著,就是愛LOMO(台北:時報文化,2007)。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Mark Leonard著,林雨蒨譯,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2008)。
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聯經,2010)。
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
Max Weber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2005)。
NIKEid。< http://nikeid.nike.com/nikeid/index.jsp#home>
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2010)。
Richard Florida著,鄒應瑗譯,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寶鼎出版,2003)。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 (台北:巨流,1996)。
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1998)。
Thomas Hauffe著,陳品秀譯,DESIGN設計小史(台北:三言社,2007)。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
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擎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巨流,2002)。
Werner Sombart著,王燕平、侯小河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三聯生活周刊。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
上海華誼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王國斌,「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主編,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巨流,2004)。
王婷婷,「回力球鞋 中國時尚帆布球鞋的鼻祖」,網易財經。
王陽發,「上海經典飛躍鞋 注入法國魂飛向亞洲」,聯合早報,2011年3月13日。< http://www.zaobao.com/finance/pages2/people110313.shtml>
王曉潔、張慧,「中國品牌曲線分享奧運商機」,北京紀事(北京),頁10~11。
王鵬、莊貴軍,「北京奧運會對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的影響」,軟科學(成都),第24卷第4期(2010年4月),頁130~134。
王躍,「『回力球鞋』風波」,教書育人(哈爾濱),第1~2期(2005年),頁81。
北京奧運官網。
台北市立美術館。
永久C。
甘陽編,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世紀出版,2006)。
回力。
回憶回力。
朱麗葉,「符號消費:後現代消費的核心」,銷售與市場(管理版)(鄭州),2011年3月,頁57。
吳印,「回力球鞋業的定位、轉型和創新」,世界橡膠工業(上海),第38卷第3期(2011年3月),頁40~41。
吳勇毅、陳淵源,「回力球鞋沉浮啟示」,新經濟(New Economy)(廣州),第2期(2011年),頁40~43。
吳勇毅、陳淵源,「回力球鞋沉浮錄」,理財(Money)(鄭州),第3期(2010年),頁82~83。
吳靖、雲國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化批判」,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110期(2008年12月),頁106~108。
宋強、喬邊,人民記憶五十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s/songqiang/rmjy/053.htm>
李依倩,「土懷舊與洋復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2010年9月),頁213。
李効儒,「陸蓉之:月亮河畔玩動漫的Moca Lady」,大眾時代,2008年6月28日。< 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8/06/28/3742/>
李政亮,走進都會中國:一個臺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台北:夏日出版,2009)。
李照興,潮爆中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谷原誠著,林美智譯,問對了,才能解決問題(台北:春光,2010)。
豆瓣douban。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2000)。
泓燁,「回力的美好時光」,中國女性(Woman)(北京),第6期(2010年),頁106~107。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胥昆德,「演譯經典 回力無窮-上海回力球鞋業有限公司走過風雨80年」,橡膠科技市場(北京),第24期(2009年),頁16~17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孫順華,「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誤讀』及其背後的國家權力-耐克『恐懼鬥室』廣告引發的思考」,新聞界(成都),第6期(2005年),頁64~65。
徐賁,「變化中的文革記憶」,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3期(2006年2月),頁25~27。
能貓商店。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台北,藝術家,2001)。
高境,「老國貨浴火重生」,光彩(北京),第11期(2010年),頁22~23。
國務院全國工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資料(198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頁129、207。
張裕亮,「流變中的大陸流行音樂黨國意識」,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3期(2010年9月),頁73~76。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7年),頁21。
梅園槑,「時尚:探尋消費主義的軌跡」,上海文學(上海),2000年4月,頁77~80。
淘寶商城-回力官方專賣店。
許紀霖,「啟蒙的命運-二十年來的中國思想界」,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0期(1998年12月),頁5。
許桂寶,「梅花香自苦寒來-記上海回力球鞋業有限公司振興之路」,中國橡膠(北京),第19卷第1期,頁17。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1998)。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陳娜,曹芳華,「永久C:經典國貨 涅槃重生」,銷售與市場(評論版)(鄭州),第1期(2011年),頁39~41。
婷婷,會娜,「是破格 是執著 是顛覆-美特斯邦威『我是新國貨』品牌主張解析」,中國廣告(上海),頁50~60。
黃娟,「老國貨:牆內開花牆外香」,中國婦女:英文月刊(北京),2010年12月,頁37。
黃煜、李金銓,「90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2003年6月),頁49~79。
楊渡,「讀書獎風波四起 新左派鑼鼓喧天」,中國時報,2009年9月14日。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2010)。
葛蕾,「對大陸『毛澤東熱』之剖析」,中共研究,第26劵第5期(1992年5月),頁46。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香港:三聯,2001)。
路風,「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1期(1989年),頁71~88。
趙惠淨著,林家瑄譯,「建構與解構九○年代南韓的『韓國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年3月,頁80。
酷團。
劉昌德,「帝國搖滾,國族吶喊:棒球勞動國際分工與運動國族論述之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40~45。
劉芳,「潮鞋的『飛躍』變身」,走向世界(濟南),第19期(2008年),頁83~84。
劉軍寧,「封閉或開放:奧運對中國意義何在?」,BBC中文網,2008年5月26日。
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2001年12月),頁113~136。
劉蘇鑫,「回力:老字號的時尚演繹」,銷售與市場(評論版)(鄭州),第5期(2011年),頁71。
衛青,「中國當前的毛澤東熱」,中國之春(紐約),第7期(1992年),頁71~74。
盧泰宏,中國消費者行為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賴文平,「台商應了解的中國馳名商標」,貿易(Trade),第238期(2011年),頁45~47。
戴慧思(Deborah Davis)、盧漢龍(Lu Hanlong)編譯著,中國城市的消費革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戴錦華,「想像的懷舊」,天涯(海口),第1期(1997年),頁9~10。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頁89~90。
羅海資,「以上海為例,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發軔、現況、成就與缺陷(三)」,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2011年12月3日。< 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196&sn=4991>


二、英文
“Adidas Beijing Olympics “Together in 2008, Impossible is Nothing”,”TAMCAO, July 21, 2008.< http://www.tamcao.com/blog/archives/244>
“China’s New Revolution,”Time, June 27, 2005. < 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20050627,00.html>
“China`s luxury boom : The Middle Blingdom,” The Economist, Feb 17, 2011. <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184466>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1,”WTO.
“Nike China- 1984 Olympics Event, ”Freshnessmag, February 5, 2008.< http://www.freshnessmag.com/2008/02/05/nike-china-1984-olympics-event/>
“Orlando Bloom: New York, I Love You!!!,”JUST JARED, 14 April, 2008. < http://justjared.buzznet.com/2008/04/14/orlando-bloom-new-york-i-love-you/>
“Project Reborn: 回忆回力,”AMg.< http://www.idea-everything.com/?p=64>
“Selling Power of Retro Style: Asia’s Newspaper for Media,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Media( Hong Kong), July 10, 2008, pp. 20~21.
“Shumeng Ye and The Book of Warriors,”Creative Review, December 4, 2008. < http://www.creativereview.co.uk/cr-blog/2008/december/shumeng-ye-and-the-book-of-warriors>
“The 100 most CREATIVE PEOPLE in Business 2010,” Fast Company, June 2010, p.72.
“Warrior Shoes and The Winding Road to Brand Revitalization,” BrandSource, February 11, 2011. < http://www.labbrand.com/brand-source/warrior-shoes-and-winding-road-brand-revitalization>
Appadurai, Arjun, “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p.41~42.
ARTRESOURCE. < http://www.artres.com/C.aspx?VP3=ViewBox_VPage&VBID=2UN3658EMSLN&IT=ZoomImageTemplate01_VForm&IID=2UNTWA5THHEE&PN=20&CT=Search&SF=0>
Bairner, Alan, “Sport,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Relevance, Impact, Consequence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No.49 (2008), pp.43~53.
Barmé, Geremie R., In The Red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Baudrillard, Jean,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 St. Louis, MO: Telos Press, 1981).
Bermingham, Ann, “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Image, Object, Text,”in A. Bermingham and J. Brewer eds.,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1600~1800: Image, Object, Text ( London: Routledge, 1995).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 London: Routledge, 1984).
Boym, Svetlana,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New York : Basic Books, 2002 ).
Brandt, Loren, Thomas G. Rawski, and John Sutto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ren Brandt ,Thomas G. Rawski eds.,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571.
Burgoyne, Patrick,“Shumeng Ye and The Book of Warriors,”Creative Review, December 4, 2008.< http://www.creativereview.co.uk/crblog/2008/december/shumeng-ye-and-the-book-of-warriors>
Campbell, Colin,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 .
Chow, Jason, “Retro Gets a Retread: These Chinese old-style sneakers are all the rag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 September 30, 2010.<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882404575519811356951410.html>
Davis, Fred,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 New York: Free Press,1979).
During, Simon,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2nd ( N.Y.: Routledge, 1999).
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 London: Sage,1991).
Feiyue.< http://www.feiyue-shoes.com/pages_en/>
Feiyue-kungfu-shoes.
Garner, Jonarhan,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nsumer: Theory and Evidenc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2005)
Hall, Stuart,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Paul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 London: Hutchinson, 1980), p. 128.
Haug, W. F., 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 Appearance, Sexuality and Advertis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6).
Holak, Susan L., William J. Havlena, “Feelings, Fantasies, and Memor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Nostalgia,”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42, No.3( July 1998), pp.217~226.
HYPERBEAST.
Jarvie, Grant, Dong-Jhy Hwang and Mel Brennan, Sport, Revolution and the Beijing Olympics (New York: Berg, 2008).
Kopytoff, Igor,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in Arjun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p.66~67.
Leiss, William,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On Needs and Commoditie (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8).
Lin, Xiaoping,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Cola: Chinese Avant-Garde art and Independent Cinema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Maslow, 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1987).
McCracken, Grant,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Mckendrick, Neil , John Brewer and J.H. Plumb,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1982 ).
Mumford, Lewis,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1934).
Rowe, Davis, Jim Mckay, Toby Miller, “Come Together: Sport, Nationalism, and the Media Image,”in Lawrence A. Wenner ed., MediaSport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119~133.
Simmel, Georg, “Fashion,”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62, No. 6, pp. 543~545.
Terrill, Ross, Mao: A Biograph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The World Bank.
Veblen, Thorstein ,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 New York: Mentor, 1953(1899)).
Wang, Ji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 Media, and Commercial Culture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Warriorshoes.
Williamson, John,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8).
Willis, Paul, Common Culture (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Wu, Juanjuan, Chinese Fashion: From Mao to Now ( N.Y.: Berg, 2009).
Xia, Summer, Sheng Yuchen, Candy Yang, “Modern Sky Festival( MSF): Carnival of China’s Edgy Youth,”China Youthology, October 21, 2008.< http://chinayouthology.com/blog/?p=310>
Xu, Junqian, “The Warrior is back,” McClatchy - Tribune Business News, October 19, 201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