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原住民族群通婚之影響機制的分析
作者 高琬涵
貢獻者 陳信木
高琬涵
關鍵詞 族群通婚
原漢通婚
族群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4-Sep-2013 09:58:15 (UTC+8)
摘要 由於族群通婚可反映對不同族群、文化接受的程度,透過通婚也讓不同文化習俗有兼容並蓄的可能性,因此,族群關係研究中,常將族群間通婚與否視為族群間社會距離及族群疆界的有效指標。台灣為包含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與原住民這四大族群的多元族群社會,其中,由於原住民僅佔總人口的 2% ,在國內量化的族群通婚研究中,往往受限於樣本數而將其予以排除,或將不同族群之原住民統一視為單一原住民族群,因此,本研究欲著眼於過去通婚研究時常忽略的「少數族群」,並將原住民族群差異納為探究通婚影響機制之一。

本研究試圖以人口統計資料來描繪近年來原住民人口結構、婚姻概況圖像,並依2006年及2010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兩筆調查資料,探究不同性別、族群、教育程度、城鄉差異、受訪者世代、族群規模對於通婚之影響。研究發現,整體原住民是以族群內婚為主、族群通婚為輔;在教育程度與通婚與否的關係上,教育程度越高的原住民,族群通婚比例越高,而教育程度越低者,更傾向族群內婚;受訪者世代部分,原住民族群通婚比例則與年齡呈現反比,亦即,年長世代族群內婚率較高,而年輕世代族群通婚率更高;族群規模對於原住民通婚與否的影響上,則呈現負向關係,不過,族群類別對於通婚與否之影響部分,則未有明顯穩定的趨勢產生。

因此,本研究認為,原住民中符合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較為年輕世代者等要件者,將有更高的族群通婚傾向,而在影響原住民族群通婚與否的諸多機制中,又以城鄉差異影響力最高,存在著都市原住民通婚率高於原鄉原住民的現象,不論是2006年或2010年迴歸模型分析中皆達統計顯著水準,不過,城鄉差異背後涉及的原住民遷徙問題並未納入本文研究範疇之中,值得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專書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收錄於《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威廉‧古德著(1988)家庭社會學,丁庭宇編,魏章玲譯,台北:桂冠。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施正峰(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潘英(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自立晚報出版社。
專書中的論文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01-155,台北:業強。
宋楚瑜(主編)(1995)重修台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同冑篇,台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01-155,台北:業強。
傅仰止(1994)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社經困境的個人歸因與結構歸因,收錄於《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頁91-13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15-243。台北:巨流。
謝繼昌(2003)文化、族群與認同,收錄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言討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期刊論文
王甫昌
(1993a)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頁 43-96。
(1993b) 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學集刊,6(1),頁 231-267。
林鶴玲、李香潔 (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頁 475-528。
范雲、張晉芬(2010) 再探台灣高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頁259-290。
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頁 1-41。
黃毅志、章英華(2005)台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年與1997年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35),頁127-179。
張茂桂、蕭新煌(1987) 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 中國論壇,總289,25(1),頁34-53。
張福群(2000)台灣原住民身分認定方式之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21),頁141-148。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頁1-40。
劉君雅等(2009)臺灣低生育率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9),頁119-155。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頁 33-62。
蔡淑玲(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頁 335-371。
胡台麗(1990)芋頭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頁107-132。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學刊,20,頁49-84。
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 (2001) 台灣的族群通婚與族群關係再探,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頁 393-430。
王甫昌(2001)台灣族群接觸機會與族群意識,2001年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新聞研究所會議論文集。台北:業強。
徐富珍、陳信木((2004)蕃薯+芋頭=臺灣土豆?—台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研究報告
林修澈(2001)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立華出版有限公司。
張慧端(1994) 阿美族的認定、分佈與變遷,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報告。
駱明慶(2000)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碩博士論文
丁嘉品(2007)台灣族群婚配模式及其與婚姻滿意度相關性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王鈺婷(2002)拜公媽:邵族家庭的通婚與繼嗣的民族學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季(2000)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碩士論文。
高元杰(2009)原漢通婚家庭之文化認同與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巧媛(2004)芋仔蕃薯的省思—省籍聯姻家庭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福群(1999)族群通婚的婚姻適應─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郭曉真(2007)部落閱聽人觀原住民電視台之研究—以花蓮縣重光部落太魯閣族人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慧 (1998) 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玲(2007)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資料
Blau, Peter M. 1978.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New York: Free Press.
Blau, Peter M. and Joseph E. Schwartz 1984. Crosscutting Social Circles. Orlando: Academic Press.
Blau, Peter M., Terry C. Blum and Joseph E. Schwartz 1982. “Heterogeneity and Inter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45-62.
Blau, Peter M. Carolyn Beeker, Kevin M. Fitzpatrick 1984. “Intersecting Social Affiliations and Intermarriage.” Social Forces 62(3): 585-606.
Bogardus, Emory S. 1959. Social Distance. Yellow Springs, OH: Antioch Press.
Cahill, D. (1990). Intermarriag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 Study of Filipina Women Married to Australian, Japanese and Swiss Men. Quezon: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Gilbertson GA, Fitzpatrick JP, Lijun Y. 1996. “Hispanic intermarriage in New York City: new evidence from 1991”.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30:445-459.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wang, Sean-Shong, Rogelio Saenz, Benigno E. Aguirre 1994. “Structur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Outmarriage among Chinese, Filipino, and Japanese Americans in California.” Sociological Inquiry 64: 396-414.
Kalmijn, Matthijs 1993. “Trends in Black/White Intermarriage.” Social Forces 72(1): 119-146.
Kalmijn, Matthijs 1998. “Intermarriage and Homogamy: Causes, Patterns, Tren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395-421.
Schoen R, Wooldredge J. 1989. “Marriage choic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Virginia, 1969.71 and 1979.81”.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1:465-481.
Spanier, G. B. and R. A. Lewis(1980).”Morital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 55-76.
Tinker, John N. (1973). “Intermarriage and Ethnic Boundaries: The Japanese American Cas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9(2): 49-66.
Qian Z. (1997). “Breaking the racial barriers:variations in interracial marriage between 1980 and 1990”. Demography 34:263.76.
Qian, Z. (1999). "Who Intermarries? Education, Nativity, Region,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 1980 and 199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579-5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8254018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54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高琬涵zh_TW
dc.creator (作者) 高琬涵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13 09:58:15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13 09:58: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13 09:58: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254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54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族群通婚可反映對不同族群、文化接受的程度,透過通婚也讓不同文化習俗有兼容並蓄的可能性,因此,族群關係研究中,常將族群間通婚與否視為族群間社會距離及族群疆界的有效指標。台灣為包含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與原住民這四大族群的多元族群社會,其中,由於原住民僅佔總人口的 2% ,在國內量化的族群通婚研究中,往往受限於樣本數而將其予以排除,或將不同族群之原住民統一視為單一原住民族群,因此,本研究欲著眼於過去通婚研究時常忽略的「少數族群」,並將原住民族群差異納為探究通婚影響機制之一。

本研究試圖以人口統計資料來描繪近年來原住民人口結構、婚姻概況圖像,並依2006年及2010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兩筆調查資料,探究不同性別、族群、教育程度、城鄉差異、受訪者世代、族群規模對於通婚之影響。研究發現,整體原住民是以族群內婚為主、族群通婚為輔;在教育程度與通婚與否的關係上,教育程度越高的原住民,族群通婚比例越高,而教育程度越低者,更傾向族群內婚;受訪者世代部分,原住民族群通婚比例則與年齡呈現反比,亦即,年長世代族群內婚率較高,而年輕世代族群通婚率更高;族群規模對於原住民通婚與否的影響上,則呈現負向關係,不過,族群類別對於通婚與否之影響部分,則未有明顯穩定的趨勢產生。

因此,本研究認為,原住民中符合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較為年輕世代者等要件者,將有更高的族群通婚傾向,而在影響原住民族群通婚與否的諸多機制中,又以城鄉差異影響力最高,存在著都市原住民通婚率高於原鄉原住民的現象,不論是2006年或2010年迴歸模型分析中皆達統計顯著水準,不過,城鄉差異背後涉及的原住民遷徙問題並未納入本文研究範疇之中,值得進一步探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族群關係與通婚研究...................5
第二節 通婚影響機制之相關理論................6
第三節 國內族群及通婚研究回顧................9

第三章 研究設計............................15

第一節 研究內容............................15
第二節 資料說明............................16
第三節 分析方法............................18

第四章 全國與原住民之人口結構與婚姻概況.......19

第一節 全國與原住民人口概況暨性別比...........19
第二節 婚姻概況.............................29
第三節 未婚者性別比.........................35

第五章 原住民內、外婚概況及其影響機制.........38

第一節 原住民內、外婚概況及其性別、年齡差異....38
第二節 原住民內、外婚者的教育程度差異.........47
第三節 城鄉差距與通婚.......................51
第四節 族群與通婚...........................56
第五節 迴歸分析.............................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6

第一節 研究結論.............................66
第二節 研究建議及限制........................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69
二、英文資料.................................72

表目錄

表1-1:四大族群人口比例.........................2
表4-1:歷年人口概況—總人口數、原住民人口數暨比例..19
表4-2:歷年原住民人口概況—按族別區分.............21
表4-3:全國及原住民之歷年性別比—依年齡別區分......27
表4-4:原住民歷年性別比—依族別區分...............27
表4-5:全國及原住民未婚者之歷年未婚率(%)—依年齡、性別區分..33
表4-6:全國及原住民未婚者之歷年性別比—依年齡區分...36
表5-1:各族原住民配偶身份概況—依受訪者族群區分.....37
表5-2:原住民內、外婚概況........................38
表5-3:原住民內、外婚概況—依受訪者性別區分.........40
表5-4:全體原住民教育程度概況—依受訪者性別區分.....40
表5-6:原住民內、外婚概況—依2006年及2010年之受訪者年齡區分..43
表5-7:原住民通婚概況—依受訪者性別、年齡區分.......45
表5-8:原住民內、外婚概況—依受訪者教育程度區分.....49
表5-9:受訪者行政區域分佈比例.....................52
表5-10:原住民內、外婚概況—依受訪者行政區域區分.....55
表5-11:原住民城鄉分佈—依受訪者族別區分............57
表5-12:原住民內、外婚概況—依受訪者族別區分.........57
表5-13:2006年通婚影響機制之迴歸分析(一)..........62
表5-14:2006年通婚影響機制之迴歸分析(二)..........63
表5-15:2010年通婚影響機制之迴歸分析(一)..........64
表5-16:2010年通婚影響機制之迴歸分析(二)..........65

圖目錄
圖4-1:全國與原住民歷年性別比......................24
圖4-2:全國及原住民男性、女性未婚者之歷年未婚率......29
圖4-3:全國與原住民未婚者之歷年性別比...............34
圖5-1:2006年不同婚姻型態的年齡分布.................41
圖5-2:2010年不同婚姻型態的年齡分佈.................41
圖5-3:2006年男性族群通婚型態—依教育程度區分........49
圖5-4:2006年女性族群通婚型態—依教育程度區分........49
圖5-5:2010年男性族群通婚型態—依教育程度區分........49
圖5-6:2010年女性族群通婚型態—依教育程度區分........49
zh_TW
dc.format.extent 9394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54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族群通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漢通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族群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原住民族群通婚之影響機制的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專書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收錄於《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威廉‧古德著(1988)家庭社會學,丁庭宇編,魏章玲譯,台北:桂冠。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施正峰(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潘英(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自立晚報出版社。
專書中的論文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01-155,台北:業強。
宋楚瑜(主編)(1995)重修台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同冑篇,台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01-155,台北:業強。
傅仰止(1994)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社經困境的個人歸因與結構歸因,收錄於《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頁91-13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15-243。台北:巨流。
謝繼昌(2003)文化、族群與認同,收錄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言討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期刊論文
王甫昌
(1993a)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頁 43-96。
(1993b) 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學集刊,6(1),頁 231-267。
林鶴玲、李香潔 (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頁 475-528。
范雲、張晉芬(2010) 再探台灣高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頁259-290。
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頁 1-41。
黃毅志、章英華(2005)台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年與1997年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35),頁127-179。
張茂桂、蕭新煌(1987) 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 中國論壇,總289,25(1),頁34-53。
張福群(2000)台灣原住民身分認定方式之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21),頁141-148。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頁1-40。
劉君雅等(2009)臺灣低生育率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9),頁119-155。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頁 33-62。
蔡淑玲(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頁 335-371。
胡台麗(1990)芋頭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頁107-132。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學刊,20,頁49-84。
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 (2001) 台灣的族群通婚與族群關係再探,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頁 393-430。
王甫昌(2001)台灣族群接觸機會與族群意識,2001年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新聞研究所會議論文集。台北:業強。
徐富珍、陳信木((2004)蕃薯+芋頭=臺灣土豆?—台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研究報告
林修澈(2001)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立華出版有限公司。
張慧端(1994) 阿美族的認定、分佈與變遷,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報告。
駱明慶(2000)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碩博士論文
丁嘉品(2007)台灣族群婚配模式及其與婚姻滿意度相關性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王鈺婷(2002)拜公媽:邵族家庭的通婚與繼嗣的民族學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季(2000)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碩士論文。
高元杰(2009)原漢通婚家庭之文化認同與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巧媛(2004)芋仔蕃薯的省思—省籍聯姻家庭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福群(1999)族群通婚的婚姻適應─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郭曉真(2007)部落閱聽人觀原住民電視台之研究—以花蓮縣重光部落太魯閣族人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慧 (1998) 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玲(2007)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資料
Blau, Peter M. 1978.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New York: Free Press.
Blau, Peter M. and Joseph E. Schwartz 1984. Crosscutting Social Circles. Orlando: Academic Press.
Blau, Peter M., Terry C. Blum and Joseph E. Schwartz 1982. “Heterogeneity and Inter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45-62.
Blau, Peter M. Carolyn Beeker, Kevin M. Fitzpatrick 1984. “Intersecting Social Affiliations and Intermarriage.” Social Forces 62(3): 585-606.
Bogardus, Emory S. 1959. Social Distance. Yellow Springs, OH: Antioch Press.
Cahill, D. (1990). Intermarriag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 Study of Filipina Women Married to Australian, Japanese and Swiss Men. Quezon: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Gilbertson GA, Fitzpatrick JP, Lijun Y. 1996. “Hispanic intermarriage in New York City: new evidence from 1991”.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30:445-459.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wang, Sean-Shong, Rogelio Saenz, Benigno E. Aguirre 1994. “Structur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Outmarriage among Chinese, Filipino, and Japanese Americans in California.” Sociological Inquiry 64: 396-414.
Kalmijn, Matthijs 1993. “Trends in Black/White Intermarriage.” Social Forces 72(1): 119-146.
Kalmijn, Matthijs 1998. “Intermarriage and Homogamy: Causes, Patterns, Tren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395-421.
Schoen R, Wooldredge J. 1989. “Marriage choic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Virginia, 1969.71 and 1979.81”.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1:465-481.
Spanier, G. B. and R. A. Lewis(1980).”Morital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 55-76.
Tinker, John N. (1973). “Intermarriage and Ethnic Boundaries: The Japanese American Cas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9(2): 49-66.
Qian Z. (1997). “Breaking the racial barriers:variations in interracial marriage between 1980 and 1990”. Demography 34:263.76.
Qian, Z. (1999). "Who Intermarries? Education, Nativity, Region,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 1980 and 199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579-59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