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昌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周穎德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周穎德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4-九月-2013 15:30: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4-九月-2013 15:30: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4-九月-2013 15:30:13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515301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153011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軍法於中國有長遠的發展過程,從上古三代至秦漢時期,不僅是軍法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蛻變時期,中國軍法於此期間奠定了往後近二千年的軍法基礎。軍法為特殊法令,為軍中行事之準則。在兵法的運用中,軍法的使用即是其中一項。中國的「殺士」傳統便是運用軍法之一例,藉由「殺士」來獲得軍事作戰利益,諸如整肅軍紀、遏止逃亡等,可收「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之效。《尉繚子》云:「凡誅者所以明武也,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一人而萬人喜者,殺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當殺而雖貴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軍法規範除軍事刑法之外,亦有軍功賞爵、兵役徵除之規定。太史公云:「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表明軍法與律令是不同的法律體系。軍法體系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軍事法令所組成,從出土文獻的發掘與釋讀,可以發現情況更是如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捕律〉與〈興律〉,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的〈敦表律〉和〈戍律〉,都代表著軍法有軍事刑法以外的規定範圍。本文除整理過往的秦漢軍法研究之外,也透過法律學的角度來論析秦漢軍法的種類、適用原則、犯罪定義,以期對於秦漢軍法研究有更新的研究成果。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1第二節 研究成果與問題提出………………………………………3第三節 研究材料……………………………………………………7第二章 軍法定義與發展沿革………………………………………11第一節 軍法與兵法之別……………………………………………11第二節 軍法發展沿革………………………………………………14第三章 軍法種類、適用與效力來源………………………………21第一節 軍法種類……………………………………………………21第二節 軍法適用……………………………………………………26第三節 軍法效力來源………………………………………………30第四章 獎賞方面之軍法規範………………………………………37第一節 取得獎賞的條件……………………………………………37第二節 獎賞的種類…………………………………………………50第三節 軍功與身份…………………………………………………60第五章 懲處方面之軍法規範………………………………………63第一節 古今「罪」之界定與犯罪型態……………………………63第二節 軍法罪目……………………………………………………68第三節 刑罰與裁斷…………………………………………………85第六章 結論…………………………………………………………95徵引書目………………………………………………………………9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08312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秦漢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軍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軍功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軍令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獎懲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秦漢軍法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Reserch on Military Law in Qin and Han Dynast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周.孫武,宋.何去非校,《孫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周.呂望,宋.何去非校,《六韜》,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周.司馬穰苴,宋.何去非校,《司馬法》,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周.吳起,宋.何去非校,《吳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周.尉繚,宋.何去非校,《尉繚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周.商鞅,清.嚴萬里校,《商君書箋正》,臺北:廣文書局,1975。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漢.黃石公,宋.何去非校,《三略》,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漢.桓寬著,《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漢.劉向編,後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漢.劉安編著,後漢.高誘注,《淮南子》,收於《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後漢.班固撰,後漢.班昭補,《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後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後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後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後漢.荀悅撰,王雲五主編,《漢紀》(內頁名「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三國.韋昭註,《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唐.楊倞注,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元.脫脫等撰,《遼史》,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臺北:廣文書局,1978。二、金石簡帛資料容庚編,《秦漢金文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2。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著,《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兩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靑海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三、專書清.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安作璋、熊鐵基著,《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鲁書社,2007。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李開元,《漢帝囯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硏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日文版《漢帝國の成立と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の硏究》,東京:汲古書院,2000)林騰鷂,《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三民書局,2000。林山田,《刑法通論》(兩冊),臺北:林山田發行,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1。邵鴻,《張家山漢簡《蓋盧》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張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張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廖伯源,《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硏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四、學位論文張欣宇,〈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五、期刊論文王貴民、劉昭祥,〈淺談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法〉,《軍事歷史》,第6期 (北京,1991),頁15-17轉62。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開封,2002.09),頁99-101。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第12期(開封,2002.12),頁12-16。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開封,2003.01),頁1-5。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開封,2003.03),頁51-56。張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法學研究》,第5期(北京,2000),頁132-152。劉向陽,〈談《六韜》對軍法的運用〉,《政法論壇》,第6期(北京,1998),頁61。劉向陽,〈略論《吳子》的軍法思想〉,《政法論壇》,第1期(北京,1994),頁47-48。黃樸民、徐勇,〈試論戰國軍事法規的建設及其特色〉,《求是學刊》,第4期(哈爾濱,1994),頁106-110。梁民愫,〈秦代軍法內容略述〉,《玉林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玉林,1997),頁11-17。雷依群,〈秦軍法述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咸陽,2005.02),頁9-11。張功,〈秦代軍事犯罪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北京,2007),頁1-7。周健、賈國文,〈中國古代軍法的早期形態〉,《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西安,1999.04),頁38-40。郭利,〈漢代軍正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南昌,2005.07),頁72-76。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