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秦漢軍法研究
Reserch on Military Law in Qin and Han Dynasty
作者 周穎德
貢獻者 吳昌廉
周穎德
關鍵詞 秦漢
軍法
軍功
軍令
獎懲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0:13 (UTC+8)
摘要 軍法於中國有長遠的發展過程,從上古三代至秦漢時期,不僅是軍法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蛻變時期,中國軍法於此期間奠定了往後近二千年的軍法基礎。
軍法為特殊法令,為軍中行事之準則。在兵法的運用中,軍法的使用即是其中一項。中國的「殺士」傳統便是運用軍法之一例,藉由「殺士」來獲得軍事作戰利益,諸如整肅軍紀、遏止逃亡等,可收「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之效。《尉繚子》云:「凡誅者所以明武也,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一人而萬人喜者,殺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當殺而雖貴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
軍法規範除軍事刑法之外,亦有軍功賞爵、兵役徵除之規定。太史公云:「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表明軍法與律令是不同的法律體系。軍法體系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軍事法令所組成,從出土文獻的發掘與釋讀,可以發現情況更是如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捕律〉與〈興律〉,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的〈敦表律〉和〈戍律〉,都代表著軍法有軍事刑法以外的規定範圍。
本文除整理過往的秦漢軍法研究之外,也透過法律學的角度來論析秦漢軍法的種類、適用原則、犯罪定義,以期對於秦漢軍法研究有更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周.孫武,宋.何去非校,《孫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呂望,宋.何去非校,《六韜》,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司馬穰苴,宋.何去非校,《司馬法》,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吳起,宋.何去非校,《吳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尉繚,宋.何去非校,《尉繚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商鞅,清.嚴萬里校,《商君書箋正》,臺北:廣文書局,1975。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黃石公,宋.何去非校,《三略》,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漢.桓寬著,《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劉向編,後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漢.劉安編著,後漢.高誘注,《淮南子》,收於《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
後漢.班固撰,後漢.班昭補,《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後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後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
後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後漢.荀悅撰,王雲五主編,《漢紀》(內頁名「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三國.韋昭註,《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元.脫脫等撰,《遼史》,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臺北:廣文書局,1978。
二、金石簡帛資料
容庚編,《秦漢金文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2。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著,《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兩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靑海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三、專書
清.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安作璋、熊鐵基著,《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鲁書社,2007。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李開元,《漢帝囯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硏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日文版《漢帝國の成立と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の硏究》,東京:汲古書院,2000)
林騰鷂,《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三民書局,2000。
林山田,《刑法通論》(兩冊),臺北:林山田發行,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1。
邵鴻,《張家山漢簡《蓋盧》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
張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張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
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硏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四、學位論文
張欣宇,〈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期刊論文
王貴民、劉昭祥,〈淺談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法〉,《軍事歷史》,第6期 (北京,1991),頁15-17轉62。
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開封,2002.09),頁99-101。
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第12期(開封,2002.12),頁12-16。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開封,2003.01),頁1-5。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開封,2003.03),頁51-56。
張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法學研究》,第5期(北京,2000),頁132
-152。
劉向陽,〈談《六韜》對軍法的運用〉,《政法論壇》,第6期(北京,1998),頁61。
劉向陽,〈略論《吳子》的軍法思想〉,《政法論壇》,第1期(北京,1994),頁47-48。
黃樸民、徐勇,〈試論戰國軍事法規的建設及其特色〉,《求是學刊》,第4期(哈爾濱,1994),頁106-110。
梁民愫,〈秦代軍法內容略述〉,《玉林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玉林,1997),頁11-17。
雷依群,〈秦軍法述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咸陽,2005.02),頁9-11。
張功,〈秦代軍事犯罪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北京,2007),頁1-7。
周健、賈國文,〈中國古代軍法的早期形態〉,《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西安,1999.04),頁38-40。
郭利,〈漢代軍正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南昌,2005.07),頁72-7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515301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昌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穎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穎德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13 15:30:13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13 15:30: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0: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3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3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軍法於中國有長遠的發展過程,從上古三代至秦漢時期,不僅是軍法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蛻變時期,中國軍法於此期間奠定了往後近二千年的軍法基礎。
軍法為特殊法令,為軍中行事之準則。在兵法的運用中,軍法的使用即是其中一項。中國的「殺士」傳統便是運用軍法之一例,藉由「殺士」來獲得軍事作戰利益,諸如整肅軍紀、遏止逃亡等,可收「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之效。《尉繚子》云:「凡誅者所以明武也,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一人而萬人喜者,殺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當殺而雖貴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
軍法規範除軍事刑法之外,亦有軍功賞爵、兵役徵除之規定。太史公云:「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表明軍法與律令是不同的法律體系。軍法體系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軍事法令所組成,從出土文獻的發掘與釋讀,可以發現情況更是如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捕律〉與〈興律〉,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的〈敦表律〉和〈戍律〉,都代表著軍法有軍事刑法以外的規定範圍。
本文除整理過往的秦漢軍法研究之外,也透過法律學的角度來論析秦漢軍法的種類、適用原則、犯罪定義,以期對於秦漢軍法研究有更新的研究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成果與問題提出………………………………………3
第三節 研究材料……………………………………………………7
第二章 軍法定義與發展沿革………………………………………11
第一節 軍法與兵法之別……………………………………………11
第二節 軍法發展沿革………………………………………………14
第三章 軍法種類、適用與效力來源………………………………21
第一節 軍法種類……………………………………………………21
第二節 軍法適用……………………………………………………26
第三節 軍法效力來源………………………………………………30
第四章 獎賞方面之軍法規範………………………………………37
第一節 取得獎賞的條件……………………………………………37
第二節 獎賞的種類…………………………………………………50
第三節 軍功與身份…………………………………………………60
第五章 懲處方面之軍法規範………………………………………63
第一節 古今「罪」之界定與犯罪型態……………………………63
第二節 軍法罪目……………………………………………………68
第三節 刑罰與裁斷…………………………………………………85
第六章 結論…………………………………………………………95
徵引書目………………………………………………………………99
zh_TW
dc.format.extent 208312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秦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獎懲zh_TW
dc.title (題名) 秦漢軍法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rch on Military Law in Qin and Han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周.孫武,宋.何去非校,《孫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呂望,宋.何去非校,《六韜》,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司馬穰苴,宋.何去非校,《司馬法》,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吳起,宋.何去非校,《吳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尉繚,宋.何去非校,《尉繚子》,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周.商鞅,清.嚴萬里校,《商君書箋正》,臺北:廣文書局,1975。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黃石公,宋.何去非校,《三略》,收於《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漢.桓寬著,《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劉向編,後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漢.劉安編著,後漢.高誘注,《淮南子》,收於《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
後漢.班固撰,後漢.班昭補,《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後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後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
後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後漢.荀悅撰,王雲五主編,《漢紀》(內頁名「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三國.韋昭註,《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元.脫脫等撰,《遼史》,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臺北:廣文書局,1978。
二、金石簡帛資料
容庚編,《秦漢金文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2。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著,《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兩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靑海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三、專書
清.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安作璋、熊鐵基著,《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鲁書社,2007。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李開元,《漢帝囯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硏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日文版《漢帝國の成立と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の硏究》,東京:汲古書院,2000)
林騰鷂,《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三民書局,2000。
林山田,《刑法通論》(兩冊),臺北:林山田發行,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1。
邵鴻,《張家山漢簡《蓋盧》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
張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張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
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硏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四、學位論文
張欣宇,〈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期刊論文
王貴民、劉昭祥,〈淺談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法〉,《軍事歷史》,第6期 (北京,1991),頁15-17轉62。
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開封,2002.09),頁99-101。
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第12期(開封,2002.12),頁12-16。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開封,2003.01),頁1-5。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開封,2003.03),頁51-56。
張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法學研究》,第5期(北京,2000),頁132
-152。
劉向陽,〈談《六韜》對軍法的運用〉,《政法論壇》,第6期(北京,1998),頁61。
劉向陽,〈略論《吳子》的軍法思想〉,《政法論壇》,第1期(北京,1994),頁47-48。
黃樸民、徐勇,〈試論戰國軍事法規的建設及其特色〉,《求是學刊》,第4期(哈爾濱,1994),頁106-110。
梁民愫,〈秦代軍法內容略述〉,《玉林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玉林,1997),頁11-17。
雷依群,〈秦軍法述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咸陽,2005.02),頁9-11。
張功,〈秦代軍事犯罪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北京,2007),頁1-7。
周健、賈國文,〈中國古代軍法的早期形態〉,《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西安,1999.04),頁38-40。
郭利,〈漢代軍正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南昌,2005.07),頁72-7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