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The role of Great Britain at the crisis of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929: based on the report of Britain diplomatic agent in China
作者 蘇大偉
Su, Da Wei
貢獻者 唐啟華
Tang, Chi Hua
蘇大偉
Su, Da Wei
關鍵詞 中東路事件
中蘇外交
the Crisis of CER
Sino-Soviet relations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0:35 (UTC+8)
摘要 中東路事件可說是中國民族主義嘗試挑戰蘇聯在東北的利權,不論成敗,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版圖必然有所變動。追求列強在華勢力均等的英國,按理不會任由事態發展而不插手。而其自身面對中國民族主義挑戰的經驗,英國縱使不向當時非盟友的蘇聯傳授心得,也必定會與其他列強相聯絡。過往研究沒有看到英國的任何明顯行動,也沒有見到為何英國沒有任何行動的解釋,更沒有見到使用英國檔案為主的視角。本篇論文以這疑問出發,嘗試使用英國外交部檔案,來考察英國在中東路事件當中,究竟採取什麼態度,是否有什麼政策,進行什麼活動。並藉由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考察視角,關照南京外交在中東路事件的行動,從中得到一些與過去中東路事件研究不同的成果。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報刊與史料彙編
A. 中文檔案:
1.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微捲;0624.20/5050.01-01《中東路事件搜查駐哈俄領館》、0624.20/5050.02-01《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2《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3《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4《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5《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6《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9《中東路事件》
2. 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特交文卷》、《困勉記》、《革命文獻》、《蔣總統籌筆》
B. 檔案彙編:
1. 張友坤、錢進、李學群,《張學良年譜》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C. 中文報紙:
1. 《申報》,上海圖書館1982年影印版。
D. 外文檔案:
1. Kenneth Bourne and Donald Cameron Watt,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I Series E Volume 37-38.
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29 Volume II (1929)

(二)中文專書
1. 水野明著,《東北軍閥政権の研究:張作霖‧張學良の対外抵抗と対內統一の軌跡》,鄭樑生譯,《東北軍閥政權硏究:張作霖.張學良之抗外與協助統一國內的軌跡》,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2.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從優林到越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3.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1979。
4. 左雙文,《困境中的突圍:重大突發事件與國民政府的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
6. 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張學良與日本》,台北:聯經出版,1994。
7.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台北:國史館,1999。
8.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台北:文津,2010。
9.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0. 李恩涵,《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11. 雷殷,《中東路問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12. 薛銜天,《民國時期中蘇關係史(1917—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13. 端納,《我在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身邊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1994。
(三)日文專書
1. 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編集委員会,《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1799-1949)》,東京:岩波書店,2006。
2. 鹿錫俊,《中国国民政府の対日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
(四)英文專書
1. 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1924-1931,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五)期刊論文
1. 土田哲夫,〈1929年の中ソ紛争と「地方外交」〉,48《東京学芸大学紀要:第3部門社会科学》(東京:東京学芸大学,1997),173-207。
2. 申曉雲,〈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交涉述評——兼評王正廷「革命外交」〉,2000.02《民國檔案》(南京,2000),271-285。
3. 李君山,〈「九.一八」前後「不抵抗」政策的再思考〉,51《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12),165-196。
4. 林孝庭,〈從美國國務院檔案看中東路事件時國府在美之交涉〉,25《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1998.12),187-202。
5. 段永富,〈試論「蘇滿關於中東鐵路轉讓協定」的簽訂〉,《世紀橋》2010年第1期,長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10,頁53-54。
6. 唐啟華,〈1924-1927中俄會議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2007.4),頁29-54。
7. 唐啟華,〈1924年《中俄協定》與中俄舊約廢止問題—以《密件議定書》為中心的探討〉,《近代史研究》(北京,2006.3),頁1-22。
8. 唐啟華,〈中俄協定與北京外交團的沒落〉,14《興大歷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2003.6,73-104。
9. 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頁137-187。
10. 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與「蔣張會面說」〉,《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2),頁195-220。
(六)論文集論文
1. 土田哲夫,〈中東路事件與日本的反應〉,《張學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同澤出版社,2000),248-263。
2. 李恩涵,〈王正廷的「革命外交」與九一八事變〉,《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出版者不詳,1991),246-269。
3. 孫子和,〈中東路事件經緯〉,《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311-35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5153015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啟華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ng, Chi Hua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大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u, Da 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大偉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 Da 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13 15:30:35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13 15:30: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0: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3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3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東路事件可說是中國民族主義嘗試挑戰蘇聯在東北的利權,不論成敗,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版圖必然有所變動。追求列強在華勢力均等的英國,按理不會任由事態發展而不插手。而其自身面對中國民族主義挑戰的經驗,英國縱使不向當時非盟友的蘇聯傳授心得,也必定會與其他列強相聯絡。過往研究沒有看到英國的任何明顯行動,也沒有見到為何英國沒有任何行動的解釋,更沒有見到使用英國檔案為主的視角。本篇論文以這疑問出發,嘗試使用英國外交部檔案,來考察英國在中東路事件當中,究竟採取什麼態度,是否有什麼政策,進行什麼活動。並藉由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考察視角,關照南京外交在中東路事件的行動,從中得到一些與過去中東路事件研究不同的成果。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前言 - 1 -
一、研究動機 - 1 -
二、文獻回顧 - 7 -
三、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 12 -
第一章英國眼中的中東路問題 - 14 -
第一節南京外交與英國對華政策 - 14 -
第二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理解 - 19 -
第二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察 - 25 -
第一節中東路事件爆發 - 25 -
第二節中蘇交涉 - 29 -
第三節中蘇交涉僵局與列強提出聯合調停 - 32 -
第四節蘇聯軍事行動與德國居中斡旋 - 36 -
第五節中東路事件結束 - 42 -
第三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評論 - 49 -
第一節事件途中的英國評論 - 49 -
第二節藍浦生的總結討論 - 54 -
結論 - 57 -
徵引書目 - 64 -
zh_TW
dc.format.extent 438503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東路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蘇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risis of C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no-Soviet relationsen_US
dc.title (題名)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ole of Great Britain at the crisis of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929: based on the report of Britain diplomatic agent i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報刊與史料彙編
A. 中文檔案:
1.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微捲;0624.20/5050.01-01《中東路事件搜查駐哈俄領館》、0624.20/5050.02-01《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2《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3《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4《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5《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6《中東路事件》、0624.20/5050.02-09《中東路事件》
2. 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特交文卷》、《困勉記》、《革命文獻》、《蔣總統籌筆》
B. 檔案彙編:
1. 張友坤、錢進、李學群,《張學良年譜》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C. 中文報紙:
1. 《申報》,上海圖書館1982年影印版。
D. 外文檔案:
1. Kenneth Bourne and Donald Cameron Watt,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I Series E Volume 37-38.
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29 Volume II (1929)

(二)中文專書
1. 水野明著,《東北軍閥政権の研究:張作霖‧張學良の対外抵抗と対內統一の軌跡》,鄭樑生譯,《東北軍閥政權硏究:張作霖.張學良之抗外與協助統一國內的軌跡》,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2.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從優林到越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3.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1979。
4. 左雙文,《困境中的突圍:重大突發事件與國民政府的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
6. 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張學良與日本》,台北:聯經出版,1994。
7.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台北:國史館,1999。
8.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台北:文津,2010。
9.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0. 李恩涵,《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11. 雷殷,《中東路問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12. 薛銜天,《民國時期中蘇關係史(1917—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13. 端納,《我在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身邊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1994。
(三)日文專書
1. 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編集委員会,《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1799-1949)》,東京:岩波書店,2006。
2. 鹿錫俊,《中国国民政府の対日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
(四)英文專書
1. 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1924-1931,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五)期刊論文
1. 土田哲夫,〈1929年の中ソ紛争と「地方外交」〉,48《東京学芸大学紀要:第3部門社会科学》(東京:東京学芸大学,1997),173-207。
2. 申曉雲,〈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交涉述評——兼評王正廷「革命外交」〉,2000.02《民國檔案》(南京,2000),271-285。
3. 李君山,〈「九.一八」前後「不抵抗」政策的再思考〉,51《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12),165-196。
4. 林孝庭,〈從美國國務院檔案看中東路事件時國府在美之交涉〉,25《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1998.12),187-202。
5. 段永富,〈試論「蘇滿關於中東鐵路轉讓協定」的簽訂〉,《世紀橋》2010年第1期,長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10,頁53-54。
6. 唐啟華,〈1924-1927中俄會議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2007.4),頁29-54。
7. 唐啟華,〈1924年《中俄協定》與中俄舊約廢止問題—以《密件議定書》為中心的探討〉,《近代史研究》(北京,2006.3),頁1-22。
8. 唐啟華,〈中俄協定與北京外交團的沒落〉,14《興大歷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2003.6,73-104。
9. 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頁137-187。
10. 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與「蔣張會面說」〉,《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2),頁195-220。
(六)論文集論文
1. 土田哲夫,〈中東路事件與日本的反應〉,《張學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同澤出版社,2000),248-263。
2. 李恩涵,〈王正廷的「革命外交」與九一八事變〉,《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出版者不詳,1991),246-269。
3. 孫子和,〈中東路事件經緯〉,《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311-35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