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明代春藥研究
The aphrodisiacs in Ming Dynasty
作者 蘇玉芬
貢獻者 陳秀芬
蘇玉芬
關鍵詞 春藥
情欲消費
房中術
醫家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1:21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成三個面向來討論明代的春藥,包括從春藥本身的分析,春藥的使用者與使用脈絡(含消費者、供應者),及醫家對春藥的看法,透過這些春藥相關面向的討論,應有助於我們更瞭解明代春藥。

第一部分敘述明代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春藥內容、使用方式與名稱,從中討論這些春藥的特色。可以發現,受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當時情欲商品的消費風氣頗為發達,其中作為催情聖品的春藥,在配方內容、使用方式與名稱上,都明顯地較前代有更多的選擇,亦更加地多元化。內容上,明人不只喜愛將「珍奇異獸」視作春藥配方,甚至也有將人體排泄物作為春方的情形;在春藥的使用上,有食用、貼劑、塞劑,塗劑與洗劑等多種可供選擇的使用方法;至於春藥的名稱,不僅多采多姿、五花八門,更具備與現代商品命名所強調的認知、記憶、情感、聯想的功能。從春藥的內容、使用方式與命名等特色看來,在在都顯示出明代春藥的高度發展。

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春藥的使用與供應面向上。明代春藥的使用,在使用地區分布上,多以商業經濟發達的城市為主;使用者不限於上層階層,而是含括了一般百姓,甚至是宗教人士;性別上則是男性使用者多於女性的情形。而在春藥的供應上,由於明代醫療環境的競爭,因此,春藥的供應來源除了醫者之外,還有商人小販、僧人道士,以及以女性之姿,可方便出入閨房的賣婆等,可見當時春藥的來源途徑是廣泛多元的局面。

第三部分論述到當時醫家對社會大眾使用春藥的看法。由於當時社會大眾使用春藥的頻繁,因此,在醫案中,可以看到醫家將病患的病因,歸咎於病患使用春藥所致。這樣的現象,或許與當時社會所流行的春藥多為藥性劇烈,有害身體之藥方有關;又或者也與醫家有意藉由將春藥使用視作病因,作為規勸世人勿用春藥,以減少社會追逐聲色淫樂的風氣。

最後,本文希冀透過這三個面向的討論,能有助釐清明代春藥研究的面貌與內涵,進而為明代的情色文化、商品經濟與藥物消費提供一個新的理解方式。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晋)葛洪,《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出版,1989。
(晉)劉涓子撰,《劉涓子鬼遺方》,上海:上海三聯出版,1990。
(南朝)陶弘景編著,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集》冊15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0。
(隋唐)《玉房秘訣》,收入丹波康賴撰,高文鑄等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書局,新華書店經銷,1996。
(唐)《洞玄子》,收入丹波康賴撰,高文鑄等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書局,新華書店經銷,1996。
(唐)王燾,《外臺秘要》,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37,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校譯》,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唐)段公路,《北戶錄》,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叢書集成簡編》冊117,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6。
(唐)劉恂,《嶺表録異》,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寳遺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王安石著,張宗祥輯錄、曹錦炎校,《字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3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81。
(宋)陳希夷,《房術玄機中萃纂要(附媚藥考)》,收入《中國古豔稀品叢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8,第一輯。
(宋)陳師文,《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用藥總論》,北京:線裝書局,2008。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7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上海:上海三聯書局出版,1990。
(宋)竇默,《重校宋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0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元)王好古,《醫壘元戎》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冊140,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收入嚴一萍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明)吕毖,《明朝小史》,收入《玄覽堂叢書》,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出版,1981,第19輯。
(明)喻昌,《寓意草》,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196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鄴華生撰,《素娥篇》,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7。
(明)《鳴鳳記》上冊,收入毛晋,《六十種曲》冊2,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廣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97-198,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5-1997。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冊50,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王麟亨,《粵劍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87。
(明)皆春居士,《食色紳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開口世人輯,《絕纓三笑》,臺北:天一出版,懷明文化總經銷,1990。
(明)韓懋,《韓氏醫通》,收入鮑國華主編,《中國醫學大成》冊22,臺北:牛頓出版社,1990。
(明)京江醉竹居士編,《龍陽逸史》,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古杭艷艷生編,《昭陽趣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顧秉謙,《三朝要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冊56,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
(明)江西野人,《怡情陣》,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高濂,《遵生八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明)謝肇淛,《滇略》,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94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
(明)朱橚,《普濟方》,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冊78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朱柏廬,《朱柏盧先生治家格言釋義》,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80。
(明)周嘉胄,《香乘》《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冊220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周玄暐,《涇林續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7。
(明)徐伯齡,《蟫精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7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清溪道人,《禪眞逸史》,收入《古今小說集成》冊2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5。
(明)宋濂,《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66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孫一奎,《孫氏醫案》,收入韓學傑、張印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9。
(明)著者不詳,《株林野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著者不詳,《燈草和尚》,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著者不詳,《如夢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明)著者不詳,《癡婆子傳》,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冊778,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張時徹,《攝生衆妙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2001。
(明)張應俞撰,《杜騙新書》,沈陽:春風文藝出版,1994。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沈泰,《盛明雜劇二集》,臺北:廣文出版,1979。
(明)沈德符,《敝帚齋余談》,《叢書集成續編》冊21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0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明)陳繼儒,《養生膚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260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5-1997。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4。
(明)天放道人,《杏花天》,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桃源醉花主人編,《別有香》,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中華書局,1959。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0。
(明)不著撰者,《廣嗣要方二卷吕純陽房術秘訣一卷孫眞人金丹妙訣一卷宮選經驗奇妙春方一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第9輯第10册。
(明)不著撰者,《三峰採戰房中妙術秘訣一卷鍾吕二仙採眞問答一卷種子秘訣眞傳一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第9輯第10册。
(明)風月軒入玄子,《浪史奇觀》,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毛晉,《蕉帕記》,收入黃竹三、馮俊傑編著,《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7集。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5。
(明)羅懋登,《西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蘭陵笑笑生著,白維國、卜鍵校註,《金瓶梅詞話校註》,長沙:岳麓書社,1995。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 1982。
(明)李時珍著,史世勤、賀昌木主編,《李時珍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4。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臺北縣永和:大方出版社,1976。
(明)李夢陽,《空同集》,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明)陸人龍,《型世言》,臺北:中硏院文硏所,199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出版社,1984。
(明)呂天成,《繡榻野史》,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郎瑛,《七修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84。
(明)汪瓘,《名醫類案》,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196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汪價,《三儂贅人廣自序》,朱劍芒編,《美化文學名著叢刊》,收錄《中華古籍叢刊》,臺北:大西洋出版,1968。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冊83,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
(明)萬全,《育嬰家秘》,收入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9。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明)袁于令,《隋史遺文》收入《古今小說集成》冊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編,《宜春香質》,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馮夢龍,《山歌》,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8。
(明)齊東野人,《隋煬艷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鄧希賢,《修真演義》,收入(明)周履靖輯,嚴一萍選輯,《夷門廣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明)蕭京,《軒岐救正論》,臺北:啟業書局,1985。
(清)俞正燮,《癸巳賸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16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70。
(清)蒲松齡著,盛偉校注,《聊齋志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00。
(清)石玉崑,《俠義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7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陳士鐸《石室秘籙》收入《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
(清)無名氏,《隔簾花影》,西安:太白文藝出版,新華經銷,1998。
(清)遊戲主人編,《笑林廣記》,臺北:萬象發行,金楓印行,1986。
(清)李漁,《肉蒲團》,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清)李漁,《連城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三台萬用正宗》,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4,東京:汲古書院,2001。
《五車萬寶全書》,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8,東京:汲古書院,2001。
《萬書淵海》,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7,東京:汲古書院,2001。

二、近人研究
1. 中日文專書
(荷)高羅佩(R.H. Van Gulik)著,李零、郭曉惠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出版社出版,1991。
(荷)高羅佩(R.H.Van Gulik)著,楊權譯,《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廣東:廣東人民出版,新華經銷出版,1992。
(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日)中村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1984。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2。
余嘉錫著,李學勤編校,《余嘉錫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2007。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李宗侗註解,《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1971。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新華經銷,2000。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周貽謀,《馬王堆簡帛與古代房事養生》,長沙:嶽麓書社,2006。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2008。
姜玲玲主編,《消費心理學》,成都:西南交大出版,2008。
姚靈犀,《金瓶小札》,收入吳晗編,《金瓶梅研究論集》,香港:華夏出版社,1967。
范行準,《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1989。
茅盾、張國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形象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郝勤、楊光文,《道在養生─道教長壽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察》,長沙:湖南科學技術,1992。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1996。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陳秀芬,《養身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板社,2009。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祥生出版社,1975。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德)Christian Rätsch, Claudia Müller-Ebeling著,汪洋譯,《春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下冊,臺北縣:新雨出版社出版,1993。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
顔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嚴善炤,《古代房中術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固有精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阪出祥伸、梅川純代著,《「気」の思想から見る道教の房中術 : いまに生きる古代中国の性愛長寿法》,東京:五曜書房,2003。
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
梅川純代,〈媚薬―中国性技法における〈食〉〉,收入石塚久郎、鈴木晃仁編,《身体医文化論IV:食餌の技法》,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5。

2.期刊論文
丁永忠,〈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徵與晚明“奢靡”之風及其負面影響〉,《重慶教育學院學報》5(2006):46-54。
王文景,〈明代的儒醫〉,《通識教育年刊》4(2002):35 -57。
王崇峻,〈明清時期民間的用藥情況與醫療觀念初探〉,《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綜合類)》22(2006):19-37。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9。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2000。
李建民,〈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2(2005):249-313。
林珊妏,〈《杜騙新書》之僧騙故事探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2006):87-96。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 (1999):67-116。
邱仲麟,〈明代的藥材流通與藥品價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9(2008):195-213。
邱仲麟,〈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 (1992):139-159。
邱澎生,〈消費使人愉悅?略談明清史學界的物質文化研究〉,《思想》15 (2010):129-147。
孫毅霖,〈中國古代秋石提煉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4(2005):10-14。
袁媛,〈挑戰權威:用模擬實驗檢驗古代科技成就—從有關秋石方的學術之爭談起〉,《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2006):47-52。
張赫,〈小叙宋代龍涎香〉,《文史藝術》3(2010):84-85。
梁其姿,〈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第六輯(科技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店,2002。
陳韻如,〈陰陽與精血:漢唐之間醫書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女學雜誌》27(2010):1-56。
黃慶聲,〈晚明笑話書《絕纓三笑》中之性別與情色意識〉,《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第6集。
萬晴川,〈論房中術對明清小說的影響〉,《晉陽學刊》1(2000):70-73。
甄雪燕,〈明末“以人補人”用藥風氣興衰的研究〉,《中華醫史雜志》1(2004): 10-15。
趙益,〈明代艷情小說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所反映的性別意義〉,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劉士嶺,〈《如夢錄》及其史料價值〉,《史學史研究》1(2008):92-98。
劉正剛、王強,〈明代成人性藥品探析〉,《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9 (2006):66-67。
潘建國,〈道教房中文化與明清小說中的性描寫〉,《明清小說研究》3(1997):57-70。

3.外文著作
Appadurai Arjun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Dikotter Frank, Laamann Lars and Xun Zhou. Narcotic Culture: A History of Drugs in China, London: C. Hurst, 2004.
Harper Donald.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Recipes for Aphrodisiacs and Philters”, Asian Medicin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1.1(2005): 91-100.
Grant, Joanna. A Chinese Physician: Wang Ji and the `Stone Mountain Medical Case Histor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Zheng Yangwen(鄭揚文). The Social Life of Opium in China,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博碩士論文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期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以《萬寶全書》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李曉寧,〈晚明風月文化:以《青樓韻語》為探討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論文,2009。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史碩士論文,200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615301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3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秀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玉芬zh_TW
dc.creator (作者) 蘇玉芬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13 15:31:21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13 15:31: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13 15:31: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3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3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成三個面向來討論明代的春藥,包括從春藥本身的分析,春藥的使用者與使用脈絡(含消費者、供應者),及醫家對春藥的看法,透過這些春藥相關面向的討論,應有助於我們更瞭解明代春藥。

第一部分敘述明代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春藥內容、使用方式與名稱,從中討論這些春藥的特色。可以發現,受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當時情欲商品的消費風氣頗為發達,其中作為催情聖品的春藥,在配方內容、使用方式與名稱上,都明顯地較前代有更多的選擇,亦更加地多元化。內容上,明人不只喜愛將「珍奇異獸」視作春藥配方,甚至也有將人體排泄物作為春方的情形;在春藥的使用上,有食用、貼劑、塞劑,塗劑與洗劑等多種可供選擇的使用方法;至於春藥的名稱,不僅多采多姿、五花八門,更具備與現代商品命名所強調的認知、記憶、情感、聯想的功能。從春藥的內容、使用方式與命名等特色看來,在在都顯示出明代春藥的高度發展。

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春藥的使用與供應面向上。明代春藥的使用,在使用地區分布上,多以商業經濟發達的城市為主;使用者不限於上層階層,而是含括了一般百姓,甚至是宗教人士;性別上則是男性使用者多於女性的情形。而在春藥的供應上,由於明代醫療環境的競爭,因此,春藥的供應來源除了醫者之外,還有商人小販、僧人道士,以及以女性之姿,可方便出入閨房的賣婆等,可見當時春藥的來源途徑是廣泛多元的局面。

第三部分論述到當時醫家對社會大眾使用春藥的看法。由於當時社會大眾使用春藥的頻繁,因此,在醫案中,可以看到醫家將病患的病因,歸咎於病患使用春藥所致。這樣的現象,或許與當時社會所流行的春藥多為藥性劇烈,有害身體之藥方有關;又或者也與醫家有意藉由將春藥使用視作病因,作為規勸世人勿用春藥,以減少社會追逐聲色淫樂的風氣。

最後,本文希冀透過這三個面向的討論,能有助釐清明代春藥研究的面貌與內涵,進而為明代的情色文化、商品經濟與藥物消費提供一個新的理解方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相關研究回顧 4
三、研究取徑與史料運用 9

第二章 明代春藥的特色 13
一、明以前的春藥 13
二、明代中晚期社會風氣與情欲消費 18
三、明代春藥的特色 26

第三章 明代春藥的使用與供應 51
一、春藥的使用與消費 51
二、春藥的供應來源 58
三、春藥的價格 72

第四章 春藥:危險的逸樂? 76
一、明代房中術與春藥 76
二、醫家對春藥的看法:危險的春藥? 84
三、民間解除春藥藥性之法 98

第五章 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5
zh_TW
dc.format.extent 153210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3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春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欲消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房中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家zh_TW
dc.title (題名) 明代春藥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aphrodisiacs in Mi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晋)葛洪,《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出版,1989。
(晉)劉涓子撰,《劉涓子鬼遺方》,上海:上海三聯出版,1990。
(南朝)陶弘景編著,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集》冊15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0。
(隋唐)《玉房秘訣》,收入丹波康賴撰,高文鑄等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書局,新華書店經銷,1996。
(唐)《洞玄子》,收入丹波康賴撰,高文鑄等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書局,新華書店經銷,1996。
(唐)王燾,《外臺秘要》,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37,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校譯》,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唐)段公路,《北戶錄》,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叢書集成簡編》冊117,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6。
(唐)劉恂,《嶺表録異》,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寳遺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王安石著,張宗祥輯錄、曹錦炎校,《字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3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81。
(宋)陳希夷,《房術玄機中萃纂要(附媚藥考)》,收入《中國古豔稀品叢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8,第一輯。
(宋)陳師文,《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用藥總論》,北京:線裝書局,2008。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7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上海:上海三聯書局出版,1990。
(宋)竇默,《重校宋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0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元)王好古,《醫壘元戎》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冊140,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收入嚴一萍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明)吕毖,《明朝小史》,收入《玄覽堂叢書》,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出版,1981,第19輯。
(明)喻昌,《寓意草》,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196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鄴華生撰,《素娥篇》,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7。
(明)《鳴鳳記》上冊,收入毛晋,《六十種曲》冊2,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廣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97-198,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5-1997。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冊50,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王麟亨,《粵劍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87。
(明)皆春居士,《食色紳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開口世人輯,《絕纓三笑》,臺北:天一出版,懷明文化總經銷,1990。
(明)韓懋,《韓氏醫通》,收入鮑國華主編,《中國醫學大成》冊22,臺北:牛頓出版社,1990。
(明)京江醉竹居士編,《龍陽逸史》,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古杭艷艷生編,《昭陽趣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顧秉謙,《三朝要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冊56,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
(明)江西野人,《怡情陣》,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高濂,《遵生八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明)謝肇淛,《滇略》,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94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
(明)朱橚,《普濟方》,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冊78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朱柏廬,《朱柏盧先生治家格言釋義》,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80。
(明)周嘉胄,《香乘》《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冊220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周玄暐,《涇林續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7。
(明)徐伯齡,《蟫精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7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清溪道人,《禪眞逸史》,收入《古今小說集成》冊2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5。
(明)宋濂,《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66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孫一奎,《孫氏醫案》,收入韓學傑、張印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9。
(明)著者不詳,《株林野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著者不詳,《燈草和尚》,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著者不詳,《如夢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明)著者不詳,《癡婆子傳》,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冊778,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張時徹,《攝生衆妙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2001。
(明)張應俞撰,《杜騙新書》,沈陽:春風文藝出版,1994。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沈泰,《盛明雜劇二集》,臺北:廣文出版,1979。
(明)沈德符,《敝帚齋余談》,《叢書集成續編》冊21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0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明)陳繼儒,《養生膚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260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5-1997。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4。
(明)天放道人,《杏花天》,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桃源醉花主人編,《別有香》,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中華書局,1959。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0。
(明)不著撰者,《廣嗣要方二卷吕純陽房術秘訣一卷孫眞人金丹妙訣一卷宮選經驗奇妙春方一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第9輯第10册。
(明)不著撰者,《三峰採戰房中妙術秘訣一卷鍾吕二仙採眞問答一卷種子秘訣眞傳一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第9輯第10册。
(明)風月軒入玄子,《浪史奇觀》,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毛晉,《蕉帕記》,收入黃竹三、馮俊傑編著,《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7集。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5。
(明)羅懋登,《西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蘭陵笑笑生著,白維國、卜鍵校註,《金瓶梅詞話校註》,長沙:岳麓書社,1995。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 1982。
(明)李時珍著,史世勤、賀昌木主編,《李時珍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4。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臺北縣永和:大方出版社,1976。
(明)李夢陽,《空同集》,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明)陸人龍,《型世言》,臺北:中硏院文硏所,199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出版社,1984。
(明)呂天成,《繡榻野史》,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郎瑛,《七修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84。
(明)汪瓘,《名醫類案》,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196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
(明)汪價,《三儂贅人廣自序》,朱劍芒編,《美化文學名著叢刊》,收錄《中華古籍叢刊》,臺北:大西洋出版,1968。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冊83,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
(明)萬全,《育嬰家秘》,收入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9。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明)袁于令,《隋史遺文》收入《古今小說集成》冊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編,《宜春香質》,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明)馮夢龍,《山歌》,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8。
(明)齊東野人,《隋煬艷史》,臺北縣中和:雙笛國際出版,紅螞蟻經銷,1994。
(明)鄧希賢,《修真演義》,收入(明)周履靖輯,嚴一萍選輯,《夷門廣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明)蕭京,《軒岐救正論》,臺北:啟業書局,1985。
(清)俞正燮,《癸巳賸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16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70。
(清)蒲松齡著,盛偉校注,《聊齋志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00。
(清)石玉崑,《俠義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7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陳士鐸《石室秘籙》收入《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
(清)無名氏,《隔簾花影》,西安:太白文藝出版,新華經銷,1998。
(清)遊戲主人編,《笑林廣記》,臺北:萬象發行,金楓印行,1986。
(清)李漁,《肉蒲團》,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4。
(清)李漁,《連城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三台萬用正宗》,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4,東京:汲古書院,2001。
《五車萬寶全書》,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8,東京:汲古書院,2001。
《萬書淵海》,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7,東京:汲古書院,2001。

二、近人研究
1. 中日文專書
(荷)高羅佩(R.H. Van Gulik)著,李零、郭曉惠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出版社出版,1991。
(荷)高羅佩(R.H.Van Gulik)著,楊權譯,《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廣東:廣東人民出版,新華經銷出版,1992。
(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日)中村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1984。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2。
余嘉錫著,李學勤編校,《余嘉錫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2007。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李宗侗註解,《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1971。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新華經銷,2000。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周貽謀,《馬王堆簡帛與古代房事養生》,長沙:嶽麓書社,2006。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2008。
姜玲玲主編,《消費心理學》,成都:西南交大出版,2008。
姚靈犀,《金瓶小札》,收入吳晗編,《金瓶梅研究論集》,香港:華夏出版社,1967。
范行準,《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1989。
茅盾、張國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形象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郝勤、楊光文,《道在養生─道教長壽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察》,長沙:湖南科學技術,1992。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1996。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陳秀芬,《養身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板社,2009。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祥生出版社,1975。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德)Christian Rätsch, Claudia Müller-Ebeling著,汪洋譯,《春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下冊,臺北縣:新雨出版社出版,1993。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
顔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嚴善炤,《古代房中術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固有精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阪出祥伸、梅川純代著,《「気」の思想から見る道教の房中術 : いまに生きる古代中国の性愛長寿法》,東京:五曜書房,2003。
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
梅川純代,〈媚薬―中国性技法における〈食〉〉,收入石塚久郎、鈴木晃仁編,《身体医文化論IV:食餌の技法》,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5。

2.期刊論文
丁永忠,〈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徵與晚明“奢靡”之風及其負面影響〉,《重慶教育學院學報》5(2006):46-54。
王文景,〈明代的儒醫〉,《通識教育年刊》4(2002):35 -57。
王崇峻,〈明清時期民間的用藥情況與醫療觀念初探〉,《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綜合類)》22(2006):19-37。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9。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2000。
李建民,〈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2(2005):249-313。
林珊妏,〈《杜騙新書》之僧騙故事探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2006):87-96。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 (1999):67-116。
邱仲麟,〈明代的藥材流通與藥品價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9(2008):195-213。
邱仲麟,〈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 (1992):139-159。
邱澎生,〈消費使人愉悅?略談明清史學界的物質文化研究〉,《思想》15 (2010):129-147。
孫毅霖,〈中國古代秋石提煉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4(2005):10-14。
袁媛,〈挑戰權威:用模擬實驗檢驗古代科技成就—從有關秋石方的學術之爭談起〉,《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2006):47-52。
張赫,〈小叙宋代龍涎香〉,《文史藝術》3(2010):84-85。
梁其姿,〈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第六輯(科技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店,2002。
陳韻如,〈陰陽與精血:漢唐之間醫書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女學雜誌》27(2010):1-56。
黃慶聲,〈晚明笑話書《絕纓三笑》中之性別與情色意識〉,《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第6集。
萬晴川,〈論房中術對明清小說的影響〉,《晉陽學刊》1(2000):70-73。
甄雪燕,〈明末“以人補人”用藥風氣興衰的研究〉,《中華醫史雜志》1(2004): 10-15。
趙益,〈明代艷情小說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所反映的性別意義〉,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劉士嶺,〈《如夢錄》及其史料價值〉,《史學史研究》1(2008):92-98。
劉正剛、王強,〈明代成人性藥品探析〉,《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9 (2006):66-67。
潘建國,〈道教房中文化與明清小說中的性描寫〉,《明清小說研究》3(1997):57-70。

3.外文著作
Appadurai Arjun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Dikotter Frank, Laamann Lars and Xun Zhou. Narcotic Culture: A History of Drugs in China, London: C. Hurst, 2004.
Harper Donald.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Recipes for Aphrodisiacs and Philters”, Asian Medicin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1.1(2005): 91-100.
Grant, Joanna. A Chinese Physician: Wang Ji and the `Stone Mountain Medical Case Histor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Zheng Yangwen(鄭揚文). The Social Life of Opium in China,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博碩士論文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期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以《萬寶全書》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李曉寧,〈晚明風月文化:以《青樓韻語》為探討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論文,2009。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史碩士論文,200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