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對外投資對母國產品品質之影響分析
The impa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Quality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aiwan
作者 蔡啟堂
貢獻者 翁永和
蔡啟堂
關鍵詞 對外投資
產品品質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5-Sep-2013 14:21:28 (UTC+8)
摘要 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與國內產品品質選擇行為,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內之產品品質是否會因為對外投資而提升,由於研究樣本為縱橫資料形式,故本文採用panel data迴歸模型,計量分析軟體則採用STATA,透過Hauseman Test後,以隨機效果模型作為計量分析的模型。另為瞭解各項解釋變數是否有高度相關,先將偵測各項解釋變數是否具有共線性,並嘗試將過去研究沒有採用的因素納入衡量指標,再針對實證分析的流程與結果作解釋。
本研究以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後有否提升其在國內所生產之產品品質之面向來探討,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後產業升級之影響因素,從實證結果得知,當台灣製造業廠商決定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倘廠商為建立上下游產業鏈,並選擇的投資區域為較強調技術優勢,適合發展高新產品,且以產品差異化為主要發展方向之區域,且海外事業為專屬母公司優勢經營,廠商對外投資將有助於其國內產品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林坤永、胡名雯(1997),「台灣製造業對亞洲地區直接投資之決定因素」,《企銀季刊》,28(1),159-174。
李宗哲、傅豐誠、李志強 (1994),「兩岸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際」,《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
胡名雯、陳明園、江雅玲(2005)「台灣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傾向之比較與分析」,《企銀季報》,28(1),159-174。
周玉珊(2002),《對外投資對產業空洞化之影響-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添城、吳惠林(1990),「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與產業空洞化」,《自由中國之工業》,74,11–25。
周玉萱(2007),《智慧財產權對美國影音軟體產品貿易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弘敏 (2003), 《個股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決定因素之探討─以Panel Data模型分析》,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長、吳世英(1995),「臺商赴大陸投資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40,40–44。
陳忠榮、楊志海(1999),「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擴張型與防禦型的比較」,《經濟論文叢刊》,27,215–240。
康信鴻、廖婉孜(2006),「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額與投資區域因素之實證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6(1),15-30。
翁永和(2005),「對外投資與產品品質:理論與實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經濟部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表檢索系統網站,「目錄查詢」,http://gcis.nat.gov.tw/cod/(2009 年12 月13 日檢索)。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對大陸間接投資、大陸產業技術引進統計年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年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網站,「98 年11 月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速報」(2009 年12 月18 日刊登),http://www.moeaic.gov.tw/(2009 年12 月20 日檢索)。
經濟部統計處(2007),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經濟部統計處(2006),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經濟部統計處(2004),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謝寬裕(1999a), 「臺灣產業外移與空洞化之檢驗」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5(8),40-65。
劉仁傑(1995),《日本企業在日本、台灣與大陸分工策略之探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劉碧珍、林惠玲(2001),「對外投資與回銷決策-台灣製造業之驗證」,《經濟論文叢刊》,29,479–510。
戴育祥(2000),《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分析-Conditional Logit Model 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Buckley, P.J. and M.C. Casson (1976),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Caves. R.E. (1974), “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 Foreign Fir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6, 279–293.
Chen, T.J. and Y.P. Chen(199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2, 7-68.
Dunning, J.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9–31.
Herzer, D. (2008),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outpu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Science Direct, Economics Letters, 100, 146–149.
Hijzen, A., T. Inui, and Y. Todo (2007), “The Effects of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on Domest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 RIETI, 07-E-006.
Horst, T. (1972), “Firms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 of the Decision to Invest Abroad: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4, 258–266.
Hsu, C.M. and W.C. Liu (2004), “The Role of Taiw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conomic Integration or Hollowing-out?,”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Economy, 2, 207–231.
Hymer, S.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h.D. Thesis, MIT,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6.
Hsiao, Cheng (2003), “Analysis of Panel Dat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jima, K. (1973), “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4, 1–21.
Kojima, K.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London: Croom Helm.
Oscar Torres-Reyna, “Panel Data Analysis: Fixed & Random Effects,” Data and Statistical Servi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Ozawa, T. (1979),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s Paper, 31, 72–92.
Rowthorn, R.E. and R. Ramaswamy (1999), “De-industrializati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IMF Working Paper.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190–20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9325804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804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翁永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啟堂zh_TW
dc.creator (作者) 蔡啟堂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3 14:21:28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3 14:21: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3 14:21: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25804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33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濟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5804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與國內產品品質選擇行為,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內之產品品質是否會因為對外投資而提升,由於研究樣本為縱橫資料形式,故本文採用panel data迴歸模型,計量分析軟體則採用STATA,透過Hauseman Test後,以隨機效果模型作為計量分析的模型。另為瞭解各項解釋變數是否有高度相關,先將偵測各項解釋變數是否具有共線性,並嘗試將過去研究沒有採用的因素納入衡量指標,再針對實證分析的流程與結果作解釋。
本研究以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後有否提升其在國內所生產之產品品質之面向來探討,台灣製造業廠商對外投資後產業升級之影響因素,從實證結果得知,當台灣製造業廠商決定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倘廠商為建立上下游產業鏈,並選擇的投資區域為較強調技術優勢,適合發展高新產品,且以產品差異化為主要發展方向之區域,且海外事業為專屬母公司優勢經營,廠商對外投資將有助於其國內產品品質的提升。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對外投資理論 ……………………………………………… 5
第二節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 ………………………………………… 7第三章 廠商對外投資實況分析 ………………………………………… 10
第一節 海外事業營運規模 ………………………………………… 10
第二節 海外事業研發經費之投入及營運方式 …………………… 13
第三節 海外投資地區之選擇 ……………………………………… 15
第四節 海外事業的投資動機 ……………………………………… 17
第五節 海外事業之技術來源 ……………………………………… 19
第六節 海外公司與母公司關係 …………………………………… 21
第四章 實證模型設定 ……………………………………………………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23
第二節 變數說明與實證模型 ……………………………………… 25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 28
第一節 實證結果分析(一) ……………………………………… 28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二) ……………………………………… 36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 41
參考文獻 ………………………………………………………………… 45
表 次
表1-1 歷年對外投資核准之件數與金額 ……………………………… 3
表3-1 廠商海外事業營運規模現況 …………………………………… 12
表3-2 廠商海外事業研發經費之投入及營運方式 …………………… 14
表3-3 廠商海外投資地區之選擇 ……………………………………… 16
表3-4 廠商海外事業的投資動機 ……………………………………… 18
表3-5 廠商海外事業之技術來源 ……………………………………… 20
表3-6 廠商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關係 ………………………………… 22
表4-1 變數定義、基本統計量以及預期符號 ………………………… 27
表5-1 各被解釋變數間之相關係數 (一)…………………………… 28
表5-2 廠商對外投資後對提升其國內產品品質因素之實證結果(一)29
表5-3 各被解釋變數間之相關係數 (二)…………………………… 36
表5-4 廠商對外投資後對提升其國內產品品質因素之實證結果(二)37
zh_TW
dc.format.extent 47618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804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對外投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產品品質zh_TW
dc.title (題名) 對外投資對母國產品品質之影響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Quality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坤永、胡名雯(1997),「台灣製造業對亞洲地區直接投資之決定因素」,《企銀季刊》,28(1),159-174。
李宗哲、傅豐誠、李志強 (1994),「兩岸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際」,《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
胡名雯、陳明園、江雅玲(2005)「台灣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傾向之比較與分析」,《企銀季報》,28(1),159-174。
周玉珊(2002),《對外投資對產業空洞化之影響-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添城、吳惠林(1990),「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與產業空洞化」,《自由中國之工業》,74,11–25。
周玉萱(2007),《智慧財產權對美國影音軟體產品貿易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弘敏 (2003), 《個股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決定因素之探討─以Panel Data模型分析》,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長、吳世英(1995),「臺商赴大陸投資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40,40–44。
陳忠榮、楊志海(1999),「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擴張型與防禦型的比較」,《經濟論文叢刊》,27,215–240。
康信鴻、廖婉孜(2006),「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額與投資區域因素之實證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6(1),15-30。
翁永和(2005),「對外投資與產品品質:理論與實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經濟部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表檢索系統網站,「目錄查詢」,http://gcis.nat.gov.tw/cod/(2009 年12 月13 日檢索)。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對大陸間接投資、大陸產業技術引進統計年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年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網站,「98 年11 月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速報」(2009 年12 月18 日刊登),http://www.moeaic.gov.tw/(2009 年12 月20 日檢索)。
經濟部統計處(2007),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經濟部統計處(2006),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經濟部統計處(2004),中華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
謝寬裕(1999a), 「臺灣產業外移與空洞化之檢驗」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5(8),40-65。
劉仁傑(1995),《日本企業在日本、台灣與大陸分工策略之探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劉碧珍、林惠玲(2001),「對外投資與回銷決策-台灣製造業之驗證」,《經濟論文叢刊》,29,479–510。
戴育祥(2000),《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分析-Conditional Logit Model 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Buckley, P.J. and M.C. Casson (1976),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Caves. R.E. (1974), “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 Foreign Fir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6, 279–293.
Chen, T.J. and Y.P. Chen(199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2, 7-68.
Dunning, J.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9–31.
Herzer, D. (2008),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outpu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Science Direct, Economics Letters, 100, 146–149.
Hijzen, A., T. Inui, and Y. Todo (2007), “The Effects of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on Domest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 RIETI, 07-E-006.
Horst, T. (1972), “Firms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 of the Decision to Invest Abroad: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4, 258–266.
Hsu, C.M. and W.C. Liu (2004), “The Role of Taiw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conomic Integration or Hollowing-out?,”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Economy, 2, 207–231.
Hymer, S.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h.D. Thesis, MIT,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6.
Hsiao, Cheng (2003), “Analysis of Panel Dat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jima, K. (1973), “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4, 1–21.
Kojima, K.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London: Croom Helm.
Oscar Torres-Reyna, “Panel Data Analysis: Fixed & Random Effects,” Data and Statistical Servi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Ozawa, T. (1979),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s Paper, 31, 72–92.
Rowthorn, R.E. and R. Ramaswamy (1999), “De-industrializati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IMF Working Paper.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190–207.
zh_TW